2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李红梅]【市一等奖】优质课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系列的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深入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同时,我还会提供一些实际观测数据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和案例,学生将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在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我问道:“为什么会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课堂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并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这一章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大气运动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等,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模拟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过程。

高中地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自主学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 【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那么 单圈环流AH 仲| OBi j5产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 aB. bC.cD. d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 ,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 ,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 1-粗J上.*三.季风环流一月,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切断了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低压。

一月,亚洲I的东部吹风,亚洲的南部吹风。

七月,亚欧大陆形成____________ 低压,切断了 _______________ 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高压。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导言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系统中的重要概念。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影响,对于理解地球的大气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中学生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并加深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3. 了解气候带与植被类型、动植物适应和人类活动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候与气候因素的基本概念;2. 气压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3. 风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4. 气候带与植被类型、动植物适应和人类活动的关系;5.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大气环流系统,引起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图片或气象现象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2. 概念讲解(15分钟)学生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方式,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和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 教学活动(20分钟)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候带进行深入研究,并用PPT或海报展示相关的植被类型、动植物适应和人类活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问题和答案的形式进行展示,并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气候带的特点和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认识。

5. 拓展与应用(15分钟)提出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四、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如学生的小组展示、讨论时的发言和讨论质量、以及后续的练习和作业成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视频和文字材料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2.运用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大气环流的原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起着承接启后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理解能力要求强,但是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化为具体,因此在课堂中用视频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新课导入】:
【视频展示】播放“马纬度”形成的视频
设问:在30°N附近的海域为什么会“风平浪静”?
【阅读活动】阅读课文33页第一自然段。

完成课本33页活动题图
2.9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并说明理由。

【回归课文】学生活动完引导学生回归大气环流的概念。

【视频思考】阅读思考题后观看视频:
赤道附近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能直接到达北极地区吗?为什么?
30°N附近近地面为什么会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赤道和30°N之间的水平气流如何运动。

【绘图巩固】在学案“图1”中画出低纬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思考探究】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的原因一样吗?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34-35页文字,尝试在学案图1中画出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及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设问:判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属于哪一种成因?
【回归导入】:几百年前海上马匹贸易在大西洋30°N附近,常遇到无风、闷热天气,帆船只好等待顺风的到来,马匹因缺淡水、饲料大量病倒、死亡。

因此,把这一地带称为“马的死亡线”,也称“马纬度”
思考:1、30°N附近为什么会“风平浪静”?
2、除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区域可能形成“无风带”
【学生活动】:在南半球相应的纬度位置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画出风向。

【规律探寻】:观察学案绘制完整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
【过渡回归】:除了这些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5页图2.11,观察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探究活动】观察动画演示思考:1、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什么而移动?如何移动的?
【实践练兵】1.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

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与D之间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该气压带是_____原因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