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头条负责人:与网站合作确实存在一定的问
题
2014年06月16日14:24 来源:解放日报蒋娅娅
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
原标题:“风口浪尖”上的今日头条
过去这一周,手机资讯类APP——今日头条,成了名副其实的“头条”新闻。
先是公司确认完成C轮高达1亿美元的融资,使其估值超过了5亿美元。而且,此轮融资由红杉领投,新浪微博跟投。但这一场漂亮的融资,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祝福,反而让今日头条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随之而来,围绕版权问题的各种争议和质疑声不断,甚至被媒体以侵权诉至了法庭。
与今日头条约定的这一期“锋线”采访,恰赶在了这个敏感的时间点。“是非尚没有定论”,就去做报道,似乎有一点点风险。但我们仍坚持做了,只是我们觉得今日头条这一个推出才不到两年的APP能值5亿美元,必然有其独到的理念或是创新力,值得我们去挖掘。哪怕是你死我活的对手,也该先了解。
而且,越是在困境之中,人的本性就会显露得更真实,一个人如此,一家公司亦是如此。
一个“另类”的资讯APP
新浪董事长曹国伟在解释“为什么投资今日头条”时称,今日头条已是微博上分享量最大的资讯应用。另一组公开披露的数据也显示,今日头条自2012年8月上线到目前,不到两年时间,已经拥有超过1.2亿
的激活用户,月度活跃用户则达到4000万。
“几千个读者,就有几千个不同的今日头条”,这就是今日头条与众不同的地方。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对于今日头条的定位:这是一款基
于数据化挖掘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
这款应用的“聪明”之处在于,它首先会采集海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出每时每刻最热门最值得用户关注的资讯;其次,推荐引擎会根据用户对用户浏览、收藏、转发、评论新闻资讯的行为不
断进行分析,再结合其阅读习惯、阅读时间、阅读位置等多个维度,建立起个人用户模型,两者结合后,智能地为用户推荐越来越精准的个性化信息。比如,喜欢看NBA的用户,经常会收到关于“热火”、“马刺”的最新消息;喜欢看好莱坞的用户,会及时收到好莱坞最新大片何时上映的新闻;甚至是广告,也会根据个人喜好更有针对性地来推荐。
简单来说,今日头条就是把搜索与推荐的技术优势,最大化地嫁接在新闻客户端上。虽然有着新闻性十足的名字,但骨子里应该是另外一个物种。新闻资讯仅仅是它所承载的内容而已。
其实,“精准推送资讯”并非一个新技术。张一鸣也坦承,在国外,亚马逊、扎克等都运用过这样的技术。只是在国内,今日头条是第一个把“猜你喜欢”的技术独立出来的公司,这让人们获取信息便利,个人体验更好。
低调技术男的“一鸣惊人”
或许在此之前,很多人听说过或是接触过今日头条,正如数据统计所显示的今日头条已拥有过亿的用户,但却很少有人听过其背后的公司“字节跳动”,和其创始人张一鸣。
1983年出生的张一鸣,是个典型的技术男,十分低调。在圈内虽有一点小名气,因为其执着创业,从2005年毕业以来,曾先后参与和创
建SyncWrite、酷讯、海内、九九房等多家互联网公司,2012年3月,张一鸣开始创建了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开发移动应用今日头条,算是互联网领域的连续创业者。但在圈外,却很少有人认识张一鸣。
对于今日头条也一样,虽然很多人已经在用了,但其用户量和品牌并不对称,“公司前两年一直没有刻意宣传过,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直到我们完成了C轮融资,最近才高调了一些”。可就是这一次的高调,让张一鸣“一鸣惊人”,成为互联网业界的新星同时,也遭到不少的非议和质疑。
张一鸣擅长的是技术,在投资人SIG海纳亚洲合伙人王琼看来,这位技术男也不乏远见。从2008年开始,张一鸣就开始关注资讯平台,思考着如何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信息,如何把好的信息、资讯推荐给“对”的读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和信息的连接要有一个新的工具,基于信息技术,加上大数据的分析,张一鸣做了今日头条这样一个“技术驱动的移动互联网工具”。
今日头条背后有一个大约200人规模的团队,其中60%是技术研发人员,今日头条信息的展现,完全由机器控制,并且通过亿级别的大数据分析进行推送和分发。公司里没有设编辑岗位,也没有编辑人员,这与一些门户拥有几百人编辑团队完全不同。
在张一鸣看来,机器具有观察、记忆、理解人的能力,打造一个可以自我演化,不断改进的系统是件令他感到非常兴奋的事,今日头条要做到的是“机器比我更懂我”。虽然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件事,认为今日头条的智能化推送,还没有达到这一步。但技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今后某一天或许会达到。
逐步迈开商业化“步伐”
在获得C轮1亿美元的融资之前,今日头条在2012年7月获得SIG 等机构数百万美元的A轮投资,随后,2013年9月又获得DST创始人尤里·米尔纳等数千万美元的B轮投资。但两轮融资下来,今日头条在商业化道路上依然缓慢潜行。
用张一鸣的话来说,“我们自身商业化目标不高,还是先改进产品,我们产品有非常大的空间。况且,投资人期待放长远一点,给我的说法是悠着点。”
直到完成C轮融资,张一鸣仍坚持要大量投入到技术研发领域,如改善基础设施的研究,在技术研发、IT基础设施上还有更大的空间,如果有更好的机器和更好的计算模型,把用户的兴趣算得更快、更好,需要更多的研发工程师,这方面需要有投入,买硬件,增加带宽等等,其次才是做市场和品牌推广活动。
在今年之前,今日头条背后的商业化团队仅有1、2个人,最近才逐步增加到近20人。据透露,目前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以信息流广告为主,“但我们在呈现给用户时会标注…推广‟二字,用户可以选择性打开,这种形式在用户反应来看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扰,同时从客户的广告效果反馈来看,却是比较满意的”。
不容回避的“侵权”争议
关于“侵权”的争议,是今日头条,也是张一鸣不容回避的问题。
据介绍,今日头条与媒体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签约的合作伙伴,比如环球网、新华网、新浪网等,通过今日头条访问这些网站的新闻时,会直接跳转到这些公司的网站上。对于这些网站而言,今日头条是移动端的资讯流量入口。第二种是与自媒体的合作,今日头条开放编辑后台,自媒体自主更新内容,目前加盟的自媒体有1000多家。第三种就是技术上的合作,帮助一些技术薄弱的地方网站或是小网站,在移动互联网端拓展影响力。
关于一些媒体对于“侵权”的质疑,公司相关负责人称,传统媒体与网站合作,网站与今日头条合作,今日头条使用了这些媒体内容,使得媒体认为其侵权。对这些有争议的内容,今日头条在第一时间做了断链处理。该位人士坦言,目前大洋网、新京报网以及手机腾讯都已经中止了和今日头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