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曾国藩一生的影响

合集下载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

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

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

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

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

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

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

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_为人处世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际会的杰出人物。

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竟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的给现代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供大家阅读!曾国藩曾国藩成功之道:1、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2、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3、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4、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5、用人:尚朴实,耐劳苦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高考作文鲜素材:曾国藩: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

高考作文鲜素材:曾国藩: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

高考作文鲜素材:曾国藩: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古人常说“三不朽”,即一个人可以立德、立功、立言。

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三点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

曾国藩总结一生,写成家书告诫子女,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

”这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也是一个家庭兴衰的根本。

01人败皆因懒俗话说得好:成由勤俭败由奢。

不论是修身自律,还是齐家治国,“勤”字都是不二法门。

早年的曾国藩并不聪明,科举考试接连失利。

在一次乡试中,甚至被湖南学政当众羞辱,他屡试不第,考了足足七次才成为秀才,可谓命途多舛。

曾国藩是家里的长子长孙,本身就承担着巨大的家族压力,心中况味可想而知。

智力不如别人,就只能一点点努力,进步一点是一点,他时刻检省自己,书本不舍,日课不辍,坚持了几十年。

曾国藩对自己儿子说:“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困境之中,勤奋刻苦,一步步走,慢慢熬过去,自然可以不断精进!不仅对自己如此,曾国藩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也是这样。

所有的曾氏子孙必须自己洒扫庭院,从小杜绝他们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才有收获,努力才有回报。

只想着走捷径,耍小聪明,可能会得意一时,但终将原形毕露。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刻苦努力,才能抓住机遇,一飞冲天。

02事败皆因傲《易经》讲: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全吉,无不利。

一个人必须保持敬畏,才能规避祸患。

目中无人,骄矜之心一起,整个人就会失去一份谨慎,从小错到大错。

慢慢就会衰败下来。

曾国藩平叛有功,升任二品大员。

但是他却没有把自己的蓝轿子换成高级官员的绿轿子。

出行仪仗,一切从简。

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他不敢居功,反而让弟弟辞职回家。

自己主动裁撤湘军,低调谦逊。

满招损,谦受益。

唯有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才能有福气,人生才能顺遂。

唯有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人生才能不断进步。

在满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候,曾国藩没有傲慢自大,他虚心学习西方的数理化,积极兴办洋务,为清朝中兴做出巨大贡献。

满分素材之古代人物篇

满分素材之古代人物篇

满分素材之古代人物篇1、曾国藩(1)曾国藩的“尚拙”漫长的九年秀才生涯,是曾国藩生命中的痛苦记忆。

但艰难的科举经历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韩非子(2)曾国藩的厚积薄发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却考得顺利,就是因为他基础打得牢。

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

相反,那些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

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

(3)曾国藩写日记反省自己到了翰林院,曾国藩才知道自己是多么鄙陋。

为了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他坚持写日记。

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把日记拿去让朋友们都看一遍,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

为什么?因为外力远大于内力。

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

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4)静待花开在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人生说,人的一辈子就像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中,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

人的努力和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这也就是他那句被人传颂最多的名言:“勿揠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5)花未全开月未圆打了胜仗的曾国藩最终没有选择在高位上享福,因为他早年就从《易经》中领悟到一个宇宙的大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

太阳只要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满,也就会立即不完满,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他认为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种状态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也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一再告诉他的家人要“求缺惜福”。

他把自己的书房名为“求阙斋”。

(6)曾国藩的博大胸怀倚天照海花无数(苏轼),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

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易经的评价:
1. 胡适(近现代作家、思想家、教育家):易经不是一个可以看懂或理解的书,而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智者,一位有感性智慧的指导者。

2. 周作人(中国学者、思想家):易经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的古老文化遗产,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琐事的哲学思考方式,引导人们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3. 汤显祖(明代文学家):易经是一本关于道德和修身的书,透过对阴阳、五行和八卦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生的真谛,并指导他们在人生中保持正道。

4. 郭沫若(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易经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基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高度,同时也对后世的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叶圣陶(中国教育家、思想家):易经是一本独特的书,它教导人们如何去思考、去行动,并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来实现心灵的和谐,是一部可以指导人生的智慧之书。

男人一生中必读的六本书(标准版)

男人一生中必读的六本书(标准版)

男人一生中必读的六本书男人的财富靠智慧来创造,男人的智慧来自于平时的积累,日常生活、实践可以积累智慧,看书也能积累智慧。

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关于男人一生中必读的六本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男人一生中必读的六本书一:《曾国藩全集》曾国潘是我国惊呆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起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他在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对于交友之道颇有见地。

多看《曾国潘全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这部书很多名人都在看,是一部值得品味的好书。

男人一生中必读的六本书二:《厚黑学》是职场工作者必看的书籍,它能教你如何称为职场精英,这部书是李宗吾先生的作品,他在书中阐述,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在书中以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人五为实例主线,探讨论证厚薄与黑白如意影响成败得失,语言幽默生动,很值得品读,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男人一生中必读的六本书三:《史记》是一部男人必读的书籍,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位于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很严谨,男人多看看可以增长见识,领略历史,积累智慧,沉淀自我。

男人一生中必读的六本书四:《孙子兵法》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好书,被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当成高级管理人才培训教材呢,是商界必备的实战手册,可以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兵法就是谋略,现代人也应该看看,经商从政的人更应该多看看。

让你更从容的面对商界和政坛。

男人一生中必读的六本书五:《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它与西方的《圣经》齐名,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作之一,我国的建筑、医学、音乐、回话、日常生活等都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论语》也曾多次引用《周易》中的词语呢,这部书能从各个方面影响后人,我国传统的中医、气功、哲学、风水等都有《周易》的烙印。

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好书。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但 自己亦步亦趋的学习曾国藩 , 而且在给蒋经国的信中指定
他读 曾文 正公 家 书中 的第 几篇 对儿 子进 行教 育 。 曾国藩何 以能 获得 如此众 多 的追 随者 和如 此 高的 推重 ,
正” , 对其评 价是 , “ 学有本源 , 器成远大 , 忠诚体 国, 节劲凌 霜” 。 与曾国藩 同时代 , 抬棺 出征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其写的 挽联是 , “ 谋 国之忠 , 知人之明 , 自 愧不如元辅 ; 同心若 金 , 攻
曾国藩 一生 有 两 大功 业 , 一 是 挽 狂澜 于 既 倒 , 使清朝出 现 了 同光 中兴 ; 另 一件 是 开创 了洋 务 运动 , 拉 开 了 中 国近代
化的序幕 。 人皆言“ 盖棺论定” , 但曾国藩却是“ 棺已盖而论难
定” 。在 曾国藩 生前 身后 , 对 他 的“ 汉奸” 、 “ 刽子 手 ” 的骂声 就 不 绝 于耳 , 但崇 拜者 和赞扬 者也 是代 不乏 人 。 曾国藩 去 世后 , 清 政府 给 予他 封 建 社会 最 高 的谥 号 “ 文
视 机前 发狠 。好一 会儿 , 她 突 然举 起右 手握 紧拳 头 跟着 电视 唱起 国歌 来 : ‘ 起来 , 不 愿做 奴 隶 的人 们— — ’ 听着 妈 妈 神圣 的歌声 我不 禁肃 然起 敬 。我不 自觉 地站 起身 来 , 郑 重地 举起
我又不 禁怀 疑他 是不 是一个 战 争 的奇 才 。 于 是就 半开玩 笑地 写下 了二字 批语— — 孙子 。 第二 天 , 他 找到 我问其 缘 由 。 我 又
学家 、 政治家、 书法家 、 文学 家 , 晚清 散文 “ 湘 乡派 ” 创 始人 , 清
朝“ 中兴 四大名 臣” 之首 。
导者 、 洋务 运 动的 主导者 之一 的李鸿 章所 写 的挽 联是 , “ 师 事

从《曾国藩挺经智慧》中悟出的人生大境界

从《曾国藩挺经智慧》中悟出的人生大境界

从《曾国藩挺经智慧》中悟出的人生大境界曾氏宝典:1.[原典]:“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

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2.[原典]:“星冈公教人常言‘晓得下塘,须晓得上岸。

’又云:‘怕临老打扫脚棍’。

兄衰年多病,位高名重,深虑打扫脚棍。

自金陵告克之后,常思退体藏拙。

”3.[原典]:“大约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即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

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

”4、[原典]:“处大位大权震享大名自古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想法将权位二字退让少许,灭去几成,则晚节渐可收场耳。

”5.[原典]:“莫买田产,莫管公事,吾所嘱者,二语而已。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富贵人家宜牢记此二语。

”6.[原典]:“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

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

”7.[原典]:“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

”“阿兄忝列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深恐吾全盛之时,不克庇荫弟等;吾颠坠之际,或至连累弟等。

”8.[原典]:“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

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金陵一城,沅(曾国荃,字沅甫)与荃(李鸿章,字少荃)各克其半而已,此亦非甚坏之名也。

何必全克而后成美名哉……盖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

”9.[原典]:“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注解]:屠羊说:战国时楚国的一个屠户。

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帮助吴国攻打楚国。

楚国败亡,楚昭王逃难到随国。

屠羊说跟着昭王逃亡。

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许多问题,包括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帮忙解决,功劳很大。

曾国藩的人生三境说

曾国藩的人生三境说

曾国藩的人生三境说孔子曾讲过人生的“三段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简单回溯一下曾国藩61个年轮的人生历程,他对人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悟,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就是: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曾国藩61岁的人生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从孩童时到28岁这个年龄时段,标志性的成就有两点。

一是曾国藩在28岁这一年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了进士,并留在翰林院继续深造,从而拿到了传统社会的敲门砖,打破了曾氏家族几百年“寒籍”的历史。

故其弟子黎庶昌在为曾国藩写年谱时感叹道:“曾氏自占籍衡阳以来,无以科名显者,星冈公始督课子姓受学,宾礼文士,公遂以是年成进士,入翰林。

”湖南人将走出湖南,有更大出息的人称为“出湖”。

曾国藩在“出湖”改写个人和曾氏家族历史的同时,也为他改变时代的历史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是在这一时段中,曾国藩还练就了一种经世致用的本领,尤以在岳麓书院学习时受到湖南经世思潮的影响最为显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乾嘉考据学极为盛行时期,岳麓书院仍以程朱理学为依归,以经世致用相勉励。

乾隆时,岳麓书院的一条学规写道:立志。

心之所之谓之志。

志,气之帅也。

志在南辕者必不肯北辙,则立志要矣。

历观古圣先贤,未有不先立志者。

诸生远来肄业,口诵先儒之书,已有年矣,试观此心,其果定志于圣贤之学乎?则宜加精进,益加涵养,以求至于其极。

如尚未有定志,则宜急反前日之沉迷,而力端今日之趋向,往可不谏,来犹可追。

须知古来圣贤豪杰,人人可为。

从后来的种种迹象看,尽管曾国藩在这里读书的时间不长,但他恰恰在这里受到湖南理学经世学风的熏陶。

曾国藩在翰林院及早期为自己立下的诸多“立志箴”、“课程”等,明显受到书院学规、学箴的影响。

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儒家文化为依归,以捍卫传统的道统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但他同时是一个博学的人,他没有走入腐儒一途,而养成的经世致用本领,使他能够通权达变,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曾国藩制人攻心要则:“欲成天下之大事,须夺天下之人心”

曾国藩制人攻心要则:“欲成天下之大事,须夺天下之人心”
1、夺心术之一:能夺人之心者,是巧制人;不能夺人之心者,是笨制人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所争的无非名利两字。因此曾国藩主张:喜欢钱的给银子,喜欢权的给位子,不听招呼的棍棒侍候。
夺心实战:“人有各异,欲令其心服,须因人而异”
夺心实战:“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夺心实战:“欲夺其心,理当卑身虚心,诚心待人”
曾公狡心术现代运用技巧:想出头,就不要强出头
烦恼皆因强出头,不强出头,既可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透过总代表的观察,掌握“大势”和“人势”的动向,待各种条件皆已成熟,自然便可以“出头”了!
狡心术之二;谁笑到最后,谁就是真正的赢家
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既*实力,更要*智慧。有的人为了制服对手,一古及儿就把自己的底牌全抖出来,结果被对手一个“回马枪“杀得很惨。曾国藩却深知”在最关键的时刻,打出最大的底牌,方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狡心实战:将手中的“底牌”用在最关键的时刻,
狡心术之一;让别人看不透内心,才能有大成
斗心眼儿的突出特点就是都想护住自己的内心,看透对方的内心,因为只有看透对方的内心,才能制其人,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会受制于人。
狡心实战:内心定力超人,必能制人于心
狡心实战:待人拙诚,提防诚伪
狡心实战:成大事者,必有非常之镇定
抚心实战:只有胸怀过人,才能驾驭天下之英才
曾公抚心术现代运用技巧:给人好处要给得恰到好处
从不给人好处的人不会有太大的成就,而滥给人好处的人永远只能做“冤大头”。给人好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经给、不滥给、更不能吝给!
技巧之一;让对方知道你关心他,对方才会愿意听你驱使
技巧之二:管好自己的脸,切忌暴露自己的本来面目
夺心术之二:“制人要巧,巧在制不可制之人。”

从曾国藩身上可借鉴些什么?

从曾国藩身上可借鉴些什么?

从曾国藩身上可借鉴些什么?作者:李烈钧来源:《观察与思考》 2012年第1期口李烈钧一中国近代史,被国共两党领袖同样推崇备至的人物,当属曾国藩。

《曾文正公全集》为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同好。

毛泽东16岁就通读《曾文正公全集》,当年他读过的这部书,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1917年他再次通读以后,对中国历史人物作了一番研究,得出结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则是案头常置,时时翻阅,反复品悟,毕生研读。

他还准备了很多套《曾文正公全集》,不时拿来奖赏送人。

他认为这部书“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2009年,蒋氏后裔蒋孝严先生抵湖南,专程前往湖南双峰县,晋谒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一生,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立功、立德、立言”,仕途亨通,十年七迁,官至二品,乃至封侯,“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史称“千古第一完人”。

他又是极具争议的晚清重臣,近百年来因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和办理“天津教案”而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人们多认同毛、蒋二位的推崇,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有关曾国藩的书籍一时“洛阳纸贵”: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曾国藩家书》、30巨册的《曾国藩全集》、《信稿》、《教子书》、《百家杂钞》、《处事金言》、《曾国藩大传》、《曾国藩诗文精选》、《曾国藩楹联精选》……一度出现了曾国藩“热”。

曾国藩成为一种现象:论学,毕生勤谨,推崇儒家,讲求经世致用,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论官,从进士升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出落成后世风云人物亦为粉丝的盖世名相;论兵,一介书生,居然打造和统率了超越晚清“八旗”的最具战斗力的湘军;论臣,识人用人,麾下的人才遍及全国,多任督抚、提台、总镇,功高震主,令慈禧如芒在背,寝食不安,却能全身而退颐养天年……二曾国藩有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衰。

”他身体力行,勤勉终生。

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二.曾国藩由礼部堂官引见,朝觐道光皇帝。

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

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

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一向颇为重视丧葬。

凭吊死者慰问生者,也当然是中国人社会交际的重要活动。

基督教社会的葬礼上,宗教仪式被最为看重,与之相比,中国人的葬礼上,最被看重的倒是俗世间亲友的拜祭是否隆重和真诚。

其中,挽联则是中华民族吊死问生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古代士人家庭若“当大事” ,子孙特别在乎亲友的挽联。

有名望的人所送的挽联,往往一字之褒,荣于华衮。

而那些名挽联,则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哪怕死者墓木成拱,世道变幻如云。

写挽联,需要写作者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能掌握对仗、声韵等汉字的基本知识。

但这远远不够,写出好的挽联,需要才华,更需要对人情世故的了解。

能够恭维死者恰当而不过分,表达情感真诚而不越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清季名臣曾国藩是挽联高手,他在生前特别爱给人做挽联。

28 岁时他中进士,点翰林,一直在京师做官直到42 岁回家奔母丧,逢太平军起事开始书生将兵。

做京官除公务外,有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交友、写作。

曾国藩在京官生涯里写了无数的挽联,故京师湖南同乡有“代送灵柩江岷樵(江忠源字岷樵),包写挽联曾涤生(曾字涤生)”。

因为,并没有那么多同僚、亲友相继死去,为曾大人提44 供足够的创作素材。

于是曾大人一个人在家里替那些还活着 的朋友写挽联练手。

某年新春,曾的好友、同乡(生于益阳祖籍徽州,长曾 国藩 10 岁)、诗人汤鹏到曾府串门,径自进曾的书房,汤看 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曾国藩新作诗文,想要拿来看 看,可曾国藩就是不给看。

大为好奇的汤鹏一把抢将过来, 一看,原来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十几位曾氏好友,被曾国藩 写下了挽联。

由此,汤鹏与曾国藩断交。

可吊诡的是,就在道光二十 六年,身体很壮实的汤鹏和人打赌,喝大黄而死,年仅 岁。

曾国藩送挽联曰: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 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他会不会后悔昔日生挽老友而成 谶呢?同治十一年三月, 62 岁的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任上。

下轮到诸位亲友写挽联吊唁这位挽联大家了。

曾国藩挺经来历

曾国藩挺经来历
非常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中国现代史上的巨人,两位曾国藩的铁杆儿粉丝,却从曾国藩的著作中读出了不同的韵味,并且巅峰对决,胜负早定。我们来看看他们分别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了什么。最形象也很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是,毛泽东受曾国藩的《爱民歌》启发,创作出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精神凝聚和纪律约束所起的巨大作用已为历史所证实。蒋介石从曾国藩的“涤生刀”受到启发,给每一个黄埔学生以及有功将士颁发一把“中正剑”,其激励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本书体例
本书的体例是,一、“经名起缘”:仿照李鸿章口述的挺经第一条,选取一个故事说明本经的内涵。故事的选择,尽可能由近及远。首选曾氏本人的事典,其次是曾氏家人和幕僚的事典,然后是古代名人事典或寓言等。二、“曾氏宝典”:从曾氏著作中选择与本经有关的论述和名言警句,并对部分不太好懂的字、词、句、段进行注释。三、“《易经》溯源”:从《易经》中选择与本经有关的卦象和经文,并做一些解释。四、“读后随想”,阐述作者对本经理解运用的心得体会。五、“事典”:摘录与本经相关的事典进行印证,帮助加深对本经精髓的理解。
好议论别人的短处,甚至议论与自己毫不相干、素昧平生之人的短处,似乎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曾氏将其上升到“骄傲”的高度来认识,这是极有见地的。背后议人长短,的确不是好事。它无形间助长了议者的骄矜自得之气,也让被议者获知后心理上极为反感,甚至怀恨在心,再甚者采取报复行动,此即“祸从口出”之谓也。这真是戒骄的“金针”,既有大道理,又有具体操作方法。这正是曾氏家书的魅力所在。
曾国藩挺经智慧曾国藩与《易经》编辑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卒于1872年3月12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享年61岁,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儒,精通儒法道佛诸家学问。

中国的入世与出世:先跟《周易》学生存,后跟《道德经》学生活

中国的入世与出世:先跟《周易》学生存,后跟《道德经》学生活

中国的⼊世与出世:先跟《周易》学⽣存,后跟《道德经》学⽣活中国⼈中国⼈崇拜孔丘(孔⼦)、崇拜李⽿(⽼⼦),⼏千年历史之下,最⽆争议的有两部经典,⼀是《易经》,另⼀个是《道德经》。

两本书作为最经典的智慧之书,两者也都渊源颇深,不过《易经》更注重过程的转变(包括结果在内),如乾为天,天风姤,天⼭遁,天地否,风地观,⼭地剥,每⼀⽘改变都会出现新的变化。

《道德经》更注重结果的转变,如孰知其极,其⽆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的汉代《道德经》残本虽然两本书有很多相似的点,但两篇各⾃的“道”却是不同,但其含义却千变万化,各有千秋。

⽽这两本书,也正是对应着中国的出世与⼊世:想要⼊世,就要学仁义道德,⽽想要出世,就要跟着⽼⼦学如何⽣活。

中国⼈对于这两种道最好的学习⽅法就是:先跟《周易》学⽣存,后跟《道德经》学⽣活。

为什么说要跟《易经》学⽣存?西汉帛书《易经》《周易》是⼀部弥纶天地之道的奇书,很多⼈以为易经主要是起卦占⼘,恰恰想法,占⼘只是易经学⼀个学术末梢的分⽀,⽽易经最伟⼤的地⽅,在于他对⽣存、⽣命的感悟。

《易传》是天地宇宙哲学,其本质核⼼是⽣命哲学。

是天地最伟⼤的功能与⽣命阴阳交感创新最⼤的特性。

让我们去掉古代渗进的宿命、天命的神秘思想,我们再来看易经,会发现很多哲理。

何为⽣存?易经通篇讲述了⼀个道理:如何趋吉避凶?当然不是这种“趋吉避凶”那如何做到趋吉避凶?易经讲到⼀个观点:⽆咎。

《易·系辞》中说 :“惧以终始 ,其要⽆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

⽆咎就是没有⼤错、或者就算是有⼤错也没关系的意思,也是《易经》讲的最根本的⽣存之道,只有⽆咎,你才能更好地⽣存。

那如何做到“⽆咎”?《易经》坤卦六四⽘⾥⾯说:“括囊,⽆咎⽆誉”,《⽂⾔传》⾥⾯说:括囊,⽆咎⽆誉慎不害也。

括囊,就是扎紧⼝袋、管好⾃⼰的嘴巴,做到慎⾔的⾏为,这样才会没有害处。

俗话说,祸从⼝出,⽽六四⽘在坤卦⾥⾯居于上位,也就是说,越上了格局的⼈、越是地位⾼的⼈,越要对⾃⼰的话负责,越要讲规矩。

曾国潘与周易

曾国潘与周易

曾国藩与周易谈到中国的近代历史,有一个人物可以说是不得不提。

褒之者誉其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位圣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满清中兴和洋务运动的第一名臣。

”贬之者则称其为逆时代潮流而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杀人盈野盈城的“曾剃头”。

此人到底是功是过,不做多论,只是研究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些事迹,也以此希望各位不唯其人、唯其事,看他在易学运用中有何独到之处,并从中汲取智慧,在现实世界里对自身有所助益。

要说曾国藩对易学的贡献,主要源自于他的著作《冰鉴》和手稿《曾国藩家书》,前者是集“观人学”研究之大成;后者则是对易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典范。

今天所说的事例,就是出自这两部经典之作。

原价1580元一套课程,现在只要29元就可以体验3节课,机会难得,赶紧添加老师微信 xueer9316 报名话说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

曾国藩刚刚组建的湘军,被东王杨秀清杀的大败而归。

无奈只好开设江南大营,与太平军隔江对峙。

湘军草创之初,兵不过万、粮不满载,这些还都是小事,最关键的是没有得力的人才辅佐。

于是曾国藩举“招贤榜”广纳天下贤才,这一日就来了三位门客。

第一个进入帅府的是一位摇着羽扇的白面书生,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就开始高谈阔论、纵横捭阖,说的帅府各位幕僚一个个是哑口无言、目瞪口呆,大有当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之势,府内众人竟没有一个能辩的过他。

就连曾的智囊王闿运也连连点头,认为大帅得到了一个王佐之才。

而曾国藩却阴沉着脸,没有说话,只是让此人先行归去,改日听封。

第二个“面试者”还没进门,就暴声暴气的嚷嚷道:“我要见曾帅!”,请进来一看,原来是一位黑脸大汉,活脱一个张飞转世,只不过他的穿着实在不敢恭维,身上的衣服没有一块是完好的,基本上是补丁套补丁,如此形貌引来一片哄堂大笑。

曾国藩却是微微点头,说:“壮士,家中父母尚在否?”黑脸大汉说:“父亲已经过世,母亲还在家中。

”曾说:“参军并非儿戏,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你先行回家尽孝,伺候老母,若你想好了明年这个时候再来投军不晚,赏银20两,速速回家去吧。

易经对曾国藩一生的影响

易经对曾国藩一生的影响

曾国藩与易经作者:陈少禹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卒于1872年3月12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享年61岁,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儒,精通儒法道佛诸家学问。

《曾国藩日记》记载,曾氏系统研读《易经》五遍:第一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起,至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结束,历时一年半,一天研读一卦,反复学习,几乎没有间断;第二遍,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至二曾国藩书法月,历时两个月,每天二至三卦;第三遍,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至十二月,历时三个月;第四遍,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每天数卦,全部温习一遍;第五遍,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初六至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历时两个月。

曾氏现存日记从道光十九年正月开始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

其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下旬至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之间,长达13年中断。

笔者推测,曾氏系统研读《易经》至少还有两遍。

其一,《易经》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曾氏在中进士点翰林(道光二十年)之前,至少系统研读一遍。

第二,从1861年到1872年,十年间,曾氏系统研读《易经》四遍,间隔最短一年,最长五年。

据此保守地推断,在曾氏日记中断的13年间,他至少应该系统温习研读一遍。

加起来应该在七遍以上。

直到去世的前半月,在身体极度衰弱,双眼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又系统研读《易经》一遍。

可见,曾氏对《易经》的重视和热爱。

曾国藩不但对《易经》的“义理”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对“象数”也很擅长。

他在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一日的日记中记载:“自占一卦,问江北有兵来南岸否?遇‘坎’之‘观’卦。

见者以为佳。

”事情是这样的,1860年12月中旬(咸丰十年十一月),太平军兵分三路再次向祁门地区发动进攻。

曾国藩四面楚歌,又一次陷入惊恐之中。

他在家书中说:“自十一月以来,奇险万状,风波迭起。

文报不通者五日,饷道不通者二十余日。

”可见当时情况已十分危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与易经
作者:陈少禹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卒于1872年3月12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享年61岁,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儒,精通儒法道佛诸家学问。

《曾国藩日记》记载,曾氏系统研读《易
经》五遍:第一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七月起,至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结束,历时一
年半,一天研读一卦,反复学习,几乎没有间
断;第二遍,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至二
月,历时两个月,每天二至三卦;第三遍,同
治五年(1866年)十月至十二月,历时三个月;
第四遍,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每天数卦,
全部温习一遍;第五遍,同治十年(1871年)
十一月初六至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历时
两个月。

曾氏现存日记从道光十九年正月开始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

其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下旬至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之间,长达13年中断。

笔者推测,曾氏系统研读《易经》至少还有两遍。

其一,《易经》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曾氏在中进士点翰林(道光二十年)之前,至少系统研读一遍。

第二,从1861年到1872年,十年间,曾氏系统研读《易经》四遍,间隔最短一年,
最长五年。

曾国藩书法
据此保守地推断,在曾氏日记中断的13年间,他至少应该系统温习研读一遍。

加起来应该在七遍以上。

直到去世的前半月,在身体极度衰弱,双眼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又系统研读《易经》一遍。

可见,曾氏对《易经》的重视和热爱。

曾国藩不但对《易经》的“义理”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对“象数”也很擅长。

他在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一日的日记中记载:“自占一卦,问江北有兵来南岸否?遇‘坎’之‘观’卦。

见者以为佳。

”事情是这样的,1860年12月中旬(咸丰十年十一月),太平军兵分三路再次向祁门地区发动进攻。

曾国藩四面楚歌,又一次陷入惊恐之中。

他在家书中说:“自十一月以来,奇险万状,风波迭起。

文报不通者五日,饷道不通者二十余日。

”可见当时情况已十分危急。

后来,曾国藩急调悍将鲍超救援,击败了太平军,恢复了粮道,渡过了一场危机。

“坎卦”是《易经》四大难卦之一,“坎”即“险”、“陷”之意。

说明当时的状况是山重水复、非常凶险。

“观卦”代表事物未来的走向。

观卦由上卦巽和下卦坤组成。

巽代表“风”、“木”。

坤代表“地”。

所以观卦就是“风行大地”,也可以说“地上草木兴旺”。

由“坎卦”变“观卦”,不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嘛!事情的发展果如占卦所示。

现在,我们再从曾国藩本人对应的卦象入手,看看《易经》对其一生有多么深刻的影响。

曾国藩应第34卦“大壮”卦。

曾国藩应大壮卦,这是不是牵强附会呢?我们看看下面的阐述再做判断。

国藩,即国之藩篱。

“大壮”卦的“九三”、“九四”、“上六”
三爻均为“藩”的爻象。

如:“九三”(指本卦第三爻)的爻辞说:“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dí公羊)羊触藩,羸其角。

”象辞说:“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意思是:“九三以阳刚处内卦之上,有小人过于盛壮而凌暴于人,而为君子所网络的现象。

犹如强壮的羊去抵触藩篱,使其角受损伤的现象。

象辞说:小人用壮,会因凌暴于人而被君子捉获。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曾国藩的一生与大壮卦有某种应对关系呢?曾国藩以一介儒生从戎,建立湘军,剿灭太平军,从而保住了大清王朝不致过早覆灭,成就了名副其实的国之藩篱、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美誉。

我们看这与大壮卦九三的爻辞是何其的吻合。

曾国藩一生研读《易经》。

国藩的名字是他中进士之后自己改的,说不定就是从大壮卦而来的。

大壮卦的卦辞说:“大壮,利贞。

”意思是:“大壮,在阳道盛壮之时,利于守正,以获盛壮之利。

”象辞说:“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意思是:“雷在天上,有大壮的现象。

君子观察大壮的现象,以之处世,非礼不行。

”以之比照曾国藩一生,预示曾国藩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非礼弗履,应在曾国藩身上,是说他一生恪守儒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信仰,不越雷池,不破藩篱。

在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后,湘军核心将领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鲍超等曾以不同方式试探或怂恿曾国藩趁势灭掉清王朝,恢复大汉正统,甚至还秘密召开过一个“玄武湖会议”,意欲再来一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但是,曾国藩对此断然拒绝。

正是“不管风吹浪
打,我自岿然不动”。

曾国藩是深谙大壮卦的。

如果他真的黄袍加身,那就是“非礼而履”了。

那是很难成功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这一点在大壮卦“上六”的爻辞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上六的爻辞说:“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随,无攸利,艰则吉。

”意思是:“上六居大壮之极,有壮羊触到藩篱,既不能退,又不能进的现象。

他是无所利的,如果能临事而惧、恪守本卦的阳刚贞正,就能克服艰难,最终是吉利的。

”《易经》反复阐述盛极则衰、物极必反的道理。

上六已经到了大壮卦的极点,盛壮之极,再进必衰,因此才会有“不能退,不能随”的现象,如果再往前进,是“无攸利”的,是“不祥”的。

曾国藩在扑灭太平天国后,正是处于“不能退,不能随”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他坚决恪守“克己复礼”、“非礼弗履”的信念,断然拒绝称帝。

另一方面,清廷对其倍加疑忌和防范。

当时清廷上下盛传一句话“赶走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足见对其疑忌恐惧之重。

他曾反复考虑解甲归田以避祸,但被他的贴身幕僚赵烈文所谏止。

理由是,他已与太平军结下了深仇大恨,如果不手握兵权,必有身家性命之虞,即使朝廷放过他,仇人也绝不会放过他。

怎么办呢?还是大壮卦给他指点了迷津,“艰则吉,咎不长也。

”事实上,曾国藩正是这样恪守贞正,不越藩篱,从而渡过难关的。

在接到克复江宁的捷报后,曾国藩不是像常人想象的那样如释重负,甚至欣喜若狂,而是战战兢兢,终夜难眠。

他在思考如何摆脱进退维谷的局面。

还真是想到了一个高招,这就是裁军。

但这个裁军里面是富有玄机的,那就是裁
湘留淮,裁陆留水。

裁撤湘军以释清廷疑忌,保留李鸿章的淮军,并力保湘军水师转为正规军,既保存了实力,又确保了自身地位和安全,实现了“吉”的结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功高盖主而寿终正寝、善始善终的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