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1 2
自动驾驶技术 介绍自动驾驶汽车的分级、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 以及其在提高交通安全性和效率方面的作用。
车联网技术 阐述车联网的概念、架构和应用,包括车与车、 车与基础设施、车与行人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 • 汽车性能评价与试验方法 • 汽车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 汽车维护与保养知识普及 • 实践环节:实验操作与案例分析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汽车理论》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
《汽车理论》是汽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汽车 设计、分析、试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汽车工 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实践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汽车理论》(第X版),XXX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汽车设计》、《汽车动力学》、《汽车性能试验技术》等相关书籍和期刊。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最新的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 术动态。
02
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
汽车总体构造
01
02
03
汽车基本组成
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 和电气设备四大部分。
车身结构
分为承载式和非承载式两 种,以及车身材料、制造 工艺等。
汽车尺寸与参数
包括车长、车宽、车高、 轴距等,以及各参数对汽 车性能的影响。
发动机工作原理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理论/Automobile Theory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总学时数/学分数:48/3实验(上机)学时:8适用专业:汽车维修工程教育先修课程: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制订日期:2005.10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汽车理论是为交通运输、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专业课。
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设计)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1. 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和通过性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计算方法;2.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密切结合的方法,研究汽车主要使用性能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3. 汽车动力传动系系统参数的基本匹配方法;4. 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测试原理、所用仪器及测试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三、实验内容及要求实验内容:实验一、汽车动力性实验实验二、汽车燃油经济性实验试验三、汽车制动性实验实验教学要求见实验教学大纲。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黑板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在各章节中穿插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实例。
并辅之以实验教学。
课堂讲授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8学时。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
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小测验占总成绩的10%,实验占总成绩的10%。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汽车理论》(第三版)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3参考书:《汽车运用工程》(第三版)高延令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4。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031020课程英文名称:Automobile Theory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4 实验:4 上机:0适用专业:车辆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根据作用于汽车上外力的特性,分析了与汽车动力学有关的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分析了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参数对各使用性能的影响。
它涉及汽车基础力学理论分析、评价、试验等重要方面的内容,为汽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是掌握汽车设计、制造和试验知识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掌握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建立力学模型、参数选择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结构及参数的变化对使用性能的综合影响。
为汽车及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掌握本课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掌握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这六大使用性能的定义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2.训练学生应用相关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对汽车各大性能进行计算分析的能力,包括力学模型建立、参数选择、计算编程、分析计算结果等。
3.强调学生动手进行汽车实验的能力,开设了汽车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汽车制动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三)实施说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根据本专业特点,教师应结合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实际应用。
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三个环节来实现。
教师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以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高等数学》、《汽车构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 .对习题的要求根据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具体实例在练中讲,并选择安排一定的习题,通过课堂练、讲相结合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48学时)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必选课课程代码: 09406403 课程学时: 48 学分: 3适用专业:车辆工程开课时间:三年级 2 学期开课单位:汽车学院大纲执笔人:王红云大纲审定人:本课程是汽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掌握汽车运动、受力的基本规律,了解汽车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相应的评价方法以及影响这些性能的结构和使用因素等。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计算汽车所受到的外力,并且对汽车的各项使用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通过性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学要求:掌握作用于汽车上的外力特性,掌握与汽车动力性有关的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通过性的分析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通过建立汽车的有关动力学方程,分析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参数对使用性能的影响,掌握进行汽车性能预测的基本计算方法,汽车性能试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和操纵稳定性,汽车传动系参数的选择。
教学难点: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地讲授,辅以习作训练、课堂讨论、作业讲评等方法。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45学时)1汽车动力性 91.1汽车的动力性指标掌握1.2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掌握1.3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掌握1.4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了解1.5汽车的功率平衡掌握1.6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了解2汽车燃油经济性 62.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掌握2.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掌握2.3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因素掌握2.4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了解2.5新一代高效率节能汽车的研究了解2.6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试验了解3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63.1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掌握3.2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掌握3.3最大传动比的选择掌握3.4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掌握3.5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了解4汽车的制动性 94.1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掌握4.2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掌握4.3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掌握4.4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掌握4.5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了解4.6汽车制动性试验了解5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65.1概述掌握5.2轮胎的侧偏特性掌握5.3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输入的响应了解5.4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关系了解5.5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了解5.6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了解5.7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了解5.8汽车的侧翻了解5.9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路上试验了解6汽车的平顺性 66.1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评价掌握6.2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了解6.3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掌握6.4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掌握6.5双轴汽车的振动了解6.6“从体-座椅”系统的振动了解6.7汽车平顺性试验和数据处理了解7汽车的通过性 37.1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掌握7.2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了解7.3车辆的挂钩牵引力了解7.4牵引通过性计算了解7.5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了解7.6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了解7.7汽车的通过性试验了解五、考试范围与题型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汽车动力性20%2汽车燃油经济性15%3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20% 4汽车的制动性20%5汽车的操纵稳定性10% 6汽车的平顺性10%7汽车的通过性5%2.试题型与分数比例(1)填空题25%(2)选择题25%(3)简答题30%(4)计算题20%六、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余志生. 汽车理论(第5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参考资料:1.张树强. 汽车理论.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吴克棋. 汽车理论.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汽车理论》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5034023课程名称:汽车理论/Theory of Vehicle学分:3学时:48 (课内实验(践):8 上机:0 课外实践:0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建议修读学期:6开课单位:车辆工程系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机械振动》、《发动机原理》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闭卷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教材:《汽车理论》第五版,主编:余志生.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参考书:1.《Elementary Vehicle Dynamics》第一版,主编:杨万福、邓亚东.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 《Theory of ground vehicles》,主编: Jo.Yung.Wong John Wiley & Sons, 2001.3. 《车辆动力学基础》(美)格里斯比(Gililespie,T.D.)著;赵六奇,金达锋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2.内容概述:《汽车理论》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必修的学科专业课,主要包括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选定、操纵平稳性、平顺性和通过性等内容。
本课程以汽车基本性能分析为核心进行教学,根据作用于汽车上外力的特性,分析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性能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分析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参数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汽车设计、试验及使用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汽车行驶时的力学建模,性能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正确设计汽车和合理使用汽车的途径,具有分析和解决汽车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Theory of Vehicle is a specialty courses of Vehicle engineering, including the performance of driving , braking riding, maneuverability and high speed stabilization, roll stability, and fuel economy. The basic performance of the automobile is key part of teaching, and vehicle operation performances, assessment indicators and method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rnal force applied to the vehicle,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arameters of the vehicle and its parts on the service performance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course. Through learning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and skills of design and test of automotive mechanical systems to be able to analyze the driving force ,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the vehicle, and they also master an approach to design and use of the automotive mechanical system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vehicle products.《汽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34023课程名称:汽车理论/Theory of Vehicle学分:3学时:48 (课内实验(践):8 上机:0 课外实践:0 )建议修读学期:6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必修的学科专业课,主要包括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选定、操纵平稳性、平顺性和通过性等内容。
同济大学-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90020 学分: 3 总学时:54大纲执笔人:吴光强大纲审核人:左曙光英文名称:Automotive Principle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汽车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专业课,其目的是在综合学生所学的力学、数学、汽车构造与设计、振动分析与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的基础上,学习汽车计算与分析的有关理论,完成汽车专业学生必要的、综合的培养与训练,为学生将来汽车设计与分析及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学生应能熟练地掌握主要按车辆坐标系分类的各种整车动力学性能的定义、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分析轮胎特性、发动机、整车与系统参数及路面等各种因素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及几大性能之间的联系。
此外,还应掌握汽车的排放性能计算,现代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的理论。
三、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汽车所受到的外力,按车辆坐标系为主阐述的有关理论,即纵向、侧向和垂向动力学等方面,介绍汽车几大性能的定义、评价指标及其计算(重点介绍有关的公式,及性能指标确定的作图法与解析法)方法,此外还使学生了解汽车碰撞安全性及现代电动汽车等的内容。
四、实验或上机内容对汽车的几大性能进行计算机编程计算,得到相应的性能指标。
此外,还将通过后续的《汽车试验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其实验测试方法。
五、前修课程要求《汽车构造》、《液压与液力传动》、《自动控制原理》、《振动分析》和《积分变换》等六、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安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轮胎力学与汽车空气动力学 10000102汽车纵向动力学 12000123汽车经济性与排放性 600064汽车转向系统动力学 600065汽车操纵动力学 800086汽车的平顺性 800087汽车碰撞安全性 100018现代电动汽车 100019汽车性能计算 00222总计5002254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 教材吴光强.汽车理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22. 主要参考书(1)余志生.汽车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2)米奇克.汽车动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8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版权所有© 2006。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概要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汽车理论/ 英文课程代码:162418学时:48 学分 3 讲课学时:46 上机/实验学时:2 考核方式:采用笔试方式先修课程:《汽车构造》《理论力学》等课程适用专业:汽车运用技术开课院、系:高职学院教材:教材:余志生.汽车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主要参考书:米奇克.汽车动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掌握汽车运动、受力的基本规律,了解汽车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相应的评价试验方法以及影响这些性能的结构和使用因素等。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掌握汽车运动、受力的基本规律。
2.掌握汽车主要技术性能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3.学会从理论上分析汽车性能的基本方法。
4.掌握汽车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初步了解相关性能的测试设备。
课程内容绪论汽车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汽车主要技术性能简介。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动力性评价指标;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汽车行驶方程式;汽车的驱动力图;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附着力;汽车的功率平衡。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的计算;影响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发动机功率的选定;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最大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系的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的选择。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汽车的制动过程和受力分析、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车轮滑移率与附着系数间的关系。
汽车的制动效能。
制动时汽车行驶方向的稳定性,汽车的制动跑偏,制动时前后轴的侧滑。
制动时汽车前后轴荷的再分配。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理想分配曲线——I曲线,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曲线——β曲线。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汽车概述
- 汽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 汽车的分类和结构
- 汽车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第二部分:汽车动力系统
- 发动机的原理和分类
- 燃油供给系统
- 点火系统
- 排气系统
- 冷却系统
第三部分:汽车传动系统
- 变速器的原理和分类
- 离合器
- 驱动轴和传动轴
- 差速器和驱动桥
第四部分:汽车悬挂系统
- 悬挂系统的作用和分类
- 弹簧和减振器
- 轮胎和轮毂
- 转向系统
第五部分:汽车制动系统
- 制动系统的原理和分类
- 制动器和制动液
- 制动辅助系统:制动盘、制动鼓、制动器片、制动鼠标、制动灯
第六部分:汽车电气设备
- 蓄电池和发电机
- 灯光系统
- 电动系统
- 仪表和开关
第七部分:汽车安全系统
-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 防盗装置
- 牵引控制系统
- 制动防抱死系统
第八部分:汽车维修与保养
- 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 汽车保养的注意事项
- 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和保养
总结: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涵盖了汽车的各个方面,从汽车的概述和发展历史开始,逐步介绍了汽车的各个系统和部件。
学生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分类,掌握汽
车主要部件的功能和维修方法。
此外,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学生还能培养汽车维修和保养的技能,提高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这一教学大纲不仅适用于汽车理论教学,也可以作为汽车维修培训的参考资料。
汽车理论最新版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48 学分:4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一、课程教学目标汽车理论是交通运输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本课程是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汽车各种使用性能、评价方法以及汽车结构参数、使用参数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以提高汽车行驶性能为目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掌握汽车行驶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基础上,找出汽车结构参数、使用参数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提高汽车行驶性能,为进行汽车设计、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汽车理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因此通过进行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平顺性实验教学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熟悉汽车性能测试仪器的使用,并结合相关知识,掌握汽车性能的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首先能够学会如何评价汽车的行驶性能,而且能够用最简单(易计算、易测试)的指标来反映每个汽车行驶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通过性等);其次,要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最有效的计算或测试方法得到汽车性能的评价指标;最高要求是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汽车的结构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即能够通过计算或试验手段分析如何改进汽车的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介绍汽车初等动力学的数学模型,使学生学会使用评价和分析汽车行驶性能的方法,从而掌握评价汽车性能的理论基础,例如:汽车动力性、汽车燃油经济性、汽车制动性、汽车操纵稳定性、汽车行驶平顺性、汽车通过性。
同时为汽车设计等后续课程准备必备的基础。
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从事汽车技术工作,能够正确设计汽车、合理使用汽车、科学试验汽车打下稳固的基础。
四、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五、教学学时分配六、大纲内容第1章汽车的动力性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汽车行驶所受各种阻力;熟练掌握汽车动力性指标及评价方法;掌握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和汽车的功率平衡;了解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以及汽车动力性实验。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一、《汽车理论》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30150213(二)课程英文名称Automobile Theory(三)开课对象本科生(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工程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五)教学目的本课程试图使学生牢固掌握汽车的基本性能以及性能分析和综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从事汽车工程的研究和汽车产品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汽车理论课程是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行驶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以及通过性),研究在满足这些性能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相关原则,并介绍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汽车行驶性能。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汽车理论学时数:48学时,学分数:3学分*配套的汽车试验学II学时数:16学时(其中试验学时数12)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主要是课堂讲授,课堂交流讨论,作业讲评等方法。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小论文两种方式,学生自愿选择。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考试者综合成绩根据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作业20%、期中20%、小论文10%、期末成绩50% 。
只写小论文者不参加考试,按照五篇小论文计算成绩。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1章汽车的动力性教学要点:行驶方程式的推导和附着率的概念,要特别注意旋转质量换算系数的物理概念;汽车动力性的工程分析方法,液力变矩器的匹配不是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汽车动力性的指标,驱动力的计算,汽车的四种阻力: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和加速阻力;汽车行驶方程式,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附着条件与附着率,功率平衡图,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
考核要求:能够用汽车行驶方程式和平衡图分析和计算汽车的动力性问题。
第2章汽车的经济性教学要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和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因素分析,以及提高燃油经济性的可能技术途径。
《汽车理论》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汽车理论【课程代码】:562114021【课程属性】:必修【授课对象】:车辆工程专业,三年级,本科【学时/学分】:56/3,其中课堂教学48学时,实验8学时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专业课。
《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汽车运动学为基础,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密切结合为研究方法,通过对汽车行驶规律和动力学的研究,揭示汽车主要使用性能与其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各种影响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因素。
阐明了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及各种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从而指出正确设计汽车,合理选用汽车,合理改装汽车,以及科学有效地进行汽车试验的途径。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各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分析汽车性能时建立的力学模型和力学分析方法;掌握汽车结构参数及使用条件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掌握汽车主要使用性能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合理选用汽车、改装各种汽车、新型汽车设计、正确地进行汽车试验等创造条件,为将来从事与汽车有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本课程分为七部分:第一章汽车动力性、第二章汽车燃料经济性能、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匹配、第四章汽车制动性、第五章汽车操纵稳定性、第六章汽车平顺性、第七章汽车通过性能。
本课程在汽车工程课程群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必须在前叙课程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以后开课,同时是汽车设计、汽车试验学以及课程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基础课。
该课程的理论性很强,但是由于它还介绍汽车的行驶性能,所以虽然课程总体上显得枯燥,大多数学生也非常自觉的愿意学习这门课程。
三、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一)先修课程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二)后续课程汽车设计、汽车运用工程第二部分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汽车理论是分析与汽车动力性相关的各种汽车使用性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完整版)《汽车理论》教学大纲文档
机电工程学院《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48 学分:4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一课程教学目标汽车理论是交通运输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本课程是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汽车各种使用性能、评价方法以及汽车结构参数、使用参数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以提高汽车行驶性能为目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掌握汽车行驶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基础上,找出汽车结构参数、使用参数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提高汽车行驶性能,为进行汽车设计、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汽车理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因此通过进行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平顺性实验教学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熟悉汽车性能测试仪器的使用,并结合相关知识,掌握汽车性能的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首先能够学会如何评价汽车的行驶性能,而且能够用最简单(易计算、易测试)的指标来反映每个汽车行驶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通过性等);其次,要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最有效的计算或测试方法得到汽车性能的评价指标;最高要求是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汽车的结构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即能够通过计算或试验手段分析如何改进汽车的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介绍汽车初等动力学的数学模型,使学生学会使用评价和分析汽车行驶性能的方法,从而掌握评价汽车性能的理论基础,例如:汽车动力性、汽车燃油经济性、汽车制动性、汽车操纵稳定性、汽车行驶平顺性、汽车通过性。
同时为汽车设计等后续课程准备必备的基础。
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从事汽车技术工作,能够正确设计汽车、合理使用汽车、科学试验汽车打下稳固的基础。
四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实验(实训)学时 6 应开实验(实训)项目个数 3序号实验(实训)名称实验(实训)要求学时分配实验(实训)类型备注1 汽车动力性实验必做2 验证性2 汽车制动性实验必做 2 验证性3 汽车平顺性实验必做 2 验证性五教学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总学时学时分配讲课实验实训习题1 汽车的动力性10 8 22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3 33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3 34 汽车的制动性12 10 25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9 96 汽车的平顺性97 27 汽车的通过性 2 248 42 6六大纲内容第1章汽车的动力性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汽车行驶所受各种阻力;熟练掌握汽车动力性指标及评价方法;掌握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和汽车的功率平衡;了解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以及汽车动力性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332198课程英文名称:Automobile Theory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交通运输和车辆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根据作用于汽车上外力的特性,分析了与汽车动力学有关的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分析了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参数对各使用性能的影响。
它涉及汽车基础力学理论分析、评价、试验等重要方面的内容,为汽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是掌握汽车设计、制造和试验知识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介绍汽车初等动力学的数学模型,使学生学会使用评价和分析汽车行驶性能的方法,从而掌握评价汽车性能的理论基础,例如:汽车动力性、汽车燃油经济性、汽车制动性、汽车操纵稳定性、汽车行驶平顺性、汽车通过性。
同时为汽车设计等后续课程准备必备的基础。
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从事汽车技术工作,能够正确设计汽车、合理使用汽车、科学试验汽车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掌握本课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掌握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这六大使用性能的定义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2.训练学生应用相关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对汽车各大性能进行计算分析的能力,包括力学模型建立、参数选择、计算编程、分析计算结果等。
3.强调学生动手进行汽车实验的能力,开设了汽车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汽车制动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三)实施说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根据本专业特点,教师应结合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突出实际应用。
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讲授、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三个环节来实现。
教师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以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
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数学》、《汽车构造》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 .对习题的要求根据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具体实例在练中讲,并选择安排一定的习题,通过课堂练、讲相结合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要求至少开设三个实验,实验过程中每组人数不能太多,以保证学生的动手机会。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试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汽车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各大汽车性能指标的计算和汽车性能的结构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10%,中期考核占1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中期考核成绩由中期考核结果确定,实验成绩由实验老师参照相关规定按百分制给出,实验无成绩或实验不及格,取消期末考试资格,总成绩直接以不及格计。
(七)主要参考书目:《汽车理论》(第5版),余志生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汽车理论》,张文春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车辆工程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汽车理论主要讲述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六大使用性能。
本课程通过对汽车六大使用性能的动力学分析计算,分析了汽车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是学生能够掌握汽车六大使用性能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进行结构改进以提高汽车使用性能的能力。
为汽车设计、汽车实验学等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部分汽车的动力性总学时(单位:学时): 8讲课:6实验:2上机:0第1.1部分汽车动力性指标(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汽车动力性定义及三个评价指标;重点:1)动力性评价的指标;第1.2部分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掌握汽车的驱动力的计算及影响因素;2)掌握滚动阻力的形成过程和滚动阻力系数的影响因素;3)掌握空气阻力的分类及计算;4)掌握坡度阻力和加速阻力的计算;5)掌握汽车的驱动条件和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重点:1)汽车驱动力及行驶阻力的计算和影响因素;第1.3部分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及动力特性图(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汽车的驱动条件;2)掌握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及通过平衡图计算动力性指标的方法;3)掌握动力特性图及通过特性图计算动力性指标的方法;重点:1)通过平衡图和动力特性图计算动力性的指标;2)汽车的驱动条件;难点:通过平衡图和动力特性图计算动力性的指标;习题:1)动力性指标的计算;2)通过修改结构改善动力性能;第1.4部分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2)掌握加速上坡时汽车的切向力和法向反作用力的分析计算;3)掌握附着率、附着系数和附着力的关系,并会计算附着率、等效坡度等参数;重点:1)加速上坡时的受力分析;2)附着率的计算;第1.5部分汽车的功率平衡(讲课1学时)1)明确汽车功率平衡的计算;2)掌握后备功率与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关系;重点:功率平衡图及后备功率第2部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总学时(单位:学时):8讲课:6实验:2 上机:0第2.1部分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2)掌握汽车等速百公里油耗的计算;重点:1)经济性评价的指标;第2.2部分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重点: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第2.3部分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重点: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4部分电动汽车的研究(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熟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2)了解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3)掌握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节油原理;4)熟悉能量管理策略;重点:1)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第3部分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总学时(单位:学时):5讲课:5实验:0上机:0第3.1 部分发动机功率的选择(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掌握汽车发动机功率选择的方法;重点:汽车发动机功率选择的方法;第3.2 部分最小传动比的选择(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掌握传动系统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方法;重点:传动系统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方法;第3.3 部分最大传动比的选择(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掌握传动系统最大传动比的选择方法;重点:传动系统最大传动比的选择方法;第3.4 部分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掌握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方法;重点: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方法;第4部分汽车的制动性总学时(单位:学时):10讲课:8实验:2上机:0第4.1 部分制动性的评价指标(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汽车制动性的定义及评价指标;;重点:1)汽车制动性评价的指标第4.2 部分制动时车轮的受力(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掌握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重点:1)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第4.3 部分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的计算方法;2)掌握制动过程四个阶段及其特点;3)掌握制动效能恒定性的影响因素;重点:1)制动效能(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的计算;2)制动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的变化规律;难点:制动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的变化规律;习题:制动距离的计算;第4.4 部分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汽车时的方向稳定性的定义;2)掌握制动跑偏、侧滑和失去方向稳定性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3)掌握制动时前后轮的受力与制动时方向稳定性的关系;重点:1)制动跑偏、侧滑和失去方向稳定性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2)制动时前后轮的受力与制动时方向稳定性的关系;第4.5部分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掌握制动时前后轮受力规律;2)掌握理想的制动力分配曲线;3)掌握固定比值的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结构制动过程前后轮受力的规律;重点:1)掌握固定比值的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结构制动过程前后轮受力的规律;习题:1)固定比值制动器制动力汽车同步附着系数的计算;2)不同路面条件下制动减速度的计算;第5部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总学时(单位:学时): 5讲课:5实验:0 上机:0第5.1部分概述(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定义及包括的内容;2)掌握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3)掌握车辆坐标系及人-车闭路系统;重点:1)汽车操纵稳定性包括的内容;2)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难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定义及包括的内容;第5.2部分轮胎的侧偏特性(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轮胎坐标系及轮胎侧偏力和侧偏角的定义;2)掌握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刚度分析;3)掌握掌握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因素;4)掌握回正力矩的定义及影响因素;5)掌握轮胎外倾条件下的侧偏特性;重点:1)有外倾角时轮胎的侧偏特性;2)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因素;3)回正力矩的作用;难点:有外倾角时轮胎的侧偏特性;习题:有外倾角时轮胎的侧偏刚度计算;第5.3部分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极限工况下前轴侧滑与后轴侧滑的特点;2)熟悉各个车轮制动力控制力控制的效果;重点:1)极限工况下前轴侧滑与后轴侧滑的特点;2)各个车轮制动力控制力控制的效果;第5.4部分汽车的侧翻(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了解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2)熟悉汽车的瞬态侧翻;重点:1)汽车的侧翻特性;第6部分汽车的平顺性总学时(单位:学时): 2 讲课:1实验:1上机:0第6.1部分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明确汽车通过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2)掌握不同频率振动的人体的影响;重点:1)汽车通过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第6.2部分汽车平顺性试验和数据处理(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1)掌握汽车平顺性的常用评价方法;重点:1)汽车平顺性的常用评价方法;第7部分汽车的通过性总学时(单位:学时): 2讲课:1实验:1上机:0具体内容:1)明确汽车通过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2)掌握汽车几何通过性的相关参数;重点:1)汽车通过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2)汽车几何通过性的相关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