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拟行路难

合集下载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分类标签: 惜时
作品赏析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旧曲,晋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调,制成新词。

现在汉和晋的歌辞都不传。

据郭茂倩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拟行路难》是鲍照根据乐府古题创作的。

诗共十八首(或作
十九首),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想要排除一切忧愁,及时行乐,思想比较消极。

诗人通过赠送可以解忧的美酒、雕琴来劝人解忧,通篇不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借劝慰别人的话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词藻丰富华丽,音韵优美和谐,艺术上很有特色。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乐府组诗名。

南朝宋鲍照作。

共十八首。

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

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

列置帐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

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

对此长叹终百年。

三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雀。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

不愿云间之别鹤。

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五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然得,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七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八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九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鲍照诗歌鉴赏《拟行路难》是唐代诗人鲍照所作,此诗以其凄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留下了许多深思和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并探讨其内在的哲理和诗歌意义。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拟行路难”已经表明了诗歌本身所要表现的主题。

行路本就不易,要想行远路难更是倍加艰辛。

而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行路”并不仅仅指的是人物的行走之路,更是对人生旅程的思考和反思。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人人在人生路上难以为继的艰难之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描绘丰盛的酒席,美味珍馐,以及无法享受美好的事物,表达出人类大多数追求物质的渴望,但却因为某种原因而受阻,内心饱含着无奈和茫然。

而在接下来的的一段句式呼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也许是鲍照最有名的名句了。

在生命的道路上,人们所追求的不只是名利和物质的片刻享受,而是更为深远的心灵自由和人生的价值观。

就像长风破浪的船只,在海上扬帆破浪,人们摆脱了人世间的繁杂和纠缠,寻找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

这其中,旅途的艰辛也不能避免,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前四句所表述的无助。

在诗的主干部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通过抒发人们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向往,来反映自己的诗歌观点。

诗人认为,青春时候所学习的知识和文化,最终要放在晚年去体现自己的生命气息。

也正是因为这种悔恨和不舍,人们会更加强烈地回忆和感悟自己的一生。

这种情感,可以为读者传达人生的参透和人生的经验,对于人们的一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鲍照通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理解。

生命的路程充满了未知和未来,不论是在人世,还是在人生路程上。

我们无法回避人生的艰辛,我们只能迎接它、拥抱它、超越它。

无论在路途上遭遇多少波折,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反抗生命的片段。

总的来说,鲍照的《拟行路难》以其引人入胜的意境与深刻的内涵,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拟行路难》是南北朝鲍照的作品,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拟行路难十八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璜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新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踝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铿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璜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葬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六》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拟行路难·其六》注释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

又,案,即古“椀”字。

②会:能。

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③安能:怎能。

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

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④弄儿:逗小孩。

戏:玩耍。

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拟行路难·其六》赏析全诗分三层。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

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

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

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

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

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

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

《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

"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

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拟行路难·其四》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拟行路难·其四》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拟行路难》课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拟行路难》课文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教材简说:
这首诗在书写个人失意上和他的大多数诗歌是一样的,但没有直抒胸臆。

首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以水起兴。

泻水置地,各自东西,行于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

同时兴中有比,人如流水,“穷途运命委皇天”(《拟行路难》其十八),感叹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俗谚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才华横溢的鲍照有着“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的抱负,但却是“资储无担石”(《松柏篇》),“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代贫贱愁苦行》)。

这种情感在诗首句之初即已酝酿,但却只是凌空作势,到了笔下化为绕指愁思。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既然人的命运已经由上天安排妥当,自己努力只是徒劳,又何必行叹坐愁,怨天尤人?或许鲍照想到了难封的李广,易老的冯唐……
下载文档。

2017拟行路难

2017拟行路难

情感
抒悲愤
语言风格
李白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
• 3、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 别押韵,错落有致。
启示: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 “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 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 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 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 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 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 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 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 “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 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 士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 术起家且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 会力量。其后代承家学而累世为官,到东汉 中叶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 宋】鲍照
行路难
汉乐府杂曲,原为民间歌谣,其辞不存。 《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 及离别悲伤之意。”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 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 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 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 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 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 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 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 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 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 泻水置平地, 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 各自东西南北流。 不一致的。 人生亦有命,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 安能行叹复坐愁? 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酌酒以自宽,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 举杯断绝歌路难。 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心非木石岂无感?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 吞声踯躅不敢言。 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 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原文: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在鲍照最为擅场的乐府诗体中,《拟行路难十八首》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

这一组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

历代凡瞩目于六朝诗歌的选家和评论家,都不会遗漏了这组诗。

顾名思义,《拟行路难》当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

后者本属汉代民歌,多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记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东晋人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

故鲍照此诗虽云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篇翰,发摅的也是诗人自己胸中的磊块,并不同于一般的拟古篇什,所以有的诗集收录此诗时,去掉了题目上的“拟”字,径称作《行路难》。

齐梁下及唐代不少诗人,也都袭用这个调名写出了一批名作。

这十八首诗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体式、风格也不尽一致,但把它们在同一诗题下编为一组,又绝非出于偶然。

这不仅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行路难”的曲调,而且各首之间确有共同的主旋律贯穿着,那便是对人生苦闷的吟唱,表现世间黑暗和人生不幸。

在形式上,这组诗都采用七言和杂言乐府体,音节流畅而富于起伏变化,以适应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而跳荡的情绪。

正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加上作者构思、编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这些诗篇自然地发生联系,合成了一个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观照和品评的整体。

按照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这十八首诗大体可分成两大类。

一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

此类共十首,包括: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其四(泻水置平地)、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见舜花不终朝)、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其十七(君不见冰上霜)以及其十八(诸君莫叹贫)。

拟行路难译文及注释

拟行路难译文及注释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

赏析: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鲍照《拟行路难》201712

鲍照《拟行路难》201712

文本分析
承: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 • •
诗人所处的原初是:行叹坐愁,于不 经意间看到鞋地流水,而瞬间顿悟; 那么诗人的顿悟是什么?不应该叫苦 连天,不能够愁眉不展,那么也就是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失落而不愿意停留在这样的 境地中。
文本分析 转: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怎么办呀?喝酒呀,“醉时不知伤心苦, 一觉醒来是天明”,一如陶渊明,“造饮辄 尽”,不满世事黑暗呀,最终他“不愿为五斗 米折腰”而归隐园田了; • 其实那时候人,很难过呀,正是像他们一样有 着诗酒精神的李白,便实实在在地写下了“举 杯浇愁愁更愁”内心感受,喝酒其实有时根本 就解不了愁。 • “断绝”什么意思呀?是借以倾吐心中悲愤 的《行路难》歌声来化解愁心,却因“举杯” 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 抒悲愤 语言清新质朴, + 气势连贯,笔力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李白
小结
•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 在我们比较了解了诗人的其人其世时,我
们凭着对诗人性格的把握,细细读懂诗句,从而 深入到诗歌的“本意”中取逆推诗人当时写这首 诗歌的真实想法与意图,“诗言志”,诗歌 的本质就在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发之为声,歌 咏成句,甚至谱之成曲,这样就留存下了万千诗 篇。而那些诗句情感真切,文辞优美的便成为了 千古名篇。“莫看声名显赫势,多少委屈泣成 行”。似乎诗人总是和苦难结下了不解之缘呀? 为什么留待同学们将来去体会?
《拟行路难其四》的写作背景
•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 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 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 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 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 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 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 歌的独特风格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这首诗描绘了奢华的生活场景,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诗人希望君主能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被悲伤和思念所困扰。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古代美好音乐的向往,认为如今已难听闻。

其四:诗人以“泻水置平地”为喻,指出人生的命运各不相同,无法改变。

他主张通过饮酒来宽慰自己,同时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认为即使内心有情感,也不敢轻易表达。

其六: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不能虚度光阴,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遭遇的悲愤。

其七: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的忧愁和苦闷,他跨马出北门,看到松柏荆棘郁樽樽,听到杜鹃的哀鸣,心中感到无比悲伤。

他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思考着生死的意义。

其八:诗人以桃花的盛衰为喻,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美好时光的短暂。

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悲伤和忧愁。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眷恋。

其十:诗人以蕣华的朝开夕落为喻,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认为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应该珍惜时光,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其十一:诗人以枯箨和亡灵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应该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其十二:诗人以花开花落、季节更替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如同边戍的君主一样,难以捉摸,希望能够得到解脱。

其十三: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人初辞家从军侨,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他担心自己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其十四:诗人以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的老兵为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他认为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对社会现实表示不满。

其十五:诗人以柏梁台、阿房宫的兴衰为喻,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 1. 泻水:倾放水,比喻光阴迅速流逝。

2. 置:放置。

3. 东西南北流:比喻人生的各奔东西,难以相聚。

4. 命:命运,指人生的遭遇。

5. 行叹复坐愁:边走边叹息,坐着也发愁。

形容心情烦闷、忧愁。

6. 酌酒:饮酒。

7. 自宽:自我宽慰。

8. 断绝:停止。

9. 歌路难:指乐府《行路难》曲,曲调悲愤。

10.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是说自己的内心并非像石头那样没有感情。

11. 吞声:不敢出声,形容隐忍不发。

12. 踯躅:徘徊不前。

【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

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又怎能总是忧愁叹息呢?姑且饮酒作乐,借酒消愁,举杯饮酒时,歌声中断,难以继续。

我的内心并非如石头般毫无感情,只是我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默默忍受,徘徊不前。

【赏析】这首诗以“泻水置平地”为喻,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

诗人通过“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离散和漂泊,以及人生道路的多样性。

接着,诗中提出“人生亦有命”的观点,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顺从。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人生的追求,而是在“安能行叹复坐愁”的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幸福的渴望。

在饮酒自宽的描写中,诗人试图通过借酒消愁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但“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又表明了诗人无法真正摆脱忧愁,只能在歌声中断中继续徘徊。

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真实,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诗人通过“心非木石岂无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尽管他试图保持沉默,但情感的波澜依然在心中涌动。

“吞声踯躅不敢言”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压抑情感、不敢直言的痛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比喻、真切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2017拟行路难完稿

2017拟行路难完稿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 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 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 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 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 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 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 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 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宽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 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 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 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 淋漓尽致。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 压下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 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 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全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 变化发展过程?
心非木石岂无感” 一句,是诗人感情 的打转折。上文中, 以“人生亦有命” 来宽慰,以不言愁 来消愁,感情还能 克制。到借酒浇愁, 其结果是愁更愁, 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 感”,感情沸腾, 在这句达到高潮。

2017 拟行路难

2017 拟行路难

鲍照生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 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 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 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 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 这样的诗篇。
一炼字常见的设问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 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 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二、常用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
①出身寒微,怀才不遇: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 ②情感丰富,悲愤自 抑:诗中有诗人认命的怨恨,不认命的悲愤情,和再次认 命无奈之情。 ③不满现实,无奈屈从:诗人虽然有怨恨, 但也无法改变现状,只能无奈屈从。
⑤对比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痛苦迷茫——不甘消沉 痛苦挣扎——相信未来 高昂乐观
读意象
鲍照《拟行路难》 愁
李白《行路难》 愁
读现实中的 诗人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
读时代
魏晋的门阀制度压制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导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三、教学难点
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①教学思路:1、读懂大意;2、知人论世;3、赏析技巧;4、领悟情感
②导入:最好的人生,永远在路上。

③作者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本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④背景:鲍照生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⑤文化常识:
1、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
2、乐府
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

乐府是古代时的音乐行政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
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2、整体感知
①、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同样的,人生贵贱
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
穷达也是不一致的,怎能总是哀叹又忧愁呢?无奈中举起酒杯
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
聊以自慰,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不是无知
木石岂无感?吞声
无觉的木石,怎能不心情激荡、百感俱生?唉,只是忍气吞声,
踯躅不敢言。

徘徊不前,不敢辩白啊。

一、字音识记
1.鲍照(bào) 2.酌酒(zhuó) 3.踯躅(zhí zhú)
二、词语释义
1.泻水置平地泻:倾、倒
2.人生亦有命命:命运,命数
3.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
4.吞声踯躅不敢言吞声:声将发又止
5.吞声踯躅不敢言踯躅:徘徊不前
②内容提要:此诗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压迫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痛苦和无奈。

3、高考链接:
①、诗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方法:找情感类语言,知人论世、意象)
1、找情感类语言:叹、愁、自宽、路难、吞声、踯躅、不敢言
2、意象:酒:愁,送别等
3、知人论世:知人: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论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

情感不单一
①认命: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暗含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抨击、怨恨。

②不认命:不能总是叹息和哀愁。

人心不是木石,岂会无感?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感达到高潮。

③认命:到了嘴边却强忍不敢呼喊,说明社会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 拟行路难(其四)⎩⎪⎨⎪⎧ 认命——抨击不认命——悲愤认命——无奈
②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表现手法)(局部手法题与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本诗采用了哪些手法不同)
①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诗人把泻水流淌各方这一自然现象作比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③表达了诗人对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抨击、怨恨之情。

注:另外两种手法 反问和直接抒情
③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炼字) 一炼字常见的设问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二、常用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

①“命”是命运的意思,本诗指门第决定人生;②当时的社会是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诗人只是表面上认命;③表达了诗人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之情。

④从《拟行路难(其四)》看,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注意格式 ①出身寒微,怀才不遇: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

②情感丰富,悲愤自抑:诗中有诗人认命的怨恨,不认命的悲愤情,和再次认命无奈之情。

③不满现实,无奈屈从:诗人虽然有怨恨,但也无法改变现状,只能无奈屈从。

⑤对比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痛苦迷茫——不甘消沉痛苦挣扎——相信未来高昂乐观
痛苦迷茫美味佳肴不能下咽,想拔剑砍杀又不知向谁下手,似乎整个天下都在特意地跟我作对.(“金樽”句至“雪满山”)
不甘消沉痛苦挣扎痛苦中诗人想到了老年才得到重用的姜太公(闲来句)和身分卑微仅为奴隶却成为名相的伊尹(忽复)句,在不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增添了信心,但想到自己进退失据、一事无成,不知自己要怎样才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功成名就.
相信未来高昂乐观毕竟自己还年轻,毕竟自己有满身的才学武艺,“道路是曲折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
读诗句,体情感。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坎坷也罢,平坦也罢,以平常心对待,乐观旷达。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在这里的意思是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不会像阮籍那样消极的生活。

4、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5、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