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分类标签: 惜时
作品赏析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旧曲,晋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调,制成新词。
现在汉和晋的歌辞都不传。
据郭茂倩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拟行路难》是鲍照根据乐府古题创作的。
诗共十八首(或作
十九首),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想要排除一切忧愁,及时行乐,思想比较消极。
诗人通过赠送可以解忧的美酒、雕琴来劝人解忧,通篇不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借劝慰别人的话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词藻丰富华丽,音韵优美和谐,艺术上很有特色。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抒情诗,通过自然现象与人生境遇的巧妙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门阀制度下寒门士人命运的愤慨与无奈。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呢?喝点酒来自我宽慰,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2、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
自宽:自我宽慰。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三、创作背景《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而作的组诗作品,《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
这十八首诗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
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
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对照组诗的内容,有许多与这个时期景况暗合之处。
《拟行路难十八首》当作于这个时期。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著名诗歌,属于抒情诗类。
这首诗讲述的是作者“昨
夜寒虫声断,处处闻啼鸟”的逆境。
作者忧伤的语气表现出他
的内心痛苦,慨叹前途恐惧不安,感慨时运无常。
四句中第一句的“昨夜寒虫声断,处处闻啼鸟”,描述了一个漫长而寂寞的夜晚,这暗示着作者最投射出了他内心隐隐的焦虑。
第二句“空山松子悲声中”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前方无望的感受,又有对生活曲折、前途不明的悲痛情怀,表现出作者人生路上的艰辛和不甘。
而第三句“泪湿罗衣脂粉满”,把作者心中的痛苦与难过具体化。
最后一句“梨花一枝春带雨”,将诗歌的主旨进一步升华,刻画出梨花的梅雨坚强,表达的是在痛苦的生活洗礼中,依然坚强继续前行的希望与动力。
《拟行路难》以抒情语言表达了作者面对前途恐惧不安的情感,夹带着咏叹生命路途艰辛与重重困苦,但又蕴含着在困境之中仍不能倒下不振的生活信念。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 赏析
拟行路难赏析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首古诗,叫《拟行路难》。
这《拟行路难》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盒,打开它,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情感和故事。
你可能会问啦,这诗到底有啥特别的?我觉得吧,它特别就特别在能把那种心里的苦啊、难啊,说得特别真切。
比如说,诗里写“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就好像是把水倒在平地上,水自己就到处乱流。
这是不是像咱们的人生啊?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往哪儿走。
也许有时候你想往东,可命运却把你往西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句呢,诗人一边说人生有命,一边又忍不住发愁。
这像不像咱们有时候,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没办法改变,可还是会烦恼?我就经常这样,心里想着“哎呀,没办法啦”,可还是忍不住叹气。
诗里还有好多好多这样让人感同身受的地方。
比如说“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喝酒想让自己宽心,可越喝越愁,是不是像咱们有时候想做点啥让自己开心,结果却更糟啦?我记得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情特别差,就跟这诗里写的似的,觉得干啥都不顺。
那时候我就想,难道我的命运就这样啦?现在想想,可能那时候就是太悲观啦。
这诗里啊,把那种无奈、愁闷的心情写得可生动啦。
就好像诗人在你耳边跟你诉苦,让你一下子就能感觉到他的难受。
你说,诗人当时得多郁闷,才能写出这么让人揪心的诗来?也许他也想过放弃,也许他也想过抗争,这纠结的心情,不就跟咱们有时候一样嘛!小朋友们,你们想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觉得特别难,特别无奈的时候?是不是也像这诗里说的,心里乱糟糟的?这《拟行路难》啊,真的是越琢磨越有意思。
每次读都能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
哎呀,我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们听懂没?反正我觉得这诗真的很棒,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赏析】据曹道衡先生考证,《行路难》的曲调原是近似《挽歌》一类的悲歌(见《中古文学史论文集·论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
此说当合乎实际。
鲍照这组《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悲慨人生无常,这首诗就属于这类作品。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柏梁台”,汉武帝所建,非常豪华,武帝尝于其中宴请群臣,赋诗作乐。
“阿房宫”,秦始皇宫殿,十分雄伟,其中妃嫔宫女,不知其数。
这两座建筑是秦皇、汉武富贵尊荣生活的突出表现,而此时呢,都成了废墟。
“草莱”,杂草。
“寒云泽雉”,冷云野鸡。
这景象显得十分清冷、荒凉,与昔日的繁华适成鲜明的对照。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秦皇、汉武宫中的女乐,她们的不在,表示秦皇、汉武享乐生活的不能持久。
“高坟垒垒”与如花似玉的容貌又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长袖纷纷”承上,是说歌妓舞女穷妍极态、争宠取怜,这里用了个“徒”,表示枉费心机,“非我昔时千金躯”,到头来形销魄散,终归于尽。
这又是一个对照。
这里用了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说法,很是冷竣。
这两句似还有深一层的讽世意味。
长袖竞世,是一种情态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当不仅指那些宫人,还用来象征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在作者看来,这种追逐也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还不如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空自叹息。
“黄垆”即地下。
“含叹下黄垆”亦不是泛泛而言,当含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的意味,自古以来有无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悲剧,远的如李斯上蔡黄犬之叹,近的如陆机华亭鹤唳之悲,都是典型的例子。
古诗拟行路难·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翻译赏析《拟行路难·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前言】《拟行路难·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是南朝杰出诗人鲍照创作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二首。
此诗主要抒写女子被遗弃的痛苦,慨叹人心的易改善变。
【赏析】这首诗写女子遭遗弃的痛苦。
诗的特异之处,是抓住一个小物件——“金博山”落笔,着意铺叙点染,旁敲侧击,可谓运用传统比兴手法而有所推陈出新的好例子。
“博山”,一种香炉的名称,因炉盖形状像重叠的山形而得名。
一般用铜器制怍,称之为“金”,是形容其光泽的明亮,也表示它的名贵。
这种香炉在古代相当时行,有的做工十分考究。
葛洪《西京杂记》谈到:“长安巧工丁缓作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皆自然能动”,可见工艺的精致。
这首诗里的“金博山”也非比寻常之物,它由洛阳名工铸就,经过千斫万镂,刻上了精丽的图形。
关于图绘中的“秦女携手仙”,秦女,即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爱好音乐,嫁给了萧史,亦善吹笛,夫妻欢爱相得,后双双骑凤升天而去。
将这一对神仙伴侣的故事雕画在博山炉上,极有深意,它是女主人公昔日爱情生活的象征,也是她当前孤苦生涯的鲜明比照。
诗篇在描写金博山时着力突出了这幅画面,确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承君”以下四句,就把金博山同以往的爱情生活联结在一起叙述了。
回想那时候,自已和心上人在两情欢洽的氛围里共渡良宵,精巧的博山炉即放置在床帏间。
它那龙鳞般的篆纹在烛光照耀下焕发奇彩,一缕缕轻烟随风传送出沁人的香味,是令人十分陶醉而魂销的。
其间亦自有金博山的一份参与。
由此看来,它不仅仅是主人公爱情生活的象征,同时也是那个永志不忘的幸福时辰的活生生的见证。
一路铺排至此,写的都是爱情和欢乐的场面,谁也没有料到,结尾处却陡然翻出变征之音,一下子推向了悲剧的结局。
拟行路难简析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臵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首‚泻水臵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正如沈确士(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如此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
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翻译及赏析原文: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在鲍照最为擅场的乐府诗体中,《拟行路难十八首》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
这一组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
历代凡瞩目于六朝诗歌的选家和评论家,都不会遗漏了这组诗。
顾名思义,《拟行路难》当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
后者本属汉代民歌,多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记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东晋人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
故鲍照此诗虽云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篇翰,发摅的也是诗人自己胸中的磊块,并不同于一般的拟古篇什,所以有的诗集收录此诗时,去掉了题目上的“拟”字,径称作《行路难》。
齐梁下及唐代不少诗人,也都袭用这个调名写出了一批名作。
这十八首诗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体式、风格也不尽一致,但把它们在同一诗题下编为一组,又绝非出于偶然。
这不仅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行路难”的曲调,而且各首之间确有共同的主旋律贯穿着,那便是对人生苦闷的吟唱,表现世间黑暗和人生不幸。
在形式上,这组诗都采用七言和杂言乐府体,音节流畅而富于起伏变化,以适应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而跳荡的情绪。
正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加上作者构思、编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这些诗篇自然地发生联系,合成了一个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观照和品评的整体。
按照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这十八首诗大体可分成两大类。
一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
此类共十首,包括: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其四(泻水置平地)、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见舜花不终朝)、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其十七(君不见冰上霜)以及其十八(诸君莫叹贫)。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南北朝] 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作品赏析全诗分三层。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
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
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
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
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
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
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
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
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
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
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
《拟行路难》原文、诗意及赏析
《拟行路难》原文、诗意及赏析
【原诗】: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春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做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译意】:
华丽的闺房,玉石砌的台阶,弥漫着椒香的阁楼,饰有花纹的窗户,垂挂着用罗绮制的窗帷。
屋里面有一个叫金兰的女子,穿着丝罗的衣服,身上散发出藿香的香气。
春燕翩翩飞舞,尾翼舒张不齐,风吹落了一地梅花,她掀开窗帘,对着和煦春光,欣赏各种春雀。
她口中念着歌词,却无法唱出来,抹了抹眼泪,怀着满腹忧愁,这一生能有多少时候能够快乐开怀呢。
宁肯像野田里的两只野鸭一样在一起过贫贱的生活,也不愿像云中的孤鹤那样富贵而孤栖。
【点评】:
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本篇是第三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属于《杂曲歌辞》。
《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另据《晋书·袁瑰传》记载,晋人袁山松曾改变其乐调,润制新辞。
《拟行路
难》是鲍照学习乐府诗歌的作品。
这是一首闺怨诗,前六句写住处、衣着和春景,后四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文辞华美秀丽,形象生动。
诗中双凫、别鹤之妙用,成为歌咏爱情的千古佳句。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
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
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
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
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
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
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
《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
"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
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
拟行路难高中课文原文赏析
拟行路难高中课文原文赏析拟行路难是一篇充满激情和对生活的坚韧抗争精神的杰作。
这篇文章深深挖掘了人性的抗争精神,叙述了一个简单但又充满曲折的故事,启发人们不断坚持、勇往直前,以实现梦想的精神和力量。
整篇课文构思新颖,抒发了春暖花开的生活情怀,体现了生活的真实,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文章以四句话开头,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惊奇的世界,很快地理解了故事的精髓铁补衣,叙述了一个幸存者所经受的种种磨难,以及他最终扫除重重阻碍,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
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毅然排除万难,勇于走向未知的光明。
读者们可以通过铁补衣的艰辛,更加深刻的理解到,生活的道路是艰难的,但如果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真正的成功者是坚持着梦想抗争的人。
他们不断地面对挫折,遇到困难时仍不放弃,坚持信念,勇敢奋斗,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美好梦想变成现实。
此外,通过铁补衣的故事,作者又向读者们传递了一种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
这是一种激励人们不怕磨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一种使人振奋的自信心和执着。
它激励人们用现实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给一生带来持久的缤纷色彩。
整篇文章构思新颖,表达流畅,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文学才华。
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不断地抗争,成功的希望就会出现,坚持就是胜利。
《拟行路难》是一篇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高中课文,它深刻地描绘了一个抗争精神的发展过程,激发人们坚持不断、勇往直前,实现梦想的精神和力量。
通过铁补衣的故事,可以看出,不管道路有多难,只要坚持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期待和感觉。
同时,文章营造了一种自强不息、勤奋进取的良好氛围,让人完全投入到作者的文学世界中,更好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从而激发出自己的情感,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章。
古诗拟行路难·春禽喈喈旦暮鸣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春禽喈喈旦暮鸣翻译赏析《拟行路难·春禽喈喈旦暮鸣》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赏析】这是《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十三首,写游子思归之情。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以春禽起兴极佳。
春禽的和鸣确实最易引动游子的羁愁,这就是后来杜甫所说的“恨别鸟惊心”。
鸟儿一般都是群飞群居,春天的鸟又显得特别活跃,鸣声特别欢快,自然引起孤独者种种联想。
这里又是“旦暮鸣”,从早到晚鸣声不断,这于游子心理的刺激就更大了。
下面他就自述他的愁情了。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军侨”即“侨军”,南北朝时由侨居南方的北方人编成的军队。
“荣”、“溢”皆兴盛之状。
这两句说他初从军时抱负很大,情绪很高。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渐冉”,逐渐。
看来他从军很不得意,所以有“流浪”之感,他感到年华虚度,看到白发白须生出,十分惊心。
“忽”字传出了他的惊惧。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忽已盈。
”这里写他拔白发白须,晚上拔尽,第二天又长满了,这是夸张,类似后来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他忧愁之深。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寄灭”,归于消灭。
“空精”,化为乌有的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只是担心长期居留在外,变为他乡之鬼。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因此他常常怀念故乡,一想起家乡亲人就失声痛哭。
上面是此诗的第一部分,自述从军无成、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忽见过客问向我,‘宁知我家在南城?’”“南城”,指南武县,在东海郡。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先唐、唐诗、宋词、元曲、后唐、文言文、经典诗词、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first Tang Dynasty, Tang poetry, Song poetry, Yuan Opera, the later Ta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拟行路难》为乐府组诗名。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是南朝杰出诗人鲍照创作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四首。
诗人以往平地上倒水,水向不同方向流散,来比喻人生贵贱穷达的不齐。
诗中充满了一种不敢申诉的内心痛苦,欲以“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自宽,又以饮酒高歌自遣,但却都不能排除自己的愁苦。
作品原文: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品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直竹):徘徊不进。
作品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作品鉴赏:作为咏叹人生苦闷的抒情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在抒述角度上有两个不同的类型:一是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另一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诗中特定人物角色来抒发情感。
前两首以思妇身分出现的言情之作,属于后一类型。
此篇则属前一类型,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用“泻水置地”打比方,在当时的玄学清谈中早已出现,并非鲍照首创。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就不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了。
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这首诗描绘了奢华的生活场景,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诗人希望君主能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被悲伤和思念所困扰。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古代美好音乐的向往,认为如今已难听闻。
其四:诗人以“泻水置平地”为喻,指出人生的命运各不相同,无法改变。
他主张通过饮酒来宽慰自己,同时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认为即使内心有情感,也不敢轻易表达。
其六: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不能虚度光阴,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己遭遇的悲愤。
其七: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的忧愁和苦闷,他跨马出北门,看到松柏荆棘郁樽樽,听到杜鹃的哀鸣,心中感到无比悲伤。
他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思考着生死的意义。
其八:诗人以桃花的盛衰为喻,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美好时光的短暂。
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悲伤和忧愁。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眷恋。
其十:诗人以蕣华的朝开夕落为喻,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认为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应该珍惜时光,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其十一:诗人以枯箨和亡灵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应该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其十二:诗人以花开花落、季节更替为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如同边戍的君主一样,难以捉摸,希望能够得到解脱。
其十三: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人初辞家从军侨,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他担心自己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其十四:诗人以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的老兵为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他认为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对社会现实表示不满。
其十五:诗人以柏梁台、阿房宫的兴衰为喻,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鲍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 1. 泻水:倾放水,比喻光阴迅速流逝。
2. 置:放置。
3. 东西南北流:比喻人生的各奔东西,难以相聚。
4. 命:命运,指人生的遭遇。
5. 行叹复坐愁:边走边叹息,坐着也发愁。
形容心情烦闷、忧愁。
6. 酌酒:饮酒。
7. 自宽:自我宽慰。
8. 断绝:停止。
9. 歌路难:指乐府《行路难》曲,曲调悲愤。
10.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是说自己的内心并非像石头那样没有感情。
11. 吞声:不敢出声,形容隐忍不发。
12. 踯躅:徘徊不前。
【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
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又怎能总是忧愁叹息呢?姑且饮酒作乐,借酒消愁,举杯饮酒时,歌声中断,难以继续。
我的内心并非如石头般毫无感情,只是我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默默忍受,徘徊不前。
【赏析】这首诗以“泻水置平地”为喻,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
诗人通过“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离散和漂泊,以及人生道路的多样性。
接着,诗中提出“人生亦有命”的观点,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顺从。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人生的追求,而是在“安能行叹复坐愁”的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幸福的渴望。
在饮酒自宽的描写中,诗人试图通过借酒消愁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但“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又表明了诗人无法真正摆脱忧愁,只能在歌声中断中继续徘徊。
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真实,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诗人通过“心非木石岂无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尽管他试图保持沉默,但情感的波澜依然在心中涌动。
“吞声踯躅不敢言”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压抑情感、不敢直言的痛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比喻、真切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古诗拟行路难·愁思忽而至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愁思忽而至翻译赏析《拟行路难·愁思忽而至》作者为南北朝诗人沈约。
其古诗全文如下: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带头四顾望,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怆恻不能言。
【赏析】《拟行路难十八首》就集中抒写人生感受的特点来说,可能受了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影响,但两者的作风是很不相类的。
鲍照乐府中那种倜傥明快的意象,跟阮诗的隐晦曲折、闪烁其辞,相去不啻十万八千里。
不过这首诗可以算作例外。
它用的是比体,托喻之事又故意不写分明,所以令人读来有一种迷离惝恍之感,在整个组诗中属于别调。
诗的起头就起得怪:“愁思忽而至”,究竟“愁”的什么,又怎么个“愁”法呢,作者不但不加解说,反而接着大写“跨马出北门”的所见所闻,仿佛将原先的愁思轻轻巧巧地撤在一边了。
其实这正是诗人狡狯之处,他安下了一枚“钉子”,却又故弄玄虚地转移读者的视线,读者切莫上当受骗。
果然,文章逐渐来了。
步出北门,四顾瞻望,眼目所及,只是一片荒凉的坟园。
“松柏园”在这里特指坟地,因古人墓穴上专植松柏而得名。
遍地荆棘丛生(“蹲蹲”为丛聚茂密的样子),更说明这片坟园已成废墟,绝无人来打扫探视。
往下,诗人笔头一转,给坟园里的杜鹃鸟作了一个特写。
专写杜鹃的原因:相传此鸟的前身是古代蜀国的国王杜宇,他后来失去王位,流落异乡,死后冤魂便化成了杜鹃。
这自然是人们因杜鹃鸟鸣声凄厉所附会出来的故事,而诗人则巧妙地利用这个传说,将荒园里的杜鹃同墓穴中的死者构成联想,暗示这鸟儿可能即是死者魂魄的化身。
听它声音哀苦,啼鸣不息,正是死去的冤魂在倾诉自身的不幸。
看它毛羽颓脱,身形憔悴,恰似囚牢中的罪犯遭受了髡(音坤,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刑。
可怜它如今只能飞走于林木之间,靠啄食昆虫、蚂蚁为生,已不能顾及往日尊显的地位,享受那富贵荣华的生活。
这一段描述与其说是写杜鹃,还不如说在给死者招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赏析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
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
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
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
”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
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沈得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