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一等奖ppt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课件31张

拟行路难课件31张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藉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滕王阁序》
比较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 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 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 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 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抗争。
第七、八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八句表达的则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较阅读可比较同,也可以比较易。但应该以求 异为主。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 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 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 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 宕多姿。
李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 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 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 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理解诗意
➢将水倾倒于平地,它们就向四面八方分流。 ➢人生下来命就是即定的,怎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边饮酒边吟唱《行路难》,歌 声却因悲从酒中来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 又止,犹豫再三还是不再多说什么。

上课《拟行路难》教学课件共26张PPT(共26张PPT)

上课《拟行路难》教学课件共26张PPT(共26张PPT)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 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 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 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 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 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 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思考作业
行路难 初中学过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 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 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贱,你就不可能 做到高官。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 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 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 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背诵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
愁的直接原因怀才不遇,根 源是门第低贱。诗人将其归结 为什么?
对于这种命运,诗人的态度是怎 样的?
认命、抗命、认命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抨击 悲愤

《拟行路难》课件

《拟行路难》课件

个人评价
• 我认为,《拟行路难》精品课件是一份非常优秀的课件,它以精美的设计、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解析,让我对《拟行路难 》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课件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鲍照的诗歌精神和思想内涵,让我感受到了鲍照的才华和魅 力。同时,课件的制作也非常用心,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我感受到了制作者的用心和诚意。总的来说,这是 一份非常值得推荐的课件,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诗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04 作品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作为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诗歌,鲍 照的《拟行路难》对后世的诗歌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 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思想启示
该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 实的深刻思考,对后世的文学、 艺术、哲学等领域提供了思想启 示。
对当时的影响
社会反响
该作品在南北朝时期广为流传,引起 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 当时文坛的重要话题。
创作大量诗歌,抒发胸臆,反映社会 矛盾。
历经刘宋、萧齐两朝,官场坎坷,怀 才不遇。
创作背景
鲍照目睹社会动荡,感慨人生无 常,创作《拟行路难》抒发愤懑
之情。
借乐府旧题,抒发对门阀制度下 庸碌士族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 微的贤才却埋没屈沉的社会现象
的不满和悲愤。
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和愤懑, 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人生和社会
《拟行路难》精品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作品背景 • 作品内容 • 作品鉴赏 • 作品影响 • 作品评价
01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阶层命 运多舛。
民族融合带来文化交 流与碰撞。
佛教、道教的盛行对 儒学和士人思想产生 冲击。

演示文稿拟行路难优秀课件

演示文稿拟行路难优秀课件
(优选)拟行路难优秀课件
第一页,共43页。
一.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二页,共43页。
拟行路难
(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三页,共43页。
➢倒水在平地上,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淌。
➢人命有既定,怎能“行”“坐”自怨自艾呢?
二与四、六与八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第三十三页,共43页。
全诗小结:
第三十四页,共43页。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 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 愁。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第三十五页,共43页。
拟行路难 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 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抨击 悲愤 无奈
第二十九页,共43页。
四.赏析技巧
写作特点:
第三十页,共43页。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
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第三十一页,共43页。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 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第三十二页,共43页。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 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
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
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
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 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
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

《拟行路难》优秀课件

《拟行路难》优秀课件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 无敢”越是激昂, 不敢言” 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 忍辱负重、 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 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背景简介: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的局面。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 反问句, 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 程中所起的作用? 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 上看,是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 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 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 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 上还比较平稳。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倾倒水于平地,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 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 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鲍照擅长诗

《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 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 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 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 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 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 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 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 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 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 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 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 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 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 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 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 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 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 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 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 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 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 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 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 中求得解脱。
•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 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 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 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 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 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 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拟行路难优质课PPT课件

拟行路难优质课PPT课件
第36页/共38页
检测与反馈
下列有关《拟行路难》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表现了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 ,流露出了他的无比巨大的愤懑与不平。
B 、开头写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其实表现了 作者认同人的贵贱是由家民门第所决定的。
C 、 " 举杯断绝歌路难 " 中的 " 断绝 " 往往被后人 理解是指歌断绝。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 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 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 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 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了。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3页/共38页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 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 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 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 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 首。
第27页/共38页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读意象

愁、失意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满腹愁绪,但潇洒

自如,乐观积极
读现实中 的诗人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
读时代
魏晋的门阀制度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压制了人才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第28页/共38页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第16页/共38页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 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演示文稿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演示文稿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第6页,共25页。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 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第3页,共25页。
(二)鲍照的人生道路
▪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 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 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 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 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 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 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 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 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诵读法,讨论法
第2页,共25页。
(一)鲍照的生平
▪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 (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 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庆门下,
▪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上文中, 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 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部编版高中语文实用课件《拟行路难》优秀PPT(1)

部编版高中语文实用课件《拟行路难》优秀PPT(1)
愤不平而一泄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7
文本解读: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大意】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走路也叹息坐着也发愁呢! 喝酒来宽慰自己,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赏析】接下来这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没有直面 人间的不平去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 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不平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 的苦闷中求得解脱。“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 宽慰自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 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 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 法借酒消除。这种口吻和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
15
16
2
作者介绍:
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 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有争 议),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南朝 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与颜延之、 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 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 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 依随宋孝武刘骏;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 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泰始二年 (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杀 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1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相关诗人及作品,理解 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形象、鉴赏语言、 品悟情感,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鉴赏。

《拟行路难》获奖 ppt课件

《拟行路难》获奖 ppt课件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 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 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 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 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 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 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 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 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 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1、 知人:鲍照努力抗争,积极进 取,争取机会;一生仕途坎坷,多 做小官,怀才不遇。
2、 论世: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 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诗人从哪些方面写“愁”的?
从日常坐卧不宁的叹息写愁, 通过酌酒消愁,用悲歌为断愁, 心里的郁闷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 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吞声踯躅不敢言!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 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 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 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 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 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答案: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从第二个反问 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 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 的。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全诗通过刻划诗人满怀郁结, 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 而又悲怆难抑的自我形象,抒发 了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怀才不遇 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对当时门阀 制度的不满和愤慨。

《拟行路难》ppt课件(12页)

《拟行路难》ppt课件(12页)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
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
拟行路难 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
“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是千古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一个
鲍照 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
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 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大有 作为的!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抨击 悲愤
无奈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有怎样 的遭遇。
鲍照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
面上任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作者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
悲怆的情态。
鲍照 酌酒原为排遣忧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激起愁海狂澜,诗人趁着 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怆的《行路难》,将一 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何等悲怆。读者 从这举杯驱愁而放声悲哭的情节中,可以想见 其悲愁沉郁。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文采闻
名于世。年轻时候就树立远大政治抱负,但出
身寒门庶族。
鲍照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
寒士的仕途,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升任
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四、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第七句对前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 路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来看,都 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 言风格来讲,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 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 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跳荡雄肆。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

: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
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
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字词句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四)抓词类活用 (五)抓虚词
诗眼——愁
为何愁? 愁什么? 如何表现愁?
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
别悲伤的感情。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 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 二与四、六与八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拓展延伸
诗歌比较阅读:
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 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 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 ,或是形象、语言风格不同。 比较阅读应该以求异为主。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南朝·宋 鲍照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 2、抓住诗眼,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变化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4、比较《行路难》和《拟行路难》的异同。 5、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 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 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 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 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 个特色。
想一想: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比兴手法的作用: 作用分解: 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2、景或物 烘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3、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杂为简单。
鲍照的生平:
鲍照(约414—466)字明 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 (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 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 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 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的生平: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 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 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 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 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 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 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 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 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情感 语言风格 抒悲愤
怀才不遇 李白 壮志难酬
深受乐府影响, 抒悲愤 语言清新质朴,
+ 气势连贯,笔力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 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 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 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 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读意象

愁、失意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满腹愁绪,但潇洒

自如,乐观积极
读现实中 的诗人
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
读时代
魏晋的门阀制度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压制了人才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写作缘由 鲍照
难路行《的李鲍较比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 为汉代歌谣。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如何寻 找诗眼直抒胸臆)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 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 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 破,读之自然生愁”。
知人论世,理解标题: “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 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诗开头写“金樽 美酒”、“玉盘珍 馐”,给人一个欢乐 的宴会场面。接着写 “停杯投箸”、“拔 剑四顾”,又向读者 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 的冲击。
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川”、“雪满 山”、又恍然神游千载 之上,看到了吕尚、伊 尹忽然得到重用。“行 路难”四个短句,又表 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 求的心理。
李白的《行路难》与
《拟行路难》进行比较 鉴赏。
对比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 实现。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 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 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 宕多姿。
以李白的乐府歌行为例,与鲍照作简 要比较:
以李白的乐府歌行为例,与鲍照作简 要比较:
唐代李白对鲍照的《拟行路难》情有 独钟,他的《行路难》、《将进酒》等乐 府诗也写“愁”,但感情的跌宕起伏,有 愁但力图突破愁的束缚,从内容到形式都 体现出对鲍照诗的继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