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15
《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学习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一、背景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见小知识1)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道路的转折。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本文是《前赤壁赋》。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在黄冈市区的西北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为赤鼻矶;又因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
在这里,苏轼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这两篇文章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二、有关“赋”的知识赋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培育先生学习古文的才干。
2.进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生动笼统、准确优美的言语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方式展开议论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肉体。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一、切入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课前布置效果〝你所了解的苏轼〞。
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假设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事先的处境,就很难感遭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但是又失望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分歧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现了作者事先复杂的内心世界。
«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量〞,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机遇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留意了景、情、理的融合。
因此将二者停止比拟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言语特征,深层次地掌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拟清楚,是惹起主客问答的内在缘由,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点先生全体感知在先生初步觉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二、探求1.了解苏轼A.先生陈说搜集的资料。
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思想上出生出生,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⒈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⒉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⒈感知课文,积累字词句;⒉理清的心情变化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1.介绍苏轼――“浑涵光线,雄视百代”2.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⑴赋――体物写志⑵介绍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⒈诵读课文,初步感知⑴听录音,留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⑵自由朗读,找出每段中押韵的韵脚(12个)。
⒉齐读课文。
⒊对比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⒋质疑解难,师生共同小结文言学问。
⒉思索:⑴“赋”的特点是“体物写志”,贯穿全文的“物”是什么?⑵理清的情感变化历程。
明确:①贯穿全文的“物”是“清风”、“明月”,“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就是紧扣“风”“月”绽开描写和谈论的。
②情感变化线索:乐-→悲-→喜四、思索练习二其次教时明确目标: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谈论,揣摩体会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课文鉴赏(一)析“乐”【第一段和其次段的第一层】⒈齐读,思索:和客人夜游赤壁,他们的心情很“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渲染他们此时那种欢乐心情的?明确:景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饮酒…扣舷而歌…”感觉:“浩浩乎…飘飘乎…”⒉第1段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展现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吟文、迎风赏月的舒服飘逸、超然物外的意境。
⒊第2段写放声高歌,歌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说明在遭贬谪之后,仍旧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二)析“悲”【其次段的其次层和第三段】1)析第2段⒈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此时的氛围却发生逆转――由“乐”转“悲”,“悲”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这个变化突然吗?明确:从“客”悲凉的箫声体现。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仅供参考。
《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较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点拨: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思路㈠教材介绍《赤壁赋》是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
㈡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重点文言实虚词语文常识:苏轼“赋”2.学科能力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②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3.教育性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㈢教学总体安排本文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诵读,初步学习本文。
第二课时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文学鉴赏。
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㈠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㈡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2.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㈢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概括第三、四段段意。
2.课件准备:配乐赤壁泛舟图㈣过程1.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导入正课。
2.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题。
①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②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③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
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难点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的?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吹洞箫的片段幻灯,配之哀怨、伤感的旋律。
然后质疑:①客吹洞箫之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②客为什么会吹出这样的曲调?(幽美的景色、闲适的心态,苏子既诵且歌,可这个客为什么如此不识时务,奏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第①题训练重点是鉴赏作者对箫声的摹绘。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好文学,理解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赤壁赋》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时代、社会现象、文学形式,深度解读《赤壁赋》的意蕴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读解+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询问学生:对于《赤壁赋》有何了解?了解书名、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 小组互动:学生分组交流,思考诗歌解读的目的和方法,并分享个人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
【Step 2】解读文本1. 讲授文本的诗歌史背景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赤壁赋》的基本情节和特点。
2. 讲解文本的主题、意象、意境、意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3. 细读文本,逐行分析,强化对古汉语音韵的理解和体味。
【Step 3】鉴赏诗歌1. 用对比、题意分析、意象引申等方法,阐述诗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展开探究互动交流。
2. 练习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独立撰写诗歌解读、创作评论和鉴赏理解的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和图片,展示赤壁风景和诗歌名句,凸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Step 4】课堂练习1. 运用《赤壁赋》的诗句,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搭配训练和语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气氛,并提出提问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1. 对《赤壁赋》的阅读点滴和体会,各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体会。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概述《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
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本课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6、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中起点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160;160;160;160;160;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赏析文中的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学习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轼在困境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坚强意志。
(2)体会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赏析文中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语言、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感悟苏轼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赤壁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赤壁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赤壁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引出课文《赤壁赋》。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文学成就极高,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2)《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苦闷。
但他在黄州期间,积极调整心态,寄情于山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崇信一中高一级集体备课通案课题:《赤壁赋》所选册目:必修2年级:高一课时:第一课时主备人:李崇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赋”的文体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
疏通文意。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读准课文的字音、句读,读出感情。
体悟典雅、精美的语言。
2.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读准课文的字音、句读,读出感情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教学设计:个性设计教学过程:一、导语: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引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在苏轼第一处贬所--黄州,此时他45岁。
三年前,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变法派、实权派李定等从诗作中断章取义,摘出一些讽刺性诗句,以便扫除旧党,送御史台,即“乌台”受审,所以这个案子叫“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待了四个多月,后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还无权签署公文,不准擅离此地,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四年的黄州生涯,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170多篇散文,尤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二、引导自学(自学内容见学生所用《学案》)1、自学关于赋的知识。
2、学习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3、自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感情。
)1、教师配乐朗诵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感情变化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愀qiǎo然舳zhú舻lú山川相缪liáo酾shī酒横槊shuò渔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2、学生练习朗读、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变化四、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疏通文意。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课题:赤壁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材分析】一、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重点掌握实词“属”、“如”,虚词“乎”、“然”的用法。
2、掌握说理散文的结构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3、了解苏轼散文由景生情,所表现的虽身处逆境而强调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重点掌握实词“属”、“如”,虚词“乎”、“然”的用法。
2、掌握说理散文的结构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教学难点:了解苏轼散文由景生情,所表现的虽身处逆境而强调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很多同学可能听到过这样一个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睛。
”知道是谁写的吗?(苏轼的《定风波》)里面的句子。
谁来介绍一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生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被贬,多年出任地方官。
他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散文方面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别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谁来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本义是: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不平坦的道路,下雨刮风,日朗天晴都没有留下印象;而重要的是这句诗本身蕴含的引申义,即是对人间挫折和苦难所表现的一种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这是一首词里的句子,在词史上,苏轼向来以豪放著称,那他的散文中表现的人生态度又如何呢?今天一起来学习《赤壁赋》二、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也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
(二)扫清字词障碍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舳舻zhúlú千里,苏子愀(qiǎo)然倚歌而和(hè)之酾(shā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
《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15篇)《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
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4篇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
【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够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能够理解文章刻画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4. 能够感受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底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教学重点将放在《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语言特点上,理解宋代史实和小说创作的区别,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起因和过程。
三、课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学生们通过PPT或电子屏幕上展示的图片与赤壁赋相关的图片,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入课程主题。
2. 放映段视频材料(15分钟):通过电影或文艺作品对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文化传承等方面让学生表现出来。
3. 阅读赤壁赋(60分钟):由授课老师于语文教育网络等在线平台上或课本周边的相关网页或文献进行视频播放,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和分析赤壁赋文本,并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
重点分析慷慨激昂的语言和工笔实写的文体,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画面,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到赤壁之役的英勇壮举,金戈铁马的场景,情景再现激情四溢。
4. 学习活动(40分钟):学生借鉴作文,表述对文学作品的思维感悟,学生可自由发挥,写一个五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5. 课堂反思(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和成果,完成讨论,通过作文结合阅读赤壁赋感悟,对本节课程整体评估。
四、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角色打开,将多媒体视频和书本课文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学习情境。
教师只是起到疏导和引导作用,在阅读与分析时,可以组织学生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五、教学资源:1. 呈现赤壁赋相关图片的PPT或电子屏幕。
2. 放映某部电影或文艺作品(如《赤壁之战》、《蜀山战纪》中的“赤诚”等)。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赤壁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文学巨匠曹操最为经典的一篇文章。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赤壁赋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仰。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领会和欣赏这篇文章,深入探究其深层意义、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本文将探讨赤壁赋的教案设计,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篇经典之作。
一、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和基本意义,了解它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赤壁赋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
3. 赤壁赋的基本意义和深层内涵。
4. 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赤壁赋的赏析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读原文,仔细理解赤壁赋的结构、内容和意义。
2. 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赤壁赋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和基本意义,并与全班分享。
3. 带领学生识别赤壁赋中的典故,并解释其含义和象征意义。
4. 指导学生比较赤壁赋与其他名篇的共性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赤壁赋的作用和价值。
5. 通过展示、讲解和研究范例,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赤壁赋的方法和技巧。
6.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赤壁赋的读后感或创作新的赋文。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考查学生对赤壁赋的基本结构、内容和意义是否理解。
2. 小组讨论:考查学生对赤壁赋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作业检查:考查学生对赤壁赋的赏析和创作能力。
4. 研究报告:考查学生对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应编写详细的教案,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课堂活动,展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常备教具,例如幻灯片、录音机等,以更好地展示赤壁赋的内容。
《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_0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相关文化常识。
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安排】二教时【布置预习】1、熟读《赤壁赋》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2、了解赋体文章的特点,初步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3、分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导入。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
”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二、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少时即通博经史,善写文章。
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光耀千古。
【建构新知】
1.导入新课:
2.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学习“赋”的文体知识。
4.检查预习效果:
●按课本段落,学生按照自然组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字词句疏理(第一节)。
①给加点字注音
属.客( ) 窈窕
..( )
..( ) ( ) 壬戌
( )
御.风(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②重点实虚词词:望、下、如、斗牛、白露、茫然、窈窕、既望、徘徊、冯虚御风、遗世独立。
●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参考):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5.学习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
(五)
(一)(二)(三)的秋江夜游图。
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
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6、课后作业
1、预习
2、3节,疏通文字。
2、背诵第1节,掌握重点字词,语句及其句式。
【回顾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第2、3节, (2)体会课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创设情景】
诗人卞之琳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几句小诗,既写景、抒情又蕴涵辨证的哲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苏轼是如何将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建构新知】
1、背诵第1节
2、疏通重点字词句
(四)
(一)(二)
(三)(2)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言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明确:①无枝可依②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悲)(3)“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4)全班齐声诵读第2、3段并尝试背诵。
6、课后作业
1、预习4、5节,疏通文字。
2、背诵第2、3节,掌握重点字词,语句及其句式。
【回顾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
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
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第4、5节, (2)学习古人在坎坷人生中体现出来的超脱的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创设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