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光耀千古。

【建构新知】

1.导入新课:

2.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学习“赋”的文体知识。

4.检查预习效果:

●按课本段落,学生按照自然组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字词句疏理(第一节)。

①给加点字注音

属.客( ) 窈窕

..( )

..( ) ( ) 壬戌

( )

御.风(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②重点实虚词词:望、下、如、斗牛、白露、茫然、窈窕、既望、徘徊、冯虚御风、遗世独立。

●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参考):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5.学习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

(五)

(一)(二)(三)的秋江夜游图。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

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6、课后作业

1、预习

2、3节,疏通文字。

2、背诵第1节,掌握重点字词,语句及其句式。

【回顾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第2、3节, (2)体会课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创设情景】

诗人卞之琳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几句小诗,既写景、抒情又蕴涵辨证的哲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苏轼是如何将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建构新知】

1、背诵第1节

2、疏通重点字词句

(四)

(一)(二)

(三)(2)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言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明确:①无枝可依②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悲)(3)“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4)全班齐声诵读第2、3段并尝试背诵。

6、课后作业

1、预习4、5节,疏通文字。

2、背诵第2、3节,掌握重点字词,语句及其句式。

【回顾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第4、5节, (2)学习古人在坎坷人生中体现出来的超脱的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创设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