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认识两宋的时空定位,通过疆域图认识两宋的地理位置和政权形式,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两宋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宋朝的士大夫精神,以及两宋文臣武将中的杰出代表: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等的爱国史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新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

但可惜的是北宋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宋的历史。

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宋太祖赵匡胤谋反上位,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防止别人复制自己的成功,可以说是费尽心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三段,总结北宋在削弱地方、分散相权两方面采取哪些制度上的措施?[讲]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北宋在用人方面特别强调崇文抑武,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这样有效防止了唐朝后期出现的那种武将擅权,拥兵自重的现象。

但是这是不够的,要想削弱地方,必须在财政和军事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

在财政方面: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在军事方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人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通过以上措施,北宋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削弱了地方,吸取了唐朝后期军阀割据的历史教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 古人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得于斯,毁于斯。

宋朝虽然在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方面非常成功,但是这些措施也有非常严重的副作用。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高一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高一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学习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金、南宋、西夏形势图,掌握这一时期的各政权的变化情况。

2. 唯物史观:从两宋的社会政治形势认识其政治和军事变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史料实证:通过具体史料,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等内容。

4.历史解释:明确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5.家国情怀: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互相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的进一步交融。

(一)基础知识点梳理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年,建立宋朝,定都(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消灭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1.宋辽关系:年,北宋与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

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关系:年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3.财政危机原因:(1)养兵: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泛滥。

(3)岁币:加上给辽和夏的岁币。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四、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1.辽、北宋灭亡:年金灭;1127年金灭;2.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康王在(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岳飞率领“”抗金,但遭到杀害。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以东起、西至一线为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二)重点知识详解名词解释:1、陈桥兵变:960年春,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东北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师都城,周恭帝被迫禅位。

赵匡胤称帝,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宋”,史称“北宋”,此即陈桥兵变。

2、杯酒释兵权:建隆二年,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3、更戍法:禁军驻地几年一变,统兵将领也随之更换,“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目的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形成个人势力,策动兵变,从而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

第 12 课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的文化,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义,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通过学习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建设,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纷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2.时空观念:通过了解各两宋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辽宋夏金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宋的文化科技,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儒学的复兴【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少数民族文字【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

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

这种说是对宋朝儒学复兴的高度评价。

儒学经历魏晋时期佛道的冲击,在宋朝时期是如何复兴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儒学的复兴。

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宋朝为什么要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学生回答] 为了服务于政治统治,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讲] 同学说的很对,一语道出了问题的本质。

在古代封建社会,思想体系是依附于政治体系的。

一种思想能够被统治者采用,是因为这种思想可以迎合政治统治需要。

比如战国时期秦国采用法家思想,西汉武帝时期采用儒家思想。

儒学自汉朝成为主流思想以来,虽然历经冲击,但影响力依旧很大,其经义仍然是维护封建政治伦理的支柱。

[问] 宋朝复兴的儒学和以前的儒学有何不同?为什么要改动?[学生回答]传统儒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讲] 是的,从三国到五代,由于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 9 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边疆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2.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此前的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对于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然而,对于两宋时期的具体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及边疆政策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使学生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

4.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分析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使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边疆政策。

2. 教学难点:理解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边疆政策,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宋时期,我国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有哪些特点?这些制度是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和国家的?二、政治制度的演变1. 宋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的继承介绍宋朝的建立背景和过程阐述宋朝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宋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 960 年,当时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定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5.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组历史试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深入阅读一本关于两宋时期的历史书籍,如《两宋史话》、《两宋风云》等,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1000字左右。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2.提交作业时,请注意格式规范,书写工整。
2.选择两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如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分析战争背景、经过及影响,制作成PPT,并进行课堂分享。
3.结合两宋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选取一个角度,撰写一篇历史评论,字数在600字左右。要求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绘制两宋政治和军事的思维导图,以直观地展现两宋时期的历史脉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两宋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国家安全的作用。
3.分析两宋政治和军事变革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其时代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对两宋政治制度中科举制度、官员选拔与考核等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两宋军事制度中禁军、厢军、蕃兵等不同军事力量的设置及其பைடு நூலகம்用。
3.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归纳中,逐步掌握两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和军事变革。
4.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更好地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决策过程。
5.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2)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3)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坚决彻底,尤其需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4)改革需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不可操之过急;
(5)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教师总结:我们现在改革必须致力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畏艰难险阻,同学们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未来各行各业的栋梁,中国正在进行改革,未来还将继续改革,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士大夫救国民国家于危难之间的勇气和信念的优秀品质。
(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法内容: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富国之法: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之法:对农民进行编制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材料:“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
——《中华文明地图》
材料:这个史称“澶渊之盟”的讨价还价,给双方换来了120年的和平。北宋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也要拜这和平所赐。和平,对各族人民都好。……澶渊之盟第二年,党项人也来要钱了……大宋对于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真宗皇帝决定还是花钱买。
北宋两次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相继宣告失败,北宋的结局如何?对的,北宋走上了大多数封建王朝的老路:灭亡。1127年,北宋被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最终是否完成了收复北方的壮举。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一探究竟。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议
D
4. 宋金对峙期间,岳家军战功卓著,岳飞威望大增。宋高宗忧内之心甚于忧
外,士大夫也难以容忍武人力量的崛起,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据
此可知,岳飞被害主要是由于( )
A.南宋统治者重文抑武政策 B.士大夫对武将打压诋毁 C.岳飞抗金不利于民族交融
科举 取士
冗官 俸禄
恩荫 授官
募兵 政策
冗兵 开支
一职 多官
养兵 政策
岁 币












积富 贫国
“三 冗 两 积”
三、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三冗二积”的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但由于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 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
时间
主要内容
澶渊之盟 1004年 与辽兄弟相称、岁币
明人临摹南宋人画反映康王赵构受命为大元帅并梦
庆历和议 10见44钦年宗授予龙袍西的夏图卷称臣、岁赐
绍兴和议 1141年 向金称臣、缴纳“岁贡”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四、南宋偏安
绍兴和议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则天下平 。
——岳飞
20
思考:宋、辽、西夏、金之间的地位如何?
项 目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南宋与金

战 争
宋两次惨败
宋屡战屡败
有败有胜
议 和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定位两宋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解其政治与军事格局的时空背景。

2.历史解释:通过分析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策略及重要事件,学生能够解释这些变化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的影响。

3.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史料,分析两宋政治与军事状况的能力。

4.家国情怀:感受两宋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民族融合,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感。

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幅宋代山水画或《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简述宋代社会的繁荣景象,并提问:“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状况又是如何的呢?它们是如何支撑起这个时代的辉煌的呢?”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聆听教师介绍,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结合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猜测。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觉艺术与历史知识的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政治制度:详细介绍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如二府三司制的设立、科举制的完善等,并探讨其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军事策略:分析两宋面临的外部威胁(如辽、西夏、金等),以及采取的军事策略(如防御性战略、募兵制等),并讨论其成效与局限。

•重要事件:讲述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对两宋政治军事格局的深远影响。

2.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记录关键信息。

•分组讨论:“两宋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对于社会稳定有何积极作用?又存在哪些潜在问题?”“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妥协还是智慧?它对后世有何启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提问或补充。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深入浅出,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小组讨论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他们对两宋政治军事状况的理解。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 9 课,主要讲述了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本课内容在整个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学生了解宋朝历史的重要窗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到宋朝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局限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两宋时期的历史还不够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等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了解历史的真相。

3. 时空观念: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

4. 历史解释:通过对两宋时期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历史事件的解释,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人士,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

2. 教学难点:两宋时期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2. 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3.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制度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对宋初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影响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唯主义观点;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学习,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2、时空观念结合历史地图及相关文献,明确两宋民族政权对峙的空间分布及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实证材料,进一步加深对两宋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等内容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签订合议的影响使学生充满人文情怀,认识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充满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王安石变法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理解时空坐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特点,评价/影响。

背景:外重内轻;君弱臣强;武将专权。

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政治: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分散机构权力①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制)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防范武将,避免武将专权,黄袍加身,但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②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层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分化事权,相互制约)(3)崇文抑武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庆历和议】
内容:①西夏保持帝号,同时 向北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 钱物,称为“岁赐”。 影响:保持了宋夏的和平和边疆的 稳定。
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核心素养落实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积弱
思考:以澶渊之盟为例,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材料1:“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用中原地 区的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等换取契丹的牛羊、马匹等。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 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 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
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核心素养落实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财政危机——积贫 思考:军事积弱,国家积贫,冗官、冗兵、冗费,怎么办?
北宋官员数量变化思考:北宋的募北兵宋兵政籍策数的量目变的化、影响? 北宋三个时期收支情况
官员人数
兵籍数量
收入 支出
历史纵横:
125.9万
2“.4万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11岁6.2莫万 急于防民
课时预览 时空坐标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两场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军阀割据
积贫积弱
北宋建国
960年
专制集权
两大危 机:
军事危机 财政危机
靖康之变
王安石变法
南宋建立
绍兴和议
一种国策:崇文抑武
1069年
1127年
1141年
富国强兵
偏安江南
三次和 议:
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庆历和议 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核心素养落实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来构建国家政治体系,B项正确;A、C、D三项是分化
事权、相互牵制原则的具体体现,均排除。
课时归纳总结
知识联网
史论术语 1.北宋通过分割、限制中枢权力和地方权力,强化了皇权,中央集权不
断加强,但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2.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空间
研微点
知识拓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利益,反对变法的力量强大。 (2)支持变法的宋神宗病逝,守旧势力反扑,党争不断。 (3)改革派内部也存在问题,比如王安石的刚愎自用、用人不当,使法
令的执行不仅打了折扣,甚至还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因而得不到广泛的 支持。
知识点四 南宋的偏安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宋辽关系
1.辽的兴起: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 领了②__燕__云__十__六__州__,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2.宋辽战争: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3.宋辽和议 (1)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 笔钱物,称为“岁币”。 (2)影响: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知教材
思考点 (教材P51)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提示 观点一:不可取。“以钱财换和平”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和平,但这种 “和平”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观点二:有可取之处。辽和西夏军事力量较强,而北宋“积弱”,因此, “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 [解析] 思考角度 一是分析北宋当时面临的对外形势,二是分析当时这种做 法的利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1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1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

2.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文化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理解其文化产生的时代特征。

3.历史解释: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盛,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的材料能力。

4.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探讨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及原因,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家国情怀:认识当时我国经济与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理解民族融合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和社会变化的新表现、程朱理学的内容。

难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变化与社会变化的深层关系、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课前预习】一、经济的发展1.农业(1)宋朝①稻麦复种制:南方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

②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自然经济有一定突破。

③内地开始种植_________。

(2)元朝:南方植棉普遍。

(3)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农业进步。

2.手工业3.商业(1)宋朝________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之间,官方设__________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

(3)北宋开始出现纸币。

元朝将__________作为主币。

(4)海外贸易繁荣。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的重要财源。

②商品:输出丝织品、瓷器,输入香料、珠宝。

③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4.城市(1)宋朝①商业突破时间(晓市、夜市繁荣)和空间(坊市)限制。

②东京和临安人口过百万。

(2)元朝:杭州、大都。

5.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自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开始南移。

南宋时最后完成。

(2)影响元朝:南粮北运①重新开通大运河(漕运)。

②海运。

北宋时,科举__________制度。

二、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念淡化(1)宋朝,科举制度面向_________开放,强调公平竞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同步讲义: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同步讲义: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素养达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1.时空观念:通过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金、南宋、西夏形势图,掌握这一时期的各政权的变化情况。

2.史料实证:通过具体史料,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等内容。

3.历史解释:明确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4.唯物史观:从两宋的社会政治形势认识其政治和军事变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5.家国情怀:两宋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互相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的进一步交融知识精讲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⑴局部统一:960年,北宋建立;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⑵吸取教训:北宋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⑴强化中央集权①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②措施:A.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B.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C.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③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微点拨】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

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

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

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

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

⑵分散相权①二府三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分权;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

②分散兵权: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

【微点拨】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主要体现了对制衡的追求,明确了不同部门的职责,有利于官员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军事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时空观念: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3.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和评估历史材料,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史料来支持或反驳历史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证据意识。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等历史事件进行解释,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5.家国情怀:通过对两宋时期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感悟改革家的精神品质,增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批判性思维:通过对两宋时期政治与军事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二)教学难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事件。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北宋繁华景象的视频或展示几幅北宋的绘画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北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这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二)新课讲授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①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政局动荡不安。

②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①行政方面:中央,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精梳理·通时空观念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01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0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结束分裂局面:北宋灭掉其他割据政权,结束□3.加强专制集权(1)原因: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金版微点拨]【思考探究1】读教材P50史料阅读,概括苏洵和范祖禹对北宋加强集权措施的认识。

你赞同这种认识吗?请说明理由。

金版点拨:认识:认为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防范了内部动乱,提高了行政效率,维护了统治的稳定。

对于这种认识:若赞同,从其内容起到的积极作用去分析。

若不赞同,从措施的消极影响分析。

关键是避免绝对化,并能将论点和论证高度统一。

【思考探究2】教材P51思考点金版点拨:可以认为可取,可以认为不可取,但要能自圆其说。

如果认为可取,可从减少战争,使政局稳定,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友好等角度去分析。

如果认为不可取,可从气节、政权尊严,加重人民负担等角度分析。

【思考探究3】读教材P51历史纵横,概括北宋实行“养兵”政策的出发点。

金版点拨:防饥民为盗,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宋辽关系:□01辽在北方对北宋构成威胁,北宋多次北伐攻辽失利,后来辽攻宋,宋辽02岁币”。

订“澶渊之盟”,宋给辽“□2.宋夏关系:北宋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多次发生战争,北宋屡战屡败,双方和议,北宋给西夏“岁赐”。

3.北宋三冗(1)冗兵:北宋采取“养兵”政策,供养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军队多而不精,但军费开支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由于北宋分化事权和恩荫制,官僚队伍不断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3)冗费:□03养兵、□04养官、岁币、岁赐,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05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政治因循保守,□01行政效率低下。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三单元讲述辽宋夏金多民族XX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1.5 辽宋夏金多民族××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本课从单元结构出发,立意是讲述两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包括“宋初XXXX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目内容。

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北宋一直讲到南宋,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泛,所以教学应注意内容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宋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2.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及意义。

(二)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本课的相关知识,全面、客观地认识北宋初期加强XXXX 措施的影响、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王安石变法等。

两宋时期时代特征

两宋时期时代特征

两宋时代特征政治:1.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交融2.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完善:官僚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的发展经济:1.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2.对外贸易的发展3.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4.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与巩固思想:1.理学的形成,儒学变得思变化哲理化文化:世俗化,平民化,科技成就遥遥领先★文化下移文官政治(宋代)原因:政治:重文抑武的政策经济:人身关系逐渐减落、松弛,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选官:科举制不断完善教育:官学,私学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水平,也为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理论:宋明理学让士大夫们的社会责任感空前提高,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的精神历史意义:积极性:1.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放自如,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2.书院兴起,推动了文学科学的发展,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甚为发达,培育了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杂多,财政拮据;容易造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官僚制度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中央集权(对地方)1.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成虚衔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护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4.设四监司,共同与知州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君主专制(皇权)二府三司制:由枢密院(调兵)掌管军政,与三衙(统兵)分权;三司专管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兵将分离、重文抑武。

台谏合一北宋时期官僚制度发展的因素文官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士阶层地位提高;门阀政治影响变小(商品经济冲击庄园经济的结果)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影响①积极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制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浅析以时空观念为依托,建构历史解释

浅析以时空观念为依托,建构历史解释

浅析以时空观念为依托,建构历史解释作者:李菁叶来源:《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11期摘要:建构客观的历史解释,是探求历史真实、正确认识历史对象、发挥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以时空观念为依托。

以教学重难点“程朱理学”为例,应将程朱理学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探究,才可合理辨析史料,还原历史真实,建构客观的历史解释。

只有如此才能在批判认识理学自身局限的同时,正视理学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程朱理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历史学科培养目标已转移至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探讨。

五者之间并非相互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

其中时空观念是依托,史料实证是基础,唯物史观是指导思想,历史解释是综合能力培养的体现,家国情怀是人文目标。

本文试图以高中历史教学重难点“程朱理学”为例,通过反思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困境,论述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关系。

并尝试以时空观念为依托来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建构程朱理学客观的历史解释,以此深入发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论证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运用中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海涵指正。

一、“程朱理学”的教学反思程朱理学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思想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其在新课标(2107版)中亦有重要地位。

但其在历史教学中因理论深奥,致使学生理解难度大。

自新课改以来,教育教学研究者借用多种教学理论方法,致力于突破该重难点,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在教学中仍有部分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1.对程朱理学的负面效应引导过多近代以来,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之下,程朱理学多被贴上封建统治工具的标签,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

传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将程朱理学归结为“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新课改之后,教材逐渐肯定了理学的历史教育功能,以岳麓版为例,明确提出“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空观念之两宋时期(学案)【课前准备】一、概念解析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两宋时期时间简表960年,赵匡胤“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960——979年,采用“先易后难”的方针,宋太祖、宋太宗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双方结为兄弟之国。

1043年,范仲淹推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

1044年,宋夏议和,夏对宋称臣。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

1127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称帝,后定都(杭州),史称南宋。

1141年,宋金绍兴议和,南宋向金称臣。

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13世纪,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和欧洲。

三、两宋时期地图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填充时间简表,感受两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2、结合地图,感受两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如两宋的都城;交子的发行地,五大名窑;白鹿洞书院,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区域等)。

【课中探究】例题导入:时空观念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近几年的大考中常有考查。

例1:(2016·武汉市九调)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政治重心不断东移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郡县制度逐渐南移例2:(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例3:(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探究一: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为例一、经济发展与制度变化例4:(2015·全国卷Ⅰ)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试题改编:概括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例5:(2016·武汉市九调)材料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存在过南北地域之争。

据统计,唐代357名宰相的地域分布,生于北方的宰相有326名,占91.3%,而属于南方的宰相仅有31名,占8.7%,南北差别十分悬殊。

北宋以后,……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宋代从陕州入仕朝中的司马光提出分路取人说,从江西应举入朝的欧阳修则倡导凭才取人说。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江西籍的大学士杨士奇向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按不同比例录取的设想。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废去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取中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

从此,由科举中的南北地域之争而出现的南北卷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选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二、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化例6:设问:概括材料反映的人口变化,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三、小结训练(一)关于经济重心南移1、表现:2、过程:3、原因:4、影响:(二)关于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时空观念的考查(三)巩固训练例8:(2016·武汉市九调)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探究二:同一主题,不同时空——以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为例一、两宋时期节假日例9:据《汉律》载,西汉吏员五日一休沐。

东汉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每年冬至、夏至各放假5天,皇上诞辰,3天假;加上丧假和探亲假,一年休假73天。

……唐代刘禹锡有诗云:“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

”据《古今事物考》:唐代每年春节、冬至、清明各放假7天,中秋、夏至、皇帝诞辰等放假3天;元宵、中元、端午、重阳、三伏各放假1天;5月份有15天的田假;9月份有15天的备制寒衣假。

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年有35天假;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年有15天假。

……据《文昌杂录》载:宋代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7日;上元、夏至、中元各3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3日,岁共68日。

设问: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官吏节假日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所体现的思想和文化,分析影响官吏节假日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两宋时期城市生活例10:材料一城市与生活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

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设问:(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生活的变化。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分析这种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三、小结训练(一)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二)关于同一主题、不同时空的时空观念的考查(三)巩固训练例11:(2014·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课后探究】: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以两宋时期社会观念为例(学生课后自主探究)一、高考例题导入例12:(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同一空间(东南沿海地区),不同时间(宋代及以后)历史现象的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逐渐扩大。

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独有的民间崇拜也逐渐得到政府认可,影响不断扩大。

解题时,要突出同一空间这一地域,要体现不同时间这一变化。

二、拓展探究1、政府倡导的社会观念例1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两宋时期“三代五口”是标准的家庭规模和结构,同时还有一些人不仅父母在世时不分异,而且父母去世后亲兄弟乃至堂兄弟仍不分异,维系原来的大家庭,这便是所谓“同居共财”大家庭,也称累世同居、义居、同灶。

一般家庭的田产只能供养5口人,否则不能履行“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的家庭职能,国家赋税政策也要求分家析产,但儒家的纲常伦理却又阻止分家析产。

——《宋代家庭研究》设问:概括说明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2、民间发展的社会观念例14:(2012·全国新课标卷Ⅰ)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设问:概括说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3、社会观念的演变及特点例15: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扬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对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扬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设问:据材料,概括敦煌艺术内容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三、小结训练(一)关于两宋时期社会观念1、既要注意社会观念的发展演变,也要注意政府倡导的社会观念与民间自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性,体会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2、影响社会观念的因素:政府政策与政局、社会经济、主流思想、市民文化、历史传统等。

(二)关于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时空观念的考查1、对于不同时间,要体现变化、阶段特征和时代性。

2、对于长时段,要体现趋势、规律,不能局限于某一段时间。

3、对于同一空间,要体现空间特色,处理局部和整体关系。

(三)巩固训练例16:(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