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指导原则201211

合集下载

溶出指导原则

溶出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那么一、前言本指导原那么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拟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那么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以下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根底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那么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度指导原则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得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得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得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得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得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得方法学、仪器与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得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得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得溶解以及在胃肠道得渗透。

由于药物得溶出与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与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得研发;3。

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与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得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得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与/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她人体试验用样品得体外溶出度数据、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得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就是新药还就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得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与/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得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得溶解性与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得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得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实验指导原则

溶出实验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实验指导原则

溶出实验指导原则

溶出实验指导原则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实验研究应当具有系统性、规范性、选择性和相关性,以便得出有
效结论。

2.实验研究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实验设计技术,以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以实现其科学性和公正性。

3.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要贯彻一致,实验环境要尽可能控制,以充
分反映实验对象的变化情况。

4.不同实验的数据要尽量采取同样的检测方法,以便进行比较。

5.实验结果应该有统计处理,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得出结论。

二、溶出实验的原则
1.使用的溶剂的选择
当进行溶出实验时,必须考虑溶剂的种类。

溶剂的性质应该能够使药
物溶解,同时又能够尽可能保持平衡状态。

一般而言,溶剂可以分为水溶剂、非水溶剂和半水溶剂,其中水溶剂和非水溶剂都可以用于日常诊断和
测试。

2.溶剂的浓度
由于溶剂质量的不同,它的浓度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的溶剂浓度也对
溶出实验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溶剂的浓度应该尽可能选择低,以避免影响实验结果,但要注意不应低于药物溶出比例的最小溶剂浓度。

3.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也会对溶出实验产生影响。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目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评价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有效成分溶出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口服药物的质量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片剂、丸剂、胶囊剂等,以及其他以饮片、胶囊、胶丸剂开发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

三、检验质量指标1、溶出度:采用USPⅢ 样品水中的溶出得率(RSD)检测溶出度,允许范围为:(1)小于等于 75 %的药物的RSD的大小不超过15 %,2、溶出条件:将样品测试在37 ± 2 ℃的USPⅢ样品水中,用100rpm搅拌,30min 或按药物特性调整试验时间,RSD计算时用同一批样品测试三次以上。

3、测定精密度:测试结果须符合 USP 31标准二项,在RSD 重复性辨别水平即中位数/平均值(Mean/MED)大于等于 0.8 ,重复性至少在 0.8 与 1 之间,在这个范围内重复性应往低偏。

四、试验器具1、试验仪器:微电脑控温计,振荡乳化机,内置搅拌器。

2、试验用具:自动搅拌分析仪(型号),溶出度取样器,浓度流量计,25 mL 水分析比色杯,pH 测定仪。

五、试验步骤1、准备材料:按照规定量,制备测试用样品及样品水,称取称量试样的量取大小应一致,称量的准确性不低于百分之二。

2、无菌操作:在室温条件下,用酒精对仪器、试具进行消毒,样品用无菌的玻璃容器装好,若有要求,用无菌取样器取样,防止样品污染。

3、样品稳定性检验:不少于20.0g样品放入25mL样品水中,用内置搅拌器取速度100rpm,温度37 ± 2 ℃,持续搅拌 30min ,每 5min取样,检查样品质量和变异程度。

4、样品测试:将检测仪设定搅拌器取速度100rpm,温度37±2 ℃,取样时间30min,把样品放入样品量取比,测试质量指标,计算RSD,测试结果不应低于技术指标要求的范围。

5、统计结果:检测结果由试验室负责人统计,并签字确认,结果存放在文件库中。

溶出指导原则

溶出指导原则

溶出指导原则溶出指导原则是制药工程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指导药物在溶出试验中的释放行为。

溶出试验是评估药物溶出速率和溶出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溶出指导原则的正确应用能够确保药物品质和疗效的稳定性,对药物的研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溶出指导原则要求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和试剂。

溶出试验常用的方法有背散和桶型试验法。

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要考虑药物的性质、制剂的特点以及溶出速率的要求。

试剂的选择要符合药物的特点,如选择适当的溶媒和pH值,以模拟真实的体内环境。

溶出指导原则要求严格控制试验条件。

试验过程中要保持温度、搅拌速度、试剂容积和试剂更换的一致性,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比性。

另外,试剂的体积和浓度也要符合药物的特点和要求。

溶出指导原则还包括确定溶出度和溶出速率的评价指标。

溶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溶出的药物总量,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药物溶出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溶出的药物量,通常以mg/min或μg/min表示。

评价指标的选择要符合药物的特性和治疗要求,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行为符合预期。

溶出指导原则还要求进行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

样品分析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仪器,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处理要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得出准确的溶出特性和释放行为。

在应用溶出指导原则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遵循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试验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前期研究和试验验证,确定合适的试验方法和条件。

最后,要进行溶出曲线的拟合和模型的建立,以预测和优化药物的溶出行为。

溶出指导原则是制药工程中重要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指导药物的溶出试验和释放行为的评价。

正确应用溶出指导原则可以提高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效率,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稳定性,对于制药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完整版)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指导原则

溶出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度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溶出度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溶出度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一、引言药物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给定条件下从药物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量。

它是评价药物制剂溶解度和释放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溶出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溶出度测定方法,根据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变化来评估溶出度。

溶出度方法在药物研究和制剂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溶出度方法的基本原理溶出度方法基于药物在给定条件下从固体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速度和量,通过测定溶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来评估药物的溶出度。

常用的溶出度方法有体外溶出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将药物制剂称取一定量,根据需要进行粉碎或筛分处理,使其颗粒大小均匀。

同时准备适量的溶媒,如水、生理盐水或其他缓冲液。

2. 设置实验条件:根据要测定的药物特性和制剂类型,确定溶出度实验的温度、转速、溶液体积等参数。

3. 装填样品:将样品放置于溶出度仪器中的样品室中,固定好样品舱,使样品与溶液充分接触。

4. 开始实验:根据实验条件设定好溶出度仪器,启动实验。

溶出度仪器会自动维持设定的温度和转速,并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样品溶出液。

5. 采集样品: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及时采集样品溶出液。

注意避免采样时对样品舱的干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6. 分析样品:采集的样品溶出液可以通过光谱法、色谱法、滴定法等方法进行分析,测定药物的浓度或溶出度。

7. 数据处理:根据测得的溶出度数据,计算溶出度曲线和溶出度指标,如溶出度百分比、溶出度速率等。

四、数据分析方法1. 溶出度曲线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溶出度数据绘制溶出度曲线,观察曲线的形状、斜率和稳定性,评估药物溶出的特性。

2. 溶出度指标计算:根据实验测得的溶出度数据,计算溶出度百分比、溶出度速率等指标,与已知的药物溶出度标准进行比较,评价药物制剂的溶解性能。

五、验证药物溶出度的指导原则1. 选择适当的溶出度方法:根据药物特性和制剂类型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例5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一 法),以磷酸盐缓冲液( pH7.2 ) 900ml 为溶 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 120转,依法操作,经 30 分钟时,取溶液 10ml ,滤过,取续滤液作 为供试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 计算每片中布洛芬与盐酸伪麻黄碱的溶出量。 限度为标示量的80%,应符合规定。 (布洛伪麻片)


另取尼莫地平对照品约 10mg ,精密称定,置 100ml量瓶中,加乙醇10ml,振摇使溶解,加 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 置 50ml 量瓶中,加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摇 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供试品溶液与 对照品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 录Ⅳ A),在238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 计算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标示量的 85% , 应符合规定。 (尼莫地平分散片)

6. 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应符合漏槽条件。


7. 应注意胶囊壳对测定产生干扰的可能性,应 取同批不少于6粒的空胶囊(或尽可能完全除尽 内容物的空胶囊),置同一溶出杯内,用溶出条 件下同样体积的溶出介质溶解空胶囊壳,并按溶 出试验同样的分析方法测定,折合成每个空胶囊 的空白值,作必要的校正。校正值不得大于标示 量的25%。如校正值不大于 1.标示量的2%,可 忽略不计。 拟用加酶法测定溶出度时,首先应有符合溶出 度测定要求的试剂酶,对试剂酶应有活力和纯度 要求,其空白校正值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例6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二 法),以磷酸盐缓冲液( pH5.8 ) 900ml 为溶 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 50 转,依法操作,经 30 分钟时,取溶液适量,滤过,取续滤液作 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含量测定项下的对 照品溶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溶出介质稀 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 两种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 分别计算每片呋塞米与盐酸阿米洛利的溶出 量。限度均为标示量的75%,应符合规定。 (复方呋塞米片)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3. 溶出方法的选择;主要有第一法 (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和第三法 (小杯法)。 小杯法主要用于在转篮法和桨法条件 下,溶出液的浓度过稀,即使采用较灵 敏的方法(如UV法使用长光路吸收池等) 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的品种。 转篮法和桨法的选择,一般可参照下 列原则:
(1) 对于非崩解型药物,用转篮法较好。 ( 2 ) 对于崩解型药物,在进行转篮法的整个过 程中,确保转篮网孔的通透性尤为重要,对于 处方中辅料或主药影响转篮通透性的固体制剂, 一般采用桨法。同理,制剂中若含有一定的胶 性物质,一般不宜用转篮法。 ( 3 ) 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选 桨法比转篮法好。 ( 4 ) 对于漂浮于液面的制剂,如果辅料不堵塞 网孔,应选用转篮法。否则,选用桨法并将供 试品放入沉降篮中,并在正文中加以规定。但 采用小杯法时不能使用沉降篮。

书写格式举例如下。 例1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一 法),以水 1000ml 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 钟 100 转,依法操作,经 30 分钟时,取溶液 5ml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适量,用水定量稀 释制成每 1ml中含10~20 μ g的溶液,照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263nm的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按 C6H7N3O 的吸收系数 ( E1%1cm )为307计算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 标示量的60%,应符合规定。 (异烟肼片)

缓释制剂释药曲线的累积释放量一般应大 于标示量的90%, 从释药曲线图中至少选出 5 个取样时间点, 同时应根据给药时间间隔不同,适当增加取 样点。 一般第一个取样点为 0.5~1 小时,用于考察 药物是否有突释,中间取样时间点,用于确 定释药特性,最后的取样时间点,用于考察 释药是否基本完全。控释制剂,较全面地考 察体外药物恒速或几乎恒速释放情况。

溶出指导原则

溶出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用于检查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迟释 制剂(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释 放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释放度取样时间及限度应首先考虑临床用药 要求,结合制剂特点,并考察释放曲线再订 出。
精选ppt课件
12
除另有规定外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的体 外药物释放度试验可采用溶出度测定仪进行。
缓释、控释、迟释制剂试验时的模拟体温应控 制在37℃±0.5℃,但透皮贴剂的模拟表皮温度应 控制在32℃±0.5℃。
1. 缓释与控释制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一法 检查。
2. 肠溶制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二法检查。
精选ppt课件
13
3. 透皮贴剂,按中国药典释放度第三 法检查。
4. 释放度检查用释放介质,原则上与 溶出度相同,但可根据药物的溶解特性、 处方要求、吸收部位等作相应调整,
释放介质的体积应符合漏槽条件。
(3) 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选 桨法比转篮法好。
(4) 对于漂浮于液面的制剂,如果辅料不堵塞 网孔,应选用转篮法。否则,选用桨法并将供 试品放入沉降篮中,并在正文中加以规定。但 采用小杯法时不能使用沉降篮。
精选ppt课件
6
总之,对于不同药物不同处方的口服 固体制剂,在制订溶出度检查的方法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目的是建立 一种科学的溶出度评价方法,既保证溶 出结果的准确、可靠,又对质量不同的 制剂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应临用新制并经脱气处理。对于极难溶出
的品种,可加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 硫 酸 钠 ( 0.5% 以 下 ) 和 聚 山 梨 酯 80 ( 1% 以 下),或加适量有机溶剂,如异丙醇、乙醇 等(通常浓度在5%以下),但应有依据,并 尽量选用低浓度。
精选ppt课件

溶出指导原则

溶出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指导原则

溶出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得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得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得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得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得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得方法学、仪器与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得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得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得溶解以及在胃肠道得渗透。

由于药物得溶出与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与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

评价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2。

指导新制剂得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与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得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得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与/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她人体试验用样品得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得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就是新药还就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得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与/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得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得溶解性与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得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得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引言:固体制剂的溶出度试验是一种常见的质量控制方法,用于评估固体制剂中活性成分的速度和程度在给定条件下从固体制剂中释放出来的能力。

溶出度试验的结果对于评估固体制剂的质量、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一、试验设备1.溶出度试验仪:应选择适用于试剂类型和试验要求的合适的溶出度试验仪,如USP类型I、II和III溶出度试验仪。

2.心理固体样品接触容器:使用合适的样品接触容器,如固体样品斜角容器、网篮或旋转式容器等。

3.溶出媒介:选择适当的媒介,如纯化水、缓冲液或仿生液等。

媒介的选择应基于所研究的药物化学特性和理化性质。

二、实验条件1.温度:选择与给定制剂的使用条件相匹配的温度。

应标明试验温度并加以控制。

2.溶剂:溶剂的选择应基于试剂的溶解特性和化学稳定性。

溶剂的选择应在证明其背景干扰程度的情况下进行。

3.转速:选择适当的搅拌速度以保证试剂在溶液中均匀分散。

根据试剂的特性和溶出度要求,选择适当的转速。

4.pH值:若药物对pH敏感,应在溶液中添加适当的缓冲剂以维持给定pH值。

三、样品准备1.样品量:根据试剂的溶解性和所选择的样品接触容器容量,在样品接触容器中放置适量的固体制剂。

2.样品处理:按照药物特性和制剂类型的要求进行样品的预处理,例如粉碎、筛选和固定等。

3.样品放置:样品应正确放置在样品接触容器中,以便于试剂能够均匀地接触样品表面。

4.环境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风、光和湿度等对样品的影响。

四、试验操作1.前处理:在试验前,应校准试验仪器并与未添加样品的试剂进行空白试验。

确保试剂和试验设备的正常运行。

2.试验条件:按照所选择的实验条件进行试验。

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的一致性以及所记录的数据的准确性。

3.试剂添加:在试剂加入样品接触容器前,密闭容器以确保试剂不会溢出。

4.试剂替换:如果试剂转换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结果,则可以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更换试剂。

兽药溶出指导原则

兽药溶出指导原则

兽药溶出指导原则
兽用普通内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术意见稿)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这可能涉及对设备、材料、人员等方面的指导。

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这可能包括对不同兽药的溶出度特性的研究,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性制定相应的溶出度标准。

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这可能涉及如何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批次或不同生产工艺的善药的溶出曲线,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这可能包括对豁免条件的确定、对体外溶出度试验的要求等方面的指导。

5.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兽药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这也可能包括对试验方法、频率、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该指导原则。

此外,兽药溶出指导原则可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请以最新版本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初稿)药品审评中心2012年10月目录一、前言 (1)二、背景 (1)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2)四、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 (2)(一)新化合物制剂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 (3)(二)仿制药品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 (4)(三)特例 (5)(四)绘图或效应面优化法 (5)(五)体内-体外相关性 (5)(六)质量标准的验证和确认 (6)五、溶出曲线的比较 (6)(一)非模型依赖法 (6)1. 非模型依赖的相似因子法 (6)2. 非模型依赖的多变量置信区间法 (7)(二)模型依赖法 (8)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上市后变更的溶出度研究 (8)七、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豁免 (9)附录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质量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制剂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质量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研究和/或生物利用度研究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研究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研究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药物的溶解性是通过将最高剂量单位的药物溶解于250ml pH值介于1.0和8.0之间的溶出介质中测定而得。

当药物的剂量除以介质中的药物浓度小于或等于250ml时,即为高溶解性药物。

一般情况下,在胃肠道内稳定且吸收程度高于85%或有证据表明其良好渗透性的药物,可认为是高渗透性药物。

在禁食状态下,胃内滞留(排空)T50%时间为15 20分钟。

对于高溶解性-高渗透性(1类)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性-低渗透性(3类)药物制剂,以0.1mol/L HCl为介质,在适当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下,15 分钟的溶出度大于85%时,可认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行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与溶液相似。

在这种情况下,胃排空速度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

如果药物溶出比胃排空时间慢,建议在多种介质中测定溶出曲线。

对于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溶出可能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有可能建立较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对于此类制剂,建议在多种介质中的测定溶出曲线。

对于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3类),渗透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可能不具有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吸收程度取决于溶出速率与肠转运速率之比。

对于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制备口服制剂比较困难。

四.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建立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目的是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并提示可能的体内生物利用度问题。

对于新药申请,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研究样品、关键生物利用度研究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用样品的溶出数据以及产品研发过程中的经验,确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如果稳定性研究批次、关键临床试验批次及拟上市的样品生物等效,也可根据稳定性研究用样品的数据制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根据可接受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用样品的溶出数据,确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一般,仿制药的溶出度质量标准应与参比制剂一致。

如果仿制药的溶出度与参比制剂存在本质差异,但证明体内生物等效后,该仿制药也可建立不同于参比制剂的溶出度质量标准。

建立了药品的溶出度质量标准后,药品在有效期内均应符合该标准。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下列两种溶出度控制方法:1.单点检测可作为常规的质量控制方法,适用于快速溶出的高溶解性药物制剂。

2. 两点或多点检测(1)可反映制剂的溶出特征。

(2)作为某些类型药物制剂的常规质量控制检验(如卡马西平等水溶性差且缓慢溶解的药物制剂)。

采用两点或多点溶出度检测法,能更好地反映制剂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质量控制。

(一)新化合物制剂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考察药物制剂的溶出度特征应考虑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及pKa,同时,测定药物的渗透性或辛醇/水分配系数可能有助于溶出方法的选择和建立。

应采用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研究用样品的溶出度数据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依据。

如果拟上市产品与关键临床试验中所用样品处方存在显著差异,应比较两种处方的溶出曲线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

应在适当、温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溶出度试验,比如篮法50~100 转/分钟或桨法50~75转/分钟,取样间隔15分钟,获得药品的溶出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对于快速溶出的药品,可能需要以10分钟或更短的间隔期取样,以绘制获得完整的溶出曲线。

对于高溶解性和快速溶出的药物制剂(BCS 1类和3类),大多数情况下,药品标准中采用单点控制即可,取样时间点一般为30~60分钟,溶出限度通常应在70%~不少于85%。

对于溶出较慢或水溶性差的药物(BCS 2类),可采用两点检测法进行药品的溶出控制,第一点在15分钟,规定一个溶出度范围,第二个取样点(30、45或60分钟)时的溶出量应不低于85%。

药品在整个有效期内均应符合制定的溶出度质量标准。

如果制剂的溶出特性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改变,应根据该样品与关键临床研究(或生物等效研究)用样品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决定是否变更溶出度质量标准。

为了保证放大生产产品以及上市后发生变更的产品持续的批间生物等效性,其溶出度曲线应与获得审批的生物等效批次或关键临床试验批次的溶出曲线一致。

(二)仿制药品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根据参比制剂是否有公开的溶出度试验方法,可考虑以下三种仿制药溶出度质量标准建立方法:1. 中国药典或国家药品标准收载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品种建议采用药典或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方法。

应取受试和参比制剂各12片(粒),按照15分钟或更短时间间隔取样,进行溶出度曲线的比较。

必要时,应进行不同溶出介质或试验条件下的溶出度试验,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最终的质量标准。

复方制剂的国家药品标准未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度测定时,应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研究并确定在标准中是否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度检查。

2. 国家药品标准未收载溶出度试验方法但可获得参考方法的品种建议采用国外药典或参比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应取受试和参比制剂各12片(粒),按照15分钟或更短时间间隔取样,进行溶出度曲线的比较。

必要时,应进行不同溶出介质或试验条件下的溶出度试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确定最终的质量标准。

3.缺乏可参考的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品种建议在不同溶出度试验条件下,进行受试药品和参比制剂溶出曲线的比较研究。

试验条件可包括不同的溶出介质(pH值1.0 6.8)、加入或不加表面活性剂、不同的溶出装置和不同的搅拌速率。

应根据生物等效性结果和其它数据制定溶出度质量标准。

(三)特例-两点溶出试验对于水溶性较差的药物(如卡马西平),为保证药品的体内行为,建议采用两个时间点的溶出度试验或溶出曲线法进行质量控制。

(四)绘图或效应面法绘图法是确定关键生产变量(CMV)与体外溶出曲线及体内生物利用度数据效应面之间相关性关系的过程。

关键生产变量包括可显著影响制剂体外溶出度的制剂处方组成、工艺、设备、原料材料和方法的改变(Skelly 1990, Shah 1992)。

该方法的目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保证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已有几种试验设计可用于研究CMV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其中一种方法如下: 1.采用不同的关键生产参数制备两个或更多的样品制剂,并研究其体外溶出特征;2.采用一定受试者(比如n≥12),对具有最快和最慢溶出度特征的样品与参比制剂或拟上市样品进行体内对比试验;3.测定这些受试药品的生物利用度及体内外关系。

具有极端溶出度特征的药品亦称为边缘产品。

如果发现具有极端溶出度特征的样品与参比制剂或拟上市样品具有生物等效性,则将来生产的溶出特征符合规定的产品可保持生物等效。

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为溶出度限度的合理设定提供依据。

采用绘图方法确定的药品溶出度质量标准可更好地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稳定性。

根据研究的样品数,绘图研究可提供体内外相关性信息和/或体内数据与体外数据间的关系。

(五)体内-体外相关性对于高溶解性(BCS 1类和3类)药物,采用常规辅料和生产技术制备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较为困难。

对于水溶性差(如BCS 2类)的药物,有可能建立体内外相关性。

对于一种药品制剂,如果能够建立其体内体外相关性,那么采用溶出度试验来预测药物制剂体内行为的质控意义就会显著提高,通过体外溶出度测定就可区分合格和不合格的产品。

溶出度合格的产品应是体内生物等效的产品,而不合格的产品则不具有生物等效性。

为建立产品的体内体外相关性,应该至少得到三批具有不同体内或体外溶出行为的样品数据。

如果这些样品的体内行为不同,可以通过调整体外溶出度试验的条件,使体外的数据能够反映体内行为的变化,从而建立体外-体内相关性。

如果这些批次的体内行为没有差异,但体外溶出特性有差别,则可能需要通过调整溶出度试验条件使其体外测定结果相同。

大多情况下,体外溶出度试验比体内试验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更强的区分能力。

因此,从质量保证的角度,建议采用较灵敏的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这样可以在药品的体内行为受到影响之前及时发现产品质量的变动。

(六)质量标准的验证和确认一种体外检验方法的验证,可能需要通过体内研究来确认。

在此情况下,应选用处方相同但关键工艺参数不同的样品开展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