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课堂要求和课前小活动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课前互动教案

初中历史课前互动教案

初中历史课前互动教案主题: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和变迁时间:40分钟目标:通过互动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和变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5分钟):- 老师播放一段古代中国的视频或音频,并请学生观看或听取。

- 老师提出问题:你们在视频或音频中看到/听到了什么?古代中国的生活是怎样的?请谈一谈你的观感。

2. 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 老师发给每组一幅古代中国的图片,并请学生观看。

- 学生讨论图片所展示的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并思考如何描述图片、理解图片中的细节。

3. 知识串讲(10分钟):- 每组派出一名学生进行图片描述,并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 老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 老师讲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变迁和影响。

4. 互动游戏(10分钟):- 老师准备一些问题卡片,每个问题涉及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 学生依次选择卡片回答问题。

-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给予奖励。

5. 总结反馈(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古代中国的生活和变迁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如何看待历史?- 学生逐个进行分享和讨论。

- 老师给予总结和点评。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互动教学,学生主动参与、轻松愉快,有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文化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多使用互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初中历史课堂创意活动教案

初中历史课堂创意活动教案

初中历史课堂创意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交流与交融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活动设计:
1. 活动一:古代文明展示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收集相关资料并制
作展板或展示物品,展示该文明的发展历程、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

2. 活动二:文明交流模拟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场景。

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不同的古代文明,讨论如何实现文明互相交流、借鉴和交融,推动各自文明的发展。

3. 活动三:文明碰撞辩论
安排学生分为两个阵营,其中一个支持文明的交融与交流,另一个支持文明的独立与保护。

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明的交流与保护之间的利弊及影响。

4. 活动四:文明主题手工制作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古代文明主题,进行手工制作,如制作埃及法老面具、希腊陶罐等,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念。

评价方式: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情绪、态度、团队合作等。

2. 收集学生制作的展板、展示物品等,评选出最具创意和代表性的作品。

3. 对学生参与辩论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观点的表达、逻辑性等。

拓展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学生的家长来参与活动,分享他们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可以组织到博物馆或历史遗迹进行参观学习,深化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和体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中华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要求查阅相关文献、考古资料,形成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请学生观看一部与中华文明起源或早期国家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五千年》、《大国崛起》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600字。观后感需体现学生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中华文明的感悟。
1.学生对史前文化的认知程度:学生已了解一些史前文化的基本概念,但对其地域特色、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有待加强;
2.学生对早期国家的认识:学生对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了解多停留在表面,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认识需要深化;
3.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但还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的时空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史前文化的比较,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把握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发展脉络;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考古等资料,探讨中华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问题探究:针对中华早期国家的形成、制度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特色。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影响早期国家的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社会特征: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时组建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是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师】PPT展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部分内容的思维导图。进行小结。
【师】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都会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那么这一称呼与什么人有关?大家知道么?
(2)五帝时代:
①华夏始祖: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②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成为“禅让”。
③万邦时代:即龙山文化时代,当时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周朝
(1)政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 称“ 封 建 亲 戚, 以 蕃 屏 周 ”。
(2)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3)共和行政: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师】结合PPT具体讲解一下分封制和宗法制。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商朝
(1)政治
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②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文化
①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②青铜器:殷墟还出土了很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教程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1“伐无道诛暴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包括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况。

2、能力目标:遭受重创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根本原因,从而概括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着力点,教材首先从导致使得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摧残;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路南。

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历法农民起义。

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新朝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论争。

对此环境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重大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及其领导地位、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艰难历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俄国十月革命这样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如对革命过程的细节了解不全面,对革命的影响和意义认识不够深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艰难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对革命过程中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判断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俄国十月革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让学生了解革命的背景。

接着,教师讲述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及其领导地位,为学生揭示革命的过程。

24-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案

24-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案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目标】①知道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时空观念)②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概况,知道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活动。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传说,中国神话说女娲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

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那么人类究竟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答案提示:古猿教师指导: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早期人类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活动。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找出我国境内的主要古人类遗址并根据教材信息进行分类。

教师指导: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而智人又可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古猿在走向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哪一个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答案提示:劳动→四肢分化→直立行走→双手解放→制造工具;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

教师指导:恩格斯在他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阐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从而有力地说明了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

本课在整个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牵挂,使学生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国家制度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本领。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熟悉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合,促进了中原民族和同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2.难点: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汇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研究。

【讲授新课】石器时代的昔人类和文化遗存问题情境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请阅读教材内容,指出石器时代分为哪两个阶段?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准分别是什么?两个阶段各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自主研究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第1课鸦片战争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课学习对学生后面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很重要。

战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继续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已全面陷入停滞与危机;而同一时期的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正迅速向着近代的目标跨越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进一步拉大了与东方的差距。

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历史已呈现巨大的反差。

认识这种差异能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鸦片问题只是一个偶然性因素。

战争过程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的巨大代价。

战争结束后签订的《某某条约》,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战争失败的伤痛刺激下,中国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二、课程标准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某某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通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某某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某某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某某条约》。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首个国家烈士纪念日》教师:9月30日,首个烈士纪念日,正值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

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天安门广场,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是由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若干历史画面组成的,其中第一组浮雕就是虎门销烟。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课程内容:古代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埃及、中国、印度、希腊等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 掌握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文明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 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

3. 掌握古代印度、希腊等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意义。

2. 掌握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成就,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介绍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图文结合法: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历史事件,深入分析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古代文明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和成就,包括金字塔、法老等;2. 讲述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等。

三、讨论(15分钟)学生讨论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研究古代印度、希腊等文明的特点和成就,进行比较和总结。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小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回答问题《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阅读材料《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七、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古代文明史》等相关书籍。

2. 多媒体资料: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书籍等。

教学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

魏源著 《海国图志》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制夷” 吗?
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制夷”吗?
评价:一分为二 积极:对闭关自守传统观念的挑战为近代 化奠定思想基础 局限性:只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而不改变落后 的封建制度是不能制夷的。
中英鸦片战争
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 位于最南端和最北端的是 A.广州、上海 B.上海、广州 C.广州、宁波 D.厦门、上海
危害三:吏治败坏、军队丧失战斗力
据记载,鸦片战争以前,吸食 鸦片者已达200多万人,吸食者有 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 吸食地区从沿海扩展到十数省。
2、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鸦片输入损害了身心健康,造成了白银大 量外流,直接威胁清朝政府的财政。清朝 的文武官吏和宫廷内部的许多人吸食鸦片, 吏治败坏,加剧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性和寄 生性。清朝军队将领和士兵吸食鸦片者也 大有人在,大大削弱了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面对猖獗的鸦片走私,清朝有见识的大臣 纷纷主张抵制鸦片的输入。湖广总督林则 徐上书道光帝: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 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 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 无可充饷之银!”历数鸦片的危害,主张 严禁鸦片。他的建议得到道光帝的支持。 道光帝派他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
林则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中英鸦片战争
1.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等人禁烟要求是因为( A.鸦片摧残人的身体 B.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鸦片输入威胁清朝统治 D.整顿吏治的需要

二、中英鸦片战争(1840.6~1842.8)
1、鸦片战争的起因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损害英国在华利益, 保护鸦片贸易,借口中国禁烟。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 掠夺工业原料。。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

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1.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2.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

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14.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初中第一堂历史课教案设计

初中第一堂历史课教案设计

初中第一堂历史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2. 掌握古代文明的基本知识和概念3.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1. 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2. 古代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和文化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和原因2. 不同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2. 教具: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3. 课前准备:制作PPT,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教学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古代文明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古代文明?2. 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3. 古代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和文化有哪些?三、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讲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代表性国家和文化,让学生对古代文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四、学生讨论(10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古代文明的影响和联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总结(5分钟)让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课堂知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思考题,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和学生互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重要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能力。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教案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教案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和历史背景。

2. 掌握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者和作用。

3. 能够分析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四大发明的内容和历史背景。

2. 掌握四大发明的发明者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
1. 掌握四大发明的发明者和作用。

2. 分析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第一册。

2. 多媒体课件。

3. 学生手册。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的重要性。

2. 介绍四大发明的内容、发明者和历史背景。

3. 分组讨论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4.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四大发明的重要性。

5. 调查网络资源,了解四大发明的现代应用和发展。

六、教学反馈
1. 练习四大发明的发明者和作用。

2. 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这些发明对中国古代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历史的发展,深入了解历史的故事。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

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

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

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

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

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

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

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

(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了解“二重证据法”。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的制度,理解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设置的目的与影响,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开学第一课教案(历史)

开学第一课教案(历史)

开学第一课教案(历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年代等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故事、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1)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封建制度的建立。

(2)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3)秦汉: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文化繁荣。

(5)隋唐: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6)宋元明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封建社会衰落。

2. 重点历史事件、人物、年代:(1)黄帝、炎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者。

(3)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中央集权。

(4)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5)唐太宗:盛唐时期的杰出皇帝,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年代。

2. 教学难点:(1)历史年代的识记。

(2)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

(2)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 讲授新课:(1)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详细讲解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年代。

(2)运用图片、故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知识。

3. 巩固练习:(1)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问答,检验学习效果。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0篇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0篇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0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这10篇初一历史开学一课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历史课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初一历史开学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读史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树立远大人生理想抱负。

2、学习态度、作业要求。

教学重难点1、推荐历史书籍,读史明智明理,增强对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感。

2、鼓动读历史书籍,与伟人名人交朋友,立大志、做大事。

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开学问候:同学们好!见到同学们真高兴!我是历史老师,能够和同学们在一起是我们的缘分。

开学一堂课我们不上课,我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谈心好不好?读史明理:二、问题导引:1、同学们,暑假怎么过的?暑假都读了哪些书?2、你们知道毛泽东主席在你们这个年代都读了哪些书?做了哪些事?三、思考探究: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一起回忆研究,寻找答案。

教师启发:同学们,毛泽东读的大多是历史书籍。

从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功勋看,读历史书籍有什么好处?学生畅所欲言:(励志、才华横溢、克服困难挫折、意志坚强、战无不胜,实现人生梦想、成就伟业,古为今鉴,少走弯路)四、推荐书目:老师推荐书目:伟人名人传记。

如:《孔子》、《孟子》、《韩非子》、《李白》、《杜甫》、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十大元帅传记、马克思、恩克斯、诺贝尔、比尔盖茨、贝多芬传记等;历史小说:如《隋唐演义》、《胡雪岩》等。

推荐理由,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我们读伟人名人传记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与伟人名人交朋友,交流思想,学会说话做事处理问题,学会克服困难挫折、成为意志坚强的人,能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成就人生梦想,取得事业成功,也能成为名人、伟人。

老师鼓励:同学们要趁青春年少多读书,特别要多读历史书籍。

将来走上社会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实现人生梦想、实现中国梦。

五、学习要求:同学们,学习要端正态度,讲究方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

历史课开学第一课教案

历史课开学第一课教案

历史课开学第一课教案一、引言历史是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

开学第一课是历史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二、目标设定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1. 让学生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存在的意义;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3. 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4.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三、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来导入。

例如:“你认为历史课对你的人生有什么重要性?”通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历史与人生的联系。

四、情境营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的氛围,我们可以通过投影或展示相关图片,营造一个历史情境。

例如,通过展示一张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好奇心。

五、知识传授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来给学生传授知识。

例如,可以介绍西方历史中的拿破仑战争,或者中国历史中的秦始皇。

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绘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讨论互动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能力,可以安排小组讨论或对话互动环节。

例如,可以让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通过这种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七、案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可以引入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讲述某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成就,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品质,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八、课堂游戏通过游戏形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历史知识竞赛或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或人物,在娱乐中学习。

九、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历史课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通过投影仪展示历史影片、音乐或图片,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十、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