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7《包拯》教学设计语文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包拯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包拯1. 教学目标1.了解包拯的生平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了解包拯的主要成就和贡献;3.学习包拯的治理方法和思想,并掌握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教学重点1.掌握包拯的生平及其治理方法;2.熟悉包拯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理解包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 教学难点1.分析包拯的治理思想和方法;2.了解包拯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掌握包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教学方法1.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2.课前讲解,课后讨论;3.个人思考,小组合作。
5. 教学过程5.1 自我介绍首先,教师自我介绍,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姓名、专业、工作经历等。
5.2 包拯的生平首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同学们介绍包拯的生平及其治理思想。
5.3 包拯的治理方法介绍包拯的治理方法,包括对官员的任命、反贪腐措施等。
5.4 包拯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介绍包拯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包括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5.5 包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分析包拯的治理思想和方法,并掌握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6 作业布置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内容包括对包拯的治理思想和方法的分析和总结。
6. 课后反思教师应该及时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7.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8. 参考资料1.包公传(元·吴承恩)2.包公案(清·陈儒)3.包公新传(民国·高崇堂)。
包拯课文的教学教案
包拯课文的教学教案包拯课文的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拯的优秀品格。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掌握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
3、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4、了解历史或现实中的清官。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拯的优秀品格;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难点:包拯的优秀品格对于现实有什么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预习1、熟读课文。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鬻yù 以遗权贵wèi 迁徙xǐ 契丹qì 涿州zhuō 敛手liǎn 惮dàn 贪赃zāng 大茔yíng 苛刻kē 苟合gǒu 诉讼sòng)3、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鬻--卖;知天长县--主持,掌管;第归--只管,但;寻复--不久才足贡数--仅仅;造--到从--听从)4、搜集有关包拯的`资料。
(如有关他的电视、戏曲、歌曲、书籍、故事、绘画、诗词等)二、导入播放〈〈少年包青天〉〉主题曲。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3、思考问题。
① 概括课文各段大意,指出各段写出了包拯的哪些优秀品质,并说说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体现人物性格。
② 联系现实,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一些感想。
4、解答。
四、延伸。
1、以“故事擂台”的形式,讲述包拯的故事。
2、以比赛的形式,讲述历史上或现实中有名的清官。
五、欣赏。
观看flah动画〈〈包青天〉〉、〈〈摩登包青天〉。
六、作业。
1、归纳课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意的词语。
2、课外阅读〈〈包公传奇〉〉(图书馆书目编号131-1-6)和〈〈宋史包拯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包拯教学说明素材语文版
27 包拯教学说明课文说明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入教材时作了删节。
“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
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
天圣进士。
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
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官至枢密副使。
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著有《包孝肃奏议》。
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课文分五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
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
具体、概括互相配合,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课文选自正史,但不失生动、活泼。
如第一、三两段分别用百十来字,把包拯智服盗贼、驳倒契丹、不辱使命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一点值得教师在教学时加以挖掘,以引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注意行文生动,力求活灵活现地展现人物的风貌。
课文补充注释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
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守,课文中是“太守”的省称。
当时所说的太守,就是知府;古代文人好用古名,往往称知府为太守。
遗(wèi),赠送。
率,大都。
对,回答。
(如“无言以对”)推,推行,施行。
课文翻译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七下27包拯复习课教案
《包拯》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作家及作品的有关内容。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用法,会翻译全文。
3、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公正廉洁、秉公执法、爱国尽职的优良品格。
复习重点:掌握重要字词及文章的写法。
复习难点:掌握重要字词及文章的写法。
教学准备:试卷。
复习方法:背诵法、知识整理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复习过程:(一)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二)教师下发准备好的试卷让学生练习,然后适当指点、更正。
(三)教师资料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包拯》节选自《宋史·包拯传》,作者(脱脱),(元)代史学家。
二、字词句积累(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杀而鬻.之(yù)卖徙.知端州(xǐ)调动(官职)以遗.权贵(wèi)赠送闻者皆惮.之(dàn)畏惧恶.吏苛刻(wù)憎恶、讨厌葬大茔.中(yíng)墓地(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古今异义)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古义:不久今义:寻找2、迁.殿中丞古义:晋升或调动官职今义:搬迁、迁移3、关节..不到古义:暗中行贿串通关系今义: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或起关键作用的环节4、故人、亲党.皆绝之古义:亲族、亲戚今义:政党5、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古义:到、往今义:制造6、饮食如布衣..时古义:平民、老百姓今义:布做的衣服(三)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一词多义)1、知:知.天长县(主持、掌管)亦知.其名(知道)温故而知.新(理解、领会)汝亦知.射乎(懂得、了解)2、徙:徙.知端州(调动官职)非死则徙.尔(迁移)3、从:不从.吾志(听从)从.先人还家(跟随)4、若:非吾子若.孙也(和)天涯若.比邻(好像)5、其:其.人遂无以对(代词,那、那个)亦知其.名(代词,代包拯)6、以:以.遗权贵(连词,来、用来,表目的)以.刺疆事耶(连词,来、用来)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介词,把) 其人遂无以.对(连词,来)7、而: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连词,表转折,却)杀而.鬻之(连词,表顺承)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连词,表转折,但)(未尝:从来没有;推:推行)8、之: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代词,代杀牛人)杀而鬻之.(代词,代牛)故人、亲党皆绝之.(代词,代包拯)闻者皆惮之.(代词,代包拯)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代词,代包拯立朝刚毅这种情况)(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第.归,杀而鬻.之(但、只管)(卖)2、主来诉.(告状)3、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趁着) (大都、一般)4、拯命制者才.足贡数(仅仅)5、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述) (是非)6、以刺.疆事耶(刺探)7、不伪辞色悦.人 (言语和神态) (取悦) 8、其人遂无以对.(回答)9、平居..无私书. (平时、平常) (书信) 10、与人不苟.合(随便、随意)(五)重点句子翻译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却又来告他的状?”2、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7包拯教案语文版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包拯清正廉洁的品质。
作业布置:
1. 根据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话复述包拯的生平事迹。
2. 收集关于包拯的成语、典故,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3. 撰写一篇关于包拯清正廉洁品质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教学目标:
3. 对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后的比较分析进行批改,评估其对包拯形象的把握程度,提出改进建议。
4. 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观察其表现,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公正无私的原则。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包拯的清正廉洁和智慧断案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包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公正无私。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包拯断案的场景,演示公正无私的基本原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7 包拯教案 语文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包拯》
2. 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 授课时间:第27课时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1. 了解包拯的生平事迹,理解其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形象。
具体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展示包拯的图片和相关简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课文:利用PPT展示课文内容,结合讲授法对重点词汇、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包拯课文的教学教案
包拯课文的教学教案第一章:课前准备1.1 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包拯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图片、视频、文献等。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1.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内容,对包拯有一定的了解。
搜集与包拯相关的资料,如故事、电影、电视剧等。
准备笔记本和笔,做好笔记。
第二章:导入新课2.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人物课文,如岳飞、诸葛亮等。
提问学生对包拯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2 揭示课题:宣布本节课的主题为“包拯课文的教学”。
强调包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章:自主学习3.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笔记。
3.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对课文的理解、对包拯的评价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四章:课堂讲解4.1 教师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等。
教师强调包拯的重要性和影响。
4.2 学生提问: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寻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五章:小组讨论5.1 小组划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合作讨论。
5.2 小组讨论任务: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如“包拯的历史影响”、“包拯的形象特点”等。
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形成讨论结果。
5.3 小组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案例选择:教师选择一些与包拯相关的案例,如案件判决、民间传说等。
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
6.2 学生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道德困境等。
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包拯形象进行思考。
6.3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案例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第七章:角色扮演7.1 角色分配: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包拯、原告、被告等。
(语文版)初一下册语文说课稿范文之第27课《包拯》
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 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 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2.结合注释①,了解作品出处及作者史学家的身份。 3.听记(将要点批注在课本上)。 二、指导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 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重点 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译成一篇现代文。 难点 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 下来; 辐射:引导学生通过看电视书刊等途径了解的包拯故事,互相讲述,教师 及时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1.选 段、准备,同桌互述之后,请好、中、差各一名同学复述故事(学生既可详细 复述,也可简述,更鼓励学生创造性复述),并加个小标题。(参考如下:割 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严峻执法、克己奉公) 2.听教师评价,思考复述中的不足之处。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 课我 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 请大胆提 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下册语文说课稿大家好好去品味 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7-包拯》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word版
精选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学设计资料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7. 包拯》导教案语文版一、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找寻石兽的故事。
2.累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深入理解课文,睁开踊跃思虑,获取感悟与启示。
二、学习重、难点1、要点:累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睁开踊跃思虑,获取感悟与启示。
三、学习过程:(一)文学知识:本文选自第一课时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字______, _____代的学者、文学家。
(二)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庙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狂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解说下边句中加点的字、词。
( 1)一寺临河干()(2)庙门圮于河()(3)阅十余岁()....( 4)尔辈不可以究物理(研究)(5)曳铁钯()(6)湮于沙上(...( 7)棹数小舟(),那么(8)但知其一()(9)然而天下之事()....( 10)可据理臆断欤()..)3.指出下边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 1)如是再啮( 2)尔辈不可以究物理...古义:古义: ___________今义:今义: 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4)渐沉渐深耳..古义: _______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闻之笑曰()岂能为狂涨携之去()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4.“之”用法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求之下贱()求之地中()然而天下之事()5、文言句式。
( 1)认为顺水下矣()(2)当求之于上游()(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6、通假句: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整地的农具)7、翻译下边的句子。
( 1)是非木柿,岂能为狂涨携之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庙门圮于河。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7《包拯》教学设计语文版
《包拯》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含义。
3、理解包拯这一形像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评价包拯这一形像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必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4.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写成一篇现代文。
5.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学法点悟]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我们可以按这几个步骤进行朗读,我们对本课内容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整体感知]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
“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
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疑难解析]质疑: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
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
请各用四个字概括。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质疑: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解惑: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质疑: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解惑: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从社会人民的角度给以肯定。
质疑:注意本文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是正面描写,“笑比黄河清”、“包待制”、“阎罗包老”是侧面描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 27《包拯》导学案 语文版
27.《包拯》【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
一般说来,古人的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徙:从一处到另一处。
课文指改换任职地点。
迁:迁移职位,课文里指升官。
刺疆事:刺探边疆的(军事)情况。
无以对:没有什么话说了。
敛手:指收敛行为,不敢胡作非为。
陈曲直:陈说是非。
恶:憎恶、讨厌。
苛刻:过于严厉苛求。
推以忠恕:对人忠厚宽恕。
伪辞色悦人:假装出一副说话、做事的神态讨好别人。
仕宦:做官。
犯赃:犯法贪赃。
大茔:指家族暮地。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不遵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儿子及孙子。
二、相关背景:1、关于《宋史》《宋史》,元脱脱(托克托)等主持修撰。
四百九十六卷。
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字数多达500多万。
元至正三年,设局重修《宋》、《辽》、《金》三史,以丞相脱脱为都总裁,五年四月《宋史》告成。
于北宋及南宋高孝光宁四朝,据宋王朝国史旧本,比较详赡;于理宗、度宗两朝,缺了漏很多。
成书时间不及三年,纪志表传间时有矛盾;至有一人两传、一事数见等毛病。
全书篇幅浩大,所收列传人物多至二千人,诸志保存了不少原始资料。
2、关于作者脱脱,字大用,1313年生于蒙古贵族之家。
脱脱自幼时拜浦江名儒吴直方为师,十六岁即精通经史,且武功超群,膂力过人,被任为内宰司丞兼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
史载脱脱施政期间,革除旧政,减免赋税,选儒臣以劝谏。
内外皆称其为贤相。
1348年,脱脱升为太傅,几乎集朝政于一身。
他力排众议,坚持主张“开渠修河,利农通运”。
当时黄河决口,使山东境内的州县皆遭水灾,方圆几千里内的人民饱尝水患之苦。
而朝中主管官员,置若罔闻。
脱脱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专督治河。
在元王朝走向衰落时,他主持修纂三史,即辽、金、宋三史。
并将其列为中国的二十四史内。
由于脱脱的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才使顺治统治的前期社会略趋安定。
1355年12月,脱脱受人诬陷,削去官职,流放云南,行至大理腾冲,被哈麻假借皇帝旨意,用药酒毒死,死时42岁。
《包拯》教案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
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
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
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
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
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生动导入 1.唱歌、讲故事
2.指导朗读 2.自由朗读
3.示范朗读 3.自主纠正
4.引导复述 4.锻练表达
一、生动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
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
《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
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成现代文。
2、复习重点文言词句,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
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
拨)
2.检查自学效果(投影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抢答。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拯》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含义。
3、理解包拯这一形像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评价包拯这一形像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必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4.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写成一篇现代文。
5.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学法点悟]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我们可以按这几个步骤进行朗读,我们对本课内容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
“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
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
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
请各用四个字概括。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
质疑: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解惑: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质疑: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解惑: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从社会人民的角度给以肯定。
质疑:注意本文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是正面描写,“笑比黄河清”、“包待制”、“阎罗包老”是侧面描写。
[语言揣摩]
1、对下列语句中的语言现象判断有误的是( )
A.不主先入之说:主,意动用法。
B.闻者皆惮之:惮,害怕,畏惧,使动用法。
C.使得至前陈曲直:曲直,形容词作名词。
D.不伪辞色悦人:悦,使动用法。
提示:B
2、下列语句和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刘豫州,王室之胄。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B.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C.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D.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提示:D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把握文学常识,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大意。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翻译全文。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概括。
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遗()敛()惮()恶(吏苛刻)()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语言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翻译:
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翻译:
四、问题探究
1、百姓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2、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4、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五、欣赏评价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出版社教材所选古文都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本文就是对我们进行廉洁奉公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学习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拓展阅读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召权知(权知:原为暂时主持某州事务,此为调任某知府的意思)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能,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第归,杀而鬻之:第归,暂且回去。
B.前守缘贡:缘贡,以进贡为缘由、为借口。
C.有犯脏者:犯脏,犯贪污罪。
D.死不得葬大茔中:茔,坟墓,大茔,大坟墓。
2.下列句子的意思正确的是( )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①人们拿包拯的笑去与黄河清水作比较。
②人们觉得包拯的笑与黄河的水变清那样难以见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③只有阎王和包公那里才打不通关节。
④打不通关节的,可到阎王一样的包公处寻求公道。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下列语句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请去刻薄,抑侥幸。
请求罢黜那些刻薄的官吏,抑制那些侥幸得官升官的人。
B.恶吏苛刻。
凶恶的官吏对民众十分苛刻。
C.拯立朝刚毅。
包拯在朝,刚强果断。
D.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包拯与人相处不随意苟同附和,不说假话装笑脸让别人高兴。
4.对“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译意最好的是( )
A.平常居住,无私人藏书,老朋友、亲戚们都无往来。
B.平常无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不与他往来。
C.平常没有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断绝了交往。
D.平常私人也不买书,所以,人们、亲戚同党都不与他往来。
5.包拯对牛舌案是如何思考和推断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盗贼割只牛舌,些许小事,主人何需告官,过些时日,案情自会水落石出。
B.牛既被割舌,必死无疑,不如让主人宰而卖钱,等待案情自白。
C.割了牛舌,牛主必杀牛,从而触犯法律,盗贼可乘机告官,“借刀杀人”。
D.割牛舌者,必为地方恶贼,其恶行必有暴露之日,待机而捕,定可擒捉。
6.下列文句,全表现包拯刚毅廉洁的一组是( )
①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②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③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④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⑤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⑥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⑦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⑧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A.①③④⑦
B.③⑤⑦⑧
C.②③⑤⑥
D.①③⑥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