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教案 (沪科版)
沪科版九下物理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下物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如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等,并能够运用力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力的分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对力的概念进行准确的描述,能够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2. 教学材料:教科书、实验手册、教学课件等。
3.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教材,准备实验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有关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
2. 新知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来源和作用,并说明力的计量单位。
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3. 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手册的指导,进行有关力的实验操作。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解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并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记录。
4. 知识巩固(1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实验结果的理解情况,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解释。
5.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出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操作、讨论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
沪科版物理复习教案

沪科版物理复习教案【篇一: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导学案--全套】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导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编写人:审核人:班姓名一、复习目标: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如:秒表、时钟、手表等)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米尺、卷尺等)测量长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基础知识与方法:1.长度的单位:长度的基本单位是,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m=m;2.长度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使用前,注意观察刻度尺的、和。
使用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3.时间的基本单位是,通常在实验室中用_________测量时间。
▲4.机械运动:物理学把物体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不变、沿着_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由单位和________单位组合而成的,写作______,读作__________,可用符号“m/s或m..s”表示。
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单位还常用km/h,1m/s= km/h。
▲6.速度的计算:从速度公式v=变形得到公式s=、t=。
解题时要注意(1)公式中的v、s、t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运动过程。
(2)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要对应,如速度单位用m/s,路程、时间单位应该分别用和。
三、体验中考:向全世界转播,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a.与赛程同步b.与电视实况转播车同步图1 -1c.与地球自转同步 d.与运动员同步一阵大风,把咱家一口井忽然吹到‘墙’外去了。
”如图1,奶公选择的参照物是()a.房屋 b.大树c.石头路d.篱笆墙其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若飞机以这样的平均速度飞行4s,则飞行路程为 m。
九级物理下册教案沪科版

【例3】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
【答案】在实验中,当我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导体两端出现了电动势。这表明在导体运动过程中,磁通量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电动势。
题型4:问题解决题
【例4】一个发电机在运行时,输入的机械能与输出的电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在理想情况下,发电机输入的机械能等于输出的电能。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发电机内部电阻的存在以及效率损失,输出的电能会略低于输入的机械能。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上课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本节课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题型1:概念理解题
【例1】请简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答案】电磁感应现象是指在导体内部或周围存在变化的磁场时,导体中会产生电动势。这一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中。
题型2:原理应用题
【例2】一个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导体内产生的电动势如何变化?请解释原因。
【答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导体内产生的电动势的大小与导体的速度、磁场强度及导体与磁场的相对运动方向有关。当导体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动势最大;当导体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电动势最小。
8.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9.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物理学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课时单位与测量【学习目标】1. 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能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质量、时间的感觉。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讲解:讲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二、教案内容:第2课时运动与静止【学习目标】1.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 掌握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能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难点: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讲解:讲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第3课时力与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案内容:第4课时重力与摩擦力【学习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3. 能运用重力与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
难点: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重力和摩擦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3. 讲解: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8篇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8篇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1内能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1)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叫做平衡位置。
(2)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表现为斥力;(3)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4)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二、内能1.内能(1)物体的内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都有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1)做功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一:沪科版九年级下物理全套教案】【篇二:物理沪科版九年级下期教案】第六章欧姆定律●本章概述本章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学习电压、电阻的概念.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及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电阻的方法,并进一步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了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它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在会使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了解串、并联电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理解欧姆定律,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本章内容中大部分的知识需要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实验才能获得,在每节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还设计了许多实践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很强的题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探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规则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同伴密切合作的协作精神.在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课时建议本章共分六节,建议8课时第一节电压1课时第二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课时第三节电阻1课时第四节欧姆定律 2课时第五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课时第六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课时复习和总结 1课时第一节电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学重点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教学难点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1●教具准备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生]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 v.[生]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生]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生]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二、进行新课[探究]什么是电压?[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生]小灯泡发光.[师]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生]小灯泡不亮.[师]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 [生]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生]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师]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板书]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想想做做][师]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生]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生]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 [生]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生]电压的符号是“u”.[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同学们练习,教师巡视]2[师]同学们已经知道电池有电压,在闪电的云层间也会有很高的电压,以前的学习中大家还了解过“生物电”,生物体内也会产生电压吗?[投影]●电鳐●电鳗[师]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内容.[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电池及电压已有所了解.如果老师现在有几节不同的电池,由于不小心将电池上标称的电压值磨掉了看不清楚,但必须知道其电压值是多少,大家可以帮助我吗?[生]找到和老师的电池相同的电池,看看上面标的值是多少.[生]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师]大家的主意不错.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来测量.但是,什么样的表是电压表呢?出示几种电表,让同学们分辨.[师]请一位同学从这几块表中选出电压表,并说出选择的依据.[生]表盘上标有字母“v”的就是电压表.因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标有“a”的是电流表.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标有“v”的就是电压表.[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如演示用表、学生用表等.[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电路中电压表又该如何表示呢?[生]电路中电流表符号是○a,电压表符号应该是○v.[投影]“电压表”请同学们观察如投影所示的电压表,根据以前学过的电流表的知识,认识电压表.[生]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接线柱.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3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 v”,每一小格表示“0.1 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15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 v”,每一小格表示“0.5 v”.④电压表中间的旋钮可以调零.[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电压表.该怎样用它来测量,如何使用电压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使用说明书”,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电压表使用的一般规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书”,提醒同学们不需要读懂说明书中的所有内容.问题(1):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具体接法是什么?[生]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具体的接法是:标有“+”号的接线柱应靠近电源的正极,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负极.教师通过引导应使学生明白:双量程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中有一个是公共的接线柱标有“+”或“-”.如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如果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问题(2):如何确定电压表要使用的量程?3[生]电压表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生]如果能判定被测电压不超过15 v,可以先用“0~15 v”的量程测;如果测出的电压不超过3 v,可以改接“0~3 v”的量程,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师]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使用电压表.现在请两位同学将电压表接入我们开始连接的串联电路,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另两位同学一起在原来画出的电路图上加入电压表,并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的“+、-”接线端.[投影]接入电压表后的电路.全体同学认真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师]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如何读数呢?[生]电压表的指针向右偏得越多,表示电压越高.[生]读数时,首先应该看清选用了电压表的哪个量程,知道满刻度表示的电压值.第二,要看清该量程下一大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每一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第三,看清测量时,指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然后读出来.[师]如果指针没有指在刻度线上,而是指在两刻线之间,该如何读数呢?电流表、电压表都不需要估读.测量时,指针的位置离哪条刻线近,就按哪条刻线算. [投影]练习题1.读数练习:利用指针能活动的刻度盘.(1)量程已知且不变:指针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的读数是多少?(2)指针的位置不变,接不同的量程时,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2.一名同学使用学生用电压表测电压.这只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 v,0~15 v.经判断选用0~3 v这一量程连入电路.但是0~3 v的刻度盘上的数字模糊不清,无法准确读出实验数据,于是他从0~15 v刻度盘上看到指针在12.5 v处,从而判断出实验测得电压是_________v.通过思考此题,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指针指在同一位置时,从0~15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是从0~3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的5倍.[师]电压表、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们测量的又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同学们要注意区分.同学们一起归纳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板书:二要、一不、二看清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想想议议][师]电压表的接线柱旁都标有“+、-”号.使用规则要求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接线柱通入,从“-”接线柱流出;还要求被测电压值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请同学们思考:[投影]1.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2.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现象?3.如果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怎样选择量程?[生]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指针会反向偏转,即向没有刻度的方向偏转.[生]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的指针可能会超出刻度盘上的刻度线. 经过大家的讨论并结合演示(注意不允许学生效仿),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强调这两种情况的后果是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损坏电表.在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可以用“试触”的办法来选择量程.连接好电路后,在合上开关时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同时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偏转过激,指针超出了表盘刻度线,则电压表量程太小,应换用较大量程;如果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电压4表量程太大,应换用小量程.“试触”的方法在电学中很重要,利用试触的方法不仅可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还可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判断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是否正确.[想想做做]出示家用手电筒及干电池若干节.[师]请一位同学将干电池装入手电筒,并能使手电亮起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装电池,才能使手电发光?[生]第一节电池正极朝前,第二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一节电池的负极接在一起,第三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二节电池的负极连在一起.[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画出来.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图形,并请一位同学将正确的图画在黑板上. [师](结合学生画出的正确的电路及电路图)说明:像这样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依次连接起来就叫电池的串联.这几个电池合在一起叫电池组.余下的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就是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探讨什么是电池的并联.[师]请同学们分组测量每节电池的电压和电池组的电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就要把电压表并联在电池两端.电压表可以不经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吗?[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电压表可以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这也正是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中的一个区别.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完毕,各组汇报实验结果.第一组:用两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为3 v.第二组:用三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是4.5 v.第三组:?[师]根据各组的实验结论,谁能总结出电池电压和电池组电压之间的关系?[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电压之和.[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比较电池的倒接和顺接究竟有什么不同,电池“并联”成电池组电压会怎样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三、小结利用投影仪投影如下的表格,请同学们填写.四、动手动脑学物理1.连接图如下:连接过程中要注意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以及量程的选择要正确.5【篇三:八九年级物理沪科版全教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学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沪科版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沪科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力学部分:牛顿三定律、功和能量、浮力、压强等。
2. 热学部分:温度、热量、比热容、热机等。
3. 电学部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等。
4. 光学部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等。
5. 声学部分: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调、响度等。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分别对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声学部分的要点进行梳理,突出重点和难点。
3. 典题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题进行解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练习巩固: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绩: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
2. 教辅:相关物理复习资料和练习题。
3. 实验器材: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声学实验所需的器材。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下期(沪科
版)
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一、磁是什么
1. 磁体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磁体还具有指向性。
2.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
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指向南北方向。
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将静止后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N极),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S极)。
3.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5. 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其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
6. 磁场具有方向性,在磁场中某点,磁体北极所受磁场作用力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8. 磁感线
(1)概念:为了形象而又方便地描述磁场分布情况而引入的假想曲线。
(2)磁感线的特点:①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北极发出回到南极;②是在空中不相交的闭合曲线;③磁感线分布的疏密可反映磁场的强弱。
9、地磁场
(!)地球周围存在着地磁场,由于地磁场的存在,磁体才有指向性。
(2)地磁南、北极分别在地理北、南极附近。
小磁针静止时磁针两极是沿描述地磁场的磁感线指向地磁极,而不是指向地理南、北极,这样磁针指向与正南北方向稍有偏差。
二、电流的磁场
1. 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方向与通电导体中的电
流方向有关。
2、电流的磁效应:任何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其周围空间均会产生磁场,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3.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磁体,其外部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磁极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这一关系可由右手螺旋定则判断。
4、电磁铁
(1).电磁铁:插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2)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3)电磁铁的特点: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通入电流的大小及电磁铁的外形及匝数有关,磁极极性与通入的电流方向有关,有无磁性可由通断电流控制。
三、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导体(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到力转动。
3、直流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4、电动机的优点:控制方便,效率高、污染小。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
一、电能的产生
1、电池:化学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
①化学电池(干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蓄电池:充电时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③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④燃料电池: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
2、发电机: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
①火力发电: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水力发电:将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③核能发电:将铀原子核裂变时释放的核能转化为电能。
二、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1. 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在电磁感应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电路闭合。
(2)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影响感应电流方向方向的因素: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
4、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动圈式话筒、动圈式扬声器。
三、电从发电厂输送到家里
1、发电机原理: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
2、发电机的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电能的输送:采用高压输电,减小电能损失。
4、高压触电: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5、高压触电防护:远离高压带电体。
第十八章走进信息时代
一、感受信息
1、电报:莫尔斯发明,采用短和长的脉冲代表字母,使信息以电码的形式沿电缆传送出去。
2、电话的结构:由话筒、键盘和听筒组成。
3、电话的原理:话筒把声音信号变成电信号,听筒把电信号变成声音信号。
二、让信息“飞”起来
1、电磁波的产生:迅速变化的电流会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排列):γ射线、χ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3、相关应用举例
4、波的特征:
(1)波速(C):波的传播快慢。
C=3×108m/s
(2)波长(λ):相邻波峰(或波谷)的距离。
(3)频率(ν):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1KHZ=1000HZ ,1MHZ=1000000HZ
(4)关系式:C=λν
5、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电磁波在传递信息中作为载体。
三、踏上信息高速公路
1、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可以交流各种信息的大容量、高速度的通信网络。
2、光纤通信:以激光为载波,在光导纤维里传播。
3、光纤通信的特点:信息传输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损耗小。
4、现代通信网络:(1)卫星通信:用卫星做中继站,3颗卫星可覆盖全球。
(2)微波通信:建立很多中继站。
(3)移动通信:移动信号用微波信号与电话网络联系。
5、因特网:英文名称Internet ,又称为互联网。
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第十九章材料世界
一、我们周围的材料
1、金属材料:由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制成的材料。
2、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玻璃、金刚石、半导体是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3、有机高分子材料:指以有机高分子为基础构成的材料。
4、复合材料:将优缺点能互补的材料复合在一起,制造出的性能优良的新材料。
5、合金不是复合材料。
6、材料的物理性质:(1)弹性:材料受力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材料又自动回复到原状。
(2)硬度:描述材料的坚硬程度。
(3)延展度:材料具有的可以锻打成片、拉成丝的性质。
7、材料与社会发展: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半导体
1、材料的导电性分类:(1)导体:容易导电(2)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
(3)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2、半导体二极管:单向导电性。
3、半导体三极管:放大电信号。
4、半导体的应用:(1)太阳能电池(2)条形码扫描器(3)微处理器(4)机器人
三、探索新材料
1、超导材料:电阻为零的材料。
2、超导材料的应用:远距离输电、超导磁悬浮、增加磁性。
3、纳米材料特点:空间尺度小,硬度高、强度大。
4、纳米材料的应用:使计算机运行速度加快,芯片体积减小。
制造纳米机器人。
第二十章能源与能量
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化学能:由于化学反应,物质的分子结构变化而产生的能量。
2、核能:由于核反应,物质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能量。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能源与社会
1、可再生能源:可以长期提供或可以再生的能源。
2、不可再生能源: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
3、能源与环境:合理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要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三、开发新能源
1、太阳能
2、核能
3、核能发电
4、其它新能源:地热能、潮汐能、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