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医养生最高境界

合集下载

中医名家养生名言

中医名家养生名言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3.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

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

4.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

5.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6.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心气养身。

7.脏腑胃肠,常令宽舒。

其气流行,其血畅通。

各种器官,功能平衡。

身健神安,百病不生。

恣纵口服,煎炸烤烹。

香甜肥腻,悦人口食。

食之过多,不利肠胃,积累必塞,塞则生病。

8.《忱中方》日:怡养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卧、久言,不能强食,亦忘忧苦愁哀,饥则食,渴乃饮,食止行百步,夜勿水之性不杂则清,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

9.风者,百病之始也。

古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10.养生之道,至暮夜而虚其腹,元气所以运转不穷。

11.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12.物质是养生的基础,精神是养生的支柱,科学是养生的法宝。

要有正确的养生观,开创人生第二春。

13.养生莫善于习动,并不困疲,日益精壮。

14.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

必精而专,始能
由博而约。

15.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

1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17.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4.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

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9.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

道家讲,虚则灵。

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0.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

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

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

11.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中医养生最高境界——治未病

中医养生最高境界——治未病

中医养生最高境界——治未病谢锡亮:山西省侯马市人,1926年生于河南原阳县(主任医师,历任山西襄汾县中医院院长,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讲师团教授,中华自然疗法世界总会顾问,中国澄江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1953年与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创建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实习研究班毕业,受到承师亲炙教诲,尽得真传,从医70余年,现如今仍在继承师志,弘扬澄江学派针灸医学,发扬灸法特色而做贡献)2009年8月山西省针灸学会授予谢锡亮“针灸泰斗”称号,谢老在中国艾灸疗法和传承上功勋卓著。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提倡积极养生的思想,反对单纯着眼于疾病的被动治疗,认为人能否延年益寿,与能否有效地预防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他还认为“治未病”应当“形神共调”,因为人的神与形、心与身都是相互影响的,情绪波动,精神抑郁或紧张,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原因,心理活动的失宜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一、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

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古代中医的境界

古代中医的境界

古代中医的境界
古代中医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下工、中工和上工。

1. 下工:这是最基本的层次,主要是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这个层次上,医生能够诊断疾病,了解病因,掌握一定的治疗技巧,如针灸、拔罐等。

他们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然而,这个层次的医生往往只能看到病症的表面,难以深入到疾病的根本原因。

2. 中工:这个层次的医生不仅具备下工的知识和技能,还能深入到疾病的本质,找到病因。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判断出病人的内脏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找到疾病的根源。

此外,中工还能够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3. 上工:这是古代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上工不仅具备中工的知识和技术,还具备高度的智慧和道德修养。

他们能够洞察病人的心理和情感,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问题。

此外,上工还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

上工的治疗手段不仅限于药物和针灸等传统方法,还包括心理疗法、养生保健等多种手段。

总的来说,古代中医的境界从下工到上工,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具备高度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浅析中医清、调、补五行养生观的重要性!

浅析中医清、调、补五行养生观的重要性!

西医靠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理论,而中医养生靠的是天地万物的通用智慧,今天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清毒、和调、养正,简称清、调、补。

【1】中医养生的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的“清调补五行养生”观念,正是一种有病,干预;无病,强身,将疾病扼杀于襁褓之中的养生之道。

最终达到不病而治,不治而愈,“上工治未病”是最高的养生境界。

【1】清——清毒黄帝内经中将风、寒、暑、湿、火、热、痰、饮等等都归结为人体的“邪毒”,这些“邪风贼气”聚集体内阻塞网,阻塞经络、管道,都会导致血管堵塞,运化不良,体液变酸、细胞缺氧、自由基氧化腐蚀,进而五脏六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百病缠身。

西医认为人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等基础物质,由于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废物,导致体内毒素的堆积。

同时中西医都认为外“毒”的入侵也是体内毒素重要的来源,如化工污染,农药污染,水质污染,空气污染,辐射污染,装修污染等,细菌、病毒、不顺四时导致邪风贼气的入侵,以及精神压力、药物副作用、不良生活习惯、暴饮暴食,这些都会将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大大的垃圾堆。

所以说,清调补五行养生的第1步就是要为了达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垃圾清理效果。

【2】调——和调人要想长命百岁,获得健康仅靠一个步骤是不够的,大医学家张仲景提出了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大多数疾病的彻底治愈是多方法、多步骤,共同调节的结果,最终要达到人体内的“正气”与外界“邪气”的“和调”;人体内五脏六腑能上的“和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调”。

因此清调补五行养生观的第2步就是为了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调理效果。

【3】补——养正每个人的免疫力不同,而导致每个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不同,有的人能够很快的康复,有的人可能因疾病而失去生命,女人的根本是血,血的消耗导致血虚;男人的根本是精,精气不足而导致肾虚;血与精的根本都是气,气的亏耗导致气虚。

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生的最高境界1、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2、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

人体养生保健第一、减少体内的垃圾;第二、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第三、增加体内的气血。

3、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

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

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

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

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4、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身、养气。

5、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

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

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6、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

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气为阳。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

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7、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

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8、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森林、海边,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

因为清新空气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访中医药学专家秦竹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访中医药学专家秦竹
中 医书 籍 , 为 我把 脉 开 方 , 不 厌 其 烦地 为 我讲 授 中医 决 。其 一 , 高校 招 生规模 扩 大 , 学 生培 养质 量下 降 ; 其
药 知识 , 还 亲 自教 我 认 药 、 熬 药 。 在 父亲 的 悉 心调 理 二 , 培 养 与就 业 脱节 , 学 生 学 习动 力 有所 减 弱 ; 其三 ,
研课题 , 撰 写教 育 科研 论 文。 目前 , 工作 室 已经 培 养 群 中 心 身 疾病 的发 病 率 在 逐 年 增 加 , 病 种 在 不 断 扩 教 师 7人 , 其 中, ~ 名 参 与 申报 的教 学成 果 荣 获 由 云 大。 过 去严 重威 胁 人 类健 康 的传 染病 或 营养 不 良性
主 持: 蒋 颖
本刊专访
高. . 境界是黍神,
秦 竹
秦竹 , 教授 , 研 究生 导 师 , 首届“ 云岭 教 学 名师 ” , 云南 省有 突 出贡 献 的优 秀专 业技 术人 才 , 云 南省 首届
记者 : 中医的成 才之路 相 对 漫长 。 您也说 过 , 中 医 临床 医 生就 是 要 “ 耐得住 寂 寞, 把 板 凳 坐
记者 : 首 先 恭 喜 您 在 今 年 一 月份 入 选 首届 4 0 名 的 头几 年 , 我 几乎 没 有病 人 , 偶 尔 有 一两 个病 人我 都
“ 云岭教学名师” , 这个称号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会 兴奋 不 已。没 有病 人 的时候 , 我就 阅读 中医古 籍和
秦竹 : “ 盛 名 之下 , 其 实难 副 ” , 面对 荣誉 我 深感惭 临 床 医 案 , 做 中 医人 就 是 要 “ 经得起磨砺 , 耐 得 住 寂 愧, “ 云岭 教学 名 师 ” 荣誉 不仅凝 聚 了各 级领 导 的关怀 寞 , 把 板凳做 穿 ” 。我 已经 很 多年没 有看 过 电视 , 甚 至 和鼓 励 , 更凝 聚 着 广 大 同仁 的协 作 与 帮 助 。入 选 “ 云 放 弃 周 末休 息 。 多年 来 , 无 论刮 风 下雨 , 还 是 严 寒酷 岭教 学名 师 ” 对 我来 说意 味着 新 的 目标 、 挑战 、 责任 和 暑 , 我从 没 有 停 止过 临 床 门诊 工 作 , 这源 于 热 爱 中 医

《黄帝内经》告诉你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黄帝内经》告诉你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黄帝内经》告诉你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所谓养生就是注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这句话讲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那就人要顺应阴阳、寒暑、燥湿、四时的变化,这些自然的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应,掌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能够颐养天年。

不生病的智慧《黄帝内经》中讲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这是说,上古之人,是不知道“病”为何物,因为他们每天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精神愉悦,精神自然越来越好。

而现代人,生活饮食习惯非常不健康,暴饮暴食、熬夜、透支精力、缺乏运动……,这样就会提前耗尽自身的气机,散失了体内的“真气”,自然容易生病了。

不生病是每个人的心愿,如何才能不生病,健康到老呢?其实很简单:顺应自然养生,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时刻保持好心情,就能把身体养好。

健康的保证就是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任何事物都分阴阳,人也不例外。

人的体质有阴阳平和型、偏阴和偏阳三种,这三种里面阴阳平和的人身体最好,不易生病,但是现在这样的人非常少,大多数人都是出于亚健康的状态,身体或多或少,都有某方面的疾病。

为什么阴阳平和的人越来越少呢?主要由于现代人饮食不合理,只吃肉不吃菜,时间久了,造成身体内热,这时候如果遇见天气突然变冷,非常容易感冒。

这个情况我们用阴阳加以解释:由于身体产生内热,打破了阴阳平衡的状态,热为阳,阳盛阴虚,此时,应以清热养阴为主,纠正身体的阴阳失衡。

再举个例子,有的人不论什么时候,都是手脚冰凉,非常怕冷,这多为体内阳气不足,身体内的阳气仅能够“支撑”五脏六腑的运行,无法供应到末端(手脚)所致,这就需要用饮食(多吃些热性食物,例如羊肉、韭菜等)、晒太阳等方式来滋补阳气,从太阳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太阳的阳气是非常足的,晒太阳,不但补阳气效果好,还能够补钙,建议天气好的时候,每天出去晒太阳,记得要晒后背啊,因为背为阳。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篇一: 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养生的最好的办法。

但是也没有一味的运动的人,总是需要休息的。

如何让动静最完美的结合,打造最健康的养生方法。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爱动的,爱静的,都有长寿的。

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么样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仔细阅读古代中医经典,中医历来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我总结中医关于动和静的结合的具体方式,精髓应该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

与外动相比,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内静。

中医养生历来强调心态的淡泊平静,《黄帝内经》就明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大家看看,精神内守,病心安理得,悠闲自在,对于疾病的预防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人不容易得病,不容易得病当然就易于长寿。

相反,如果情绪不好,对健康就起不到好的作用,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生活中常见、小说里面常写的急火攻心、忧郁而死、相思成疾、大喜过望的范进中举而发癫狂等,都是情绪不佳带来的恶果。

外动内静。

身动心静,做到动静结合,才是养生的高境界。

《吕氏春秋·尽数篇》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唐代中医养生大家孙恩邈就体会到运动能够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运动对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所起的积极作用。

看来,无论古今中外,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就是正确的运动对健康肯定是有利的。

外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运动方式有的有浓厚的中医特色,比如有练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放风筝、钓鱼等;还有被动的运动,如按跷,即不是锻烁看自己运动,而是借助他人之力,使自己的肌肉关节等发生运动,眼下比较流行的推拿按摩、足底按摩、韩式松骨、泰式按摩等均属于此类。

现代人的运动更是丰富多彩,爬山、跑步、敞步、各种球类、武术、游泳、蹦迪、蹦极等,各种新鲜的国外传来的娱乐和运动融为一体的也是层出不穷,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兴趣、锻炼基础和其他条件来选择。

如何做到“形神合一

如何做到“形神合一

如何做到“形神合一“形神合一”:心理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人都爱好养生,中医养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也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形神合一”、“形与神俱”,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观念,其主旨在于强调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这是中医养生的主要特色。

《黄帝内经》里,岐伯答黄帝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种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形神合一”的思想是健康养生的最高境界。

这里的形呢,大家都知道,是身体的外在表现,是神存在的物质根底。

神是什么呢?从心理学上来说,神不仅包括了人的意识、思维,也包括了人的生命的内在表现,即性格、心理、精神活动、情绪反响、睡眠等,属于功能作用。

它们的关系很好理解:神为形主,是我们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既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

没有神,形也就没有了生命。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无精打采的,像死人一般”,就是因为形如果离开了神,形也灰飞烟灭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一个人只有形,而没有神,是万万不行的。

现在不少朋友为了双眼皮,为了漂亮的鼻子,不惜花费成千上万元去做一些像隆鼻、割双眼皮、隆胸等整形手术。

当然,爱美之心并没有错,谁不爱美呢,只怪自己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上帝有点偏心了。

外在的美其实只要适当地打扮自己就可以了。

依我看,如果超过一定的范围,像整形美容、不惜动刀子来改变自己,实在是没有必要了。

因为一个人的外在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内在精神财富是否富有,是否美。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留神情舒畅的时候,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不易疲劳,人也精神飞扬,神采奕奕。

因为人在精神舒畅的时候,生理功能也处于最正确状态。

反之,留神理有压力或某些因素影响使得心情很糟糕的时候,做起事来心不在焉、无精打采、效率不高而又容易出过失,人的气色也不好,时间长了,人还会因为压力而出现种种身心疾病。

中医的养生与人的精、气、神

中医的养生与人的精、气、神

中医的养生与人的精、气、神中医十条养生法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虽然人类的身体状况会变化,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但有些养生的方法却是不变的真理。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2、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

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

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相火旺,真阳耗。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

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4、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

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

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

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

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

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5、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

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6、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

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7、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

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

8、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古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古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古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独特思维方式、知识谱系和价值体系的传统。

我们的祖先从对天地自然和实际生活中总结规律与经验,创造出丰富而复杂的生活文化景象。

我们将分几期对中国文化中的基本概念略做说明。

「怎么养生?」古人长寿的方法有很多种,五花八门,有人讲梳头养生,有人讲锻炼养生,甚至有的人认为他长寿的要诀在于每天喝一杯白酒。

《黄帝内经》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要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气味调和好,五谷能够补精,五菜能够益气,自然延年益寿。

《寿世青编》认为,食不厌细嚼,饮不厌细呷,吃饭饮食要细嚼慢咽,有益肠胃。

这些方法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共性。

但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精神的乐观豁达。

所以古人相信,养生在养心。

古代的相术认为人的表象是变化中的,就像命运一样,所谓“相由心生”,“象随心变”。

意味着人的精神对人的生命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孟子讲“心之官则思”,他认为心是一个器官,属于体魄,功能相当于今人认为的大脑。

心的活动就是整个精神的活动。

古人以为,看病吃药,已属下策,《皇帝内经》讲,不已治病,治未病。

故中医的根本目标是使人不生命,即“固本祛邪”,而不是治病。

由于阴阳二气弥漫一切,且每时每地每物不同,古人因此人应该努力使自己与环境相吻合,不仅是自然环境,也是指社会环境、自身的性格、身体状况,等等。

目的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举一个建筑史上的例子说明天人合一,香港中文大学曾在山顶立一块碑,上书钱穆先生关于“天人合一”的阐发。

为了配合“天人合一”的观念,建筑设计师在山顶建了一个小小的水池,使边缘恰与远方的海面衔接无间,从而将人工的水池与山下的大海融为一体。

钱穆先生认为,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医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古今谈中医养生应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

古今认为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

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是古往今来的养生经典,在《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即夏天;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即秋天;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即冬天;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即春天。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

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人来源于自然。

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只有适应在自然的规律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

人和树木是一样的。

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

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

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

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

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

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

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

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

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古今谈一年四季之养生:春生肝气,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

《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

这里不仅讲了五行也讲了五味养生的精髓。

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

在五行上春季属于“木”,此季多风。

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春困”。

但是睡觉不利于阳气升发,因此,应当控制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锻炼,使春困消除。

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胸怀开朗,要喜爱大自然,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五脏和平。

春天,人体的气血从里向外走,内里气血相对不足。

所以春天人容易困倦,常常睡到半夜就醒。

这是因为肝阴不足。

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所以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

春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

早睡有助于阴气闭藏,经常到外面去走一走,接触一下大自然那种万物生发的感觉,与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状态。

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

中医说,五脏里肝有抒发的作用,它可以让你的气血往外走。

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春天一定不要郁闷,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到影响。

春天由于气血向外走,肝血不足,应注意养肝,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笋、鸡、动物肝脏等。

笋性寒、滑利耗气。

人有痼疾,其气多虚,食笋后更虚,易引发咳嗽、哮喘、咯血等病复发。

鸡能动风助肝火,肝能补肝,春季正值肝阳上升时节,食肝和鸡易引起肝木偏亢,导致慢性肝炎及高血压等病复发。

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滋肾养肝;银耳,润肺生津、养阴柔肝;燕麦,益肝和脾,能补虚损、止虚汗、降血脂。

还可喝一些菊花桑椹茶,此茶有疏风清热、平肝柔肝、养血益肾润肺作用。

夏长,晚睡早起多运动,夏应心而养长。

《黄帝内经》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既然心对应的是夏天,夏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心为主。

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

在五行上夏季属“火”,因此,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

人们往往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

年老体弱者更觉得无精打采,懒散贪睡。

所以夏季要注意夜晚入睡,早早起床,避开午间的炎热,还可选择用午睡来爱惜自己,使身体得到缓冲。

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通畅。

可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同时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大汗淋漓而中暑。

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容易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

这是因为夏气和心气相通。

夏天人容易烦躁发脾气,本来气血都到外面了,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

所以一定要记住夏天忌怒。

中医讲夏天应注意“晚卧早起,无厌于日”,这里的“晚”也不是无限度。

以什么为限度呢?就是要跟着太阳走。

夏天应该让身体经常出汗才有助于阳气向外生发。

现在,很多人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在单位开、家里开、汽车里还开,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利于气血向外走,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

夏季宜养心气。

这时由于气温高,身体出汗多,心脏病患者本来就心气虚,出汗多则心气更虚。

这时喝一点“参脉饮”有助于心气的滋养。

“参脉饮”里面就三样药:党参、麦冬、五味子。

党参是补气的,麦冬是清肺热的,五味子是收敛心气的,让你的汗别出那么多。

夏天喝一点“参麦饮”可以改善胸闷、气短、汗多的症状。

老弱者锻炼强度不可过大,且时间应选择在早晨,以微出汗为度。

从夏应养心的角度说,最好运用气功调整呼吸,使心神安定,以利消除烦躁感。

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杂粮,少食油腻和甜食,忌食动物心脏。

因为出汗多,盐分损失也较多,要注意补充盐分。

中医认为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年老体弱者应多吃消暑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慎食生冷。

因为夏季外热则内寒,外实则内虚,过食生冷就容易闹肚子。

当然,老弱者在盛夏饮食也不能过于清淡。

出汗多除了水和盐的流失外,还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锌也会随汗排出。

所以,老弱者夏季应适当吃些瘦肉、鱼类、蛋类。

如紫菜汤,不仅能消暑热、补身体,对动脉硬化、高血压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莲子粥,有滋阴养神、清热解暑之功效,还能治疗躁热失眠;用茯苓、糯米制成的阳春白雪糕是肠胃虚弱之人最好的补品;绿豆粥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

秋收,早睡早起敛神气,秋应肺而养收。

《黄帝内经》说:“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既然肺对应的是秋天,秋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肺为主。

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季节。

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早睡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

长时间睡眠后期,脑血管中血流速度越来越慢,容易形成血栓,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之类的疾病。

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而不是神思外驰。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

肺气有宣发和速降的作用,它可以使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肺气与秋气相通。

秋天要早卧早起。

这是因为白天人的阳气在外,晚上阳气归于内,早卧早起符合气血逐渐向里贮藏的状态。

秋天要注意保护肺,不宜过于悲伤,过悲伤肺。

《黄帝内经》在谈到秋季养生时明确指出要“养阴”。

中医所说的“阴”是指人体的津液、血液、阴精等,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但因秋季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里收,外边气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发生“秋燥”。

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皱裂等。

秋燥可损伤人体阴液,造成津液不足。

因此秋天须注意养阴。

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护阴的食品,如芝麻、蜂蜜、乳品、甘蔗、梨等;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等。

因为辛辣太过易损伤人体阴津。

对于已患温燥者(表现为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头痛,无汗发热等),可用大甜梨一个、川贝母粉3克、冰糖9克食疗。

方法是,将梨去核,把川贝粉和冰糖放入梨中,再将梨扎好,隔水蒸熟,每日两次,每次吃半个,连服两天。

患凉燥者(表现是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恶寒头痛,轻微发热,无汗)可用大甜梨一个,去核,加冰糖9克,并在梨中心插入净麻黄6—11根,将梨扎好,隔水蒸熟,每日服半个梨,连服两天。

秋天要避免过度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造成大汗淋漓,致津气耗散。

此外,亦不要过劳。

因为秋季的人精气内收,劳累过度也会损伤精气。

冬藏,早睡晚起保阳气,冬应肾而养藏。

《黄帝内经》说:“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既然肾脏对应的是冬天,冬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肾为主。

冬日北风凛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藏,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蛰藏的时令。

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阴精充盛,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机。

所以冬季要顺应冬季昼短夜长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待日出而作,以避寒就暖,使人体阴平阳秘。

在一年四季当中,冬季就相当于一天中的夜晚,应该多休息一些。

冬天,所有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外面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即所谓阳气内藏。

中医认为肾的功能是“藏”,所以冬天与肾气相通。

冬天室内温度不可过热。

因为这时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太热气血就容易耗散出去,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专家认为,冬天在供暖状态下,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度左右为宜。

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就是一定要跟着太走,等太阳出来了再起床。

因为冬天整个天地都处在闭藏中,过早起来锻炼,机体毛孔就要开放,不利于精气的储藏,又因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负离子太少,难以呼吸到新鲜氧气,故应以太阳出来锻炼为宜。

在情志中要避免惊恐。

因为惊恐伤肾,不利于肾气内藏。

冬天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

可以吃一些鳖、龟、藕、木耳、胡麻等食品。

冬季天气寒冷,饮食中应有一定量的脂肪摄入,以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营养,有利于抵御寒冷;多安排一些热汤,既可增食欲驱寒冷,又可以润肺。

在调味上可以多用些辛辣品,如辣椒、胡椒、葱、蒜等。

还应注意摄取黄色和绿色蔬菜,如胡罗卜、油菜、菠菜、绿豆芽等,避免发生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 缺乏症;切忌粘硬、生冷食物,以免耗伤脾胃之阳。

冬季人体精气内潜,进补容易被吸收藏纳,滋养五脏,还可为来年的春天作准备。

所以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

又由于冬天与肾气相通,故重在补肾。

男同志凡肾气弱的,可以用一些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

女同志如果是在更年期以前,则重在补血。

可以吃一些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把这几样做成膏更好。

过了更年期的女同志就可以用点六味地黄丸来补肾。

总之,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各种生理需要,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顺利安康地度过一年四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