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优质PPT】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优质PPT】

2021/10/10
28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指商品的内在价值通过商
品交换而得到的表现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的在个别场合 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包含了价值形 式的本质特征,包含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
2021/10/10
2021/10/10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
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首先是一个有目 的的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 于劳动对象的过程.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水 平。
人类进行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人的劳动、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2021/10/10
7
一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 律的科学。
2021/10/10
27
2、私、社的矛盾决定和支配着简单商品经济的产 生及其发展过程,支配着商品生产的扩大和缩小。
3、私、社的矛盾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决定 商品生产者命运。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 萌芽,随着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分工的发展,私、 社的矛盾逐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 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 本矛盾。原因: 1、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总根源。
2021/10/10
26
简单商品经济内包含着一系列矛盾: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矛盾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只有经过交换,价值被承认,才能解决主要 矛盾,从而解决其他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社会形态
(2)二者的辨证关系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01
02
特征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 分离。
03
04
商品生产和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形 式。
竞争和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 力。
05
2024/1/25
06
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是资本主义经 济的必然结果。
16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历史作用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如马克思、恩格斯等,强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的批判,提出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等观点。
2024/1/25
03
当代政治经济学
当代政治经济学家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
础上,关注全球化、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等问题,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论
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或时期的经济现象 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异同点及原因,为 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2024/1/25
6
0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024/1/25
7
生产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改造和影响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标 志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水平。
2024/1/25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 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0
03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2024/1/25
11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 PPT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 PPT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等价物:商品谷


1只羊=30公斤谷
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羊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谷有以下
几种相对变化关系:
(1)如果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谷的价值不变,则商 品羊的相对价值与它的价值变动成正比例变化;
(2)如果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羊的价值不变,而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谷的价值发生变动,则商品羊的相对 价值与商品谷的价值变动成反比变化;
等价形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 价值成了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2)生产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 具体劳动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生产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私 人劳动成了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等价物:谷、布、黄金、 茶叶、盐、其他商品
三、商品的价值量
鞋匠的故事
好鞋匠 普通鞋匠 差鞋匠
每日产量 每双个别价值 每双社会价值
2双 100元 200元
1双 200元 200元
½双 400元 200元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 社会正常的生 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问题:复杂劳动、简单劳动
一、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的消耗过程,亦
即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使用
价值的过程。 二、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以某资本家纺纱厂所纺棉纱为例
1. 价值的形成过程:
10公斤棉纱的价值: 10公斤棉花转移的价值:10元 3+10+2=15元 纱锭转移的价值:2元 工人6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3元 资本家的预付: 10公斤棉花:10元

《政治经济学》课件

《政治经济学》课件

总结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成果
和意义
概括历史发展和社 会影响
总结本课程所 学内容对学生 未来的学习和 职业发展的重
要性
分析理论与实践结 合的必要性
展望政治经济 学未来的发展
方向
预测未来趋势和挑 战
结束语
回顾本课程的 学习内容和收

总结知识点和思考
衷心希望学生 能够在未来的 道路上取得更 大的成就和进

国家政治经济 发展挑战
全球竞争压力增加
全球化背景下 的发展趋势
跨国合作增多
国际政治经济 组织作用
贸易和合作监管
政治决策作用
影响国家政策方向 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启示
促进社会公平 引导经济转型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不同理论如自由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制度主义 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 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局限性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制作人:PPT创作创作 时间:2024年X月
第1章 简介 第2章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 第3章 政治与经济关系 第4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 第5章 政治经济学的应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目录
● 01
第1章 简介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研究政治与经 济之间相互关

探讨经济活动 对政治决策的
● 03
第3章 政治与经济关系
政治体制与经济 体制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的 稳定与效率会直接影响到经济体制的运行,而经济体制的发 展也会反过来影响政治体制的演变。两者的相互影响与协调 是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的关键之一。
01 政治决策影响

2024年度《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2024年度《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31
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角色定位
01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02
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
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024/3/23
03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3/23
6
社会形态及其演变规律
01
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 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 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02
社会形态的演变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等。
中国将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
合作共赢。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33
27
05
CATALOGUE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与展望
2024/3/23
28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多极化趋势 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 冲击。
2024/3/23
国际治理体系面临挑战
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呼声渐高。
03 资本集中的形式和特点:股份公司、垄断组织等
13
资本积累、集中和垄断过程剖析
垄断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pdf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pdf

2024/1/30
1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 资料的公有制,即全体人民共同占有 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
按劳分配为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的重要特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特征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 级之间的对立;市场竞争与垄断 并存;经济周期性波动与危机。
8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历史作用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促 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扩 展;为现代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 富。
局限性
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两极分化; 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难以解决 生态环境问题等。
制度分析方法
制度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经济制度对经济活动和 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研究经济现象的方法。在政治 经济学中,制度分析方法被用于研究各种经济制 度的优劣和改革等问题。
6
CHAPTER 0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2024/1/30
7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特征
2024/1/30
本质
以私有制为基础,追求利润最大 化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2024/1/30
9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与挑战
新变化
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力度加强;福利国家的出现和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资 本流动日益频繁。
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新技术革命对传统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冲击;生 态环境问题日益严0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学派,代表人物有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詹姆 斯·布坎南等。他们主张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强调市场机制的效率和自由竞争的 重要性。

政治经济学课件

政治经济学课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经济危机和周期性
波动
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内在的不稳定 性和周期性波动,导致经济危机 和资源浪费。
社会不平等和两极
分化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加剧了社会财 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贫富差距 扩大和社会两极分化。
环境破坏和资源枯

资本主义经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 化,往往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可 持续利用。
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特征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生产资料和资本集中在少数人 手中,形成垄断和寡头。
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细 胞,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 段。
本质
以私有制为基础,追求利润最 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成 为雇佣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 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资本主 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01
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列宁和斯大林的发展 列宁和斯大林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帝国主义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劳动价值论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是价 值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论
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剩余价值,实现 资本增殖。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2016年修订版-导论ppt课件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2016年修订版-导论ppt课件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资本论》为代表的一系列 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一方面服务于无产阶级 革 命斗争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 有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更 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另一方面也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 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 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
.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不同发展的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所处的时代,主要研究自由竞争 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了全社会的变革,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也发生局部调整和变化,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 段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过程,出现许多情况和新问题。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全 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一系列新的结论,极大地丰富和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李嘉图 (David Ricardo): 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在经济理论上,制定了在资产阶级 眼界内所能达到的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阶 级利益的冲突,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著作 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引自《辞海》1534)
.
背景资料: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又称古典政治经济 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 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 (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 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十二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十二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 直接资源投入效率=
直接资源投入量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十二讲经济与社会 可持续发展
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指在资源和要素的投入、组合和使用上以质量提高为本 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其主要特点是:
(1)注重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合理有效配置,强调各产业 协调发展。
(2)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调节约资源,以较少资 源消耗获得较多产出。
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主要由预期寿命指数、教 育成就指数、生活水平指数三个指标构成。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十二讲经济与社会 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指在资源或要素的投入、组合和使用上以数量扩张为主 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其主要特点是:
(1)资源配置在部门间高度倾斜,以重工业为中心,其 他产业发展不足。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十二讲经济与社会 可持续发展
它们的区别在于:(1)经济增长侧重于产出的量的考 核,经济发展则侧重于质的衡量,强调质和量的统一。
(2)衡量经济增长一般使用较单一的总量指标,如GNP 等,而衡量经济发展要用综合性指标,综合评价经济、社 会和政治发展。
(3)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十二讲经济与社会 可持续发展
(3)注重企业技术创新和内含扩大再生产,强调以技术 进步带动经济增长。
(4)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涵义:指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 济 增长方式。主要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包括生态、环境效益)。
的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环境的平衡。
c.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
政府职能的转变。

教学课件政治经济学

教学课件政治经济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即按 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通常是 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 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来实现的。
社会主义建设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需要进行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发展 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等。
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治经济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既重视理论的研究和 创新,又关注实践的发展和变化, 不断推动理论的实践应用和实践
的理论升华。
02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劳动价值论
01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政治经济学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
等只是转移价值。
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实践应用
1 2
指导经济体制改革 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和方向,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 建议。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 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揭示社会不公现象的根源, 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措施。
教学课件政治经济学
目录
• 政治经济学概述 •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析 • 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
01
政治经济学概述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 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
特点
政治经济学具有跨学科性,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强调经济活动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关注经济现象背后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同时,政治经济学也注重历史和制度分析,探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 经济发展道路和制度变迁。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
分配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过 程中人与人的地位和关系等。
05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石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除剥 削和两极分化。
按劳分配为主体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
共同富裕为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 效率、促进社会公平等手段,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不断扩大,这个过程叫做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家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04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级的利益。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危机与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生产资料却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导致生 产与分配之间的矛盾加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作为雇佣劳动者,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幻灯片精品文档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幻灯片精品文档
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 教育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 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 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 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 因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自然资源数 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不同,劳动生产率也就 不同。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
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 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 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除 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 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 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 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 的范畴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 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 的思想。
国内学者近年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社会科学 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一套“社会指标”体系。该指标 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 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
14.1.3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的内涵宽 得多,因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响 经济增长的因素多而复杂。

政治经济学课件13和1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学课件13和1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3.1.6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表现 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 中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第一 部类和第二部类再生产顺利发展,表现 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反映在四 个方面:

(1)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 (2)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工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13.1.4 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前提 条件和实现条件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 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可追加的生产
资料和消费资料,即社会扩大再生 产前提条件为: 因此,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 件应是:Ⅰ(v+m)>Ⅱc


Ⅰ(c+v+m)= Ⅰ(c+△c)+ Ⅱ(c+△c) 即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 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表 明了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 产资料(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 系。 Ⅱ ( c+v+m ) = Ⅰ ( v+△v+m/x ) + Ⅱ (v+△v+m/x) 即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 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可变资本价值及资本家用于 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表明了第Ⅱ部类消 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原有工人、追加工人和 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13 . 1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13.1.1 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就是一国的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出来的物质 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按照价值构成,由不变资本价值(c)、 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组成; 按照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可分为两种形态, 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政治经济学第十四章

政治经济学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本章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的基本含义和类型,制度在经济增长中 的重要作用;掌握为什么我国要提出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它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联系 和区别,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和实 现途径;同时,还要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和精神, 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时期的新要 求。

15
(一)经济增长方式能否转变、特别是转变实绩如何,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制度变迁是有效的,或者说,体 制转变本身具有“制度适应性”特征。
(二)体制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保障和前提, 它意味着一种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激励与约 束机制的形成、启动和运转;经济增长方式的初步转 变,又为经济体制转变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和 支持条件。
其公式为: GNPt=GNPb×(1十r)n
经济增长的快慢,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衡量
4
中国的经济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1952年至2008年, 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 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 界第3位。 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GDP为3.86万亿美 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当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2770美元,按世界 银行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 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三)体制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难度大、 涉及面广。其中,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完善可以说是基 点。
16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及其实现机制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与 区别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幻灯片 112页PPT文档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幻灯片 112页PPT文档
国内学者近年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社会科学 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一套“社会指标”体系。该指标 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 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
14.1.3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的内涵宽 得多,因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响 经济增长的因素多而复杂。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
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 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 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除 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 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 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
14.1.2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基本分为两类:
一类是采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及其相互作 用的标准来衡量;
在第一类指标体系中,获得较好反映的有两种, 即由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设计的综合指标体 系和由世界银行设计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
这两套指标体系尽管所列项目不尽相同,但都 包括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平均估计寿命、死亡率、识字率、就业率、人 均热量、人均居住面积等经济、社会指标。
第二,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 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四,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 力杠杆。
接上页
第五,它是促进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提 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 的强有力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 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 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 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除 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 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 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 的范畴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 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 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 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
第四,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 力杠杆。
接上页


第五,它是促进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提 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 的强有力的手段。 第六,为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奠 定了基础。 第七,能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世界经 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趋国际化。 第九,它还是一国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维护 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第四,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自然资源利用、开发的原则

从效率优先的原则出发,客观上要求根据自然资源的地 理分布状况来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良好的自然资源只 能提供经济发展的优越基础和可能性,只有把潜在的资 源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起来,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 优势,现实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 发,必须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14.1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4.2 二元经济结构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14.3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14.4 地区经济和协调发展
14.5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4.6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4.1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
14.1.1
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

经济发展的含义 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 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 和改善。
14.1.4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 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 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 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 因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自然资源数 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不同,劳动生产率也就 不同。


第二,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 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 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第三,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般说来,一国自然资源的构成不同,会由此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产业部门。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 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 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 然的强大武器。 第二,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 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
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全面深化经济 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 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 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 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

第一,立足基本自给与适当进口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开发与节约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因地制宜的原则。
第五,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六,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人口数量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
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
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 一定 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应的人口增 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 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而 人作为消费者又是无条件的,从生到死整个周期都要 消费。
经济发展内涵的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 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 的物质基础。 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 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 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 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 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 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的提高以及政治、文化和人 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


14.1.3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的内涵宽 得多,因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响 经济增长的因素多而复杂。 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 教育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 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 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 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但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 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和体制限制,我国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中共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 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 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 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 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 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 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 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 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 长期发展后劲。


第二,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唯一途径。
为加强综合国力,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展开了激 烈的角逐。发展高新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和人 才的竞争,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竞争。 在这场世界空前的、全球规模的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 中,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核心则是 人才竞争。为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发达国家 都在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培养年轻科技人才。



另一类是采取生活质量标准来衡量。
第二类指标体系,是由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的摩里斯 博士提出来的,中文译名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指标”, 简称为PQLI指标体系。 它用人们在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 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数都用百 分制表示每个国家的成绩。这一指标体系的特点是简 便易算。 国内学者近年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社会科学 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一套“社会指标”体系。该指标 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个 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 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是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深化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九五”计划的建 议中,曾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作为具有全 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提了出来 。
文化教育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 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 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 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 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尤其在当代,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 教育则是推动这个火车头的动力源。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5年 的统计,文盲数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相反方向变化。经济发达 国家平均文盲率为2.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324美元;发展中 国家平均文盲率为38.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下降为656美元; 最不发达国家平均文盲率为67.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95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