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
民国时期的江苏校歌
体 育功 夫深造 , 体健 身强脑 力好 ,
共 和程 度 一 齐 到 . 全球人称道 。
的源头 。这首歌 的歌词是这样 的:
男儿第一志气高 , 年 纪 不妨 小 。 哥哥 弟 弟 手相 招 , 来做 兵 队操 。
二 十世 纪我 同胞 , 国 民 资格 高 。 无锡 作 为 我 国东 部 地 区 开 放 较 早 的 城 市 。 清 末 民初
民 国时期 的江 苏 校 歌
■马建强
( 一)
民 国建 立 后 , 无 锡 的一 所 新 式 学 校 依 此 曲 调 填 写 了 新歌 :
1 9 0 3 年 ,上海南洋公 学附属小学 全校都在 传唱着
一
首歌, 歌名 叫《 男儿 第一志气 高》 , 它 的 曲调来 自 日本
国民第一资格 高, 年 纪无老 小,
父母 生我 多辛 劳 , 乳 哺 又 怀抱 。
出入 顾 复 不 辞 劳 , 罔极 难 思报 。
独立 自主” 。虽说是招 收盲聋 哑学 生 , 但也是正规学校 。
既是 学 校 , 那 有 没 有 校 歌 呢 ?答 案 是 当然 有— — 华 岩 古 址接 金 阊 , 中有 盲哑 办 学 堂 。 天 生缺 陷人 工
讲 求 学 问 不辞 劳 知识开通早 。 敦 品励 行 重 节操 . 道 德 真 紧要 。
童谣《 手戏》 , 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 老师沈心工 。此歌标
志 着 中 国学 堂 乐 歌 的正 式 诞 生 。所 谓 “ 学堂乐歌 ” , 其 实 就 是 清 末 民初 新 式 学 堂 的学 校 歌 曲 , 就 是 我 国学 校 校 歌
兵官拿着指挥 刀 . 小兵放枪 炮。
龙旗一面飘飘 , 铜 鼓咚 咚 咚 敲 。
泗小校歌歌词入选作品
(14)校歌
(15)泗小校歌 泗泾小学,我的校园。 金色的阳光,把你照耀。 崭新的校舍,明亮课堂。 百年校史里,你德育至上。
泗泾小学,我的校园。
宽阔的操场,矫健的运动将。 门前小河,轻轻流淌。
细细的柳枝,小鸟儿歌唱。
泗泾小学,我的校园。
辛勤的园丁,和蔼可亲。
渊博的知识,播撒四方。
蒙以养正,铭记心上。
泗小泗小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鸟语花香书声琅琅在我们的心头轻轻掠过美丽的泗小染红了泗小的教室课桌欢乐的校园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成一只鸟在泗小的天空翱翔
泗小校歌歌词入选作品
(1)泗泾小学校歌
拥泗泾,抱松江,
(地处泗泾镇,坐拥松江区)
泗小书画乡,泗小书画香。
南村水碧智者乐, (文学家陶宗仪“南村草堂”)
北郭映雪仁者康。 (藏书家孙道明“映雪斋”)
踏着美丽的朝阳 走进知识的殿堂 蒙以养正 那金色的大字 在我心中闪光
(7)泗小之歌
我是一片绿叶 我是一抹希望 站在时代的大潮之上 祖国的未来就在我肩上 奋发图强,希望从这里启航
没有寒冬花不开 不经磨练不成才
泗小的学子呀,抓住这美好时光 泗小的学子呀,听从师长的教导 奋发图强,张开翅膀,希望从这里启航
泗小,泗小,我们的学校, 泗小,泗小,幸福和欢乐伴着我们茁壮成长。
(17)校歌
(上阕)
泗水汇波,我们放声高歌,书画之都,我们书写蓝图,泗泾,我们在这里化蛹成蝶,振翅
翱翔,希望是我们的翅膀,太阳,是我们奔跑的方向。
(下阕) 百年传陈,我们蒙以养正,南村辍耕,我们肩负重任,祖国,我们正沐浴着阳光, 期成栋
梁,信念给我们力量, 友谊,是我们沟通的桥梁。
(共)
我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佘山下,泗水旁,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在这里有我们泗泾少年的无
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
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丁启阵中学校友周才双老弟在微信上贴出了民国年间家乡镇中心小学的校歌歌词,照录如下:清溪后带秀岭前临吾校为县左中心一堂学子莘莘我们做人的初步是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人先生教我们热心总理勉我们革命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的头脑清醒我们的胸怀洁净我们的行为正大我们的纪律严明今天是学校的好学生将来是社会的好公民努力向前进!努力向前进!歌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词句也说不上有多精彩。
其中,“革命”与“忠孝”不免自相矛盾。
但是,总体而言,说法、内容比较实在,不浮夸。
“我们做人的初步是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人”,“我们的头脑清醒/我们的胸怀洁净/我们的行为正大/我们的纪律严明”,“今天是学校的好学生/将来是社会的好公民”,这些词句,即使一字不改,用作地球上任何一所小学的校歌,都不会有问题。
虽然我不是这所小学的校友(当年我是在设于本村祠堂的小学念的书),但作为本地人,读到这样的歌词,还是挺有亲切感的。
“清溪后带/秀岭前临”两句,完全是写实之景,一下子就让我有飞越三千里、身临故乡之感。
“老重故乡情”,家乡在我心中的份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浮生忙碌,我已经有一年多没回故乡了。
最近总在心里期盼着,谋划着,能有一段空闲,带着妻儿,回故乡好好住上一阵子。
歌词押着鼻音韵(我的家乡跟大部分南方地区的方言一样,部分前后鼻音尾韵,混而不分。
因此,按照北方曲韵十三辙的划分,是人辰辙跟中东辙的混押),朗诵起来,顺口,悦耳,余音袅袅。
音韵的和畅,更增加了我怀乡的意兴!习惯了北方“慷慨悲歌”风格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歌词不够铿锵激昂,缺少阳刚之气。
我的家乡虽然地处江南,水土柔和,语言又是“吴侬软语”。
但是,据地方志记载,在风云际会、列强瓜分豆剖蚕食鲸吞我领土的近代中国,我的家乡是涌现过若干志向高远、壮怀激烈之士的,在文教体育界,在疆场,留下过他们身影。
“报仇雪耻之乡”,“台州人的硬气”,传统并未断绝。
这其中,可能就有毕业于这所自称培养“社会好公民”的小学的!我见过不少当今大中小学的校歌歌词,印象里几乎没有如此朴实低调的。
聆听那些来自民国的学堂校歌(转载)
聆听那些来⾃民国的学堂校歌(转载)聆听那些来⾃民国的学堂校歌这是⼀些早已经泯灭在历史烟云⾥的歌声。
我们不得不发出疑惑的慨叹:那个动荡的时代,为什么居然⼤师辈出,就连校歌,也是如此美轮美奂?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新型学校,于是⼀批新型学校逐渐建⽴了起来。
当时这类学校叫作“学堂”,所以“学堂乐歌”,⼀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近现代⾳乐史上最早的⼀批⾳乐教育家。
这些⾳乐先驱们⼤多都有留学背景,虽然⾳乐未必是其主修专业,但是,出于对⾳乐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后来纷纷投⾝于“学堂乐歌”的创作和传播之中,为中国普通⾳乐教育的启蒙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李叔同、沈⼼⼯、朱⾃清、夏丏尊等。
◎男⼉第⼀志⽓⾼曲:沈⼼⼯“男⼉第⼀志⽓⾼,年纪不妨⼩,哥哥弟弟⼿相招,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兵放枪炮。
龙旗⼀⾯飘飘,铜⿎咚咚咚敲。
⼀操再操⽇⽇操,操到⾝体好。
将来打仗⽴功劳,男⼉志⽓⾼。
”这是中国第⼀⾸学堂乐歌,诞⽣于1903年的上海。
100多年前,在新式学堂⾥,学⽣们已经开始接触到现代⽂明。
新式教育的⽬标就是培养健康的⾝体,健全的头脑。
1904年全国的新式学堂已经有4200多所,学⽣约26万⼈。
◎燕燕“燕燕!燕燕!别来⼜⼀年。
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
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
燕燕!燕燕!室内不可留。
关窗!关窗!须问你归也不。
你最好新巢移在廊檐头,你也⽅便,我也⽅便,久远意相投。
”春天的江南总想让⼈放歌。
这⾸当年著名的校园歌曲,飘荡着燕⼦和春⽔带来的新鲜⽓息,让我们仿佛回到100多年前江南的春天,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少年学⼦们春游时,⼀边歌唱⼀边玩耍的动⼈景象。
◎春游词:李叔同“春风吹⾯薄于纱,春⼈装束淡于画。
游春⼈在画中⾏,万花飞舞春⼈下。
梨花淡⽩菜花黄,柳花委地荠花⾹。
莺啼陌上⼈归去,花外疏钟送⼣阳。
民国校歌荡漾余音
美哉吾校 ,性灵泉源 , 科 学之 奥府 , 艺术之 林 园。 实业扩张 ,进步无疆 , 为世界 之 光 ,为世 界 之 光 。 美哉吾校 ,灿烂文化 ,
警、警、警 ,胚 羲轩 ,乳孔孟 ,神 明 摇 落今何 剩?碧眼红髯 ,仿佛 流风韵 ;不 耻 为 之 奴 ,转 耻 相 师 证 ,漫 漫 万 古 如 长
校 旗 飘 扬 , 与 日俱 长 ,
1 8 9 7 年 ,南洋公学 总教 习张焕纶为南
洋公学师范院作院歌一首 ,师范生张 铭、
为世 界 之 光 ,为世 界之 关 。
姚立人 、沈庆鸿共 同为此谱曲。这是上海交
通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也是 中国最早 的 几首大学校 歌之一 。歌词 旨在痛诉 国难家 仇 ,鼓舞青年发奋进取 ,救 国图存 : 警、警、警 ,黑种奴 ,红种烬 ,黄种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仿照西式教育模式的新式教育开始在全国统一推行各类学校在全国纷起
啊 文 史漫 笔
◇ 介 子 平
五岳 苍 苍 ,河水 汤 汤 , 中华屹 然 立 东方 。
乾 坤 朗 朗 ,灿 烂 未 央 ,
夏商周秦 ,汉魏 隋唐 , 中华 历 史 悠且 长 。 森林莽莽 ,兰芷芬芳 , 中华 大 地好 风 光 。 堂堂 皇 皇 ,容 止 汪 洋 , 中华 自古礼 仪 邦 。 四 时更 张 , 东升 朝 阳 , 中华 风 雨 国运 昌 。
之 事 。北京 大学百年校 庆时 ,有人 归纳 _ 『 三大遗憾 ,其 中之一便 是没有一 首能够代 表其精神的校歌。
创作 于1 9 1 6 年前后 的南 京高等师 范学
武汉 大学前 身是 国立武 昌高等师范学
校 ,其校 歌于 1 9 1 9 年在 张渲校长 主持下 完 成 ,作者不详 。 乾坤清旷 ,师儒道光 ,国学建武昌。 镜湖枕麓 ,屏城襟 江,灵 秀萃诸 方。 东西南朔 ,多士跄跄 ,教 学益相彰。 朴 诚 有 勇 ,陶铸 一 堂 , 学盛 国斯 强 。 1 9 2 昀: 定名国立武汉大学后的新校歌为:
最新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其它】陈鹤琴(1892~1982),中国新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他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化、大众化的现代幼教学说体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直到现在,他的思想、学说仍闪耀着光芒。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与“五四”时代新教育运动的教育家以“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相一致,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儿童”,他曾这样写道:“旧式的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式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
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偏重社会而忽略儿童的,以(引自《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分别》,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社会而兼顾社会的。
”载《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042页)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如《三字经》、《弟子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启蒙读物,无一不是以遵守社会规范和禁止行为为前提,很少顾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为儿童创造包括“好动”、“模仿”、“好奇”、“游戏”等特性的成长环境与条件。
在“民主”与“科学”的世界性新教育潮流中,尊重儿童的权利与价值,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本能、兴趣和习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学习和创造能力日益受到教育家们的认同。
美国教育家罗格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总之,新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儿童生活的需要为转移。
旧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不问儿童能否接受,总要强迫儿童学习。
”(引自《新教育的精神》,载《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在陈鹤琴看来,儿童作为独立个体,不仅是成人的预备,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和人格,爱护儿童的天性,如“好动”、“好玩”、“饶舌”、“多嘴”等经常被成人视为“顽劣”现象而经常被禁止的行为实际上正是培养儿童个性的途径。
他将学校教育的要素归纳为儿童、教材和教师,其中“三者的关系,儿童是主体,教师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
民国时期部分大学校歌变迁及影响
有音乐教育学者研究表明,中国新式学校校歌起源于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初名)内的学堂乐歌。
民国时期,作为大学文化载体和标志之一校歌受到每所大学的普遍重视。
目前,中国大学校史文化兴起一股复古潮流,许多高校重新启用本校民国时期的老校歌。
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这8所大学的校歌(谱曲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原件图略)歌词的基本情况,探讨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歌词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理念诉求,并简略分析其价值和社会影响。
一、民国时期8所大学校歌歌词基本情况1.国立劳动大学校歌1919年 王景岐作歌,杨仲子制谱 行行重行行,半肩行李一身轻。
长途耿耿依福星,不畏寒暑避刀兵。
自从别乡土,涉水拔山不辞苦。
金石土木我能为,战罢疮痍我能补。
我邦虽旧命其新,重农惠工不黩武。
行行重行行,四海皆弟兄。
百工如林起经营,为汝苍生造太平。
2. 1931年的大夏大学校歌没有注明词曲作者姓名,歌词如下:洋洋乎美哉,我大夏缔造光荣;渊渊乎大哉,我大夏使命崇隆。
懋懋乎佳哉,我大夏气象渊洪。
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建设自由城, 灌输新智,发扬国粹,禹城之洪钟,鼓铸文化,镕汇学术,万壑朝其宗。
愿我同仁,自强不息!乾健以为神,如川之流!与日俱永,进步永无穷!3. 1931年光华大学校歌词曲作者未署名,歌词如下:(1)听我们三呼:光华,光华,光华!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光华,光华要同心同德、爱国爱群的光华,光华努力为学的光华,光华,光华!要读书运动、爱国运动并进的光华,光华!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华,光华!我们爱护光华!(2)听我们三呼:光华,光华,光华!教人好学不倦,深思精进的光华,光华!要虚怀若谷,允恭允让的光华,光华培养人格的光华,光华,光华!捐除私见、大公无我、合力同造光华,光华!要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光华,光华!我们爱护光华!4.东北大学信函以及校歌1931年东北大学校歌,作词:刘复(字半农),作曲:赵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回忆几首民国时期的学堂歌曲——人文教育的一股清泉
回忆几首民国时期的学堂歌曲——人文教育的一股清泉陈蔚然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换句话也可以说,移情易性最有效的也是音乐。
一群来自农村各个偏僻角落的野孩子,在难得的几分钟的课间休息中尽情喧哗打闹,谁也管不了,但上课铃一响,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却同声相应,唱起一首首优美朴素的歌,脸上浮起真诚可爱的笑靥,眼里露出和谐平静的光辉,好像是深山里清溪水一样的歌声洗涤了他们的灵魂。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教育的启蒙。
十岁,小学四年级,音乐老师陈求祥先生教我们唱了一首歌:《怀远》,当时对这首歌的歌词还不太理解,只觉得曲调幽怨悲愁,似乎并不适合在大庭广众兴高采烈的场合唱,只是在一个人独处时细细地玩味。
为了使读者能直观地体会当时情状,不惮麻烦,抄录歌曲原词如下。
怀远当花开满院时,与你曾共赏。
当月照深庭夜,脚边影双双。
别后思念寝食忘,今独对眼前景,心神惟黯伤。
曲调很慢,易学易唱,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随着年龄长大,经过一些别离的场合,在难舍难分的失落情愫中,就往往想起这首歌,渐渐懂得别离的滋味了,真的,所谓人文意识,恐怕就是首先从别离中产生出来的吧!这一学年,老师教唱的大部分还是快乐的歌。
印象特别深的两首是《苏珊不要哭》和《丁香山》,都是美国小学里流行的,为了适合中文的音韵,歌词译者已用中文重新谱写,和原意已有些出入了。
苏珊不要哭(Oh,Susana)我想到南洋群岛怀抱琵琶一块跑,我想到哈尔滨去找那亲亲小娇娇。
起身时雨真不小,可恨天气太干燥,给那雪风吹得热难熬,呵,苏珊哪别这们号。
我昨晚做个大梦躺在空中不能动,我看见苏珊小妹打从山上往下冲。
嘴里衔着一只大饼,眼睛哭得红且肿,我说我从南方来把你找,呵!苏珊哪别这们号。
嘿!苏珊哪别哭号啕,我跟你到南洋群岛怀抱琵琶一块跑!这首歌以明快的曲调,把我们带往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世界,老师还给我们指出,虽然雨下得不小,可是天气却很干燥,冰冷的雪风又把人吹得热得受不了,种种小小少年匪夷所思的童心,启发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教案设计)授课人:***“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堂课所涉及的内容发生在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上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又由学校影响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新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本课“学堂乐歌”概念、由来、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河。
二、学情分析10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不起眼,然而对年轻的学生来说却有可能是无法跨越的鸿沟,尤其在流行音乐无孔不入的今天,学生们很难想象100年前的校园中,又传唱着怎样的歌谣。
为了让他们轻松愉悦的接受来自百年前的歌声,如何巧妙的能把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与学堂乐歌结合起来,是能否上好本节课的重要因素。
不过,好在高中学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和发展,掌握沈心工和李叔同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学唱《体操——兵操》,学会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并理解和学会“借曲填词”这一歌曲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了情境导入、对比感知、听唱结合、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创作的展示和评价等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树立他们对我国音乐发展的正确认识,为培养他们热爱、弘扬和发展我国的先进的音乐文化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品,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分析和创作能力。
2、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借曲填词”这一歌曲创作手法。
赤水一小校歌歌词
赤水一小校歌歌词
一小少年强
作者陈高荣
赤水河,映霖山,怀阳学堂琴声扬。
中城完小书声朗。
古树新楼映岁月,百年沧桑!一小少年强!啊!美丽的一小,我们在这里扬帆,啊!可爱的母校,我们从这里起航。
迎晨风,伴朝阳,父母送我进学校,老师迎我进课堂。
善思乐学明礼仪,明天栋梁!一小少年强!啊!美丽的一小,我们在这里扬帆,啊!可爱的母校,我们从这里起航。
丢沙包,跳山羊,挥毫放歌搏赛场,诗书文章心中记。
友谊无猜乐天堂,雏鹰翱翔!一小少年强!啊!美丽的一小,我们在这里扬帆,啊!可爱的母校,我们从这里起航。
注释:
①映霖山:一小创办时的所造地。
②怀阳学堂:(清光绪年间)一小创办时的校名为怀阳高等学堂。
③中城完小:1950年秋,城区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城区女子小
学校、实验小学校并入,更名为中城镇完全小学,简称中城
完小。
以后多次更名为城关一小、市中一小,现名位赤水市
第一小学,简称赤水一小。
②跳山羊:一种体育活动。
(于2012年12月12日夜)。
体现救亡图存的校歌
三、体现救亡图存的校歌歌以载道,一首真正的好歌,包括那些打动过我们幼小心灵并且终身不忘的校歌,绝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个人感官的享受,它一定要具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启迪作用。
这个精神世界中核心就是与社会、与祖国的血脉相通,是他所传递的社会责任与爱国情怀。
我国新式学校兴起于清末民初之时,正是中国处于世界列强的欺侮掠夺瓜分的危难境地,而国内反动统治者腐败无能,只与国外侵略者互相勾结对付人民。
救亡图存,便成为全国人民最强烈的愿望和共同心声,好的校歌把这种心声和愿望融进歌词里,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
在国难当头的民国时期,最早觉醒的是中国的知识份子和学生。
他们将亡国的悲愤与自己的抱负寄托于歌词之中。
在民国时期,许多学校都唱响了追求民族自强的校歌。
江苏省常州市冠英小学堂在校歌中写到“欧风美雨,飞渡重洋,横来东亚兮。
睡狮千年,誓将惊醒兮”1;小学校歌中写到“学学学,廿纪风潮竞争在脑力。
列强共逐中原鹿,及时须振作。
政治与实业,武备强求水与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努力快向学!”2;竞立小学校歌写到“请看阶前蚁,背穴而斗竞英雄。
请看沙场马,介甲而驰竞战功。
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都在物竞中”;3汉寿女子小学校歌写到“君不见,欧洲大陆,血染海潮腥。
君勿忘,枪林弹雨,铁血立奇勤勋。
愿我同胞,文韬武略,艺术日求精。
”4;安徽省霍邱滋小学在校歌中写到“欧化东渐学海腾狂澜,车事任流迁移,挽救端赖,及时乎勉旌”5。
这些学校通过校歌号召学生要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奋发图强,为振兴古老的中国贡献力量。
校歌中所体现的救亡图存思想在抗战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国命不绝如缕,人民求生不得的抗日战争时期,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救亡歌声如澎湃的怒潮,即使是在小学校园也依然盛兴。
如广明小学在校歌中写到“帝国主义倒不倒?联合起来自分明。
收回广大1王天纲.中国校歌歌词集[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26页2病骸.小说新报[J].1915(5)3轶池.竞立小学校歌小说新报[J].1915(8)4上海妇女杂志社.汉寿女子小学乐歌讲义[J].妇女杂志社,1915年第一卷第六期5王天纲.中国校歌歌词集[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53页的东北,万众齐心。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摘要]民国时期的国立和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简称“美专”),蜚声艺界和学界。
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感召下,这些艺术高等学校的校歌,大匠运斤,寄蕴宏志,于古雅大度中见趣味,于浩然正气中见风骨,铸造了“深美闳约”的美育境界。
[关键词]民国;“美专”;校歌创作;美育[中图分类号]j64;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6-0067-05一、上海“美专”校歌:深美闳约中国近代的美术学校教育是从20世纪初发轫的。
1902年张百熙的《进呈学堂章程》提出“中小学均应开设图画手工课”。
为培养这方面的师资,1905年,李瑞清主办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首先设立图画手工科,开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之先河。
到了民国,教育部公布《专门学校令》,第2条专门学校的种类中已经有“美术专门学校”的名称。
当时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美术”与“美学”并举。
1912年,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第12条有两个要点:一是“图画要旨,在详审物体能自由绘图,练习意匠,涵养美感”;二是“图画以写生为主,兼授临画、想象画、图案、用器画及美术史大要”。
这对图画学程作了明确规定。
民国时期第一所正规的新型的专门美术学校,是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21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它是以刘海粟为首,联合张聿光、乌始光、汪亚尘、丁悚等人创办的。
聘请蔡元培、梁启超、李石曾、孔祥熙、叶公绰、蒋梦麟、经亨颐、潘公展、史量才等,组成校董会,蔡元培任主席。
上海美专的校训是“深美闳约”,该校学科和学制先后有所变化。
1920年分设西洋画科、中国画科、雕塑科、工艺图案科、高等师范科,学制三年,还设有西洋画研究所、附属中学等。
1914年起,采用人体写生,雇用人体模特儿,举办人体油画展览,因国内未有先例而震动社会,由此引发一场所谓“有伤社会风化”的风波,受到一些封建卫道士的攻击。
这场轰动一时的“模特儿事件”持续达十年以上。
李叔同《送别》,民国最经典的曲子!
李叔同《送别》,民国最经典的曲子!李叔同《送别》歌曲《送别》是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的音乐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学堂乐歌作品。
该曲流畅顺扫,词结合贴切自然,天衣无缝,触景生情,让人们不禁勾起对旧事的怀念,产生凄凉、悲伤之感。
产生背景《送别》的原始曲调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
此歌初见于1887-1895年间波士顿狄特逊公司出版的《我们常唱的出色的老歌》第1集,是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的通俗音乐。
《梦见家和母亲》是三段词,在最后八小节有似副歌,三次重复“梦中的家最温馨,回忆起童年和母亲,每当我夜里一觉醒,总是梦见了家和母亲”,把歌者和听众带到温馨甜蜜的意境之中。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音乐作品,多采用直接输入西洋唱歌集,从中选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
《旅愁》是日本学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梦见家和母亲》填词而成的。
填词后的曲调进行与原曲并不完全相同,是填词者根据词的需要作了相应变动。
歌词改为二段词,最后八小节是原原本本地重复开头段的四句歌词,这和《梦》是有区别的。
李叔同于1907年留学日本,而当时《旅愁》一歌原刊载于同时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
1911年李叔同回国后,他所做填词歌曲《送别》采用的正是《旅愁》的曲调,伴奏谱也基本一致。
由于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正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且逐渐成为以“新音乐”为主潮的音乐文化转型期,中国的学堂乐歌结合了我国文化,直接仿效了大量欧化曲调和西方歌曲曲调的日本学校歌曲。
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了源于欧美、经过日本,流入中国的发展序列。
曲调特征犬童球溪的《旅愁》将《梦见家和母亲》稍有改动,将第4、12、20小节的切分节奏去掉,换成了二分音符,李叔同《送别》的旋律和《旅愁》完全相同。
1928年,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大量搜集了李叔同编创的歌曲并亲自以五线谱誊写编印出版《中文名歌五十曲》,《送别》即为其中之一首。
外曲中词歌 02 《国民革命歌》和《两只老虎》
外曲中词歌 02 《国民革命歌》和《两只老虎》一 . 歌曲《国民革命歌》和《两只老虎》,都是用同一首法国儿歌《雅克兄弟》的曲子填词来的1 2 3 1 / 1 2 3 1 / 3 4 5-/ 3 4 5-/...... 这个旋律,在中国是自1926年以来人人皆知的,即歌曲《国民革命歌》和《两只老虎》的曲调。
这两首歌是用同一首著名的法国儿歌《雅克兄弟》的曲填词来的。
《雅克兄弟》的来源说法不一,有称旋律最早源自约在10世纪产生的格列高里圣咏;也有称此歌曲调产生于1811年,并曾经在巴黎出版过;亦有称来源于17世纪。
这歌在欧洲传得很广。
其歌名,德国叫作《马克兄弟》,英国叫《约翰兄弟》。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创作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中引用改编了这段旋律,这首法国童谣也随着马勒的名曲流传世界各地,并且由于马勒出生于波希米亚,所以这首法国童谣也曾被人误以为是波希米亚的古老民谣。
《雅克兄弟》(Frère Jacques)的法文歌词是:Frère Jacques,Frère Jacques,Dormez-vous?Dormez-vous?Sonnez les matines!Sonnez les matines!Ding, daing, dong.Ding, daing, dong.英译名为《Brother John》,歌词是:Are you sleeping, are you sleeping?Brother John, Brother John?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Ding, Ding Dong, Ding, Ding Dong.中译名为《雅克兄弟》或《雅克修士》或《还要睡吗》,歌词是雅克兄弟,雅克兄弟,快起床,快起床。
去把晨钟敲响,去把晨钟敲响。
叮叮当,叮叮当!《雅克兄弟》是一首可以无终止的四部轮唱歌曲。
东衡村简介(2015年)
东衡村简介东衡村地处洛舍镇东南部(2001年村级区划调整过程中由原东衡村与草塘村合并而成),东邻钟管镇,南接乾元镇,西靠三家村,北交镇工业区,村委驻地与镇政府所在地相距7公里。
现有768户人家,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51人。
村地域面积10.4平方公里,拥有水田4553亩、桑地1004亩、鱼塘280亩、山林690亩。
201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2亿元;工业总产值4亿元,农业总产值178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03万元,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4290元。
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曾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联系点、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省“省级生态文化基地”、“浙江省先进档案室”、“湖州市美丽乡村”、“湖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市级文明村”、“湖州市平安创建示范村”、湖州市“民主法治村”、共青团湖州市“活力网格团支部”、中国和美家园精品村、德清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东衡村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南朝开始,便是古博陆里所在地,著名文史学家沈约就出生在博陆里。
南宋时期是东衡村最辉煌的时候,分别出了户部尚书沈诜、吏部尚书沈与求、礼部尚书沈该和兵部尚书沈介。
如今沈氏家族的门前尚存插旗用的旗杆石。
从南宋至清,时隔三百多年间共出十一名进士(沈严、沈畸、沈调、沈浚、沈鉴、章嘉祯、章谟、章日炌、沈应旦、沈孟坚、陈斌)。
特别是宋末时期家居湖州的赵孟頫,因躲避战乱而隐居东衡十年,与当地名冠乡绅的才女管道升结为夫妇。
出仕为官后,一直把东衡当作故乡,死后与夫人合葬在东衡山原。
2013年3月,赵孟頫墓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民国时期,东衡的日智国民小学校歌中的“半山半水,从来是半读半耕;半乡半市,自古就半武半文”唱出了东衡村美丽的村貌,淳朴的耕读文化。
2012年东衡村积极响应上级政府部门的号召,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以“孟頫故里、书画圣地、文化东衡”为宣传口号。
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学堂乐歌
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学堂乐歌音乐往往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十九世纪初,美国就有教授说过:“人的听神经要比其他神经分布广。
”那时,我国文人学者也纷纷撰文说:“学堂乐歌能改变人的偏激之气、萎靡之气,刚者使之柔,柔者使之刚,是涵养德性的必须物。
”欧洲人早把音乐当作一种有秩序的组织,这已成为欧洲儿童教育的中枢;而日本的各师范学校、小学、幼儿园歌声乐声自成节奏。
在日本,对普通音乐,妇人懂晓者甚多。
女子师范的学生,都能弹筝。
所以女子比男子更具生活的“弹性”,还可藉以改变其忧郁的“弹性”,增进家庭的快活,同时社会也呈现欣欣喜色。
于是一篇篇的关于音乐的游记和论文纷纷发表,1900年,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谈道:“如果从事教育,唱歌课,实在是学校中万不可缺的科目。
否则全国无一人能谱新乐,这便是我们社会的羞辱。
”康有为也向光绪帝上折:“请远(效)法德国,近采(纳)日本,以定学制。
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学堂的背景下,新兴学堂开办了音乐课,当然,那时的音乐课程内容单纯,主要是教唱学堂乐歌。
我们所指的学堂乐歌,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
学堂乐歌从创始到现在已将近一百年,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沈心工:中国“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是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有“学堂乐歌之父”之称。
沈心工对编写乐歌教科书做出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是最先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的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科书。
他编写的歌词质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许多歌曲在词曲的结合上处理得很好,例如《体*——兵*》(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赛船》、《铁匠》、《竹马》,这些歌曲唱起来很顺口,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男儿第一志气高》沈心工借鉴日本歌曲《手戏》曲调作词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
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
儿时的校园歌曲--《春光好》
鸟!请到这里来,花枝比较树枝好。 有劳!莺儿叫叫,小燕儿叫叫。 一齐来唱,桃李花开春色娇。
春天到,好春光,春光好。 莺儿啼,燕儿叫,大家学一学。 你也来,我也来,同唱小调。 拍拍掌儿,哈哈笑请请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将于2周后被下线请您及时更换
儿时的校园歌曲 --《春光好》
作者:陈培之(1899-1949),名葆德,以字行世。现龙集沂湖之滨季桥人。一生从教,是民国时期一位学兼新 旧、学贯中西的大儒,同时也是一位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于一身的大名士。他所写的校园歌曲《春光好》, 是一首优美的新体诗。
春深如海,春山如黛,春水绿如苔。 白云儿快飞开,让那红球现出来, 变成一个光明的美丽的世界。
风,小心一点吹,不要把花儿吹坏。 现在桃花正开,李花也正开。 园里园外,万紫千红一齐来。
桃花红,红艳艳,多光彩! 李花白,白皑皑,谁也不能采。 蜂飞来,蝶飞来,来将花儿采, 常常惹动.)
李瑾瑾学堂乐歌解答
乃是学生冒雪来行军。将来替你打胜仗,保我中国四万万人人都安宁,四万万人人享太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攻占了两湖总督衙门,随后光复武汉三镇。各地纷纷发动起义响应,第二 年年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辛亥革命成功。《雪中行军》填上了新的歌词,纪念革命的胜利。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1904年,秋瑾挣脱家庭的束缚,到日 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两年后,回到上海的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 解放、男女平等,批判压迫妇女的封建伦理观念和礼俗。报纸只办了两期就被 满清政府停刊,而秋瑾填写的学堂乐歌《勉女权》就刊登在第二期上,歌词中 第一次提到男女平权天赋就。
红衣大师
学堂乐歌创作手法
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沈心工曾对此点专门作了自述。例如,沈心工编的《勉学》 是根据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的曲调进行填词的;而他编写的《拉纤行》是根据俄罗斯民歌《伏尔 加船夫曲》的曲调填词的;沈心工作词的《话别》,是根据原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的曲调填 词,而且这首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此外,象李叔同编写的《送别》,是根据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 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李叔同编《大中华》,根据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歌剧《诺尔玛》 第一幕第三场中的乐队进行曲曲调填词;叶中冷编《跳舞会》,是根据当时英国国歌的曲调填词的;冯 梁作词《尚武精神》,根据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所作的喜歌剧《乡村卜者》中一首舞曲曲调填词的, 等等。
学堂乐歌发轫之初
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就是仿照西方学堂 的教育体制所设立的。最初我们是学习的日本人的办学方 法。之所以学习日本,是因为它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 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在亚 洲成为了一个“西方化行为方式和封建主义思想混合体” 的社会,在综合国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国。所以,早期中国 留学生大多选择日本为留学地。这些早期的“海归”们, 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有的人 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回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
《校园夕歌》 柴平
教学目标:
歌曲的创作背景:
这首进行曲每段音乐的特点如下:
第一段 第二段
音乐具有号召性,象警钟声声。 音乐是宣誓性的,展现了有为青年的 志向和抱负。 第三段 音乐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 了民族自救的气势。 第四段 音乐也是具有号召性。但较第一段,音乐 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
歌曲的创作背景: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 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不到三个月的 时间东北沦陷,华北告急!这首歌曲就是在这样的历 史背景下创作于1934年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这 部影片主要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学生坎坷 的人生道路。《毕业歌》就是影片中 一群学生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在影片结束时,歌曲 又一次响起,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校园夕歌》,了解歌曲的历史 背景、学堂乐歌、 五声徵调式。培养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 曲。感受歌曲 反映少年时代应珍惜光阴,树立理想的感情。 2、通过跟着伴奏音乐按节奏朗歌词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节奏感, 乐感。并用所学知识,创编演绎《校园夕歌》。 3、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歌曲的历史背景,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纪20年代广泛流传 于“读书郎“中的学堂乐歌。曲调源于我 国民间传统乐曲《老八板》歌词是由李叔 同先生填词。是旧民主革命时期的爱国歌 曲。后来有些音乐教师为了配合学生课堂 的音乐学习,在原来的曲调上重新填词教 唱成为了一首脍炙人的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 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 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 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 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 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 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 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 要的地位。早期的的以旧曲填学堂乐歌新词为主,用中 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
丁启阵
中学校友周才双老弟在微信上贴出了民国年间家乡镇中心小学的校歌歌词,照录如下:
清溪后带
秀岭前临
吾校为县左中心
一堂学子莘莘
我们做人的初步是读书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人
先生教我们热心
总理勉我们革命
忠孝仁爱
信义和平
我们的头脑清醒
我们的胸怀洁净
我们的行为正大
我们的纪律严明
今天是学校的好学生
将来是社会的好公民
努力向前进!
努力向前进!
歌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词句也说不上有多精彩。
其中,“革命”与“忠孝”不免自相矛盾。
但是,总体而言,说法、内容比较实在,不浮夸。
“我们做人的初步是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人”,“我们的头脑清醒/我们的胸怀洁净/我们的行为正大/我们的纪律严明”,“今天是学校的好学生/将来是社会的好公民”,这些词句,即使一字不改,用作地球上任何一所小学的校歌,都不会有问题。
虽然我不是这所小学的校友(当年我是在设于本村祠堂的小学念的书),但作为本地人,读到这样的歌词,还是挺有亲切感的。
“清溪后带/秀岭前临”两句,完全是写实之景,一下子就让我有飞越三千里、身临故乡之感。
“老重故乡情”,家乡在我心中的份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浮生忙碌,我已经有一年多没回故乡了。
最近总在心里期盼着,谋划着,能有一段空闲,带着妻儿,回故乡好好住上一阵子。
歌词押着鼻音韵(我的家乡跟大部分南方地区的方言一样,部分前后鼻音尾韵,混而不分。
因此,按照北方曲韵十三辙的划分,是人辰辙跟中东辙的混押),朗诵起来,顺口,悦耳,余音袅袅。
音韵的和畅,更增加了我怀乡的意兴!
习惯了北方“慷慨悲歌”风格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歌词不够铿锵激昂,缺少阳刚之气。
我的家乡虽然地处江南,水土柔和,语言又是“吴侬软语”。
但是,据地方志记载,在风云际会、列强瓜分豆剖蚕食鲸吞我领土的近代中国,我的家乡是涌现过若干志向高远、壮怀激烈之士的,在文教体育界,在疆场,留下过他们身影。
“报仇雪耻之乡”,“台州人的硬气”,传统并未断绝。
这其中,可能就有毕业于这所自称培养“社会好公民”的小学的!
我见过不少当今大中小学的校歌歌词,印象里几乎没有如此朴实低调的。
今昔对比,是该今之校歌作者嘲笑昔之校歌作者立意不高,还是昔之校歌作者鄙视今之校歌作者大言不惭呢?
201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