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汇编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和胆道阻塞,胆汁滞留浓缩,刺激胆囊黏膜所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有时是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无急性发作史,发现时即为慢性。

胆石症常与胆囊炎合并发生。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胁痛”和“黄疸”的范围。

多因嗜食酒、辣、油腻或忧思郁怒,而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不健,气滞湿郁蒸热,表现急性胆囊炎的症状;若湿热久蕴不清,肝胃不和,可致反复迁延不已,成为慢性胆囊炎,有时或见急性发作。

本节主要介绍慢性胆囊炎的证治,至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治疗,详见外科急腹症。

【诊断】1.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经常闷胀不适,有时持续钝痛,或牵引右肩背,吃油腻食物后可加重,胃部灼热,吞酸,泛恶,暧气。

急性发作时的症状同急性胆囊炎。

2.右上腹可有轻微压痛。

在慢性胆囊积液时可触及胆囊。

3.腹部X线平片检查或胆囊造影或作B型超声波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明确是否与胆石症同时存在。

【治疗】一、辨证论治由于本病的病理特点是肝胃气滞和湿热内蕴,所以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化湿热。

方药举例:柴胡疏肝饮加减。

柴胡IOg,炒黄苓10g,炒白芍10g,炒枳壳10g,木香Iog,炒延胡10g,制香附10g,川楝子10g,广郁金10g。

加减:湿重,脱腹痞胀,口黏,苔白腻,加制厚朴5g,制半夏10g。

热重,肌肤发黄,口苦而干,尿黄或有发热,大便秘结,苔黄腻,酌加茵陈15g,大黄10g,龙胆草5g,桅子10g,蒲公英15g0肝胃不和,吞酸,泛恶欲吐,暧气,加黄连3g,淡吴萸1.5g。

气滞血瘀,右胁刺痛,舌质紫,加桃仁10g,红花5g,赤芍10g°合并胆石症,当利胆化石,加金钱草30g,海金沙(包)12g,元明粉(冲)10g,虎杖30g。

疼痛剧作,另用苏合香丸1粒化服。

二、中成药丹桅逍遥丸每次6g,每日2次。

用于慢性胆囊炎,右胁常有胀痛者。

龙胆泻肝丸或当归龙荟丸每次5g,每日2次。

用于肝胆湿热为主者。

爱爱医资源-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2011版

爱爱医资源-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2011版

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中医病因1.情志不遂情志抑郁或暴怒(暴怒是感到不满时一种的情绪反应,往往会做出一些发泄的行为,而严重者更会失去理智。

...)伤肝,肝胆气滞,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暴饮暴食(暴饮暴食是种不良的生活习惯。

根据发生的频率和心理作用会发展成暴食症。

岁末年初,宴...),以致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引起胁痛。

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胆郁滞,湿热内蕴。

肝胆主疏泄,郁滞不通,则右胁下疼痛。

由气及血,气血不畅,瘀结胆囊,故右胁下压痛。

肝失疏泄,肝木克脾土,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热内生,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湿热久羁,耗伤肝阴,可见口干( 口干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主观的口干又大都伴有客观的口腔干燥,有些人把咽干、唇干等...)咽燥,心中烦热。

总之,慢性胆囊炎病位在胆,而涉及肝与脾胃。

病理慢性胆囊炎的早期病理检查往往未显示有炎细胞浸润,轻度炎症反应的证据为圆形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沉着,早期慢性胆囊炎胆汁检查常常未发现有细菌感染,慢性胆囊炎由于结缔组织增生和组织水肿使胆囊壁增厚,全层间有淋巴细胞浸润。

胆囊内含粘液、沉积物、胆沙、砾沙或结石,后期肌层被纤维组织所代替,胆囊壁增厚、僵硬、瘢痕化和萎缩,有时胆囊管被纤维性肿块所梗阻。

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证候:右胁腹部胀痛或刺痛,痛引肩背,痛处固定不移,食欲不振,口苦(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

健康人口腔一般感觉是清爽舒适的,只是夜间醒来或晨起后片刻...),胁下或有积块,面色黝黑,右上腹轻度压痛。

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或沉涩。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证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胃痞病中医临床路径汇编

胃痞病中医临床路径汇编
学习-----好资料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TCD编码:BNP020;ICD-10编码:K30 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标准住院日出院日期:年月年月发病时间:日住院日期:年月日 天实际住院日:21日≤天
时间
年月日(第1天)
□其他检查
长期医嘱□分级护理□普食(清淡软食)□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法□其他治疗临时医嘱□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要主理护工作
□做入院介绍、入院评估□进行入院健康教育□介绍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日月年天)~27(第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初步拟定诊疗方案□进行辅助检查□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治疗效果评估和诊疗方案调整或补充□完善入院检查
重点医嘱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病情异变记录
□无□有,原因:1.2.
□有,原因:□无
1.2.
责任士护签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医师签名
更多精品文档.
长期医嘱□分级护理□普食(清淡软食)□中医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法□其他治疗临时医嘱□完善入院检查潜血+血型、尿常规、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心电图线片X□胸部透视或胸部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痛的门诊患者一、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ICD-10编码:F45.4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腹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中虚脏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功能性腹痛的患者。

2.慢性腹痛、反复发作、除外器质性腹痛者,可进入本路径。

3.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引起的腹痛,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3)血脂、血糖、电解质;(4)腹部X线检查;(5)电子肠镜或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6)心电图;(7)腹部超声;(8)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9)血尿淀粉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腹部CT或MRI、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胶囊内镜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24个专业104种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目录

24个专业104种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目录

475
92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484
康复科
93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89
94
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498
95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504
96
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510
97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
517
98
健忘(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诊疗方案
525
老年病科
99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365
70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369
71
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
374
72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378
73
食管裂空疝中医诊疗方案
382
74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
387
75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391
76 嗳气病(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中医诊疗方案 395
77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400
78
梅核气(癔球症)中医诊疗方案
405
79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411
80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416
81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421
82
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
427
83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430
耳鼻喉科
84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
326
62
风赤疮痍(眼睑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2011年版)

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2011年版)

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2011年版)本文档为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的2011年版本。

该表单旨在帮助医生系统化地评估和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和治疗结果。

胆囊炎的临床路径概述定义慢性胆囊炎是一种胆囊黏膜和壁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由胆囊结石引起。

目标本临床路径的目标是通过标准化的评估和治疗程序,提供有效的慢性胆囊炎医疗护理,以减轻疼痛、缓解炎症、降低并发症风险,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以下是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的内容:1.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 年龄:- 性别:- 联系方式:2. 临床症状评估- 疼痛情况:- 消化问题:- 体重变化:- 其他症状:3. 体格检查- 腹部触诊:- 腹部听诊:- 肝脏检查:- 其他检查:4.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影像学检查:- 其他检查:5. 诊断- 确认慢性胆囊炎:- 鉴别诊断:6.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手术干预:- 营养辅助:- 其他治疗措施:7. 随访计划- 复诊频率:- 监测项目:- 治疗效果评估:8. 预后评估- 预计康复时间:- 并发症风险评估:- 生活质量改善:表单的使用和更新该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应由医生在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使用。

医生应按照临床指南和实践经验,填写并更新表单中的相关信息。

本表单为2011年版本,未来根据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可能会有更新和修订。

医生应与最新版本的临床路径表单保持同步,以提供最佳的患者护理。

请注意:本文档仅为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的概述,具体的治疗和护理决策应由医生基于实际情况和临床判断来确定。

脾胃病科-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的门诊患者。

一、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胀(TCD编码:BNG1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胆囊炎(ICD-10编码: K80.1/K81.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陈灏珠共同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胆胀(慢性胆囊炎)协作组制定的“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慢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胆郁滞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胆胀(慢性胆囊炎)协作组制定的“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胆胀(慢性胆囊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胆胀(慢性胆囊炎)的患者。

2.慢性胆囊炎伴肝内胆管、胆囊、胆总管结石及胆囊息肉患者,适合内科保守治疗,1.治疗期间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发热、黄疸等,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时,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腹膜炎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胀(慢性胆囊炎)(TCD编码:BNG130,ICD-10编码:K80.1/K81.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发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28天实际治疗时间: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7天)年月日(第8-14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病情评估及量表测评□完善辅助检查□完成门诊初诊病历□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对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完成门诊复诊病历□不良反应记录□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对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完成门诊复诊病历□不良反应记录情及注意事项重点医嘱门诊医嘱□进行疾病宣教□清淡、易消化饮食□中药汤剂□中成药(视病情)□针灸疗法(视病情)□外治疗法(视病情)□必要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肝功能+血脂类+血糖□心电图门诊医嘱□清淡、易消化饮食□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视病情)□针灸疗法(视病情)□外治疗法(视病情)门诊医嘱□清淡、易消化饮食□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视病情)□针灸疗法(视病情)□外治疗法(视病情)□肝胆超声□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标记物筛查□肾功能□腹部CT□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内镜等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

(完整word版)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完整word版)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 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 J06.903 )或急性支气管炎( ICD-10 编码: J20.904 )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 J44.101 )。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 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 <10× 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燥伤肺证痰热郁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2011 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 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 X 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卫生部临床路径(附表单)

卫生部临床路径(附表单)

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1 社区获得性肺炎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 支气管扩张1.4 支气管哮喘1.5 自发性气胸1.6 肺血栓栓塞症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胆总管结石2.2胃十二指肠溃疡2.3反流性食管炎用2.4大肠息肉2.5轻症急性胰腺炎2.6肝硬化腹水2.7无胆管炎或胆囊炎的胆管结石2.8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2.9肝脓肿2.10胃恶性肿瘤2.11慢性胆囊炎2.12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2.13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2.14脾破裂2.15上消化道出血2.16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17胃溃疡合并出血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脑出血3.3吉兰巴雷综合症3.4多发性硬化3.5癫痫3.6重症肌无力3.7脑挫裂伤3.8脑梗死3.9病毒性脑炎3.10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8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2.1初治APL5.2.2 完全缓解的APL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终末期肾脏病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急性肾损伤6.4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 1型糖尿病7.2 2型糖尿病7.3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库欣综合征7.5 Graves病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急性乳腺炎8.2直肠息肉8.3门静脉高压症8.4腹股沟疝8.5下肢静脉曲张8.6血栓性外痔8.7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8结节性甲状腺肿8.9乳腺癌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颅前窝底脑膜瘤9.2颅后窝脑膜瘤9.3垂体腺瘤9.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三叉神经痛9.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9.7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9.8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9.9颅骨良性肿瘤9.10前窝底脑膜瘤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腰椎间盘突出症10.2颈椎病10.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股骨颈骨折10.5胫骨平台骨折10.6踝关节骨折10.7股骨干骨折10.8股骨头坏死10.9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0.10尺桡骨干骨折10.11胫腓骨干骨折10.12股骨下端骨肉瘤10.1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0.14强直性脊柱炎后畸形10.15胸椎管狭窄症10.16髋关节发育不良10.17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18锁骨骨折10.19肱骨干骨折10.20肱骨髁骨折10.21尺骨鹰嘴骨折10.22股骨髁骨折10.23髌骨骨折10.24髋关节骨关节炎10.25膝内翻10.26膝关节骨关节炎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肾癌11.2膀胱肿瘤11.3良性前列腺增生11.4肾结石11.5输尿管结石11. 6睾丸鞘膜积液11.7精索静脉曲张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2.1贲门失缓和症12.3支气管肺癌12.4非侵袭性胸腺瘤12.5平滑肌瘤12.6管裂孔疝12.7肺良性肿瘤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房间隔缺损13.2 室间隔缺损13.3动脉导管未闭1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子宫腺肌病14.2 卵巢良性肿瘤14.3宫颈癌14.4输卵管妊娠14.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方案性剖宫产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轮状病毒肠炎16.2 支原体肺炎16.3麻疹合并肺炎16.4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先天性巨结肠17.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尿道下裂17.4急性肠套叠17.5支气管肺炎17.6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共同性斜视18.4上睑下垂18.5老年性白内障18.6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18.7角膜裂伤临床路径18.8翼状胬肉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声带息肉19.3慢性鼻-鼻窦炎19.4喉癌19.5慢性扁桃体炎19.6突发性耳聋19.7鼻出血19.8鼻中隔偏曲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舌癌20.2唇裂20.3腭裂20.4下颌骨骨折20.5下颌前突畸形20.6腮腺多形性腺瘤20.7乳牙中龋20.8乳牙慢性牙髓炎20.9个别乳磨牙早失20.10复发性口腔溃疡20.11口腔扁平苔癣20.12口腔念珠菌病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带状疱疹21.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1.3寻常型天疱疮21.4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22.1甲状腺癌22.2结肠癌22.3胃癌22.4原发性肝癌22.5直肠癌22.6食管癌22.7甲状腺良性肿瘤二十三、肛肠科疾病临床路径23.1肛瘘23.2肛裂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21年版〕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VIP专享]4、慢性胆囊炎

[VIP专享]4、慢性胆囊炎

1) B2Ak+22+1=2+15+c51mc+=m5=21c11+m++12+2+1++=212=2+1+2+1+2+2+22+32k+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 病筛查、血型; (3)腹部超声; (4)心电图、胸部 X 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消化肿瘤标志物 (CEA、CA199)、MRCP 或上腹部 CT、血气分析、肺功 能、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 医发〔2004〕285 号)执行。可考虑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 坦;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②儿童:平均一日剂量为 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 100 mg/kg,分 3-4 次给予;
88.8918÷1.2990÷.1=4214÷3922=.0034=1÷15251371=8535.78.208÷023.2173c00÷1*m=29030.3922c=.1÷20m3=2÷120252.=3535=42314c)*523m240341*31.252=31*.1.535.*031342.*9205221.04.455=+213*05*2022.02.854850.3150.*+58c12*5m1*202+.050+0.014*85.20*051000+0+03/8T.+0÷+=55+1*011+010+91÷01454050*0010200+5+0+080+400*+4**1*1510.3910%*C%-*6+÷M(=*M=5÷50)*30*31(÷3110*5+**÷4*1m243.%71e=78%n0)8=8s.5=77.93c.6c0mmc.4*m1*31,0w199o.k2.m4c-cem.5mn2csp26m659*.0.34-50.60c5*pm.3c85m9,c05g.m.05i0rp-l.s.85p6/c50bcm0.om7py.c.6spm5c+mc;0m..7.cmk ; 1+1k+12+1+k2234=1c+m1++4+4+2

脾胃病科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脾胃病科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主要症状:右上腹胀满疼痛,反复发作。

次要症状:恶心、嗳气,腹胀、善太息。

多发生于40岁至65岁,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陈灏珠共同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症状: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可放射到右肩胛区,高脂餐后加剧;反复发作的胃灼热,嗳气,返酸,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体征:部分患者有胆囊点的压痛或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少数患者转氨酶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合并胆囊结石且发生过黄疸、胰腺炎的患者应行MRCP或CT等检查了解胆总管情况。

(二)证候诊断1.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

苔白腻,脉弦大。

2.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气滞血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涩。

4.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暖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塘或便秘。

舌淡或暗,苔白,脉弦或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胆郁滞证治法:利胆疏肝,理气通降。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香附、陈皮、甘草、苏梗、青皮、郁金、木香等。

中成药:胆舒胶囊,四逆散颗粒等。

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黄芩、茵陈、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等。

13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13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中医护理路径一、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ICD-10:K80.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西医诊断依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中医诊断依据《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胆绞痛、右胁背部或胃脘部胀痛、隐痛或偶然体检发现,无不适症状。

(2)辅助检查(超声、CT)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2、证候诊断依据《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胆郁滞型、肝胆湿热型、肝胆亏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及结石专科治疗特色。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2.患者适合并同意接受专科特色治疗:中药为主,配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4-8周(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1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参合诊,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证、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门诊相关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血淀粉酶(3)腹部超声、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CT等。

(八)治疗方法1、中医辨证论治、根据证型分别运用中药(肝胆系)调中排石汤1号、2号及3号,并随证加减。

肝胆郁滞型:疏利肝胆活血排石肝胆湿热型:清热利湿利胆排石肝胆亏虚型:调肝利胆扶正排石2、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1)泌尿系结石在5mm-25mm,可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2)具体碎石操作详见《体外冲击波碎石操作规程》。

胆胀

胆胀

(3)痰湿内阻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药:二陈汤加减。 陈皮10g 法半夏10g 厚朴10g 苍术10g 茯苓10g 枳壳10g 薏苡仁10g 柴胡12g 赤芍10g 郁金10g 红花10g 甘草6g 煎服法:每日一剂,每剂水煎取汁300ml,分三 次口服
(七)抗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 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可考虑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 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 舒巴坦;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 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胆胀(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 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谢谢大家!
(十)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好,体温正常,无明显腹痛。 2.恢复肛门排气排便,可进半流食,可以 自由活动,无明显腹部体征。 3.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4.切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 染,无皮下积液(或门诊可处理的少量积 液),可门诊拆线。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手术的患者, 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术中发现胆管癌、肝癌,则进入相应路 径。 4.术后出现并发症(胆漏、出血等)的患 者,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5.合并不可逆转的凝血酶原时间异常。
(四)标准住院日为5-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1/K81.1慢性 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疾病编码。中 医诊断符合胆胀TCD编码BNG130。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 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路径。
胆胀(慢性胆囊炎) 中医临床路径
龙马潭区中医院:王英
一、胆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脾胃科临床路径(印发稿)

脾胃科临床路径(印发稿)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腹部超声。

(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9)钡条X线透视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上消化道造影、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卫生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及质量控制指标

卫生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及质量控制指标

卫生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及质量控制指标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及质量控制指标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及质量控制指标一、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ICD10︰K80. 1)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CD-9-CM51. 23)(二)诊断依据:根据《外科学》(8 年制和 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 8月第 1版) 1. 病史:右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无黄疸、胰腺炎; 2. 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证实胆囊结石;必要时 MRCP。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外科学》(8年制和 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 8月第 1版) 1. 明确有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 2. 无明确手术禁忌证; 3. 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 7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 ︰ K80. 1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疾病编码;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3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 141.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 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和血气分析(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等; 3.腹部超声;必要时 MRCP; 4.有内科疾病者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执行。

1. 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 30分钟; 3. 手术超过 3小时加用 1次; 4. 术后 72小时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4 天 1. 麻醉方式:全麻; 2. 手术内固定物:不可吸收性钛夹或可吸收性生物夹; 3. 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等; 4. 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慢性胆囊炎

4、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ICD-10:K80.1/K81.1)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CD-9-CM-3:51.2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症状: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可放射到右肩胛区,高脂餐后加剧;反复发作的胃灼热、嗳气、返酸、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2.体征:部分患者有胆囊点的压痛或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少数患者转氨酶升高。

4.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合并胆囊结石且发生过黄疸、胰腺炎的患者应行MRCP或CT等检查了解胆总管情况。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6-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1/K81.1慢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血型;(3)腹部超声;(4)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消化肿瘤标志物(CEA、CA199)、MRCP或上腹部CT、血气分析、肺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可考虑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1)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1)

(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一一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1)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7)神志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85)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97)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19)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79)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93)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19)外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47)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77)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89)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07)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35)眼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41)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57)推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69)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77)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95)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17)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53)妇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61)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91)老年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509)目录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痫病(颞叶癫痫)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8)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1)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6)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1)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6)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病的住院患者。

一、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颤病(TCD编码:BNV1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帕金森病(ICD-10编码:G2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颤病”的诊断(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临床路径(最全版)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临床路径(最全版)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临床路径(最全版)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胆囊炎(ICD-10:K81.0)。

既往有胆囊结石或反复右中上腹部不适/腹痛病史。

(二)诊断依据。

1.既往有慢性胆囊炎病史,如胆囊结石或反复右中上腹部不适/腹痛等。

2.典型的急性胆囊炎的表现:①症状:右上腹痛,可伴有发热。

②体征:右上腹压痛,Murphy(+),局部肌紧张。

3.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指标升高,如白分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

4.辅助检查如B超、CT、MR等提示存在急性胆囊炎表现(如胆囊壁毛糙或增厚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急性胆囊炎,且既往有慢性胆囊炎病史。

2.当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在本次住院期间不需要处理,也不影响本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如急性胆囊炎合并有其他需处理的急性疾病如急性胆管炎等的病例、怀疑或已确诊为胆囊恶性肿瘤的病例等均应排除。

3.拟急诊手术的病例进入路径,而因病情或患者意愿原因导致最终行保守治疗或介入下胆囊引流的病例应排除。

(四)标准住院日。

≤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淀粉酶、C反应蛋白3.出凝血功能4.超声检查:肝、胆、胰、脾、肾及输尿管5.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粪常规及隐血2.X线:胸片、腹部立卧位平片3.血气分析4.心肌标志物5.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两对半、丙肝、RPR、HIV6.定血型7.血培养,胆汁培养8.有条件者可检测降钙素原9.有条件者于必要时可行CT和/或MRCP检查(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评估分级以及抗炎支持治疗的反应,选择治疗方案,对于需急诊手术治疗的病例进入本临床路径。

急性重症胆囊炎(III级):合并心血管功能障碍(血压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多巴胺≥5微克/千克或任意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系统障碍(如意识丧失等);呼吸功能障碍(氧合指数<300);肾功能障碍(少尿,血肌酐>2.0mg/dl);凝血功能障碍(INR>1.5或血小板计数<100×10^9/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的门诊患者。

一、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胀(TCD编码:BNG1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胆囊炎(ICD-10编码: K80.1/K8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李乾构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陈灏珠共同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胆胀(慢性胆囊炎)协作组制定的“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慢性胆囊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胆郁滞证
肝胆湿热证
气滞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胆胀(慢性胆囊炎)协作组制定的“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胆胀(慢性胆囊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胆胀(慢性胆囊炎)的患者。

2.慢性胆囊炎伴肝内胆管、胆囊、胆总管结石及胆囊息肉患者,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无手术指征者,可进入本路径。

3.慢性胆囊炎伴胆囊颈结石嵌顿、急性胆管炎、壶腹部病变及胆胰等恶性肿瘤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肝功能、血脂、血糖;
(3)肝胆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肿瘤标记物筛查、肾功能、腹部CT、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内镜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胆郁滞证:利胆疏肝,理气通降。

(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4)肝郁脾虚证:疏肝理气,健脾助运。

2.针灸治疗
3.其他疗法
(1)耳穴压豆
(2)推拿疗法
(3)中药穴位贴敷
4.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2)情志调摄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右上腹及右胁肋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2.腹部B超提示胆囊或胆管壁增厚、毛糙、透声等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1.治疗期间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发热、黄疸等,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时,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腹膜炎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二、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胀(慢性胆囊炎)(TCD编码:BNG130,ICD-10编码:K80.1/K81.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
发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

标准治疗时间≤28天实际治疗时间:天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时间(第(第8-14天)2-7(第1天)天)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主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要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对□病情评估及量表测评□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诊对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完善辅助检查疗
□完成门诊复诊病历□完成门诊初诊病历□完成门诊复诊病历工
□不良反应记录□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不良反应记录作
情及注意事项门诊医嘱门诊医嘱门诊医嘱□清淡、易消化饮食□进行疾病宣教□清淡、易消化饮食□口服中药汤剂□清淡、易消化饮食□口服中药汤□中成药(视病情□中成药(视病情□中药汤□针灸疗法(视病情□针灸疗法(视病情□中成药(视病情□针灸疗法(视病情□外治疗法(视病情□外治疗法(视病情□外治疗法(视病情
□必要检查+□血常尿常便常隐
血脂血□肝功
□心电
□肝胆超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标记物筛□肾功CT
□腹□核磁共振胰MRC管造影□内镜下逆行性ERC胆管造影□超声内镜病□□有,原因□有,原因□□□有,原因
1.变1.1.
2.2.记2.

签名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更多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