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合集下载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pptx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pptx
丝状蚴
长0.5 ~ 0.7㎜,口腔封闭 咽管细长,有咽管矛。
钩虫杆状蚴 钩虫丝状蚴
钩虫丝状蚴
生活史
1.生活史过程
丝状蚴特点:
1. 口腔封闭,活动力强 2. 存活时间3-4周,2周内
经肺、咽、 食道至小肠
感染力最强
3. 集中在土壤表层(90%
在1-2cm深的表层土壤内)
4. 有向温、向湿、向触性 经皮肤入血
钩虫吸附在宿主小肠壁上
钩虫引起贫血的原因:(钩虫吸血、创面渗血、 影响肠道吸收)
1. 虫体吸血量大,边吸血边排除; 2. 头腺分泌抗凝素,使血液渗出; 3. 频繁更换吸血部位,造成更多伤口渗血 4. 虫体损伤肠黏膜,影响宿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晚期钩虫病病人(贫血、浮肿)
钩虫性舌炎
钩 蚴 性 皮 炎
(菜地、高杆阔叶植物地)
生活史过程模式图
2.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
小肠、以血液为主要营养 口囊咬着肠粘膜、不断更换叮咬位置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方式
经皮肤、口、胎盘或乳汁感染 感染期幼虫(经皮)→幼虫→成虫(小肠)
幼虫体内移行损害的主要部位 肺脏
皮下→心→肺→气管→咽→小肠
钩虫幼虫体内移行
钩(
虫 在
口 囊 咬
肠着
壁 的 寄
肠 粘 膜




咽管
口囊
咽管腺
钩虫在肠壁的寄生状态
钩 虫 幼 虫 在 肺 组 织 内 移 行
致病性
钩虫病人主要有四种主诉
脚手痒痛 咳嗽、吐痰、哮喘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 贫血、心慌、消瘦、浮肿
1. 幼虫
钩蚴性皮炎(着土痒 ) 钩蚴性肺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③钩蚴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乳
移行途径:右心、肺
生活史
宿主 终宿主:人 中间宿主:无,属土源性蠕虫 转续宿主(paratenic, transport host):猪、犬、猴等
迁延移行 ( persisting migrans )
十二指肠钩虫丝状蚴进入人体以后,虫体发育缓慢 或暂停发育,可潜留于某些组织中很长时间,在受到某 些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成熟。
3)异嗜症:与缺铁性贫血有关
4)婴儿钩虫病:急性便血性腹泻,病死率高 5)上消化道出血 对来自农村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除了考虑消化性溃疡、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损害、 胃癌等常见疾 病外,还要注意排除钩虫病。
致病性
钩虫成虫寄生小肠
缺铁性贫血所致的反甲
诊 断
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区有赤足下田史等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皮炎史,贫血等
病原学检查:确诊依据
1)粪检虫卵: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定量透明法 2)钩蚴培养法查钩蚴(取粪便)
3)痰检钩蚴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与EOS增多(>5%) 骨穿:造血旺盛,有助于贫血及其成因的判断 胃镜、钡餐等有助于钩虫病和其它消化道疾病的鉴别诊断
流行 淮河及黄河一线以南流行较为严重,而东北、华北、西北 感染率较低 感染率一般南方高于北方,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南 方以美洲钩虫为主,但混合感染较为普遍 旱地耕作较易感染 防治 控制传染源:针对流行区不同特点,采取集体化疗、目标 化疗或选择性化疗。阿苯哒唑400mg,顿服,以及纠正贫血 等其它对症处理 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个人防护,减少感染机会
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有一溃疡约0.8×0.5cm大 小, 溃疡面及周围粘膜均有活动性渗血不止,行BⅡ式胃 大部切除术。术后第9天再次解血便,呕吐鲜血,经非手术 治疗无效, 考虑胃肠吻合口出血,再次剖腹探查,术中见 胃肠吻合口粘膜渗血不止,未发现溃疡,切除吻合口,行 胃空肠Rouxen Y式吻合术,切除吻合口组织送病理 检查。再次术后第2天又发呕血及便血,胃镜检查发现吻合 口远端有散在点状陈旧性出血面。病检报告:(吻合口)肠 粘膜出血并有钩虫。停用止血药,按钩虫病予以驱虫治疗, 呕血及血便停止,治愈出院。随访2年,情况良好,未再发 出血。(广西忻城县人民医院,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 年,第9卷,第5期) 问题:1)从这个病例中我们应该记取什么经验教训? 2)在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医生有什么疏失?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3)异嗜症:与缺铁性贫血有关
4)婴儿钩虫病:急性便血性腹泻,病死率高 5)上消化道出血 对来自农村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除了考虑消化性溃疡、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损害、 胃癌等常见疾 病外,还要注意排除钩虫病。
致病性
钩虫成虫寄生小肠
缺铁性贫血所致的反甲
诊 断
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区有赤足下田史等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皮炎史,贫血等
③钩蚴经母乳
移行途径:右心、肺
生活史
宿主 终宿主:人 中间宿主:无,属土源性蠕虫 转续宿主(paratenic, transport host):猪、犬、猴等
迁延移行 ( persis虫体发育缓慢 或暂停发育,可潜留于某些组织中很长时间,在受到某 些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成熟。
1)发热
2)眼睑及面部水肿,重者可伴下肢水肿,部分患者可有 眼结膜下出血与指甲下线状出血 3)最突出的症状是全身性肌痛,尤以腓肠肌与四肢为 甚,压痛明显 4)重症患者可因心、肺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而死亡
致 病
脑旋毛虫病:非化脓性脑膜脑炎
机理:不明,有三种解释 1)脑内动脉和毛细血管被肉芽肿结节、幼虫或囊包机 械性阻塞 2)与毒素、旋毛虫代谢产物和受累肌肉分解产物引起 的高过敏性或免疫反应有关
致病性
致病阶段:幼虫、成虫(主)
幼虫
钩蚴性皮炎:患处红色丘疹,奇痒(打粪毒、土痒疹) 钩蚴性肺炎:咳嗽,血痰,哮喘等
致病性
成 虫 1)贫血:最主要的症状,系钩虫吸血致人体慢性失血引起。 患者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气促 以及面色蜡黄、粘膜苍白等。严重者可致贫血性心脏病。 2)消化道功能紊乱
旋毛虫幼虫囊包肌肉压片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一、形态
成虫:虫体细长,10mm。

♀:尾端呈圆锥状。

♂:尾端膨大成交合伞。

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

口囊发达。

十二指肠钩虫: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一对板齿。

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虫卵内含2—8个细胞。

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温、湿、暗土中)→杆状蚴→丝状蚴→真皮的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喉部→胃→小肠→成虫。

(其中,丝状蚴可直接变为成虫)。

寄生部位:小肠。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丝状蚴从皮肤钻入人体;经口感染。

三、致病
幼虫:(1)钩蚴性皮炎(2)呼吸道症状:肺部炎症
成虫:(1)贫血:成虫吸血,且边吸边排;分泌抗凝素,使伤口流血不止;不断更换吸血部位,使新旧伤口同时流血。

十二指肠钩虫:0.25ml/天;美洲钩虫:0.05ml/天。

(2)消化道症状。

(3)异嗜症。

四、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漂浮法 3、钩蚴培养法
五、流行: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广泛。

流行原因:1、有传染源存在 2、病人粪便污染土壤 3、人与土壤接触
六、防治原则:普查普治,加强粪管及个人保护。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
展示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PART 7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 生虫,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钩虫的生活史、流行病学和疾病症 状有助于提高对钩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 识
预防和控制钩虫病需要多方面的策略, 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 免疫力以及加强疫苗研究和国际合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方法的出 现,我们有望在未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 钩虫病,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 发展的影响
钩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钩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国际合作与交流
钩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 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来共同应对。世界卫生组织等国 际组织在钩虫病的防治方面发挥 着重要的领导和协调作用。通过 分享经验和资源,加强国际合作 ,可以有效推动全球钩虫病的防 治工作
PART 6
钩虫病的影响
钩虫病的影响
PART 3
流行病学和疾病症状
流行病学和疾病症状
传播方式
钩虫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土壤或水 源而感染。在发展中国家,农民、矿工等职 业人群由于长时间接触农田或矿井等受污染 的环境,更容易感染钩虫。此外,食物和水 源的污染也是传播钩虫的重要途径
流行病学和疾病症状
症状与体征
感染钩虫后,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 痛等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气喘等
血液系统症状:贫血、乏力、头晕等
其他症状:发热、夜尿增多等
流行病学和疾病症状
体征上可能出现面色苍 白、消瘦、浮肿等症状。 严重感染者可能出现心
肺功能不全等症状
流行病学和疾病症状
诊断与治疗
诊断钩虫病主要依据粪便检查发现钩虫卵或 粪便培养出钩蚴。此外,血液检查可发现贫 血等症状。治疗钩虫病主要采用驱虫药物治 疗,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同时需要注 意补充营养和对症治疗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
美洲板口线虫
长期感染可导致肠道炎症、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 肿大、肺部感染等严重后果。
03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检查可以发现虫卵,是诊断钩虫感染的常用 方法。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升高,有助于诊断钩虫感染。
临床表现
钩虫感染的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 紊乱等症状,结合临床表现可进行初步诊断。
加强粪便管理
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粪便污染环境, 切断钩虫的传播途径。
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钩虫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04 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的 认知,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水源、食物和居住条件,减少适宜的生 存环境。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 美洲板口线虫
目录
CONTENTS
• 简介 • 感染方式与症状 • 诊断与治疗 • 预防与控制 • 研究进展与挑战
01 简介
定义
01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也称为“钩虫”, 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
02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也称为“美洲钩 虫”,是一种引起钩虫病的寄生虫。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01
常用的驱虫药物包括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可以杀死钩虫并
促使其排出体外。
补充营养
02
钩虫感染患者常常存在营养不良,治疗期间应注意补充营养,
如补充铁剂、维生素等。
对症治疗

3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3 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一 、形态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美洲钩口线虫
成虫 体长约1cm,圆柱形,肉红色,死后乳白色, 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末端圆锥状。十二指肠钩
虫头部和尾部均向背面弯曲呈“c”形,美洲钩虫头部向背面 弯
曲,尾部向腹部弯曲成“s”形。
活钩虫
• 从患者肠道驱出的虫体,在体外活动的情况。
美洲板口线虫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口囊
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简称为十二指肠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为美洲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 囊是其形态学特点。成虫寄生肠道引起钩 虫病(hookworm disease ),主要表现为 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在寄生人体消 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为严重。
4. 幼虫需经移行才能发育成成虫,移行途径:皮肤— 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肺、肺微血管、肺泡—支气管— 咽—小肠。
5. 此外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 指十二指肠钩 虫的钩蚴经皮肤感染人体后,部分在进入小肠之 前,可滞留于某些组织中达很长时间,此时,虫体 发育缓慢或“暂停发育”,在受到某些刺激后,才 陆续到达小肠发育成熟。犬钩虫也存在上述情况, 但未发现美洲钩虫迁延移行现象。
disease):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 退。导致婴儿严重感染的是十二指肠钩虫。
四、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以检出钩虫卵和孵化出钩蚴是确 诊的依据 常用的方法有:
空隙 卵细胞 卵壳
活丝状蚴
丝状蚴前端圆、尾部尖,能作波浪起伏样 的蠕动。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
(1)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 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 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 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
3.借机械性刺激和分泌的酶的作用侵入人的 皮肤。侵入时其表面覆盖的鞘膜被脱掉,时 间约需30分钟至1小时。
感染方式:
(1)经皮肤 * (2)经口腔及食管粘膜 (3)经口吞食 (4)经胎盘、母乳 (5)经转续宿主
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移行途径:
皮肤→血循环→右心→肺→ 气管→咽→小肠
产卵
十二指肠钩虫: 10000-30000个/天/条 美洲钩虫: 5000-10000个/天/条
低色素性小细胞型贫血
反甲
消化道病变:
异嗜症:
婴儿钩虫病:
突然出现急性的便血性腹泻 贫血严重、婴儿发育极差、合并症多、病死率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早期或急性患者,15%以上,高者可达86%。
患者,女,37岁,山东农民。主诉头晕、心慌、腹 痛、黑便半年,加重3月。自1998年7月中旬脚痒,脚上出 现许多小丘疹。曾在棉田赤脚干活。9月中旬开始腹痛, 胃烧灼感,12月开始发现黑便逐渐加重成柏油状,伴头晕 、眼花。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经治疗 后未见好转。1999年3月开始心慌,喜食花椒、干茶叶、 生米、生豆等。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 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 内

2.虫卵(56~76×36~40µm)
二 生活史
发育过程
虫卵 第一期杆状蚴 蜕皮第二期杆状蚴
随 粪 便皮两次 经皮肤入内后移行
成虫
幼虫
丝状蚴
(小肠)
生活史小结
生活史类型
感染阶段 丝状蚴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2.向温性、向触性、向湿性,与人体皮肤接 触并受体温刺激后活动能力增强。
咽腺3个,主要分 泌乙酰胆碱酯酶、 胶原酶;
排泄腺1对,主要 分泌蛋白酶。

2-3 钩虫

2-3 钩虫
均钩虫感染率已降至6.12%(与1990年相比下降
了60.72%),钩虫感染人数为3 039万,仍是以
海南的感染率最高(33.18%), 其次为广西
(19.67%)、四川(18.01%)、重庆(16.49%)
及福建(15.9%); 以农民的感染率最高,其次为家庭妇女,牧民最低。
(二)流行因素
1.传染源 包括钩虫病人和带虫者。 2.流行因素 (1)含钩虫卵的粪便污染土壤。 (2)气候温暖潮湿,适宜于虫卵、钩蚴的发育 存活。 (3)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接触疫土。 3.易感人群 青壮年农民感染率最高,煤矿工 人次之。
钩虫(hookworm)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Dubini,1843) 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 (Necator americanus Stiles,1902)
一、形态
1. 成虫 (1) 虫体细长, 前端口囊内有两对钩齿或一对板齿。
(2) 咽管细长,后端膨大,管壁肌肉发达,有唧筒样作用。
亦可寄生于猩猩、猴及犀牛等动物,这些动
物可作为钩虫的转续宿主.
三、致病作用(主要致病阶段成虫)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但由于十二指肠钩虫引皮炎者较多, 贫血较严重,又是引起婴幼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故认为十二 指肠钩虫较美洲钩虫的危害大。 仅在粪便中查到钩虫卵而未 出现任何临床表现者称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出
六、防治
(一) 消灭传染源(病原治疗)
1. 局部治疗
(1)左旋咪唑涂肤剂 或 15%噻苯咪唑软膏1日2~3次,重者2日。 (2)透热疗法,将受染部位浸于53°C 热水中浸泡约20分钟。
2. 驱虫治疗 两种钩虫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大多数药物对

钩虫

钩虫
15年
生活史小结
成虫寄居于人体小肠上段,以血液为营养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在外界经一周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主要经皮肤(少数可经口)感染人 幼虫经体内移行后定居于小肠发育成熟 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

三、致病

钩虫病人看大夫主要有四种主诉

脚手痒痛 咳嗽、吐痰、哮喘 消化不良、腹痛、腹泻 贫血、心慌、消瘦、浮肿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返回
返回
两种钩虫口囊扫描电镜图:
板 齿 钩 齿
返回
美洲钩虫交合伞
十二指肠钩虫交合伞
十 二 指 肠 钩 虫 与 美 洲 钩 虫
雄 虫 交 合 伞
返回
虫卵:
56~76 × 36~40μmຫໍສະໝຸດ 钩虫卵粪成虫
(小肠上段)
24h
虫卵
土壤
一 期 2~3d 杆 状 蚴
5-7周
鲜粪施肥致虫卵污染土壤 适宜的温、湿度,阴蔽条件和 农作物栽培和耕作方式
3. 易感人群:旱地作物种植者、矿工、婴幼儿等
六、防治
1. 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驱虫(阿苯哒唑、 甲苯咪唑等);用铁剂纠正贫血。 2. 加强粪管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改良耕作 方式。
3. 注意个人防护:不赤脚下地,手足皮肤
可涂 抹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或15%噻 苯咪唑软膏。
黑便、腹泻、贫血、支气管炎
钩虫在肠壁的寄生状态
口囊
钩 虫 在 肠 壁 的 寄 生 状 态
( 口 囊 咬 着 肠 粘 膜 )
咽管腺
咽管
晚期钩虫病病人(贫血、浮肿)
钩虫生活习性与失血的关系:
吸血量大
十二指肠钩虫:0.14~0.4ml/日 美洲钩虫:0.02~0.1ml/日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且在1岁以 内婴儿感染多见。
常见症状:腹泻、柏油便、食欲 减退和贫血等。体征可有皮肤粘 膜苍白,心尖区收缩期杂音,肝、 脾肿大等。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第30页
(4)婴儿钩虫病:
严重贫血时,80%病例红细胞计数在200万 /mm3以下,血红蛋白低于5g%,嗜酸性粒 细胞百分比及直接计数都有显著增加。
肠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内壁 有微细绒毛,有利于氧和营养物质吸收和 扩散。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第3页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
① 头腺 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
阻止宿主肠壁伤口血液凝固,有利 于钩虫 吸血。 ② 咽腺
分泌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和胶 原酶,影响神经介质传递作用,降 低宿主肠壁蠕动,有利于虫体 附着。 ③排泄腺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第27页
贫血症状 ③贫血重度者:皮肤、粘膜极度苍白,全 身水肿显著,轻度活动后感严重气急、心 悸及心前区疼痛,脉搏快而弱,全心扩充, 有显著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杂音。当患者 出现心功效不全时,可伴有肝肿大、压痛, 肺部罗音,腹水等。严重钩虫病女性出现 停经或不育;孕妇易并发妊娠高血压、贫 血性心脏病、产后感染和早产或死胎等。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第22页
急性钩虫病:
也称早期钩虫病综合征。假如短期内大 量钩蚴感染,患者除了表现皮肤及肺部
症状外,还可在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2w,
表现显著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多为脐
周或上腹部隐痛)及腹泻(水样便为主,
少许黏液)。可伴有食欲不振、呕吐或
全身疲乏等。个别病例腋下或腹股沟淋
巴结肿大和疼痛,为丝状蚴移行经过淋
儿童长久患本病,易引发营养不良、生长 发育障碍和侏儒症等。

十二指肠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

十二指肠钩虫组长:谭彩虹一.十二指肠钩虫形态结构特征参与人:买合不白汉,缪斯,马小燕,彭夏燕钩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的上段,主要有两种,即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我国北方以前者为主,南方多感染后者。

成虫前端具口囊,唇片退化,口囊内具有成对的钩齿,具切割作用,雄虫尾端具交合囊及刺。

————以上摘自《无脊椎动物学》任淑仙第二版二.生活史及分布地域参与人:孙婧英,谭彩红,王灵玉,王培花生活史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多数在空肠上部,虫卵随粪便排出时为2-8细胞,呈现椭圆形。

卵在泥土中,温度适宜,含氧充足,潮湿荫蔽的条件下,一天几发育成胚胎。

幼虫从卵壳中爬出,具有杆状食道,为杆状蚴;在土壤中生活以细菌及分解有机物为食,数日内脱皮一次,进入第二期杆状蚴,此时幼虫具有食道球,但口封闭,不进食,借助体内储存营养生活。

第二次脱皮时,生长为丝状蚴,即感染蚴,此时幼虫抵抗能力很强,可存活2-3周。

感染期幼虫有聚集性,但与人体裸露皮肤或黏膜接触时,从手指脚趾间或毛囊,汗腺钻入人体,这是钩虫进入人体的主要方式。

现在有实验证明,它们可以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人体,也可因生食蔬菜吞下。

少数未被胃液杀死的幼虫,可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而无幼虫移行过程。

丝状蚴侵入皮肤后,进入小肠腺或淋巴管,随血液流经右心到肺,穿过肺泡,循支气管,气管上升到会咽,随宿主的吞咽下行到胃达到小肠;一部分幼虫随痰吐出,在小肠进行三次脱皮,形成口囊,附着于肠壁,在3-4周内,脱皮四次变成成虫。

从丝状蚴侵入人体到从人体粪便中找到虫卵约50天,成长达到九个月以上,成虫在人体内寄存的时间一般为1-10年。

————出自《动物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联合出版地域分布本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以热带、亚热带为甚。

我国以黄河以南广大农村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北方及西部地区较少。

根据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我国钩虫感染人数为19 405万,平均感染率为17.17%,以海南省的感染率为最高(60.90%),其次是四川(40.88%)和广西自治区(37.85%)。

十二指肠钩虫该怎么办

十二指肠钩虫该怎么办

十二指肠钩虫该怎么办现在很多医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肠道里都被检查出来有十二指肠钩扣线虫这种寄生虫。

这种寄生虫很少有人知道它,因为平时我们根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十二指肠钩扣线虫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在人的身体里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为十二指肠钩虫,寄身于口囊呈扁卵圆形,其腹侧缘有钩齿2对,外齿一般较内齿略大,背侧中央有一半圆形深凹,两侧微呈突起。

成虫体长约1cm,圆柱形,肉红色,死后乳白色,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末端圆锥状,头部和尾部均向背面弯曲呈“c”形。

幼虫幼虫通称钩蚴,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杆状蚴体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

口腔细长,有口孔,咽管前段较粗,中段细,后段则膨大呈球状。

杆状蚴有两期,第一期杆状蚴大小约为0.23~0.4×0.017mm,第二期杆状蚴大小约为0.4×0.029mm。

丝状蚴大小约为0.5~0.7×0.025mm,口腔封闭,在与咽管连接处的腔壁背面和腹面各有1个角质矛状结构,称为口矛或咽管矛。

口矛既有助于虫体的穿刺作用,其形状也有助于丝状蚴虫种的鉴定(图16-11)。

丝状蚴的咽管细长,约为虫体长的1/5,整条丝状蚴体表覆盖鞘膜,为第2期杆状蚴蜕皮时残留的旧角皮,对虫体有保护作用。

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故又称为感染期蚴。

当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时,鞘膜即被脱掉。

感染与致病钩虫病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北方以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为主,南方则以美洲板口线虫为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极为普遍。

十二指肠钩虫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以口囊内的钩齿咬附肠粘膜,以血液、淋巴液,脱落上皮细胞为食,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

虫体有不断更换咬咐部位的特点。

由于机械性损伤,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患者出现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以上就是专业人士为我们介绍的十二指肠钩扣线虫的一些常识,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十二指肠钩扣线虫也是一种寄生虫,并且很有可能会毁坏人身体内的营养成分,所以如果我们发现的话,要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 二 指 肠 钩 虫
美 洲 钩 虫
2. 幼虫 通称钩蚴,分为杆状蚴和丝状 蚴两个阶段。
杆状蚴
丝状蚴
第二章 消化道寄生虫
3.虫卵
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约56~76×35~ 40m,卵壳薄,内含有4~8个卵细胞,卵壳 与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或卵内细胞可 分裂为多个,成为桑椹期,甚至发育为幼虫 期。
钩虫生活史
钩虫生活史
丝状蚴依靠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存活, 多生活在距离地面约1~2 cm的表浅土壤 层内,并常呈聚集性活动。有些幼虫可 借助覆盖其体表水膜的表面张力沿植物 茎叶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2 cm的 高处。此期幼虫的抵抗力很强,在温、 湿度适宜的土壤中可活15w左右,但多 数因在自然环境中受阳光等因素的影响, 生活3~4w后自行死亡。

钩虫与蛔虫的生活史比较
钩虫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寄生方式 固着 蛔虫 小肠 游离
小肠, 240000/日 产卵部位 小肠, A.d-10000-30000; N.a 5000-10000 及数量 体外发育 卵---杆状蚴(24h)-------丝状 卵---------感染性卵 蚴(5-7天) (3周)
感染途径:
钩虫主要经皮肤感染人体, 十二指肠钩虫可经口感染人体,丝状 蚴直接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发育成熟; 丝状蚴粘附于口腔或食管粘膜上,由 此侵入血管或淋巴管,仍循皮肤感染的 途径移行。

幼虫也可通过胎盘使胎儿感染。有实验 报道曾从产妇乳汁中检获到美洲钩虫丝 状蚴,说明通过母乳也可能造成人体感 染钩虫。 某些动物如猪、犬、虎、狮、灵猫等 可作为十二指肠钩虫的转续宿主,推测 人们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的动物肉也可 能感染钩虫。
2. 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1) 消化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有喜食生米、泥 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行为表现, 称“异嗜症”,其可能的原因是患 者体内缺乏铁离子,从而导致一种 神经精神变态反应。在经补铁剂后 此现象可以消失。
2. 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2)贫血: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使宿主慢性失血的原因: ①吸血,分泌抗凝素 ②自咬附部位粘膜渗出的血液 ③经常更换咬附部位 ④活动可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 导致小细胞低色素缺铁性贫血。
1. 幼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钩蚴性皮炎----俗称为“粪毒”

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h内,
引发宿主局部皮肤Ⅰ型超敏反应。
部位:足趾、指间及其他皮肤暴露处,
表现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充血斑点 或丘疹, 1 ~ 2d 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 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如若继发细 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 而自愈。
钩虫雄虫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雄虫 末端膨大,即为角皮向后延伸形成的 膜质交合伞,内有肌性指状辅肋,依 其部位分别称背辅肋、侧辅肋和腹辅 肋。其中背辅肋的分布特点是鉴定虫 种的主要依据, 雄虫还有一对交合刺。 雌虫末端呈圆锥型,有的虫种具有 尾刺,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阴门位于 虫体腹面中部或其前﹑后。
两种钩虫成虫的区别
一、形态
1. 成虫 体长1cm左右,圆柱形,肉红色, 死 后呈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微向背侧仰 屈,顶端为发达的角质口囊。钩虫的咽管 长度为体长的1/6,其后端略膨大,咽管 壁肌肉发达。 肠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内壁 有微细绒毛,有利于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和扩散。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
① 头腺 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 阻止宿主肠壁伤口血液凝固,有利 于钩虫的 吸血。 ② 咽腺 分泌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和胶 原酶,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 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 附着。 ③排泄腺
2. 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钩虫成虫口囊内的钩齿和板齿
咬附在肠黏膜上,引起损伤、溃疡及成片的 出血性瘀斑,可累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

病人在感染后 30 ~ 60d 逐渐出现上腹部 隐痛、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 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消瘦、乏力、便 潜血阳性等。少数可伴有肝、脾肿大等体 症。
转续宿主:Schad 等曾用十二指 肠钩虫丝状蚴人工感染兔、小牛、 小羊、猪等动物,经26d~34d, 在其肌肉内均能查出活的同期幼虫。 提示,某些动物可作为十二指肠钩 虫的转续宿主。
三、致病性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基本 相似,但是,十二指肠钩虫 较美洲钩虫对人体的危害更 大。 为什么?
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 有的虽然在粪便中检出虫卵,但 无任何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染。 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 有的尽管寄生虫数不多,却表现 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称为钩虫病


呼吸道症状(钩蚴性肺炎):
当钩蚴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 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壁的点状出血与炎 性渗出,重症者可引发支气管肺炎。患 者表现有喉痒、咳嗽、声哑等,严重者 可出现剧烈干咳、痰中带血、阵发性哮 喘等,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急性钩虫病:
也称早期钩虫病综合征。如果短期内大 量钩蚴感染,患者除了表现皮肤及肺部 症状外,还可在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2w, 表现明显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多为脐 周或上腹部隐痛)及腹泻(水样便为主, 少量黏液)。可伴有食欲不振、呕吐或 全身疲乏等。个别病例腋下或腹股沟淋 巴结肿大和疼痛,为丝状蚴移行通过淋 巴管及淋巴结所致。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和美洲板口线虫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
的统称,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
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人体的钩虫,
分属钩口和板口两属,主要有: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锡兰钩口线虫 犬钩口线虫 巴西钩口线虫---感染期幼虫可侵入 人体,引起幼虫移行症。 偶然寄生人体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方式 经皮, 黏膜, 口, 胎盘 从感染至 5----7周 产卵 寿命 A.d----5年 N.a---15年
感染性卵 经口 60—75天
1年
迁延移行:感染十二指肠钩虫后, 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之前,可在某些 组织中滞留很长时间,(有报道为253 d), 此时虫体发育缓慢或暂停发育, 直 到遇到适宜的刺激,才陆续到达肠腔 发育成熟,这种现象称为迁延移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