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陈红兵、杨龙《道家的“无为而治”及其可持续发展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学年福建省新3月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福建省新3月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7e66e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4.png)
2024学年福建省新3月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
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黄沙漫天妥善杀鸡取卵如火如荼B.黄沙漫天妥当以卵击石如日中天C.过眼云烟妥善杀鸡取卵如日中天D.过眼云烟妥当以卵击石如火如荼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B.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C.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D.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cde67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5.png)
铜川市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美基于语言美”,严格地说应是“文学美基于文学语言的美”。
因为文学语言既不同于日常语言,也不同于科学语言,它有自身的审美功能特点。
不妨通过三者的比较,进一步弄清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
对语言功能类型的区分,始于黑格尔而大兴于现代形式主义文评。
韦勒克明确把语言分为三种,他在讨论“文学的本质”时写道:语言是文学的材料,要阐明文学的本质,“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事实上,一种民族语言为全民族共有而非文学家独有,文学反映的内容又包含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情态,因此这三种用法在作家笔下无疑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转折变化。
不过,三种用法由于功能目的的不同,确又存在各自的特点。
日常语言不是单独的概念,它包含口头语、商业语、官方语、教师用语和学生用语等十分广泛的变体。
尽管如此,突出实用性,实现当下语境中实际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是日常语言的共同特点。
日常语言大多是面对面的交流,虽然它有时也追求科学语言的精确性和文学语言的生动性,但在许多地方可能是非理性、非逻辑的,在特定语境中允许民族语言特有的种种变化。
科学语言来源于日常语言。
钱锺书说:“‘书名’之名,常语也;‘正名’之名,术语也。
……专家著作取常语而损益其意义,俾成术语……”从常语到术语是科学语言形成的普遍规律。
名校解析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名校解析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b4c08ade80d4d8d05a4f69.png)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的理性思考冯健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其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
因而从人类到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它的本体论、社会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复归于朴”,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和睦的思想可说是有惊人的相似。
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道家的“与天为徒”“道法自然”的整体自然观,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观,表现了人类文化的深刻智慧,为构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提供了智慧的源泉。
美国物理学家J·卡普拉在《非凡的智慧》一书中说:“在伟大的精神传统中,在我看来,道家提出了关于生态智慧的最深刻的、最完美的说明。
这种说明强调了一切现象的基本同一和在自然循环的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嵌入。
”道家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纯朴和谐,让一切事物都回复到其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事物显示其本来的面目,让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而是应该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
体育的发展不可否认地被置于生态环境当中。
道家思想中蕴涵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发挥道家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使之适应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道家思想使传统体育关注审美性、共娱性、参与性;不重竞技亦不重胜负。
2025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5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1f336b7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a.png)
单元质量检测四(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
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阅历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如图所示):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阅历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
“绿色意识”主见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
当下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
值此之际,提倡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现——绿色消费,可以变更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相识经验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
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绽开主体与客体的分别,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
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殊艰难曲折互为因果。
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富于启迪。
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才智的缘由所在。
东亚才智没有也不行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供应的只是闪烁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认为,印度人强调个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
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
甘肃省甘南2024届高三(下)4月联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甘肃省甘南2024届高三(下)4月联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5b4f1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0.png)
甘肃省甘南2024届高三(下)4月联考语文试题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题文)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老子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
![《“老子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68fa2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e.png)
《“老子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老子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
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
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
河南省安阳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河南省安阳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24716e6bd97f192279e9a6.png)
河南省安阳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流派和哲学家大都推崇直觉,且对之每有议论,诸如“体”“顿悟”“禅定”“觉”“意会”等概念,都程度不同地表达了直觉的涵义,或说与直觉思维有关。
这些直觉性的概念,有的是儒家提出的,有的是道家提出的,有的是释家提出的,还有的是各家通用的,这就说明,直觉在传统哲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
直觉思维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和创造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民族的传统的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都强调“神似”,而反对“形似”,追求“言外之旨”“象外之意”,重视含蓄、隐而不露,反对一览无余,形成了重“表现”的艺术和审美传统,这与直觉思维都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欧阳修在评论画作时说:“古画画意不近形。
”苏东坡也反对作画“形似”,而强调神韵:“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把形似之画作视为幼稚、不成熟之作。
叶燮认为诗歌创作和评价原则应该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果,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严羽称诗歌欣赏的原则为“诗道在妙悟”。
一些艺术评论家指出,中国的艺术以“表现为主”,不大重视“摹仿”。
这一艺术和审美的基本倾向,显然是在直觉思维的指导和制约下形成的。
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思维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
它不是设立在科学思维的根基上,它未能从整体思维中分化出一个单纯的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不是建立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并且常把认知活动导向道德伦理领域和个体精神生命领域。
这一方面导致中国人生哲学的高度发展,但另一方面,使直觉思维所获知识缺乏科学性、精确性,而往往具有模糊性、跳跃性、非系统性的局限。
过度地沉湎于直觉而轻视科学的逻辑的方法,必然会对实证科学和哲学理论的系统化、条理化发生消极的影响。
事实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完全对立,而是并行的。
高三语文: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联考和解析
![高三语文: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联考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c1940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a.png)
2024年高考全真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相关论说,曾引起画坛的轩然大波。
随后不久,吴冠中的老朋友张仃先生以《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予以回应,与吴冠中的文章形成争鸣之势。
这场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官司”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但这场争论在AI和5G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再度被提起,提倡创新者觉得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让中国画迎接世界性的改造,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创作,而有些创作者则坚持认为应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
对中国画基本问题的探讨,实际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到了五十年代,对新国画运动(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传统国画的改造)及中国画教学方法也有论辩。
每一次时代变革发展的现实因素被带入,都会引起有关中国画的争论。
中国画在创作上看似容易操作,其他画种包括现代技术都能直接参与进来,似乎笔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吴冠中当年“笔墨等于零”的感慨是针对“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而言,并不是对中国画笔墨的完全否定。
其实吴冠中本身精通水墨,笔墨的点线面被他在江南水乡等画面上发挥到了极致,他将笔墨线条运用到了自己的油画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气韵。
在世界画种中,能够以国别称呼的并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
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3b761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4.png)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周人认为,修德与刑罚实为一事之两面。
然而,这种对刑德关系的思考却长期被后人曲解。
《论语·为政》载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将刑与德彼此对立,而主要是强调单独用政、用刑的弊害。
但后人误解孔子的原义,将刑与德对立起来,认为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
这种误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②西周金文所提供的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仍可从中看出周人对于用刑的思考。
比如,西周膡匜铭曰:“汝敢以乃师讼,汝尚忒先誓……宜鞭汝千,幭剭汝。
”意思是说,牧牛违背先前所立的誓言,对其处以鞭刑一千,并施以墨刑。
再如,夨人盘铭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鞭千罚千,传弃出……我既付散氏隰田、庄田,余有爽变,鞭千罚千。
”意思是说,散氏向夨交付田地必先从耕田的农具开始,后又交付田地,两事皆立誓,如有贼心不诚,则受鞭刑一千,罚金一千,或流放逐远。
这些史料记述了西周刑罚的一些真实情况:受刑者之所以受刑,是因其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
这清楚地表明,西周刑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对失行者的惩罚,而是重在对失德行为的约束。
安徽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4月份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4月份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23e67d3169a4517723a3d6.png)
安徽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
广东省揭阳市统考2024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揭阳市统考2024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62b1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e.png)
广东省揭阳市统考2024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的讲话两次提到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
他说,“抗日战争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②与西方古希腊文明起源相比,东方的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5000多年前中国从氏族社会走向文明社会,保留了旧有的氏族组织;国家建立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权利与财产按照血缘亲疏分配。
西周时期的敬天、孝祖、保民这些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石,也是探索中国儒学来源的重要方面。
古人称此为“天人之际”,即把握天道与人道这个主题,强调二者的协调和谐,突出“人”的地位、责任与社会化的特质。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人”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首次系统地论述关于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完善、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等问题。
儒学最早提出君子“人格”概念,后来演变为“国格”观念,以及提倡敬老、养老、救济孤独残疾等美德,这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些研究儒学的学者认为,对儒学的研究,可称之为“人学”。
我个人也持此观点。
③就儒学来说,孔子首先强调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有理想:此理想可称之为“道”。
“道”的价值超过人的生命。
当“道”与个人生命相冲突,君子应牺牲个人,以维护“道”之尊严,这就是孔子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之所以有高尚理想,有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因为人有道德,人能思考,人超越于其他动物。
2025届辽宁省铁岭市六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2025届辽宁省铁岭市六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a909c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7.png)
2025届辽宁省铁岭市六校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也。
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
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
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
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
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
明年春,崔立变。
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
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
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
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
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日:“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
”祁等固辞而别。
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
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
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徽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日:“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
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2024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四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四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1d60385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4.png)
单元质量检测四(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赵建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
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
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无影无踪了。
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起先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终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模糊不明。
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缘由。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志向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
墨家思想有着特别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见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见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斗争;物质财宝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定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见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见。
那么,作为其动身点与立足点的兼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主见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
解决的方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歼灭一切祸乱之源头。
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见明显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视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志向社会图景可望而不行即,不行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见,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
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十二、第十章《无为而治》(解析版)-【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
![十二、第十章《无为而治》(解析版)-【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8c5ccf2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3.png)
十一、《乡土中国》第十章《无为而治》教考融合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
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________。
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不但个人不常________,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历世不移的结果,( )。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
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________的意思,做人就得________。
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不是在熟人中长大,而是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B.人不是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是在熟人中生长大C.人不但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且是在熟人中生长大D.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熟视无睹背井离乡荒诞不经循规蹈矩B.置若罔闻安土重迁荒诞不经亦步亦趋C.置若罔闻背井离乡放浪形骸亦步亦趋D.熟视无睹安土重迁放浪形骸循规蹈矩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
B.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C.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D.人之所以要有记忆的原因,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40cad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9.png)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把这两者推向极端,就成为美学中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就是“尽善尽美”。
而道家则是相对论者,如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转换的,没有丑,即无所谓美,所以只知美之谓美,也就无所谓美了;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超过了美的界限,美就可能转化为丑。
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乎辩证法的。
这些思想对于建立朴素的、辩证的美学观很有意义。
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思想。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大力攻击文章礼乐有失性命之情,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
如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
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
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庄子这些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但他从另一方面.......,把老子的相对论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齐物论》中提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在《至乐》篇中也讲到同样的事实,指出:“《成池》《九韶》之美,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在这里阐发了他的美的相对性的观点,而且把相对性引向相对主义。
美具有相对性是对的,但引向极端而成为相对主义则是错误的。
毛嫱、丽姬之美,是客观存在,《成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
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43afc483c4bb4cf6ecd1e0.png)
荆州中学2018届高三4月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定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
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能够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
这种理想状态或许特别难达致,却能够不断追求。
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中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
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
石家庄市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石家庄市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7dbee455270722182ef769.png)
石家庄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2019.5.7)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
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表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中、和、乐,即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在对人道的研究中,而“中”即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表现。
“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正、中道、中庸。
从《论语·尧曰》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看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曰》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示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看法绝非有时。
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
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共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
在先秦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突显出来的。
“和”即不同样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
此后,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围:“君子和而不同样,小人同而不和。
”所谓“和”,是指不同样的事物、看法结合,又处于一种友善的状态。
所谓“同”,同一种事物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
所以,和而不同样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
《周易》乾卦《彖》更将“和”提升为宇宙法规,提出“太和”这个重要看法。
“和”也是道家和释家的基本价值范围。
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规,“和曰常,知和曰明”。
以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为详尽内容的“六和”,则表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74e246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a.png)
第四单元测评(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隐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须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实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留意经典滋养。
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主动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殊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观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务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
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试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爱护。
我们国家疆域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朝气制的有效措施。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化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为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贯穿整体性爱护理念。
2019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42c48b0b1c59eef9c7b452.png)
(选自赵勇《尽可能让人文等术大众化》,2018年8月3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学术场域内,专家的思维和言说方式看似具有天然合法性,但时间长了会脱离大众。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C项“系统地阐述了”,言过其实,原文只是说“法国思想家萨特的主张与做法值得一提”朱光潜“无论是哪类著作,他都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如此功夫,既是因为他学贯中西,也是因为他特别讲究作文之道,正是依靠这种追求,他才把论文写成了大家可阅读的文章,努力把学问做到化境"。故选C.
从人文专家与大众的关系上看,人文学木大众化也是大势所趋,社会发展至今,已不得不正视如下事实;专家可能还是原来的专家,但大众已不是原来的大众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以前专家是“信息富人”,大众是“信息穷人”,这种不对称让专家变成知识的垄断者。然而,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变革,大众开始分享原来专家才有的知识资源,甚至在某些方面已与专家不相上下。在这种格局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就需要重新调整,专家之学需要获得新的呈现,专家之学的大众化之路自然也有更迫加的努力方向。
6。 优势:①让知识更加亲民,拓展了掌握知识的渠道;②让传播链条不断简化,学习效率更高;③节约时间成本,可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不尽人意的表现:①产品平均到课率低,持续学习并付费的用户不多;②平台一拥而上,行业参差不齐;③部分平台运营者投机取巧,优质内容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法自然”从根本上说,它是对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自然运化过程、规律,及“自发秩序”的效法和顺应。
所谓“自发秩序”,即依循自然规律形成的自生自发秩序,区别于人为建构的秩序。
“道法自然”实际上蕴含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即肯定自然、社会、生命系统的自然状态、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和自发秩序是“好的”,优于人为构建的秩序。
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中即体现了对社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及秩序的肯定与信任。
老子认为,统治者“无为而治”,百姓能够自发趋向和谐有序(“自化”),自己规范、管理自己(“自正”),自己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自富”),恢复自身的自然本性(“自朴”)。
黄老道家突出“因循”,主张因时、因物、因民,顺应天地万物及百姓的本性及其自然运化过程等,体现的也是对自然、社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和自发秩序的肯定。
对自然、社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及秩序的肯定与信任,又是针对人为治理天下的观念而言的。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基础上的。
所谓“无为而治”即反对人为治理天下,主张以道治理天下。
道家认为人为治理天下,只会扰乱自然、社会的自然演化过程及秩序,破坏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
如《庄子·在宥》篇,广成子批评黄帝人为治理天下:“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将人为治理天下视作自然生态失调、万物丧失自然本性的社会根源。
道家对自然、社会本身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及秩序价值的肯定和信任,与当代生态思想家肯定生态系统复杂演化机制,肯定自然本身的智慧等,具有一致性。
当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肯定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趋向和谐有序、共生繁荣的机制和能力。
如余谋昌教授在其著作中强调,生命和整个自然界从自身的生存发展出发,“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好”的。
植物生长在适应的土地上,它的枝干、叶片和根系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水分和其他营养元素;所有生物都“知道”如何寻找食物、修补创伤、抵御死亡和维护自身的生存;而生命和自然界也存在解决自己面临问题的“智力”。
美国生态学家康芒纳把生态学规律概括为四条法则:第一,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第二,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第三,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第四,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中所说的“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实际上肯定了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秩序的智慧或价值。
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说,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纠正现代文明的物质主义价值导向、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社会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在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陈红兵、杨龙《道家的“无为而治”及其可持续发展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中的“自然”,指现在人们所认为的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B.老子的“无为而治”体现了对百姓能够“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信任。
C.黄帝时出现了自然生态失调、万物丧失自然本性的现象,广成子将其原因归结于人为治理。
D.当代生态思想家所谓的自然本身的“智慧”,是指自然具有的生存发展、修复自身等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的相关论述,意在论证“道法自然”的内涵。
B.文章第二段将“无为而治”与人为治理天下进行对比,凸显了人为治理的危害。
C.文章用事例论证了在生态观念上当代学者与“道法自然”思想的一致性。
D.文章立足于当下论证古人的智慧,是要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的“道法自然”是其“无为而治”思想的基础,两者应无本质的不同。
B.道家主张统治者以“道”来治理天下,他们认为这样才能真正使天下太平。
C.就自身生存发展来说,“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对它的干预要慎重。
D.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当代生态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
1.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A.道家“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自然运化的过程、规律,及‘自发秩序’”,不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广成子说的话只是用以反对人为治理天下,不能据此就肯定说“黄帝时期出现了自然生态失调、万物丧失自然本性的现象”。
D.根据原文,所谓自然的“智慧”,是说“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趋向和谐有序、共生繁荣的机制和能力”,并非说自然具有像人一样的“意识”。
2.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第二段虽然写了人为治理天下,但并不是与“无为而治”进行对比,而是在于阐述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原因,故也不存在“凸显了人为治理的危害”。
3.答案 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丁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