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叠合盆地、改造型盆地、多期复杂变动型盆地与油气成藏
板块构造学_3详解
龙门山—武陵山—台湾地区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模式
上图系华南地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34°N,100°E—22.8°N,123.6°E)Vs速 度结构剖面,下图为地质解析剖面。1.岩石圈地壳;2.岩石圈上地幔;3.青藏板 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东南亚沟弧盆系岩石圈中下部高速块体(幔块构 造);4.软流圈高速块体;5.软流圈极低速带;6.固结圈内高速块体;7. 壳内低 速层或壳内软层;8.莫霍面;9.岩石圈底界面;10.软流圈底界面;11.古板块俯 冲碰撞缝合带;12.板块俯冲带及大型逆冲断裂带;13.板块与地块相对运移方向; 14.地壳表层岩块相对运移方向。BJT—北川—九顶山逆冲断裂带;HYT—华蓥 山 逆 冲 断 裂 带 ; QYT— 七 曜 山 逆 冲 断 裂 带 ; CHT— 慈 利 — 花 垣 逆 冲 断 裂 带 ; JHT—江南逆冲断裂带(或溆浦逆冲断裂带);JSS—江山—绍兴古板块俯冲碰 撞缝合带;MLT—马尼拉俯冲带;RKT—琉球俯冲带
4)据盆地形成发育时代
① 据形成时代:元古代、古生代、中新生 代盆地等
② 据持续时间:短周期单时代的、长周期 多时代的
③ 据动力性质变化:单旋回的、多旋回的 ④ 据沉积充填和盆地形成关系:先成盆地、
同生盆地、次生盆地等
5)据盆地内部构造样式
① 据盆地内部构造样式:褶皱型、坳陷型、 断陷型
② 据盆地改造程度:原型盆地、改造型 (残留型盆地)
④ 据盆地深浅:深盆(>2000m)、浅盆(<2000m)
2)据基底特征
① 据基底性质:前寒武系褶皱基底上的、 加里东褶皱基底上的、海西褶皱基底上 的等
② 据基底时代和性质的均一性:均一的、 不均一的
③ 据基底构造:复背斜或复向斜基础上的、 上叠盆地、继承性盆地等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田是如何形成的?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田是如何形成的?一、概述盆地油气成藏模式概括了盆地油气成藏的条件、机制及规律,侧重角度的不同,所划分的油气成藏模式也不同。
俄罗斯的主要含油气盆地成藏复杂,具有多期次成藏和差异性成藏的特征。
多期次成藏是指俄罗斯含油气盆地在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均有油气成藏。
差异性成藏是指在不同地区,由于构造作用等条件的不同,其成藏具有差异性。
因此,根据构造差异,可将俄罗斯主要含油气盆地成藏模式主要划分为3种成藏模式:单旋回盆地封闭型成藏;叠合盆地前陆差异扰动调整型成藏;叠合盆地走滑改造型成藏。
西西伯利亚盆地、东巴伦支盆地和叶尼塞-哈坦加盆地均以封闭型成藏为主,西伯利亚、东欧东缘和南缘以调整型成藏为主,北萨哈林盆地为改造型成藏(陈景阳等,2017)。
表1 俄罗斯主要含油气盆地盆地类型及储产比二、单旋回盆地的封闭型成藏由于盆地结构稳定性和演化的继承性,这种模式的油气藏形成后,其位置、规模和类型基本未遭受大的变动,未突破原始含油气系统范围,如东巴伦支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等(吴义平等,2014)。
该类型含油气盆地所发现的储量占所有含油气盆地储量的67.5%(表1)。
西西伯利亚盆地具有较高的基底活动性,侏罗纪,盆地快速沉降和缓慢补偿导致岩石中有机质的富集,湿热气候条件提高了海相和陆相各种环境的生物产率。
白垩纪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均较高,沉积厚度较大且以陆源碎屑物质为主。
海侵期间形成了大量优质生油岩,而在海退期形成了气源岩。
沉降和沉积作用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盆地内多套储盖组合的有利配置;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差异沉降和沉积物的差异压实造就了大量规模巨大的披覆背斜圈闭(杜鹏等,2011)。
由于较高的构造活动性,这类盆地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大地热流,有利于有机质成熟和生烃,另外,这类盆地多是中新生代盆地,油气成藏大多发生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油气充注过程可能具有脉冲性,相对较晚的成藏史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图1 西西伯利亚盆地封闭型成藏模式图三、叠合盆地前陆差异扰动调整型成藏俄罗斯前陆盆地的形成对应3期构造运动,分别为元古宙贝加尔运动、晚古生代海西运动和中新生代阿尔卑斯运动,分别对西伯利亚南缘、东欧东缘和南缘的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
叠合盆地及其基本地质特征
相对集 中发育而形成的一类盆地,认为叠合盆地是地壳多旋 回发展的产物,叠合盆地的叠合方式有继承
型 、延变 型和改 造型 3种 叠合 类 型L 。 4 ]
20 04年 ,何登 发 、贾 承造 等依 据地 壳 运 动 的多 阶段 性 与 活 动论 构 造 历史 观 ,定 义 “ 合 盆地 ” 为 叠
拉通 盆地 ,拉 张盆地 ,挤 压 盆地 )之 间复 杂 多样 的叠合关 系 。盆地 的叠 合导 致 了组 成叠 合盆 地 的各含油 气 系统 的复合 ,分叉 甚 至混合 ,导致 了油 气成 藏 的多样性 和调 整过 程 的复 杂性 。
2 基本地质特征
由于叠合 盆地 具有 多旋 回构造 演化 史 , 由多个 单 型盆地 经多 期构 造变 动 和多方 位 复合 叠置 而成 ,因
要准确预测叠合盆地油气藏分布提高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成功率必须针对叠合盆地具体地质特点及油气地质基本特征用新思维新思路新理论寻找不同地质背景和条件下控制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主控因素揭示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聚散机理总结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聚散规律和分布模式采用正演和反演相结合上下统筹顺藤摸瓜的思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总结一套适合叠合盆地油气勘探的地质理论开发一套勘探配套技术是解决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规律问题实现叠合盆地勘探大突破的关键这对于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具有重大的意义参考文献1吴根耀马力
经历 了多 阶段运 动体制 ( 包括 构 造体制 与 热体制 ) 的变动 ,不 同阶段 的原 型 盆地 发生 叠合 而形成 的具有 叠加 地质 结构 的盆地 ,将 中国 的叠合 盆地 归 为 3基 本类型 ,即前 陆一 克拉通 型 ,断 陷一 陷型 与克 拉通 内 坳
陆坳 陷型L 。 5 ]
笔者认 为 ,叠合 盆 地是 “ 历 了多期 构造 变动 ,由多个单 型盆 地经 多方 位 叠加 复合 而形 成 的具 有复 经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确定——以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4 中国地质大学 ( . 武汉 )资源学 院 石油 系 , 湖北 武汉 40 7 ] 3 0 4
摘 要 : 探 实 践 表 明 , 旋 回叠 合 盆 地 油 气成 藏 过 程 的 复 杂 性 极 大 地 影 响 了油 气 勘 探 进 程 。 对 渤 海 湾 盆 地 临 清 坳 陷东 部 勘 多
上古 生界 石炭一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 的结 果表 明, 盆地分 别在 中一晚三 叠世 、 白垩世 、 该 晚 古近纪和 新近 纪一 第
注油气几 乎全被破坏 成残 留沥青 , 第二期和 第三期充注的油气有 可能在 以北西 向断裂分 隔的 中央洼 陷上古生界地 层一构
造 圈 闭 聚 集 成 藏 而 成 为潜 在 的勘 探 目标 。
关键 词 : 油气成藏期次 ; 流体包裹体 ; 古生界 ; 叠合盆地 ; 临清坳陷; 渤海 湾盆地
四纪发 生了 4次 生烃过程 , 且第一次 生烃量 小、 忽略不计 , 可 第二次生烃量也 不大 , 主要生烃 高峰期发 生在新 生代 ; 6口 而 井7 6块 流体包 裹体样 品的系统分析成果揭 示, 上古 生界分 别在 晚侏 罗世一早 白垩世 、 古近 纪和新 近纪一 第 四纪发 生 了 3
a mu t— y lc l u rmp s d a i lic cia s pei o e b sn.Mo e i o h d o a bo g n r to i t P r - r n fr uss u c dl ng f y r c r n e e a in n he e mo Cabo ie o -o r e r c s i h i i p e so t e Bo a y Ba i e e l h tf u t g so y o a b n g n r to c u r d o k n t e L nqng De r s in,h h iBa sn r v a st a o rsa e fh drc r o e e ain o c re
叠合盆地与油气聚集杂谈
虽然 19 年 的 中国油气勘探) 99 ) 专著提 出了 “ 八五 ’ ‘ 期 间 国家 地 震 局 地 质所 完 成 了 三 条 纵 贯 南 北 、全 长
10k 90 m的地震转换波测深大剖面……塔里木盆地不是一
个单旋 回的简单盆地 。它的主体 由多个古生代 海相克拉
通原型盆地叠合复合而成 , 在南北两侧 又叠置了几个 中、
名言传入我 国 ,国内随之就 出现 了 “ 盆地热 ” ,而且逐步 演变为 “ 盆地越 多 , 气资源就越丰 富” 油 。然而 自然界的
二
、
有 关塔 里木 盆地 叠 合 性 质 的论 述
事物是否如此 简单 ,且看有人说 “ ” 不 。
()美国的前 辈石油地 质家 Wek 于 14 年和 1 5 1 es 9 8 92 年就 曾在 AAP G杂志 中讨论过世界 的油气 田分布及沉积 盆地发 育控 制石油产状的 问题 ,他指 出 “ 石油产生 的方 式 远 比盆地 分类所依据的要素 多 ,多数丰产石油 盆地 的 大部分地 区 , 以是 不产油或空的 。 这位老先生还指 出 可 ” “ 目前的构造盆地 可以是 原始沉积盆地的一部分 , 只有 而 原 始沉积盆地与石油 的产状 相关” 他还强调 “ , 盆地的构 架 (rhtcue a c i tr )和环境 这两个主要 因素与石油分布密 e 切 相关” ,他说 :“ 世界上 8 %的商业可采油气只散布在 0 2 %的沉积盆地 中 ,这 并非夸大其词 ” 0 。 ( )A.I e osn对盆地 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结论 2 .L v re
报告 曾提 出 ,沉 积盆地应 区分古生代和 中 、新生代两种 体制 , 以及盆地演化过程 中的复合、 合和叠合的 问题 。 组 后来于 19 年的 世界含油 气盆地 图说 明书 中作 了修 92
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
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1、传统研究方法1.1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油气藏的形成是烃类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油气成藏期只能与圈闭的形成时期相当或晚于该时期,确定了圈闭的形成时期就确定了形成油气藏的时间下限,即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根据地层层序关系、古构造等方面的研究,绘制圈闭发育演化的平面和剖面图是该方法的分析基础。
该方法简便易行,但只能给出大致的成藏时间范围或成藏的最早时间,无法确定具体的成藏年代。
就中国复杂的叠合含油气盆地而言,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预示着圈闭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油气注入的滞后性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期只能为油气注入的最早时间,对油气成藏期精确厘定存在困难。
1.2根据源岩主生排烃期确定成藏期油气藏的最终形成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结果,源岩中油气的生成并排出时期是油气藏形成的时间下限。
在地温梯度高的快速沉降盆地,如前陆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早;相反,在地温梯度低的缓慢沉降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较晚。
因此,准确获得烃源岩层位和烃源灶的展布、古地温变化、埋藏史和生排烃史等是该方法的关键。
该方法在确定油气成藏期时遇到较大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1、Tissot 等对世界大型含油气盆地的生油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快速生油大约需要5-10Ma的时间,而慢速生油可能需100Ma或更长的时间,因此该方法对成藏期的确定有明显的滞后性2、由于含油气盆地中绝大多数探井位于构造的高部位或隆起带,可能的生油坳陷则缺少探井系统钻揭。
3、中国的叠合盆地中存在多套烃源岩3且烃源岩具有分期分区成熟的特点。
因此,许多情况下烃源岩的主生油期与现今保存油藏的有效成藏期并非一致。
1、3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成藏期在饱和压力情况下,油气藏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
油气藏形成之后,若饱和压力没有发生变化,则可根据饱和压力推断油气藏形成时的埋深,然后根据埋藏史进一步确定成藏地质时间。
地壳上所有的油藏都含有天然气且大量油藏被气体饱和或接近饱和,因此该方法也被应用于油气成藏期的研究。
第七章第二节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
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
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
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
分为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 山前坳陷盆地;3. 山间坳陷盆地;4. 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 R.(1976) 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
板块边界的类型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叠合盆地特征及油气赋存条件
叠 合盆 地 特 征 及 油气 赋存 条件
刘 池 洋
( 北 大学 大 陆 动力 学 国家 重点 实 验 室 , 北 大 学 含 油 气 盆 地 研 究 所 西 西 陕西西安 70 6 ) 1 0 9
摘要 : 叠合 盆地 在 我 国 分 布 较 广 、 构 多样 , 油 气 资 源 规 模 和 赋 存 成 藏 特 点差 别 甚 大 。 叠 合 盆 地 为 不 同 世 代 相 对 独 立 盆 地 上 下 沉 结 其 积 叠 置 而 成 的组 合 盆 地 ; 属 改 造 盆 地 类 型 , 有 独特 的 结 构 形 式 和 成 藏 条 件 。根 据 叠 合 盆 地 演 化 和 改 造 过 程 , 上 叠 盆 地 和 下 伏 归 具 将
Ge l g c c r c e itc n t o e m c u u a i n o o i ha a t r s i s a d pe r l u a c m l to
c nd to f s p r m p s d b sns o ii ns o u e i o e a i
岩 , 盆 地 总 的油 气 赋 存 条 件 、 藏 特 点 和 资 源 规 模 有 重 要 影 响 。 对 成 关 键 词 :叠 合 盆 地 ; 化特 征 ; 叠 盆 地 ; 伏 盆 地 ; 源岩 ; 气 成 藏 条 件 演 上 下 烃 油 中图 分 类 号 :T 1 1 E 1 文献标识码 : A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1期
石
油
学
报
Vol 2 NO.1 _8
20 0 7年 1月
A CT A PET R OLEISI I N CA
J n a.
2 0 07
文 章 编 号 :0 5 — 6 7 217 0 —0 10 2 32 9 ( (1) 10 0 — 7 (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2、Dow提出的石油系统 • 1972年,W.G.Dow首次使用Oil system概 念。根据威利斯顿盆地油-油对比和油-源对 比结果,提出了该盆地具有三套性质明显 不同的生—储组合,这三套组合被蒸发岩 分隔开,每个组合是一个石油系统,存在 三套烃源岩-储集层石油系统。 • 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烃源岩运移途径、 储集层、圈闭、盖层。
陆内裂谷盆地 陆内坳陷盆地 大陆边缘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 新生洋盆
1、裂陷盆地
(1)内陆裂谷盆地
(裂谷 :地壳断裂作用形成的断 层为边界的狭长断陷带 )
一般特点是:
①位于大陆板块内部; ②常具有双层结构,下部断 陷,上部坳陷沉积;
③地温梯度高,初期 带有基性喷出岩; ④同沉积正断层控制 着断陷及盆地格架; ⑤主要圈闭类型有滚 动背斜,掀斜断块, 底辟及地层圈闭。
内陆裂谷进一 步拉开,地壳强烈 减薄,形成过渡壳 时,内陆裂谷就演 变为陆间裂谷。
《油气成藏机理》第六章 2. 中国克拉通盆地
第六章中国克拉通——叠合型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1.地台、地盾、克拉通、克拉通盆地§2.(狭义)克拉通盆地——Williston Basin§3.(广义)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波斯湾盆地§4.(广义)克拉通内部裂谷盆地——中生代西西伯利亚盆地——新生代渤海湾盆地§5 .中国克拉通盆地第五章中国克拉通盆地——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调整与改造一、中国克拉通(盆地)二、准噶尔盆地输导体系形成演化与油气富集、调整与改造1.区域性构造演化差异2.输导体系形成演化3.油气富集与调整改造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油气藏物理、化学改造1.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与天然气分布及其成藏意义2.普光2大型气藏调整改造圈闭形成演化克拉通层序——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三叠系(华北克拉通破坏后相对稳定的区域)油气成藏地质要素:(1)克拉通层序:油源岩不发育,主要发育海陆交互相煤系。
(2)前陆层系:陆相源岩不发育油气成藏过程:油气成藏过程:)2期不整合——储层与地层圈闭形成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代的裂谷盆地拗陷层断陷层扬子地台内部——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山脉,类似与前陆盆地四川盆地多期造山运动形成的前缘隆起中国克拉通(盆地)——塔里木地台/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破坏: (1)塔里木盆地 (2)山系中国克拉通(盆地)——塔里木盆地 56×104km2中国克拉通(盆地)——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层系: 基底:前震旦系变质岩; 沉积盖层:震旦系-古生界。
前陆层系:中新生界盆地结构: 呈现多期前陆的叠合盆地二、准噶尔盆地输导体系形成演化与油气藏富z集、调整与改造 1.区域性构造演化差异z2.输导体系形成演化z3.油气富集与调整改造z准噶尔盆地勘探现状:从油气输导体系分析油气聚集北缘3区块 北缘1区块北缘4区块P源区/混C精河西缘区块区块卡1中部1区块庄1 盆5征1 P源区/ 混有JJ 主/混有E中部3区块四棵树区块霍尔果斯气田J 源区伊林黑比尔 根西区块北缘2区块泉1青格里山C/P混源区 区块(气为主)中部2区块董1J/P为主 混有C中部4区块东缘区块柴窝堡区块博格达山2区块 博格达山1区块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 压陷(前陆)盆 地阶段均衡挠曲盆 地阶段扭压-挠曲盆地 阶段 裂陷盆 地阶段YAD7YAD5SN6SN5SN4SN2EW4 EW6EW7EW8现今构 造E沉积前构造K1沉积前构造J1b沉积前构造 T沉积前构 造 P2沉积前构造Ysn5测线南缘断褶带 形成,油气 藏发生后期 调整稳定埋藏, 有利于侏罗 纪烃源岩的 成熟车-莫古隆 起形成,控 制盆地沉积 格局,生油 岩、储层分 布有效烃源 岩发育(1) 西北缘:近源强充注、复式阶梯输导、同源多期叠 加型油气聚集带050 km排1沙1庄1彩南排2成1永1 董1P1源岩 P2源岩西北缘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输导体系不整合+断裂油气 侧向与垂向输导体系烃源岩层系: 扇体+不整合 油气汇聚输导体系P2xP2xP2xP1j P2x输导体系 (1)区域性基底浅变质火成岩不整合侧向输导通道; (2)烃源岩层系砂体与烃源岩大面积互层式组合 (3)输导体系继承性性叠加(3)输导体系继承性叠加:组合形态不变红浅11 喜山期克80燕山期现今(生气阶段)印支期J3:155Ma (生油高峰) T3:222Ma (生烃开始)P2:245MaCP1 P2+3TJ1 J2+3K1K2E350300200100海西期印支晚燕山中 燕山晚期 燕山末N-Q 地质时代 地质年龄0 (Ma)喜山晚 构造活动 油气生成输导体系 P 圈闭形成陆梁:远源强充注、复式侧向汇聚、同源多期叠加型 油气聚集带北缘3区块 北缘1区块北缘4区块北缘2区块泉1精河西缘区块区块卡1中部1区块庄1 盆5 征1中部3区块四棵树区块霍尔果斯气田伊林黑比尔 根西区块中部2区块董1中部4区块柴窝堡区块青格里山 区块东缘区块 博格达山2区块博格达山1区块输导体系:断裂、不整合、砂体构造的高效输导网络陆梁地区输导网络模式图K JP盆1井西凹陷基东断裂石西油田燕山中期J2x J1sJ1bT油藏P-C输导体系继承性性叠加:组合形态不变喜山期永1 征1 沙1夏盐3现今(J生烃高峰)永1 征1 沙1夏盐 3燕山期 印支期J1bP2w P1fK2:96MaP2w P1fK1:120MaJ1s:178Ma (P生烃高峰) T3:210Ma (P生烃开始)成藏要素与成藏作用时空有效配置CP1 P2+3TJ1 J2+3K1K2350300200100E N-Q 地质时代地质年龄 0 (Ma)海西期印支晚盆1井西凹陷油源燕山中 燕山晚期 燕山末喜山晚 构造活动 油气生成 输导体系 P 圈闭形成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形成了一系列大中型气田北缘3区块 北缘1区块北缘4区块P源区/混C精河西缘区块区块卡1中部1区块庄1 盆5征1 P源区/ 混有JJ 主/混有E中部3区块四棵树区块霍尔果斯气田J 源区伊林黑比尔 根西区块北缘2区块泉1青格里山C/P混源区 区块(气为主)中部2区块董1J/P为主 混有C中部4区块东缘区块柴窝堡区块博格达山2区块 博格达山1区块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多断组合垂向汇聚型输导体系2000 0-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H(m)清水背斜N1t+Q N1s E2+3a E1+2z K1-2 K1 J2J1 +Pz东湾背斜TG1N1t+Q N1s E2+3a E1+2z K1-2 K1 J2 J1 +Pz0吐谷鲁背斜N20000-2000-4000 -6000-80005km-10000 -12000H(m)CP1 P2+3 T J1 J2+3 K1K2350300海西期200印支晚100燕山中 燕山晚期 燕山末E N-Q 地质时代地质年龄 0 (Ma)喜山晚 构造活动源岩生烃呼图壁、霍尔果斯 第一排构造带输导体系 J-E圈闭形成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小型油气田北缘3区块 北缘1区块北缘4区块P源区/混C精河西缘区块区块卡1中部1区块庄1 盆5征1 P源区/ 混有JJ 主/混有E中部3区块四棵树区块霍尔果斯气田J 源区伊林黑比尔 根西区块北缘2区块泉1青格里山C/P混源区 区块(气为主)中部2区块董1J/P为主 混有C中部4区块东缘区块柴窝堡区块博格达山2区块 博格达山1区块油气输导格架:油源通道主要是中生代走滑断裂发育NNE、 NWW向 剪切断裂发育近NWW向压扭性断 裂,被新近纪盖层滑脱断 褶带叠加之上发育近NWW向压 扭性断裂,被新近 纪断褶带叠加之上北缘压扭性断褶带 中部叠加褶皱带南缘叠加断褶带油气输导格架:油源通道主要是中生代走滑断裂单断/多断组合“汇聚” 型小断距压扭性断裂,输导能力小于西北缘与南缘逆断裂中2区块断裂不发育中部2区块634.6地震反射剖面中部地区:储集体输导层形态发生变化,油气藏遭受调整永1 征1 沙1夏盐3地 深度 岩性GOI (%)层 (m) 剖面0 10 20 30地 深度 岩性 层 (m) 剖面0 10GOI (%) 20 304320中部古隆起掀斜J1bP2w P1fK2:96MaP2w P1fK1:120Ma中部古隆起形成阶段J1s:178Ma (P生烃高峰)T3:210Ma (P生烃开始)J1s2243504400古油水界面4385m 庄1井4380古油水界面4365m庄101井CP1 P2+3 TJ1 J2+3 K1K2 E350 300200100海西期 印支晚 燕山中燕山晚期燕山末J末遭破 坏N-Q 地质时 地代质年0 龄(Ma) 喜山晚构造活动源岩生烃输导体系 P圈闭形成J1s2243604340叠合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1)构造相对稳定、继承性发展构造区域有利 于油气富集保存——侧向高度汇聚型:西北缘、陆梁隆起(2)多期构造叠合区域导致油气调整、改造:垂向中等汇聚型与侧向调整型:盆地中部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油气藏物理、化学改造1.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与天然气分布及其成藏意义(1)构造活动与油气输导、汇聚(2)构造活动、圈闭演化与油气充注与保存2.普光2大型气藏调整改造(1)圈闭形成演化古油藏充注→原油裂解气(2)TSR改造第六章中国克拉通——叠合型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1.地台、地盾、克拉通、克拉通盆地§2.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波斯湾盆地§3.克拉通内部裂谷盆地——中生代西西伯利亚盆地——新生代渤海湾盆地§4.克拉通内部坳陷型盆地——Williston Basin§5.中国克拉通盆地第六章中国克拉通盆地——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调整、改造与破坏一、中国克拉通(盆地)二、准噶尔盆地输导体系形成演化与油气富集、调整与改造1.区域性构造演化差异2.输导体系形成演化3.油气富集与调整改造三、四川盆地油气藏形成、调整、改造与破坏1.四川盆地——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合盆地2.前陆冲断带油气藏的破坏3.前渊凹陷古油藏的化学改造—普光气藏的形成与改造旋回运动事件重要的地质影响时间运动方式地层剥蚀褶皱成山,变质,伴固结成基底,发育安宁河、龙四川盆地周缘山系——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形成,具有各自的构造线方向四川盆地周缘山系——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形成,具有各自的构造线方向1. 四川盆地——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合盆地不同期次构造层系在平面上的复合,垂向上的叠置。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天然乞比
第2 9卷 第 2期
OL& G SG O O Y I A E L G 20 0 8年 4月
文章编号 :2 3—98 (0 8 0 0 5 05 9 5 2 0 ) 2— 17—0 2
国家 重点基 础研 究发展规划 (7 ) 目(0 6 B 0 3 0 93 项 20 C 220 )
另一 方 面 的主要 内容 。 3 )叠合 盆 地 演 化 过 程 中 油 气 多 期 成 藏 与调 整 改造及 再 富集 机制
油气多期 充注、 多期成藏 和多期调整 改造与
再 富集 是复 杂 叠 合 盆 地 油 气 地 质 的基 本 特 点 , 重 点 探讨 油 气 多 期 充 注 与 成 藏 期 后 的 调 整 改 造 机
国在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 实现油气二次创业 的理论创新 ; 解决 当前面临 的重大难题 , 加快 后备储 量增长和油气生产基地 由东部 向西部的战略转移。项 目开展 两年来 , 各 课题在首席科学家及项 目专家 和顾问的指导下 , 开展 了大量的野外考察 、 室内分析和研究工作 , 取 得 了部 分卓 有成 效 的成 果 。项 目已顺 利 通 过 国家 科技部 中期评估工作 , 目前 正在编制后三年项 目 执行计 划 的论 证 工作 。
盆地作 为 主要研 究对 象 , 合 应用 地 质 学 、 球 物 综 地
理学及地球 化学等理论和技术方法 , 过点、 、 通 线 面 的结 合 剖析 , 实现 项 目研究 目标 。
项 目之 一 , 目总 经 费 300万 元 , 行 时 间 为 项 0 执 20 -2 1 年。中国石油 大学 ( 06 0 1 北京 ) 为第一 承
富集的油气资源量分别 占到中新生代前陆盆地 和 古生代台盆区油气资源总量的 7 %和 8 %以上。 0 5 这些圈闭的形成分布及其主控 因素 的研究构成了 项 目的主要研 究 内容之 一 。
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确定与成藏组合划分
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确定与成藏组合划分张义杰;曹剑;胡文瑄【摘要】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不仅需要确定成藏期次,而且还要结合垂向封隔层的分布,将不同成藏期的油气藏从垂向上划分为不同的成藏组合,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成藏过程和描述油气空间分布.以准噶尔盆地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例,基于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包裹体光性特征与均-温度分析、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该油气系统共有4个主要的成藏期(P2-3、T3、J2-KI和N).在此基础上,结合垂向封隔层(T3b、J1s1、K1tg泥岩)的分布,划分出C-T3、T3-J1、J2-K1和K-N等4个成藏组合.不同的成藏组合在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勘探意义.图4表1参18【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0(037)003【总页数】6页(P257-262)【关键词】油气成藏期;成藏组合;油气运移;准噶尔盆地;叠合盆地【作者】张义杰;曹剑;胡文瑄【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Abstract:Timing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vertical basin-scale sealing beds are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superimposed basins.They can be used to divide petroleum accumulations of different times into different petroleum-forming assemblages vertically so as to reconstruct the petroleum accumulation process and distribution more accurately.The Mahu-West Well Pen 1 combination petroleum system in the Junggar Basin is taken as a case study.By isotopic K-Ar dating of authigenic illites,optical feature of organic inclusions,and fluid 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combined with 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y analysis,the timing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s is defined,i.e.P2-3,T3,J2-K1and N.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sealing mudstones ofT3b,J1s1,and K1tg,four petroleum-forming assemblages are divided including C-T3,T3-J1,J2-K1,and K-N.Key words:petroleum accumulation timing;reservoir-forming assemblage;petroleum migration;Junggar Basin;superimposed basin油气藏形成期分析是油气勘探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1,2],对于构造演化相对简单的盆地,盆地形成时代较新,烃源岩的分布较集中,热演化过程简单,因此油气藏的形成期和演化相对易于分析。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穿 成 藏 研 究各 个 方 面 。
[ 键 词 ] 改造 型 盆 地 ;油 气 成 藏 ;构 造 分 析 ;研 究 进 展 关 [ 图分 类 号 ] T l 2 1 中 E 2 .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 0 9 5 (0 0 1 0 7 0 0 0— 7 2 2 1 )O ~ 14— 3
[ 收稿 日期 ] 2 0 —1 — 3 0 9 1 0
[ 作者简介]孔凡军 (9 8一 ,男 ,19 16 ) 9 2年大学毕业,博士 ,高级工程 师,现主要从事油气成藏地质与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
第 3 卷第 1 2 期
孔 凡 军 等 :改 造型 含 油 气 盆 地 油 气 成 藏 研 究 进 展
应用 的有残 留盆 地 、残余 盆地 、叠 合盆 地 、多 旋 回盆地 等 。 王定一 从 内外 地质 动力 的作用 将这类 盆 地划分 3种类 型 :抬 升改 造 型 、断块 改造 型 、冲断一 皱 褶
改造 型 。刘 池洋 等 根据 改造 的主要 动力作 用 和和改造 形式不 同将 改造 型盆地划 分 7 类型 :抬升 剥蚀 种
型 、叠 合深埋 型 、热力 改造型 、构造 变形 型 、支解残 留型 、反转 改造型 和复合 改造型 。 改造 型盆 地是 我 国含油气 盆地 的重要 特色 ,演化历 史复 杂 ,在 不 同阶段受 不同 的地 球 动力学 机制影
响 ,导 致油气 生 、运 、聚过程 复杂化 。在 多期 改造型盆 地 中 ,后期 改造性 质和改 造方 式对油 气聚集 和保 存 具有 重大影 响 。改 造 型盆地 控制 的多期成 藏过 程 中,晚期成 藏应得 到充 思 路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
律
【摘要】: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
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
结果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三层楼"成藏组合;横向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隆、坳构造格局相互叠置,多期叠合的改造形式和强度,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具有地区差异性。
油气富集规律表现为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首要控制作用;盖层、断裂、古构造、不整合以及沉积相对油气的分布具有次级控制作用。
盆地富烃凹陷斜坡区中深层-深层、南缘冲断带、陆梁隆起石炭系以及中-下二叠统页岩油(气)等领域是未来风险勘探部署有望获得战略突破的现实领域。
准噶尔叠合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的性质,决定了这类盆地勘探的长期性和油气发现的多阶段性。
含油气盆地总结
原始(古)盆地——指盆地发育沉积时期盆地的古面貌;或盆地后期未遭受明显改造,基本保持发育沉积时期盆地的古面貌。
地史上某—时期保留有盆地发育过程中的沉积建造及展布、构造变形、水动力、热动力、区域构造背景、地理环境和盆地类型等方面的原始状况(面貌)的盆地。
原型盆地——指盆地发育沉积时期的原始类型。
基底(Basement):a.结晶基底(Crystalline basement):强变质-AnЄb.褶皱基底(Fold basement):轻微变质-Pz与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相同;c.未变质的沉积岩(盆地研究专用),也可称盆底( Basin floor )。
基底—是盆地赖以生存的基础,为盆地形成之前的地层,沉积岩、变质岩均可作为盆地的基底。
盖层—:在盆地地质研究中,指盆地发育期沉积的地层。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中泛指未褶皱变质的沉积岩层。
与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中所称的盖层有区别,相对于生油层--储层而言。
沉积中心—最细、中心相带沉降中心—最深-沉降幅度最大堆积中心—沉积最厚1饱和盆地:指沉积速度大于沉降速度的盆地,盆地逐渐被沉积物充填,水体逐渐减少,直至填满盆地。
2补偿盆地:指沉积速度与沉降速度相等或相近的盆地,盆地处于稳定发展状态。
3欠补偿盆地:指沉积速度小于沉降速度的盆地,盆地沉积物补给较少,水体逐渐加深。
复合盆地——同一时期、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盆地在空间上所组合而形成的盆地。
叠合(加)盆地——不同时期发育的盆地,在空间上大部分地区呈上下叠置关系。
“盆地原型”(原始盆地):指地史上盆地发育过程中沉积建造特征及展布、构造变形、水动力、热动力、区域构造背景、地理环境和盆地类型等方面的原始状况(面貌),故又称作原始盆地。
残留盆地或残余盆地——二者是同义异名,指原盆地在后期遭改造后,沉积实体被遗留保存的部分。
改造型盆地——盆地的原型在盆地演化末期或之后遭到较明显改造的沉积盆地。
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1.盆地发生的背景与区域环境发生前、演化中2.盆地成因与深部作用3.构造性质与变形4.热动力学及其演化5.流体动力学与流岩作用6.沉积充填与成岩动力学7.盆地演化与后期改造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 1.赋存条件—生,储,盖,圈,运,保2.组合模式—生储盖组合,运移组合3.成藏机理—成藏系统4.分布规律——分布的主控因素油气资源评价系统 1.盆地模拟—区域评价 2.区带评价—新目标选择 3.圈闭描述 4.单井评价与油藏描述 5.勘探数据库研究总则整体——前提动态——核心综合——基础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是当今地球科学讨论热烈、但尚未解决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
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为例
果 表 明 :) 气 藏 调 整 过程 中 , 性较 好 的储 层 部 分 含 油饱 和 度 降低 明显 , 至 由 油 层 变 为 水 层 , 物 性 较 差 的储 层 含 油 饱 和 度 1油 物 甚 而 变 化 较 小 , 现 出 差 异 残 留或 差 异 再 运移 的特 征 ;) 向 与反 向调 整 型 油气 藏 其 形 成 与 再分 布规 律 有 一 定 差 别 ; ) 整 后 的油 气 呈 2同 3调
喜 山期整 体 向南掀 斜 , 致其南 北两翼 早期形 成 的 导
油 气藏储层 产状 发生 明显变化 , 具体可 划分 出同 向 调整( 南翼 ) 反 向调整 ( 、 北翼 ) 2种 端元 类 型 。同 向 调整指 在储层倾 向基本 保持不 变 , 但倾 角发 生 明显 变化 的构 造运动 中 , 已形成 油 气 的调 整 过 程 ; 向 反 调整则 指在使储 层倾 向发 生 相反 变 化 的构 造 运 动 中, 已聚 集油气 的调整过 程 。准 噶尔 盆地腹 部某油 气藏提 供 了调整 型 隐蔽 油气 藏 的典 型实 例 ( 1 , 图 ) 该油藏 油层 的含 油 饱 和度 相 对 较低 , 油 层 、 水 且 含 油层和水 层 间互 分 布 , 油水 界 面 复杂 、 储层 含 油性 与储层 物性无 明 显相 关性 。流体 包 裹 体 资料 分 析
藏 呈 分 散状 、 规 模 分 布 , 成 藏 类 型 由 以构 造 圈 闭 为 主变 成 以地 层 / 小 其 岩性 圈 闭为 主 。
关键词 : 改造 ; 气形成; 气分布; 调整 油 油 隐蔽 油 气 藏 ; 模拟 实验 ; 噶 尔 盆 地 准
成藏年代学
式中,Zo 为临界油柱高度;γ 为油水界面张力; rt 为小孔隙半径;rp 为大孔隙半径;ρw 为水的 密度;ρo 为油的密度;α 为储集层倾角;l 为油 柱长度。
1955 年,Gussow 用该方法推 断了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上泥 盆统中油气藏的形成时间。他 根据盆地中上泥盆统储集层从 沉积起到早石炭世末为水平层, 到二叠纪末由于阿帕拉契亚运 动的影响,发生了微弱的西倾, 但至侏罗纪末仅有 3.9’-13’ 的倾角,而后内华达和拉拉米 造山运动使地层倾角迅速增大, 到始新世达到 52’-1°28’, 由此认为该区上泥盆统中油气 藏的形成时间不可能早于始新 世。
郑365
郑366 郑362 郑367 郑363
1195.10-1200.0
1198.0-1214.0 1196.3-1210.0 1204.4-1220.0 1222.9-1230.0
S1
S1
0.591
0.760 0.673
0.371
0.432 0.402 0.433 0.376
0.687
0.647 0.763 0.639 0.832
样品编号 郑6-平3
井 深(米)
-30.
层 位
MPI1
0.67
MPI2
0.66
MPI3
0.59
MPR
1.12
F1
0.37
F2
0.18
RC
0.80
K4,6
0.71
K2,4
0.40
郑4-14
郑斜41 郑364 郑363 郑365
1504.0-1527.0
1219.3-1229.5 1198.8-1218.5 1149.4-1154.0 1195.1-1200.0
盆地类型
一、前陆盆地:波斯湾盆地1、概念:位于褶皱山系和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2、构造特征:形成于挤压环境中,结构不对称,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在其演化过程中遭受变形作用强烈;盆地近克拉通一侧较宽缓,与地台层序逐渐合并,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①褶皱–冲断带;②深凹(拗)带;③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
一般存在一套或几套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边缘尖灭线不断向克拉通方向迁移。
3、石油地质条件:①具有两类烃源岩系:为被动的大陆边缘沉积型和前陆拗陷型,岩石类型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
成熟的生油中心总是靠近深拗带一侧,所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储集层向上或向克拉通一侧进行运移。
②储集岩有两大体系:下部以台地相的碳酸盐岩为主体上部以陆相的碎屑岩为主体③易于形成油气藏的圈闭类型以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为主。
4、油气藏分布模式:油气分布主要受圈闭展布特点的控制:①在靠近冲断带一侧或冲断带内,主要是背斜和断层圈闭油气藏;②在靠近克拉通一侧的前缘斜坡带主要分布砂岩体上倾尖灭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与张性或张扭性断层有关的断块油气藏;③在前缘斜坡带也存在因基底冲断作用形成的基底卷入型厚皮构造圈闭。
在平面上,前陆盆地内的油气围绕生油中心呈条带状盆地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
由于造山带活动以及冲断不断挤压,盆地内油气藏会受构造运行而不断调整、改造和再分布,因此,前陆盆地都是油气藏遭破坏比较严重的一类盆地。
二、裂谷盆地1、概念:因大型岩石圈拉张破裂而形成的长型断陷或拗陷,具有陡而长、两壁平行的沉降谷2、构造特征:裂谷是张性作用的结果,构造形态多种多样,有断槽状、锯齿状、雁裂状、三叉状等。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大体可划分为:①裂谷前期;②裂谷断陷期;③裂谷拗陷期。
不同阶段的石油地质特征差异较大。
3、石油地质条件:1、油气生成特点:在世界主要裂谷盆地中,从寒武系至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以泥岩、页岩、碳酸盐岩为主,含有大量水生生物为主的有机物质。
《油气成藏机理》第六章 1. 中国克拉通盆地
一、狭义稳定克拉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生、储、盖地质要素发育, 2。持续的沉降使得烃源岩达到生油气高峰, 3。构造稳定背景下盆地断裂与褶皱不发育,导致
山
ZG
阿拉木图
乌兰巴托
EL
山 ZL SH
造 DG
哈尔滨 XK
KK
BH
YS
兴 乌鲁木齐 TL
塔里木地台
XX
HS
DH
安 TT
YG
XH
太
BS
平
FC
南
特
XKZ TS
北
AR
JS
北京
J
东京
中朝地台
LN
提
QT
特 CD
SL
洋
斯
NL
WD
喜
LS
马 XL
拉萨
拉
印度地盾
雅 造
提 ZZ
成都
扬子地台
斯
DB
系
山
0
500 1000km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3、区域性盖层与油气保存
前陆盆 地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4、有利生储盖组合
前陆盆地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5、断裂活动与基底差异升降、 油气运移通道
6、有效的圈闭
已发现的油气藏以构造油气藏为主 构造圈闭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三个因素: 1)基底断裂导致的升降:阿拉伯地台 2)盐流动:盐盆发育区 3)侧向挤压:扎格罗斯褶皱带
叠合盆地的概念
叠合盆地的概念叠合盆地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叠合的沉积层序体。
它是由于多期沉积作用的叠加而形成的。
叠合盆地对研究地质历史、古地理环境的演变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叠合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地壳的构造活动有关。
在构造活动过程中,地壳可能会经历剧烈的变动,形成断陷、隆起、抬升等现象。
这些地壳变动引发了沉积盆地的形成。
沉积盆地是指地壳运动后地表下陷形成的凹陷地质结构,主要用来储存和保存沉积物质。
而叠合盆地则是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叠加的沉积层序体,典型的特征是由上到下的层序相互重叠,其中包括了多期的沉积过程和地壳运动。
叠合盆地由上到下分为三个部分:上盆地、中盆地和下盆地。
不同层序之间会有一定的沉积间断面,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地壳活动和沉积环境的转变。
上盆地通常是由于地壳抬升或隆起引起的,其中的地层主要是由陆源碎屑沉积物构成的。
中盆地相对于上盆地来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地层中主要为碎屑沉积物及一些浊积物。
下盆地则通常是由于地壳下陷引起的,地层中主要是由浊积物构成的。
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沉积作用是指岩层形成的过程中,沉积物质的沉降、堆积和既有物质的再分配。
沉积作用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同时也为地壳运动提供了资料。
叠合盆地中的不同层序所代表的沉积作用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质历史,推测地壳运动的性质和规模。
叠合盆地中的沉积作用不仅包括了岩层的沉积,还包括了地层的堆积、变形、侵蚀以及期间的生物演化等。
叠合盆地的研究对于认识和了解地质历史和古地理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叠合盆地中各层序的研究,可以获得地壳运动的变化历史,揭示了地壳的变动情况,推断出断块活动的性质、运动过程,以及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
叠合盆地还为矿产资源的寻找提供了潜在的线索。
在叠合盆地的重叠区域往往容易形成矿产富集区,因为重复的地壳运动引发了多期的沉积作用,有利于矿物质的富集和成矿作用的发生。
总之,叠合盆地是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多期沉积作用的叠加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21
5
相关术语
残留(余)盆地
构造盆地
复杂变形盆地
反转盆地
复合型盆地
2020/8/21
多旋回盆地
6
残留盆地或残余盆地(Residual basin)
二者是同义异名,均指原盆地在后期遭改造 后,沉积实体被遗留保存的部分。
部分沉积体的残留,可由剥蚀作用和构造变 形分别形成或共同产生。 (张家骅,1993:王英民,1996,2000;刘 丽峰,2002)
2020/8/21
7
多旋回盆地(Polycycle basin)
多旋回一词由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造山)运 动衍化而来,意指构造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各种地质作 用发展的多期次或多阶段性。
多旋回盆地: 就是指具有多个阶段发育特征的盆
地,其复杂性多指时序演变过程的多次作用。
2020/8/21
8
构造盆地(Structural basin) 构造盆地一般是与沉积盆地相对应的词语,
有的是指沉积盆地后期遭受构造变形和与 之有关的差异剥蚀的改造,而在后生的向斜或 负向构造中保留的沉积实体。
有的是指盆地的成因以构造作用为主,遭 受了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形成的盆地。
2020/8/21
9
如反转盆地,显然可归为盆地后期构造变动改
复杂变形盆地和复合型盆地包罗太泛,含义较广。 经历了复杂构造或者沉积作用的盆地都可称为复
石油构造分析
第七讲: 叠合盆地、改造型盆地、多期 复杂变动型盆地与油气成藏
2020/8/21
1
2020/8/21
2
2020/8/21
3
Sedimentary basins
Extension
Collision
Transtension
2020/8/21
4
叠合盆地、改造盆地、多期复杂变动型盆地的定义
中国盆地复杂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背景
() ()
3
2
多
多
旋
板
回
块
构
边
造
界
运
动
2020/8/21
16
中国盆地复杂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背景
2020/8/21
(4)全球复杂独特的陆壳构造区,陆
内造山活动强烈
17
据李春昱
(5) 长期处于全球构造特殊部位:
全球巨型大陆间,拼合或其裂解的交接地带 全球不同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的复合汇交部位
2020/8/21
12
多期复杂变动型盆地的内涵
多期复杂变动型盆地既包含成因机制、作用方式 和演变过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还包含受 力介质与盆地或地区边界在空间上的非均一性以 及在动力作用过程中的可变性。
2020/8/21
13
中国盆地复杂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背景
块核
逐 渐 拼 合 而 成
2心、集合余个微板块或微地0 以中朝、扬子、塔里木板块为
单型盆地:是指在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在一次大的构造事件及沉积旋 回作用下形成的盆地。
叠合盆地(superimposed basin):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 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973”,1999)。
改造盆地(reformed basin):盆地在形成演化末期或之后,盆地的原始 面貌遭受较明显改造的沉积盆地(刘池阳等,1996,1999)。
综合而言,在目前尚无更合适的术语之前,用叠合盆地或多期复杂
变动型盆地更为合适。因其含义明确、重点突出,所表达的内涵一
目了然。
2020/8/21
11
叠合盆地的内涵
叠合盆地更为强调成盆动力学背景的转换下多个 单型盆地之间的多重叠置关系,后期改造仅为盆 地发育的一个环节,盆地构造演化存在继承、改 造、变革等成因联系。在盆地演化过程中,单个 原型盆地形成机制的差异造成构造样式和沉积充 填序列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叠合盆地不仅仅是 盆地几何形态的叠合,后期改造是叠合盆地的必 要条件。
20
复杂性
不同类型盆地纵向叠置关系复杂
——变 延 型
2020/8/21
21
复杂性
不同类型盆地纵向叠置关系复杂
——改造型
2020/8/21
22
研究意义
高度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复杂的盆地发育、演化过程 决定了油气成藏的独特性和勘探条件的高度复杂性。随 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油气勘探向更 加复杂的前沿领域拓展:东部盆地向深部超压、低孔渗 地层拓展,西部向复杂地形、复杂叠合盆地拓展,南方 向复杂地形、多期复杂变动型盆地碳酸盐岩层系拓展, 海域向深水、强超压环境拓展。因此,加强这类复杂盆 地及其油气成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8/21
18
中国盆地复杂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背景
2020/8/21
集上述这些 特征于一体的 大陆在全球尚 无二例。这是 中国大陆形成 演化特殊性的 总体表现,也 造成了中国盆 地活动性强、 发育演化过程 复杂、后期改 造强烈而普遍。
19
复杂性
不同类型盆地纵向叠置关系复杂
——继 承 型
2020/地、多期复杂变动型盆地的共性
多期成盆叠加、多期构造改造、 多套烃源岩多期次生排烃、油气 多源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和改造、 多个含油气系统复合,成藏模式 复杂。
2020/8/21
24
1.多期成盆叠加
在相临板块的复杂作用下,塔里木 板块经历了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特 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四大演化阶段。在 多旋回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原型 盆地,经历了多期叠加和改造过程,构 成了早期统一、中期分割、晚期统一的 格局,同时,具有多变的热体制。
2020/8/21
10
术语对比
改造型盆地主要着重于强调主成盆期原型盆地后期改造的地质事实, 强调某单型盆地的后期改造,所包含范围相当大。
残留盆地主要强调了原型盆地后期遭受改造之后的最终演化状态。
多旋回盆地指盆地演化过程的多阶段性,应属原盆地的范畴。
反转盆地应属于盆地后期构造变动改造的某一种类型。
复杂变形盆地和复合型盆地包罗太泛,含义太广。
2020/8/21
(1)小陆拼合
14
中国盆地复杂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背景
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
扬子 中朝 俄罗斯 北美 非洲
1
1.7 7
20 28
0 5 10 15 20 25 30 中朝、扬子克拉通与世界主要克拉通面积比较图
2020/8/21 (以扬子克拉通面积为单位1;数据据任纪舜,199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