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末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
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二)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
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
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___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既___
③北面就.群臣之位就___④曹沫三战所亡.地亡___
⑤欲倍.其约倍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将何欲?
②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象记
[明]林璐①
黔中人昔为余言,守土者②以期贡象,必入山告语之曰:“朝廷诏汝备③禁卫,将授官于汝。
”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即驯而行,无能捕捉也。
思陵④时,将贡象,先期语之,一象许诺;会明亡,不果进。
皇朝定鼎,征贡象,象数头诺而来前。
一象呼之不至,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⑤,盖山中偶也;候已竟去。
守土者廉⑥知其期又当来,乃先期语之曰:“今天子神圣,薄海⑦内外知天命有归,带甲者率先以军降,守土者次第以城降。
汝异类,敢抗天子不赴耶?”至期来,竟复去。
守土者异之,设大炮于衢,语之曰:“汝爱妻,数数⑧来,汝再逸去,当死炮下!”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
呜呼,异矣!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而今见之于一象!
(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有删节)
【注释】①林璐:字玉逵,号鹿庵,明末儒生,明亡后终身不仕。
②守土者:地方官员。
③备:充任。
④思陵:即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⑤牝(pìn):雌性的。
⑥廉:查访。
⑦薄海: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
⑧数数(sù):数,通“速”,快。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必入山告语.之曰语_______ ②会.明亡会_______
③候已竟去.去_______ ④守土者异.之异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
3、文中的象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四)何岳轶事
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人感谢而去.去.②俟.他日来取俟.
③尝.教书于宦官家尝④略.不动心略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②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③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3、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
(五)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③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为.人谋而不忠乎
C.明年
..,政通人和
..至黄州越明年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
1、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
2、①皇上因为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
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
他严格依据
法律处置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二
1、①求和②已经③趋向、回到④失去⑤通“背”,违背
2、①你想干什么?
②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
(言之成理即可)
三
1、①告诉②适逢③离开④认为……奇异
2、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妻子的,爱妻子并且爱自己,谁能用他所爱的,交换他所至爱的呢?
3、示例:能听从人的要求;能主动寻妻;在大炮前不惧身死;忠于旧朝,不改其心。
四
1、①离开,离去。
②等候,等待。
③曾经④一点也不,丝毫不。
2、①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
②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
③(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因为别的事来到南方,并不是来取箱子。
3、路不拾遗(或:拾金不昧) ;寄金不取。
作者认为抵御长期的诱惑更难。
畏斋生活困难,而那箱钱一直存在他身边,如果他意志不坚定,很可能找一些借口把钱先用了。
五
1、B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
示例一:相同,天石现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