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 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角》说课

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P64-66例题,想想做做1-5。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些都是教学新知的生活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作好知识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教学内容的安排特点、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图形,由浅入深,由感知到表象。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再通过摸角,充分感知,认识角的形状及角各部分的名称,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利用材料做角,这些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角有大小,并通过三个层次来比较角的大小,有一眼能看出来的,有用重叠方法比较的,更让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些安排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更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接受与掌握。教学重点是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教学难点是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探索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生活化、趣味性的活动,如找出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表面的角,用一些材料来制作角。

2、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教学活动中,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

关键。通过“看角、摸角、找角、指角、做角、比角”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采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索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六、教学程序:

1、从旧知引入新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从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再发现新的平面图形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接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

2、联系生活探索新知,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第一部分“认识角的特征”的教学安排。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观察实物入手,抽象出角,再通过摸一摸角充分感受,认识角的各部分,这一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地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的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部分“做角并发现角的大小关系”的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在尝试制作角时,边动手边思考、讨论、交流,提高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发现角的大小关系上将练习中第4题做了整合,利用活动角的大小变化来阐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第三部分“比较角的大小”对教材重新进行了整合,利用学生手中的活动角安排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最后更让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将例题作为练习强化学生已有的知识。这些安排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更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接受与掌握。

3、利用再次动手操作,强化新知的掌握。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再次合作找角,利用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部分的安排将整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融合,强化学生掌握的新知,更有效地体现了课堂教学效果,将数学引入生活,切实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最后谈谈通过这节课的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对角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