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

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教具准备】实验、热力环流歪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2)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3)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视频、实验、地理歪歌的预习【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视频看完了,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运筹帷幄的神人,但是问什么这次战争中失测呢?问什么会在关键时候下雨呢?要想解密此现象,一起学完本节课,大家就会明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解 (B-A-A1-B1)
能力,训练学生
2.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请同学们绘图对课前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的绘图能力。利
用问题引导,突
破难点。
通过多媒
体演示,在学生
观察、讨论和思
考的基础上展
开教学,使学生
获得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加深
理解。
1 .请同学们看材料中讨论问题,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 分组进行讨论,并在选择相应的绘图进行解释。
入 系,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初中学习的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活,引出新的教
学任务,激发学
生的习热情和
强烈的探究欲
望。
1.提问气压概念。(学生回答) 2.请举例说明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 3.绘气压柱状图,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投影显示)(在黑板上画出等压面示意图,并假定气压)
(3)高空 A1、B1 两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标注。
(4)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A
(5)等压面的形状呢?请标注。
(受热)
(6)试比较 A、A1、B、B1 的气压值的大小(请从大到小排序)。
B1
B (冷却)
2、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对以下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并绘图进行解释。
析两种状态下风受力的情况: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高空);C.近
地面加入摩擦力后三个力的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及验证,使学生获得直接感知。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推理、归纳得出结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热力环流优秀导学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热力环流优秀导学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二)学习过程环节一、【知识储备】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力。

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密度越______,气压值越_______,气压与密度成______相关,反之,气压值越______。

3.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______,气压______;遇冷收缩下沉,密度______,气压______。

4.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______流向______。

(气压)环节二、【基础自学】1.大气运动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哪里?2.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什么?4.热力环流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环节三、【共同学习】假设一地表受热均匀图1为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的分布状况图,实线代表等压面。

图1(1)从图中可知,气压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是?(2)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没有气压差,空气是否会发生运动?结论: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假设二地表受热不均匀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如图2所示。

阅读教材p30文字内容和图2.3,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在垂直方向上,A、B、C三地空气会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出运动方向。

(2)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在图2中,用箭头表示出在A、B、C三地近地面h1高度处和上空h3高度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

(3)比较A、B、A′、B′四处的气压值大小顺序?(提示:低压和高压只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压强的变化规律始终是随海拔升高,压强降低。

)(4)空气运动后,在A、B、C三地近地面同一水平高度h1处气压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相对于图1中1000百帕,变高还是变低?标注在图上。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并结合实验室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降低理解难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4.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热力环流做好铺垫: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夏天和冬天,我们这里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背后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学会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热力环流相关数据,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素养: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1.3热力环流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3热力环流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结合P31图文,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结合P32图文,理解并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二.教学难点: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P31说明什么是气压,同一等压线上气压相等。

二、基础感知
1.结合P31正文最后一段,找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结合P31图219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上凸高为高:凸向高处为高压、凹地为低:凹向低处为低压。

3.结合P31第一段,地面冷热与空气垂直运动关系:热升冷降。

地面冷热状况与气压高低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高空气压运动状况与近地面相反3.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同一水平面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4.结合P31第一段,大气运动分类:垂直运动(上升、下沉)、水平运动。

5.结合P32内容,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6.结合P32内容,思考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三、探究未知
就本节课所学,你还有哪些疑惑?请至少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寒潮、暴雨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地理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师给予每个小组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地理意义等。
2. 强调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形成、天气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片形式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冷热不均就是引起大气运动得根本原因;
2, 能够简单掌握热力环流得原理。

3,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得理解;
4, 能运用热力环流得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得大气现象。

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学习重难点】
1, 重难点:理解与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并了解各个类型得热力环流。

2, 突破: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相互结合。

通过练习加强对重难点得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大气压强部分内容,自主掌握气压得垂直分布与水平分
布规律。

2, 合作探究,对热力环流得应用部分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全面得分析热力
环流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自主学习】 一、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得分布规律。

.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
界所承受得空气柱得总重量,单位:百帕(h Pa)。

右图
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与丁地海拔相等,乙得气压_
____丁得气压(“<”、 “>”、“=”);气压最大得为_____,最小得为_____;因此,气压得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
越高,气压越_____。

2、运用气压得概念与分布规律,在图中右侧气柱上标
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得 A 地。

二、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得分布规律(这里得高压、低压就是相对于同一高度而言得)。

1,图中同一高度得A 、B 两点,
A 点位于等压面下方,推测A 地为 压,
B地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方,推测B 地为 压。

(高/低)
2,观察等压面得弯曲情况,A地等压面向 处弯曲,B地等压面向 处
弯曲。

(上/下)
100020003000高度(m 百帕
3,总结规律:在等压面图中高压等压面 ,低压等压面 (凹起/凹
陷)。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高压/低压),
因此空气由______处(A/B)流向______处。

三、热力环流得形成
各类型得热力环流以及应用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您就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您就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
办水泥厂。

(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主要考虑污染。

◆ 结论: 理由:
(2)从威海度假回来得小明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得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
较干燥。

您认为小明有没有撒谎?(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
◆ 结论:
理由:
【当堂检测】
1,关于热力环流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得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形成
大气得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得形式就是( )
城区郊区郊区
A、热力环流
B、气旋
C、反气旋
D、大气环流3,能正确表示近地面风从陆地到海洋得图就是
3,绘制完整得热力环流图
()压( )压 ( )压
冷热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