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导学案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设计理念】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
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教具准备】实验、热力环流歪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2)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3)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视频、实验、地理歪歌的预习【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视频看完了,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运筹帷幄的神人,但是问什么这次战争中失测呢?问什么会在关键时候下雨呢?要想解密此现象,一起学完本节课,大家就会明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解 (B-A-A1-B1)
能力,训练学生
2.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请同学们绘图对课前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的绘图能力。利
用问题引导,突
破难点。
通过多媒
体演示,在学生
观察、讨论和思
考的基础上展
开教学,使学生
获得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加深
理解。
1 .请同学们看材料中讨论问题,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 分组进行讨论,并在选择相应的绘图进行解释。
入 系,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初中学习的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活,引出新的教
学任务,激发学
生的习热情和
强烈的探究欲
望。
1.提问气压概念。(学生回答) 2.请举例说明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 3.绘气压柱状图,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投影显示)(在黑板上画出等压面示意图,并假定气压)
(3)高空 A1、B1 两处气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标注。
(4)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A
(5)等压面的形状呢?请标注。
(受热)
(6)试比较 A、A1、B、B1 的气压值的大小(请从大到小排序)。
B1
B (冷却)
2、结合刚才学习的热力环流内容,对以下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并绘图进行解释。
析两种状态下风受力的情况: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高空);C.近
地面加入摩擦力后三个力的作用。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及验证,使学生获得直接感知。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推理、归纳得出结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热力环流优秀导学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二)学习过程环节一、【知识储备】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力。
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密度越______,气压值越_______,气压与密度成______相关,反之,气压值越______。
3.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______,气压______;遇冷收缩下沉,密度______,气压______。
4.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______流向______。
(气压)环节二、【基础自学】1.大气运动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哪里?2.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什么?4.热力环流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环节三、【共同学习】假设一地表受热均匀图1为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的分布状况图,实线代表等压面。
图1(1)从图中可知,气压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是?(2)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没有气压差,空气是否会发生运动?结论: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假设二地表受热不均匀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如图2所示。
阅读教材p30文字内容和图2.3,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在垂直方向上,A、B、C三地空气会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出运动方向。
(2)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在图2中,用箭头表示出在A、B、C三地近地面h1高度处和上空h3高度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
(3)比较A、B、A′、B′四处的气压值大小顺序?(提示:低压和高压只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压强的变化规律始终是随海拔升高,压强降低。
)(4)空气运动后,在A、B、C三地近地面同一水平高度h1处气压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相对于图1中1000百帕,变高还是变低?标注在图上。
2.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降低理解难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4.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热力环流做好铺垫: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夏天和冬天,我们这里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背后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热力环流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热力环流现象,学会用地理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分析热力环流相关数据,提高其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素养: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1.3热力环流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结合P31图文,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结合P32图文,理解并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二.教学难点: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P31说明什么是气压,同一等压线上气压相等。
二、基础感知
1.结合P31正文最后一段,找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结合P31图219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上凸高为高:凸向高处为高压、凹地为低:凹向低处为低压。
3.结合P31第一段,地面冷热与空气垂直运动关系:热升冷降。
地面冷热状况与气压高低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高空气压运动状况与近地面相反3.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同一水平面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4.结合P31第一段,大气运动分类:垂直运动(上升、下沉)、水平运动。
5.结合P32内容,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6.结合P32内容,思考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三、探究未知
就本节课所学,你还有哪些疑惑?请至少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寒潮、暴雨等。
2. 提出问题:“这些地理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详细讲解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师给予每个小组指导和建议,帮助其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地理意义等。
2. 强调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形成、天气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片形式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同时,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3. 创设生活情境,如城市热岛效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2.1.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案例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地图、遥感图像等,观察和模拟热力环流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动: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共同完成小组报告。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教学评价全面客观: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检测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掌握程度,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然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分享学习经验和改进建议。最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设置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检测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作用。例如:“什么是热力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导学案
热力环流学案姓名___班级___学习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2、能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释自然界中有关的地理现象。
教学展示:版块一:介绍气压知识1、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力。
重要结论: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___。
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值一定____高空。
2、等压线: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
重要结论: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应与地面___,且气压值自下而上___。
版块二:新课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温馨提示:本节内容非常重要哦!〕1、热力环流的形成展示2、热力环流是指地面___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___的形式。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______;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_重要结论:一般而言,近地面是热___压,冷___压;重要结论: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___;等压线的作法遵循______的原则,即:高压向___凸,低压向___凸。
版块三:学以致用,师生探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1、城热岛环流城“热岛效应〞是指城温度明显__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与郊区相比,城气温__,气流受热___,近地面形成__;郊区气温比城__,气流受冷___,近地面形成__。
城郊间近地面的风向由___吹向___。
2、海陆热力环流白天:陆地增温__,气流____,近地面形成___;海洋增温__,气流____,近地面形成___,风从___吹向___。
夜晚:陆地降温__,气流____,近地面形成___;海洋降温___,气流____,近地面形成___,风从___吹向___。
3、3、山地热力环流白天:山上增温__,气流____,近地面形成___;谷地增温__,气流____,近地面形成___,风从___吹向___。
夜晚:山上降温__,气流____,近地面形成___;谷地降温__,气流____,近地面形成___,风从___吹向___。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热力环流学案
2023年度四川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专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法及其应用研究》子课题《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评价研究》【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2热力环流公开课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何茂林问题初探:空气垂直运动—-——近地面温度的关系基本概念——气压:大气压强的简称。
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P=F/S问题一:气压比较A B C , F E D结论:问题二: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吗?气压呢?问题:气压比较: C D , B E , A F结论:问题三: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等压面图如何绘制?问题四:空气垂直运动—-——气压变化的关系问题1:气压垂直分布规律?问题2:气流上升过程中,甲、丙的空气密度变化?气压变化?问题3:气流下沉过程中,乙、丁的空气密度变化?气压变化?问题五:比较甲乙气压大小?比较丙丁气压大小?比较①②③④⑤地的气压大小问题六:空气垂直运动—-——近地面天气的关系问题1:气温垂直分布规律?问题2:甲处气流上升过程中温度变化?问题3:甲处上升运动中水汽可能的相态变化?问题4:甲近地面可能的天气状况?问题七: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区多一些?试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
课堂练习读图,回答1-2题。
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2.如果此图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点A 是城市,气温相较于B更高B. 相较于A,B地多阴雨天气C.植树具有净化和增湿功能D.植树具有减湿和降温功能如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模式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A.甲地气温低于丁地B.丁地气温低于丙地C.乙地气压高于丙地D.甲地气压低于乙地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热力环流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2021年高中地理 2.32热力环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导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原理与形成过程,并能绘制简单热力环流示意图。
2、学会用等压线判断风向与风力,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影响。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学习难点】1、热力环流实际应用【课前知识储藏】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力。
所谓某地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空气柱总重量。
气压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_______。
2、空气密度与气压成______比〔正/反〕,密度越大,气压值越_ ____;反之,气压值越____。
3、等压面指空间气压相等各点所组成面。
4、风向是指风吹来方向。
【学习过程】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1、大气运动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并导致水平运动方向上各地间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热力环流形成〔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合作探究一】〔1〕受热均匀时:在图a 中,当地面受热均匀时, 空气没有 与 运动 (2)受热不均时: ①大气垂直运动: 在b 图中,A 地受热空气 ;B 、C 两地冷却空气这是由于地面 形成大气垂直运动。
②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平面 ,形成 压;B 、C 两地空气下沉,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水平面 ,形成 压高空:A 1大气密度 ,气压比同一水平面 ,形成 压①垂A 受热,空气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高空形成_____高空:空气从 地向____ 地扩散②水平B1、C1大气密度,气压比同一平面,形成压。
③大气水平运动:画出气流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方向。
气流在同一水平面上,从压流向压。
〔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2〕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上下与高空相反〔3〕同一等压面上各处气压相等。
等压面上凸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地方为低压区〔4〕形成热力环流根本原因:近地面受热不均〔5〕形成热力环流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合作探究二】热力环流实际案例〔画出热力环流〕1、海陆风:白天,近地面风由____吹向____,即___风;夜晚近地面风由____吹向____,即___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军港之夜》这首歌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通过二个探究,做孔明灯实验及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播放视频:《奔跑》版的《热力环流》,回顾并加深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能力目标:(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导学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导学案【目标明确 重点落实】1.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白得热力环流的定义、形成缘故及其形成过程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对热力环流产生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与讲解热力环流产生的缘故及其过程,增强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整体明白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说明自然界中有关的地理现象(如海陆风、都市风、山谷风),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观看、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地理素养。
【复习回忆 夯实基础】【知识梳理 把握重点】 1.大气运动的要紧作用:(1)大气中 和 的输送;(2)各种天气的变化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全然缘故是 。
3.热力环流形成的缘故是,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引起引起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差不多过程(1)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 吸取或反射,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 和 。
(2)地面吸取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 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 。
(3)大气吸取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会以 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地面。
最后结果: 是近地面大气要紧、直截了当的热源。
作用:大气的受热状况阻碍着大气的热力状况、 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 近地面的冷热不均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都市风: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高空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
热力环流规律: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地面低温处是高压,高温处是低压;高空相反;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先有大气的垂直运动,而后有高压低压,最后有大气水平运动;上升的气流容易降雨,下沉的空气可不能降雨。
【现象观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讲解】 【探究学习1】海陆热力环流(海陆风)分别画出白天、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热力环流》2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导学案
《热力环流》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图分析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示意图。
【课前知识储备】1、气压: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空气的密度和气压成____ ___(正相关/负相关),密度越大,气压值越_____。
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4、高压和低压一般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始终由_____压流向_____压。
5、等压面:空间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注意:若地表均一,受热状况相同,等压面是水平的;若地表受热不均,等压面会发生弯曲变形。
等压面弯曲规律:____ ___。
【学习过程】 一、气压和等压面1、什么是气压?气压与空气密度的关系是什么?2、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是怎样的?4、什么是等压面?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相关视频) 1、观察孔明灯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展示)A 受热高空近地面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实验演示,直观感知大气的运动 实验步骤:(1)将一杯热水和一杯冰块分别放置在塑料箱的两端; (2)用纸板将塑料箱上部的开口封严;(3)在纸板的一侧(装冰块的杯子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5)冷水杯子和热水杯子互换位置,将点燃的香放进小洞(装热水的杯子上方)。
1、 观察箱内(冰块上方、热水上方、冰块和热水之间)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展示)探究活动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塑料箱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3、 比较A 、B 、C 、D 四处的气压大小。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展示)总结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冷热不均就是引起大气运动得根本原因;
2, 能够简单掌握热力环流得原理。
3,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得理解;
4, 能运用热力环流得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得大气现象。
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学习重难点】
1, 重难点:理解与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并了解各个类型得热力环流。
2, 突破: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相互结合。
通过练习加强对重难点得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大气压强部分内容,自主掌握气压得垂直分布与水平分
布规律。
2, 合作探究,对热力环流得应用部分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全面得分析热力
环流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自主学习】 一、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得分布规律。
.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
界所承受得空气柱得总重量,单位:百帕(h Pa)。
右图
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与丁地海拔相等,乙得气压_
____丁得气压(“<”、 “>”、“=”);气压最大得为_____,最小得为_____;因此,气压得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
越高,气压越_____。
2、运用气压得概念与分布规律,在图中右侧气柱上标
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得 A 地。
二、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得分布规律(这里得高压、低压就是相对于同一高度而言得)。
1,图中同一高度得A 、B 两点,
A 点位于等压面下方,推测A 地为 压,
B地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方,推测B 地为 压。
(高/低)
2,观察等压面得弯曲情况,A地等压面向 处弯曲,B地等压面向 处
弯曲。
(上/下)
100020003000高度(m 百帕
3,总结规律:在等压面图中高压等压面 ,低压等压面 (凹起/凹
陷)。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高压/低压),
因此空气由______处(A/B)流向______处。
三、热力环流得形成
各类型得热力环流以及应用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您就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您就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
办水泥厂。
(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主要考虑污染。
◆ 结论: 理由:
(2)从威海度假回来得小明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得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
较干燥。
您认为小明有没有撒谎?(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
◆ 结论:
理由:
【当堂检测】
1,关于热力环流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得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形成
大气得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得形式就是( )
城区郊区郊区
A、热力环流
B、气旋
C、反气旋
D、大气环流3,能正确表示近地面风从陆地到海洋得图就是
3,绘制完整得热力环流图
()压( )压 ( )压
冷热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