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正式版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3)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民族自信等价值观的倡导;(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联系;(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3)新文化运动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历史文献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文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和著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析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史料实证:(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分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是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应运而生,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让学生列举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的主要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1. 章引言: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时间和地点。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4)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阐述他们的主要思想。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3)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如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

(4)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阐述新文化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如科举制度、皇权等。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认识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的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历史资料;2.多媒体设备;3.小组讨论题目卡片。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

2.新知讲解(15分钟)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讨论题目卡片,让学生交流并展示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讨论题目: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何影响?3.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何启示?4.知识拓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简要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启示。

6.提问互动(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问题示例:1.新文化运动对现代化进程有何推动作用?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影响?7.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的观点”为题目,结合课上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并陈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同时,在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加强了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介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2. 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新文化运动?(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2)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预习下节课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和思想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影响的理解深度。

3. 课后短文:评价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1.2 教学内容: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民族危机和民众疾苦。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

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呼吁改革的声音。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清朝末年的困境。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景。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

学生能够解释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2.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倡导。

2.2 教学内容:民主、科学、民生主义的提出。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倡导新文学、新艺术、新教育。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倡导。

展示相关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

学生能够解释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倡导。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思想和贡献。

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展示相关人物的事迹和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学生能够列举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学生能够解释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改革。

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背景及意义。

2.掌握5·4运动的来龙去脉。

3.理解思想的觉醒对社会的影响。

4.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五四运动第三节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史【教学重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思想的觉醒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情景模拟法3.讨论式教学法4.场景式教学法【教学步骤】【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堂活动导入1.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出一些处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个时期的人的想法和心理,并且探讨他们的祖辈、亲戚、朋友等人是否有接触到现代思想的信息。

2. 听取学生的想法进行总结。

第二步知识讲授1.讲解背景:(1)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中国社会的新纪元,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不少中国知识分子成了进步思想的追随者。

(2)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重要的思想和文化运动之一,它发端于1915年,在陈独秀等人的领导下,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国内白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知识份子的思想和文化团体。

(3)新文化运动标志着思想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复兴。

(4)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官僚、反传统、倡导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自由思想运动。

2.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1)激发思想的觉醒:因为新思想的传播和自由精神的强烈诉求,大量青年和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强烈的思想动荡,他们在自觉地反抗封建的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思想观念,追求新知识、新思想,开拓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处理时代现实中各类社会矛盾问题。

(2)创造民主的文化氛围:白崇禧告诉陈独秀:“我们官邸里也有提倡新学的,不过在这里讲讲更好,我们在这里聚会,大家可以互相讲讲话,推翻说教陋习。

在这里宣扬新学,回家不去找你们,你们也不会有任何危险。

”(3)传播新知识,推动国家现代化:推动了许多新的知识,新的科学和技术,吸收和传播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潮,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文献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角色,体验当时的社会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2.学生反思: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的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成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性作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课本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新文化运动的探索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是本章节的重点,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人物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话、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贡献。
3.文学作品分析:选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通过细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白话文运动对新文学的影响。
4.互动式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见解,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多角度探讨,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培养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4.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 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文学等。

4.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5.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6.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原因、内容和代表人物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场景,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

2. 邀请历史专家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第6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

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

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

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教师设问:辛亥革命有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造成国家贫弱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就得重铸国魂,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是该时期政治和经济作用的结果,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的第一部分内容思考这个问题。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兴起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和原因1.2 教学内容清朝末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和原因1.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清朝末期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条件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2.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2.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民主、科学、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等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2.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思想和内容的掌握程度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事件与人物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和低谷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3.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掌握程度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与影响4.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优点和贡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启蒙了民众的思想意识等新文化运动的不足和局限:过于批判传统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等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的掌握程度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中国5.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5.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传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秀传统和精神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启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5.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启示的掌握程度第六章: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6.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6.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6.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掌握程度第七章: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7.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7.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7.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的掌握程度第八章: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8.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8.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8.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的掌握程度第九章:新文化运动的遗产与挑战9.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和挑战了解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9.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遗产: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新文化运动面临的挑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社会变革与稳定的平衡等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和挑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9.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和挑战的掌握程度10.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10.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优点和局限、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10.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反思和评价10.4 教学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是重点。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及其主要内容。

2. 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如“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5分钟)1. 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四提倡四反对”。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5分钟)1. 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代表性事件和人物分析(10分钟)1. 分析“白话文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 讲解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新文化运动》学科领域:历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民族危机等,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b. 主要阵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c. 重要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d. 文学革命:白话文取代文言文e.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繁荣、马克思主义传播等3. 教学步骤:a.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b.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民主、科学思想的核心。

c. 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人物。

d.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让学生认识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重要性。

e.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4.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分析、评价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图片等3. 网络资源:为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提供更多查询途径。

4. 视听设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济社会基础。

认识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思想文化状况。

1.2 教学内容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困境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组织学生讨论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2.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变革。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和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3 教学活动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展示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引言分析引言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国际和国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企图重新瓜分世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世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改造黑暗的中国继续探索。

第二层提示本章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创办《新青年》;继起的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贯穿三节的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振兴中华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的内容和发展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三、导入设计Q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先进的国人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进行了哪些抗争与探索?K1:㈠政治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和“新政”;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包括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㈡经济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和“新政”;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㈢思想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和“新政”;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Q2:这些探索行动中具有反封建意义的有哪些?K2:㈠政治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包括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㈡经济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㈢思想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六、巩固练习1、下列哪些不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或条件DA 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 中国出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D 袁世凯掀起复古逆流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为此,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现象反映出下列哪一个规律BA 达尔文的进化论规律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规律C 经济与文化相互转化规律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规律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CA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C 北洋军阀在思想上实行尊孔复古D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4、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的关键原因在于CA 它是体制完备的新式大学B 它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C 蔡元培推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D 陈独秀、李大钊在北大担任教授5、在运动中,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CA 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B 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C 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D 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6、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DA 听任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B 缓和政治派系矛盾,鼓励学术研究C 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D 传播资产阶级文化7、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AA 民主共和制B 君主立宪制C 苏维埃体制D 人民民主制8、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其实质是CA必须“科学与人权并重” B 要发展科学 C要实现民主 D 必须反对孔教9、新文化运动把对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指向,这主要是由于CA 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B 儒家思想严重阻碍了民主思想的传播C 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D 儒家思想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0、前期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实质上是为了DA 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B 彻底反对儒家思想C 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D 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1、我们之所以所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做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AA 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B 对封建礼教攻击最猛烈C 主张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D 首先提倡白话文12、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文学具有重要影响的有D①鲁迅的《狂人日记》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③陈独秀的《敬告青年》④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③④D ①②13、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DA 资产阶级反对复辟的斗争B 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C 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D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14、前期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BA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 详细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15、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这主要是指BA 主张民主和科学 B坚持反封建 C 倡导学习西方 D 反对尊孔复古16、前期新文化运动与以往的思想运动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CA 主张用民主政治代替封建专制B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 主张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D 以西方启蒙思想作为思想武器17、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DA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B “民主与科学”逐步深入人心C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D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18、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DA 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 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 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 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19、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CA民主和科学得到了弘扬B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C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D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20、纵观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DA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思想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B 促成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C 是中国近代比较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D 宣传倡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1、阅读材料材料一“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材料二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吴虞材料三那其实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材料四“分明挂的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而满国中,所以,我们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国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国招牌,也是挂不成的……遇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①李大钊为什么说“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为什么说孔教是“吃人的礼教”?②材料二“犯上作乱”怎样理解?“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对民族精神有什么影响?③材料四陈独秀表明了什么观点?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什么以反孔教为突破口开展新文化运动?④你怎样认识反孔教的负面作用?①因为孔孟儒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

因为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礼教使人民成为封建统治的牺牲品。

②反抗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使整个民族缺乏民主意识,容易产生“阿Q”式的民族病态。

③保共和、反孔教。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因为北洋军阀政府尊孔复古。

④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吸收不够,似有全盘否定之意;在当时反孔教进行思想解放是必要的,但对传统文化要采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22、阅读下列材料: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写道:“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现在我们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若因为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书之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

”回答:①材料中“德、赛先生”指的是什么?“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所指的史实是什么?②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中国“废了君主”指什么历史事件?③试评价作者在认识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①民主和科学。

史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②传统的儒家道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③进步性:宣传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中国人民思想的解放,富有斗争精神;局限性:对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的倾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3、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反封建思想主张有何特点?与两者相比,新文化运动中有哪些更进步的思想主张?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分别指出三者在反封建方面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及产生这种不足的原因。

㈠①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用西方的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②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要求推行资本主义,但未触动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按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主张推翻清政府,触及封建土地制度。

③维新派主张用改良的方法,幻想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

㈡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对封建主义的儒家传统道德、旧礼教进行了批判。

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㈢维新派缺乏反封建斗争的勇气,脱离广大人民,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彻底推翻封建势力;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的知识分子没有把新文化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也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向。

㈣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24、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推崇孔子;陈独秀等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教。

试就你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评论上述历史现象。

㈠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

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依据,从而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含有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意图。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但也暴露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理论上的不够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