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2017版)学习课件.ppt

合集下载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社会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要求。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其具备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和应用的基本能力;2.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使其能够合理、规范、安全地利用信息技术;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安全与伦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处理与分析-图像处理与制作-网络资源获取与整理-网络搜索与筛选-网络信息发布与分享-多媒体资料的编辑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3.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分组协作实践-项目开发实践-程序设计和编码-网页制作和排版-多媒体技术创作-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网络安全实践-信息技术创新实践4.信息技术伦理与安全-信息技术伦理概念与原则-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网络数据保护与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技术与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规范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跨学科整合教学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在线教学资源-虚拟仿真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网页制作工具-编程开发工具第四部分:评价策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日常评价、作业评价、实验评价、项目评价等,形成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上,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际水平考核。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信息技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PPT

信息技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PPT
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 状况。
关注全面发展
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
及时反馈指导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策略
了解学生特点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制定个性化 的教学方案。
分层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水平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 础上得到提升。
拓展学习资源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拓展材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 展方向。
THANKS
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跨学科融合与应用
新课标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通 过学习可以了解信息技术在其他学 科中的应用,提高跨学科解决问题 的能力。
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具备良 好信息技术素养的人才需求越来越 大。学习新课标有助于更好地适应 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02
新课标内容概述
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与目标
合作探究阶段
团队协作能力
在合作探究阶段,我学会了与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 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交流,我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 疑问,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我的沟通交流能力 。
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探究让我学会了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我在面对复杂 问题时的问题解决能力。
06
对新课标实施建议及期望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
创设真实情境
将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让学生在解决问 题中提升技能。
强化动手实践
设计丰富的实验、项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 作中深化理解。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在对5省市11所中学的教师的访谈中,一般学校的 老师更多的认为如今中学生技术能力较差,而在一些劳 动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较好的学校,老师却惊叹学 生在技术上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6
❖ 城乡高中生对技术的兴趣
65.8% 70
52.3% 60
50
44%
城市 农村
40
30
16.5%
20
11.4%
◇ 国际比较 ◇ 现状调查 ◇ 学科进展 ◇ 发展需求 ◇ 高中❖四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日本 家政基础 2 学分 家政综合 2 学分 生活技术 4 学分
(选一门)
信息A 2 学分 信息B 2 学分 信息C 2 学分
(选一门)
英国
设计与技术 成为“国家课程”
规定的必修的基
能力 •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13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
14
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 公民
• (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 的平台
• (三)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 术课程
• (四)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 创新实践
•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 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 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17
(二) 过程与方法
•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 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19
三个维度目标的关系
•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 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 动分别培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前言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

为了辅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我们特制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本标准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软件开发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增强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和项目实践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通过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

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内容。

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2.程序设计与开发。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和开发方法。

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Web开发等内容。

3.网络技术。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网络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内容,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掌握网络管理和安全的基本方法。

4.信息系统应用。

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大数据应用等内容。

学生应该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应用的基本原理。

5.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学生应该通过课外实践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探索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精心整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二)1.2.3.4.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

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的6个模块改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10个模块。

具体来说,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分2个模块,分别为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改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以此作为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

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学生可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发展需要选学。

其中数据与数职业选同时,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而学业质量水平4则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主要从教学与评价建议、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范本模板】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范本模板】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信息技术开学第一课课件(18张PPT)

信息技术开学第一课课件(18张PPT)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类型
必修
模块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017)
数据与计算 信息系统与社会
了解数据编码;利用数字化工具展开学习;学会一种程序语言;了解人 工智能技术
知道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构建简单的信息系统;预判安全风险, 遵守法律
数据与数据结构 学会数组、链表、排序、查找、迭代、递归等
欢迎大家来到信息技术课堂
信息技术第一课
授课人:XX
从信息技术课的第一印象说起……
信息技术课初印象
说到信息技术课,你的第一感受 和印象是什么?
信息技术课初印象 提起信息技术课,你们对它的印象是不是这样的?
……
目录
01 课程介绍 02 考核标准 03 课堂要求
目录
01 课程介绍 02 考核标准 03 课堂要求
必修1:数据与计算 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 各50分,共100分
考试内容
考试方式
上机考试
考试时间
高二上学期
目录
01 课程介绍 02 考核标准 03 课堂要求
信息技术课堂要求
课代表: 1、每节课上课前把电脑、投影打开 2、机房课上课之前通知并组织学生去机房坐好,保持好纪律 3、每节课检查各组表现情况,将表现不好的学生汇报给班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3.数字化思维与创新 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的管理学习过
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 能力。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4.信息社会责任 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
尽的责任。
“清朗”系列专项行动 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 动处置账号13.4亿个、 封禁主播7200余名,净 化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新标准解读PPT课件

信息技术新标准解读PPT课件

提升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 养。
理解《湖北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课 程纲要》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能应用新理念和新方法,实施信息技 术课堂教学。
能掌握学生核心素养测试标准和测试 办法。
集中视频辅导(每2周一次,每学期8 次,每次一个半小时)
网上课程自主学习 网络研修 区域混合研修和校本研修 教学实践 教学成果展评
按照课程指导意见的内容标准设计
(内容要点与课时并非一一对应,可依据实际情况进 行分解或组合)
内容包括:教学分析与建议(微视频和 文本)、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案例、教 学资源(微课)等
县域内尽量做到全覆盖(教研员组好统筹)
按可能的上课时间提前1-2周推出
择优向市、省推荐
征集试点区和试点校,整体开发
2016年9月14日
指导意见的价值和意义
◦ 权威性、价值性、时效性
指导意见的主要变化
◦ 核心素养、问题解决、学业评价
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义务教育阶段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指导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 课程实施,
努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 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
我厅研究制订了《湖北省义务教育阶 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试行)》。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视频学习 网上观看课程视频,累计1小时记2分,单个主题不
40分 重复计算,最高得分按研专题修视频总时数计算。
交流互动 20分
作业1次记2分,研修计划、日志(体会、感悟、总 结等)、简报、点评、发帖等每篇记1分,总计不 超过20分
资源分享 20分
上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资源(微课等)每 件1分,上传课例视频每件2分。若资源被推荐并入 围,每件资源再增加50%得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新旧都是5个基本理念,新旧不同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课程结构由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3.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采用计算机方式界定问题,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前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并于2020年进行了修订,以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和技术发展。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利用和传递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基本操作技能。

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网络应用技术等内容。

2.编程与应用开发。

包括基本的编程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开发和网页设计等内容。

3.数据处理与信息安全。

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数据分析技术和信息安全意识等内容。

4.多媒体技术应用。

包括图像处理、视频制作和音频处理等内容。

5.信息技术与社会。

包括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信息伦理等内容。

四、教学要求1.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注重跨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强调综合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评价,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4.关注现实需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需要关注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使其符合当下的发展趋势。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2017版)(可修改).ppt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2017版)(可修改).ppt

首次提出用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来衡量学业质量,并以学科核心素
养及其表现水平作为衡量学业质量的标准,以此来描述不同水平
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对学生不同学习结果的评估更加明确。
︵。︵
7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做好“转变教学方式”的准备
︵。︵
8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行为 学科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
13
能力

︵。︵
5
2017年新课程标准
课时设置
必修课程:3学分 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
选择性必修课程:每模块2学分 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新课标课程结构的调整,不仅促使信息技术
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进一 步顺应我国高考改革,兼顾升学与个性化发展, 凸显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我国对数字化时代创 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
9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 改变教学理念, ➢ 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 ➢ 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
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
10
如何开展项目学习
︵。︵
11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项目学习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
12
项目学习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课例:体验人工智能输出结果; (4).我们的操作是如何提高系统智能程度的。
︵。︵
6
2017年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内涵
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 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 表现
学业质量水平
根据问题情境的复杂程 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 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 探究模式或价值观念的 综合程度进行划分 共有4级

2017年,新课标,信息技术第四章

2017年,新课标,信息技术第四章

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模块1数据与计算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迅猛增长,数据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模块针对数据(包括大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分析,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模块是信息技术课程后续学习的基础。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合理处理与应用数据,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本模块包括“数据与信息”、“数据与处理”、“应用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分内容。

【内容要求】1.1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信息的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法。

1.2在应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生活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1.3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1.4通过典型的应用实例,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

1.5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完成分析报告,理解对数据进行保护的意义。

1.6,从生活实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

1.7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感受算法的效率,掌握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方法。

1.8通过人工智能典型案例的剖析,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巨大进步和应用潜力,认识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提示】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项目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帮助他们探究数据与计算的知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

(1)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通过整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工具(如移动终端开端、硬件网络学习平台、编程软件、应用软件等)表达思想、建构知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完整word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完整word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
2013
(一)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 的合格公民 (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 身学习的平台 (三)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 信息技术课程 (四)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 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五)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 康的信息文化
精选
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个体对信息的 敏感度和对信 息价值得判断 力
精选
2017年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内涵
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 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 表现
学业质量水平
根据问题情境的复杂程 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 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 探究模式或价值观念的 综合程度进行划分 共有4级
学业质量水平与 考试评价的关系
学业质量标准阶段性评 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 试、学业水平等级性考 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精选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改变教学理念, 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 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
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精选
如何开展项目学习
精选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项目学习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精选
项目学习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课例:体验人工智能输出结果; (4).我们的操作是如何提高系统智能程度的。
首次提出用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来衡量学业质量,并以学科核心素 养及其表现水平作为衡量学业质量的标准,以此来描述不同水平 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对学生不同学习结果的评估更加明确。
精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做好“转变教学方式”的准备
精选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行为 学科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能力

精选
修课程:3学分 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
选择性必修课程:每模块2学分 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新课标课程结构的调整,不仅促使信息技术
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进一 步顺应我国高考改革,兼顾升学与个性化发展, 凸显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我国对数字化时代创 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 与创新
信息社会 责任
个体运用计算机科 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 信息社会中的
学领域的思想方法,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 个体在文化修
在形成问题解决方 案的过程中产生的 一系列思维活动
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 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 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
养、道德规范 和行为自律等 方面应尽的责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
精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精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精选
基本理念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 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 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 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 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 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四) 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 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五)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精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