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第五章第1节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1、住宅区设计中应注意:私密性越强,尺度宜( ),围合
感宜(
),通达性宜(
)。
2、半私密性空间宜注重(
)性;
半公共空间宜注重(
)性、(
)性。
3、考虑用地经济,加大进深,可以相应缩短(
4、住宅长度直接影响造价,住宅单元拼接越长,( 就越省。
5、建筑密度=(
)占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 )
(
)要求决定的。
课堂练习
1、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
(
) 穿越的地块。
2 国内外的经验普遍认为比较经济的住宅是 (
)层。
3、 容积率== 总(
)/总用地面积。
4、 住宅区道路系统可设计为人车(
(
) 两个系统。
)和人车
5、 城市规划对象的构成要素中,空间形态方面可以用
(
)来表现。
课堂练习
第五章 空间
住宅区外部空间:指那些供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 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道路、广场、 绿地、户外活动场地、运动场地等。
空间具有层次性,它由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 感和私密性要求决定的。
住宅规划设计的空间问题:主要侧重于研究外部 空间,研究如何通过外部空间的构筑营造一个适居的 居住环境。
第一节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基本构成要素: 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其它尺度 较大的构筑物。
基本空间构成要素
二、辅助构成要素 指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和 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如矮墙、院门、台阶、 灌木、起伏的地等。
附属空间构成要素
墙体
地坪的变化
地坪的变化
院门
台阶
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指标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指标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指标
居住区规划指标分为两大类: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用地平衡指标
一、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应包括必要 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量单位 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2002年版)的规定。 (见下表10-1-1)
L≥1.5L2
L≥1.5L2 L≥1.5L2
L ≥ 50m
L≥ 30m L ≥ 50m
S1 ≥1800 ㎡ S1 ≥500 ㎡ S1 ≥1200 ㎡
S21 ≥1000 ㎡ S2 ≥2000 ㎡ S2 ≥600 ㎡ S2 ≥1400 ㎡
注: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 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 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 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 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 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按其所属用地范围的实际界 线来划定。
(1)当有明确用地界限的公共服务设施按基地界 限划定;
(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
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4)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5)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7、其他用地面积的确定:
其他用地——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 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 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 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可编辑)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1资源1 概论1.城市详细规划概念: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的具体规划。
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
2.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根据不同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规定各类用地适建情况,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
4.控制体系指标有:地块划分、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土地使用强度、道路及其设施、城市环境景观5.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化。
它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即将建设的各类设施作出具体安排,对建筑空间和艺术处理加以明确,并核算技术经济指标,为各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四)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六)竖向规划设计;(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绿地率。
7.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一、规划说明书现状条件分析;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3、用地布局;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7、竖向规划;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二、图纸规划地段位置图规划地段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4、道路交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8.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9.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容积率与建筑面积的关系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4、容积率与层数关系 一般情况下,在建筑密度不变的前提下,容积 率提高,层数增加,居住品质下降,售价也就会随之 降低。 容积率的增加,主要引起房屋层数的增加,在开 始时,单方造价降低,当层数达到一定值时,就需要 加固基础、增加电梯、加强抗震等、单方造价由下降 转为上升,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利润最大化的理 论值。
容积率(R)=建筑密度(C)*层数(H)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建筑密度应保持适当 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是指规划 的密度,这一点是十分重 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 要的,它能确保城市的每 面积占该快用地面积 一个部分都能在一定条件 下得到最多的日照和防火 的比值。与容积率不 安全,以及最佳的土地利 同的是,它强调建筑 用强度。建筑密度过密照 基底面积。 成街廓消失、空间紧缺, 有的甚至损害历史保护建 筑。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5、建筑密度与层数关系 一般情况下,在容积率不变的前提下,层数 增加,表现为建筑密度的降低,绿地面积增大, 进而提高小区公共环境品质和开发价值。
利用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的换算关系,把低容积率高密度的 多层产品做出低容积率低密度的高层产品,创造出新的物业组 合方式。此方法主要运用于江景、湖景、海景等景观项目,由 于层数的增加,使建筑密度得到有效降低,既增加了小区绿地 面积和公共面积,同时有利于景观价值的挖掘,从而提高物业 开发价值。
谢谢观赏 THANKS!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项目名称:南都逸天广场 项目类型:高层小高层 容积率:1.73 建筑密度:13.8%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小组总结
1、对于一个项目来说,仅仅通过容积率的一个简单数字远不能概括 社区的建筑类型,尤其当社区的建筑类型有明显差异的时候。 2、在同一块土地上,容积率确定不能改变的条件下,开发商通过设 计、建筑策划,市场研究等工作,有很大的空间打造自己的产品, 提高产品的舒适度,使其适应市场,并使土地价值最大化。 3、容积率确定了产品类型之间的配比,决定了不同的产品形态和 3 不同的客户层面,更重要的是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利益对比 4、不同的地块,综合考虑地形、市场、对象等因素,容积率和 建筑密度的关系并非是确定的函数关系。但对于开发商而言,如 果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能考虑社会效益与消费者效益, 可能会实现更大的利润和经济效益。
居住区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节相关概念与定义城市中国历史上认为:“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特征。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现代城市的定义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的区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区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现代城市远非古代城市的“城”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区域广大、人口密集、功能复杂的综合体。
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特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
因此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一定地域范围中心地;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
包托入口、经济、建筑和文化等方面的高度聚集地;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体现在大规模、高效率、集约化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高密度、快节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高度组织性、包容性和快捷性的发展方式。
城市居住区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空间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居民居住性和日常活动的区域。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区域(即城市中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的居住区域)。
居住小区是居住区规模等级划分只能够的第二个结构层次,即不被城市道路所分割、界限明确、地段完整,且具有道路交通系统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域。
城市居住规划城市居住规划:指专门针对城市居住用地所进行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居民、经济合理创造一个社会物质和文化需求的舒适、卫生、安全、安静和优美的环境。
环境环境原意是生物学范畴用语,可理解为“被围绕、包围的境域”,亦可以理解为“围绕着生物体以外的条件”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而言,环境是指一切影响人类、城市和建筑的时空系统,这个时空包括自然、人文和社会,而这个时空系统中的所有物质、能量、信息和精神之间都有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讨论式教学在规划类课程中的应用——以《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课程为例
1O 6
衡 阳师 范学 院学 报
21 0 1年 第 3 卷 2
南 面 毗 邻 本 校 。汇 景 新 城 的 住 宅 首 层 全 部 架 空 作 居 民 活 动 、
2 规划 类课 程与讨 论 式教学
从 本 质 上 讲 , 划就 是一 种对 某 项 工作 超前 安 排 。 一 般 规 情 况 下 , 国高 校 的 规 划 类 课 程 , 属 于 空 间规 划 课 程 。在 我 都
用 讨 论 式 教 学 方 法 , 可 以根 据 教 学 过 程 的特 点 , 高 校 专 但 将 业 课 讨 论 式 教 学 分 为 两 类 ( 见 表 1 , 课 内讨 论 式 教 学 和 详 )即
独立的讨论课[ 。 2 ]
他 专 业 ( 管 理 类 专 业 ) 则 比较 困难 。 根 据 笔 者 的体 会 , 如 , 通 过 讨 论 式 教 学 可 以 比较 理 想 地 解 决 专 业 差 异 带 来 的 、 生 实 学
型 时 期 , 事 物 、 问 题 不 断 涌 现 , 传 统 的学 术 观 点 提 出 了 新 新 对
挑战 ; 而且 , 由于 中 国 区 域 发 展 水 平 差 异 较 大 , 同 地 区 在 不 中 、 观层 面 的 应对 措 施 , 因 为具 体 情 况 的 不 同 而 有 若 干 微 也
论空间一般大于纯理科基础课程I 。 1 ] 尽 管 几 乎 所 有 高 校 教 师 都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或 多 或 少 的 使
具 体 任 务 的 机 会 , 能在 实践 中复 习 、 握 学 过 的 基 本 原 理 , 既 掌
又 能 自 己解 决 本 专 业 领 域 的 实 际 问 题 , 遍 受 到 学 生 的 欢 普 迎 。这 种 机 会 , 于某 些 工 科 专 业 学 生 相 对 多 些 , 对 于 其 对 而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车的坡道;
41
3、
•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 径、车路和街道。
• 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
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
28
公共服务设施
•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 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29
公共服务设施
30
公共服务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 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 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
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24
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
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 扰;
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
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9
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是基于人们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需求的综合考虑,旨在提供舒适、安全、环保和高效的生活空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 结构合理性原理:住宅区应该有合理的地块划分、道路网格、绿化空间等基础设施布局,以实现良好的交通流动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2. 综合性原理:住宅区应该提供丰富的社区设施,如学校、医疗机构、商业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促进社区的交流和互动。
3. 环保性原理: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环境保护,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垃圾分类处理等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4. 层次性原理:住宅区规划应根据不同居民的需求和社会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价格的住房,以促进社会多元化和共融。
5. 社区感原理:住宅区规划应鼓励建立紧密的社区网络和居民组织,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6. 可持续性原理:住宅区规划应考虑未来可持续发展,通过能源节约、资源利用和碳排放减少等措施,实现住宅区的长期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是以人为中心,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旨在创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这些原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自考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复习必看 考前冲刺串讲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06225考试题型及题量1单项选择题1×1010分2多项选择题2×510分3填空题1×1010分4判断改错题3×515分5简答题5×630分6论述题25分不考章节一般考核章节其余重点考核章节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题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一、单项选择题1、 A 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2、 B 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3、 B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4、 C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
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5、 C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6、 D 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
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7、 A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
A、住宅群落B、居住小区C、居住组团D、住宅街坊8、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主要是以一般的 D 为基础来确定的。
A、人口规模B、土地面积C、容积率D、多层住宅区9、 A 是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划分以及各类设施配套的重要依据。
A、人口规模B、土地面积C、容积率D、多层住宅区10、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 A规模将分别相应地A、减小、增大B、增大、减小C、减小、减小D、增大、增大11、在城市居住区中规模一般均应进行 BA、二级B、三级C、四级D、五级12、城市居住区中 CA、二级B、三级C、四级D、五级13、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是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 A 为依据的。
城市规划原理
1.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2.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3. 建筑密度:建筑用地(基底)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4.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5.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6. 城市人口: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7. 工业区: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义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
8.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9. 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10. 邻里单元:“邻里单元”是组成居住区的“核心细胞”,是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的发展,而做出的对住宅区结构的布局规划。
11.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要求能力的发展。
12. 城市居住用地: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13.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4.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5. 绿地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16. 城市远景规划: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的城市发展结构安排。
17.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18.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19.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国家总体规划或省级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内的总体部署。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第7章第1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用地的规划布置
② 自建污水处理厂或化粪池; ③ 建立中水系统。
2、雨水排水系统 通常采用就近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或水体的方式。
住宅区的排水设施主要是污水排水泵房、雨水排 水泵房、污水处理站(厂)。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 面积两个方面。其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千户指标” 和“民用建筑综合指标”
我国沿用的以“千人指标”为主。“ 千人指标 ”, 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 地面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1994年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修改本)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2、供水方式:直接由给水管网供水。 采用设置屋顶水箱、高位水池、 加压水泵等供水(二次供水)。
排风口 给水管网 消防管网
给水管网 一户一表
屋顶水箱
水塔
水塔
科威特水塔群
科威特城全市有30多座锥形贮水塔,聪明的科威特人把贮水塔与旅游 观光巧妙地结合起来,矗立在科威特城东北角的三座贮水塔建于1977年, 其中两座主塔分别高187米和147米,另一个高113米,每个球形储水塔能 储水100万加仑,塔上还有旋转餐厅,是集储水、旅游、观赏为一体的宏伟 建筑。结构奇特的高塔,像几柄长剑,颇为壮观。大塔已成为科威特的一大 名胜和现代科威特城的标志。
雨水管网 消防管网
污水管网
三、供电系统
住宅区供电:建筑用电 户外照明用电
电力设施:变(配)电所、开闭所、电缆分支箱。
高压电缆沟 户外电缆分支箱
室内电缆沟 开关房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1、城镇化: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代表为:米列都城。
3、卫星城镇定义: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4、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5、城市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7、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8、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9、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10、容积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11、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
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2、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地面积的比例。
13、建筑后退: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线进行控制。
14、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15、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6、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17、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以达到优化居住区生活环境和提高居住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首先,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利益。
规划者需了解居民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居住需求,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并确保居住区内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充足性和合理性,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其次,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互补性。
规划者在确定居住区的用地布局时,要合理确定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并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网络,以确保各功能区相互衔接、便捷连通,提高居住区的整体效益和利用率。
第三,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的营造。
规划者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绿地的分布,增加居住区内的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
同时,要加强对居住区的环境污染控制和噪音防治,确保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第四,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
规划者应鼓励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规划过程,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加符合居民需求。
此外,还要注重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交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居住区居民的社交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原理包括考虑居民需求和利益、合理利用空间和功能的互补性、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营造、以及加强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理,可以确保居住区规划的科学性、人性化和可持续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城市是人类集中的生活居住地域,是一种现代的人居环境形式。
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的40%~50%。
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住宅区的组成不仅仅是住宅和与其相关的通路、绿地,还包括与该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业、服务、教育、活动、道路、场地和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空间分布上可能在该住宅区空间范围内,也可能位于该住宅区的空间范围之外。
住宅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
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因此,住宅区的构成既应该考虑其物质组成的部分,也应充分关注其非物质的内容。
第一节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类型与规模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
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
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
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
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
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
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住宅群落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厂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
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是相对的。
上面提到的用地规模主要是以一般的多层住宅区为基础束确定的,人口规模是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划分以及各类设施配套的重要依据(参见第七章“设施”),因此,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减小,低层低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增大。
分级及相关设施分级是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城市居住区中,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设置的项目、数量和规模一般均应根据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二级进行配置,其中道路的分级在有些情况下分为四级设置到住宅单元级(参见表l—1)。
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足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频率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其中既考虑了居民使用的便利,也兼顾了设施设置和运营的经济性。
第二节社区社区指在—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ze)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在以上四个条件中,社会关系指一定地域内的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现为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者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一定地域内相对独守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但其影响的往往是整个社会。
住宅区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目标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建构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
所谓“场所精神”便是一种在空间山进行的社会活动的特征。
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服务、居民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安定是社区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之—。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区规划理论,它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
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邻居间互知姓名和家庭概况,每天碰面接触的自觉帮助型;第二层次:邻居间见面打招呼,但不一定知其姓名的愿意帮助型;第三层次:住户彼此偶尔见面但认为他或他们是属于自己社区一部分的应该帮助型。
邻里单位及其原则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
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住宅区规划理论(图 1.1),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牟.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
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映。
第三节系统物质系统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这四大系统内部存在一个分级的结构层次,它对应服务于相应的居住人口。
住宅与住宅用地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住宅”可以包含住宅单元、栋(幢)、住宅群落、居住组团等住宅用地上的居住建筑,它分别以不同的居住人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包括项目和规模)的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图1.2)。
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包括住宅区内的为通达至住宅、各类设施、各类场地和可活动绿地的通路以及为住宅区居民居住生活服务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设施。
按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宽度,住宅区道路可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和居住区道路四级(图1.3)。
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住宅区的公共建筑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主要为该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运动等设施及其用地。
这些设施的项目设置和规模确定,均与其所服务的人口相对应,并要求按“分级”设置与布局,即所谓的“公建配建”。
有时其服务的人口会超出某住宅区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人口基数将大于改住宅区的人口规模(图1.4)。
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绿地与产外活动场地包括住宅区的各级和各类绿地以及各类户外活动场地。
其中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包括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等(图1.5)。
社区系统现代社区应该从生活品质出发,全方位地改善和提高住区的可居住性。
以住户居住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社区的构成系统需要重组和完善,可分为生活保障、育才就业、交流参与以及运营四大系统。
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生活保障系统包含有基本服务保证、通行条件保证、义务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环卫保障、基础设施供应保障、安全保障、绿地面积保证、绿化环境保障以及健康保障,其中绝大部分子系统均具有新的内容,如基本服务保证中的个人经济活动服务,通行条件中的私人机动车通行与停放,住房、环卫、基础设施供应和安全保障中的物业管理,基础设施供应中的分质供水、网络计费,安全保障中的报警系统,以及绿化环境中的环境设计与设施维护等等。
社区是人类的生活基地,更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医疗看护等将成为社区中普遍的服务内容。
社区内应设立规模相当、用地独立、功能多样的医疗设施,并对社区居民开展定时的日常保健服务,对老年人、欠健康者、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务到户。
社区医院并非城市医院功能的简单缩小,而是城市医院基本功能的扩大,应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保健服务作为它的一个主要职能。
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育才系统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配建中小学和幼儿园,而是包括提供从幼儿到成人的完整教育内容。
完善的社区教育有助于创造浓郁的社区文明与文化氛围,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个体素质形成的重要环境。
现代社区作为一个育人基地,社区育才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而是一个包括青少年课外教育、成人教育等内容的网络,各种类型和背景的人、各种年龄的人接触、交流,社区应具备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物质文化环境以及相应的设施,包括开设业余学校、就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和演讲等,配置或开放教室、讲堂、图书资料、计算机设备等,使居民素质能够不断跟上发展的需要。
这在当前大量二次就业问题的面前是一种创造再就业机遇的有益途径。
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服务多样化。
家庭作业的社会化使人能够享受更为精致周到的社会服务,并得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和与他人的交往,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提供了较以前更多的就!比机会,社区中除传统的物业管理、医疗保健、商,比服务外,更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家政行业,如家教、洗衣、净菜、老人和儿童的看护等,体现了社区对居民生活关怀的本质,使社区成为一个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社区就业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二度消化,包括社区中和社会上的待岗及下岗人员。
这种以社区内部消化的方式,使从业人员以主人的责任感服务于社区,不仅完善了社区的服务机能,更重要的是使其成为社会就!比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
社区可设立统一的就、比管理机构,并提供相关的咨询、培训等服务。
就业信息不仅来自于社区内部,也可通过建立网络了解社会各行业的就业信息,并及时提供给社区居民。
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社区是社会大系统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公平共享是社区存在的重要基础,融洽的邻里关系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背景居民对社区的共同责任和认同,这些目标的实现,交流和参与是重要的手段。
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间、设施及其活动内容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赋予一定的意义。
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但这种意义必须由场所的内容及其中的活动体现出来。
在社区的户外空间中,每个空间都应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
社区运营系统社区运营系统是社区维持维护和改善发展的基础。
该系统存在的基础在于住户和管理者的互利,通过该系统,社区的各项职能得以发挥,各项设施得以运作,住户得到利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