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自然规律自然现象自然科学特征以及研究基本方法
自然科学:从规律到现象一、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1.1 客观性自然科学研究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客观性。
客观性体现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和规律,而非主体的主观意识。
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客观事实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解释现象。
1.2 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必须具备可证伪性,即可以通过实验证实或推翻。
科学家通过设计科学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来验证或否定提出的理论。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才能逐渐趋近真理。
1.3 普遍性自然科学的规律是普遍的、适用于整个自然界的。
在自然界的各个领域,科学家们发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特征,即在特定条件下,同样的因果关系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1.4 可预测性自然科学研究的另一个特征是可预测性。
基于已有的科学理论,科学家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现象和规律进行预测。
这使得科学成为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改造的重要依据。
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演绎推理等。
2.1 观察法观察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科学家通过仔细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事物和过程,收集大量的观察数据。
观察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直接反映客观现象。
2.2 实验法实验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科学家可以创造出一种人为的或控制条件,来研究某一自然现象的规律。
实验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所感兴趣的现象。
2.3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已知事实和前提出发,推导出新的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
科学家通过演绎推理来从已知的科学理论中推导出新的预测结果,从而增强科学理论的可预测性和可验证性。
三、自然科学的规律和现象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规律和现象。
3.1 物理学的规律和现象物理学研究物质的本质、运动和相互作用。
物理学的规律和现象包括牛顿运动定律、电磁场、光学现象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这一判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过设想。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未来的共产主义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的这一设想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般结论。
但是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社会主义并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诞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当落后的国家。
这就决定了在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结论。
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和判断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便成为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划分,有五种形态说,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后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划分,有三种形态说。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一)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问题的基本规律,而且揭示了许多军事领域的共同规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
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领导我们的党和人民,冲破重重艰难险阻,战胜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
他不仅最早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而且多次在革命的转折关头,在革命遭到挫败的危难时刻,为革命拨正航向,使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是毛泽东整个革命活动中最精彩的篇章。
他集伟大的统帅、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于一身,不仅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国防建设与国防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和成就,而且是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其军事理论在整个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与国防斗争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国际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防斗争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总结战争和军事实践的经验,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领精神,善于集中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的优秀军事思想,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在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以后,又对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和原则,形成了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防斗争的理论。
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外优秀军事理论,尤其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是古今中外优秀军事理论的集大成。
科学的基本特征
笛卡尔论“科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科学是有体系、有秩序的知识。(科学的 有组织性)
其次,科学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对任何 有心人开放。(科学的公共可理解性)
科学的美与自然界的美相一致。(科学的完备性) 科学具有最不可怀疑的经验基础和逻辑基础。
(科学的可检验性) 科学不限于对某些特殊事物的认识,而是“可以
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五:
科学具有简单性
科学理论建构的简单性原则
所使用的科学概念必须越少越好。 所引入的理论前提要越少越好。 得出科学结论的逻辑过程达到
“不可再压缩”的高度。
科学的基本特征之六:
科学具有独立的语言特征
科学的语言特征
一、普遍性 二、精确性 三、开放性 四、直言式
概念的经验可理解性
把给定的概念在经验世界做还原。“飞马” 这个概念,经验世界并不存在,但它的经验 可理解性是显而易见的,它由“飞行的”和 “马”两个概念构成,它们都具有经验性。
不能进行经验还原的概念,没有公共可理解 性,因而也没有思想价值。没有思想价值的 概念是垃圾概念。
所有科学概念都具有经验的可理解性。
程是否客观?实验数据是否可靠?经验语句 是否包含了主观感受? (4)逻辑推理是否满足了公理性和一致性 的要求?
第一、对已经完成的科学工作进行 复查,简称“科学复查”。
(5)科学结论与所引入的前提之间能否满 足自身说明自身的要求?
(6)已经得出的科学结论能否解释既往的 和现有的经验事实?
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二:
科学具有可靠的经验基础
作为科学的经验基础的特点
任何科学都必须有相关的实验和观察依据。
科学所强调的经验基础必须来自一个“外经验过 程”。科学不相信通过内心感受表达出来的“内 经验”。
学前班期末总结科学
学前班期末总结科学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一学期的学前班生活。
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成长,我深感受益匪浅。
下面我将就我在学前班期间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记录我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研究和实践,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的基本特征包括客观性、系统性、重复性、预测性和可证伪性等。
1. 客观性。
科学研究追求客观真理,不受主观意志和情感的干扰,通过严谨的实验和观察来获取可靠的科学结论。
2. 系统性。
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它包括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总结结论等步骤。
3. 重复性。
科学实验需要具备可重复性,即通过多次实验可以得到相似的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4. 预测性。
科学理论和定律可以被用来预测未来的现象和事件,从而为人们提供指导和决策的依据。
5. 可证伪性。
科学理论和假设必须具备可证伪性,即能够通过实验证据进行验证和修正,能够接受挑战和检验。
二、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 观察。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对现象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描述,获取事实数据和信息。
2. 提出问题。
观察现象后,科学家会发现某些规律和问题,他们会提出问题来寻求解答。
3. 假设。
在发现问题后,科学家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观察结果提出可能的解释或假设,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
4. 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假设的有效性,科学家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
5. 收集数据。
科学实验中,科学家需要采集所需数据和信息,通常包括定性和定量数据。
6. 分析和解释数据。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科学家可以得出结论或改进假设,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7. 得出结论。
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科学家可以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有效性。
8. 报告和交流。
科学家通常会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科学论文或报告,向同行和大众传播研究成果。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今天看到了马克义先生在《中国研究》上发表的《什么是机械论科学——关于“管理”争论的最后回答》一文,心里不禁为难起来:本来有些话还想再说一说,但马先生已经宣布休战了,我是说呢,还是不说呢?从此闭口不发一言,实在是心有不甘,但继续说呢,也显得太“好战”了。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记得古人有言:当仁不让于师。
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为了把问题尽量弄明白一些,还是再说一说吧。
首先申明一点:本人并不象马先生文章一开头所指出的那样,仍然坚持十八世纪牛顿(1642_1727)时代的绝对时空观的科学观,恰恰相反,本人要反对的就是这种牛顿时代的科学观。
马先生所主张的机械论科学观,如果本人理解不错的话,实际上正是牛顿时代的科学观。
正因为马先生主张这样一种早过了时的机械论科学观,所以,才将管理学清出科学领域之外。
马先生说,现代科学观基本上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探索现象之后的“本质”的科学了,也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研究“规律”的科学了。
本质和规律同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
不同的人自然会认为世界有不同的本质有不同的规律,科学对此也无能为力。
但我记得马先生在《再谈“管理”——“管理”是一种艺术——为什么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一文中(见《中国研究》2001年12月号)曾引证西方“science”一词的定义说:科学就是“the study of knowledge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这里讲得很清楚,科学是有关以测定事实以基础,描述普遍自然规律的知识的研究。
怎么才过了几天,现代科学就不研究“本质”和“规律”了?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这且不论,我们还是看一看所谓机械论科学到底是什么吧。
马先生指出,所谓机械论科学指的就是这种寻找导致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的科学。
这一点,我倒是可以同意的。
但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同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这两种说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以为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歧义,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不严格的情况下,这两种说法完全可以通用。
第四讲 科学认识论
逐项分析、审议。
• 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 合的方式进行。
27
• (4)课题确定
• 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 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若通不过则被淘汰, 或修改课题,或另选课题。 • 科研选题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
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完成课题
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经费,需要有关部门协助 解决的问题等等。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 题的重要依据。
26
• (3)课题论证
• 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 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 •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 实施条件、社会和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
2
• 2.深刻性 • 科学认识不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力求揭示现象背后 的本质,阐明其内在机理,即不仅“知其然”,还要 “知其所以然”;并且可定量表述其“精确性”。
• 3.创造性 • 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思维,创建科学理论 并指导实践创造出天然自然中未曾有过的人工客体。
3
二、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
24
• 2、科研选题的步骤
• (1)问题调研
• 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
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
究领域,然后对这一研究领域作全方位的调研。 • 调研内容包括,了解人们已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
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
• 1. 科学认识主体
• 是有目的地、有意识地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群体,
同时也是社会化的人。科学认识主体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小学一年级科学重要知识总结认识动物的基本特征
小学一年级科学重要知识总结认识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也是小学一年级科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认识动物的基本特征,孩子们能够拓宽知识面,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动物世界。
本文将总结小学一年级科学学习中认识动物的基本特征。
一、动物的体型和体表特征动物的体型和体表特征是认识动物的基本点之一。
不同种类的动物有着不同的体型和体表特征。
例如,大象是体型庞大、长着长鼻子的动物,猴子则是长着长尾巴、灵活的四肢。
此外,动物也有各自独特的体表特征,如狮子有着金黄色的鬃毛、斑马有黑白相间的条纹等。
通过观察和了解动物的体型和体表特征,可以让孩子们对不同动物有直观且精确的认知。
二、动物的食性和食物链动物的食性和食物链是了解动物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食性。
例如,狮子是肉食动物,它们吃其他动物;白菜是植食动物,它们吃植物。
除了食性外,动物之间还存在着食物链,其中有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比如,草被食草动物吃,食草动物被肉食动物吃,形成了一个食物链。
了解动物的食性和食物链有助于孩子们理解动物之间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的运作。
三、动物的群居和独居形式动物的群居和独居形式也是认识动物的重要内容。
有些动物喜欢群居,如蜜蜂、鸽子等,它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互相协作共同生活。
而有些动物则是独居的,如老虎、熊等,它们喜欢独自行动和生活。
了解动物的群居和独居形式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
四、动物的行动方式和生活环境动物的行动方式和生活环境也是认识动物的重要方面。
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行动方式,如飞行、行走、游泳等。
例如,鸟类会飞行,猫科动物会行走,鱼类会游泳。
此外,动物们还有着各自适应的生活环境,如沙漠、森林、水域等。
了解动物的行动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
五、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也是认识动物的关键点之一。
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繁殖方式,如卵生、胎生、产卵等。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科学是一门书籍上的知识,是一门与实践有关的技能,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科学是一门研究宇宙的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一、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人类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自然现象、追求真理的一种方法和过程。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大的领域。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
物理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能量等;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等;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生长、繁殖等;地理学研究地球的构造、气候等。
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教育学研究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二、科学的特点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
客观性是指科学研究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不受主观主义和偏见的影响。
科学家在研究中要取消主观的干扰,客观地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系统性是指科学研究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科学家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进行研究,最终形成科学理论。
实证性是指科学理论和观点必须以实验证据为支持,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验证科学假设,以此得出科学结论。
可重复性是指科学研究的结果能够被其他科学家通过相同的方法和条件进行复制,从而验证科学结论的有效性。
三、科学的重要性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社会世界,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科学可以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到生产、生活、医学等各个领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再次,科学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后,科学可以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
通过学习科学,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观察分析、问题解决等能力。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的本 意
Science 源于古拉丁语 Scientia ,最初 的涵义是“知识”和“学问”。 Science 在 17世纪出现于法国,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于英 国。 “科学家(scientist)”是1838年在英 国提出的,最初的涵义是指缺乏正规训练或 者与研究机构并不密切,但在科学上很有能 力的人。20世纪以来才用以专门指以科学为 职业的人。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启蒙 思想家福泽瑜吉(1844-1901)首次把 Science译为“科学”(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的学问—“科”即“品类”、“等级”)。 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引进中 国。 1896年,严复在翻译《天演沦》等科学 著作时开始使用“科学”这个术语。此后, 中国人逐渐推广使用了这一概念。 今天,“科学”已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 词汇之一。
非科学好 不好?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二)科学划界的标准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标准 大致形成了以下四种主要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伪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标准
可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在科学划界问题上 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标志着划分科学与非科学、 伪科学这顶事业的不断进步。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
①求真
②理性
③可检验性
④自然性
⑤普适性
⑥知识形态生产力
华东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课程 主讲:黄瑜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一)科学划界
科学划界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 之一。 科学划界
亦称作 “科学分界”,就 是依据某个标准和 采用某种方法,将 科学与人类的其他 领域划分开来。 与科学相对应的 是非科学 (nonscience)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认识动植物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认识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动植物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生物形态,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生命方式。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观念和观察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人教版一年级科学教材中关于动植物的基本知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动植物。
一、动植物的相同特征让我们先来看看动植物的一些相同特征。
首先,它们都是生物,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都需要呼吸、摄取食物、长大和繁殖,这些是它们共同的基本生命过程。
此外,动植物也都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和适应,以便生存和生长发育。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动物是能自由运动的生物体,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教材中对动物的基本特征作了简单介绍。
首先,动物多为多细胞生物,它们的身体由许多细胞组成。
其次,动物具有自主呼吸的能力,通过呼吸采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再次,动物需要进食,通过消化系统摄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满足生命的需求。
最后,动物还可以通过繁殖方式产生后代,延续物种。
根据人教版一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例如,哺乳动物是一类动物,它们长有毛发,能够分泌乳汁喂养幼崽;鸟类则具有羽毛和鸟嘴,通过飞行进行移动;爬行动物则拥有鳞片和爪子,靠四肢爬行。
通过对动物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
三、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教材中对植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简单描述。
首先,植物是多细胞生物,其组织和器官比较复杂。
其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能量和氧气。
再次,植物通过根、茎和叶进行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传输和储存。
最后,植物还可以通过繁殖方式生长和繁衍后代。
根据植物的特点,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
例如,喜欢阳光的植物常常被称为光合植物,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水生植物则适应水环境,如荷花和莲藕;肉食植物则以捕食昆虫为生,如食虫植物。
科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的基本特征yichao科学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科学也是一种方法,达尔文曾经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可见科学有别于事实,科学来源于事实而高于事实。
科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可证伪性。
科学的可证伪性即科学可以用严格的客观证据以科学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理论正确或错误。
科学之所以让这么多人着迷或者另外一些人为其付出一生,这点不能小觑。
科学是通过观察假设总结验证的反复过程才得出的关于事物的规律或者说本质,往往不会一蹴而就。
首科学的可证伪性也要求科学是客观的,是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其对错的。
比如说马克思的唯物历史主义,可能很多人描述历史的事实,但是不是很多人能够说出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而唯物历史主义却是根据这些事实总结出来的规律,这个规律有争议,那么就拿事实来证明,如果错就错,正确就正确,科学通过这种可证伪性可以不断的进步。
也可以说科学更接近于真理,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的科学是有范畴的,我们在寻找探索这个一定范畴中的真理。
同时可证伪性也是区别科学与其他宗教之类的明显标志。
中国的八字流传了这么多年,那么其究竟是否是科学呢,如果单从有效性来看,部分还是有效的,最起码部分人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其不能证明,你不能证明八字是对还是错,同时单从这个论点的来源,其方法就是玄学,不是使用的科学方法,那么其得出来的必然不是科学。
科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可重复验证。
科学的可重复验证性即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空间由不同的主体用科学的方法可以重复自己的理论。
这个在自然科学方面来的更真实,最起码对于那些实验性科学,均要求具有可重复性,譬如我们平时做的一个实验,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仪器由不同的人操作可以得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相同,这个实验才是科学的。
介绍科学原理
介绍科学原理一、科学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和解释自然现象的理性方法。
科学的本质在于通过实证观察、实验和理论推理,以达到对自然现象的系统性理解,并能够进行预测和控制。
科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可观察性: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现象必须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 可验证性:科学理论必须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或证伪。
- 可复现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能够被其他研究者复现。
- 可预测性:科学理论应当能够用来做出具有预测性的结论。
二、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科学研究通常遵循以下基本步骤: 1.观察和描述:科学研究开始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2.提出问题:科学研究者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和假设。
3.设计实验:为验证问题或假设,科学研究者设计实验来收集数据。
4.收集和分析数据:科学研究者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科学研究者得出结论并验证假设。
三、科学理论的构建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系统性解释,它建立在经过验证和重复实验的基础上。
科学理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逻辑性: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 可观测性:科学理论的论述应当与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一致。
- 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应当具有被证伪的可能性。
- 预测性:科学理论应当能够用来做出具有预测性的结论。
四、科学的应用范围科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工程学等。
科学的应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结语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通过科学原理的引导,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现象,并且推动科技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1章 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
3、形态: 科学--知识形态:论文(概念和规律)。一元性。 技术--物质形态:装置。知识形态:专利。多元性。 4、评价标准: 科学--是非,讲真理性标准。 技术--合理性,讲效用性标准。 5、与社会的相关程度: 科学较远离现实经济法律、政策资源。 技术则注重可靠性、安全性、宜人性及经济、法律、伦 理、资源、环境等因素。 6. 工作主体 : 科学--研究员、学者、教授; 技术--工程师、发明家、设计者、企业家。
二、自 然 科 学 的 特 征
▲ 客观性和实证性: 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实践、标准 是客观的科学实践、要有辩证的态度。 ▲ 理性:科学事实也是理性概括的产物、反映规律和 本质的定理定律更是理性知识、科学理论体系更要 求有逻辑性。 ▲ 探索性和创造性:不同于生产过程,任务在于探索 和创造;这决定了是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活动;需 要特别重视研究人员的创造力培养和开发。 ▲ 通用性和共享性:自然科学不属于上层建筑,其内 容不受社会政治因素决定;科学无国界,是人类共 同财富。 ▲ 是一般生产力:要重视转化;不应像基础研究要直 接经济效益。
客体系统关系
思维 自 然 界 无 机 界 有 机 界 人 体 客体数量关系 系统科学 思维科学 自然科学 人体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 科 学 结 构 社会 人文 客 体 结 构
数学科学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纵向结构
科学技术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可 以按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密切程度 不同,划分为若干纵向层次:哲学科学——基础 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的 知识形态)。钱学森认为,科学技术的几大部门 都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都存在这几个 层次结构;在哲学科学和基础科学之间都有一个 中介哲学原理,如自然科学的纵向结构中有自然 辩证法或辩证自然观,社会科学的纵向结构中有 历史唯物主义或社会辩证法或唯物史观。
科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的基本特性科学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跟无限缩小,在无限放大跟缩小的过程中找到接近100%的完美理论、得出价值、做出贡献。
看看你现在的生活、看看航母、看看互联网等等这些科学的意义平凡于人类的生活当中。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科学是由人类感知的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抽象、总结形成家教个性论说,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宗教共性论说,再通过设置实验环境、证明宗教论说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个性结论,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共性结论,进而形成有因果系统的有实验共性结论的可重复验证的学问,这就是科学。
科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可重复性;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
一、对于科学的认识1、感性认识:源于实践;2、理性认识:源于实践中对于感性认识的升华;3、非感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实践中始终存在的思维的混沌认识;4、用实践的观点、立场、方法、方式,去认识世界和宇宙,使人类的思想结晶和技术手段逐渐的走向科学,并且,建立起科学的发展史。
5、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科学浓缩。
二、知识的分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
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三、科学这一词汇的来源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
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香港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即分类的“知识”、“学问”〕。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science的本来含义是系统知识,我想也许这样,科学在十九世纪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细了,即分成许多许多专业,而这些专业知识又不象其它知识那样是互不联系的。
小学一年级科学重要知识总结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
小学一年级科学重要知识总结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植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生物之一,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是他们学习科学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总结小学一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植物基本特征,并从外观、生长环境、营养来源等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1. 外观特征植物的外观特征是我们最容易观察到的,通过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和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植物的特点。
首先是植物的形状。
植物的形状各异,有些是矮小的,如草、花卉等;有些是高大挺拔的,如树木等。
不同形状的植物对应着它们在生长环境中适应的方式。
其次是植物的颜色。
植物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些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如树木和一些蔬菜;有些植物的花朵则是五彩斑斓的,如玫瑰、向日葵等。
植物的颜色不仅是美丽的装点,也可以吸引一些昆虫传播花粉。
最后是植物的组织结构。
植物的组织结构包括根、茎、叶等部分。
根用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茎起着承担水分和养分运输的作用,而叶子则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能量。
2. 生长环境植物的生长环境是它们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这也是它们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的原因之一。
首先是阳光。
阳光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大部分植物喜欢充足的阳光照射,所以常常能看到它们尽量伸展出茁壮的叶子来吸收阳光。
其次是水分。
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之一,它通过根部吸收到植物体内,并通过茎部向其他部分传输。
有些植物可以在水中生长,如荷花;有些植物则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带,如仙人掌。
同时,植物还需要空气和土壤。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养分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
植物通过叶子和根部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养分来维持生命活动。
3. 营养来源植物的营养来源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进行。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植物的叶子中含有叶绿素,它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催化剂。
当阳光照射到叶子上时,叶绿素会吸收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并释放出能量。
现代科学基本特征
现代科学基本特征“哎呀,你们知道现代科学都有啥特点吗?”这是我在课堂上经常问学生们的一句话。
现代科学具有几个非常鲜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就是它的实证性。
科学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可重复的验证来获取知识。
就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各种物体运动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得出的。
我们可以做各种实验来验证这个定律,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结果都是一样的。
比如在太空中的卫星运行,就完全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预测。
其次,现代科学具有系统性。
它不是孤立的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知识体系。
比如生物学,从细胞到组织,从器官到个体,再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面都是紧密相连的。
再比如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等不同领域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再者,精确性也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科学研究追求精确的测量和定量的描述。
就拿化学来说,对物质的成分和性质的测定都有着很高的精度要求。
比如在药物研发中,对于药物的剂量和效果的研究,都需要非常精确的数据支持。
还有,现代科学具有创新性。
它不断推动着人类认知的边界向前拓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牛顿力学观念,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认知世界的大门。
另外,科学还具有开放性。
它欢迎不同的观点和质疑,通过不断的争论和交流来完善和发展自身。
科学史上有很多例子,一些起初不被认可的理论,经过时间的检验和争论,最终成为了主流科学的一部分。
现代科学的这些基本特征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科学的不断进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
从我们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到医疗技术的进步,再到对宇宙的探索,都是现代科学的成果。
作为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现代科学的这些特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科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科学的奥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3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由建立在经验和逻辑基础之上 的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普 遍性和精确性陈述构成的有组织的知识。
第二讲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3 什么是科学 1.3.1科学的经验基础
观察实验是科学的经验基础
科学的经验基础之一:观察
第二讲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2 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
具备客观性和真理性的既具体又普遍 的有体系的学术上的认识,即科学是学问 达到最高程度的部类。 ——日本《世界大百科辞典》
第二讲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2 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
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 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 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
第二讲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3 什么是科学
1.3.1科学的经验基础 1.3.2 科学的逻辑基础 自洽性 简单性 可检验性
自洽性:科学的逻辑基础之一
科学的陈述在自洽性方面,必须满足三个最基本 的逻辑要求。 相容性:即在已知的经验现象范围内没有反例; 对称性:即当“因为A所以B”可以成立时,则 “其所以B也是因为A”也能成立,否则,可视为 逻辑上不对称。如因为外力的改变所以物体加速 度变化,之所以物体加速度变化也是因为外力的 改变。 排中性:当一个事实被解释为P 时,就不应该存 在被解释为非P的任何可能性。
正确认识非科学
非科学并不是贬义词:文学、艺术、宗 教等都属于非科学,是精神世界的重要 组成部分。
观察是人类的本性,科学是建立在观察基础 之上的.但不是所有的观察都具有科学价值。 不能作为科学基础的观察:尸体解剖;医 生看病时的常规检查;为天气预报所作的 观察;普查为目的的地质、地形、海洋、 气象,天文、水文、人口等资料收集工作。
科学的经验基础之一:观察
当且仅当人们的观察被应用于一个特定的 科学目的,且遵守一致性的观察标准的时 候,这样的观察才能成为科学的基础。 科学必须有观察基础:没有观察基础的陈 述没有科学价值。如:“使用手机的人是 否会受到电磁辐射的影响”,是否具有科 学价值,可以检验其观察基础。如果有人 发表过相应的观察报告,则可被接受为科 学陈述。否则,不能被认为是一个科学陈 述。
1.4 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1.4.1非科学:A.停留在经验层次或不 能覆盖全部经验现象却又以科学的面 目出现的理论陈述或事实陈述。比如 铜是导电的;又比如热质说,在18世 纪曾经是科学的,可是因为它不能解 释热现象从无到有如磨擦生热的经验 事实,18世纪下半叶,它就变成了非 科学。B.不具有可证实性,可累积性 的理论和方法。如艺术、宗教、道德、 哲学等。
第二讲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2 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的知识体系 ——《辞海》
第二讲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2 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 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 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法国《百科全书》
第二讲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3 什么是科学
1.3.3科学命题的表达方式 普遍性和精确性
科学命题的表达方式:普遍性
普遍性:科学陈述是普遍性陈述,亦称全称 命题,它所蕴涵的意思是“所有的S 是……”它与经验陈述不同。经验陈述是特 称陈述,是就某一个具体事物而言。其陈 述的格式是“某A是……”。 两者之间,经验陈述不能包括科学陈述, 科学陈述可以包括经验陈述。
下列假说是否具有可检验性
月球物质构成假说 物体相互吸引,是与爱有着密 切关系的爱好或自然倾向的表 现 空盆接蛇:王林,江西人,后 定居香港,被称为气功大师。
月球物质构成假说:是科学假说,因为它 原则上具有可检验性。即使在登月之前, 即使技术上无法实现,原则上仍然是可以 检验的。 物体相互吸引的假说:不是科学假说,不 具可检验性。 空盆接蛇:更是一种骗术。
科学的经验基础之二:实验
科学实验是在更严格的,更具体的,更客观 的层次上的观察。 科学实验是衡量一个陈述是否具有科学价 值的又一个标准。“使用手机对人体有害” 这一陈述,如果有可以重复的实验作为支 持,比如连续性地对小白鼠或其他动物以 手机辐射,观察到了小白鼠的异常性病 变, 则这个论断可以被接受为一个科学论断。
简单性:科学的逻辑基础之二
★科学必须用尽可能少的概念 和陈述解释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 ★科学必须尽可能用已知解释 未知而不是用未知解释未知
可检验性:科学的逻辑基础之三
★何为可检验性:科学的命题 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 的检验。
可检验性的意义
★科学的可检验性表明实验方法是科学的标志。 ★为科学假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理:不 论是提出假说 还是鉴别假说都应当遵循可检 验性。 ★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可检 验性为科学发现的社会承认机制带来了客观性 和合理性。确立一项科学发现的前提是:实验 的行为可以重复,实验的结果可以再现。
第二讲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1 科学一词的起源
中国“科学”一词的 起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2 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
——英国贝尔纳
第二讲
科学观及科学精神
一、科学及基本特征
1.2 关于科学的不同定义
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 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 ——爱因斯坦
科学命题的表达方式:精确性
科学思想的表达,以尽可能精确的方式进行。以 速度为例,牛顿以前,速度由平均速度和平均加 速度来表示,每小时行多少公理,每小时增加多 少公里。违背科学的精确性表达要求。 实际的情况是:速度并不是蕴含在一个单位时间 里,而是每一瞬时都有速度。物体的真实运动是 由无数个一刹那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构成的,如果 科学不能把一刹那物体发生位移的状况精确描写 出来,科学就会严重脱离实际。微积分的建立才 把速度建立在严格精确性的表达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