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合集下载

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与中介调节

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与中介调节

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与中介调节作者:***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8期摘要:为探讨积极情感和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中学生抑郁之间的作用,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积极情感量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27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与抑郁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积极情感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积极情感调节了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这一调节效应部分通过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实现。

研究结果表明,生活事件与中学生抑郁的关系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这一结论揭示了生活事件与中学生抑郁的关系“何时”更强和更弱以及生活事件“怎样”影响中学生抑郁。

关键词:生活事件;抑郁;积极情感;社会支持;中学生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121-03抑郁是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生活事件作为中学生每日都要经历与面对的外部社会因素,与他们的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生活事件是指会导致个体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心理社会应激源,其对抑郁的发生发展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1]。

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从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事实上,当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需要个体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以及社会再调节才可以有效应对,因此个体的积极情感和受到的社會支持在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情感是特质情感中的一个维度,高积极情感的个体表现为热情、活跃、人际范围更广以及喜欢参与社交活动[2]。

积极情感对心身健康作用机制的压力缓冲模型认为:当个体处于压力状态时,积极情感能够缓解个体的压力从而帮助个体保持身心健康[3];同时,积极情感能通过扩展个体的认知资源,帮助个体减少主观压力以预防抑郁的发生[4]。

由此推测,积极情感在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

社会支持指个体可以得到的或感知到的外界支持,其作为一种弹性心理资源,对抑郁有着重要保护作用[5]。

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焦虑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

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焦虑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

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焦虑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作者:何琴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36期〔摘要〕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自尊量表,调查了1075名中学生的手机使用状况和人际关系状况,探讨了手机依赖对焦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在手机依赖与焦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自尊调节了人际关系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手机依赖;人际关系;自尊;中学生〔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6-0004-04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手机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手机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的生活,同时也造成了各种负面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信息表明,在使用手机的群体中,中学生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已然成为手机网民中数量最多的群体,手机网民年龄不断偏小化。

中学生自我认知尚不稳定,自控力不足,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容易沉迷于手机而形成依赖。

手机依赖是指由于不当使用手机而造成的生理及心理的不适症状[1]。

手机依赖作为一种心理成瘾现象,会对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预防手机依赖,成为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焦虑是对未來的事感到难以驾驭而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2]。

近年来,随着手机依赖检出率在中学生群体中不断升高,手机依赖逐渐成为揭示中学生焦虑情绪产生及发展机制的新视角。

有学者指出,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引起个体的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3-4]。

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大学生手机成瘾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和焦虑[5]。

李楠楠[6]在关于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中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自卑、抑郁等负性情绪。

然而目前关于手机影响焦虑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手机依赖如何影响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影响焦虑均需进一步探索。

农村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农村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3), 281-289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0.103036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among Rural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ModelJialin Gao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Feb. 7th, 2020; accepted: Mar. 5th, 2020; published: Mar. 18th, 2020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among rural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er support.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48 rural adolescents (M = 14, SD = 1.2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negative life event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depression; 2) negative life events indirectly affect depression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3) the indirect effect is regulated by peer support.Compared to adolescents with high peer support level, the indirect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for adolescents with low peer support level. The research results help to reveal how and wh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ffect adolescent depression, and have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depres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rural adolescents.KeywordsDepression, Negative Life Events, Loneliness, Peer Support, Rural Adolescents农村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高嘉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20年2月7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5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18日高嘉临摘要为探讨农村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和同伴支持的调节作用。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中可能存在的调节的中介效应。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其家庭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而青少年疏离感则是当前社会中日益关注的问题,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甚至未来的社会适应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沟通、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

我们还将探讨在这影响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些中介变量起到了调节作用。

这些中介变量可能包括青少年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能力、社会支持网络等。

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收集实际数据来验证这些假设。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帮助家庭和学校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疏离感问题。

二、文献综述家庭功能是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青少年发展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涉及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沟通、情感支持和冲突解决等多个方面。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以及行为问题具有显著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

疏离感是指个体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与他人或社会产生的距离感,表现为对人际关系的冷淡、对社交活动的回避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质疑。

青少年疏离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它不仅影响青少年的日常社交和学业表现,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研究中,多数研究认为家庭功能的良好与否对青少年的疏离感有直接的影响。

例如,家庭沟通畅通、情感支持充足、冲突解决有效的家庭环境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疏离感;而家庭沟通不畅、情感支持不足、冲突频繁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青少年疏离感的增加。

然而,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_有调节的中介效应_徐夫真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_有调节的中介效应_徐夫真

心理学报 2009, Vol. 41, No.12, 1165−117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 .J.1041.2009.01165收稿日期: 2009-07-07*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7JAXLX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08JJDXLX270)、山东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经费资助、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2008GZ028)、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年教师创新研究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张文新, Email: zhangwenxin@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徐夫真1 张文新1 张玲玲2(1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 (2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济南 250011)摘 要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08名初一至高二城市青少年,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关系。

结果发现: (1) 青少年疏离感年龄段差异显著, 高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 (2) 青少年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环境疏离感最高, 其次是社会疏离感, 人际疏离感最低; (3) 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的实现受到同伴接纳的调节, 即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 青少年; 疏离感; 家庭功能; 同伴接纳 分类号 B844.21 引言疏离感(alienation)是个体难以正常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不能与所属的社会团体如家庭、学校或者同伴群体建立有效联结, 从而体验到的无助感、无意义感、孤独感等消极情绪体验(Michael, 2003)。

青少年期是疏离感发生的高危时期(Calabrese, 1990)。

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

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

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进步,初中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生活事件频繁且多样,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生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如何通过应对策略的中介作用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个体的弹性特质如何调节这一影响过程。

本文将对初中生生活事件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类讨论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

生活事件通常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有一定心理应激作用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变动、家庭环境变化等。

这些事件可能会对初中生的情绪、认知以及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

接着,本文将重点研究应对策略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应对策略是个体面对压力时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反应,包括积极应对(如寻求支持、解决问题)和消极应对(如逃避、自责)。

通过分析初中生在面对生活事件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本文旨在揭示这些策略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变迁路径。

本文还将探讨弹性特质对上述关系链的调节作用。

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时能够保持心理健康、恢复正常功能的能力。

具有高弹性特质的初中生可能更能有效地应对生活事件,减轻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弹性特质如何调节生活事件、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建议,以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对初中生生活事件、应对策略和弹性特质的综合分析,本文期望为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实践指导,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初中生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多重变化,其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不仅影响他们的个人成长,也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疏离感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疏离感是指个体与社会、他人或自我之间出现的不和谐、不亲密或陌生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其功能的发挥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疏离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对青少年疏离感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影响青少年疏离感的因素。

家庭功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满足成员需求、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以及促进成员成长和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行为指导和社交机会,从而降低其疏离感。

相反,家庭功能不良则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情感缺失、行为失范和社交障碍等问题,进而增加其疏离感。

在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时,研究者们发现这种影响并非直接产生,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和中介。

调节因素可能包括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个性特征等。

而中介因素则可能是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满足、自我认知、情绪调节等。

这些调节和中介因素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得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我们将以家庭功能为核心变量,结合调节和中介因素的分析框架,全面考察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影响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疏离感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认识,为家庭教育和家庭治疗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功能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青少年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青少年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摘要对46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考察青少年压力、自我同情、焦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1)压力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自我同情调节了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3)焦虑在自我同情对压力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调节效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压力,自我同情,焦虑,主观幸福感。

1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压力已经成为现代人难于避免的问题,而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大量研究指出压力是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Zimmer-Gembeck&Skinner,2010)。

压力是指人和环境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人感到的环境需求已经超出了自身可以应付的能力,或者已经威胁到自身的心理健康(Lazarus&Folkman,1984)。

人际关系压力与学业压力已成为青少年情绪困扰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处于高压下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楼玮群,齐铱,2000)。

Thoits(1995)的研究也表明,压力如果不能加以调控,会进一步引发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青少年体验的压力事件越多,不幸福的感觉会越强烈(Huebner&Laughlin,2001)。

但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于探讨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然而压力是不可避免和消除的。

因此,本研究提出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探讨压力在何种情况下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更强或更弱的影响,及其是“如何”影响的。

以此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其幸福感。

在Diener,Suh,Lucas和Smith(1999)提出的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中,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做了内部人格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区分,发现尽管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表现为个体对环境的特质性反应(Diener et al,1999)。

《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儿童期虐待问题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儿童期虐待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而且可能延续至其青少年乃至成年期。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并特别关注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中学生群体中。

其成因复杂多样,其中之一便是儿童期虐待经历。

儿童期虐待可能导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良的应对模式和情绪调节策略,进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因此,研究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心理问题的成因,也能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某地区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问卷内容包括儿童期虐待经历、社交焦虑程度以及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一)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期遭受虐待的中学生,其社交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未遭受虐待的学生。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儿童期虐待经历是导致中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情况在面对压力和不良情绪时,遭受过虐待的中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逃避、压抑等。

而未遭受虐待的学生则更可能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倾诉、寻求帮助等。

(三)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情绪调节策略在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即儿童期虐待导致个体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而加重其社交焦虑程度。

五、讨论(一)教育意义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家庭教育在预防儿童期虐待和培养良好情绪调节策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并干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应对模式和情绪调节策略。

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ⅡI第一章绪论……………………………………………….1一青少年问题行为概述…………………………………………..1(一)问题行为的概念…………………………………………..1(二)问题行为的分类…………………………………………..1(三)问题行为的影响冈素……………………………………….2二父母控制概述………………………………………………..4(一)父母控制的分类…………………………………………..4(二)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的概念………………………………….5(三)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的具体领域………………………………6三父母支持概述………………………………………………..7四自我表露概述………………………………………………..8(一)自我表露的概念…………………………………………..8(二)自我表露的发展研究………………………………………l1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11(一)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1l(二)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13(三)父母支持的调节效应………………………………………14第二章问题提出…………………………………………..16一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16二研究假设…………………………………………………..16第三章研究方法…………………………………………..18一被试………………………………………………………18二研究-T具…………………………………………………..18(一)背景资料问卷……………………………………………18(二)父母控制量表……………………………………………18(三)青少年自我表露量表………………………………………19(四)父母支持量表……………………………………………19(五)青少年问题行为问卷………………………………………19三施测过程…………………………………………………..20四数据处理…………………………………………………..2l第四章研究结果…………………………………………..22一描述统计…………………………………………………..22二父母控制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测……………………………….23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检验………….o………………………25(一)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25(二)自我表露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父母支持的调节效应…………………26第五章讨论………………………………………………29一性别和年级差异……………………………………………..29二父母控制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测……………………………….31三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32四父母支持的调节效应……..j………………………………….33五不足与展望…………………………………………………34六对教育工作的建议……………………………………………35第六章结论………………………………………………38参考文献…………………………………………………39附录…………………………………………………….47后记…………………………………………………….51一、被试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第三章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选取广州市多所普通中学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大学生压力知觉对焦虑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大学生压力知觉对焦虑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大学生压力知觉对焦虑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4)1.3 研究假设与预期成果 (5)二、文献综述 (5)2.1 压力知觉的概念与理论 (7)2.2 焦虑的概念与理论 (7)2.3 压力知觉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9)2.4 中介变量在压力知觉与焦虑关系中的作用 (10)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11)3.1 研究模型构建 (11)3.2 主要研究假设提出 (12)四、研究方法 (13)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14)4.2 变量测量与工具 (15)4.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15)五、实证分析 (16)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7)5.2 相关性分析 (17)5.3 回归分析结果 (18)5.4 中介效应检验 (19)5.5 调节效应检验 (19)六、结果讨论 (20)6.1 压力知觉对焦虑的影响 (21)6.2 中介变量的作用 (22)6.3 调节变量的影响 (23)七、结论与建议 (24)7.1 研究结论总结 (26)7.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26)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8)一、内容概括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压力知觉对焦虑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情绪调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假设认为,大学生对压力的知觉越强烈,其焦虑水平越高;具体而言,压力知觉会通过情绪调节方式影响焦虑。

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数据收集,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压力知觉与焦虑间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在这两个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旨在揭示大学生体验压力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压力知觉与焦虑之间的关联,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的不再只是学习负担,更多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压力体验。

这些压力可以源自学业、人际、就业以及经济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作者:印利红来源:《卷宗》2018年第26期摘要:目的,探讨希望感在生活事件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作用。

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问卷、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及希望感量表对湖南省96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

结果①ASLEC中青少年学习压力、受惩罚、其他事件等因子和希望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②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生活事件呈显著负相关,与希望感呈显著正相关;③希望感在生活事件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希望感和生活事件是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社会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生活事件;生活满意度;希望感1 引言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心理品质趋于成熟,人格特质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但同时也是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频发时期。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满意程度作出的总体评价,是衡量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发展状况的有效指标。

国内早期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生活满意度具有不稳定性[1]。

人口统计学因素、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事件、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等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2]。

但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具体的风险因子和影响机制仍不清楚,且当前我国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水平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能够引发个体心理失衡,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负性生活事件都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业表现及情绪的稳定。

研究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3],另一项研究显示,急性生活事件与慢性生活事件均与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4]。

但是目前对于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具体影响机制的探讨还不确切。

希望感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个体在压力情景下或应激事件时,希望感是调节身心健康的重要内部资源,其在负性生活事件下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形成更为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

有研究者认为希望感主义者更可能会迎头去处理问题,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5]。

生活事件对负性情绪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

生活事件对负性情绪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611(2011)05-0652-04
The Influence of Life-events on Negative Emotions: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and Coping Style as a Mediator
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是 一种心情低 落 和陷于不愉快激活境况的基本主观体验, 包括各种 令人生厌的情绪状态,如愤怒 、恐惧和抑郁 等[1]。 生 活事件是诱发负性情绪的重要因素, 它不但会导致 问题行为的增加[2],而且也是促发情感 性障碍[3]及激 发抑郁症发作的重要诱因。 如何降低或减少负性情 绪已成为处理健康和行为问 题的常用策 略[4]。 在如 何减少负性情绪的诸多因素中, 个体在遭遇生活事 件后的社会支持情况及应对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成为影响个体调控负性情绪的 重 要 中 间变量[5]。 就 社会支持来看,它既可对心理症状产生直接的影响, 同时又能在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间起 到 间 接 的缓 冲作用[6]。 但这种缓冲 作用到底为 中介效应还 是为 调节效应,研究结论却各不相同。 有研究[7]支持了社 会 支 持 的 调 节 作 用 , 而有研究[8]则认为社会支持为
UX 表示社会支持总分与生活事件的乘积项。 U1 表示客观支 持,U1X 表示客观支持与生 活 事 件 的 乘 积 项 。 U2 表 示 主 观 支 持,U2X 表示主观支持与生 活 事 件 的 乘 积 项 。 U3 表 示 对 支 持 的利用度,U3X 表示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生活事件的乘积项。 括 号内数字为 R2 的变化量。
表 1 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和负性情绪的相关

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多重中介效应

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多重中介效应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9), 1389-1397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0.109163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多重中介效应刘智,郭磊*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20年9月1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12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23日摘要心理弹性是指人们适应困难、挫折或其他不愉快事件或压力的能力,也就是适应糟糕情况的能力。

生活事件作为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会对心理弹性产生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许多负面的生活事件,如大学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差、职业认知度低、就业压力大等。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机制,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多重中介效应。

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对38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1) 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感以及社会支持能显著预测心理弹性;2) 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之间起中介作用(CI [−0.179, −0.050]),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之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CI [−0.150, −0.042]);生活事件不仅能够直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还能够通过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间接预测心理弹性(χ2/df = 2.222, RMSEA = 0.056, CFI = 0.997, TLI = 0.982)。

结论: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证实了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弹性及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多重中介作用的心理机制,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生活事件,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多重中介效应Influence of Life Events on Resilienceof College Students: Multiple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Efficacyand Social SupportZhi Liu, Lei Guo*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通讯作者。

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调节的作用

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调节的作用

目录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III)引言 (1)第一章文献综述 (2)1.1社会适应的概述 (2)1.1.1社会适应的概念界定 (2)1.1.2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1.2负性生活事件的概述 (3)1.2.1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3)1.2.2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特点 (3)1.2.3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4)1.3认知情绪调节的概述 (4)1.3.1认知情绪调节的含义 (4)1.3.2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 (5)1.4认知情绪调节与负性生活事件、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5)1.4.1生活事件与认知情绪调节的研究 (5)1.4.2负性生活事件与社会适应的研究 (6)1.4.3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研究 (6)第二章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8)2.1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8)2.2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8)2.3研究意义 (8)2.3.1理论意义 (8)2.3.2实践意义 (9)2.4研究对象 (9)2.5研究工具 (10)2.5.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10)2.5.2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10)2.5.3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 (10)第三章研究结果与分析 (11)3.1数据处理与分析 (11)3.2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特征分析 (11)3.2.1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 (11)3.2.2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差异性检验 (11)3.3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特征分析 (13)3.3.1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总体情况描述 (13)3.3.2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差异性检验 (13)3.4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的特征分析 (15)3.4.1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总体情况描述 (15)3.4.2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的差异性检验 (16)3.5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18)3.5.1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18)3.5.2负性生活事件与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18)3.5.3认知情绪调节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19)第四章讨论 (21)4.1青少年社会适应、负性生活事件、情绪调节的特征 (21)4.1.1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特征 (21)4.1.2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的特征 (22)4.1.3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的特征 (23)4.2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 (24)4.3认知情绪调节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适应中的中介作用 (25)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27)5.1研究结论 (27)5.2建议与启示 (27)5.3研究不足与展望 (29)参考文献 (30)附录 (34)致谢 (35)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6)承诺书 (37)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8)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Ⅰ)ABSTRACT (III)Introduction (1)Chapter1Literature Review (2)1.1Overview of social adaptation (2)1.1.1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social adaptation (2)1.1.2Related research on social adaptation (2)1.2Overview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3)1.2.1The concept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3)1.2.2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 negative life events (3)1.2.3Related research on negative life events (4)1.3Overview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4)1.3.1The meaning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4)1.3.2Related research o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5)1.4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negative lifeevents and social adaptation (5)1.4.1Research on life events and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5)1.4.2Research o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ocial Adaptation (6)1.4.3Research on Cognitive Emotional Adjustment and Social Adaptation (6)Chapter2Problem Proposal and Research Design (8)2.1Existing research deficiencies (8)2.2Research Questions and Research Hypothesis (8)2.3Research significance (8)2.3.1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8)2.3.2Practical significance (9)2.4Object of study (9)2.5Research tools (10)2.5.1Adolescent Life events scale(ASLEC) (10)2.5.2Social adaptation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10)2.5.3Chinese version of Cognitive mood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C)..10 Chapter3Research results and Analysis (11)3.1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11)3.2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Social adaptation (11)3.2.1Overall social adaptation of adolescents (11)3.2.2Test of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Social adaptation (11)3.3characteristics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in adolescents (13)3.3.1overall description of life events (13)3.3.2Test of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life events (13)3.4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15)3.4.1Description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in adolescents (15)3.4.2Difference Test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16)3.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life events,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and social adaptation (18)3.5.1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ife events,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adaptation (18)3.5.2Regression Analysis of Life events and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Social adaptation (18)3.5.3Test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between Lifeevents and Social adaptation (19)Chapter4Discussion (21)4.1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 social adaptation,negative life events,andemotional regulation (21)4.1.1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 social adaptation (21)4.1.2Characteristics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in adolescents (22)4.1.3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23)4.2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on socialadaptation (24)4.3The mediating role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social adaptation (25)Chapter5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27)5.1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27)5.2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27)5.3Insufficient research and prospects (29)References (30)Appendix (34)Acknowledgment (35)Personal profiles (36)Letter of commitment (37)Authorization statement (38)中文摘要负性生活事件是指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事情并且使自己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网络欺凌对高中生负面情绪及学业倦怠的影响:体育锻炼投入的调节中介效应

网络欺凌对高中生负面情绪及学业倦怠的影响:体育锻炼投入的调节中介效应

网络欺凌对高中生负面情绪及学业倦怠的影响:体育锻炼投入的调节中介效应第一篇范文网络欺凌对高中生负面情绪及学业倦怠的影响:体育锻炼投入的调节中介效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现象日益严重,尤其针对高中这一关键阶段的学生。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欺凌如何影响高中生的负面情绪及学业倦怠,并分析体育锻炼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中介效应。

一、网络欺凌对高中生负面情绪的影响网络欺凌会使高中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负面情绪。

一方面,受害者会感到孤独、自卑和焦虑,影响其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施害者可能因行为失范而产生罪恶感,同样受到心理困扰。

此外,网络欺凌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社交恐惧,进一步加剧心理问题。

二、网络欺凌对高中生学业倦怠的影响网络欺凌会影响高中生的学业表现,导致学业倦怠。

受害者可能因心理压力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下滑。

同时,网络欺凌造成的负面情绪可能导致高中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对于施害者而言,行为失范可能使其受到学校处罚,进而影响学业。

三、体育锻炼在网络欺凌影响中的调节中介效应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具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帮助高中生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受害者可以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创伤。

另一方面,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高中生的学业成绩。

研究表明,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业倦怠。

四、应对策略为应对网络欺凌对高中生负面情绪及学业倦怠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高中生的网络素养,预防网络欺凌的发生。

2. 建立健全网络欺凌的防治机制,一旦发生网络欺凌事件,及时干预和处理。

3. 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帮助受害者走出心理困境。

4. 鼓励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学业成绩。

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焦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焦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焦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黄秦;郭佳坤;彭惠子;李丽;武丽;周慧敏;田峰【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年(卷),期】2021(29)12【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性别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983名普通初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1)生活事件与焦虑呈正相关(r=0.609,P<0.001)、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焦虑呈负相关(r=-0.297,-0.260;P<0.001)。

(2)生活事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焦虑(β=0.62,P<0.001),领悟社会支持在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4,P<0.001)。

(3)性别对中介模型的前半段路径起调节作用(β=0.15,P<0.05),相对于男生,在女生群体中生活事件对领悟社会支持的负向预测作用更显著。

结论:生活事件一方面直接影响青少年焦虑,也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发挥间接作用,性别调节了生活事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页数】5页(P1892-1896)【作者】黄秦;郭佳坤;彭惠子;李丽;武丽;周慧敏;田峰【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精神卫生科;山西医科大学临床二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9【相关文献】1.农村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2.人际关系满意度对疫情焦虑的影响: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3.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4.负性生活事件与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5.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生焦虑情绪、自我价值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中学生焦虑情绪、自我价值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中学生焦虑情绪、自我价值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发布时间:2022-03-28T04:23:55.985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11月总第397期作者:史斐[导读] 为探讨中学生焦虑情绪对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自我价值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和自编人口学问卷对新入校的706名预备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焦虑情绪不仅能直接影响问题行为,还能通过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2)父母教养方式能够调节自我价值感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情绪会削弱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进而造成其问题行为的增加。

但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缓冲中学生焦虑情绪的不良影响。

史斐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上海200135摘要:为探讨中学生焦虑情绪对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自我价值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和自编人口学问卷对新入校的706名预备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焦虑情绪不仅能直接影响问题行为,还能通过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2)父母教养方式能够调节自我价值感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情绪会削弱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进而造成其问题行为的增加。

但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缓冲中学生焦虑情绪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焦虑情绪问题行为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本文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美国等国家的调查得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病率大约在15%。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对其行为和家庭的影响。

徐延卿通过调查研究得知,焦虑情绪是指人在面临一些选择并且无法即刻作出判断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矛盾的心理。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童年阶段出现了不符合童年阶段等行为特征的行为偏离。

有研究发现儿童阶段产生的焦虑障碍可以推测未来抑郁情绪和焦虑的发生,甚至影响到未来的工作以及社交。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收稿日期 : 2014-11-0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085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SH039, 12BSH056)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4ZS112)资助。 刘俊升与周颖同为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 周颖 , E-mail: zhouying1980@
DOI: 10.3724/SP.J.1041.2015.01004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 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刘俊升 1 周 颖2 李 丹1 陈欣银 3
(1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 上海 200234) (2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 , 上海 201204) (3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 , 美国费城 19104-6216)
2
2.1
方法
被试 采用简单随机整群抽样法 , 选取上海市两所小 学和两所中学的 3~4 年级和 7~8 年级学生为研究对 象。首先委托教师发放介绍本研究的《家长知情同 意书》 , 由父母签名后再由教师收回转交给研究人 员。 98%的父母同意孩子参加本项研究。在此基础 上 , 发放问卷 1046 份 , 回收有效问卷 1026 份 , 回
1
引言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 有关社会退缩 (social
(preference for solitude) 来指代这类社会退缩的儿 童 (Goossens, 2014)。 独处偏好的适应功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 题。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 , 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 的关系似乎存在文化特异性。 西方的研究结果表明 , 独处偏好似乎与心理适应不良没有直接的联系 (Coplan & Weeks, 2010; Bowker & Raja, 2011; Coplan et al., 2013)。而针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几项 研究则发现 , 独处偏好与心理、社会和学校适应不 良密切相关 (Chen, Wang, & Cao, 2011; Liu et al., 2014; 苑春永 , 邵爱惠 , 梁丽婵 , 边玉芳 , 2014) 。 Chen 等人 (2011)认为 , 西方社会强调自主、独立以 及个人目标的达成 , 在这种情境下 , 选择独处可能 只是被视作个人选择的一种表达 , 并不意味着社交 技能差或者不成熟。而中国社会强调相互依赖和群 体 依 附 (Greenfield, Suzuki, & Rothstein-Fisch, 2006)。 在这种情境下 ens, & Caes, 1987), 其应对独处的 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Marcoen & Goossens, 1993)。 在这种情况下 , 相比于儿童中期的儿童 , 青春期早 期的个体由于意识到自身的自主需求 , 很有可能会 更加理解和尊重独处偏好儿童的选择 , 从而在一定 程度上接纳这类儿童。如此一来 , 独处偏好经过同 伴接纳影响心理适应的中介作用很有可能受年龄 因素的调节。相比于儿童中期 , 在青春期早期 , 独 处偏好经由同伴接纳影响心理适应的效应可能会 大大降低 , 甚至消失。也就是说 , 独处偏好与心理 适应之间可能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如图 1 所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作者:钟静史慧颖
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7期
摘要:采用领悟教师情感支持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82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机制。

结果发现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与青少年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领悟教师情感支持能调节心理弹性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生活事件;心理弹性;领悟教师情感支持;青少年焦虑
中学阶段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发展冲突致使中学生面临各种困扰。

焦虑作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焦虑是指处于未知情境又面临种种变化时,人们主观体验到烦忧、紧张等,并由此引发生理和行为变化[1]。

身处快速
发展阶段的个体最易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中学生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就对其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刘贤臣等认为青少年生活事件是包括人际、学习、家庭、社会等方面引发种种心理社会应激源的总和[2]。

研究发现,生活事件能正向预测焦虑[3-4],负性生活事件会使人产生消极情绪体验,个体经历越多,焦虑程度越严重。

为有效引导学生应对焦虑,缓解生活事件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本研究将探讨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儿童发展韧性模型表明,不利处境并不是致使儿童不良发展的必然因素,他们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个体是否拥有应对不利处境的保护性因素[5]。

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是缓解中学生抑郁、焦虑水平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心理弹性是以健康的方式处理压力问题、以最小身心代价实现目的的能力[6]。

生活事件能改变个体心理弹性水平[7],国内一些研究也验证了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间存在的显著负相关[8-9]。

综上,本研究假设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均能降低青少年焦虑水平,两者均可被称为保护性因素。

根据“保护因子—保护因子模型”,双重保护因子一同影响因变量时存在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表现模式为一种保护因子会促使另一保护因子对因变量的影响产生变化。

Kemp从统计学上区分了增强型交互作用和抑制型交互作用[10],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和心理弹性作为焦虑的双重保护因素,两变量之间极有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但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指出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在心理弹性与焦虑之间的调节模式如何。

因此,本研究假设领悟教师情感支持能够调节心理弹性与焦虑的关系,即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可以调节心理弹性中介作用后半段。

一、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四川省某中学每个年级随机抽取 3个班(高三学生未抽取),共调查15个班级,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0份,有效率91.1%。

其中男生360人,女生460人。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2]
由刘贤臣等编制,共27个项目,该量表共6个维度,采用6级评分。

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9。

(2)领悟教师情感支持问卷[11]
由高冬东等编制,共18个项目,该量表共4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

得分越高表明个体领悟教师情感支持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3。

(3)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12]
由胡月琴等编制,共27个项目,该量表分为个人力维度和支持力维度,采用5级评分。

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

(4)焦虑自评量表[13]
由Zung编制,共20个项目,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

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焦虑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2。

(三)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共同方法偏差控制
本研究数据主要依靠自我报告获取,为避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在数据统计过程中,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的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在未旋转的因素分析下,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14.46%的变异,低于40%临界值。

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结果
(一)各变量的描述统计
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各研究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二)生活事件与青少年焦虑的关系
依据海耶斯对有调节模型检验的研究,采用模型4、14进行中介、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具体分析如下:
(1)中介效应检验
生活事件对焦虑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B=0.50,t=18.10,P
(2)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检验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模型后半段是否受到领悟教师情感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见表2)心理弹性与领悟教师情感支持的乘积项对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
(B=0.11,t=2.92,P
简单斜率检验结果表明领悟水平较低的学生(Z=-1),心理弹性对焦虑预测作用显著(Bsimple=-0.66,t=-13.89,P<0.001);领悟水平较高的学生(Z=1),心理弹性对焦虑的作用更为显著(Bsimple=-0.51,t=-11.45,P<0.001)。

这表明,随着领悟教师情感支持的提高,心理弹性对焦虑的影响随之减弱。

三、讨论
本研究中介模型分析发现,生活事件通过对心理弹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青少年焦虑,即心理弹性在生活事件与中学生焦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生活事件能负向影响心理弹性,这与先前研究一致[9-10],中学生经历较多生活事件,会降低其心理弹性水平。

心理弹性会负向预测青少年焦虑水平,黄洁[14]等人也得到一致的研究结果。

基于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增加心理弹性相关课程、团体心理辅导或其他心理活动来提升青少年心理弹性水平。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对“生活事件—心理弹性—焦虑”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的调节效应显著。

具体表现为不论在高低领悟教师情感支持组中,焦虑水平都随着心理弹性水平增强而降低,但低领悟教师情感支持组,心理弹性对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大,该结果验证了抑制型交互作用模型。

也就是说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和心理弹性这两个保护性因子在对焦虑的影响中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青春期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发展期,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应主题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领悟教师情感支持水平,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支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Bekker H L , Legare F , Stacey D , et al. Is anxiety a suitable measure of decision aid effective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J].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2003, 50(3):255-262.
[2]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34-36.
[3] 马伟娜,徐华.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3):86-88.
[4] 王润程,明庆森,蒋雅丽.高中生生活事件与焦虑症状关系的追踪研究:神经质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4):615-618.
[5] Luthar S S, Cicchetti D, Becker B.Research on resilience:Response to commentaries.Child Development,2000,71(3):573-575
[6] Epstein R M , Krasner M S . Physician Resilience:, What It Means, Why It Matters,and How to Promote It[J]. Academic Medicine,2013,88.
[7] Rutter M. Implications of resilience concepts fo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nals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94:1-12.
[8] 叶艳,范方,陈世键.心理弹性、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钢化效应和敏化效应[J].心理科学,2014(06):224-230.
[9] 张光珍,王娟娟,梁宗保.初中生生活事件和心理弹性的相互作用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3).
[10] Kemp, F..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L. Erlbaum Associates, 52(4):227-229.
[11]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12] 高冬东,李晓玉,乔红晓.中学生领悟教师情感支持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1):111-115.
[1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14] 黄洁,张慧勇,商士杰.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