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关系教学说课设计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北师大版(精美教案)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必修8890P P -,第章第节内容。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圆、初步认识了不等式,同时,在本章前面两节学习了比较大小、一元二次不等式等,这些给本节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本不等式是后面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工业生产等有比较广的实际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通过解读新课标和分析教材,认为:重点: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均值不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再者,均值不等式有比较广的应用,需重点掌握,而掌握均值不等式,关键是对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准确理解,因此,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也是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我将采用①用分组讨论,多媒体展示、引导启发法来突出均值不等式的推导;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其成立的条件),变式教学来突出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
难点:很多同学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认识不深刻,在应用时候常常出错误,所以,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我将采用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其成立的条件),变式教学等等来突破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推导基本不等式:2a b+≥。
()理解2a b+≥的几何意义。
()能分钟内写出基本不等式,并说明其成立的条件,准确率为 、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探索并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体会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培养探索、研究精神。
()通过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展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
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平衡的反映,学习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习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
本课位于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不等式的性质,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不等式》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不等式解法、不等式的计算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
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不等式”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把代数转化为数轴,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难点: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简单的变形。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基础上,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目标: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最新最全教师公开课说课PPT课件通用模板(30)
教学过程
课堂实施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 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 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添加 标题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 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 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教学反思
补充文本 补充文本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 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 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课堂实施
教学反思
添加标 题
第一阶段
单击此处添 加文本,单 击此处添加 文本
添加标 题
第二阶段
单击此处添 加文本,单 击此处添加 文本
添加标 题
第三阶段
单击此处添 加文本,单 击此处添加 文本
教学分析
课堂实施1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堂实施
教学反思
关键字
关键字
关键字
关键字
关键字
教学分析
课堂实施1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课堂实施4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堂实施
教学反思
+
关键文本
添加关键文本
教学分析
课堂实施4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堂实施
教学反思
添加 关键字
添加 关键字
添加 关键字
添加 关键字
点击添加 标题内容
添加 关键字
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后提升
教学反思
添加标题
花儿致力于教学课件、教 学设计、汇报PPT及相册 PPT的原创设计与美化。
添加标题
花儿设计师致力于教学 课件、教学设计、PPT 及相册PPT的原创设计 与美化。
说课标说教说课稿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
说课标,说教材说课稿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
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大方面面进行研说。
其中说课标包括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必修五《不等式》课程目标、必修五《不等式》内容标准。
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编写体例、目的、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一、说课标(一)、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1、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实践活动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3、提高兴趣、树立信心、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三个目标分别体现了数学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二)、必修五《不等式》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模型的过程。
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勇于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勇于创新精神,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必修五《不等式》内容标准: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认识基本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体会不等式、方程及函数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材:(一)、教材的编写特点1、关注数学情境的建立,注重兴趣培养。
初中不等关系的简写教案
初中不等关系的简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1. 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1. 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准备:1. 教科书。
2. 课件或黑板。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不等关系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如身高、体重、温度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等关系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数学可以用来描述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究不等关系(15分钟)1.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不等关系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关系可以用不等号(如>、<、≥、≤)来表示。
3. 举例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交换不等号两侧的数的位置,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三、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身高、体重是否符合要求。
2.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求解不等式的解集。
四、不等式的解法(15分钟)1. 讲解不等式的解法,如加减法、乘除法、倒数法等。
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不等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2.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和解决不等式方面的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不等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不等关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主动发现和总结不等关系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不等式的解法环节,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说课稿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说课稿一、课题介绍尊敬的老师及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本课题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必修5第三章第一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进行我的说课.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第三章的第一节第一课时,是实数大小比较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提供了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这是学习本章的基础,也是不等关系在本章容的地位与应用.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而且可以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目标鉴于本节地位与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3、重点与难点为了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教学重点:列不等式与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不等号方向的确定.三、教法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四、教学过程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知识的统一和深化,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情境引入、探究新知、例题讲解、课时小节、作业布置,下面将进行一一说明.1、情境引入这一环节将采用实例引入.现实生活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引发同学发现并举出不等关系的例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不等关系的必要性.通过同学们所举出的一系列的不等关系的实例,提出:“对于相等关系我们用方程来表示,那么不等关系我们又用什么样的数学工具表示呢?”引起学生认知失衡,从而引出新课"不等关系与不等式".2、探究新知这个环节要完成三个任务,一是不等式的定义,二是列不等式,三是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定义对于不等式的定义将采用对话式教学,引导同学类比等式的定义“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自己试着给出不等式的定义,培养类比能力.由教师订正,并书写5个常用不等号,并着重强调“≥”与“≤”.(2)列不等式奥贝尔说要让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这个环节,将以学生为主,共同探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性.由易及难,不断解决问题接下来给出生活中两个简单的例子1 限速40/km h 、2 观察江明天的气温变化图.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其不等关系,体会数学语言的魅力,增加学习兴趣.(3)不等式的性质首先我提出:我们知道,等式有一些性质,如“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那么不等式是否具有类似的性质呢?设计意图:有已知知识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发展类比思维.研究不等式性质可以从最简单的实数的大小比较入手,我们知道实数可以比较大小,如果在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A 与B 分别对应不同的实数a 与b ,那么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设计意图:利用数轴上与实数的数形结合,形象的向学生阐述了实数的大小判断.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a b >;如果a b -等于零,那么a b =;如果a b -是负数,那么a b <,反过来也对. 这可以表示为000a b a ba b a b a b a b->⇔>-=⇔=-<⇔<上面的符号“⇔”表示“等价于”,即可以互相推出.设计意图:以这样一个事实引出“⇔”的定义,体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在下面的不等式性质探究中加以运用,从而让学生接受掌握这个符号的运用.我们从上面性质可知,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考察这两个实数的差.可以证明不等式有以下性质:探究新知、总结规律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活动1:我给出一条数轴对应a 与b 且a 在b 的右边,我让同学观察a 与b 的大小;再提问:由于他们的位置关系,是不是a 比b 大就说明b 比a 小?那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性质1.有了上述方法我们可以继续用数轴来表示出三点,从左到右依次是c ,b ,a 那么这样的位置关系同样可以观察出b 在c 的右边,a 在b 的右边,那么a 一定在c 的右边即a 比c 大,就得到了我们的性质2.活动2:在活动1的数轴的基础上将a 与b 同时移动c 个单位距离,让同学观察移动后的位置关系.这个活动可以同学讨论完成,在观察了前面两个规律的总结后让学生自主探讨,最后老师总结得出性质3,简单形象的数轴直观的展现了实数间的大小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学生接受掌握新知识.活动3:给出一道不等式推导过程,让同学讨论已知的推导过程是否正确,若错误请举反例说明.过程如下:0()0a b a b a b c ac bc >⇒->⇒-⨯>⇒>学生发现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最后与老师一起总结得出性质3,特别是举反例有利于学生对0c <的情况加深印象,避免学生在性质运用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本次活动以3个精心设计的数轴和不等式,让学生通过观察代表任意实数的点的位置关系,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此次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到不等式,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计算、再比较,然后认真观察,有必要的话可以继续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3、针对练习、学习例题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复习所学性质,加强学生对不等号方向的判定,在这个环节我先是设计了如下例题,再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新知,又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为自主运用知识奠定了基础.例: 用不等号“>”或“<”填空:(1) ,_____;a b c d a c b d ><⇒--(2) 0,0_____;a b c ac bc >><⇒学习例题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单独完成的方法来进行,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的就可以完成例题的解题过程,例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讲解解题思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只需强调注意的事项即可.3、知识巩固,练习例题练习: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1)3232()>⇒->-a b a b(2)()如果为有理数,则a a a>-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最后选择同学回答并讲解思路.本次练习采用判断形式,用于强调易错点,加深学生对性质中的易错点的理解及记忆.4、课后总结回顾本节课不等式定义与性质的探索过程,谈谈你的心得体会;通过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容、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同时积累了学习经验,体会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5、作业布置:(1)教材75页A组第4、5题(必做)(2)教材75页B组2题(选做)(3)预习下一课时的容:不等式的其他性质.设计意图: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分层布置作业使不同的学生个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板书设计为了突出重点、层次分明,达到预定教学目的,我将板块分为四个.。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不等关系3》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不等关系3》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不等关系3》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学会用不等号表示不同种类的不等关系,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不等号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
然后,通过分析不同种类的不等关系,让学生掌握不等关系的分类和特点。
最后,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不等关系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不等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关系。
此外,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需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学会用不等号表示不同种类的不等关系,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不等号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种类的不等关系,让学生掌握不等关系的分类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概念,学会用不等号表示不同种类的不等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能够用不等号表示出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黑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不等号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引出不等关系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章第2节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解法与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的理解,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讲解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十一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在学习了数轴、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基础上,从研究不等关系入手,展开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研究学习。
本课题为第十一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它的学习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基础,它是学生以后顺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技能。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
2、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代数变形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并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将不等式变形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运用四、教法分析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活动并从中体验、感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才能得到自身的发展。
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向,活动过程的积极化离不开教师的“导”。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
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五、学法分析“教为不教,学为会学”,“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不等关系说课稿
不等关系说课稿引言概述:不等关系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不等关系对于解决问题和推理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等关系的定义、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不等关系的定义1.1 不等关系的基本概念不等关系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四种情况。
用符号表示时,大于用 ">",小于用 "<",大于等于用"≥",小于等于用"≤"。
1.2 不等关系的传递性不等关系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b,b>c,则有a>c。
这个性质在解决问题时非常实用,可以简化推理过程。
1.3 不等关系的对称性不等关系不具有对称性,即a>b不一定意味着b<a。
这是因为不等关系是基于数的大小进行比较,而不是数的本身。
二、不等关系的性质2.1 不等关系的反身性不等关系具有反身性,即对于任意的数a,都有a≥a或者a≤a。
2.2 不等关系的传递闭包不等关系的传递闭包是指将不等关系中的传递性扩展到所有可能的数对上。
通过传递闭包,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不等关系。
2.3 不等关系的等价关系不等关系可以看做是等价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况。
等价关系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而不等关系只具有自反性和传递性。
三、不等关系的应用3.1 不等关系在数学推理中的应用不等关系在数学推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匡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在证明不等式时,我们可以利用不等关系的传递性和性质来进行推导。
3.2 不等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不等关系在实际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经济学中,不等关系可以描述不同商品的价格大小关系;在物理学中,不等关系可以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分量关系等。
3.3 不等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不等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排序算法中,我们可以利用不等关系对元素进行比较和排序;在数据库查询中,不等关系可以用于筛选满足特定条件的数据。
不等关系说课稿
不等关系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不等关系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解决与不等关系相关的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学习兴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关系的定义和性质,不等关系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不等关系的应用题解决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2. 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等于关系的概念和性质,并与不等关系进行对照,引起学生对不等关系的思量。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例演示的方式,介绍不等关系的定义和性质。
重点讲解不等关系的符号表示、判断方法以及不等关系的传递性和反对称性等性质。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不等关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数值大小、推理和判断,匡助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应用。
4. 练习训练(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不等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逐个讲解答案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
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要求学生进行思量和解答。
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6.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匡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对不等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课堂讨论和思量,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例、进行练习训练和拓展延伸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加深了对不等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不等关系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
等量关系(说课稿)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等量关系(说课稿)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前置知识1.了解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2.能够运用数字和符号表示相等和不等关系3.了解长短、重量、容量等基本量的比较方法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教学内容1.等量关系的认识及相关概念2.等量关系的表达和表示方法3.掌握等量关系的运算和应用2. 重难点1.等量关系的实质及其运用2.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及其区别3.等量关系的运算方法及其应用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2.班级学生档案以及教学设备2. 教学步骤(1)引入试问大家:你们知道什么是等量关系吗?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示等量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等量关系,看看它是如何运用到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2)探究1.引导学生认识等量关系的概念。
在相关实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等量关系,即两个或更多的物品,除了容量、长度、重量等性质有所不同之外,其他性质都一样,且相对应的数值相等。
2.将同学们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实物比较、计数、量体积等活动巩固学生对等量概念的理解,并要求其通过语言、图形、数字符号等方式来表示。
3.通过教师提示:有些实物可能无法直接比较,如时间、温度等,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表示方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究等量关系的应用。
(3)归纳1.学生们将通过第二步中的活动掌握等量关系的表达方法,并排除掉不影响等量关系的因素,例如用地球比较月球与火星的重量显然不符合等量关系的描述要求,因为这里没有消除影响因素(即地球对不同星球引力不同的影响)。
2.了解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包括数量图、简图、数字等。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表示方法所反映的信息,让学生加深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这一部分内容比较重要,教师可将其放在课堂中间,进行适当展开。
(4)运用1.进行练习和小组互动,让学生运用等量关系的运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对比不同物品的容量、重量、时间等。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2.2《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
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2.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3、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及应用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的探索及其应用三、教法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等式的方法进行不等式的探究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2、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充分互动,这样才能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不等式的性质,包括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正数,以及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变化规律。
这些性质是解不等式问题的关键,也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还需要加强。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来解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证明等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软件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3.性质证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等方法,理解不等式性质的证明过程。
4.性质运用: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性质来解不等式。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表述,以及相应的示例和练习题。
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说课复习课件指导
(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
数学建模
不 等
式
实际问题的解答
检验
数学问题的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巩固练习
2.某次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每一道题 答 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都扣5分.小明得分 要超过90分,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道题?
巩固练习
解:设至少要答对 x道题. 10x 5(20 x) 90, 10x 100 5x 90, 10x 5x 90 100, 15x 190, x 12 2 . 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例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 2(1 x) 3
问题(1)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2) 你能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这个不等式吗?
例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怎样将不等式 2 x 2x 1 变形,使变形后的不等
2
3
式不含分母?
例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2) 2 x 2x 1
2
3
解:去分母,得 3(2 x) 2(2x 1),
去括号,得 6 3x 4x 2,
移项,得 3x 4x 2 6, 合并同类项,得 x 8,
系数化为1,得 x 8.
步骤
依据
去分母 去括号 移项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
不等式的性质2 去括号法则 不等式的性质1 合并同类项法则 不等式的性质2或3
问题8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 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基本步骤相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 基本思想相同:都是运用化归思想,将一元一次方程或 一元一次不等式变形为最简形式.
高中数学不等关系的教案
高中数学不等关系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不等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不等关系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不等关系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 难点:不等式的解法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三、教学设计: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何为不等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等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学习不
等关系的意义。
2. 理论讲解(15分钟):
教师介绍不等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不等式的定义、解法,不等式组的概念等,并
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 练习与训练(20分钟):
设计一些练习题,并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不等关系的基本解法。
4. 拓展应用(10分钟):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重要性。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强化巩固。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不等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扩展应用不等关系的场景。
五、教学反思:
通过设置导入、理论讲解、练习与训练、拓展应用、总结提升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不等关系知识结构。
同时,通过设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评价:
本节课我能抓住学生学知特点,找到突破知识的难点所在,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自己总结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总结解题关键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情景,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体现数学的生活化。为新问题的解决和不等式的知识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水到渠成,从而引入本节课题-----不等关系。
常用不等号
读作
“>”
大于
“<”
小于
“≥”
大于等于
“≤”
小于等于
(二)师生互动复习旧知:
让学生回忆表示不等关系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号:
“说课”模板
姓名
所教学科
数学
所选课的主题
2.1不等关系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时数
1
所用教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以及根据给定条件列出不等式.
教学难点:准确应用不等号以及探究应用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运用的多媒体资源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点:
充分利用PPT演示文稿的高效性、板书的实效性和可留性以及事物演示的直观性,将它们有机结合,各取其长。
??教学简要步骤: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最后完成课本中的题目。学生做学生答,教师适时引导,补充从而得出:
不等式的定义: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紧跟跟踪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典例示范应用新知
挑战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不等式?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得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的概念和能正确列出不等式。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本节的难点。
说教法手段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类比归纳—鼓励创新,期间贯穿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贯穿教学始终,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整个过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并充分利用PPT演示文稿的高效性、板书的实效性和可留性以及事物演示的直观性,将它们有机结合,各取其长。
通过教师引入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类比等式的概念归纳得出不等式的概念。另外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参与引导学生观察表示不等关系的关键词语怎样转化为不等关系,重点强调,加强记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说学生说学法
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经历了建立方程模型和函数关系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为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归纳猜想、类比的数学方法。
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以下是说课,其最基本的要求:在“说教材、说学生说学法、说教法手段”三项中至少要填写两项,其中在说教法手段中必须填写信息技术是如何支持学生学习的,每项文字不少于300字
务必对着“提示”思路与要求去写,尤其要突出分析与说理、说因的特点
说教材
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它不仅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习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的后续内容,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说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等关系是本章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一个概念——不等式,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好这个概念,才能顺利的学好本章。
(1)8<9;(2)a+b=0;(3)a2+1>0;(4)3x-1≤x;
(5)x-y≠1;(6)3-x=0;(7)4-2x;(8)x2+y2>0.
教师让每组四号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补充。
挑战2: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
(1)a是负数;(2)a是非负数;(3)a与b的和小于5;
(4)x与2的差大于-1;(5)x的4倍不大于7;(6)y的一半不小于3.
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总结列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分两个步:
(1)确定不等式两边的代数式;
(2)根据所给条件中的不等关系,选择合适的不等号.
(五)自我评价感悟新知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六)达标检测查缺补漏
针对本节课内容限时训练,检查课堂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分层设置作业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