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和湖泊教案

合集下载

19河流和湖泊(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19河流和湖泊(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介绍,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课后拓展方面,我将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如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科普视频等,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保护河流和湖泊环境。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保护河流和湖泊环境的重要性。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19河流和湖泊(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9河流和湖泊(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等。

2. 我国主要的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呼伦贝尔湖等。

3. 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地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阐述它们的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让学生理解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措施。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五单元19《河流和湖泊》教案

三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五单元19《河流和湖泊》教案

19.河流和湖泊课标要求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学习目标(准确、清晰、可观察、可操作、可测评)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树立保护家乡水体的意识。

2.愿意采取行动保护水资源。

评价任务任务一: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检测目标1)任务二: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检测目标2)任务三: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检测目标3)资源与建议1.课前准备(学生)家乡水体的资料、图片等。

(教师)课件、评价表。

本课学习重难点是比较河流与湖泊的不同,初步认识地球上的不同水体类型。

学习过程课前探究搜集家乡河流和湖泊的相关资料,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任务一: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检测目标1)一、情境聚焦一、引入课题1.通过家乡河流与湖泊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某一条河流与某一个湖泊,引入课题。

2.学生介绍。

3.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18.河流和湖泊。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说一说家乡的河流和湖泊1.家乡的地图,找到家乡的河流和湖泊。

2.介绍自己认识的河流和湖泊。

任务二: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检测目标2)活动一:对比、分辨河流和湖泊。

1.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定义、举例。

2.开展小组讨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水体是水的集合体。

河流和湖泊属于水体。

活动二:1.教师出示泉、瀑布、水库、冰川的图片2.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几种水体的特点。

3.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水体,总结陆地上水体的种类。

地球上的湖泊和河流地理知识教案

地球上的湖泊和河流地理知识教案

地球上的湖泊和河流地理知识教案一、引言地球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行星,湖泊和河流是其中重要的水域地貌。

了解湖泊和河流的地理知识对于我们认识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为学生提供有关地球上湖泊和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类以及地理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二、湖泊地理知识1. 湖泊的定义湖泊是指在地表凹陷地区,由地表雨水、地下水或者其他水源聚集而成的水域。

2. 湖泊的形成原因a. 构造作用:地壳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凹陷会形成湖泊,如我国的天池和鄱阳湖。

b. 冰川作用: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冰湖,如美国的五大湖。

c. 堰塞作用:由于地质活动形成的堰塞湖,如我国舟曲县的巨型堰塞湖。

d. 火山作用:火山口积水形成的火山湖,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3. 湖泊的分类a. 风成湖: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湖泊,如我国的青海湖。

b. 冰成湖:由冰川运动和融化形成的湖泊,如加拿大的芬兰湖。

c. 碎屑湖:由土石流、泥石流等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如我国的泸沽湖。

d. 碳酸盐湖:由碳酸盐沉积形成的湖泊,如非洲的坦噶尼喀湖。

4. 湖泊的地理意义a. 水源供给: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农业灌溉水。

b. 生态保护:湖泊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孕育并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c. 旅游资源:湖泊风光秀美,常常成为旅游目的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河流地理知识1. 河流的定义河流是地表上由地下水和降雨水汇集形成的水流。

2. 河流的形成原因a. 雨水形成:降雨水在地表流动,并汇集成河流。

b. 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后的水流会形成河流。

c. 地下水流:地下水渗入地表后形成河流。

3. 河流的分类a. 按流域划分:黄河、长江等大河的流域被称为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b. 按水量划分:大河和小河的划分是根据水量大小进行的,如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流量河。

c. 按流经地域划分:国际河流和内陆河流的划分是根据流经的地域范围来划分的,如多瑙河是国际河流。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河流和湖泊》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河流和湖泊》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河流和湖泊》教案《河流和湖泊》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本课旨在通
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构成、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明白河流
和湖泊的重要性。

教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前准备
1.关联生活:让学生了解今日课题——河流和湖泊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当中引出一些相关生活细节,让学生有生活感。

2.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课题的学习目标,跟学生一起确定学习目标,可以有助于激发兴趣,提升吸收。

二、教学过程
1、知识点:
(1)让学生了解河流,河流的特点,包括河流是水的主要运输载体,
形成河流的水来自湖泊、雨水和其他溪流;
(2)让学生了解湖泊,湖泊的特点,包括湖泊不但成为河流的源泉,
同时也为周围社区提供水源。

2、实践活动:
(1)通过问答,引出河流及湖泊的概念;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辨别出河流与湖泊的特点;
(3)利用地图使学生熟悉流经的路径和湖泊分布情况;
(4)通过旅游体验让学生感知动态河流与静态湖泊的不同;
(5)可以配合老师用安排实际生活中关于水资源的任务,比如收集河
流等水体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三、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增加了他们对水资源的重视,提高了他们珍惜资源的感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地理分布特点。

2. 掌握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了解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及特点。

2.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统计资料等相关教学素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歌曲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与湖泊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河流与湖泊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了解?它们在我国地理环境中起到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河流与湖泊的基本概念a. 讲解河流的定义、形成及特点。

b. 讲解湖泊的定义、形成及特点。

2. 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及特点a. 展示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分布特点。

b. 讲解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分类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3.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a. 讲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定义及其水文特征。

b. 分析影响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因素,如降水、蒸发、地形、土壤、植被等。

4. 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 讲解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水文循环、生态系统、水资源等。

b. 分析河流与湖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工业、城市发展等。

三、案例分析1. 以长江、黄河等我国主要河流为例,分析其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以洞庭湖、太湖等我国主要湖泊为例,分析其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河流与湖泊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如何保护河流与湖泊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绘制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分析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如流域、河段、湖泊类型等。

3. 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能阅读和分析地形图、水系图、湖泊分布图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和湖泊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及分类1. 河流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流动的天然水道。

2. 湖泊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积存的自然水体。

第二课时: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1. 分析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东西多,南北少;沿海多,内陆少。

2. 分析我国湖泊的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多,东部沿海少;咸水湖多,淡水湖少。

第三课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

2. 外力作用:气候、地形、植被等。

第四课时: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塑造、水系发育、生态环境等。

2. 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蓄洪水、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等。

第五课时: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1. 分析河流和湖泊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2. 探讨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措施及对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和湖泊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地图比较法,让学生掌握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概念、分类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3. 评价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的能力。

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概况

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概况

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概况教案名称:河流和湖泊概况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一些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3. 培养同学们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2. 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准备:电子地图、图片、PPT、绘图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利用电子地图或图片展示一些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的图片,让学生看并尝试猜测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

Step 2 探究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并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中。

Step 3 学习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通过展示PPT或电子地图,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

并要求学生利用彩色笔在绘图纸上标出这些河流和湖泊的位置。

Step 4 小组合作,积累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大洲作为研究对象,自行查找该国家或大洲上的著名河流和湖泊,并列出名称和位置。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

Step 5 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次强调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学习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Step 6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河流和湖泊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的掌握情况。

Step 8 课堂反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和问题,便于调整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理解,可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学生走近自然,观察和了解现实世界中的河流和湖泊。

教学延伸:在掌握了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后,可以通过研究其所在地区的环境、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深入了解相应地区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淮河、辽河等。

2. 我国的主要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呼伦贝尔湖等。

3. 河流和湖泊的作用:水资源、航运、灌溉、发电、生态保护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2. 难点: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河流和湖泊为例,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介绍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3. 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讲解其形成原因。

4.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作用,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5. 探讨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的保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绘制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写一篇关于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影响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2. 图片资料: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图片3. 地图资料: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4. 视频资料:关于河流和湖泊的纪录片5. 案例资料:关于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案例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讲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小学科学41《河流与湖泊》(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河流与湖泊》(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河流与湖泊》(教案及反思)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而小学科学41《河流与湖泊》是一节涉及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的课程,通过教授学生有关河流和湖泊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地球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湖泊和河流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教案是一份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文档。

为了展现小学科学41《河流与湖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编写了以下教案。

在教案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具,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案标题:探索河流与湖泊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球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河流、湖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 了解河流和湖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河流的形成和流域。

2. 湖泊的形成和分类。

3. 河流和湖泊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

2. 沙盘地图和模型。

3. 图片和简短视频片段。

4. 相关教学练习和作业。

教学过程:1. 导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思考):- 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让他们找出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 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片段或图片,展示不同的河流和湖泊的景观特点。

2. 知识讲解与展示:- 通过课件和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

- 利用沙盘地图和模型,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河流和湖泊,并解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 学生参与与实践:-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河流和湖泊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记录下来。

-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或湖泊进行实地考察,并让他们观察和记录身边的自然风景。

4. 总结与评估:-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河流和湖泊在地球水循环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 进行简单的知识回顾和讨论,以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我在以下几点方面做得比较好:- 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河流与湖泊》教案

《河流与湖泊》教案

《河流与湖泊》教案《河流与湖泊》教案(精选10篇)《河流与湖泊》教案篇1目标1、通过研讨、阅读和建立模型,能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

2、乐于参与、分工协作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知道河流、湖泊的来源和地形特点。

3、借助研讨、阅读,能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

学生的学习任务1、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并能说出水体的特征。

2、完成河流与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检测工具题卡:1、回忆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水体并说说它的特征。

2、说出水体里生活着哪些淡水生物?3、这些水体对生活在周围的人们又哪些影响?过程设计激情导课从太空遥望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大水球,那是因为(地球上有很多水)。

是的,如果把我们的地球平均分成10分,只有3分的陆地,剩下的7分都是海洋,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我们今天先来一起学习陆地上的水资源。

民主导学活动一:认识各种水体及特征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河流与湖泊。

(潇河、汾河、黄河、乌马河……玉湖、西湖、青海湖……)2、这些河都叫河流,这些湖都叫湖泊。

哪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不同呢?3、老师带来了河流与湖泊的优美风景图,大家看后又发现了什么不同?(认识到形态、流速不同。

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4、那你能不能试着用简图来表示河流与湖泊?板画过渡:这些地方都因水的存在而美丽壮观,他们统称为水体。

5、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身边还有哪些水体?生回答:池塘、水库、小溪……6.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师概括:蓄水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7.谁能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出示PPT。

总结:在我们地球上,河流与湖泊并不都是天然形成的,还有些是人工建造的,如京杭大运河,瘦西湖等。

8、完成活动手册[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对水资源的认识。

河流和湖泊教案讲议

河流和湖泊教案讲议

河流和湖泊教案讲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形成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保护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及形成2. 河流和湖泊的作用3. 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4.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5. 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形成和作用;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水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认识。

2. 利用地图和模型,直观地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和作用。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及形成:解释河流和湖泊的定义,讲解它们的形成过程。

3.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作用:介绍河流和湖泊在自然环境、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作用。

4. 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利用地图和模型,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及特点。

5. 讲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阐述水资源保护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

6. 讲解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方法:介绍保护河流和湖泊的具体措施,如治理污染、植树造林等。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河流和湖泊。

8.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保护河流和湖泊的实践活动,如参加河流清洁、湖泊绿化等。

10.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河流和湖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河流和湖泊定义、形成、作用以及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保护河流和湖泊方法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初中河流与湖泊教案

初中河流与湖泊教案

初中河流与湖泊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及特点;2. 掌握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3. 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及特点;2. 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1. 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2. 相关图片;3. 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河流和湖泊,提问:你们看到的河流和湖泊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河流和湖泊是地球表面重要的水体,它们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教材图片,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说说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及特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河流是地表水流,通常从高地流向低地,具有固定的流域和流经地区的特点;湖泊是地表水体,通常是由于地壳构造、气候、河流等因素形成的,具有固定的面积和形状。

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10分钟)1. 教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2. 教师提问:请大家指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并简述它们的分布特点。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主要的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它们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四、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0分钟)1. 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河流和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对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具有重要意义;2)河流和湖泊对地表形态产生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地貌;3)河流和湖泊对气候产生调节作用,湖泊的水面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影响周围的气温;4)河流和湖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提供了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12.河流与湖泊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12.河流与湖泊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水域小,蓄水量少一池塘、小溪、山涧。 人工水域:如:水库。 “降水”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河流”。
“降水”在地表凹地处,积水成了“湖泊”。
四、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河流与湖泊呢?大家看完视频就会有答案了。播放视频
.师:大家看后,有什么感受?
生: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我们应该保护河流与湖泊不被污染。哪些行为要注意呢?
1.师:水对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河流和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谁来说一说,河流和湖泊中生活着哪些生物。
地球称为水球,这说明水量是非常大的,并且水也是我们每天见到、用到的,生活中,你公园里、学校和学校 的周围见过哪些水源呢?
预设:江、河、湖、海,小溪,池塘
.认识不同水域及特点。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么多水源,看来大家平时真的仔细观察,牢记心中,才能够在科 学课上用语言表达出来,既然这样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可以吗?这里有一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它们的名字,猜 的快又准。
师:每一张照片都有水,除了这些还有瀑布、江、山涧、地下水等等。
它们名字不同也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在地球上的面积相同吗?你觉得谁的面积大呢?
学生讨论发言,
师:我们把水在地球上所占的面积叫做水域,从水面到水底都是水域范围,一般来说,水域越大,蓄水量越大 。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几种常见的水域特点
根据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完成表格,从面积、水量、形成方面归纳各水体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有山,有狭长的凹地,还有坑坑洼洼的地方。
出示实验报告单:学生具体了解实验步骤(指读)
教师提示:用喷水壶做人工降雨时不可过猛,水流不可太细。
学生分小组模拟实验,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纠正学生不当操作。手机传屏,展示实验过程。

小学科学19《河流和湖泊》教案

小学科学19《河流和湖泊》教案

小学科学19《河流和湖泊》教案河流和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它们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小学科学19的教学中,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教案,帮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特点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 知道河流和湖泊是地表水的两种常见形态。

2. 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地球上一些重要的河流和湖泊。

3. 认识到河流和湖泊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如供水、农田灌溉和生态环境维护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2. 图片、地图等教具材料。

3. 活水模型。

4. 实验材料:盆子、水管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张全球地图,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河流和湖泊。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河流和湖泊对我们生活很重要?2. 呈现(约10分钟):- 通过图片和地图,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如降雨或融雪水流入地面或山脉间的低洼地区等。

- 说明河流和湖泊的特点:河流是狭长流动的水体,湖泊是较大、静止的水体。

3. 讨论(约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和湖泊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如供水、农田灌溉、生态环境维护等。

-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集体讨论。

4. 实验探究(约20分钟):- 准备一个盆子,用水管通过自然流或人工流入盆子中,观察水流的变化和形成的河流和湖泊。

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流动轨迹、波浪和沉积物等现象。

- 让学生尝试改变水流的方向、速度和强度,观察水流的变化以及形成的河流和湖泊的差异。

5. 总结(约10分钟):- 让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 强调河流和湖泊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 给学生布置小作业,要求他们调查本地区的一条河流或湖泊,并写一篇关于该河流或湖泊的简短报告。

四、课堂延伸:1. 分组讨论其他地区有名的河流和湖泊,并进行小组展示。

河流和湖泊(第1课时)示范教案

河流和湖泊(第1课时)示范教案

《河流和湖泊》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读图熟悉我国主要的河流及分布,知道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等概念和划分;2.学会分析我国主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读图分析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就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师:通过观看视频,我们不禁想问,我们国家有多少条大江大河,这些河流的分布位置如何,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

【课程引入】(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一、主要河流和湖泊1.主要河流师: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许多河流在奔腾流淌,其中长度在100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500多条。

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主要的大江大河吗?阅读中国河流分布图,并结合表格提示,说说他们的位置。

生:(可能的答案)主要的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等等。

(板书)主要河流师:除了众多的河流,我国湖泊也很多,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00多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

请你找出我国面积比较大的湖泊。

生:(可能的答案)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

(板书)主要湖泊师:这些湖泊,有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也有一些分布在平原,其中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也是一个咸水湖,而最大的淡水湖就是位于江西的鄱阳湖。

我们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一下,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

承转:珠江,我跳过悬崖越过险滩,穿过平原,哼着欢快的小曲汇入茫茫大海。

而塔里木河,却流向了沙漠,为什么珠江和塔里木河有这样不一样的归宿呢?1.内流区和外流区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生:(可能的答案)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为内流区。

(板书)内流区和外流区承转:这些外流河是如何分布的呢?师:活动探究1读图和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河流和湖泊》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河流和湖泊》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河流和湖泊》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河流和湖泊的区别,了解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2. 探索水的流动和沉积作用,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探索精神。

二、活动准备
1. 河流和湖泊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水、沙子、石子、泥土等材料。

3. 有关河流和湖泊的科普读物。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幼儿观察河流和湖泊的形态和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比较河流和湖泊
让幼儿观察河流和湖泊的图片,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如大小、形状、水深等。

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河流和湖泊的特征。

3. 探索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水的流动和沉积作用,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例如,可以将水倒入沙子中,观察水的流动和沙子的沉积情况,让幼儿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4. 阅读科普读物
提供有关河流和湖泊的科普读物,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5. 拓展活动
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河流和湖泊,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也可以让幼儿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和感受。

四、活动延伸
1. 在科学区投放更多与河流和湖泊相关的材料,如石子、沙子、泥土等,让幼儿继续探索水的流动和沉积作用。

2. 鼓励幼儿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发现更多与河流和湖泊相关的
现象和问题。

3. 与家长合作,让幼儿在家中观察和了解家庭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

《河流和湖泊》优秀教案

《河流和湖泊》优秀教案

河流和湖泊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著名的河流和湖泊2、知道淡水资源的珍贵,要节约用水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了解我国的河流和湖泊,了解我国的淡水资源2、向身边的同学传递节约用水的思想三、教学准备、学生科学活动手册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国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比如长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沿途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流经多个省份,为沿岸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二)探究与发现1、调查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查阅资料,调查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帮助?制作有关河流和湖泊的资料卡片并保存。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已建成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太湖这些大湖在内的湖泊鱼类丰富.渔业得到广泛发展。

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自西向东分别流经、、、、、、、及9个省,最后流入。

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中上游以为主,中下游以、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中国人称其为""。

淮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

淮河看作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

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文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河流和湖泊教案小学

河流和湖泊教案小学

河流和湖泊教案小学教案标题:探索河流和湖泊——小学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征;2. 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3. 河流和湖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2. 地图、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具;3. 河流和湖泊的实例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曾经见过的河流和湖泊;2. 引发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好奇心,提问:“你们知道河流和湖泊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或地图,简要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征;2. 解释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包括降雨、融雪、地下水等;3. 分析河流和湖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提供水资源、农业灌溉、发电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河流或湖泊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利用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所选河流或湖泊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重要性等;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所学知识。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和湖泊的共同点和区别;2.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河流和湖泊的环境;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体会。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周边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更多的河流和湖泊;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上著名的河流和湖泊。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图文形式制作一份关于河流或湖泊的小册子;2. 强调作业的目的是加深对河流和湖泊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讲解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深入了解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河流与湖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河流与湖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河流与湖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与湖泊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和地理分布;3. 认识河流与湖泊的重要性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的定义和特点;2. 湖泊的定义和特点;3. 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4. 河流与湖泊的地理分布;5. 河流与湖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2. 河流与湖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多媒体等;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等;3. 实物:图片或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探究(25分钟)(1)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分组探究河流与湖泊的定义和特点,并将结论进行总结;(2)展示分享:选择几组学生进行分享,带动全班共同探究。

3. 理论学习(30分钟)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等方式,介绍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和地理分布。

要结合实例和图片,生动形象地呈现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实践操作(30分钟)(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和湖泊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2)实践实验:在实验室或者校园内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河流与湖泊的特点和变化过程。

5. 总结归纳(10分钟)利用黑板或PPT展示,帮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同时对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进行梳理。

6.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讲述河流与湖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更多的相关问题,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

七、教学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在探究、讨论、实验等环节的表现,进行适时点评;2. 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展示分享和实践实验等,综合评价学生对河流与湖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延伸在课后,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学习河流与湖泊的相关知识。

可以进行小组研究、课外调查或者撰写小论文等,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 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结构分析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章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

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

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章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众多的河湖】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

【黄河的治理】本部分教材的教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

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

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第二步,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

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长江的开发】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

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

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

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

“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滚滚黄河笑扬波没有哪一条河流像黄河一样,让中华民族如此爱戴──她缔造了这个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然而随着子孙的繁衍,母亲的乳汁已远远不够了。

解放初期,全流域灌溉面积80万公顷,如今灌溉面积增长了9倍。

解放前,除了灌溉,工业用水微乎其微,而今,仅发电一项,装机总容量是解放前的1万倍……黄河断流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在向人们发问:一条奔腾了千万年的大河,一条被中国人视为母亲河的大河,会不会就此成为内陆河?黄河全长5 000多千米,流经9个省区,跨省区调水,既要考虑灌溉,又要照顾到防汛、防凌、发电;既要满足生活,又不能忽视生产。

统一调度,谈何容易?2000年,老天似乎成心要和调水人员作对,全流域遇上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来水较正常年份偏少了56%。

在这种情况下执行调度预案,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守住闸口,2000年,黄委先后派出近百个检查组,对省界断面、重要取水口、水库泄流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

调水,少不了牺牲局部利益。

为了黄河畅流,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断然决定:“现在缺水不缺电,发电服从调水。

”三门峡水利枢纽,仅3月份就弃水3.14亿立方米;小浪底水库,连续74天没有发电。

天下黄河富宁夏。

从秦代开始,宁夏人就开始利用黄河灌溉。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根深蒂固的用水观念:水是天上下来的,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据统计,过去引黄灌溉的水量浪费高达50%。

多节一方水,就是对下游人民多一分支持。

宁夏节水重要举措之一是水价改革:引黄水价由原来的每立方米0.006元提高到0.012元。

自治区同时规定:水价翻番,水费不能翻番。

为了节水,作为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近几年来,全省发展管灌面积达160万公顷,年节水12亿立方米;全省小型喷灌机家庭拥有率达到80%,年节水17亿立方米……各项措施下来,全省每年节水可达50多亿立方米。

胜利油田是黄河的用水大户,原来往油井注水全引的是黄河水。

现在他们进行了技术改造,回水利用量已达用水量的98%。

由于合理安排了农业用水,2001年汛期,全流域比往年多灌近27万公顷耕地;刘家峡水利枢纽发电较多年同期均值增加23%,三门峡水利枢纽发电量为1997年以来的最好记录。

调水成功,意义还远非这些。

水利部长汪恕诚认为:“传统的治水思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已经把生态用水放在重要的位置。

实践证明,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是十分重要的。

”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认为:“跨省区调水成功,是我们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

黄河没有断流,说明我们国家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马蹄形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全长近 500 千米,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这一峡谷的发现,是20世纪末中国科学家的一次重大地理发现。

1994年4月17日,我国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引起哗然的消息:“壮美的祖国河山,又被中国科学家确认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 382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

”这一新发现震动了全世界。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冰冻圈和生物圈相结合最后的地方,这里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不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你是很难想象到她的神秘和奇诡瑰丽的:银白的冰流蜿蜒穿插在绿色的森林间,银白与碧绿交相辉映,雪峰银岭,林海葱郁,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是中国真菌物种最具有多样化的地区之一。

这里蕴藏和繁衍着极其丰富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等待开发利用,特别在食用、药用菌方面更具特色和潜力。

大峡谷地区在目前已知的大型真菌中可以食用的多达200多种,几乎占中国已知总数的40%。

其中开发利用价值大的有100多种,特别是可以选育作人工栽培的或利用菌丝体发酵培育的多达40余种。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仅是新发现的世界最大峡谷,而且它处在“世界屋脊”上,植被垂直带之完整齐全为世界之最,更为独特的是它位于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碰撞处。

打开22万分之一的西藏地图,我们的目光立刻会触摸到雅鲁藏布江的波光激流──在冰清玉洁的雪域高原,在积雪连峰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由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美丽如练的极地天河。

雅鲁藏布江,这条“世界屋脊”上海拔最高的圣河,这条藏族同胞的母亲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全长2 787千米。

从海拔5 300米以上的冰川河源,雅鲁藏布江万涓成水,蓄势而下,一路奔涌咆哮,吞云吐浪,纳年楚河、拉萨河、雅隆河、尼洋河于一水,奔腾东去。

在藏东南的米林、墨脱两县相邻的南迦巴瓦峰下,绕道而行的江水,形成巨大的马蹄形大拐弯,外侧又有加拉白垒峰的剧烈夹挤,于是构成切断青藏高原、连续多弯的“南迦巴瓦大峡谷”,最终穿越印度大陆东北的冲积平原,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大拐弯峡谷,从派乡到墨脱县的希让,河长220千米,落差却达2 200米,平均每千米落差10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

据计算,大拐弯峡谷占整个雅江水能资源2/3以上。

雅鲁藏布江的中上游河谷,严格保持东西流向,到了下游,却突然转折南向,形成大拐弯峡谷。

并且一些主要大支流,也一反常态,反向注入主流,使其总体上形成特有的奇观。

地质学的观点认为,这主要是适应断裂构造的结果。

根据板块理论,雅鲁藏布江是坚固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的缝合线,下游大拐弯一带,当时处于碰撞地带的东北隅,因而碰撞缝合线就有转折并密集于它的附近。

因此,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是适应东西向深大断裂构造发育的,其下游是适应构造转折而变化的,一些大的反向支流是适应主干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的结果。

总的说,雅鲁藏布江是严格适应断裂构造而发育的一条构造河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的大河流中是极为少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