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和湖泊教案
19河流和湖泊(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介绍,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课后拓展方面,我将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如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科普视频等,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保护河流和湖泊环境。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保护河流和湖泊环境的重要性。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19河流和湖泊(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9河流和湖泊(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等。
2. 我国主要的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呼伦贝尔湖等。
3. 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地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阐述它们的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让学生理解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措施。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五单元19《河流和湖泊》教案

19.河流和湖泊课标要求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学习目标(准确、清晰、可观察、可操作、可测评)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2.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树立保护家乡水体的意识。
2.愿意采取行动保护水资源。
评价任务任务一: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检测目标1)任务二: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检测目标2)任务三: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检测目标3)资源与建议1.课前准备(学生)家乡水体的资料、图片等。
(教师)课件、评价表。
本课学习重难点是比较河流与湖泊的不同,初步认识地球上的不同水体类型。
学习过程课前探究搜集家乡河流和湖泊的相关资料,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任务一: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检测目标1)一、情境聚焦一、引入课题1.通过家乡河流与湖泊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某一条河流与某一个湖泊,引入课题。
2.学生介绍。
3.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18.河流和湖泊。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说一说家乡的河流和湖泊1.家乡的地图,找到家乡的河流和湖泊。
2.介绍自己认识的河流和湖泊。
任务二: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检测目标2)活动一:对比、分辨河流和湖泊。
1.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定义、举例。
2.开展小组讨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水体是水的集合体。
河流和湖泊属于水体。
活动二:1.教师出示泉、瀑布、水库、冰川的图片2.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几种水体的特点。
3.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水体,总结陆地上水体的种类。
地球上的湖泊和河流地理知识教案

地球上的湖泊和河流地理知识教案一、引言地球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行星,湖泊和河流是其中重要的水域地貌。
了解湖泊和河流的地理知识对于我们认识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为学生提供有关地球上湖泊和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类以及地理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二、湖泊地理知识1. 湖泊的定义湖泊是指在地表凹陷地区,由地表雨水、地下水或者其他水源聚集而成的水域。
2. 湖泊的形成原因a. 构造作用:地壳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凹陷会形成湖泊,如我国的天池和鄱阳湖。
b. 冰川作用: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冰湖,如美国的五大湖。
c. 堰塞作用:由于地质活动形成的堰塞湖,如我国舟曲县的巨型堰塞湖。
d. 火山作用:火山口积水形成的火山湖,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3. 湖泊的分类a. 风成湖: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湖泊,如我国的青海湖。
b. 冰成湖:由冰川运动和融化形成的湖泊,如加拿大的芬兰湖。
c. 碎屑湖:由土石流、泥石流等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如我国的泸沽湖。
d. 碳酸盐湖:由碳酸盐沉积形成的湖泊,如非洲的坦噶尼喀湖。
4. 湖泊的地理意义a. 水源供给: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农业灌溉水。
b. 生态保护:湖泊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孕育并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c. 旅游资源:湖泊风光秀美,常常成为旅游目的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河流地理知识1. 河流的定义河流是地表上由地下水和降雨水汇集形成的水流。
2. 河流的形成原因a. 雨水形成:降雨水在地表流动,并汇集成河流。
b. 冰川融化:冰川融化后的水流会形成河流。
c. 地下水流:地下水渗入地表后形成河流。
3. 河流的分类a. 按流域划分:黄河、长江等大河的流域被称为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b. 按水量划分:大河和小河的划分是根据水量大小进行的,如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流量河。
c. 按流经地域划分:国际河流和内陆河流的划分是根据流经的地域范围来划分的,如多瑙河是国际河流。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河流和湖泊》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河流和湖泊》教案《河流和湖泊》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9课,本课旨在通
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构成、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明白河流
和湖泊的重要性。
教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前准备
1.关联生活:让学生了解今日课题——河流和湖泊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当中引出一些相关生活细节,让学生有生活感。
2.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课题的学习目标,跟学生一起确定学习目标,可以有助于激发兴趣,提升吸收。
二、教学过程
1、知识点:
(1)让学生了解河流,河流的特点,包括河流是水的主要运输载体,
形成河流的水来自湖泊、雨水和其他溪流;
(2)让学生了解湖泊,湖泊的特点,包括湖泊不但成为河流的源泉,
同时也为周围社区提供水源。
2、实践活动:
(1)通过问答,引出河流及湖泊的概念;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辨别出河流与湖泊的特点;
(3)利用地图使学生熟悉流经的路径和湖泊分布情况;
(4)通过旅游体验让学生感知动态河流与静态湖泊的不同;
(5)可以配合老师用安排实际生活中关于水资源的任务,比如收集河
流等水体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三、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增加了他们对水资源的重视,提高了他们珍惜资源的感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地理分布特点。
2. 掌握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了解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及特点。
2.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统计资料等相关教学素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歌曲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与湖泊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河流与湖泊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了解?它们在我国地理环境中起到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河流与湖泊的基本概念a. 讲解河流的定义、形成及特点。
b. 讲解湖泊的定义、形成及特点。
2. 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及特点a. 展示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分布特点。
b. 讲解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分类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3.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a. 讲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定义及其水文特征。
b. 分析影响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因素,如降水、蒸发、地形、土壤、植被等。
4. 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 讲解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水文循环、生态系统、水资源等。
b. 分析河流与湖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工业、城市发展等。
三、案例分析1. 以长江、黄河等我国主要河流为例,分析其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以洞庭湖、太湖等我国主要湖泊为例,分析其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河流与湖泊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如何保护河流与湖泊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绘制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分析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如流域、河段、湖泊类型等。
3. 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能阅读和分析地形图、水系图、湖泊分布图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和湖泊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及分类1. 河流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流动的天然水道。
2. 湖泊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积存的自然水体。
第二课时: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1. 分析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东西多,南北少;沿海多,内陆少。
2. 分析我国湖泊的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多,东部沿海少;咸水湖多,淡水湖少。
第三课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
2. 外力作用:气候、地形、植被等。
第四课时: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塑造、水系发育、生态环境等。
2. 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蓄洪水、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等。
第五课时: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1. 分析河流和湖泊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2. 探讨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措施及对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和湖泊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地图比较法,让学生掌握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概念、分类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3. 评价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的能力。
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概况

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概况教案名称:河流和湖泊概况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一些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3. 培养同学们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2. 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准备:电子地图、图片、PPT、绘图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利用电子地图或图片展示一些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的图片,让学生看并尝试猜测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
Step 2 探究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并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中。
Step 3 学习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通过展示PPT或电子地图,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著名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
并要求学生利用彩色笔在绘图纸上标出这些河流和湖泊的位置。
Step 4 小组合作,积累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大洲作为研究对象,自行查找该国家或大洲上的著名河流和湖泊,并列出名称和位置。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
Step 5 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次强调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学习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Step 6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河流和湖泊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的掌握情况。
Step 8 课堂反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和问题,便于调整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理解,可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学生走近自然,观察和了解现实世界中的河流和湖泊。
教学延伸:在掌握了世界著名河流和湖泊后,可以通过研究其所在地区的环境、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深入了解相应地区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 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结构分析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章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
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
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章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众多的河湖】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
【黄河的治理】本部分教材的教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
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
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第二步,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
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长江的开发】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
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
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
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
“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滚滚黄河笑扬波没有哪一条河流像黄河一样,让中华民族如此爱戴──她缔造了这个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然而随着子孙的繁衍,母亲的乳汁已远远不够了。
解放初期,全流域灌溉面积80万公顷,如今灌溉面积增长了9倍。
解放前,除了灌溉,工业用水微乎其微,而今,仅发电一项,装机总容量是解放前的1万倍……黄河断流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在向人们发问:一条奔腾了千万年的大河,一条被中国人视为母亲河的大河,会不会就此成为内陆河?黄河全长5 000多千米,流经9个省区,跨省区调水,既要考虑灌溉,又要照顾到防汛、防凌、发电;既要满足生活,又不能忽视生产。
统一调度,谈何容易?2000年,老天似乎成心要和调水人员作对,全流域遇上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来水较正常年份偏少了56%。
在这种情况下执行调度预案,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守住闸口,2000年,黄委先后派出近百个检查组,对省界断面、重要取水口、水库泄流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
调水,少不了牺牲局部利益。
为了黄河畅流,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断然决定:“现在缺水不缺电,发电服从调水。
”三门峡水利枢纽,仅3月份就弃水3.14亿立方米;小浪底水库,连续74天没有发电。
天下黄河富宁夏。
从秦代开始,宁夏人就开始利用黄河灌溉。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根深蒂固的用水观念:水是天上下来的,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据统计,过去引黄灌溉的水量浪费高达50%。
多节一方水,就是对下游人民多一分支持。
宁夏节水重要举措之一是水价改革:引黄水价由原来的每立方米0.006元提高到0.012元。
自治区同时规定:水价翻番,水费不能翻番。
为了节水,作为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近几年来,全省发展管灌面积达160万公顷,年节水12亿立方米;全省小型喷灌机家庭拥有率达到80%,年节水17亿立方米……各项措施下来,全省每年节水可达50多亿立方米。
胜利油田是黄河的用水大户,原来往油井注水全引的是黄河水。
现在他们进行了技术改造,回水利用量已达用水量的98%。
由于合理安排了农业用水,2001年汛期,全流域比往年多灌近27万公顷耕地;刘家峡水利枢纽发电较多年同期均值增加23%,三门峡水利枢纽发电量为1997年以来的最好记录。
调水成功,意义还远非这些。
水利部长汪恕诚认为:“传统的治水思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已经把生态用水放在重要的位置。
实践证明,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是十分重要的。
”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认为:“跨省区调水成功,是我们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
黄河没有断流,说明我们国家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马蹄形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全长近 500 千米,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这一峡谷的发现,是20世纪末中国科学家的一次重大地理发现。
1994年4月17日,我国向全世界发布了一条引起哗然的消息:“壮美的祖国河山,又被中国科学家确认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 382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
”这一新发现震动了全世界。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冰冻圈和生物圈相结合最后的地方,这里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不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你是很难想象到她的神秘和奇诡瑰丽的:银白的冰流蜿蜒穿插在绿色的森林间,银白与碧绿交相辉映,雪峰银岭,林海葱郁,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是中国真菌物种最具有多样化的地区之一。
这里蕴藏和繁衍着极其丰富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等待开发利用,特别在食用、药用菌方面更具特色和潜力。
大峡谷地区在目前已知的大型真菌中可以食用的多达200多种,几乎占中国已知总数的40%。
其中开发利用价值大的有100多种,特别是可以选育作人工栽培的或利用菌丝体发酵培育的多达40余种。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仅是新发现的世界最大峡谷,而且它处在“世界屋脊”上,植被垂直带之完整齐全为世界之最,更为独特的是它位于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碰撞处。
打开22万分之一的西藏地图,我们的目光立刻会触摸到雅鲁藏布江的波光激流──在冰清玉洁的雪域高原,在积雪连峰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由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美丽如练的极地天河。
雅鲁藏布江,这条“世界屋脊”上海拔最高的圣河,这条藏族同胞的母亲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全长2 787千米。
从海拔5 300米以上的冰川河源,雅鲁藏布江万涓成水,蓄势而下,一路奔涌咆哮,吞云吐浪,纳年楚河、拉萨河、雅隆河、尼洋河于一水,奔腾东去。
在藏东南的米林、墨脱两县相邻的南迦巴瓦峰下,绕道而行的江水,形成巨大的马蹄形大拐弯,外侧又有加拉白垒峰的剧烈夹挤,于是构成切断青藏高原、连续多弯的“南迦巴瓦大峡谷”,最终穿越印度大陆东北的冲积平原,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大拐弯峡谷,从派乡到墨脱县的希让,河长220千米,落差却达2 200米,平均每千米落差10米,水能资源极其丰富。
据计算,大拐弯峡谷占整个雅江水能资源2/3以上。
雅鲁藏布江的中上游河谷,严格保持东西流向,到了下游,却突然转折南向,形成大拐弯峡谷。
并且一些主要大支流,也一反常态,反向注入主流,使其总体上形成特有的奇观。
地质学的观点认为,这主要是适应断裂构造的结果。
根据板块理论,雅鲁藏布江是坚固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的缝合线,下游大拐弯一带,当时处于碰撞地带的东北隅,因而碰撞缝合线就有转折并密集于它的附近。
因此,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是适应东西向深大断裂构造发育的,其下游是适应构造转折而变化的,一些大的反向支流是适应主干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的结果。
总的说,雅鲁藏布江是严格适应断裂构造而发育的一条构造河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的大河流中是极为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