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2021年整理〗《河流和湖泊》参考优秀教案
《河流和湖泊》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2.能在图中标出长江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城市,主要支流、湖泊,流经的
地形区、省区等地理事物,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学绘画长江干流示意图。
(重点)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长江各河段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梳理民族自豪感,渗透科学发展观。
【教学模式】“学、导、练当堂清”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图思考,启发诱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省区、地形区纸牌)。
【教学过程】。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等。
2. 我国主要的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呼伦贝尔湖等。
3. 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地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阐述它们的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流域分布特点,让学生理解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措施。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河流和湖泊》教学案例
《河流和湖泊》教学案例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二、案例分析一、《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2、通过地图、喷鼻息和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段产生灾难的缘由,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段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进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中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2、黄河各段产生灾难的缘由,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长江各段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教学难点:1、黄河各段产生灾难的缘由;长江各段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进展的观念。
课时支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其次课时一、复习:分层次提问同学。
1、内流河、外流河的特征是什么?2、我国南北河流流量年变化呈现什么特点?3、什么是河流汛期?讨论河流汛期有什么意义?二、预习:同学阅读“黄河的治理”。
1、任务1:黄河的忧患主要是什么?2、任务2:如何治理黄河忧患?三、研习:1、指导同学读图2.32黄河流域水系,然后请同学说说自己把握了什么内容。
①、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约古宗列曲②、干流形态:“几”字形③、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陕西、河南、山东④、注入的海洋:渤海⑤、上、中、下游各段:河口、孟津2、指导同学读图2.3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然后请同学说说自己把握了什么内容。
①、黄河在流经哪个地段产生泥沙最多?中游。
②、黄河中游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泥沙?自然缘由: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雨水集中(多暴雨)人为缘由:植被破坏严峻、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造成水土流失③、同学谈谈如何治理。
可以提示同学针对人为缘由不回答。
3、指导同学读图2.34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然后请同学说说自己把握了什么内容。
①、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下游为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速减慢。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如流域、河段、湖泊类型等。
3. 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能阅读和分析地形图、水系图、湖泊分布图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和湖泊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及分类1. 河流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流动的天然水道。
2. 湖泊的概念及分类:地表水积存的自然水体。
第二课时: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1. 分析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东西多,南北少;沿海多,内陆少。
2. 分析我国湖泊的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多,东部沿海少;咸水湖多,淡水湖少。
第三课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
2. 外力作用:气候、地形、植被等。
第四课时: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塑造、水系发育、生态环境等。
2. 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蓄洪水、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等。
第五课时:保护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1. 分析河流和湖泊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2. 探讨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措施及对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和湖泊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地图比较法,让学生掌握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概念、分类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3. 评价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的能力。
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是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地理特征,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河流和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河流和湖泊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现象,对河流和湖泊的成因、分类及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掌握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实地考察、调查等方法,了解当地河流和湖泊的地理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河流和湖泊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地理特征;2.直观演示法:展示地图、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资料;2.设计实地考察、调查的任务和问题;3.准备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对河流和湖泊产生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八年级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淮河、辽河等。
2. 我国的主要湖泊:青海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呼伦贝尔湖等。
3. 河流和湖泊的作用:水资源、航运、灌溉、发电、生态保护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2. 难点: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河流和湖泊为例,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2.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介绍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3. 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讲解其形成原因。
4. 讲解河流和湖泊的作用,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5. 探讨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的保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绘制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写一篇关于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河流和湖泊影响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对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2. 图片资料: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图片3. 地图资料: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4. 视频资料:关于河流和湖泊的纪录片5. 案例资料:关于河流和湖泊保护的案例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讲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六年级地理下册《河流和湖泊》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河流、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水利设施建设与水资源利用的关联性。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观察、实地考察等方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结合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美丽的河流、湖泊图片,引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书写规范。
3.教师批改作业后,学生要认真对待反馈意见,及时改正错误。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图阅读的基本技能,对我国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河流和湖泊这一主题具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河流和湖泊的相关知识。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保护河流、湖泊,从我做起”的宣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创新作业:
(1)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有关河流、湖泊的手工作品,展示我国河流、湖泊的美丽风光。
(2)创作一首关于河流、湖泊的诗歌或歌曲,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
作业要求:
河流和湖泊
河流和湖泊
《河流和湖泊》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及特点;
2. 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3. 了解我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并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4. 了解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利用。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河流和湖泊
2. 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3. 中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
4. 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难点
1. 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2. 中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
四、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地图、图片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什么是河流和湖泊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PPT,向学生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定义及特点。
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让学生对河流和湖泊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第二节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教师向学生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包括地质运动、地表特征等方面。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节中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如长江、黄河、青海湖等。
通过地图展示和简要介绍,让学生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节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利用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利用,包括灌溉、发电、旅游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河流和湖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了中国的著名河流和湖泊,也了解了人类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利用。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科学41《河流与湖泊》(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河流与湖泊》(教案及反思)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而小学科学41《河流与湖泊》是一节涉及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的课程,通过教授学生有关河流和湖泊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地球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湖泊和河流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教案是一份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文档。
为了展现小学科学41《河流与湖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编写了以下教案。
在教案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具,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案标题:探索河流与湖泊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球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河流、湖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 了解河流和湖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河流的形成和流域。
2. 湖泊的形成和分类。
3. 河流和湖泊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
2. 沙盘地图和模型。
3. 图片和简短视频片段。
4. 相关教学练习和作业。
教学过程:1. 导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思考):- 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让他们找出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 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片段或图片,展示不同的河流和湖泊的景观特点。
2. 知识讲解与展示:- 通过课件和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
- 利用沙盘地图和模型,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河流和湖泊,并解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 学生参与与实践:-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河流和湖泊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记录下来。
-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或湖泊进行实地考察,并让他们观察和记录身边的自然风景。
4. 总结与评估:-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河流和湖泊在地球水循环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 进行简单的知识回顾和讨论,以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我在以下几点方面做得比较好:- 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三年级科学上册《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河流与湖泊》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出发,逐步深入地安排了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发现身边的河流和湖泊,让学生学会认识和观察身边居住的环境,找到河流和湖泊。
第二部分,认识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水域之间的不同和特点,引导学生从水域的大小、蓄水量的大小及其水域形成的起源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三部分是动手活动,通过教师提供的油泥、塑料盆、带喷头的水瓶等,让学生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第四部分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更是许多生活的生存之所,在大自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儿童对水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同时水在人类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生都于身边的水域是非常熟悉的,然而这种熟悉和了解仅仅流于经验和表面,河流和湖泊从哪儿来?这一水体的特点及其不同水体间的特点是什么?对于学生的研究和认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进修目标区分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不同水体的特点。
动手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认识到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和发现身边的不同水体及其特点。
难点:河流和湖泊是怎么形成的?五、教学准备各类水体的照片或视频,塑料盆、油泥、带喷头的水瓶等六、教学过程(一)发现不同的水体出示不同场景的儿童玩水图片1、你们玩过水吗?2、你们都在哪里玩的水?【意图剖析】:学生几乎都有玩水的经验,有的在大海,有的在水池,还有的玩路上的积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搭建一座桥梁通往科学的世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进修兴趣,还能让常识变得活起来。
(二)区别水体的不同1、虽然都是水,但是却有着不同的名字,他们之间到底都有着甚么不同呢?2、出示不同水体的图片和场景3、学生观察汇报不同水体的特点(三)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1、河流和湖泊是怎么形成的?(1)学生讨论,交换,说说你的根据?(2)用什么方法可以来验证你的猜测呢?【意图解析】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根据观察和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先猜测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并且还要思考需要哪些材料,需要什么方法可以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进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是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以及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河流和湖泊对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兴趣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提高。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河流和湖泊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了解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河流和湖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和湖泊的定义、特点,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2.难点: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2.地图:准备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3.实例资料:收集与河流和湖泊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河流与湖泊》教案
《河流与湖泊》教案《河流与湖泊》教案(精选10篇)《河流与湖泊》教案篇1目标1、通过研讨、阅读和建立模型,能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
2、乐于参与、分工协作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知道河流、湖泊的来源和地形特点。
3、借助研讨、阅读,能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
学生的学习任务1、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并能说出水体的特征。
2、完成河流与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检测工具题卡:1、回忆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水体并说说它的特征。
2、说出水体里生活着哪些淡水生物?3、这些水体对生活在周围的人们又哪些影响?过程设计激情导课从太空遥望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大水球,那是因为(地球上有很多水)。
是的,如果把我们的地球平均分成10分,只有3分的陆地,剩下的7分都是海洋,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我们今天先来一起学习陆地上的水资源。
民主导学活动一:认识各种水体及特征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河流与湖泊。
(潇河、汾河、黄河、乌马河……玉湖、西湖、青海湖……)2、这些河都叫河流,这些湖都叫湖泊。
哪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不同呢?3、老师带来了河流与湖泊的优美风景图,大家看后又发现了什么不同?(认识到形态、流速不同。
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4、那你能不能试着用简图来表示河流与湖泊?板画过渡:这些地方都因水的存在而美丽壮观,他们统称为水体。
5、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身边还有哪些水体?生回答:池塘、水库、小溪……6.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师概括:蓄水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7.谁能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出示PPT。
总结:在我们地球上,河流与湖泊并不都是天然形成的,还有些是人工建造的,如京杭大运河,瘦西湖等。
8、完成活动手册[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对水资源的认识。
教学设计:河流和湖泊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理解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并知道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不同。
3.在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湖泊,归纳湖泊的分布特征【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启发式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主要河流二、内流河与外流河 1、定义:我们来画一幅示意图,你能试着明晰概念读图归纳(启发提问)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别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总结:外流河大多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平原地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
(区)。
东部平原地区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3、分布加深学生对内流区外流区的理解。
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4、水文特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外流河汛期通常在夏季,越往南,汛期越长。
北方的河流冬季普遍结冰,越往北,结冰期越长。
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因素:课件:出示下面问题,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启发提问)外流河降水量、汛期的长短受什么影响?(启发提问)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的原因?(启发提问)冬季,外流河有无结冰期和什么有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1、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有:内流河学生根据图思考,小组内交流并完成以下表格小组内交流,总结: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南方雨季早,结束迟,雨季长,汛期长。
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汛期短。
北方河流多流经半湿润,夏季多暴雨,尤其黄河上、中游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
南方河流多流经湿润区,森林茂密,含沙量小。
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这样让学生先说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合作意水量_______,夏季接纳_____水和________后形成汛期,此后,河流水量就会逐渐减少,甚至________。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河流和湖泊》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本章节《河流和湖泊》的教学内容,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类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河流和湖泊的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制作一张河流和湖泊知识思维导图,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实践探究类作业:
3.互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开展调查等途径,主动探究河流和湖泊相关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实践活动,巩固提高: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眼观察河流和湖泊的实际情况,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如制作河流和湖泊主题的手抄报、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通过学习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河流和湖泊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意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学习河流和湖泊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珍惜水资源的观念。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过程: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批改、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总结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分布、影响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和湖泊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了解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2.了解河流和湖泊的结构和特征,掌握它们的主要水文地理要素。
3.能够描述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环境,认识它们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流和湖泊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河流和湖泊的结构和特征,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环境。
难点:掌握河流和湖泊的主要水文地理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用有关河流和湖泊的图片或视频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曾经去过哪些河流和湖泊?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二步:讲授基础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依次介绍河流和湖泊的概念、起源和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第三步:讲解河流的结构和特征1.了解河流的主要水文地理要素:流域、源头、出境、河段、河口等。
2.讲解河流的特征:水系网、水位、水流、悬移质和沉积质。
3.通过实地调查或地图分析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河流的结构和特征。
第四步:讲解湖泊的结构和特征1.了解湖泊的主要水文地理要素:湖盆、湖岸、湖底、湖面等。
2.讲解湖泊的特征:水体、湖岸地貌、湖底沉积物。
3.通过实地考察或地图分析案例,观察和描述不同湖泊的结构和特征。
第五步:讲解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环境1.了解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水生生物、湿地生态、河流和湖泊的生态均衡。
2.讲解河流和湖泊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
3.通过图片、视频和案例分析,了解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第六步:开展实践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河流或湖泊,观察和记录其结构、特征和生态环境,完成实地调查或实验报告。
第七步: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口头或书面进行总结。
第八步: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河流和湖泊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意义。
《河流和湖泊》教案二
《河流和湖泊》教案二《河流和湖泊》教案二教案主题:河流和湖泊教学目标:1.认识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和功能;2.掌握有关河流和湖泊的基本知识;3.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2.河流和湖泊的地理分布;3.河流和湖泊的作用。
教学难点:1.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和功能;2.河流和湖泊的地理分布;3.河流和湖泊的作用。
教学准备:1.学生教材《自然地理》;2.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3.实地考察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河流和湖泊的照片,引发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兴趣,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提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2.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水体吗?3.你们知道这些水体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吗?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并向学生解释其特点和功能。
教师使用课件和多媒体设备,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地理分布和作用等内容。
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Step 3:实地考察(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附近有代表性的河流或湖泊进行观察和研究。
学生可以使用现场调查问卷或观察记录表,记录河流或湖泊的特点和功能。
在实地考察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细节,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后,按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归纳各自的观察和发现。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同时,教师提供必要的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扩展认知。
Step 5: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向全班展示各小组的调查结果和研究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鼓励,对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和扩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Step 6:拓展活动(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扩展对河流和湖泊的认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河流和湖泊》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河流和湖泊》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河流和湖泊的区别,了解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2. 探索水的流动和沉积作用,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探索精神。
二、活动准备
1. 河流和湖泊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水、沙子、石子、泥土等材料。
3. 有关河流和湖泊的科普读物。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幼儿观察河流和湖泊的形态和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比较河流和湖泊
让幼儿观察河流和湖泊的图片,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如大小、形状、水深等。
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河流和湖泊的特征。
3. 探索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水的流动和沉积作用,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例如,可以将水倒入沙子中,观察水的流动和沙子的沉积情况,让幼儿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4. 阅读科普读物
提供有关河流和湖泊的科普读物,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5. 拓展活动
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河流和湖泊,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也可以让幼儿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和感受。
四、活动延伸
1. 在科学区投放更多与河流和湖泊相关的材料,如石子、沙子、泥土等,让幼儿继续探索水的流动和沉积作用。
2. 鼓励幼儿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发现更多与河流和湖泊相关的
现象和问题。
3. 与家长合作,让幼儿在家中观察和了解家庭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
七年级地理上册《河流与湖泊》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增强学生保护河流与湖泊、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河流与湖泊的丰富人文历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教师阐述河流侵蚀、沉积、搬运等基本地理过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4.教师介绍湖泊的分类、形成原因,以及湖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河流与湖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河流与湖泊。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教材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观点和措施。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与湖泊的相关知识。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4.了解湖泊的分类、形成原因,以及湖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认识河流与湖泊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实地考察、观察河流与湖泊,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中要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避免照搬书本知识。
4.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4.实践: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与湖泊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河流和湖泊》优秀教案
河流和湖泊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著名的河流和湖泊2、知道淡水资源的珍贵,要节约用水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了解我国的河流和湖泊,了解我国的淡水资源2、向身边的同学传递节约用水的思想三、教学准备、学生科学活动手册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国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比如长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沿途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流经多个省份,为沿岸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二)探究与发现1、调查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查阅资料,调查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帮助?制作有关河流和湖泊的资料卡片并保存。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已建成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太湖这些大湖在内的湖泊鱼类丰富.渔业得到广泛发展。
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自西向东分别流经、、、、、、、及9个省,最后流入。
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中上游以为主,中下游以、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中国人称其为""。
淮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
淮河看作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
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文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一节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在把握课标,分析和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节的教学内容概括三个部分:(1)、在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内流区的主要河湖。
(2)、内、外流区的划分,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3)、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2、教学活动设计:针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根据本节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活动1:在中国河流的空白图上,用彩色笔勾画出我国主要内、外流河,勾画出内、外流区的界线。
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运用地图查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动手填绘地图,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为学生运用地图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特征做好铺垫。
为了区别河流、流域和水系的概念,我用树叶的叶脉做比喻,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树叶,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是学生对学习资料及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活动2:分组探讨内、外流区河流的主要特征,并分角色扮演内、外流区河流。
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图、,运用教材当中和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的特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方法。
活动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外流区内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能力。
通过南、北方河流特征,鼓励学生去探索它们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个基本理念。
同时。
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并能提出保护和改善的措施。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绘图知道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并能勾出内外流区的界限;结合地形图理解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地形区和所属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去看待河流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2、南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2、学生收集资料;3、多媒体课件制作;4、补充课程资源。
(六)、【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众多的河湖】1、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用歌曲《长江之歌》烘托课堂气氛,展开祖国地图,用生动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听到这激昂的乐曲,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条条动脉和一颗颗明珠,你们会想到什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资料导入:大屏幕展示资料,学生阅读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从资料当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自己得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结论,并举例说出河流和湖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探究新课:(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过渡〕:“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在哪儿呢?”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教给学生在地图上勾画河流和湖泊的方法。
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手中的空白地图上勾画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认识我国内、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并能依据河流的流动方向,区分内、外流河,概括出内、外流区的概念。
学生展示自己所绘地图,互相交流,评选出绘得最好的、最科学的地图。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教师提出问题:长江和长江流域是一回事吗?学生观察课前收集到的树叶,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生物知识,找出树叶叶脉和流域、水系的共同点,理解流域、水系的概念。
(3)、小反馈:学生根据内、外流区的特征区别内流湖和外流湖,巩固所学的内、外流区的知识。
(4)、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过渡〕: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河流各有什么特征呢?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屏幕展示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①、内、外流河的数量、长度、水量;②、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③、河流的水量与气候的关系。
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①、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长度、流经的地形区及注入的海洋;②、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曲线图。
学生运用资料分组讨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当中。
学生分角色扮演内流区河流和外流区河流,分别讲述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交流讨论成果。
(5)、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料:①、东部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比较表;②、、西江、黄河的流量曲线图。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个图表,从中能发现什么地理问题,找到什么地理规律,并分析这个规律与什么有关。
学生运用资料,通过观察南北方河流的水量、汛期起止日期、汛期水量与总水量的百分比、流量曲线图,对比分析外流区内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不同特征。
学生依据南方和北方河流的不同特点去探讨这种不同可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讲述自己的见闻,自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用生活实例说明河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例如:近期重庆万州区的洪水灾害、北方河流冬、春季枯水给北方地区带来的旱灾等。
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这种特点,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6)、京杭运河:教师展示京杭运河图。
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介绍京杭运河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
(7)、家乡的河:师生交流:共同欣赏阜新细河美景,学生描述细河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给阜新人民生活的变化,增强学生爱我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
3、课内小结:学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4、课内反馈:智力大比拼1、辩别真伪:(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我国的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季风区内。
( 3 )、内流河沿途多沙漠、戈壁,所以很多河道成为季节性河流。
( 4 )、黑龙江冬季没有结冰现象。
2 、选对朋友:(1)、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是:()A、塔里木河B、长江C、黄河D、淮河(2)、下列河湖中全部属于外流区的是:()A、黑龙江青海湖辽河B、辽河长江珠江C、弱水塔里木河青海湖D、淮河珠江塔里木河阜新地区水系图3、观察阜新地区水系图回答:(1)、阜新地区主要有哪些河流?(2)、细河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4、资料分析:资料1:辽河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21.96平方千米。
千百年来,辽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当今重要的东北工农业基地,成为科尔沁草原及辽东半岛的母亲河。
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辽河河水连年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
辽河已成“沙河”,过去牧草繁茂的草场已经被风沙吞噬,生态严重恶化。
资料2:2000年以来,辽河流域遇到了持续干旱,降水量偏少,径流量明显减少,出现了连续枯水年,造成河水干枯。
资料3:造成辽河断流及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辽河中上游截流工程过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透支”。
读资料,试分析:(1)、造成辽河水干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辽河水干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变化?(3)、我们在开发利用河流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二课时【黄河的治理】1、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2、结合活动题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3、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4、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5、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6、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
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7、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8、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9、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第三课时【长江的开发】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2、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3、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
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4、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
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5、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6、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
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7、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
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