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

合集下载

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胡勇军;陆文青【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6)003【摘要】美国历史学家施坚雅提出“施坚雅模式”是从市场结构角度对中国集市和区域体系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分析模式。

近代江南市镇分布最初多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但随着市镇经济的不断繁荣,市场因素对市镇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吴县地区的市镇经由点到面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市镇网络体系,其分布在某些方面与施坚雅模式存在一定的吻合。

%The famous theory of "the Skinner Model" put forward by the American historian G. William Skinner, provides a new analytical model for researches on Chinese market and region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 ket structure. In the modern times, the distribution of towns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was mainly affect- ed by natur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structure. However, with increasing prosperity of towns, mar- kets have exerted greater influenc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owns. Towns in Wu County have developed maturely in- to town network system, whose distribution is similar to "the Skinner model" in some aspects.【总页数】6页(P110-115)【作者】胡勇军;陆文青【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6【相关文献】1.明清江南市镇及其文学群落的形成r——以空间分布、流动汇聚、环境生态为视角 [J], 罗时进2.江南市镇的再认识:以常州市镇的历史与演变为中心 [J], 叶舟3.“施坚雅模式”与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 [J], 胡勇军;徐茂明4.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J], 胡勇军;陆文青5.团防衍变与地方绅权赓续——近代国家政权建设在江南市镇的演进 [J], 郑卫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南市镇市场

江南市镇市场

江南市镇市场摘要:江南地位逐渐凸显,江南市镇之于江南的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市镇中最为重要的市场又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功能,故而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进一步的阐述,以期对江南社会有所启示意义。

关键词:江南市镇市场牛顿说:“我不知道世界把我看作什么,在我自己看来,我好比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童,往往因为拾到一个比普通更光滑的卵石,或者一个比普通更好看的贝壳而高兴,但那一望无涯的未经探索过的真理的海洋,仍然横在我的面前。

”关于江南市镇市场研究,前人已做了相当深的功力,笔者仅将对此的一点体悟表达出来。

一、江南市镇概貌1.江南市镇的历史背景江南市场的起源约有3000年的历史,商末太伯仲雍“南奔荆蛮”创立吴国,经营梅里,造就了经久不衰的江南名城苏州。

隋唐五代是江南城镇形成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县级城镇向更高层次演进,纷纷上升为州治;另一方面城镇体系在空间上进一步向上海地区延展。

入宋,江南城镇体系发育日趋成熟,明清时达到鼎盛状态,主要表现为乡镇的油然勃兴。

因此,以农村集市为基础,以城镇市场为主体,以区域性大都市为核心的江南区域市场体系在18世纪中后期已基本形成,仅2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只是市场体系内部的局部变化。

2.江南市镇的地理格局江南区域市场的空间布局,从宏观上看,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江南北受到长江围裹,南有钱塘江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的切割,东面为黄海、东海,地形略呈直角三角形(宁沪为斜边,沪杭、宁杭为两直角边)。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即为江南区域性大都市南京、上海、杭州。

近代江南市镇在区域结构上,从传统的以中小城市为中心的布局逐渐产生向大通商口岸特别是上海聚集的趋势,这与江南区域经济中心的变更是吻合的。

正像包伟民所论及的那样:“由于象上海、宁波、无锡这样近代工业大都市的兴起,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传统的以州县阶层结构为基础、以运河城市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农村市场结构,逐步转变成了以上海等近代都市为中心、阶层更为简单化的市场结构。

论江南市镇的近代转型及其制约因素——以金山朱泾镇为个案的考察

论江南市镇的近代转型及其制约因素——以金山朱泾镇为个案的考察

论江南市镇的近代转型及其制约因素——以金山朱泾镇为个案的考察2007年5月第36卷第3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ghaiNormalUniversity(Phi|osophy&SociMSciencesEdition) May,2007V o1.36.No.3中图分类号:K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07)03~107一(04)论江南市镇的近代转型及其制约因素——以金山朱泾镇为个案的考察安涛(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16世纪以来,在江南市镇有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步入经济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近代江南市镇的社会转型并不是同步的,金山朱泾镇虽处于沿海并距上海较近,但社会转型停滞不前,探讨其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关键词:江南;市镇;近代转型;金山朱泾镇16世纪以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市镇诞生,中国社会步人经济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江南市镇的社会转型并不是同步的,表现为不同的类型.金山朱泾镇现隶上海市金山区,明代成化年间后取代金山卫成为金山县(区)的中心市镇,其社会转型代表了一种类型.明清时期朱泾镇在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中,纳入到距其较远的以苏州为中心的市场网络中,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市镇,"惟茸城巨镇,朱里为冠"…'卷三'水利".上海开埠后,朱泾镇虽处于沿海并距上海较近,社会转型却停滞不前,区域中心的地位也逐渐丧失,其社会,经济,文化反不如传统时代兴盛,探讨其原因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一,16世纪以来的两次社会转型"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其标志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中国近世社会结束于20 世纪,其标志是资本主义的成熟,或者说是市场经济的成熟."[】'也就是说,16至20世纪是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唐力行把它"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分界线,划分为近世社会前期与后期"[】,并贯穿了两个转化,"直接生产者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第一次转型是在明中叶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标志,其重要表现是家庭手工业的繁荣和江南市镇的普遍兴起.第二次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以西方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侵人为标志,主要表现是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殖民经济体系的建立,西方的工业产品大量涌人中国,中国出现机器工业.以家庭手工业为基础的江南市镇,特别是原棉纺织业市镇逐渐没落,面临着新的社会经济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两次社会经济转型都伴随着经济中心的空间转移.第一次转型,从大的空收稿13期:2006-05-20作者简介:安涛(1974一),男,山东泰安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枣庄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O7第3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正间来看,全国的经济中心从北方转移到江南.在江南这个区域内,也有从杭州到苏州,从松江到苏州的过程.第二次转型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从苏州转移到上海."1842年开埠之前,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镇群体的组成部分,是苏州的外港,其经济很大程度上从属于苏锡常地区.开埠之后,上海成了国际通商口岸,本世纪初(2O世纪),上海一跃而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由过去的从属地位转而成为主导地位."j("但第二次社会转型不同于第一次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第二次转型是从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展开的,它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自然资源,生产技术,资本状况,交通区位还是社会环境,人员素质,区域互动等方面都需要新力量的注人,而这对传统中国社会来说是相当缺乏的.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突破传统需要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发生将经济推人现代成长进程的突破性经济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由于中国传统经济没有新的要素,新的组合进人生产体系(中国早在商朝就有车,但简单的轴承却一直没有发明出来),社会生产,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呆滞,板结状态."[4】(n"' 金山县的朱泾镇在两次转型中表现出的不同,成为我们很好的切人点.二,朱泾镇在两次社会转型中的不同命运在第一次社会经济转型中,朱泾镇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母体中成功地发展了商品经济(家庭棉纺织业),在此期间依托松江府棉布业中心地位,开发了棉布业,被纳人到以苏松为中心的江南市镇体系和全国市场网络中.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金山区域中心市镇.到了清初,赵慎微曾作诗描写朱泾的盛况:"万家烟火似都城,元室曾经置大盈.估客往来多满载,至今人号小临清.''[]'卷一(疆域)'朱泾镇在此次转型中获得成功,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朱泾镇的兴起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家庭手工业基础之上,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要求较低.第二,朱泾镇被纳人到了江南市镇体系之中,有8条连接苏州,杭州和上海的商路都经过朱泾108镇.第三,建立了一套和谐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外来移民和商人给朱泾带来了新的活力.明清时期商人活跃于江南市镇,"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利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卷七(食货)'第四,朱泾的棉纺织技术在此期间处于领先地位,有"朱泾锭子,吕巷车"之谚,所产标布质量上乘,销路极广.朱泾镇因第一次转型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并融人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市镇网络,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朱泾主要是依靠棉布兴盛起来的,但是,"清代前期,江南棉布的生产曾长期繁荣,但它并没有萌发新的生产方式……由于棉布制造业本身的技术提高不足以打破家庭手工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棉布的销售不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互通有无的自然分工的基础上,江南棉布销售市场的大小只能取决于全国其他地区是否生产棉布和棉布生产量的大小."_6j(附'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生产方式以及市场的局限,制约了朱泾棉布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朱泾的第二次转型."第一个转化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第二个转化."[2](P326)朱泾第一次转型的局限导致了在第二次社会经济转型中,表现出种种不适,区域中心地位逐渐边缘化.三,朱泾镇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1.缺少资金是制约朱泾镇第二次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资本对一个地区或行业来说非常重要,"盖精工艺者,多缺资本.有保护,则凡工艺可以获利者,自有商人出资以经营.利之所在,众必趋之,正不患其不为也."[7](z285)资本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投资,二是商人个人投人.晚清到民国期间,朱泾政府对地方的建设资金是相对匮乏的. "清代实行统收统支,尽收尽解.清末始有地方事业,开征地方杂捐.民国时期,田赋和税收均上缴中央和省,地方政费开支由省拨给,地方事业开支靠地方杂捐.县财政支出,清代基本上是人员经费,无建设事业费,清末杂捐收人大多用于警察安涛:论江南市镇的近代转型及其制约因素和保安费."1933年,1935年,1936年三个年度用于地方建设的经费仅占到全部支出的6.42%,远远低于行政管理费和保安警察费.2.缺乏支柱产业是制约朱泾转型的另一重要因素朱泾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基础是棉布业,近代面对"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商贾不行,生计路绌"的局面,朱泾面临着传统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朱泾基本上放弃了原来所熟悉的纺织技术,转而发展碾米业.在传统时期农民处于无地少地的状态,除了大户以外,农民几乎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供出售,碾米业只不过是为农民加工自食而已.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 年"在国民党控制下先后成立碾米,粮食,三轮人力车,泥水木工,方作(棺材),成衣,挑挽(搬运),屠宰,理发,饭菜,豆腐等11个行业工会."[.'但这些都是传统行业,基本上是面对本地市场,市场容量狭小,并且从事这些行业的农户比例不高, 农民参与市场的机会减少,与明清时期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植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传统的思想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朱泾的社会转型光绪《金山县志》记载,"士人习尚,大都崇进取,专举业,余事则兼肄风雅","士人重农,逐末者寡",并且"富则守分读书,贫者依人谋食,势使然也."【]'卷十七<志余)'到民国时期此种风气没有大的改观."本邑人民,大抵业农,朴实耐劳,敦厚勤俭是其特性."[ml(m43)缺少冒险尝试的精神,安于本分.4.缺乏社会倡导力量社会转型不是自发的,需要社会倡导力量.这一是来自国家,二是来自地方乡绅.清末至民国期问,金山县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维持地方治安和发展教育,用于发展实业的力量弱小,同时政府缺乏倡导意识,"中国工艺,悉听小民自为,故恒守旧法,无所进益."[8].而作为市镇主要倡导力量的乡绅,则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受到很大冲击.从咸丰庚申年(1860)至同治壬戌年(1862),金山受到严重的破坏,除了不计其数的财产损失外,民众的殉难给金山造成重大的损失.据光绪《金山县志》统计:金山殉难的绅士78人,官员19人,官兵220人,市民1019人,妇女361人.卷十六<武备)'基本上摧毁了朱泾的绅士阶层.民国期间军阀混战,地方土匪横行,"金山各地,民间损失,数以巨万计",地方富家又纷纷迁离金山,"稍有资产者,纷纷迁徙于平湖,松江等处,即留者亦不得安居."Llo](P151)与朱泾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嘉定县徐家行在民国时期新兴行业黄草编织业的兴衰表明地方倡导力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黄草工至民国初年飞速发展,原因在于有远见者多方提倡."["'卷四'实业)"人民国,布市衰落,附近之黄草工业,日见改进.其首先提倡改进者,为嗲城开设森茂绸缎号之朱石麟氏,设公司日兴业草织公司……继起者有振兴,新华,达利,合成,大华等草织公司.嗣由北门汪季和氏提倡兼制麦缏用品,行销亦广.两者均除销售本国各地外,并推销至南洋,美国等处,每年输出额甚巨."但是,到了"抗战胜利后,提倡无人,货品不加改进,返销者多无知识,互以劣货低价向外商争销,大失对外信用,致此独特工业奄奄不振,全镇商业,厥受影响."㈩卷一<区域)'可见,地方倡导力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政府职能缺失的情况下,更能凸显出其重要作用. 5.民国时期,受过近代教育的各类人员的外流也对朱泾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邑人之役于外者,众矣."[12](P153)根据1935年,1936年的《金山县鉴》"不有所尽"的统计,全县有202人供职于外地,其中朱泾86人,约占42.5%."夫学成而不获用,用焉而不能当其材,或才大而无所施其骥足",朱泾镇在民国时期不能给这些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于是乎发展于外,以抒其抱负,而伸其志焉."[10](P162)民国时期金山旅外人员分布在16个省(市)34座城市.在外工作的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和松江,分别占到50%,13.3%和8.9%.这对金山来说,损失了部分人力资源.6.朱泾与上海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互利关系,两者缺乏经济关联度也是制约朱泾社会转型的外在因素朱泾既没有纳入到江南市场网络中,更没有融人到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近代以来,"农村市场的发展变迁,主要动力来自于外部环境和外来经济关系的整合,是一种被动式的互动发展."[4](P155)而上海与朱泾之问没有形成这种关109第3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焦系.一方面是朱泾本身缺乏与上海建立广泛经济联系的媒介商品,朱泾的米粮不足以成为这种媒介.另一方面上海发展的局限性决定了朱泾受上海辐射的程度.上海城市的扩张方向决定了金山朱泾的边缘化.上海"以港兴市",它的发展扩张围绕着有利于港口建设的方向发展,"上海近代城区的基本格局,即以港区为基点,循江岸寻求延伸.早期法租界及以后公共租界的扩展,都有鲜明的体现."["](附'这是上海发展的中心城区,其外围城区"是指中心城区之外的浦东和中途辍止的吴淞地区"[¨](几.从上海早期的两大支柱产业来看,朱泾被排除出了上海经济体系."在源源不断的大宗出口贸易的推动下,一批出口加工也很快发展起来,与船舶修造业一起,成为上海早期工业的两大支柱产业."[¨](几而这两大产业都与朱泾无关.四,结语江南市镇的近代转型有着多种类型,受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制约,社会转型呈现出不同的态势.朱泾镇虽距上海很近,但社会转型却十分艰难.从朱泾镇的发展来看,经济中心与其周边地区的互动是有条件和选择性的,其主要不是取决于距离的远近,而是取决于两者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及其自身的发展条件.一般来说,人们以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社会相区分,但是即便是沿海转型较快的地区也是有差异的,由此可见,区域研究必须要进行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才能真实地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社会转型不是同步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参考文献:[1]嘉庆朱泾志[z].[2]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oo3.[3]程潞.上海经济地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4]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叶梦珠.阅世篇[z].[6]刘秀生.清代棉布市场的变迁与江南棉布生产的衰落[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2).[7]张弼士.张振勋奏陈振兴商务事宜十二条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A].张弼士侍郎奏陈振兴商务条议.[8]金山县总工会.金山县工会简史[Z].1988.[9]光绪金山县志[z].[1O]民国二十四年金山县鉴[z].[11]民国嘉定哆东志[z].[12]民国二十五年金山县鉴[z].[13]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TowardstheModernTransformationoftheTownsSouthoftheY angtzeRiverandItsRestrictingFactorsWithan InvestigationofZhujingTowninJinshanCountyA Tao(CollegeofHumanitiesandCommunications,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Abstract:Inthe16thcentury,theseedsofcapitalismofChinaweresproutinginthetownssouth oftheY angtzeRiver, whichimpfiedthattheChinesesocietyhadsteppedintoaperiodofeconomicandsocialtransf ormations.However,thecontempo—rarysocialtransformationsinthetownssouthoftheY angtzeRiverwerenotsynchronousatall, becausetheywererestrictedbyvariouscomplicatedfactors.AlthoughZhujingTowninJinshanCountyislocatedonthecoast andisfairlyclosetoShanghai,yetitssocialtransformationwasstagnant.Anexplorationofthevariouscomplicatedfactorswhi chrestricteditssocialtransformationis notonlyofgreatacademicsignificance,butalsoofdefinitepracticalvalue.Keywords:southoftheY angtzeRiver,towns,modemtransformation,ZhujingTowninJinsh anCounty(责任编辑:申浩)110。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近代城市和交通的兴起,农村经济的变化,江南农村市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机遇,走上了曲折转型的道路。

一方面,由传统的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发展;另一方面,在社会领域上也出现部分近代特征。

同时,不同类型的市镇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正文】在历史上,“江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地域范围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本文所说的“江南”,以长江三角洲为主,兼及部分浙东地区。

就农村市镇而言,其在江南地区的广泛兴起始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全面兴盛。

但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和外来因素的楔入,江南市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本文试对此作一番总体考察与分析。

一、传统市镇的困境与机遇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中,江南地区首当其冲。

特别是封建统治的全面崩溃,近代城市和交通的兴起,农村经济的变化,既对该地区的传统市镇形成多方面的冲击,也为其向近代形态的转型提供了各种机遇。

自宋代以来,市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一直被排除在正常的行政序列之外,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

进入晚清,传统乡里制和保甲制的松弛,使政府对农村社会的控制日显困难。

在此情况下,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封建统治的瓦解和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江南各地普遍建立起以市镇为中心的农村行政体系。

这固然有利于农村市镇摆脱封建束缚,向近代城镇发展,但由于行政力量对市镇经济和社会活动控制的加强,使市镇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先相对于府县城市所具有的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与优势,工商税收监管的强化即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3月Mar.,2012收稿日期:2011-10-15作者简介:胡勇军(1986—),男,江苏泰兴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江南经济;陆文青(1989—),女,江苏靖江人,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城市经济史。

一、问题缘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 )以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 )的中心地学说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四川成都平原集镇墟市研究后进行总结,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施坚雅模式。

这是对中国集市和区域体系研究的一种新的分析模式。

施坚雅将中国分为九大区域,每个大区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区内分布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和乡镇集市,它们共同组成区域经济等级结构。

这一观点随即引起史学界关注,学者们纷纷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此种模式的适用性。

一些学者对江南地区的市镇分布也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樊树志以嘉定县为中心,详细研究江南市镇的分布网络,认为江南市镇分布有规律可寻,以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

[1]陆玉麒、董平从地理学角度,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进行考察,认为该地区经过自上而下的中心地形成过程,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心地等级体系。

[2]陆希刚运用施坚雅模式,对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空间分布进行细致的宏观考察和研究。

[3]施坚雅模式在江南地区的适用性,学者们大多持反对意见。

范金民、夏维中在研究苏州社会经济时就明确指出,施坚雅依据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坦勒等创立的中心地学或中心理论,并不十分适合苏州地区或江南地区。

[4]280王卫平考察吴江地区市镇,也认为施坚雅模式不适合江南地区,但又认为这种模式虽然与江南地区实态相差甚远,然施氏的集市体系理论对江南地区市场体系研究仍具有启发意义。

[5]132学者们对施坚雅模式在江南地区的运用持否定态度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江南地处水乡,水网密布,市镇分布多受水运交通影响,而古典区位论以均质平原为基本假设条件,河流过多就使得修正模式变得异常复杂甚至难以进行。

近代中国镇、集的发展和变迁

近代中国镇、集的发展和变迁

近代中国镇、集的发展和变迁【内容提要】镇、集数量的增长,中心市镇的发展以及镇、集商业贸易的变化等三方面是近代中国镇、集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标志。

这些变化既包含了镇、集现代化变革的因素,又反映了变化的局限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的写照。

中国的地方市场,各地名称不同,华北称“集”,西南称“场”,江南称“市”,岭南称“圩”。

各个时期地方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形态,已引进中外学者的关注。

日本学者山根幸夫、中村哲夫、石原润以及国内学者许檀、从翰香等对华北地区集镇的研究,樊树志、刘石吉等对江南市镇的研究,叶显恩、谭棣华、罗一星等对岭南圩镇的研究,杜受祜、张学君、王笛等对四川场镇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这些成果有两方面缺陷:一是局限于某一区域范围,缺乏各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二是偏重于明清时期,对近代时期中国镇、集的发展和变化关注不够。

有鉴于此,慈鸿飞同志通过对大量文献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探讨了近代中国镇、集在数量上的发展变化。

(注:慈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但是,镇、集的发展并非只表现在数量增长一个方面上。

中心市镇的兴起,镇、集商业和贸易的变迁也应该是近代中国镇、集发展和变迁的重要标志。

本文试图以华北、长江上游、长江下游、岭南等地区为研究重点,兼及其他地区,对近代中国镇、集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镇、集数量的增长近代时期,镇、集在数量上的增长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下面分地区加以考察。

华北地区除慈鸿飞文所列表1中河北省10县镇、集总数由19 世纪下半叶的168个增至20世纪30年代的300个外(注:慈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还有许多例子:河南省永城县:康熙年间36个,光绪年间89个,增长率为147.2%。

河北县盐山县:同治七年23个,民国5年37个,增长率为60.9%。

山东省新城县:康熙年间6个,光绪年间23个,增长率为283.3%。

近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研究

近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研究
业 产 品单一 的 不 足 发 展 起 来 的 , 要 通 过 交 换 以 是 基 于相 同原 因 得 到 发 展 的。 同 时 , 镇 经 济 与 需 市
收稿 日期 :0 8—0 3 20 3— 1 作者简介 : 占春( 9 1一) 男 , 徐 18 , 广东南雄人 , 江西省宜春学 院政法学 院讲师 , 史学硕士。 历
变成 了 单 一 的 原 发达 的商 品经 济为 此后 本地 区商 品经 济 的长足 发 都 在本 市镇 内完 成 的 经 济 结 构 , 展奠定 了基 础 。明 代 中期 以后 , 地 区 市 镇 得 到 本 工 , 生 了一批 专业 市镇 。 产 料产 地 , 与 到 区域 经 济 分 工 合 作 当 中。 江 南 大 参 蓬勃 发展 , 数量 增 多 , 模 扩 大 , 且 由于 地 域 分 中城 市 的生 产 和 贸 易 , 接 拉 动 了这 一 类 型市 镇 规 并 直
品原 料 出 口为 主 的 专 业 市 镇 , 变 过 去 从 产 到 销 改

近 代 江 南 地 区 人 口城 镇 化 的 历 史
背 景
江 南 地 区地 处 长 江 三 角 洲 的核 心 部 位 , 自然 务 工 , 以弥 补传 统生 产 衰落 的损 失 。第二 , 以农 产 条件 和经 济交 通 区位优 越 , 有悠 久 的 开发 历 史 , 拥
维普资讯 http:/
6 2
徐 占春 。 楠 : 代 江 南 地 区 的 人 口城 镇 化 研 究 王 近
国际贸 易发生 了联 系 , 市场 变得 十 分广 阔。第 三 ,

男女 工 作 , 于 斯 , 于 斯 , 于 斯 者 , 下 数 千 衣 食 居 不
些工艺性强 、 与原来的传统经济技术有联 系的 人 。… …不数 年 问 , 纱 厂 , 布 厂 、 毛 厂 、 洋 织 鸡 牛皮 新 家庭 手工 业迅 速 崛起 , 代 了传 统 手 工 业 的经 厂 、 替 电灯 厂相 继 成 立 , 面大 为发 达 , 西长 二里 市 东 济地位 , 助江南 市镇 顺 利 向近代转 型 。 帮 许 , 次栉 比、 户万 家 ” 。 鳞 烟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提要】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制度的变革,近代城市和的兴起,的变化,江南农村市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机遇,走上了曲折转型的道路。

一方面,由传统的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另一方面,在社会领域上也出现部分近代特征。

同时,不同类型的市镇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正文】在上,“江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地域范围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本文所说的“江南”,以长江三角洲为主,兼及部分浙东地区。

就农村市镇而言,其在江南地区的广泛兴起始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全面兴盛。

但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和外来因素的楔入,江南市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本文试对此作一番总体考察与。

一、传统市镇的困境与机遇鸦片战争后,在社会的大变革中,江南地区首当其冲。

特别是封建统治的全面崩溃,近代城市和交通的兴起,农村经济的变化,既对该地区的传统市镇形成多方面的冲击,也为其向近代形态的转型提供了各种机遇。

自宋代以来,市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一直被排除在正常的行政序列之外,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

进入晚清,传统乡里制和保甲制的松弛,使政府对农村社会的控制日显困难。

在此情况下,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封建统治的瓦解和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江南各地普遍建立起以市镇为中心的农村行政体系。

这固然有利于农村市镇摆脱封建束缚,向近代城镇发展,但由于行政力量对市镇经济和社会活动控制的加强,使市镇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先相对于府县城市所具有的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与优势,工商税收监管的强化即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民国濮院志》在谈到该镇主要产业丝绸业兴衰的原因时说:“绸业兴衰与捐税轻重亦有关。

濮绸本远不如湖绉,故向来捐税轻。

清光绪间,由绸业认捐,设立公所,认额主万匹,岁缴捐钱四千五百文。

论近代江南市镇衰落的原因

论近代江南市镇衰落的原因

论近代江南市镇衰落的原因作者:安涛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7期[摘要]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市镇普遍兴起,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市镇网络。

上海开埠并取代了苏州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中心后,传统的市镇体系开始分化。

部分市镇趋向衰落,其根本原因是传统市镇功能的弱化。

从市镇的功能来看,市镇是联系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市镇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农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来自城市的引力。

以金山朱泾镇为例,农村经济的凋敝使它失去了动力源,同时,它又没有被纳入到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经济发展体系,上海对其的辐射是有限的,其衰落有一定的必然性。

[关键词]江南市镇,朱泾镇,近代,衰落[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33—05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乡村向都市化方向转变的产物”。

市镇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它是从乡村脱离出来,又不同于城市的人群聚集区。

朱泾镇在此期间依托于松江府棉布业中心地位,开发了棉布业,其在以松江和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下,适应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要求,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金山区域中心市镇。

“朱(泾)以姓得名”,又称朱里。

“唯茸城(松江)巨镇,朱里为冠”。

朱泾在元代设大盈务后,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成镇,明末清初,随着土纺土织等手工业的兴起,商品交易日益扩大,至清乾隆时已“有城市气象”“朱泾为金山巨镇,昔年尝议垣之矣,邑侯莅于斯,仓库置于斯,四境人民集于斯,未筑崇城居然壮县。

”“金邑治事之所属卫城,仓廒之属在朱里,亟往亟来久为巨镇。

”明代的陆宝在其《行嘉善道中宿朱泾》诗中这样描写朱泾:“春潮覆草半江青,长水分涂客未经。

少理蚕丝多织布,百家烟火傍朱泾。

”到了清初,赵慎微曾作诗描写朱泾的盛况:“万家烟火似都城,元室曾经置大盈。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_郑卫荣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_郑卫荣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X郑卫荣(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明清时期的江南区域,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勃兴,稳居明清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位。

纵观明清两代,江南区域与全国其他经济区域及海外市场关系密切、互动频繁;江南区域系统内部层次多样、结构复杂;作为区域经济元素的江南市镇经济繁荣、类型迥异。

历史的辉煌,加及近年来区域史研究的升温,这双重因素催生了近十年来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的丰硕成果。

笔者将撷取有关研究成果,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略加评述。

关键词: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第25卷 第4期2003年8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25 No.4Au g.,2003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3)04-0068-04近年来,区域史研究颇受关注。

在众多的研究区域中,江南以其市镇勃兴、商品经济发达聚焦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蔚为壮观。

这里的区域/江南0,包括今天的苏南、浙北,既明清时期的苏、松、常、宁、杭、嘉、湖8府及后来从苏州划出的太仓直隶州。

这8府1州不但同属太湖水系,内部生态具有统一性,经济方面联系十分紧密[1]。

笔者将在此界定基础上,对近十年来有关江南区域经济的研究状况及动态,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作一概述,以抛砖引玉。

一宏观视角的研究状况。

宏观视角,即以江南区域为单位,考察江南与全国其他区域或海外的经济联系。

对宏观研究江南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是/施坚雅模式0。

/施坚雅模式0是一种宏观区域理论和集市体系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学说0[2]。

根据这一理论,江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结构功能的实体,它对外与其他区域相联系,对内又担负着作为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地的角色。

这一双重功能通过经济物资的交流得以实现。

孙竟昊认为明清江南地区市场对国内市场的输出、输入功能分别由丝织品和粮食的流动来体现[3]。

近代嘉兴的城镇体系与市场层级——以1930年代为中心

近代嘉兴的城镇体系与市场层级——以1930年代为中心

近代嘉兴的城镇体系与市场层级——以1930年代为中心明清以来城镇史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研究对象之重“两头”而略“中间”:首都、商业大都会及近代通商口岸向来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工商业市镇也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掀起研究热潮,而对于广大中低级行政治所城市的了解,迄今为止堪称薄弱。

另一方面,施坚雅有关中国农村市场结构及城镇体系层级的理论,虽然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在具体研究中,围绕其概念方法作宏观论述者固不乏其人,但将施氏提出的研究原则运用到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作微观个案研究者,仍属少见。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对数量众多的中低级治所缺乏了解,自然也就无法按照施坚雅的方法,将城市和市镇融入“地方体系层级”的整体中来加以讨论。

文献资料的缺乏当然是相关研究进展有限的重要原因,对于近代以前,这可能也是无法突破的一个障碍,但近代史料却更为丰富且具有细节。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嘉兴县为例,尝试对地方城镇体系和市场层级展开微观分析,并对中低级治所城市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展开观察。

一、嘉兴城镇体系的成长明初嘉兴县隶属嘉兴府,宣德五年分为嘉兴、秀水、嘉善三县,延续至清季不改。

民国废府存县,合并嘉兴、秀水两县为嘉兴县。

本文所称“嘉兴县”,指民国时期的政区疆域。

嘉兴县城明清时期为嘉兴府城,宣德五年之后同时为嘉兴、秀水两附郭县县城,长期为地方行政中心。

明清时期嘉兴、秀水两县市镇体系发展的状况,仅从地方志的记载来看,可说是“缓慢”乃至“停滞”,与同期市镇数量增长迅速的地区如苏州、松江等府形成鲜明对比。

据弘治年间的记载,嘉兴县有钟带、朱村、新丰、新行、王店五个市镇,秀水县有陶庄、新城、濮院、王江泾、彰陵五市镇。

至晚明,嘉兴县有王店、新丰、钟带、新行四镇,秀水县有王江泾、新城、濮院、陡门四镇。

百年间衰落两处,仅兴起一处(陶庄割隶嘉善)。

此后直到光绪初年,地方志关于市镇的记载变化极少,光绪《嘉兴府志》的记载比之晚明仅增加了秀水县塘汇一镇。

《江南市场史——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变迁》绪论

《江南市场史——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变迁》绪论

《江南市场史——十七至十九世纪的变迁》绪论绪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一直专注于传统市场的考察。

最初从宋代江南为中心的东南地区人手,考察东南地区的市场结构与特征,1993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宋代东南市场研究》并出版。

此时市场史研究逐渐深入,我结合学界成果进行了通贯性的考察。

1997年出版《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一书,大致理清传统市场演进的脉络与发展特征。

后来该书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济学二等奖。

这固然给我激励,然而,研究视野的扩大,研究层面的深入,使我愈感自己的不足。

我将视野集中到市场发育程度最高的江南,希望以此成熟形态为突破口,力求对传统市场及其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同时也希望以此弥补旧着中明清部分过于粗浅的心中之痛。

在此期间,我有幸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资助。

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课题,但总觉得犹有不足,迟迟不敢付梓。

当时已大体完成了初稿,但在我准备整理出版的过程中,相关研究成果继续涌现,赫然成为热点,将江南市场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我只能将书稿搁下来,希望在学者们搭建的新平台上有所创获。

调入清华大学后,又获得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资助,激励和支持我克服困难继续艰苦的研究工作。

转眼五六年过去了,本书就是我在市场史研究领域的新收获。

一、江南."江南学".江南经济史专门研究可谓之"学",二十年来的江南研究成果蔚然,但在各种"学"成为时尚的当今,具有自身特色与价值并富有学术积累的"江南学"反倒没有被提及,似乎有点让人不够尽兴。

江南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地理与人文地理概念,即通常所谓的明清八府一州之地,包括今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湖州和杭州九市。

在宋代,其主体同属一个一级行政区两浙路(仅江宁府不在其内,它是另一个一级行政区江南东路的首府),元代同属江浙行省(但与浙东宣慰司、福建宣慰司相别),明清分属两个一级行政区江苏省(明代为南直隶)和浙江省,当代则分属三个一级行政区。

江南古镇发展与调查

江南古镇发展与调查

江南古镇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研究学院:经贸管理分院专业班级:国贸901姓名:徐重杰苏雪霞杨杰陈忠美摘要:古镇商业化一直是古镇旅游发展中一个瓶颈的问题,不少专家认为发展古镇商业会大大损坏了古镇原有的风貌,但是随着古镇旅游游客日益增多,与旅游配套的古镇商业街开发等相关问题,也成为发展古镇旅游中不可避忌的话题。

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商业化”适度这个问题呢?如何将文化与商业融合的更加和谐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必然将产生一些矛盾,然而矛盾是否能够化解呢?在发展文化的前提下,如何能与经济相辅相成,使其能够良性循环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而这个话题近年来也一直成为比较热得话题,不少学者、专家也都莫衷一是,提出了各种建议,指出了许多问题。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关注社会的热点,了解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我们的眼界更加的开阔,真正切切的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为此我们在暑期进行了社会实践,对这个热点问题,加以讨论,给出自己的观点。

正文:古镇游之所以成为近年来旅游市场的热点,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很大一部分因为城市愈来愈现代化而想回归自然生活的城市人。

所以说“古镇游”的产生本来就是一种“以人为本”旅游理念。

细数中国古镇不难找出其实古镇由于地域的差别它的给人的感观也竟不相同。

江南的古镇一直是以繁华集市而闻名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朝代集镇的商业背景。

古镇西塘,早些年也许你还不知道西塘有古镇,但是经过这几年的迅速发展,西塘古镇已经成为江南古镇的经典典范,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想到古镇两个词,大家往往会想起小桥流水,弄堂廊棚,远离喧嚣,民风纯朴。

也就是如此,人们便越是向往,越是渴望那一种悠闲与恬静,寻找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心境。

慢慢的,这种方式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古镇游也成为了当下的潮流。

当你来到西塘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一种氛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带给你的视觉享受,西塘的许多建筑都延续了古镇的风貌,然而千万别觉得你已经在古镇里面了,其实镇中有镇。

“施坚雅模式”与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

“施坚雅模式”与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
收 稿 日期 :0 2 0 — 3 2 1 — 4 1
《 国立 台湾师范 大学 学报) 9 9年第 7期 ; 十六世 纪 )7 1 《 后期 至二 十世 纪初期 山东 莱州 府 的市镇结 构及 其 演 变》《 , 国立 台湾 师范 大学 历史 学报 ) 9 0年第 8期 ; )8 1
《 清代杭嘉湖 宁绍五府 的市镇结构及其演 变初 稿》 《 , 中 山文化学术论文集刊》 2 第 7集,9 1 ; 18 年 刘翠溶 :汉 水 《 流域 的贸易及其对 经济发展 的影响》 ,台北 ,9 0年 ; 18 王 笛 : 跨 出封 闭 的 世 界 :长 江 上 游 区域 社 会 研 究 《 14 — 1 l》 中华书局出版社 ,0 1 。 64 9 1 , 20 年
2 8
“ 坚雅 模 式” 施 与近 代 江 南市 镇 的 空 间 分布
网络作 了详 细研 究 ,认 为 江 南市 镇 的分 布还 是 有
民 国元 年 (9 2 , 州 地 区进 行 了行 政 区域 11 )苏
规 律可 寻 的 ,以间距 十二 里 至 三十 六里 为 常见 模 的调整 。《 江苏暂行地方制》 将吴 、 长洲 、 元和三县 式 。Ⅲ 玉麒从 地 理学 的角 度 , 明清 时期 太湖 流 以及太 湖 、 湖 两厅 合并 为 吴县 。 陆 对 靖 当时吴 县东 西长 域 进行 了考 察 ,认 为该 地 区经 过 自上 而下 的中心 二 百 零 六 里 , 北 宽 二百 四十 四里[, 城 位 于 中 南 6县 1 地 形 成 过 程 ,最 终 形 成 了 完 整 的 中心 地 等 级 体 心 偏南 的位 置 , 县治 为 本地 区 的政 治 和经济 中心 , 系 。[ 2 1 刚则运 用 “ 陆希 施坚 雅模 式 ”在 宏观 上对 明 区域内的市镇围绕县城分布 ,这就给我们 的研究 , 清 时期 江南 城镇 的空 间分 布进 行 了细 致 的考察 和 带 来 了现 实可 行性 。这 三 县两 厅 在 明清 时期 由于 研 究 。【 3 】 如此 , 于 “ 坚 雅模 式 ” 江南地 区 行 政 原 因而被 分 隔为不 同 的地 区 ,但 在 历史 上 一 尽管 对 施 在

史学与变化——重新认识历史上的江南农业经济及其变化

史学与变化——重新认识历史上的江南农业经济及其变化

史学与变化——重新认识历史上的江南农业经济及其变化我国具有优秀的史学传统,但是传统史学也有自身的缺陷。

到了西学东渐之后,面对近代西方史学的挑战,这些缺陷日益暴露了出来。

一百年前,梁启超在其《新史学》一文中①,最早对这些缺陷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号召创立一种新史学。

从梁氏的诠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实际上是以近代西方史学为蓝本设计的。

近代西方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日益社会科学化(亦即越来越依靠社会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因此梁氏在《新史学》一文中大力鼓吹史学研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在该文中,这个理论即为进化论),要探讨规律和规则(即“求得其公理公例”),要从社会科学各学科乃至自然科学有关学科中汲取方法(“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

梁氏的这个号召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从而开始了中国史学的新时代。

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使史学得以利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史学本身。

但是这也意味着:一旦社会科学中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发生变化,那幺史学也难以不受影响。

而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因此史学倘若不随着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变化,就难免陷入僵化的结局。

而僵化的结果就是史学的衰亡,诚如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导人之一勒高夫所说:“我们希望继续存在和发展,静止等于死亡。

”②_________①该文收于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吴松等点校)第3集,云南教育出版社(昆明),2001年。

②姚蒙:《历史始终是人类社会在时间中的演进——法国著名史家维克.勒高夫采访纪实》,刊于《史学理论》(北京)1987年第3期。

20世纪是一个社会科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这个剧变对于史学产生了空前的冲击,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史学危机”。

这个危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达到高潮,现在仍在发展。

这个危机的矛头主要针对的是构成以往史学研究基础的理论与方法。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二)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二)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二)2.明清市镇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明清市镇的结构,主要包括市镇的地理空间、人口构成、市场类型、商人集团等层面。

关于市镇的规模,刘石吉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江南地区1 000户以上的大镇多分布于苏、松、太、常、杭、嘉、湖一带,其中太湖周边的苏州与浙西各地不乏10 000户以上的巨镇(注: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思与言》1978年16卷2期。

)。

陈忠平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专业城镇都比普通市镇的规模大,它们拥有的非农业人口一般都在1 000户以上,大镇则多至10 000户,松江、上海二城的人口更多至200 000人左右,约40 000户上下(注: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2期。

)。

陈学文认为,乌青镇市逵广袤十八里、烟火万家,堪称江南第一巨镇(注: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巨镇乌青镇的经济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2期。

)。

何荣昌的估算比刘石吉等人偏低,他认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的规模不一,较大者为1 000户左右,或500-600户,最大的有2 000-3 000户,较小的为200-300户,有的只有100户左右(注: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3期。

)。

樊树志通过梳理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指出镇与镇的间距以12 里至36里为较常见的模式。

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注: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复旦学报》1987年2期。

)。

张海英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市场进一步打破了墟、集、场的时空限制,形成各市镇平均距离约10多里路的水乡市场网络体系(注:张海英:《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市场功能与社会效果分析》,《学术界》1990年3期。

)。

许檀指出,清代中叶华北平原的集市密度约为1-2个/100平方公里,平均交易半径4-6公里。

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走向

江南市镇史研究的走向

作者: 范金民[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1-13页
主题词: 市镇史;江南地区;风俗文化;社会生活;商业经济
摘要:在中国区域史研究中,江南是成绩斐然的区域.而在江南区域,市镇史研究又是尤为突出者.现代意义的江南市镇史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1964年,傅衣凌先生发表<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一文,此文可以视为江南市镇研究的开拓性成果.70年代中期,台湾大学刘石吉先生以清代江南市镇为硕士论文内容,于1978年发表了有关明清江南市镇的数量、专业市镇以及太平天国后江南市镇的发展的3篇系列论文(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一书),这是江南市镇史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单 强近代江南市场体系从层次结构上可以分成农村集市、乡镇市场和城市市场三种贸易体系。

农村集市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最基本的层次。

乡镇市场上连城市,下通集市,成为城乡商品交流的桥梁,处于中级市场的地位。

①城市是现代工商业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拥有十分完备的全方位市场功能。

近代江南乡镇市场不仅面广量大,其专业化趋向也日益明显②,而庙会与茶馆交易以及市场经纪人的活跃,为我们透视江南乡镇市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规模与结构本文所论“江南地区”,在民国时期包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湖州及南京、杭州一部共41县,面积49741平方公・811・①②在江南市镇的研究中,台湾中研院刘石吉、复旦大学樊树志均提出了专业市镇的概念。

二者的研究都以明清为主,也未能就乡镇专业市场问题展开专门的论述。

详见刘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樊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本文所说的乡镇市场包括县城镇在内。

里,约1940万人口。

①江南乡镇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首先表现为乡镇数量众多。

20世纪初的统计资料表明该地区共有城市7座,农村乡镇约1383个②,城市与乡镇的比例为1∶197。

平均每千平方公里有乡镇2718个,约36平方公里就有一座乡镇,乡镇间距约为6公里。

江南乡镇市场的贸易区域,也就在36平方公里左右。

比较而言,华北冀鲁豫平原民国时期共349县,面积为434577平方公里,人口约6266万,重要集镇大约有2248个③,平均每千平方公里有集镇512个,每193平方公里有一座集镇,集镇间距约14公里。

若就乡镇的贸易区域而言,华北是江南的5倍。

相反,若就乡镇的密度而论,江南则是华北平原的513倍。

在市镇体系中,各类市镇因所处的层次不同,其规模便有所差异。

以清末常熟、昭文两县为例,该地区乡镇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1000户以上的特大乡镇,共2座。

其中支塘镇居民达3000户,人口当在115万左右。

第二层次为千户以下500户以上的大镇,共5个。

第三层次为500户以下200户以上的中等镇,共14个。

第四层次为200户以下的小型市镇,共26个。

④镇的层次越高,数量越少,江南地区大量的乡镇是人口在千人以下的小型市镇,占市镇总数的5513%。

星罗棋布的小型市镇、大量的中等乡镇・911・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①②③④庞鸿文等纂:《常昭合志稿・市镇》卷5,光绪三十年活字本。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人口系根据该书第440—452页表统计而得,按每户5口人计。

据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第142—149页“明清两代江南市镇统计表”计算。

此表仅统计以镇命名的中心地,计松江303座、常州253座、苏州206座、太仓193座、杭州145座、江宁83座、嘉兴78座、镇江65座、湖州57座。

详见拙文《江南区域市场研究——环境、格局、模式及结构》,胡平主编:《近代市场与沿江发展战略》,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页。

和少量的超大型乡镇,共同构成有机的乡镇体系。

乡镇作为市场贸易区域的规模,从商人的利益考虑,首先必须达到一种“需求极限”,即该地区须拥有足够的消费者,其需求足以使供应商赚取正常的利润。

决定需求极限的首要因素是单位地区的购买力,购买力的大小取决于人口密度和居民经济生活依赖市场的程度。

江南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90人,镇的平均规模为36平方公里,在一镇的贸易区域内约有居民14040人。

华北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4人,镇的平均规模为193平方公里,贸易区域内有居民27792人,居民人口约为江南乡镇的2倍。

以“需求极限”的原则衡量,江南地区居民的平均购买力应高于华北居民。

从居民的便利出发,乡镇区域的规模又不能超出“利益区域线”,即该地区居民外出购买商品时基于利益考虑所愿意到达的最远的地区的界限。

决定重要商品利益区域线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距离(即将地理距离换算成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

江南地区向来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交通工具均系手摇小船。

农民去市镇,均在早晨从各乡村开船来镇,及时赶上早市或中市,中午由镇返乡。

①两镇的距离若为6公里,对于四乡农民来说,到附近市镇的最近距离大致在3公里左右。

从空间结构来考察,乡镇多占据城乡交通要道,居于河流两岸,成为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

樊树志将之概括为“一河二街型”、“丁字港型”和“十字港型”三种。

②“一河二街型”即一条河流横穿镇中,两旁是市街店肆。

例如青浦县黄渡镇,临吴淞江上,江水把镇一分为二,南岸为老街,北岸为・021・《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①②《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第109—111页。

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8年版,转引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第115页。

新街。

时人曰:“吴淞江袤三里,跨江成市者惟黄渡镇,镇为嘉(定)、青(浦)接壤,商贩最盛。

”①从江南市镇的建筑结构来看,通常是“前街后河”,即从事贸易的商业街道和用于运输的河流水巷并行,中间为居民住处。

许多市民家庭临街一面即为店面,房后为简易码头。

“丁字港型”即两条河流丁字相交于镇中,有桥梁把夹河两岸的街道沟通。

例如嘉兴县王店镇,镇中长水与市河丁字相交,市河绵亘3里,系闹市所在。

横跨市河的桥梁11座,横跨长水的桥梁11座,称横十一竖十一,沟通全镇街道。

②大型市镇往往处于两条河流十字相交处,镇中心即为十字港,系闹市所在。

四周市廛俗称“四嘴”,乌程县南浔镇、嘉兴县濮院镇、秀水县王江泾镇、太仓州璜泾镇、嘉定县南翔镇、常熟县梅李镇均属此类。

例如南翔镇,横沥与上槎浦、走马塘与封家浜十字相交于镇。

横沥与上槎浦“贯市之南北”,封家浜与走马塘穿镇之东西。

十字港北有跨横沥南口的太平桥、南有跨上槎浦的泰康桥、东有跨走马塘口的吉利桥、西有跨封家浜东口的隆兴桥,使全镇大街与十字港连成一体。

③当然,乡镇的内部空间结构还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

在江南水网地区,河流是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以前的主要运输途径。

所以,在各级市场区域,都纵横交错着若干条河流,市镇便往往占据在河流交汇点上。

常熟虞山镇即为一例。

以虞山镇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分别由福山、梅李、白茆、唐市、吴塔和大义桥6个・121・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①②③张承先纂:《南翔镇志・疆里・水道》卷1,民国13年铅印本。

杨谦纂:《梅里志・山水》卷1,《梅里志・桥梁》卷4,光绪三年仁济堂刻本。

熊其英、邱式金纂:《青浦县志・镇市》卷3,光绪五年尊经阁刻本;章树福纂:《黄渡镇志・建置》卷1,民国12年铅印本。

基层市场所构成。

通过6条河流,分别与北部长江口的福山、东北梅李、东南白茆和唐市,西南吴塔以及西北大义桥相联,构成六边形的区域市场网络。

二、专业市场及其功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密,乡镇市场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

即乡镇以一种主要产品为中心,形成“一镇一品”的格局,以生产促进流通,以流通带动生产,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以乡镇市场所经营的商品种类划分,江南乡镇约可分为三类专业市场,即棉布、棉花专业市场,丝绸与蚕丝专业市场和其他专业市场。

棉布业市场主要分布在苏、松二府。

苏州府有嘉定县南翔镇、娄塘镇、新泾镇、罗店镇(后划归宝山县)、月浦镇(后划归宝山县)、外冈镇、真如镇、江湾镇(后划归宝山县)、安亭镇(与昆山县合辖)、纪王庙镇、葛隆镇、马陆镇、大场镇(后划归宝山县),吴江县章练塘镇(后划归青浦县),长洲县周庄镇(后划归元和县),常熟县璜泾镇(后划归太仓州),昆山县鹤王市(后划归太仓州)。

松江府有华亭县朱泾镇(后划归金山县)、枫泾镇(后划归娄县,与嘉兴府嘉善县合辖)、莘庄镇、七宝镇(后划归娄县,与青浦县合辖),上海县乌泥泾镇、龙华镇、法华镇、三林塘镇、塘桥镇、诸翟镇,青浦县朱家角镇、金泽镇、盘龙镇、黄渡镇,奉贤县庄家行镇,南汇县金家行镇、周浦镇。

在棉花产地的市镇上,由于棉花的交易而形成专业棉花市场,大型市镇则以棉布交易而著称,也有一些市镇偏重于经营棉花交易,成为棉花集散中心。

棉花交易专业市镇,以新泾镇和鹤王市较・221・《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为著名。

新泾镇在嘉定县治东3里,每当棉花上市的季节,镇上牙行纷纷忙于收购四乡农家出售的棉花,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市中交易,未晓而集。

每岁棉花入市,牙行多聚。

”①鹤王市在太仓州治东北24里,东滨大江,西达州城,南控浏河,北抵沙溪,为水陆交通要道。

其地属沙壤,适于生长棉花,所产棉花“比之他乡,柔韧而加白,每朵有朱砂斑一点”。

因此鹤王市棉花成为优质棉花的代名词,各地商人都闻名前来贩买。

“闽广人贩归其乡者,市题必曰太仓鹤王市棉花,每秋航海来贾于市,无虑数十万金,为邑首产。

”②棉花市场把棉纺织个体生产者、手工业作坊、棉布行庄与各地客商、各地市场紧密联系了起来。

丝绸市场分布在太湖东南扇形地区,著名的丝业市场有苏州府吴江县震泽镇,湖州府乌程县南浔镇、归安县菱湖镇,嘉兴府桐乡县乌青镇、崇德县石门镇,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临平镇等。

以绸业市场著名的有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黄溪市,嘉兴府桐乡县濮院镇、秀水县王江泾镇、嘉兴府王店镇,湖州府归安县双林镇,杭州府海宁县长安镇、硖石镇等。

震泽蚕丝市场上的品种细者可为纱缎经,俗名“经丝”,稍粗者多用以织绫,俗名“绸丝”。

经丝、绸丝均集中出售于镇上丝行,由丝行趸销给各地客商。

南浔镇的“湖丝”市场极负盛名,每当新丝上市,商贾辐辏,“列肆喧阗,衢路拥塞”。

③镇南栅的丝行埭,丝行“列肆购丝”,“商贾骈毗,贸丝者群趋”。

极盛时,“一日贸易数万金”。

④明清两代,南浔镇成为湖丝的主要集散中心。

五口通商后,南浔成・321・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①②③④周庆云纂:民国《南浔志・农桑》卷31,民国11年刻本。

汪日桢纂:咸丰《南浔镇志・物产》卷24,同治2年刻本。

林晃纂:《增修鹤市志略・原始》卷上、《增修鹤市志略・物产》卷下,民国36年铅印本。

张斌纂:万历《嘉定县志・风俗》卷3,抄本,南京博物苑藏。

为湖丝出口的重要基地。

湖丝在欧洲市场享有崇高的声誉。

乌青镇市场上贸易的主要为“辑里丝”(又名七里丝),专销上海洋庄。

德清县的新市镇除有专业丝市外,还形成了专业桑叶市场。

在绸业市场上,盛泽镇则首屈一指。

早在乾隆年间,盛泽的丝绸市场已经可以与苏州阊门的繁华商业区相媲美,“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每逢绸市交易,各地富商巨贾,蜂拥而至,“摩肩连袂,如一都会”,绫罗纱绸,运销全国,“衣被遍天下”。

①此外,濮院绸市、王店画绢、双林包头纱、硖石紫微绸市场都相当著名。

②其他各种专业市场主要有:苏州郊区枫桥镇,海宁县长安镇,吴江县平望镇的粮食市场;青浦县青龙镇、商榻镇,平湖县乍浦镇,长洲县浒墅镇,太仓州浏河镇,吴江县八坼市,常熟县梅李镇,宝山县胡巷镇成为运输市场;南汇县新场镇、下沙镇、航头镇、一团镇,宝山县大场镇,金山县北仓市、西仓市,平湖县新仓镇、芦沥镇成为盐业市场;嘉定县清浦镇,常熟县福山镇则成为水产市场;吴县黄埭镇,元和县唯亭镇、周庄镇,常熟县唐市镇,太仓州茜泾镇成为编织市场;青浦县唐行镇,归安县埭溪镇,桐乡县陈庄镇成为竹木山货业市场;吴县陆墓镇,嘉善县千家窑镇成为建材市场;吴江县屯村市、檀丘市,长兴县炉头镇成为铁制品农具市场;吴县光福镇,南汇县下沙镇成为绣品市场;桐乡县屠甸镇有烟叶市场,归安县善琏镇有笔墨市场,吴江县章练塘镇有花车市场,石门县石门镇有榨油业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