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6~7章背诵要求(带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病证

5101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寒性收引,感受寒邪则腠理闭塞,阳气郁而发热),热虽甚不死(人感受寒邪等外邪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却表明阳气有抗邪能力,故预后尚可);其两感于寒(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如果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等外邪而发病,由于邪盛正虚,故预后较差,有死亡的可能)。(《素问·热论》)

分析

1、热病的概念

指感受六淫外邪之,以发热为主要证候的疾病的总称。

2、伤寒的概念

①广义的伤寒:即是指热病。

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这个“热病”属于暑病的概念),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②狭义的伤寒:单指感受寒邪后出现发热为主要症候的疾病。

3、太阳经对卫外御邪的意义:

①循行最长

②分布最广

③与督脉联系最紧密(从巅入络脑;交会风府、大椎穴)

④主气最为表浅(主毫毛)

⑤统领营卫之气

4、伤寒六经传变规律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说明:

①它是说明在伤寒病的发病过程中,邪气逐步深入的发展演变。

②它是个相对的规律,而不是个绝对的规律。

③它与《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有所不同。

a) 本篇只论热证,实证,未论及虚寒证

b) 本篇只论经络表现为主,少及脏腑症候。

关于六经传变的顺序

这一部分谈到了伤寒的六经传变顺序,这一思想启发了张仲景研究伤寒病和撰写《伤寒论》的思路。但是对于原文中的病邪逐日传经的说法,宁可视其为一种邪气发展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不可拘泥于一日一经的固定不变的定式。例如《伤寒论》中就有“直中”、“合病”、“并病”等具体情况。从临床来看,少数较烈性的外感流行疾病可以出现类似篇中描述的发展过程,而大多数则是各有不同特征。

5102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疏通调治病变所在的各脏腑经脉)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凡是余热不清的,都是因为发热严重的时候,勉强吃东西造成的)。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病愈而复发),多食则遗(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与邪热相互搏结,故有遗复),此其禁也。(《素问·热论》)

热病遗复的原因、机理与治疗:

遗热原因:热甚而强食之。

遗热病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

遗热治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热病禁忌:病热少愈,食肉则复(清淡饮食),多食则遗(少食)。

5104凡病伤寒而成温(温热病)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

分析:

1、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在夏至之后,大小暑之间。

2、暑病治疗,切勿见汗止汗,治当清暑,错用止汗收敛之法,或酿成暑热内闭,关门流寇,使暑热内闭心包,造成危急证候。

分析:

阴阳交

1、含义:温病过程中,阳邪入于阴分,邪盛正衰的一种危重证候。

2、病位:“今邪气交争于骨肉”,阴阳交是表证已罢,邪入阴分,邪正交争于机体深层,病位深在的疾病。

3、病机:正不胜邪,邪盛正衰

4、症状特点:反复发热,汗出热不解,脉躁疾,狂言,不能食。

5、预后:较差,“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5201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五脏在各自所主时令感受邪气发病后,分别波及于肺而引起咳病),非其时(非肺所主的秋季),各传以与之(指肺)。(《素问·咳论》)

分析:

1、“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阐述,说明咳嗽的病机不止于肺的因素。肺为五脏之表,其病往往是五脏邪气在表浅的表现。

2、形成咳嗽的病机,以风寒外袭和中焦受寒最为多见。

3、“咳不离肺”:咳虽不止于肺,但是各种病理只有影响到肺,才能出现咳。

4、邪气发病以时传变的思想。

5202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姚绍虞:“此总论久咳之为害也,咳久则病不止于一脏一腑而无所不病矣。故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聚于胃,关于肺(因外邪侵袭、内伤寒凉饮食,”外内合邪“致咳,与肺胃直接相关;而且脾胃失调。易聚湿生痰,沿肺脉上扰于肺而致咳。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说明肺胃功能失调是导致咳嗽的两个重要环节。张介宾:“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

【名解】喉痹:指喉咙肿痛,阻塞不畅,使言语不利,饮食难下。

分析:

一、本段论述了五脏咳和六腑咳的临床见症。

肺咳:咳而伴喘息,唾血。(肺脏气衰,宣降乏力,痰饮内聚)

心咳:咳而咽喉不利。(心弱阳气不足,化物不利,痰饮阻于阴脉)

肝咳:咳而两胁下不利。(肝气不疏,气机郁阻两胁)

脾咳:咳而右胁下痛。(脾气不运,谷气壅滞,痰湿内蕴)

肾咳:咳而腰背痛,或咯吐清涎。(肾气不足,筋骨不利,水饮内泛)

综上所见,

五脏咳的病机以脏气不振,痰气内阻有很大关系。

胃咳:咳而呕,甚则咳虫。(胃气虚寒,气机上逆)

胆咳:咳而呕胆汁。(胆寒气逆)

大肠咳:咳而大便失禁。(大肠失约)

小肠咳:咳而失气。(小肠化物不利,谷气内停)

膀胱咳:咳而遗尿。(膀胱气化不利,阳气失约)

以上六腑咳也是以机能衰退,气机不利为主要病机。

二、“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与肺胃关系密切。

1、从病因而言

皮毛受邪,从其合入肺,寒饮入胃,从肺脉注肺,与肺胃相关。

2、从病机而言

1)咳嗽与肺的关系:邪伤于肺,肺失宣降而病咳-与肺关系密切。

2)咳嗽与胃的关系: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若则化源不足,脏腑失于充养,则抗病力弱,易感外邪而病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为饮,上逆于肺而发咳嗽。胃属土,为万物所归,且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故胃独自受邪或接受五脏六腑内传于胃的邪气,均可循经脉上传于肺而为咳。

分析

劳风

1、含义:劳后受风的病证

2、病位:表证未除,肺有郁热

3、病机:太阳受风,卫阳被遏失于温煦,肺失清肃,痰热壅肺。

4、症状:外邪袭表:恶风振寒,强上冥视。邪热伤肺,宣降失常:咳出青黄涕,状如脓

5、治疗:解表利肺,“以救俯仰”

5301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稽:留止,迟:徐行。稽迟:经脉之气血留滞不行),泣(通“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客于脉中外则血少即气血不荣则痛,寒邪客于脉中外,血气不通则痛,为虚实疼痛病机之总纲)

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

【名解】膜原:脏腑和肌肉间的脂膜组织。

疼痛的病机:

1、寒主收引: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2、血气痹阻: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

3、寒热搏结: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4、血虚不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阳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5、脏气逆乱: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分析:

疼痛的诊断:

1、辨色:黄赤——热;白——寒;青——气滞;黑——瘀

2、辨脏腑:审察其经脉之气口,及面部五脏主部。

5303真心痛,手足青(清“通”,寒冷之意)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枢·厥病》)

5401风寒湿三气杂至(错杂而至),合而为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闭塞不通的病证)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阴气(五脏精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张介宾:“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躁扰妄动,则精神耗散,神志消亡,故外邪得以乘之,五脏之痹因而生矣”),饮食自倍(饮食超过所需量),肠胃乃伤。

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