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中国史+世界史专题突破,复习必备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知识点整理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知识点整理在高一阶段,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的系统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以下是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的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历史1. 先秦时期:包括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则确立了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行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制,同时开创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
3.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融合阶段,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 隋唐时期: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唐朝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5. 宋元明清:宋朝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峰,元朝统一了中国,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3. 洋务运动:是清朝晚期的一次自强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4.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
5.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最终取得了新中国的成立。
三、世界古代史1.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以金字塔、法老和象形文字著称。
2.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对哲学、政治、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古罗马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文明,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对法律、建筑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4. 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的传播对欧洲中世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世界近现代史1. 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促进了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世界古代史

中 国 史
时世 代界
史
工 业 文
世 界 史
明 时 代
中 国 史
信 息 文
世 界 史
明中
时国
代史
一先秦、秦汉 二魏晋、隋唐、宋元 三明清前期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社会制度的不 同
2、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3、宋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和16世纪西 方商业革命的比较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 二工业革命时期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 中国 (三)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一)二战前的世界文明 (二)二战后的世界文明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 开放前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
1、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社会制 度的不同 2、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 的比较
3、宋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和16 世纪西方商业革命的比较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
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
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
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
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
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
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家国同构 血缘纽带稳固
政治 小国寡民;人民主权与轮 大国众
勇于进取、探索,重视自 强调忠君,注重社会,
文化
由平等,解放个性
压制个性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 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 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 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 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中外历史纲要必背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必背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必背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2. 新石器时代: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修建村落,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 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出现。
4. 三皇五帝:三皇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把位子“禅让”给舜。
禹因治水有功,舜禅让给禹。
5. 国家的产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 商朝: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7. 西周: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的基本土地制度。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8.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以上是中外历史纲要必背知识点,需要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等。
同时,还需要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中国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国史高考知识点归纳中国历史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考试的重点。
在备考过程中,对于历史中国史的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历史,本文将对历史中国史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大朝代,被称为中国的传统三代。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是由黄帝后人夏启所创建。
商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建立则是由湖北商人商汤所创建。
商朝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商汤灭杀暴虐的夏桀,以此结束了夏朝。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的建立是由姬姓的周武王创建。
周朝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周武王的西伐东征,统一全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相争、变动不居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分裂、战争频繁。
这个时期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孙子等。
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每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思想方面的演变和特点。
三、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制朝代,它的建立是由秦始皇所创建。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等。
汉朝则是继承秦朝的统一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中央集权制朝代。
汉朝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个是西汉,另一个是东汉。
西汉时期是汉朝的鼎盛时期,东汉时期则是后来的腐败和衰落的时期。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时期。
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三个国家,蜀国的刘备和孙吴的孙权曾经結盟抗衡魏国,这也是著名的三国鼎立的故事。
两晋时期则是东晋和西晋两个朝代,东晋时期有南朝宋和南朝齐等国。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有南北朝各个朝代的兴衰。
五、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制朝代。
隋朝是短暂但重要的朝代,开创了唐朝的大一统帝国的基础。
中国史世界史复习提纲

中国史、世界史综合复习提纲一、中外历史比较: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中国融入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中外历史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从中国来观察世界,从世界来考察中国,从中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中外历史的综合比较也是近几年中招命题趋势之一,因此有必要进行归纳比较。
中外历史比较表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2、1953年,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主要内容是:交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 政 共处。
策3、1954年,中国与印、缅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印、 新 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 国 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外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交 4、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成 外 5、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就 交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成 7、1979年中美真是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就8、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为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与 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9、2001年10月,APEC 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三、经济类数字统计题这类试题是近几年中招考试命题趋势之一,学生往往较难做,不易把握,失分较多。
如果能进行归纳,逐类分析,也能够突破。
中国史;一、建国前后经济发展比较;二、1958——1961年经济困难;三、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情况比较。
世界史:一、一战前各帝国主义经济对比;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比较:三、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高一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高一知识点历史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中外历史纲要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一学生需要掌握的中外历史纲要知识点。
1. 中国古代历史纲要知识点1.1 夏、商、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周朝则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这三个朝代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
1.2 秦朝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其始皇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
同时,秦始皇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和修订文字等重大事业。
1.3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
西汉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汉武帝的战国时代中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2. 世界古代历史纲要知识点2.1 埃及古文明:埃及古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其建立了庞大而繁荣的封建国家,拥有众多的宏伟建筑和艺术作品,如金字塔和壁画。
2.2 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古典时期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以雅典为中心,对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希腊的民主政治和众神信仰等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
2.3 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最大的帝国,其历史分为共和和帝国两个阶段。
罗马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法成为现代法律的基础。
3. 近代历史纲要知识点3.1 近代中国历史: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
辛亥革命后,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标志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始。
3.2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
这场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3.3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巨大损失和变革。
这场战争结束后,国际秩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包括联合国的建立。
历史必修必备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必备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古代三皇五帝时期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由夏商周三代相互承接的奴隶制社会形成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朝代,开辟了最早的国家政权体系,兴起了最早的肆业经济,形成了最早的国家管理体系,国家社会的各种制度的确立。
周朝以封建制度确立采用了奴隶制度的基础,奠定了中国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阶段。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形成时期,先秦诸子百家论说争辩的时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消亡、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3. 秦汉时期:秦朝的最大特点是统一中国,时代转折显著,形成了集中一体的封建国家,文化、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
汉朝又称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历史于公园的统称,汉朝以汉文化为标志,基本归化融为一石,逐步确立的中国后来发展的基础。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逐渐变化的重要时期,特点是农业经济得到长期的停滞发展,民族融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5. 唐宋元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期,一度占有地域之前所未有的中华文化传统大成,奠定了中国的中心地位,对外交往广泛,以此为指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可以有了进一步的发作为历史阶段,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时期,中国政治思想家的确立,中国政治文化经典的编集和保存,文化审美风尚的形成是宋代的显著特点。
6. 明清时期:明朝以清朝对汉地的统治,划时代的文化形成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并经济史史时期。
二、世界史1. 古代社会:古代文明是由农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向封建国家和城市国家过渡的时期。
古代历史上的国家文明形成,释种围历和作者分化的时代。
2. 中古社会:中古时期是封建社会广泛存在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形式多种多样的时期,将《各种入千入卷》,品类囊揽,封建国家历史连续和文化一脉相承的时期。
中古时期是封建社会与城市社会相互直接联系并共存发展的时期。
高考历史史实及基本知识点

高考历史史实及基本知识点高考历史是一门重要的文科考试科目,涉及到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各个方面。
在备考高考历史时,熟悉历史史实和掌握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
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
秦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
隋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科技和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
2. 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和欧洲中世纪。
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以金字塔、法老和古埃及神话故事而闻名。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之一,以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而著称。
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最强大的帝国,对欧洲和中东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是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时期,封建制度盛行,天主教教权达到了顶峰。
3.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主要涉及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兴起等重要事件。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次大规模农民革命斗争,但最终失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则是中国近代史的另一重要事件,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 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主要涉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等重要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战争,导致了欧洲格局的巨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两个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对峙,主要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持续了几十年。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以下是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的概要。
一、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十分密切,早在商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逐渐建立了与各个民族的友好关系。
活跃在商业路线上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中亚、印度、欧洲等地域的桥梁。
二、世界历史影响中国的事件1.兴亚运动兴亚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范围内爆发的一场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运动。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受到世界上的抵制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兴起了激进思潮,并引发了中国各地的起义运动。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盟国之一,与其他国家一起对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国影响世界的事件1.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还包括了文化、宗教的传播。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东西方文化交流逐渐增加。
2. 中国对世界的科技贡献中国在古代科技方面有很多贡献。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众多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印刷术对知识传播的作用巨大。
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中国的文化深受世界的认可。
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孔子的思想与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地位,道教、佛教在世界各地流行。
五、中国历史上的开放政策中国历史上也多次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例如盛唐时期的繁荣与繁华。
唐朝时期,中国与中亚、中东的贸易联系达到了巅峰,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交流,推动了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繁荣。
六、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的复杂问题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也存在着一些复杂的问题。
例如,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观念与西方的思维方式产生冲突,导致了一些外国入侵与中国近代史的动荡。
总结: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历史影响中国的事件、中国影响世界的事件、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中国历史上的开放政策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的复杂问题。
历史中国史高考知识点汇总

历史中国史高考知识点汇总中国的历史悠久而深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对于高考来说,历史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其中中国史是必考内容之一。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和解析。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代,是我们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最早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奴隶制社会的时期,富庶的黄河流域使得商朝的经济得以繁荣。
周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其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的,东周则是周幽王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
春秋时期是指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6年之间的时间段,期间记载了许多国家的兴衰和战争的发生。
战国时期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一个阶段,从公元前475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中国分裂成七个大国,相互争斗,最终被秦国统一。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封建专制社会的完善和建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而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它从前漢时期开始,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比如纸张、指南针、造纸术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等。
四、隋唐宋时期隋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这几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
隋朝的杨坚成功统一南北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使得国家达到了巅峰。
但隋朝的统治也失去了人心,最终被起义军推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统治将中国带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但唐朝晚期由于内外因素的不断冲击而逐渐走向衰落。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宋朝文化思想比较丰富多样,科技创新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高三历史知识点大纲

高三历史知识点大纲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三皇五帝时期2. 夏、商、西周时期3. 东周时期4. 春秋战国时期5. 秦朝统一中国6. 西汉、东汉时期7. 三国时期8. 隋朝、唐朝时期9. 五代十国时期10. 北宋、南宋时期11. 辽、金、元时期12. 明朝时期13. 清朝时期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2. 波斯帝国3. 希腊城邦时期4. 古罗马帝国5. 犹太人的历史6. 印度古代历史7. 帝国时代(阿肯色、犹太、阿拉伯)8. 古埃及文明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沿革和组织结构3.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四、世界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2. 第二次世界大战3.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战争4.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5. 世界主要国家的现代历史五、中国近现代文化知识点1.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2. 中国近代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 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六、世界近现代文化知识点1. 西方近现代文化的特点2. 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 西方现代文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七、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点1. 世界的地理特点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八、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1. 历史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2. 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和步骤以上是高三历史知识点大纲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学习历史的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知识梳理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知识梳理历史学科作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部分,对于考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科目。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下面将对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必备考点进行知识梳理。
一、古代史考点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等。
2.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沿革。
3.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4. 古代社会制度:奴隶制、封建制、中央集权制、城邦制、部落制等。
二、近代史考点1. 近代欧洲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2. 近代中国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五一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3.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战争进程、战争结果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4. 近代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法西斯主义制度、冷战等。
三、现代史考点1.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
2.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苏联社会主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3.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4. 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的周边外交、对外开放政策、一带一路倡议等。
四、思想文化史考点1.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2. 近现代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3. 世界文化交流与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等。
4. 科学技术与文化:科技发展对文化的影响、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等。
中国史与世界史易考知识点 考点归纳--2023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

2023届高考历史考点归纳:中国史与世界史易考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农业(一)耕作技术:1.原始农业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2.商周:青铜农具(少)。
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
4.汉朝:铁犁牛耕成为主要方式。
5.隋唐:曲辕犁(长江下游)。
(二)水利: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汉朝漕渠白渠。
2.水利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
(三)耕作方式:1.商周: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个体农耕。
(四)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分工,男耕女织。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手工劳动。
4.生产力低,脆弱。
5.自给自足,不以交换为生产目的。
6.封闭性、稳定性、保守性。
二、手工业(一)按门类分:1.冶炼:(1)商周:青铜(司母戊鼎等)。
(2)春秋战国:冶铁。
(3)东汉:杜诗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4)南北朝:灌钢法。
2.陶瓷:(1)东汉:青瓷。
(2)北朝:白瓷。
(3)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4)宋朝: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5)明朝: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3.纺织:元: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二)按所有制分:1.官营手工业:(1)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
(2)产品精美,不进入市场,仅供皇家贵族,或武器。
2.民营手工业:(1)明中后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超过官营。
(2)明后期,苏杭纺织业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
3.家庭手工业:(1)农业的补充,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2)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特点:(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2)产品种类齐全,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6)长期领先世界,还远销海外,厂受欢迎。
三、商业(一)简史:1.商朝:“商人”名称由来。
2.春秋战国:(1)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扛破,商人地位提高,出现范然吕不韦等大商人。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与世界知识点高三历史课程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梳理,其中中国与世界历史的知识点是高考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三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古代史的辉煌与特点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其历史脉络清晰,文化成就辉煌。
从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到秦汉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确立,再到唐宋的繁荣与开放,中国古代史展现了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1. 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科举制,这些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逐步成熟。
2. 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尤其是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货币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文化艺术的成就: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从文学、哲学到艺术、科技,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如唐诗宋词的文学成就,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以及四大发明的科技贡献,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变革与挑战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历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外来侵略和内部矛盾的双重压力。
1. 外来侵略与民族抗争: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外来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同时,中国人民的抗争也从未停止,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都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体现。
2. 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在外来压力和内部矛盾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社会开始寻求变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尝试。
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思想的启蒙和文化的更新。
3.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经过长期的斗争,新中国得以成立,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更是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高一历史中外上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外上知识点高一历史课程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包括了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在中外上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明的多样性。
以下是对高一历史中外上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从夏商周的王朝更迭到秦汉的统一与繁荣,再到唐宋的开放与创新,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成就。
夏商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礼乐文化开始发展,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商业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
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古罗马的法律体系,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古埃及文明的河流农业和法老统治,为后世的文明发展提供了早期的模式。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哲学思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的共和制和法律体系,为现代西方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提供了原型。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封建制度下,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主体。
教会在这一时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精神信仰的中心,也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
此外,十字军东征不仅改变了欧洲与东方的关系,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举世瞩目。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医药学、数学和文学艺术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例如,唐代的诗歌、宋代的绘画和明清小说,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近现代世界的历史变迁近现代世界历史经历了剧烈的变迁。
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导致了众多国家的独立和革命。
中国高中世界史总结归纳

中国高中世界史总结归纳中国高中的世界史学科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内容繁杂而复杂,需要系统性地进行归纳和总结。
本文将对中国高中世界史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1.1 早期文明的形成: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等文明的起源,城市的形成与特点,农业的发展与影响;1.2 重要古代文明的崛起:古代希腊的政治体制与民主思想、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观念、古印度的佛教思想等;1.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丝绸之路的建立与繁荣、亚欧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文化的扩散和传播。
二、中世纪之论难与基督教文化2.1 中世纪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秩序:封建主义体制与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的权威与影响、封建经济的发展;2.2 基督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基督教的兴起与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天主教会的组织与宗教改革;2.3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方交流:十字军东征的背景与影响、欧洲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科技与经济的相互影响。
三、近代世界史之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3.1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影响: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启蒙运动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3.2 工业革命的影响与全球化: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发展、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3.3 近代世界格局的重塑与民主革命: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与影响、国家主权与民主政治的兴起。
四、20世纪世界之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时期4.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素与战争的具体经过、战争对国家和全球秩序的深刻影响;4.2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全球格局:纳粹德国的兴起与扩张、盟军对纳粹的抗战、冷战的背景与特点;4.3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与角力、冷战时期的经济与科技竞赛、联合国的建立与发展。
五、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格局5.1 当代全球化趋势:全球化的概念与发展、全球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信息技术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5.2 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恐怖主义与国际安全、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5.3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联合国的作用与局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地区经济合作的意义与影响。
高中复习中国的历史

高中复习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学生们需要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以及重要事件等内容。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对中国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高中学生复习有关中国历史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从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中国历史经历了数百个朝代的更迭。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形态以及文化发展特点。
1. 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由启发教化民众的舜所建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商代青铜器的繁盛在中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周朝则建立了封建专制制度,并将封建等级与民族分布相结合。
周朝的鼎盛时期被称为西周,它标志着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顶峰。
2. 秦汉时代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其统一六国的战争称为秦灭六国。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开创了科举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化。
3. 三国、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黄巾起义导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近一百年。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五胡乱中国时期的重要王朝,吴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多朝争霸的时期,为中国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年代。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一统南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唐朝是封建王朝中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开放及繁荣史称中国封建文明的“盛唐时代”。
4.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代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后各地割据独立的时期,为中国历史上割据最为严重的时代。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王朝之一,宋代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元朝是蒙古族的统治王朝,对中国封建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如设立行省、设立宣使等。
中国历史高三知识点

中国历史高三知识点中国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高三学生在备战高考时,掌握中国历史的重要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高三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复习这些内容。
1.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伟大革命运动,旨在推翻内外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等重要事件。
社会主义革命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重要事件。
2.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涵盖了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中国的西方列强侵略、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同时,还要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以及对外关系的发展。
3.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指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到近代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夏商周三代、秦汉之际的统一与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明清等重要朝代。
重点了解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
4. 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拥有世界上独特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至关重要。
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等。
5.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交流和影响。
重点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包括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明清时期与西方列强的接触等。
总结:通过对中国历史高三知识点的了解,可以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同时,掌握中国历史的重要知识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排版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

高中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高中历史易考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1.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三个朝代。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朝代,而周代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这三个朝代相继出现,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剧变、战争频繁,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朝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知识点。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分裂,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思想文化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如曹操、司马迁、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武周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呈现出连续统一的封建王朝,从武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相继兴起与灭亡,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非常丰富,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
二、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介绍世界现代史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古代文化和艺术进行重新发掘和研究,从而形成了新的思潮和文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中国史+世界史专题突破,复习必备!中国史热点专题突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新视角]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
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特别提醒]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
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史家争鸣]有学者认为,“我们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是十年一变。
”这里的“未变”,主要是指中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天朝上国、华夷之辨的观念等。
[特别提醒]1.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上。
从经济总量上看,当时中国在世界大国中,仍然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但是,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很少,更没有机器生产。
2.明清时期的商人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
大部分商人既是商人也是地主,甚至是官僚,形成“以商致富、以地守财、以官护商”的循环,这是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成为瓦解封建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
3.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是在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明显地呈现出新旧交替、承上启下的时代特点。
甲午后至五四前[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史家争鸣]中国近代化的“冲击—反应”模式。
费正清教授主张“当时西方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及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
由此可见,西方的冲击是影响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提醒]1.推动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
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向近代化迈进,具体表现为: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体现为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体现为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舞台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在政治上发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掀起实业救国浪潮;思想上发动新文化运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这一时期虽然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视角]从学者观点分析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3)原因: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
④中国经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因。
[特别提醒]1.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第二、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在过渡时期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2.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
3.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借鉴了苏联的苏维埃体制;第二、经济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借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三、科技教育,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偏重理工科教育。
4.计划经济体制,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初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总体特征]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
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相联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视角]从学者观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1)中心任务:“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结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
(2)建设速度: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结论: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