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个案案例报告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d58e8e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2.png)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以下是一个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案例名称:小明的故事
小明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年人,他曾经是一名医生,但现在他的
职业已经退休。
小明一直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在每天的早晨都会喝一
杯水,这对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
然而,最近几个月,
小明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他开始感到口渴、口干,身体有些不舒服。
小明的家人非常担心他的健康状况,于是带他去了医院做了一些
检查。
医生告诉他,他的身体已经得了严重的糖尿病,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血糖水平。
为了帮助小明控制血糖水平,社工开始介入他的治疗过程。
社工
了解了小明的情况后,为他建立了一个个人档案,记录了他的健康、行为和需求。
然后,社工和小明的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些健康计划,包括饮食、锻炼和控制血糖水平的方法。
此外,社工还和小明一起参加了一
些社交活动,帮助他结交新朋友,保持积极的心态。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的血糖水平得到了控制,他的健康状况也逐
渐恢复。
社工也和小明的家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帮助他们一起管理
小明的生活,并确保他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这个个案案例表明,老年社会工作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健康问题、社交问题和生活压力等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老年病个案总结范文
![老年病个案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523d4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f.png)
老年病个案总结范文引言:老年病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类疾病。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免疫力下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等原因,老年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通过对多位老年病患者的个案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老年病问题。
个案一:高血压患者患者概况:李先生,75岁,高血压患者,多年来一直服用降压药物,但血压控制不稳定。
个案分析:李先生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下,通常情况下血压较稳定,但在遇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血压会剧烈波动。
纵观李先生的生活习惯,发现他饮食过多咸味食物,缺乏锻炼,精神压力较大。
问题与解决:为李先生制定了饮食指导,减少盐分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定期运动。
同时,配合口服药物治疗,建议其定期测量血压,避免情绪激动。
个案二:糖尿病患者患者概况:张女士,68岁,糖尿病患者,多年来一直控制饮食和服用口服药物。
个案分析:张女士患有糖尿病多年,饮食习惯方面能够控制得相对较好,但生活压力较大。
在近期随访中,发现张女士体重波动较大,饭后血糖明显升高。
问题与解决:通过与张女士深入交流,了解到她的家庭环境较复杂,经常面临到分家务事等压力。
在这里,建议张女士寻求家人支持,学会缓解压力的方法,如参加社交活动、并参加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活动。
个案三:骨质疏松患者患者概况:王先生,80岁,骨质疏松患者,多年前开始出现骨折情况。
个案分析:王先生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是骨密度下降,从而容易造成骨折。
分析其生活方式,发现他饮食不合理,缺乏钙质和维生素D的摄入。
此外,缺乏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加速了骨质疏松的进程。
问题与解决:为王先生提供了全面的营养指导,特别是钙质和维生素D的补充。
同时,鼓励王先生参与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骨骼的强度。
结语:老年病是老年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以上个案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老年患者的健康问题与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老年病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8ffb7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9.png)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在社会工作的领域里,失独老人的个案服务是一项极具意义但也充满挑战的工作。
我接触过这样一位失独老人,李大爷。
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整个人看起来特别消沉。
那间小小的屋子,暗暗的,就像他当时的心情一样。
我当时就想啊,这得多难受啊,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连个说话的孩子都没有了。
从我的经验来看,和这样的老人建立信任关系可不容易呢!我就开始从一些小事情入手。
比如,经常去他家里坐坐,带点小点心啥的。
刚开始,李大爷对我可冷淡了,话都不多说一句。
不过我可没灰心我就继续去,有时候就陪他静静地坐着。
我觉得这种默默的陪伴其实也是一种交流呢。
慢慢地,李大爷开始和我搭话了,从几句简单的寒暄,到后来能和我唠唠家常了。
这时候我就知道,信任的种子开始发芽啦!接下来呢,就得了解他的需求了。
我就找了个机会,很自然地问他:“李大爷,您觉得现在生活里有啥不方便或者想要改变的地方不?”李大爷想了想,说他觉得太孤单了,而且有时候身体有点小毛病去医院都不方便。
这时候我就在心里琢磨怎么能让大爷不那么孤单,医疗方面的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针对他的孤单问题,我想啊,能不能让他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呢?于是我就到处打听,发现社区每周有个老年书法班。
我就跟李大爷说:“大爷,您看这书法班,您去参加参加呗,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认识些新朋友呢!”李大爷一开始有点犹豫,说自己老了,学不会。
我就鼓励他:“大爷,您可别这么想,这书法慢慢学,就当是个乐趣呗!”最后,李大爷还真去了。
看着他和那些老伙伴们有说有笑的,我心里可高兴了呢!这就说明啊,找到合适的活动对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真的很有帮助!至于医疗的问题,我联系了社区的志愿者组织。
他们可热心了,安排了志愿者定期陪李大爷去医院检查身体。
这真的解决了大爷的一个大难题呀!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比如说,资源的协调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时候志愿者时间安排不过来,或者社区活动的名额有限。
但是呢,我就不断地去沟通、协调。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28926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8.png)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首先,工作者与XXX建立更深入的信任关系,了解他的兴趣爱好,鼓励他参加福利院的各种活动,增加社交活动,提升自尊心和社会地位感。
其次,与XXX的儿子沟通,让他了解父亲的真实感受,以及福利院的服务和管理情况,消除误解和不信任,增加家庭支持。
最后,与福利院的服务人员合作,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帮助XXX改善身体状况,增加食欲和营养摄入。
XXX:老年个案工作生理健康模式案例一位80岁的老人,名叫XXX,自从搬进福利院后,每天都会感到身体不适,经常头痛、胸闷、气短,而且食欲也不好,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福利院的医生对她进行了检查,发现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多种慢性疾病。
医生开了药并给出了饮食和运动的建议,但XXX并没有遵守,反而越来越消沉,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XXX进行了面谈,发现她的身体状况导致她对未来的恐惧和无助感,加之福利院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与她以前的生活惯差异很大,这些都导致了她的情绪问题。
工作者通过与XXX的交流,了解到她很喜欢唱歌跳舞,但福利院并没有提供相关的活动,让她感到很失落。
工作者还了解到,XXX的儿子每周会来看她一次,但时间很短,无法提供足够的陪伴和支持。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制定了介入计划:首先,与福利院的服务人员合作,为XXX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和音乐活动,满足她的兴趣爱好,提升身体和心理健康。
其次,与XXX的儿子沟通,让他了解母亲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增加家庭支持和陪伴时间。
最后,工作者与XXX建立更深入的信任关系,通过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她克服身体和情绪问题,重建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XXX:老年个案工作环境模式案例一位70岁的老人,名叫XXX,自从搬进福利院后,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了轻度的抑郁症状。
XXX的儿子每周会来看望他一次,但时间很短,无法提供足够的陪伴和支持。
XXX的床位离窗户很远,没有阳光和新鲜空气,而且福利院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与他以前的生活惯差异很大,这些都导致了他的心理问题。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推荐4篇)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推荐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79f4b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c.png)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推荐4篇)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第1篇(一)服务目标帮助服务对象宣泄内心的苦楚,勇敢面对,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帮助服务对象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增强自信心,引导服务对象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生活;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掌握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提高健康保健能力。
理论支持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
针对服务对象的这种状况,社工采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在以往生命过程中因为丧子、丧夫而引起的压抑的悲伤情绪,借用人在情境中,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环境中认识,重视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家庭和社会角色对服务对象重要影响。
服务对象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经历有关,并且一直被哀伤情绪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服务对象健康生活。
服务策略1.提供心理慰藉情感陪伴,引导服务对象理智、积极看待“生老病死”自然界规律,正确认识失去儿子和老伴这一痛苦经历,正确表达思念,疏导服务对象的悲伤情绪。
2.链接社会资源、同辈群体力量,给予生活、情感支持。
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学习健康预防和保健的相关知识,保障老年健康生活的幸福值。
3.引导服务对象学习居家生活的知识和技巧,提高服务对象生活适应能力。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第2篇(一)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通过社工多方面的努力,从个体、人际关系等层面介入,通过接近2个月的时间,改变了服务对象当前的无力感,服务对象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对生活有了期待,社会交往能力逐渐提高,社会功能也逐渐增强,周围的一切都努力向着美好和舒适的生活方式改变。
(二)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社工运用观察法,了解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并与预先制定的服务目标相比照,评估服务成效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及各个目标的达致程度情况。
通过比照,基本达成双方共同制定的目标。
关于老年人的个案案例
![关于老年人的个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918a8b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9.png)
关于老年人的个案案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老年人的健康与福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个案案例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和分析个体的经历和情况。
下面是关于老年人的两个个案案例,用于进一步探讨老年人的健康和福利问题。
个案案例一: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李先生,现年78岁,自从妻子去世后成为一位失独老人。
他一直与妻子生活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妻子的去世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悲伤和孤独之中。
他常常感到无助和沮丧,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
他的子女们尽力照顾他,但无法填补妻子离世带来的空虚感。
这个案例突出了失独老人常常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失去配偶后,老年人可能陷入长期的悲伤和孤独中,导致抑郁症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对于这些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交活动非常重要,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兴趣和意义。
个案案例二:养老院住户的身体活动不足问题
王奶奶,现年82岁,住在一家养老院。
她过去是一个活跃的人,喜欢户外运动和社交活动。
然而,在养老院生活后,她的身体活动明显减少。
她只能待在室内,缺乏锻炼的机会。
她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导致肌肉萎缩和衰弱。
这个案例突出了养老院住户面临的身体活动不足问题。
长时间的室内生活和缺乏运动机会,容易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减退。
对于这些老年人,提供适当的运动和活动,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幸福。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个案案例可以提供对老年人健康和福利问题的深入了解。
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养老院住户的身体活动不足问题是老年人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9931595fbfc77da369b113.png)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篇一:老年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模式案例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
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
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
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
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
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
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
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
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9931595fbfc77da369b113.png)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篇一:老年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模式案例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
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
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
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
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
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
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
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
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d164a3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5.png)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标题:独居老人的孤独与困扰正文:独居老人是指年纪较大,生活中没有与之共同居住的家人或亲人的老年人。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独居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
他们常常面临着孤独、困扰和安全问题等多重困境。
以下是一些关于独居老人的个案工作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案例一:张奶奶张奶奶是一位已经丧偶多年的老人,现在独自生活在一个小区中的一间房子里。
她没有子女,亲戚也都住在外地,经济条件有限。
由于身体不好,她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购物、清洁和煮饭等。
社区的志愿者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每天帮她购买生活用品,打扫房间并煮饭。
同时,社区还组织了一些活动,让她能够结识一些朋友,减轻她的孤独感。
案例二:王爷爷王爷爷是一位退休的教师,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他独自生活在一个小区中的一套公寓里。
虽然他身体健康,但由于社交圈子的缩小,他感到非常孤独。
社区为他开设了一些兴趣小组,如棋牌、书法和舞蹈等,让他能够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他的生活。
同时,社区还建立了一个电话服务热线,供他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解决生活中的困扰。
案例三:李爷爷李爷爷是一位曾在农村生活过的老人,如今独自居住在城市中的一套公寓里。
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虽然他的身体还算健康,但他缺乏社交活动,感到非常孤独。
社区为他组织了一些义工活动,让他能够参与其中,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同时,社区还与他的子女保持联系,定期向他们报告他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放心。
案例四:赵奶奶赵奶奶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她。
她独自居住在一个小区的一套公寓里。
由于她的身体状况较差,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
社区为她安排了一位护理人员,每天来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同时,社区还为她提供了一些心理辅导,帮助她调整心态,缓解她的孤独感。
案例五:陈爷爷陈爷爷是一位退休的工人,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老年医护专科个案分享(1)
![老年医护专科个案分享(1)](https://img.taocdn.com/s3/m/e0d5bdc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5.png)
老年医护专科个案分享(1)
本文档旨在分享一位老年患者的个案,以便医护人员之间进行
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
详细内容如下:
患者信息
- 患者姓名:李老先生
- 年龄:78岁
- 性别:男性
- 主要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
病史
- 高血压:已有10年病史,长期服用降压药物。
- 心脏病:冠心病,已植入冠状动脉支架。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有5年病史,每天使用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
- 肺部感染:近期有多次肺部感染病史,已接受过抗生素治疗。
就诊情况
李老先生于近期因呼吸困难、胸痛和咳嗽的加重而前来就诊。
根据临床检查和医学影像学结果,他被诊断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
治疗方案
1.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肺
炎病原菌。
2. 利尿剂:给予适量的利尿剂以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3. 氧疗:根据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给予适量的氧气供应。
4. 休息与康复:建议患者适当休息,并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
训练。
注意事项
1.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
度等。
2.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关注患者症状的变化,如呼吸困难加重
或胸痛加剧等。
3. 与家属沟通:及时向患者家属介绍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并帮助他们理解并配合治疗。
结论
以上是对李老先生的个案分享。
在治疗老年患者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其多重病史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这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9e5672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7.png)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老年社会工作是指为了帮助老年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来介绍相关参考内容。
案例:李奶奶是一位80岁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已经搬到了其他城市工作,生活上无法给予她太多的照顾。
李奶奶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行动不便,也感到孤独无助。
社区工作者决定对她进行社会工作介入。
1. 综合评估:社区工作者首先对李奶奶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她的生活状态、身体状况、社会关系等。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她的主要需求和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2. 确认需求:在评估的基础上,社区工作者确认了李奶奶的主要需求是生活照料和社交需求。
老年人常常面临着生活照料、情感支持、社交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需求对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制定计划:社区工作者与李奶奶及其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份个人计划。
计划包括每天上门帮助李奶奶做家务、购物等生活照料工作,并且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帮助李奶奶扩大社交圈子。
4. 行动实施:社区工作者开始按照制定的计划行动,每天按时上门给李奶奶提供帮助,做家务、购物等。
此外,社区工作者还联系了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李奶奶参加活动,结识其他老年人,增加社交。
5. 监督和跟进:社区工作者定期与李奶奶和家人见面,了解居民对服务的满意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服务计划。
同时,社区工作者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必要的康复和医疗服务,确保李奶奶的健康状况得到关注。
6. 资源整合:社区工作者会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包括志愿者、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时庇护等。
7. 长期计划:除了当前的需求,社区工作者还要与老人及其家人讨论长期计划。
这可能涉及到老人的住房问题、养老院选择、护理等重大决策。
社区工作者可以帮助老人和家人了解各种选项,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建议。
通过以上个案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老年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还关注老人的心理和社交需求。
养老个案服务案例
![养老个案服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098ba4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70.png)
养老个案服务案例一、个案背景。
李爷爷,今年78岁,是一位独居老人。
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回来探望。
李爷爷身体还算硬朗,但是因为独自生活,难免有些孤独和无助。
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善于主动与人交往,每天的生活就是简单地做做饭、看看电视。
二、问题呈现。
1. 生活单调乏味。
李爷爷每天的生活几乎千篇一律,缺乏乐趣。
他经常坐在电视机前发呆,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他自己也想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可是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2. 社交圈子狭窄。
由于性格内向,他很少和邻居交流。
社区里组织的一些活动,他也总是犹豫着不敢参加。
这种缺乏社交的生活,让他的内心更加孤独,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
3. 健康隐患。
虽然目前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但他年纪大了,在饮食上不太注意营养搭配,有时候一顿饭就随便对付过去。
而且他也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对于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缺乏防范意识。
三、服务过程。
# (一)建立信任关系(第1 2周)1. 初次家访。
我作为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第一次去李爷爷家的时候,他对我还有些防备。
我就先从一些轻松的话题入手,比如问问他对社区环境的看法呀。
慢慢地,他开始放松下来,和我聊了几句。
我看到他家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就好奇地问起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开始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他年轻时候的经历。
2. 定期探访。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又去了他家几次。
每次去都给他带一点小点心,像他那个年代人爱吃的桃酥之类的。
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他开始期待我的到来,还会提前泡好他珍藏的茶叶等我。
# (二)丰富生活内容(第3 6周)1. 兴趣培养。
了解到李爷爷曾经对书法有点兴趣,我就给他带了一些毛笔和宣纸。
刚开始,他还不太好意思写,说自己好久没写了,手都生了。
我就鼓励他,说不管写得怎么样,就当是消磨时间嘛。
没想到,他拿起笔写了几个字后,就渐渐找到了感觉,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还给他介绍了一些书法的视频教程,让他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学习。
残疾老年人个案案例
![残疾老年人个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86025e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7.png)
残疾老年人个案案例一、案例背景。
李大爷,今年72岁,住在咱们社区的老居民楼里。
他是一位因年轻时工伤导致腿部残疾的老人,只能依靠拐杖缓慢挪动。
老伴儿前几年去世了,儿子一家又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来。
李大爷的日常生活就成了个大难题,而且因为身体的残疾和孤单,他的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整天唉声叹气的。
二、问题呈现。
# (一)生活自理方面。
1. 简单的家务像扫地、擦桌子对他来说都很吃力。
每次扫地,他得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扫帚,没扫一会儿就得停下来歇会儿,常常累得气喘吁吁。
2. 做饭更是个挑战。
他的腿不方便,站久了就疼得受不了,所以只能简单煮个泡面或者热点剩菜吃。
# (二)社交和心理方面。
1. 李大爷很少出门,和邻居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少。
他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怕给别人添麻烦,渐渐地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2. 他总是一个人在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就经常回忆过去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情绪变得越来越低落,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
三、介入过程。
# (一)生活协助。
1. 社区组织了志愿者团队,专门安排了一位叫小王的志愿者定期去李大爷家帮忙。
小王可热心了,每次去都把李大爷家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还跟李大爷开玩笑说:“大爷,您就把我当成您免费的小家政员,有啥活尽管吩咐。
”这让李大爷心里暖乎乎的。
2. 考虑到李大爷做饭不方便,社区联系了一家附近的爱心餐馆,每天给李大爷送一顿营养午餐。
餐馆的老板也很善良,每次送餐还会跟李大爷唠几句家常,问问他饭菜合不合口味。
# (二)社交与心理支持。
1. 志愿者们鼓励李大爷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
刚开始李大爷可不愿意了,直摇头说:“我这腿不利索,去了也是给大家添麻烦。
”志愿者小王就拉着他的手说:“大爷,您可别这么想。
您的故事多啊,去了给我们讲讲您年轻时候的事儿,那多有意思啊。
”在小王的再三劝说下,李大爷终于鼓起勇气参加了一次老年茶话会。
没想到,大家都特别热情,围着李大爷听他讲过去的故事,这让李大爷感觉自己又有了价值。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439de2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d.png)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标题: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及参考内容引言:老龄化是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参与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职能,扮演着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和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某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为例,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供参考内容以供实际工作中参考。
案例描述:在某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有一位叫李奶奶的老年人,她已经丧偶多年,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无法照顾她。
由于年纪上的限制,李奶奶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例如购物、做饭、打扫卫生等。
她长时间处于孤独和缺乏社会支持的状态,生活质量较低。
问题分析:1. 生活照顾问题:李奶奶由于身体状况和年龄原因,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生活照顾方面的支持。
2. 社交孤立问题:由于子女外出工作,李奶奶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缺乏社会支持和社交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社交支持和帮助她建立社会联系。
3. 心理支持问题:长期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李奶奶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和孤独感的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
参考内容:1. 生活照顾方面的支持:- 派遣社工或志愿者定期为李奶奶购买生活用品,解决她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 安排志愿者或社区保洁员每周定期到李奶奶家中进行卫生打扫和清洁工作,确保她生活环境的卫生。
- 协助李奶奶申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提供送餐服务、随访看护等。
2. 社交支持和建立社会联系:- 组织社区活动,吸引老年人参与其中,增加李奶奶的社交机会,并帮助她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 安排专门的社工或志愿者定期陪伴李奶奶,与她聊天、散步、做手工等,减轻她的心理孤独感。
- 建立老年人互助小组,让李奶奶与其他老年人分享生活经验和感受,共同解决各自的问题。
3. 心理支持和关怀:- 定期开展心理支持讲座或活动,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李奶奶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9e312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d.png)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老年人群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经济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而社工个案工作就是针对个别老年人的需求和问题展开的一种专业性服务。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来介绍社工个案工作的具体操作和实践经验。
张大爷,78岁,是一位退休教师,妻子于几年前去世,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日里他一个人生活。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了解中,张大爷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很少和别人交流,而且身体健康状况也一直不是很好。
因此,社区决定对张大爷展开社工个案工作,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首先,社工人员与张大爷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了他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态。
通过交谈,社工人员发现张大爷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他缺乏交流和陪伴,而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社工人员决定为张大爷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交关系的建立。
其次,社工人员帮助张大爷建立了一个老年人社交小组,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和其他老年人加入。
通过定期的聚会和活动,张大爷逐渐融入了这个小组,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他的心情也逐渐好转。
同时,社工人员还帮助张大爷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对他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跟踪和检查,保证他的生活质量。
最后,社工人员还帮助张大爷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购物、就医、家务等方面的困难。
通过社工个案工作的持续跟进和支持,张大爷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也逐渐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工个案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技能和方法,社工人员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同时,社工个案工作也需要注重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在未来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和服务,发挥社工个案工作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0e09c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e.png)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关注他们的健康和社交需求【引言】独居老人是指没有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或亲友的老年人。
他们通常面临着健康问题、社交孤立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扰。
为了关注独居老人的健康和社交需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个案工作,通过提供健康服务和社交支持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个案一:健康服务】李奶奶,75岁,独居,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我们为她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血糖和体重等指标。
通过与她保持定期联系,我们能及时调整她的药物剂量和饮食习惯,以确保她的健康状况稳定。
【个案二:社交支持】王爷爷,80岁,独居,妻子去世后感到孤单和无助。
我们组织了一些社交活动,如老年人聚餐、健身操和旅行等,让他能够结识新朋友,分享生活经验,并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社交支持,他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个案三:心理疏导】张奶奶,70岁,独居,因子女疏远而感到心理压力。
我们为她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她排解情绪,增强自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
通过与她的交流和倾听,她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快乐。
【个案四:社区连接】刘爷爷,78岁,独居,缺乏社区资源的利用。
我们帮助他加入当地的老年俱乐部和志愿者团队,让他能够参与社区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社区连接,他找到了生活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个案五:居家护理】陈奶奶,85岁,独居,行动不便。
我们为她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料、个人卫生和康复训练等。
通过专业的护理团队,她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减轻了她子女的负担。
【个案六:紧急救援】张爷爷,82岁,独居,担心出现紧急情况无人照料。
我们为他提供紧急救援服务,安装了紧急呼叫系统,并与社区协调,确保他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援。
通过紧急救援,他感到更加安心和放心。
【个案七:营养饮食】杨奶奶,80岁,独居,饮食不均衡导致营养不良。
我们为她提供定制的营养饮食方案,定期送餐并进行营养咨询。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4ce43e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3.png)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群体,他们往往面临着身体健康、心理需求、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社工人员,我们需要关注老年人的个体情况,提供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
李奶奶,78岁,是一位独居老人。
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人来看望她。
李奶奶身体虽然健康,但因为年龄的增长,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
她曾经是一名教师,退休后生活比较孤独,情绪也比较低落。
在社工人员的介入下,我们对她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制定了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计划。
首先,我们帮助李奶奶建立了一个社交支持网络。
我们联系了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她加入了一些兴趣小组,让她有机会结识新的朋友,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增加社交互动,减轻她的孤独感。
同时,我们还联系了志愿者团队,定期为她提供一些家庭帮助,比如购物、清洁等,让她的生活更加便利。
其次,我们帮助李奶奶建立了健康管理计划。
我们邀请了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她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为她制定了健康管理方案。
我们还为她安排了定期的康复训练课程,帮助她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健康状态。
通过这些措施,李奶奶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我们还帮助李奶奶进行心理支持。
我们安排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她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她排解心理压力,调整心态,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还鼓励她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帮助她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通过以上的社会工作服务,李奶奶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她在社交、健康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了支持和帮助,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这个案例也充分展示了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过上幸福、健康、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总而言之,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的机会。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b2b9e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f.png)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
李大爷(化名),68岁,是一位失独老人。
他唯一的儿子在几年前因意外去世,这一沉重打击让李大爷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原本开朗乐观的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与外界接触。
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关心,但李大爷总是敷衍几句,不愿敞开心扉。
二、接案过程。
我作为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在了解到李大爷的情况后,主动上门拜访。
第一次去的时候,李大爷连门都不太想给我开,在我耐心地解释自己的来意并表示只是想和他聊聊天后,他才勉强让我进了屋。
屋里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东西摆放得有些杂乱。
我看到李大爷坐在昏暗的角落里,眼神空洞。
我笑着跟他打招呼:“李大爷,我今天来就想跟您唠唠家常,您可别嫌我烦啊。
”李大爷哼了一声,没说话。
我就自顾自地说起了社区最近发生的一些趣事,像谁家的小狗走丢了又找回来啦,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特别实惠的小超市之类的。
慢慢地,李大爷的表情有了一些松动,偶尔也会搭一两句话。
三、问题评估。
# (一)心理层面。
1. 李大爷遭受了巨大的丧子之痛,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绝望之中,长期的情绪压抑导致他出现抑郁倾向,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希望。
2. 由于儿子的离世,他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了,常常陷入回忆无法自拔。
# (二)社会层面。
1. 李大爷与外界社会几乎隔绝,缺乏社交支持网络。
他不再参加社区活动,以前的朋友也渐渐疏远,这种孤独感加剧了他的心理问题。
2. 他在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时,不知道向谁求助,比如家里电器坏了,他只能干着急,这种无助感让他更加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
四、服务目标。
# (一)短期目标。
1. 与李大爷建立信任关系,让他能够愿意和我交流,至少每周能有一次深入的谈话。
2. 帮助李大爷改善居住环境,让他的生活空间变得整洁、舒适,增强他对生活的控制感。
# (二)中期目标。
1. 缓解李大爷的抑郁情绪,引导他正视丧子之痛,通过一些心理疏导技巧,让他能够表达出内心的痛苦和情感。
养老院个案总结报告范文(3篇)
![养老院个案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547ec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6.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一)案主姓名:李奶奶(二)性别:女(三)年龄:75岁(四)家庭背景:李奶奶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育有一子一女,均已成家立业。
由于早年生活较为艰辛,李奶奶年轻时便患有慢性疾病,近年来病情加重,需要长期照顾。
(五)入住养老院原因:李奶奶因身体原因无法自理,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法长期照顾,故入住养老院寻求专业护理。
二、个案介入目标1. 提高李奶奶的生活质量,使其在养老院感受到关爱与温暖。
2. 帮助李奶奶适应养老院的生活环境,减少心理压力。
3. 加强李奶奶与家人的沟通,增进亲情关系。
4. 提高养老院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李奶奶的身心健康。
三、个案介入过程1. 入住评估在李奶奶入住养老院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习惯等。
评估结果显示,李奶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心理状况较为脆弱。
2. 制定个案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以下个案计划:(1)生理护理:为李奶奶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确保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心理支持:关注李奶奶的心理需求,定期与其沟通,缓解其心理压力。
(3)生活照料:为李奶奶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包括饮食、卫生、休息等。
(4)亲情关怀:加强与李奶奶子女的沟通,了解其需求,协助子女定期探望。
3. 个案实施(1)生理护理:养老院为李奶奶配备了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定期为她进行血压、血糖等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心理支持:养老院心理咨询师定期与李奶奶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她适应养老院生活。
(3)生活照料:养老院工作人员为李奶奶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确保其饮食、卫生、休息等需求得到满足。
(4)亲情关怀:养老院与李奶奶子女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协助他们定期探望。
4. 个案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案实施,对李奶奶的个案进行评估:(1)生理状况:李奶奶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2)心理状况:李奶奶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适应了养老院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个案案例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老年个案案例报告
一、服务对象:陈凤丽,性别女,年龄82岁,现住济南市市中区陈庄养老院。
今年6月案主在自己家中滑到,导致右腿骨折,虽然曾在医院治疗过一段时间,但是没能治愈3月后案主又一次摔倒,虽然没有很严重的伤,但是案主却因此很消极悲观。
案主右手自1990年开始中风,一直没有治愈。
案主从2007年开始入住该养老院,老人的子女比较孝顺,常常在周末的时候到福利院看望老人。
二、案主主要面临的问题:案主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右手中风和右腿骨折给老人的行动带来很大的不便,这种行动的不便也导致案主情绪低落,十分悲观,尤其是在2010年8月又一次摔倒后,这种情绪上的悲观就更加严重了。
三、个案服务目标:
重塑案主积极上进的生活观,不要因为身体的病态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四、个案服务任务: 1.建立和案主的专业关系并取得案主的信任。
2.排解案主因为身体的病痛而导致的情绪的低落,让案主多回忆一些生活的乐趣。
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的方法有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个案访谈,以及通过其家人对案主进行劝导。
3.让案主说出自己对养老院其他老人的看法,然后根据案主自己的描述对其进行劝导。
4.向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院的其他老人了解案主的情况,找到导致案主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然后再对案主进行个案访谈。
五、具体服务步骤:
本次个案过程中一共与案主进行了三次访谈,每次访谈时间大概为一个小时。
其中一次有案主家属参加。
在这之前,还单独与案主家属进行过一次会面,与养老院工作人员进行过一次会面。
与案主家属单独会面,了解了案主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案主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案主性格。
通过了解,得到了案主的基本情况。
同时,还向案主家属表示,希望案主家属能够配合这次个案,而且希望案主家属平时也能多开导一下案主,以帮助案主重新找到生活的信心。
与养老院工作人员谈话,得到了养老院的一些信息,如养老院的生活状况,如一日三餐的具体情况,卫生情况,还有养老院的娱乐活动等。
有了对养老院的基本情况的了解。
以便今后个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次个案访谈:
时间:2015年12月28日,上午10:00-11:00
地点:陈庄养老院301房间(案主的房间)
参与人:案主,社会工作者
第一次访谈,主要是要建立和案主的专业关系。
这一任务在这次访谈中实现。
除此之外,
这次访谈进行得比较顺利,案主很配合工作者的工作。
而且这次访谈的主要成果是案主认同了工作人员的观点,这将为下一步的任务,既是让案主转变自己的观点打下了基础。
在这次访谈的过程中坚持的原则是人本主义和关怀主义,主要运用的方法是和案主聊家庭,使家庭成为案主的一种支撑性存在。
而这种方法的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次个案访谈:
时间:2015年12月31日,上午10:00-11:00
地点:陈庄养老院301房间(案主的房间)
参与人:案主,案主家属(案主女儿),社会工作者
第二次的访谈,刚开始进行的时候比较顺利。
感觉到案主的情绪状况比上次好,可能是由于刚回了家的缘故,也可能是个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访谈的过程中,案主提到自己的腿疼的次数明显低于第一次访谈。
在第二次访谈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有同理心治
疗法,并借助了其家属的力量。
第二次个案访谈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为第三次个案访谈打开了基础。
第三次个案访谈:
时间:2016年1月9日,上午10:00-11:00
地点:陈庄养老院301房间(案主的房间)
参与人:案主,社会工作者
到此为止,本次个案工作的访谈阶段就结束了。
通过第三次个案访谈,强化了前两次访谈的内容,通过三次访谈基本上实现了原定的目标,既是重塑案主积极上进的生活观,不要因为身体的病态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在进行老人社会工作的时候,主要运用的理论是关怀理论和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因为老人是很需要关怀的群体。
首先必须对案主表示关怀,这有利于专业关系的建立。
在具体的方法上常常使用的有生命历程回顾法,既是引导案主回忆自己的一生从而找到快乐的经历和体验。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叙事治疗法,这种方法与生命历程回顾法可能有重叠的地方,不过在对老人进行个案工作的时候也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
除此之外,诸如同理心等常用的社会工作个案访谈方法也比较适用。
但是在本次个案工作中,也有一些缺陷和不足。
由于服务对象是老人,而老人的自我观点比较强烈,即使是通过个案访谈等手段暂时达到了原定的目标,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或者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老人可能很快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而且在进行个案访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由工作者进行引导性的对话,所以不能保证案主是否是发生了真正的改观。
六、个案评估:
对于本次个案的评估,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
首先,直接根据个案访谈记录对案主的情况进行前后对比。
通过三次个案的访谈记录,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案主的心态越来越好。
但是出现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在进行个案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让案主感到高兴的事情。
其次,个案结案之后案主家属的反馈。
根据案主家属的反馈,可以肯定的是在进行个案访谈的期间,案主的情绪状况得到一定缓解。
第三,个案结案之后,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的反馈。
工作人员的反馈与案主家属的反馈基本一致,既是在进行个案访谈的期间,案主的情绪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最后,社会工作者在本次个案结案之后对案主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根据观察的情况,案主的基本上能够保持较好的心态。
综上所述,本次个案,基本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案主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情绪。
案主很期待社会工作者的到来,而且把与社会工作者的谈话当成了一种缓解自己心情的手段。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老人的人际圈子太小,不主动和其他老人交流,还有福利院缺乏相应的娱乐活动,大部分老人在没有家人看望的时候都容易觉得无聊和孤独。
社会工作者的到来能一定程度上排解这种无聊,但是社会工作者一旦离开,老人又会开始觉得寂寞。
上述的案例是一个老年妇女个案工作,案主是妇女,是弱势群体。
要做好着个个案,切实地帮助案主,建立案主对生活的积极性,我们参考了很多关于妇女社会工作、个案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书籍。
在做这个个案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关于妇女社会工作的特别之处。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妇女社会工作就是妇女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生活中遭到的群体性或个体性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性服务工作,目的在于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以及为妇女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妇女社会工作研究的主体应该是妇女自身,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社会工作最初主要产生于对贫困人员和犯罪人员的服务,因此人们往往认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弱势群体,并以此简单的认为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弱势妇女群体,。
与社会问题相关的妇女群体并非仅仅止于弱势妇女群体,几乎每个妇女都可能在不同的书籍和不同的空间被卷入社会问题中,比如弱势妇女群体更所遭受的是生存问题,如
下岗就业:而强势妇女群体则更多的是发展性问题,如白领女性的权利诉求,以及压力缓解等。
在大量调查中发现,白了女性所遭受的问题并不弱于下岗女工,这意味着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弱势妇女、常态妇女以及强势妇女三大类别。
妇女社会工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服务内容就是儿童,在家庭里,目前男女的社会分工更多多的还是建立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基础上的,妇女更多地和家庭联系在一起,家庭构成妇女非常重要的成长环境。
一方面儿童的生育、抚养乃至教育等更多地是与妇女紧密相连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妇女自身的成长是与儿童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男性也是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因为日常社会中妇女往往和男性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共同体,当然,更重要的一个解释是,妇女的问题往往不是妇女自身所造成的,本质上是由男性自身或是男性主宰的社会造成的。
因此不对男性进行专业介入,就很难真正解决妇女面临的问题。
(比如离婚问题、家庭暴力等)
妇女社会工作最为重要的一个介入对象应该是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妇女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被还原为妇女自身的问题,妇女的问题更很重要的是源自于男权社会性别歧视,正是因为社会中性别歧视的根深蒂固才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妇女问题,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妇女问题,必须深入批判和干预性别歧视的社会,而不是肤浅地停留在表象之中,甚至是陷入谴责妇女受害者的错误泥潭之中。
对社会的干预主义包括社会价值、社会文化、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二、妇女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国妇女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要归结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女性性别角色的确定。
当人类进入氏族公社阶段出现女阴与男根崇拜之时,才开始基于生理特征的两性分工,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间为了生育子女而产生的分工,进入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度时期,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基于男女两性特征和体力优势的不同,在上海生产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和固定的男耕女织、男外女内的基本劳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