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的朗读停顿

合集下载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古诗文的朗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起伏,传达出诗文的情感和意境。

而如何准确地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建议。

## 1. 语句的划分在朗读古诗文时,首先需要明确句子之间的分界。

通常情况下,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单元,因此在朗读时应该适当停顿,以示句子之间的衔接。

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或停顿的长短来实现这种分界,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含义。

## 2. 语调的把握古诗文的语调是指诗歌或文章的音调和音律。

在朗读时,需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音调,以使整体节奏更加流畅和准确。

可以通过加重或轻声、高调或低调来突出语句的重点或情感,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3. 篇章的连接古诗文通常是由多个篇章组成的,每个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在朗读时,需要将各个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情感线索进行连接,以使整体朗读更加连贯和完整。

可以通过语速的控制和语调的变化来实现篇章之间的过渡,使听众更容易跟随叙事的线索。

## 4. 韵律的呈现古诗文的韵律是指诗歌或文章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在朗读时,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韵律搭配和节奏变化,以使整体朗读更加生动和有趣。

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音节的延长省略来呈现句子的韵律,从而提高听众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

#结语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朗读者具备良好的语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语句的划分、语调的把握、篇章的连接和韵律的呈现,可以使古诗文的朗读更加生动和有趣。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朗读古诗文的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朗读停顿规则

朗读停顿规则
表1.古诗词朗读停顿
一.按音节划分。通常是两字一顿,五言停顿两次,七言停顿三次。
五言“2—1—2”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2—1”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2—2—1—2”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2—2—1”式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按意义单位划分。通常五言停顿一次,七言停顿两次。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介宾短语)
备注⑴划分时还要兼顾意义,不要损害语义、破坏结构。
⑵当划分规则与朗读习惯发生冲突时,要以朗读习惯为主。如“舜发于畎亩之中”一句,不能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而应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表2.古文朗读停顿
口诀
说明
例句
主谓动宾间
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宾短语的动词和宾语之间联系比较松散,因此,它们之间可以停顿。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主语)(谓语)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动词)(宾语)(介宾短语)
介宾转折前
介宾短语、转折连词前通常停顿。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Fra bibliotek(介宾短语)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五言“2—3”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言“2—2—3”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三.备注
划分时还要兼顾意义,不要损害语义、破坏结构。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不能断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而应断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或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主语)(谓语)(转折连词)
状、发、关联后可断
句首状语、发语词、句首关联词的后面通常停顿。

划分古诗文朗读节奏的方法

划分古诗文朗读节奏的方法

划分古诗文朗读节奏的方法近几年来,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几乎都有检测朗读节奏的试题。

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不少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缺少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呢?首先要理解句意。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

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

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

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也能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自然停顿。

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1、一狼/洞其中。

2、君之病/在肌肤。

3、宋/何罪之有。

二、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如:1、忘/路之远近。

2、恐/前后受其敌。

3、衔/远山,吞/长江。

三、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

如: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五、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1、尝/与人佣耕。

2,俄而/百千人大哭。

六、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如:1、且/人患志之不立。

2、其/真无马邪?3、至若/春和景明。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5可/以一战七、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1、问/(渔人)所从来。

2、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八、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1、泉香/而酒洌。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斗折/蛇行。

4、属予作文/以记之。

九、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如: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十、古词句划分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如: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十一、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 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
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停顿。

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陋室/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六、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1、尝/与人佣耕。

2、俄而/百千人大哭。
七、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
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
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如:1、且/人患志之不立。

2、其/真无马邪?

3、至若/春和景明。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盖/大苏泛赤壁云。
重音读得好,不仅可以突出诗句的含义,而且可以给 人以轻重有致、节奏和谐的美感。所以说,朗读时根据诗的 意思要确定好重音。重音读得自然有力,恰到好处,可以帮 助我们对诗的内容加深理解,也能体现出古诗的音乐美。
二、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1、一狼/洞其中。

2、君之病/在肌肤。

3、宋/何罪之有。
三、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6、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6、故/君子有不战。

7、若夫/霪雨霏霏。
八、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1、问/(渔人)所从来。

2、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九、并列承接等短语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1、泉香/而酒洌。

如何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 ① 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 说》) • ② 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 (《捕蛇者说》) • ③ 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核舟 记》) ④ 学而不思 / 则罔 (《六则》) ⑤ 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岳阳 楼记》) ⑥ 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 莲说》) ⑦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出师 表》)
二、主谓之间要停顿。 • 1、一狼/洞其中。 • 2、君之病/在肌肤。 • 3、宋/何罪之有。 •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5若/毒之乎? • 6吾父/死于是。 • 4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5中的 “若”为代词,作主语;例6中的“吾父” 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三、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 如:1、忘/路之远近。 • 2、恐/前后受其敌。 • 3、衔/远山,吞/长江。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 5、干戈寥落四周星 6、盖竹柏影也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下车引之。 13、生亦我所欲
• • • • • • • • • • • • •
1、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 5、干戈/寥落/四周星 6、盖/竹柏影也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下车/引之。 13、生/亦我所欲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

划分古诗文朗诵节奏的方法

划分古诗文朗诵节奏的方法

【导语】要借助语法知识。

在弄懂⽂⾔句意的基础上,可以⽤语法知识分析句⼦的结构。

先判断⼀下构成句⼦的词或词组,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也能把握古诗⽂句⼦的⾃然停顿。

详细的古诗⽂朗诵节奏的⽅法就让⽆忧考来告诉⼤家,欢迎阅读! ⼀、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1、⼀狼/洞其中。

2、君之病/在肌肤。

3、宋/何罪之有。

⼆、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如:1、忘/路之远近。

2、恐/前后受其敌。

3、衔/远⼭,吞/长江。

三、动词与后⾯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

如: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句中转折连词前⼀般要停顿。

如;1、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2、鸣之/⽽不能通起意。

五、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 1、尝/与⼈佣耕。

2,俄⽽/百千⼈⼤哭。

六、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句⼦,若前⾯有“顾、夫、盖、其、且、⾄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应稍加停顿。

如:1、且/⼈患志之不⽴。

2、其/真⽆马邪?3、⾄若/春和景明。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七、句⼦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1、问/(渔⼈)所从来。

2、再/(⿎)⽽衰,三/(⿎)⽽竭。

⼋、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1、泉⾹/⽽酒洌。

2、扁鹊望桓侯/⽽还⾛。

3、⽃折/蛇⾏。

4、属予作⽂/以记之。

九、骈句排⽐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如: 1、七⼋个星/天外。

两三个⾬/⼭前。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古词句⼀般还按⾳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诗句⼀般按“212”或“221”的⾳节划分。

如:1、故⼈/具/鸡⿉,邀我/⾄/⽥家。

2、绿树/村边/合,青⼭/郭外/斜。

七⾔诗句⼀般按“2、2、2、1”或“2、2、1、2”的⾳节划分。

如: 2、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

3、春蚕/到死/丝/⽅尽。

蜡炬/成灰/泪/始⼲。

总之,能否准确地给古诗⽂划分朗读节奏,关键在于对句意及层次结构的理解。

掌握⼀些古诗⽂的朗读停顿知识,古诗⽂就会变得好读好记好理解了。

诗歌朗诵断句

诗歌朗诵断句

诗歌朗诵断句
诗歌朗诵的断句方式,主要取决于诗句的结构和意思。

一般来说,断句的地方应当是诗句中意思完整的部分,同时也要符合语言的节奏感。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断句建议:
1.根据词组或意群断句:例如,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
每个词或词组之间都可以进行断句。

2.根据韵脚断句:通常古诗词中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
的,这些地方通常是断句的好地方。

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
光”。

3.根据节奏感断句:有些诗句在朗读时会有明显的节奏变化,这
些地方也可以考虑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根据标点断句:古诗词中虽然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但往往使
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表示停顿或强调,例如逗号、感叹号等。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建议,实际朗诵时还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需要进行调整。

最重要的是保持语句的自然和流畅,使听众能够清晰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对古诗文的停顿和节奏的考查,是近几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

要做好这一题型,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

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

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

(《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故/君子有不战。

(《曹刿论战》)(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今/南方已定。

(《出师表》)今/齐地/方千里。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完整版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完整版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古诗文划分节奏的10种方法

古诗文划分节奏的10种方法

古诗文划分节奏的10种方法中学语文古诗文考试中,划分节奏是常考题型,这里分享10种方法。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

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就能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自然停顿。

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1、一狼/洞其中。

2、君之病/在肌肤。

3、宋/何罪之有。

二、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如:1、忘/路之远近。

2、恐/前后受其敌。

3、衔/远山,吞/长江。

三、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

如: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鸣之/而不能通起意。

五、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1、尝/与人佣耕。

2、俄而/百千人大哭。

六、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如:1、且/人患志之不立。

2、其/真无马邪?3、至若/春和景明。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七、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1、问/(渔人)所从来。

2、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八、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1、泉香/而酒洌。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斗折/蛇行。

4、属予作文/以记之。

九、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如: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个雨/山前。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十、古诗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如: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朗诵古诗文诗歌呢?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朗诵古代诗歌和诗文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技巧一.读出韵味。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形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他与现代学生的隔膜,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

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

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

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

如上《咏柳》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

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二.读出情味。

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

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

三.读出意味。

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

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在古诗朗读的过程中,对于适当的节奏划分是十分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诗人更
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也有助于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在古代,人们通过押韵、平仄、句读等方式来划分古诗的节奏,下面将介绍几种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押韵押韵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划分节奏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古诗中,每一组平行的韵脚通常代表一个完整的意象或意思,因此,在朗读时可以根据押韵的位置来划分节奏,使得整首诗在朗读时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二、平仄平仄是古诗中每个字的音调,通常分为平声和仄声。

在朗读古诗时,平声和仄声的交替变化也能够帮助划分出节奏。

通过掌握每个字的平仄,朗读者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停顿,突出重要词语,使整首诗的节奏更加动听和生动。

三、句读句读是古诗中的一种朗读方式,是指按照句子的意思和逻辑来朗读诗歌。

在句读中,朗读者会在句子末尾停顿,然后在下一句开始时自然连接起来,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划分古诗的节奏,并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总之,古诗朗读节奏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而以上介绍的押韵、平仄和句读只
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方法,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好地表达古诗的内涵,让听者更好地领略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知识梳理】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以一战。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句首语气词或连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 .“者”“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肉食者∕鄙5.“而”做转折..连词,“则"在句中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而”“则”在句首则划分其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6.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7.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1)恐/前后受其敌。

(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8.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9.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1)今/天下三分。

(2)今/南方已定。

10.修饰语过长,与中心语之间需停顿仲尼/之文闾里间/见之【课内练习】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其一犬坐于前.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余得遍观群书(5)然则何时而乐也(6)今齐地方千里(7)盖竹柏影也(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下车引之(11)生亦我所欲 (12)而乡邻之生日蹙(13)其一犬坐于前(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5)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16)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1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8)是吾剑之所从坠【课外练习】1、雨雪三日而天不寒2、逸而知人之劳3、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4、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5、时邕才学显著6、惜学术不足尔7、此张公谓我矣 8、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9、闻者皆惮之 10、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11、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12、恐劝令留金也13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14、闻其侄以他事南来15、此其过人也远矣 16、寄一箱于畏斋17、会诏百官言事 18、则清泠之状与目谋19、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20、而不能见吾之面21、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 22、因取旧案反覆观之23、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24、此非公叔之悖也25、掇幽芳而荫乔木 26、结庵守之27、尝于太学见晖 28、欲以妻子托朱生29、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30、拥被覆双足31、解衣以胸温儿背 32、此皆朕所目见33、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34、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35、时军国多事 36、曹操之子冲早慧37、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3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39、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4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1、由是先主遂诣亮 42、时先主屯新野43、欲信大义于天下 44、公输盘之攻械尽45、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46、小将于界外追及牛公47、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48、是无益于楚国者也49、其人不能知而妄对 50、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51、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52、常著文章自娱53、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 54、荆之地方五千里【断句】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1) 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1. 根据句子结构和意群确定节奏
古诗中的句子结构和意群多为平行或押韵,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来确定
节奏。

如果一个句子有多个意群,就需要在意群之间稍作停顿。

例如:
《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可以按照“人
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方式来确定节奏。

2. 重读与轻读
古诗中的字音多为平仄,即由重音和轻音交替组成。

因此,在朗读古
诗时,需要注意把握字音的重读和轻读,以确定每个字的音量和语气。

例如: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床前”、“明月”、“疑是”等词汇需要重读,而“光”、“地上”、“霜”等词需要轻读。

3. 顿停和转折
古诗中经常出现顿停和转折的现象。

在朗读时,需要把握这些顿停和转折的位置,并在对应的位置稍作停顿,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
《登高》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飞流直下”和“疑是银河落”是两个不同的意象,需要在此处稍作停顿,以强调它们的不同。

4. 读与唱的区别
古诗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性,有时候朗读古诗可以表现出它的美感和艺术性,但对于一些特别具有音乐性的古诗,比如唐诗中的“清平调”、“豫章行”,它们更适合唱出来,以表现出它们的音乐特性。

例如:
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以采用唱的方式,以表现出它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以上就是古诗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朗读古诗有所帮助。

朗读古诗文停顿规律

朗读古诗文停顿规律

朗读古诗文停顿规律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不断句的,这对于初学古文的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就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

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夫”、“若夫”、“至”“至于”、“盖”、“故”、“惟”、“其”……在这些词后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又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盖/大苏泛赤壁云。

”2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借助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分开读。

如(1)“今齐地/方千里;(2)可/以一战。

“地方”、“可以”,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

而不能连读。

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

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的朗读停顿
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都对古诗文的朗读停顿进行了测试。

事实上,朗读的停顿涉及对诗文意思的正确理解,涉及诗文的节奏美、音韵美。

仔细研究数年初中教材,觉得古诗文的朗读停顿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古文的朗读停顿
1、主谓之间停顿。

例如:“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该句的停顿表示“乡邻的生活”(主语),“一天天窘迫”(谓语)。

如果诗句到“日”停顿,就变成“乡邻的生日”“窘迫”了,那就不符合文意。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该句停顿表示“其中一只狼”(主语)“象犬一样坐在前面”(谓语)。

可有同学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其意就变成“其中一只犬”“坐在前面”,这也就不符合文意了。

又如“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韩愈《马说》),此句意思是“想与普通马一样”(主语)“是不可能的”,如果读成“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就不好讲。

再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丘明《曹刿论战》),这里的“再”“三”分别是“第二次击鼓进军”“第三次击鼓进军”的意思,均作主语,可有同学读到“而”停顿,就不准确了。

2、动宾之间停顿。

例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句的停顿表示“刻”的宾语是“诗赋”,“唐贤今人”则是“诗赋”的定语。

可有的同学到“人”停顿,那样的“刻”的对象就是“唐贤今人”了,不符合文意。

又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活板》),此句“印”是谓语,“本(书)”是宾语。

“数十百千”意思是“数十、数百、数千”,作定语;如果到“数”停顿,“印数”即“印的数目”,只能作主语,跟后面连起来就不好讲了。

再如“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在此句作动词,“到、去”的意思,在“之”前停顿,全句表示两个动作的承接,若“之”前不停顿,句意就不通。

还有“知/幸与不幸,则/读书也/必专”(袁枚《黄生借书说》),据停顿可知“知是谓语”,“幸与不幸”是宾语。

若到第一个“幸”后停顿,句子就不好讲了。

3、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出”分别是“在国内”,“在国外”的意思,均作“无”的状语,“”入“出”“国”均作单音节词停顿,前后三句连续,就有一种节奏美,音韵美。

反之,到“则”停顿,不但失去节奏美、音韵美,句子也不好讲。

又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诸葛亮《出师表》),到“今”停顿,是因为“今”即“今天”,后面“天下”指“全中国”,不好拆开。

可有同学读成“今天/下三分”,实在是大笑话。

4、补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如“战/于长勺”(左丘明《曹刿论战》),“投/以骨”(蒲松龄《狼》),“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四句停顿后的补语,分别补充说明了“战”的地点,“投”的物品,“告”的对象,“受任”的处境,如果改变停顿,就不顺文意了。

5、并列短语间停顿。

如:“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三句都在并列短语间停顿,读起来很有节奏美。

6、句前关联词及副词后的停顿。

如“乃/重修/岳阳楼”,“苟/富贵,无/
相忘”,“且/壮士/不死即己”,“而/乡邻之生/日蹙”,“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黄生借书说》),加点词单独停顿,不仅因为他们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还有加强语气等作用。

“且”有递进的意思,“惟”有强调的意思。

7、现代的双音节词,在古文中多为两个词,要注意停顿。

如“可/以一战”,“可以”在现代是一个双音节词,中间无停顿,但在古文中多作两个词,“可”即“可以”,“以”即“凭”,所以必须停顿,这样句意就是“可以凭此打一仗”。

8、句末双音节语气词前的停顿。

我发现单音节语气多用在句末,不单独停顿,但若是双音节语气词,则要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两处语气词前的停顿表示对以上判断确定无疑的语气。

若不停顿,“者”连在前面读,其作用就发生了变化,句意也不顺。

9、“也”在句中的停顿。

“也”作为语气词在古文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它多附用在句末,不过它也可用在句中。

如:①“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②“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读课本第六册)例句①②均在“也”后停顿,“也”就表示舒缓语气,若在“也”前停顿,“也”就表示“同样”的意思,句子就讲不通。

二、古诗词的朗读停顿
古代诗歌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歌,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

七言诗2—2—2—1,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五言诗:2—2—1,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词4—2,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也有变化的,七言诗:2—2—1—2,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五言诗:2—1—2,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