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地利人和
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历史典故
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历史典故
摘要:
一、典故背景
- 三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 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二、典故来源
- 《孟子·公孙丑下》
- 孟子和公孙丑的对话
三、典故内容
1.天时
2.地利
3.人和
4.孟子对三者的评价
四、典故启示
- 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 团结协作的力量
- 适用于个人和国家
正文: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个典故强调了在三个因素中,人和最为重要。
这一观点源于《孟子·公孙丑下》,是孟子和公孙丑的一段对话。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孟子与公孙丑讨论战争胜败的原因。
孟子提到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并逐一分析它们的作用。
首先,天时是指适宜作战的天气、季节等自然条件;其次,地利是指作战地点的地形、交通等优势;最后,人和是指作战双方的人心向背、团结协作。
在孟子看来,天时和地利虽然对战争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及人和重要。
因为只有人心齐,团结协作,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孟子对三者的评价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个典故启示我们,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和平时期,人和都是最可贵的因素。
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战争和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珍惜人际关系,才能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历史典故,传递给我们的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团结协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和由来
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和由来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和由来我们经常在战争电视剧上看到“天时地利人和”这句台词,那么它是指什么意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和由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时地利人和解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历史出处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译文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成语接龙顺接:和乐且孺和事天子和光同尘和合双全和合四象和和气气和和睦睦和如琴瑟顺接:白雪难和抱德炀和彼倡此和彼唱此和才怀隋和倡而不和此唱彼和地利人和逆接:昂首望天拔地倚天拔地参天白日升天白日青天白浪掀天抱恨终天碧海青天逆接:天上人间天上无双天上石麟天上麒麟天下一宗天下一家天下为一天下为公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内的城墙、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攻打它却无法取胜。
包围攻打它,一定是遇到了利于作战的时令和气候,既然这样都无法取胜,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形。
地利人和典故
地利人和典故
“地利人和”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这个典故说的是孟子曾经向人解释圣主明君应该是怎样的。
他认为,圣主明君应该施以仁政,不胡乱征苛捐杂税,这样,支持他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当敌人围攻一座小城却无法攻陷它的时候,一定会看当时的天气,以待天时,但是这样仍然没有把握取得胜利,因为小城有地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超过了天时。
同样一座城墙牢固的山城,城内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但敌人进攻时,城里的士兵们都弃械逃跑了,这是因为人心不和,所以地利的优势也就显示不出来了。
孟子认为,“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人和”是最重要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这个典故强调了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性,以及统治者需要秉仁心以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的思想。
天时 地利 人和的意思
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
"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成功的三个重要条件。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商业、政治、农业等。
"天时"指的是外在环境和时机的因素。
这包括天气、气候、地理位置、资源等。
例如,在农业中,适宜的天气和季节可以帮助作物生长茂盛。
在商业中,了解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能够抓住时机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
"地利"强调的是地理条件和环境的优势。
这包括地理位置、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
例如,在战争中,有利的地形可以提供隐蔽、防守或进攻的优势。
在商业中,位于繁华地段的店铺或办公场所,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或合作伙伴。
"人和"则指的是团队的合作和和谐。
这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合作默契、良好的沟通等。
一个充满团结和合作精神的团队,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时机下,有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实现目标。
无论是在军事、商业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以提高成功的几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赏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赏析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杰出的人物,无论是历史上的将军,哲学家,还是政治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可以翻译作“天时不如地势,地势不如人与”。
含义是指在实践中,是人的智慧和适当的交往比天时和地势更重要。
这句话的背景是关于春秋时期英雄孙子和关羽的故事。
孙子想要进攻赤壁,因为这里曾经有人把他进攻被击败,而当时的天气条件似乎也不是很有利,但孙子却不以为然,而是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暗示着孙子没有因为几乎不可能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而放弃进攻的决心,而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斗志来获得胜利。
当今时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可以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已经在竞争中激烈展开,改变往往是需要人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如果有足够的注意力和资源去把握时机,把握好机会,然后采取正确的行动,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成果。
实际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机会是人的战利品,而不是天时和地利。
这句话还启示我们,在行动前充分思考,而且“以人为本”,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更好的条件。
即使在困难时刻,也要通过努力和毅力,解决问题,成就自己美好的未来。
其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展示了责任和勇气。
责任是指,面对困难,不能指望他人或外力帮助自己,而是要自己站出来,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改变一切。
勇气是指,当困难出现的时候,能够面对它,而不是因为显而易见的困难就放弃,而是要用一种积极正面的态度去应对,去勇敢地面对挑战,去一步一步的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总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启发了无数的读者,鼓励他们不要被外界环境所左右,而是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困境,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目标。
有志者,事竟成,不负苦心人。
- 1 -。
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历史典故
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历史典故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典故都告诉我们,天时、地利和人和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天时和地利对于取得成功很重要,但人和的团结和合作更为关键。
下面将通过几个历史典故来解释这个道理。
第一个典故是关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和齐国之间的故事。
当时,楚国和齐国都想要征服对方,于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楚国的国君想要借助天时和地利来取得胜利,他相信自己的军队强大,而且地理位置优越。
然而,楚国的军队在战争中屡战屡败,最终失败了。
相反,齐国虽然军队实力较弱,但他们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形成了人和的力量。
最终,齐国取得了胜利。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天时和地利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人和的力量同样重要。
第二个典故是关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当时,曹操率领强大的军队想要征服孙权和刘备。
曹操拥有天时和地利,他的军队实力强大,而且占据了战略要地。
然而,孙刘联军通过联合起来,形成了人和的力量。
他们利用火攻等战术,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
这个典故再次证明了人和的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个典故是关于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率领船队多次下西洋,开辟了贸易路线。
郑和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了天时和地利,他还注重与当地人的友好交往和合作。
他尊重当地文化,与当地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为他的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郑和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和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通过以上几个历史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商业活动中,人和的团结和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天时和地利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优势,但只有通过人和的力量,我们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尊重彼此的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团队合作中,我们都应该牢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成语故事之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前言】: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中国成语古今同用,百代甄选,留存者皆为精华,传承至今。
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成语故事之天时地利人和。
【成语】:天时地利人和天的成语、和的成语接龙【拼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解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举例造句】:咸渊想了一会,道:‘行兵须要天时、地利、人和。
为今之计,地利、人和倒用不着了,是要讲天时了。
’ ★清·刘璋《斩鬼传》第八回【拼音代码】: tsdh【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例句】:(1)五十年前的今天正逢天时地利人和,那时姥爷您玉树临风,英俊潇洒;姥姥您美丽大方,气质端庄,你们在天地的见证下,亲友的祝福中,踏入了婚礼的殿堂。
(2)红队在主场与黄队进行足球赛,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结果却输给了与其实力相当的黄队。
(3)今年天时地利人和,是获得丰收的重要因素。
(4)天时地利人和,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国强业盛家旺,恭祝好夫妻情深意长。
花好月圆辰佳,昭示心有灵一世情缘。
(5)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6)我就知道,天时地利人和的不仅是欢喜,还有错过和遗憾。
比如我和你。
独木舟(7)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命中注定要形成的事总是来得平坦分明。
安妮宝贝(8)所以说,韩朝关系能否取得突破还差临门一脚,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条件是否能同时具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古语是在强调人在面对事物时,天时、地利因素固然重要,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更为关键。
在历史上,有许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的事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
1.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在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堪称是兵家必争之地,而赤壁之战则是一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孙权的东吴军与刘备、诸葛亮联军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这场战役的胜利,既得益于赤壁的地利,也凭借了孙刘联军的策略和团结一致。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地利与人和的结合,使得曹操的大军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2.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也是一个充分体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案例。
当时的英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包括丰富的煤矿资源和便利的运河系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但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背后,是无数勤劳智慧的工人和发明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创新。
地利虽好,但没有人的智慧和努力,也难以实现工业革命的辉煌。
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利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的智慧和努力。
地利再好,也需要人去利用和开发;而天时再适宜,也需要人去把握。
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深刻内涵。
回顾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适用。
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中,只有将天时、地利与人和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发展。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人生不断地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而如何把握机遇,化解挑战,实现自我发展,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将天时、地利和人和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命运。
在职场中,天时、地利和人和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天时,在职场上往往指的是时机和机遇。
有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一个机遇的把握,往往能够让一个人事业蒸蒸日上。
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
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篇一: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1蜀国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伐魏,却都以失败告终2晋国的智伯水淹赵氏,结果反被赵氏所灭3前苏联对法西斯德国的卫国战争4武王伐纣,牧野之战5抗日战争6淝水之战7长征.好多好多【篇二: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1 德军进攻苏联初期,闪电战取得重大战果,在莫斯科城下遭遇寒流,装备全部失效.而苏联援军赶到,最终苏军击退德军.2 前秦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前线发生哗变,落下草木皆兵的失败战例.【篇三:地利不如人和的例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历史上的反面例子有哪些? - 知乎登录加入知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历史上的反面例子有哪些?如题,能具体点的比如占尽地利,与人和,却被占了天时那一方压制的。
显示全部关注者32被浏览4776添加评论分享邀请回答关注问题写回答6 个回答默认排序男公关……天时:政治军事经济等环境地利:地理环境人和:民心所向我感觉朱棣造反……错了,靖难……就全占了……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生于塞外,长于关中,求学于边城。
想知道的总是太多,而时间却又太少。
5 人赞同了该回答好问题。
天时,代表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中国历史上,简单的来说有两条,一是统治阶级的扩大化。
士族取代贵族,然后庶族再取代士族。
二是中央集权,但是中央内部分权。
地利,代表的是对抗双方的外部条件和地缘优劣。
中国地理,简单地来说也有两条,即北方相对于南方有优势,西方相对于东方有优势。
人和,可以包括民心所向和各自集团内部的凝聚力等。
确定了三者的意义,其实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这句话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越大,这句话就越不合适。
人和的作用可以在一两场战役里表现得很明显,效果可以持续几十年,典型的例子有钓鱼台之战,采石之战,淝水之战等。
地利的作用可以在一两个国家之间表现得很明显,典型的有五丈原之战,九国伐秦之战等。
但是天时作用于成百上千年,可以跨越好几个朝代。
当士族将要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司马家顺顺当当就可以取代曹魏。
《五谷丰登》成语故事
《五谷丰登》成语故事
《五谷丰登》是一则古老的成语故事,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富庶繁荣的神话国度。
在这个国度里,农民们勤劳耕田,天时地利人和,粮食丰收、五谷俱成,生活富足,百姓幸福安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如此的美好。
它也告诉我们,努力工作是生活的基础,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不断的奋斗,我们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幸福的未来。
此外,这个故事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的重要性。
天时指人们在某个时间段内所处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地利则指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土地状况。
这正是五谷丰登的基础条件。
通过这个故事的阅读,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像当时的农民一样,拥有勤力耕耘的精神,不断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活中的机遇和优势,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努力追求自我提升和发展,实现自我的理想和目标。
总之,《五谷丰登》这则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让我们深入体会到努力工作和环境的重要性,并带领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追求幸福和成长。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历史典故
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历史典故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至理名言,早已成为人们的信条,也在历史中获得了充分的印证。
它讲述了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在取得成功时,不仅需要天时、地利的相助,更需要具备团结合作的精神。
首先,天时不可忽视。
天时指的是大自然的力量,如气候、地理环境等。
历史上有不少例子表明,合理利用天时可以带来巨大的优势。
比如,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农民通过对季节特点的准确把握,合理选择种植作物,增加了农田的产量。
同样地,天时的变化也会对战争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战争中,厚积薄发的国家或军队能够抓住天时的机遇,以胜利者的姿态崛起。
然而,天时的力量并非不可抵挡,因此必须寻求地利。
地利与天时相辅相成,是取得成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
地利指的是地理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一方面,地理环境决定了生产力的不同,例如沿海地区在贸易和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另一方面,地理资源也对科技和军事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埋藏着丰富煤矿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时代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因此,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须充分发挥地理优势。
然而,尽管拥有天时和地利,如果没有人和的精神,很难取得长久的成功。
人和指的是个体、团队或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和谐。
历史上,许多国家或民族在征战中取得成功,却因内乱分裂而最终衰落。
人和的团结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实现持久的繁荣。
国家之间的和谐合作也是人和的表现,只有通过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方式,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至理名言在历史上得到了多次验证。
它提醒人们,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抓住机遇和拥有资源,更在于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只有天时、地利和人和三者相得益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无论是个体、团队还是国家,都应该以此为指导,共同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孟子》里的10个成语典故,寓意深刻,值得收藏!
《孟子》里的10个成语典故,寓意深刻,值得收藏!1. 天时地利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即当今的历史潮流,“地利”就是地理形势,而“人和”就是指人际关系。
想要取得成功,这三者缺一不可。
2. 出尔反尔《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要警惕啊,警惕啊,你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别业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
3. 同流合污《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言语和不好的风俗相和,行为同不好的世道相符。
指跟随坏人一同做坏事。
4.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战斗已经打响,双方短兵相接,失败的一方败走。
有一个士兵只后退了五十步,他去嘲笑那些后退一百步的士兵是贪生怕死,这样做是对的吗?5. 缘木求鱼《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用武力去满足自己称霸天下的欲望,就如同去树上寻找鱼一样。
6. 左右逢源《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做学问有很深的资质,便可以做的得心应手,学的十分顺畅。
7.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篇》“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有仁爱之心的人,便可以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你不要再疑虑了。
8. 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人之忌,在好为人师。
”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成为别人的老师。
9. 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依靠力量诗人服从的,并不能够使人心服。
而用德行使人信服,才会使得人心悦诚服。
10. 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为人只有对于一些事情不去做,才可做成另一些事情。
地利人和【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地利人和【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地利人和大家一定是知道的,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孟子·公孙丑下》,在这篇文章里就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注音】dì lì rén hé【典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释义】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
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与“天时”连用【结构】联合式【近义词】得天独厚、天时地利【相反词】内外交困、逆水行舟、众叛亲离【押韵词】首肯心折、鹗心鹂舌、潦草塞责、翻唇弄舌、玉楼金阁、朝攀暮折、更弦改辙、天人路隔、聊以塞责、三从四德。
【年代】古代【灯谜】天不作美【英文】geographicalconditionsandgoodrelationswiththepeople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有人问孟子怎样做才能算圣主明君。
孟子说只有用仁政来治理天下,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拿打仗来举例,敌人会利用地势与天气等优势据城抵抗,如果城内居民讨厌暴政,他们会纷纷起来反抗,开门迎接对方。
【成语示例】虽然犯了一次错误,红军已卷土重来此地利人和之边界,前途希望还是不恶。
毛泽东《井岗山的斗争》【其它使用】◎ 例如缘木求鱼、杯水车薪、水深火热、箪食壶浆、事半功倍、一暴十寒、知人论世、出类拔萃、天时地利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名言佳句,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 这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难合并,人生中是难得几度的啊!◎ 因为他家的酒店,开在行人往来不绝的十字路口儿上,再加上方青山夫妻会做生意,待客既热情又周到,站住了地利人和,所以买卖越做越兴旺。
◎ 这说来轻松,但也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词类符号】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人名;姓氏;名字;地名;机构名;其他专有名词;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语素字;非语素字。
天时地利人和的真实例子
天时地利人和的真实例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事例有:赤壁之战、将相和、六出祁山、淝水之战、牧野之战。
1、赤壁之战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底定中原,雄兵百万,夺取荆襄,更兼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横槊赋诗,骄横不可一世,大有一战荡灭孙刘,甫定江南之势,可谓占尽天时。
同时占据长江北岸,也拥有一定地利优势。
东吴兵力仅有十之二三,能依托者,唯长江天险和训练有素的水军,最终能以弱胜强,也就是凭借长江和水军的优势,火攻奏效。
更为主要的,东吴内部开始时为曹军气焰所震慑,力战还是降曹,主张不一,但所幸的是孙权不仅意志坚定,而且统一思想,联刘抗曹,最终双方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战胜曹军。
2、将相和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定让他下不了台。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3、六出祁山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克定中原,可谓做了充足的准备。
首先,他在外交上稳住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并准确抓住了曹魏新帝登基,政局不稳的绝好时机。
其次,他通过数年与民的休养生息,积攒了足够的军粮和兵丁,并全面扫除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隐患。
他抓住了叛将孟达的反复心理和其在曹魏的关键地位,成功转移了司马懿等人的注意力。
在做好这三项万全的准备之后,他才正式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
在首次北伐中,由于诸葛亮准备充分,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孟达叛变,使司马懿不能左右兼顾。
故而蜀汉一出汉中便势如破竹,迅速攻陷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将西凉半数之地全拿到了手中。
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故事
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故事导读: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示例(一)官渡之战简述:曹操占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以正义之师的名义攻打袁绍,袁绍手下纷纷反叛投靠曹操,曹操一举灭掉比自己强大的袁绍。
故事梗概: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
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
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
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
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
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
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全部粮草。
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
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
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示例(二)赤壁之战简述:孙吴联军借助长江天堑,以及北方兵不习水战等地理条件,一把火烧掉了曹操83万大军。
天时地利人和文言文
天时地利人和文言文一、原文及注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字词注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 环:围。
- 池:护城河。
-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 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天下:震慑天下。
- 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
道,指儒家推崇的仁政、王道。
- 畔:通“叛”,背叛。
二、文章翻译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幼儿成语知识地利人和成语故事
幼儿成语知识地利人和成语故事
地利:地理条件优越;人和:得人心;人心齐。
地理环境和人事关系方面的条件都很有利。
成语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成语繁体:地利人咊
成语简拼:DLRH
成语注音:ㄉ一ˋ ㄌ一ˋ ㄖㄣˊ ㄏㄜ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地利人和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与天时连用。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v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和,不能写作合。
近义词:得天独厚、天时地利
反义词:内外交困、逆水行舟、众叛亲离
成语例子:虽然犯了一次错误,红军已卷土重来此地利人和之边界,前途希望还是不恶。
(____《井岗山的斗争》)
英语翻译: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
成语谜语:天不作美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人问孟子怎样做才能算圣主明君。
孟子说只有用仁政来治理天下,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拿打仗来举例,敌人会利用地势与天气等优势据城抵抗,如果城内居民讨厌暴政,他们会纷纷起来反抗,开门迎接对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地利:作战的有利地形,或防卫工事。
人和:指人与人的关系和睦团结。
办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尤以人和最为重要。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有人向孟子请教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圣明英达的君主。
孟子说:“我认为圣主明君是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的,这样顺从、支持他的人就多,反对他的人就少。
我的意思就是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随便举个例子,例如有座小城,敌人久攻不下,敌方肯定会利用适合作战的阴晴、寒暑、雨风等有利天时,可是仍不能攻下它。
因为这座小城占有地形上的优势,城高池深,这种地利超过了敌方的天时;同样的一座山城,城墙很牢固,而且兵强马壮,粮食充足,但是敌人来了,城内守兵弃城逃跑,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呀!这就证明了我的主张:靠疆界是无法限制百姓的;守卫国家依靠地势险峻也是靠不住的;同样,想用武力也不能长治久安。
如果你不施行仁政,百姓就不会听从你,而且还会搞得众叛亲离,那么你不是注定要垮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