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理论学习一20180504
新课程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新课程教师理论学习材料走进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新课程基本理念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3、课堂中,课程的授受知识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
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梳理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时间管理策略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运用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
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
的色彩等)、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
努力管理策略
激发内在的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
败的标准、正确归因、自我奖励
学业求助策略
学习工具的利用(如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电脑等)、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如善于李阳老师的帮助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与讨
论)
学习的分类
加涅按学习水平分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
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按学习结果分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梳理汇总
学说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
说
神话起源说
宗教、朱熹
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是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心里起源说
孟禄
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
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一师
孔子
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
三学
官学、私学、书院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代表著作
主张
教育学萌芽阶段
孔子
《论语》
1.有教无类;2.主张“仁”和“礼”;3.因材施教;4.启发诱导(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5.学思并重;6.温故知新
——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
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新课程知识
1.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2.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内容。
4.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新课程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教育转变。
7.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8.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
9.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10、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
1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__________和创新精神。
12、语言技能目标中的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________,又是学习的_________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2、阅读下列一则故事,谈谈它给我们的启示:三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传说震动了某地三座庙内的和尚,他们决心用实际行动改变人们对和尚的看法。
第一个庙的小和尚原先是轮流挑水,路太远了,挑水回来很累。
于是,三个小和尚商量,咱们把路程分成三段接力挑,水缸很快就满了,人也轻松。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1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最新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点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点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着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二、心理学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三、新课程知识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汇总.doc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汇总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2018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练习试题
2017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练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C )A.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基本身心规律2. 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B )A.130 B.140 C.150 D.1603.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 C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4.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D )A.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自我控制5.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A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6. 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 B )A.女优于男 B.大致相等C.男优于女 D.中国人相等,外国人不相等7.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A )A.概念学习 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 D.符号学习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C )A.均衡发展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又慢9.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
这是条件刺激的( D )A.一般化 B.具体化 C.分化 D.泛化10.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C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定向11.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C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12.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D )A.生活焦虑 B.择友焦虑 C.缺钱焦虑 D.考试焦虑13. 发现学习是属于( A )A.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B.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C.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D.交互式的教学策略14.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C)A.注意 B.需要 C.动机 D.兴趣15. 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 C )A.健康的人格 B.健康的习惯 C.健康的心理 D.健康的生活16. 完形——顿悟学说的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A )A.苛勒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布鲁纳17. 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 B )A.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调节策略 D.监视策略18. 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D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问题检验 D.问题解决19.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B )A.行动 B.内化 C.执行 D.泛化20. 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 A )A.形成性评价 B.定性评价 C.定量评价 D.考查性评价21.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A)。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新课程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新课程知识第一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新课程知识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新课程知识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记录
2009、9、21
内容
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体
会
教育改革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这个说法绝没丝毫夸张。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一百年后,中华民族就有可能成为劣等民族。这个危险是现实存在的。现在学校、家长、学生不得不为分数发愁,分数是培养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合格人才的手段。我认为发展教育事业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关系到我们人才的事情,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要靠有较好素质的人来推进,因此,做好素质教育工作的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分。同时很容易明白,做好素质教育,需要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
时间
2009、11、19
内容
重视情感投资,培养和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习氛围
体
会
积极的情感是实现学教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心态、情绪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取知识。轻松的关键在于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轻松愉悦感,教师就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要富有激情,要增强亲和力。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无声地教育学生,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老师的情操和观念,而且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所爱慕老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
时间
2009、12、20
内容
提高自身素养 营造和谐高效课堂
体
会
亲切的语言与仪态使陌生的师生关系和谐亲近,这种“和谐”源自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对待自己的劳动对象的基本态度,更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已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和实验所证明。让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
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第一篇: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新基础教育”的基本思想1.根本目的:三个创新1999年: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和创新型学校。
2004年,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
2.研究内容:三个“层面”:(1)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3.成功标志: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4.预期效应:2004年:实现校园“四还”:(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2009年:实现学校“五转型”:(1)价值提升、(2)重心下移、(3)结构开放、(4)动态生成,(5)动力内化。
5、主要理论:1999年:“三观十性”:(1)价值观: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
(2)学生观: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3)学校教育活动观: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
2004年:内涵“十新”:(1)学校教育价值观——生命性: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2)学生观——“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聚集到“具体个人”的概念上。
(3)培养目标——培养健康、主动发展的人:具有“诚实守信”的为人之德、“承担责任”的行事之德、“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和“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通过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把握确定性。
(4)课堂教学价值观——三层次重建论:一是各学科共通层面上的价值观,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二是具体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知识、认识;路径、视角;方法和策略、运算符号和逻辑;经历和体验;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
三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全过程的价值(一是把书本知识组成结构链,单元教学内容的组织,“长程两段”的教学设计。
新基础教育理论概要
新基础教育理论概要一、叶澜教授简介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同时,还是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
二、新基础教育理论学术观点和体系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其核心理念是:教育应直面人的生命,应影响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健康全面地发展。
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越来越吸引国人的耳目视听,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愈显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以下简称“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
在探索性研究结题后,课题组成员于1999年5月紧接着开始了推广性、发展性研究,该课题于2004年5月结题。
(一)新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作为“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的延续性项目,发展性研究与前者相比较,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发展性的区别。
在探索性研究中,主要对学校变革中的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两大方面展开了研究,但尚未进入到学校整体变革的层面;主要对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这两大领域进行批判性分析,重建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化。
发展性研究将“学校变革”的主题,集中和提升到“学校转型性变革和创建新型学校”上,确立了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21世纪新型学校的研究目标,明确了“成人成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方式,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教育转型性变革研究,达到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的变革与学校整体转型相互实现的目的,以实现世纪初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转型性变革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的相互推进和更新。
新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资料全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资料一、新的教学观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 增强能力. 发展个性. 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 即相当于老师的“教” . 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 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 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 “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
现代的课堂教学. 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 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
教学的外在价值. 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
教学的内在价值. 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
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 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
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
教师所要做的. 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一、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定义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是指那些在教育领域中普遍适用、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概念、原则、方法和理论。
这些理论知识是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育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石。
二、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分类根据应用领域和研究对象的不同,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分为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多个方面。
1、教育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础。
2、学科教学理论:包括各学科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理论,是指导学科教学的关键。
3、教育心理学理论:包括学习心理、发展心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理论,是指导教育心理实践的核心。
三、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1、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为教育者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理论知识,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3、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培养创新思维: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持。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不断加强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的质量。
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辅相成,以下哪个选项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A.填鸭式教学B.探究式教学C.讲授式教学D.任务驱动式教学2、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A.以学生为本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D.强化基础训练3、在处理学生情感问题时,以下哪种方法最为恰当?()A.忽视学生的情感问题B.压制学生的情感问题C.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情感问题D.放任学生的情感问题4、下列哪个选项最能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A.照本宣科,不求甚解B.糊弄了事,马马虎虎C.认真备课,严谨治学D.敷衍了事,得过且过5、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下列哪个选项最能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A.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B.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C.创设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D.传承传统文化二、简答题1、请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并阐述其对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新基础教育理论学习摘要
新基础教育理论学习摘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陈红玉《怎样提升班主任的专业品性——基于生命成长教育的价值取向》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摘要:中小学教育中的班级建设实践与师生的生命成长有着多维的关系。
而当前班主任的工作实践存在着教育性的缺失,研究性、创造性的缺失,发展性的缺失等诸多内在问题。
这一状态是班主任的观念偏差、行为实践失当和外部支持系统缺乏的综合产物。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内外条件的转变,为班主任的生命成长和工作实践的专业品性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
当代班主任可以努力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价值意识,凸现班级建设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价值;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主动意识,实现教师主动发展与学生主动发展的相互玉成;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研究意识,在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工作的前提下开展改革;提升班级建设改革的发展意识,成班级建设之事,成师生发展之人。
关键词:生命成长教育,班主任,班级建设,专业品性班级生活是学校教育生活的核心构成之一。
以动态发展和多维关系的视角透析班级生活时,就可以发现,班级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班级与学校之间等多重主体多维互动、动态生成的学校生活,而且是班主任与学生生存于其中的生活。
正是在这一生活中,学生与班主任的生存方式及其具体的实践活动,直接生成着他们的生命质量。
在我们参与的班级建设改革实验中,我们探索着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基础上的班级建设工作。
在这一建设富有生命气息的班级生活过程中,班主任的生命发展本身,就构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直接的影响力量,并在这一实践活动之中,生成着新的班主任生命存在状态和生命质量。
本文重点阐明的就是:是否需要、是否可能、并如何在班级建设改革中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品性,形成班主任新的生存方式,提升当代中国班主任的生命质量。
一、认识班级建设改革与班主任生命成长的关系如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是班级建设改革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
当我们将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作为自觉的价值取向时,班主任的生命成长问题,就开始凸现出来。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作者:杨晓慧杨俊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19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任何的教育体制改革都会面临着改革与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改革行动者与改革之外的评价者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也正是“新基础教育”从开始实行以来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矛盾,“新基础教育”采取了将评价实行于所有的改革的探索与与实行之中,使具有评价权利的评价者能够对实际问题有所了解,加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同时也使改革者能够融合评价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使教学改革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的实践资源与材料,并将课堂教学评价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融合、相互支撑。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一、对于“两类”改革之间的关系的探究怎样来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评价,是“新基础教育”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的严峻的问题。
为什么说其严峻呢,因为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抑制了教师对教学的改革行动,导致教师在实行改革前顾虑太多: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怎么办?由于改革导致的学生积极性过高产生的课堂纪律乱怎么办?以及教学改革之外人员的评价,教师职称、教师荣誉等问题也是其进行评价的标准。
特别是面临关系到学校社会地位、名声荣誉、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都是我们无法直接进行有效解决的。
在实际生活中,任何的教学体系改革都会面临着改革进程与当前所固有的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改革推动者与实验之外的评价者之间的矛盾。
前者属于如何进行评价的问题,后者则为改革应该由谁来进行评价的问题,这两个矛盾直接造成或者说影响了,在改革进行中过程中对评价进行改革。
因此,部分人认为,“评价改革”要先于“教学改革”,我们在也会经常在经验丰富的实践者中听到“只有革新考试制度,才能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思路来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完善,近些年来,为了有效改革这一问题,不少人对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案和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反映:这种评价制度比应试教育要考的内容和形式还多,并不能适合素质教育的本质,不是解决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解决方法。
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1)
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1)一、教育法规、教育教学方法原理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全面发展,面向全体2.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4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5、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6、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8、义务教育法对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有何要求?(1)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
(2)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
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
(3)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
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9、、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权利是如何保护的?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
传统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后现代教学理论流派等是今日我们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的思想资源。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课堂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
如果说,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是为了弄清什么是当今中国学校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有价值和最为根本的目标;那么,课堂过程观的重建,则要回答在价值观认定以后,教师需要怎样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并如何以新的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实现新的价值观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
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也是我国当今学校课程、改革深化的必“遇”之题。
我们在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提出这一任务,故“重建”是相对于长期形成的、在传统教学论中被确立稳固地位的观念,在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至今还相当普遍甚至相当顽固地现实存在;“重建”不只是满足于理论的批判、观念的更新,还力图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实践形态;“重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追求和任务,也是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和交互作用的产物。
一课堂教学过程(以下简称“教学过程”)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从理论角度上看,历史上有过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的激烈争辩,如今又有可以后现代为其总称的多种教学论流派的风起云涌。
这些都为我们重建课堂教学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传统教学论的经典之作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但对解放后我国教育界影响最在的则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教科书。
可以说,这本教科书是赫尔巴特理论的简单化和操作化的产物,也是俄罗斯文化和20世纪中叶苏联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
其中关于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课堂教学中心的“三个中心”论;教学过程由“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组成的“五环节说”;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论”的基本哲学立场,教学中要贯彻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直观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性和连续性,巩固性,可接受性等“六大原则”;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九大教学方法”等,当时几乎做到每个教师皆知。
而且还通过学校中教师“老”带“新”、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流传至今。
它之所以在实践中能长期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操作性强,以教师为中心。
其后果之一也正是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角色和简单的操作需要,封杀了教师在理论和创造意义上探索教学工作的需求。
本文要突破的传统教学过程观主要是指凯洛夫的理论和实践形态。
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主义教学观,开了现代教学论的先河。
他的学说和实践曾像台风一样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刮过,带来过兴奋和行动,但并未持久。
解放初又很快被带上了资产阶级反动教育理论的帽子,受大张旗鼓的批判,在实践界没有地位,即使在当进的理论界,真懂杜威的恐怕也不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逐渐重新认识杜威,重新认识这一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对我们冲出传统教学理论樊笼的价值,也促使我们深思杜威的理论为何在实践中常不得其真髓,并常与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提升教育的知识含量的需要相冲突的原因。
但不管怎样重新认识,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不可能原样地再现。
杜威现代教学理论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研究与关注,以及其后诸多新的教育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诞生,使现代教学论没有停留在杜威,而是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
中国教育界较熟悉的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的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等。
但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教学实践界影响最大的可算是目标分类理论,其原因恐怕也在可操作性强以及效果的可测量性,符合盛极一时的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
尽管教育理论界还介绍、翻译了不少关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的著作,然而其影响大多还停留在书本上或讲座中。
约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随着国内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又掀起了一次翻译、介绍和研究国外相关理论的高潮,其关注点集中到可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的诸多教学理论流派。
后现代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师生关系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他们否定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提示其意识形态的隐蕴和不可规避的主观性;他们反对以记忆、强化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关注认识、智力因素的学习理论,主张肥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襀和发展过程;他们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提倡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并主张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与对活动态推进教学过程。
就其具体批判的对象来看,后现代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在指向传统教学观上是一致的,只是更为坚决、彻底和深入;就其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来看,后现代教学论对现代教学论的超越主要是在方法论和元认知的层面上的超越。
他们批判简单还原、二元对立和基于分析思维和逻辑建构的方法论;批判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标的认识过程论;他们猛烈地并从多侧面、多层次攻击了现代教学论作为前提性认识基石的知识观,从而使整个“大厦”出现倾倒之势。
但是,后现代观所普遍存有的过度批判、怀疑、解构以及对不确定性、偶然性等方面的过度推崇,不仅在给人巨大震动和兴奋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其存在着偏激和否定性弥漫化的问题,而且还使其自身也缺失了存在的根基,削弱了对现实教育世界变革的作用力度和可能性。
就我国目前状态看,一些课程改革的先行学校,相当多的是把这些观点体现在新创设的“研究性”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而学科课程的教学还是采取较稳妥的传统方法,以确保改革背景下的升学率的“万无一失”。
以上十分概括且个人化的述评,大致勾勒并表达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对已有多种教学观所提供的理论资源、他们对中国学校教育实践(历史的、现实的)主要影响的认识和评价。
这对明晰我们研究的立场和追求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还需要再作提炼的是:透过不同的观点与答案,寻找出共同的、反复讨论的问题。
正是这类问题构成了教学过程研究的框架,是我们也必须探究和作答的问题。
经过初步的分析和对教学实践的长期研究、观察,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有三:第一,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不可取代的基本任务?第二,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及其内在关系结构?第三,如何认识教学过程展开、进行的独特内在逻辑?三个问题的内在关联和指向,又可以将它们合成一个问题,即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学校为襀教育目标而进行的人为活动,是由被策划者认识了的人类需要所造就的,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就是对有效襀这些需要的活动构建的合理性的认识。
因此,“如何认识”就成为我们对教学过程提问的基本方式。
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谈一些我们至今为止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也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努力创建的新质。
二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不可取代的基本任务?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说到底是“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与“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的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自古至今每个人都有的,与生命、人类经历共存的学习成长方式。
人类之所以有了这种凡人皆有、无可剥夺的学习成长方式以后,还创造了专为儿童学习成长服务的学校机构及教学活动,是因为人类社会随着自身的发展,又创造了一个以符号及其运作方式为表征和形式构成的精神文化世界。
粗略地说,精神文化世界就其内容而言,最初只是人对实体、经验世界的一种记载和表达,而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分工以及对世界、自我认识的丰富化和系统化,逐渐地形成当今我们称之为科学、哲学、艺术、技术等多种符号和体系构成的丰富的学科世界;就其功能而言,最初只是一种独特的符号记载方式,而后,籍助于专门的学习与教育,又成为代际流传和掌握者之间相互交流和研究所必须的基本工具。
然而,精神文化世界最重要的功能是特有的双重开发功能;一是对不断满足人类丰富多样需要和社会发展的人类实践的开发功能;二是对每一个学习者精神世界和创造潜力的开发功能。
正是这两种功能,使精神文化世界对人类和个人具有了重要的、不可缺失的发生价值,而且,也使其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建构起双向多重的交互作用和彼此创生的关系,使人类两个独特的、创造而生的世界的发展,具有了源源不断的内动力。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教学与精神文化世界的逆向关系,它虽应人类学习无法直接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学到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而生,但又具有为精神文化世界的延续、发展提供新的“人源”的重要任务。
随着精神文化世界的创造日益以各种方式渗透、转换到现实世界,并不断地创造新的现实世界,人类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已经超出了上述精神文化世界需求的范围,且日前普遍、日益提高。
今日,基础性的学校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一切社会成员进入职业的必要条件,成为每个儿童人生历程中的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而专门意义上的学习,也将越来越成为人终身发展的需要。
对于儿童而言,这样的学习活动,在今日的学校还是主要通过以“课”的形式进行的教学过程来未完成的。
然而,不管人类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达到普遍化的程度,不管学校教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不断地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所面临的基本任务的性质,不同于“日常情境中学习成长”的性质这一点不变,那是进入符号抽象意义的精神文化世界所必须的学习,与通过日常生活实践获得现实世界生存经验意义的学习之区别。
如果没有这样的性质区别,那么,学校教学这种专门的、人为的学习形式就失去存在的根基。
也许,这就是人类教育史上屡次出现的学校教学彻底回归生活世界,或以生活世界学习方式组织学校教学的思潮和实践,都不能持续长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人们对教学基本任务的认识没有变的结论,也不能认为教学任务与人类和儿童的经验世界无关。
在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被直接规定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的文化知识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把教学过程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以记忆和练习为主的被动接受过程。
它忽视了文化知识与人类及儿童经验世界的丰富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