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飞石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正式版

露天矿飞石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正式版
露天矿飞石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露天矿飞石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正式版

露天矿飞石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露天矿爆破事故主要有爆破飞石、早爆、迟爆、拒爆。而在露天开采中,30%以上的爆破伤人事故是由于爆破飞石所造成的。飞石是露天采矿场的爆破的重要危害之一。如何控制露天矿山飞石,保证人员安全呢?

1.飞石事故产生原因

露天采矿场的爆破过程中,炸药在岩土中爆炸后,产生巨大的能量,其中部分能量用于岩土的破碎,其余的能量将产生热、振动、声音和飞石。大量事实表明,爆破飞石的产生,主要是炸药爆炸使岩土

破碎后过多的余能在炮孔孔口,最小抵抗线方向的效应。因此,在露天矿的台阶深孔根底处理、大的二次破碎,以及刷坡等爆破作业中,能否提高炸药能量对岩土破碎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岩土的抛掷,从而少产生或不产生飞石。此外,爆破飞石产生后,飞石抛掷距离的大小,则是能否造成飞石危害的关键。但是,影响飞石抛掷距离的因素很多,主要的有:爆破作用指数n值越大,飞得越远;爆破参数越不合理,飞得越远;堵塞质量越差,飞得越远;顺风时风速越大,飞得越远;主体抛掷方向的飞石,比其它方向飞得远。根据上述分析,为了达到控制飞石的目的,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深入现场,结合实

际,在生产中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飞石事故控制与防护

(1)爆破方法的选择

根据药包在岩土中爆破形成漏斗坑的大小,可分为松动、加强松动,标准抛掷和加强抛掷四种类型的药包。当爆破作用指数n≤0.75时,爆破后不会有破碎的岩土抛到漏斗边缘以外而形成可见的漏斗轮廓,只有破碎后因体积增加而隆起的现象,这就是松动药包,即松动爆破。这样的松动爆破没有飞石,无疑是符合大顶露天矿特定条件下的爆破方法。当我们在爆破作业中,将炸药单耗取得很低时,实现了松动爆破,但爆堆太紧,大块较多,挖

掘机挖掘确有一定困难,作业率低,生产效率不高,一线员工反映强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又采取逐渐加大药量的措施,成为略带抛掷的加强松动爆破。爆破结果,虽有少量抛掷高度不大,也未出矿坑的飞石,而爆堆较松软,大块率极低,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后的爆破实践表明,这种以飞石不出矿坑为限的加强松动爆破,是更适合大顶露天铁矿特定条件的爆破方法。

(2)台阶深孔爆破参数的优选

炸药单耗。炸药单耗过大或过少,必然改变爆破方法,增加飞石的数量及抛掷距离或挖掘困难,效率不高。但影响炸药单耗的因素很多,目前又没有可靠的计算

公式,也无条件在现场进行一系列爆破漏斗试验。为了满足所选爆破方法的要求,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根据矿坑上部岩石情况,将炸药单耗取得很低,用2#岩石炸药0.48kg/m3进行爆破,结果颇具典型的松动爆破特征,便逐渐加大炸药单耗,终于达到了所选爆破方的要求。通过生产性试验表明,能够满足所选爆破方法的炸药单耗为0.55-0.65 kg/m3。但在每次爆破之前,按炮孔所在部位、岩性及结构等情况,其炸药单耗在上述范围内进行选用。

抵抗线。教科书及有关资料介绍,露天深孔爆破药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Q(kg)=qaHW底 [1]

式中:q——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

a——炮孔间距,m。

H——台阶高度,m。

W底——底板抵抗线,m。

不管是垂直孔或倾斜孔布置,爆破后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后冲,如果岩体是均质的,爆破剖面应是平行四边形,即“HW 底”是平行四边形,“aHW底”则是炮孔要爆开的岩体体积,此公式的体积原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采用垂直深孔布置,在实际爆破中测得挖掘后的台阶坡面角,小于55°和大于85°角是少数,大多数在

60°-80°之间。同时还观察到同一排炮孔,各孔的后冲不一样,前后两次爆破的后冲也不一不样,分析认为爆破剖面并非平行四边形,多数是梯形。为尽量使爆破

体积与药量相匹配,防止炸药过量而产生飞石,故在药量计算中采用了平均抵抗线。

对第二排以后的各炮孔,则以排距为抵抗线来计算药量。在多排孔爆破中,排距实质上是底板抵抗线,计算出的药量偏大,但考虑到前排炮孔的阻力,在微差爆破中应增加15%的药量,为了防止孔口产生飞石的有害效应,没有再增加药量。

(3)对爆破设计体积进行实测

当炮孔钻完后,对爆区进行实测,绘出1:100的炮孔平面图,并到现场进行核对,看是否符合实际。检查炮孔深度,不够深的用钻机补钻到设计要求,超过设计深度部分要进行填孔。量出第一排炮孔的

孔边距及台阶坡面角;对坡角突变者要分段测量,记录其变化情况。量出排距和孔距。对同排炮孔之两端炮孔的孔距;如果在炮孔心连线方向没有自由面,则以相邻两孔距离为孔距;如果有自由面,则按该自由面坡角计算出外侧平均距离来确定孔距。但要注意,这种情况多了一个自由面,其炸药单耗应适当降低。此项工作,目的在于做到爆破体积的准确性,以便利用等能原理保证所选爆破方法的实现。

(4)药包位置及充填长度

在施工过程中特别强调第一排孔,临装药前再次检查孔深、孔况,必须使药包装到孔底,使炸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抵抗线方向产生强烈的飞石,同时减少

根底的产生,减少根底处易产生飞石机遇;但有时遇到软夹层,破碎带将台阶底部挖成负角,使抵抗线变得较小,如药包位置不能变动,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减少底部药包的药量或实行不偶合装药,才能避免产生强烈的飞石。当分段装药时,对上部药包位置的设计,必须按事前观察或测量的情况避开软夹层、破碎带以及台阶坡面的凹陷处;避不开时,减少药量或取消这一药包。

为了不让爆破气体喷出孔口而产生飞石,对孔口充填作了必要的规定。不分段装药时充填长度不少于4m;分段装药时,充填长度为3.5m。充填材料,孔内无水时用岩粉,孔内有水时要吹出,吹不出时用沙

土混合物。不管什么充填材料,都不允许夹有石块。

4.防护

在控制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防护措施,这对确保安全是不可少的。用宽4-5cm,厚2-3cm的胶带,编织成2×2m,重约200kg的胶带帘,象被子一样盖在炮口上,即所谓用“爆破被”对飞石进行防护。以下炮孔需用“爆破被”覆盖:(1)深孔不分段装药充填少于4m,分段装药充填少于3.5m;孔内有水,充填质量不佳;孔深小于4m,尤其是更浅的炮孔;邻近系数小于1易产生飞石。(2)抵抗线过小,充填质量不能保证。(3)离高压输电线、民房较近的炮孔。

此外,还可以根据现场条件,施工质量,对可能产生飞石灾害的炮孔,也用“爆破被”加以覆盖。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