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莺莺传》赏析
拆书-矛盾复杂、色彩浓郁的悲情女子——解读《莺莺传》中崔莺莺形象
矛盾复杂、色彩浓郁的悲情女子——解读《莺莺传》中崔莺莺形象崔莺莺是唐代元稹传奇《莺莺传》中的女主人公,美丽、聪慧、多情,她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
莺莺是外表柔情大家闺秀贤淑的大家闺秀,内心却自由独立,并不在乎或者说礼教。
她和张生私相密约、又自荐枕席,完全是一位勇于至上,敢为自己负责的独立女性形象。
我们那时之所以感怀莺莺的魅力,不在于褒扬她的胆识亲见地,而在于探究她思想言行的矛盾无奈,展示一个对立复杂,色调浓郁的悲情女子形象。
莺莺的身世境遇是极可悲悯的,作为已故相国的小虎,兵荒马乱的年代,只能与寡母弱弟,寄居在原野的蒲救寺,她对张生,由防范、推拒、到自荐,其中的矛盾慈悲争扎的心理深可悲悯。
初见张生,莺莺的心中定然不快。
曾经是身份尊贵的相国千金,如今却沦落古刹,为求人庇佑,不得不出头露面拜谢,作为聪慧敏感,自视颇高的少女,莺莺心中的不快而论。
迫于母亲再三威逼,莺莺唯一的虚弱的反抗之举,就是"不加新饰"。
这种女子不修饰姿容,出面见客之举,从礼法来说是不合度的。
从另一角度看,此举似乎也可以被解释为自矜自重,隐含着不因小惠而屈膝迎奉的傲骨。
这次会面的结果,是矜持自重,"常服悴容",却"神情艳异"的莺莺引起了张生不小的热情,并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若从莺莺这一面需要考虑,遇见外表潇洒俊秀,内心热烈奔放,又从乱军中李令皙挽救全家的张生,无论就外貌,家世,还是内心安全感,都是不可不动心的,所以才有丫环的"通媒妁之言"的建议。
但是,面对通二姓之好的建议,张生以"媒妁之期三月,则索我于枯鱼之肆"来对达,语言急迫真挚,态度坦诚热情,具有一种威猛跳出世俗的豪放豁达,似乎的确发自内心。
莺莺在感动之余,必然引为同道,答应密约。
然而听到张生慨然依约而至,甲草甲草的内心不由疑惑,担忧张生是否足够豁达。
故而才有在密约后才,赤子斥责之举。
“以乱易乱。
其去几何”,说张生倚仗自己对孤儿寡母的恩德,不经媒妁却私相密约,约会莺莺,是乘人之危,居心不良。
元稹《莺莺传》赏析
元稹《莺莺传》赏析艺术特色《莺莺传》成功地地塑造了崔莺莺的经典形象。
她是位出身于没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内心充满了情与礼的矛盾。
小说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养给莺莺带来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征,细致地描绘这位少女在反抗传统礼教时内心冲突的过程。
莺莺悲剧性格既单纯又丰富,她最后拒绝张生的求见,体现出性格由柔弱向刚强的转变。
莺莺的悲剧性格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个女性受封建礼教束缚、遭负心郎抛弃的共同命运。
在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追求自由爱情,勇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女性,她们都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的光辉妇女形象,而列在画廊榜首则是崔莺莺。
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
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赏析《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
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
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
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
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
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
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
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
元稹经典诗文解析
元稹经典诗文解析1.山水万重书断绝。
2.朝随而出,暮隐而入。
唐·元稹《莺莺传》。
这两句大意是:一早偷偷地走了,夜里偷偷地来了。
元稹著名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写莺莺和张生互相爱慕,私自结合,后又为张生所抛弃的故事。
作者对出身名门望族的莺莺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给予热情地歌颂。
著名的《西厢记》即取材于这篇传奇。
~两句写莺离去,夜暮时暗暗潜来的情景。
这位饱受封建礼教薰陶和上流社会虚伪道德观念戕害的少女,经过内心的痛苦折磨,灵魂终于觉醒,敢于听凭感情的驱使,而与张生结合。
莺莺的行为是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挑战,而她的悲剧也正是虚伪的封建道德造成的。
3.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
唐·元稹《遣兴》选拔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使用人才不要超过限度。
4.东西生日月,昼夜如转珠。
见唐·元稹《苦雨》。
这两句大意是:日月东升酉落,昼夜似转珠一样周而复始。
两句乃触物兴感,慨叹光阴迅速地逝去。
可用以表达要珍惜光阴,珍惜人生,适时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
6.险心露山岳,流言翻波涛。
《酬刘猛见送》7.怪来醒后旁人泣, 醉里时时错问君。
唐·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
怪来:怪不得。
这两句大意是:酒醒之后见旁人在自己身边啜泣,一问才知道自己醉中还时时喊着亡妻的名字,怪不得旁人也感动得流下眼泪。
诗的前两句是:“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意思说:自丧妻后,常陪客人作长日饮,意在借酒浇愁,偶然乘兴也痛饮几盏,喝得醉醺醺。
谁知醉中还未忘掉妻子,旁人也为自己的伤情而啜泣,自己的悲痛更不言而喻。
层层写来,用笔曲深,情真意挚,催人泪下。
写悼念文字,可从中悟出一番道理来。
8.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
唐·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
并食:因生活困难,常三餐并成两餐,或两天只吃一天的粮食。
这两句大意是:自己在信里说常常并食,已经成了习惯,不觉得清苦;心里惟独挂念着出门在外的丈风餐风宿露,在深山驿路上长期奔波。
【2018-2019】莺莺传赏析-优秀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莺莺传赏析篇一:莺莺传赏析琉璃易碎,人言易坠——关于《莺莺传》的叙事之我见《莺莺传》所描写的其实只是两个人的故事,两个恋爱的人后来分开的故事,没有太宏大的叙事,没有那些官腔的说教和露骨的批判。
这样的故事,也是中国文人所津津乐道的。
《莺莺传》的开头,交代说在贞元年间,有位张生,英俊潇洒意气风发。
他八岁丧父,被兄弟欺凌,从小随着母亲投奔舅氏,生活贫困,母亲教她念书。
这里可以浮现这样一个人物性格:幼年丧父的人,为达目的不惜代价不择手段,由于尝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很敏感,由于家境贫寒,极端律己。
我们知道这篇传奇是有虚构的成分,就如元稹在里边成了张君瑞。
贞元十六年,那年元稹二十二岁,莺莺十七岁。
他们的相聚可以算是古时的相亲饭局,吃饭的时候,郑氏让儿子、女儿出来拜会救命恩人。
见面其中一句话很有意思:“张惊,为之礼。
”张生看到莺莺那么漂亮,忙起来对她行礼。
这个描写很传神,一般男子看到普通的女子,都淡淡的仿佛视若不见;惟独见到美女,眼睛一亮,慌忙起身行礼,态度谦恭。
足见莺莺之美。
张生想和她说话,但是莺莺理睬,好女孩一般都是很矜持的。
思而不得,张生的思念就象潮水一样把他包围,所以他捉摸着要找个机会表白一下。
于是他从莺莺的小伙伴,侍女红娘那边入手,红娘被张生吓了一跳,问了个问题:“你既然那么喜欢,何不凭借你对我们家的恩情向夫人正式提亲呢?”张生回答的话简直有点无耻了:总结起来就一句,相思成灾,急不可耐。
但是也许张生妇女工作做的好,红娘还真的帮他。
想来那时躲在深闺的大家闺秀并不知道外边文青的名声有多臭,结果一场悲剧上演了。
亚里士多德《诗学》言道:“性格为悲剧六大要素之一。
”毫无疑问,莺莺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矜持和热情,顺从和叛逆,坚定和认命矛盾的结合在了一起。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形象文学学院07级(1)班何晓青在唐代的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是负有盛名的一篇,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莺莺传》写的是张生和莺莺恋爱、幽会,最后又把她遗弃的故事。
作者元稹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是个大家闺秀,娴静含蓄,多才多艺,却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她又大胆地追求爱情,勇于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的格局,是一个极复杂的矛盾体。
正因如此,《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才更显得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
一、聪明含蓄而又勇敢的崔莺莺崔莺莺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弹琴撰文无不擅长,她写的小诗别有情义,可见她聪明好学。
在张生半夜翻墙来幽会时,莺莺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说辞严密有理,而且也掩饰了自己对张生的动心,很好的“解释”了《明月三五夜》的传诗之举,也保持了自己大家闺秀的庄重贞洁,维护了崔氏家族的面子。
莺莺的确聪明机敏,心思缜密。
在初次与张生相见时,莺莺迟迟才出场露面,席间眼光斜着注视别处,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
张生问她年龄,反是莺莺的母亲郑氏代她回答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岁了。
”张生慢慢地用话开导引逗莺莺,但她根本不回答。
面对初次见面的异性男子,莺莺害羞内敛,并未大胆应酬。
还有,“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莺莺才貌双全,才思敏捷,情感丰富,但她从不表露于众,是一个极含蓄极娴静的闺中女子。
莺莺传
《莺莺传》的人物刻画摘要: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典型的才子佳人题材,却没有写出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但是悲剧的故事结局也不能掩盖文本本身的艺术成就,尤其是《莺莺传》中对张生、崔莺莺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
关键词:莺莺传人物形象矛盾反复一、故事梗概元稹的《莺莺传》叙述了元贞元年,男主人公张生游蒲州,巧遇暂寄于普救寺的表亲崔家母女。
当时,蒲州发生兵变,张生利用自己的关系设法保护了崔家。
崔夫人为答谢张生的救命之恩,便设宴款待以示感谢。
席间,崔夫人命女儿崔莺莺出席拜见张生,莺莺以“久之辞疾”,一拖再拖,母大怒,才最终出席与张生相见。
“久之乃至”则“双脸销红”“颜色艳异”,又“凝睇怨绝”。
张生被崔莺莺的美貌与气质吸引,遂通过莺莺的丫鬟红娘送给莺莺两首《春词》逗其心性,莺莺做《明月三五夜》回应,约张生在西厢相见。
见面后,莺莺“端服严容”,大声数落张生的不当行为,张生失望而归。
后来莺莺却冲破封建枷锁,主动去找张生,自荐枕席,与张生秘密约会,体会到自由恋爱的甜蜜。
后因张生赴京赶考,滞留不归,莺莺寄去长书和信物,但张生与之决绝,并斥责其为“必妖于人”的“尤物”,将其无情抛弃。
二、人物形象(一)崔莺莺————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进步女性,矛盾反复的性格弱点,终被抛弃的悲剧命运。
据有关史书记载,崔莺莺乃是唐尚书比部郎中崔鹏之女,家世显赫,从小就受到封建思想的熏陶和教化。
《莺莺传》一开头,在与张生的初见中,莺莺“久之乃至”,既“双脸销红”,又“凝睇怨绝”,一幅羞涩而不情愿的模样,表现出一个名门少女所特有的端庄、娴静而又娇羞、矜持的性格特点。
而且“垂鬟接黛”“颜色艳异”“光辉动人”,令时年二十三岁却还“未尝近女色”的张生“惊为之礼”,“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几欲相似成疾。
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我们仿佛都可以看到一位貌美的少女。
但崔莺莺身上真正吸引张生的,更在于其内在美。
元稹最有名的诗赏析
元稹最有名的诗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元稹最有名的诗赏析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元稹出生于东都洛阳城南。
历史名著《莺莺传》的作者和主要内容介绍
私定终身
张生与莺莺在红娘的帮助下私定终身,约定相守一 生。
崔夫人干涉
崔夫人发现张生与莺莺的私情后严加干涉,将莺 莺许配给他人。
爱情悲剧
张生和莺莺被迫分离,两人痛苦不已,最终张生黯然离 去。
结局及其意义
结局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以悲剧告终,两人未能走到一起。
他的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被后人誉为“元白”之一,与白 居易并称为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03
《莺莺传》主要内容概述
故事背景与发生地点
故事背景
唐代贞元年间,社会风气开放,文人 墨客追求自由恋爱。
发生地点
普救寺,一座位于山间的幽静古刹。
主要人物角色及其关系
张生
年轻的书生,才情出众,对莺 莺一见钟情。
历史名著《莺莺传》的作者和主要内 容介绍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莺莺传》作者简介 • 《莺莺传》主要内容概述 • 《莺莺传》主题思想解读 • 《莺莺传》艺术特色分析 • 《莺莺传》传播与接受历程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历史名著《莺莺传》及其作者,分析其主要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 欣赏这部文学作品。
艺术特色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寓言等,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传唱性。同时,作品的语言 风格也独具特色,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又不失民间文学的朴实。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深入研究作品内涵
鼓励学者对《莺莺传》进行更深入 的研究,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 价值,为现代文学和艺术提供借鉴 和启示。
巧妙安排时间和空间背景,为故事发展营造合适氛围。
试论唐传奇《莺莺传》的意象运用
48试论唐传奇《莺莺传》的意象运用钟凤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摘要:本文主要对唐传奇《莺莺传》里的意象运用进行探讨,并且试分析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唐传奇;《莺莺传》;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诗歌意境的营造主要通过意象来呈现,其对物象的选择和组织空间极大。
长久以来,诗歌的意象研究已经得到普遍地认可。
然而,意象并不是诗歌艺术特有的审美特征,它也适合其它艺术,比如小说领域。
只是,对于小说家来说,选择意象没有诗人们那样自由放恣,他们从小说整体构思出发,会更多地考虑选择那些最能营造小说背景,最能表现小说人物心理的,结构事件前因后果等等的意象来为小说加分,否则锦上添花的愿望瞬间就会化为乌有,甚至成为败笔。
唐传奇《莺莺传》,是由元稹编纂的一篇非常经典的传奇小说。
对于该传奇的各种研究层出不穷,大抵从最早的对“张生即元稹自寓”观点的认同,到围绕《莺莺传》的创作时间、张生和崔莺莺的原型、崔张离异的原因等问题的研究探讨。
但是,对于该传奇的意象运用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并且我发现意象在该小说的运用很是丰富出彩,于是我想对意象在该小说中的运用进行一定地探讨。
首先,我们看看功能性物象在该传奇中的运用。
所谓功能性物象是指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有具体物品担当,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暗示意义的符号。
我们试举两个意象来展开分析。
一、“墙”意象。
“墙”的本义是指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
《释名•释宫宝》中曰:“壁,辟也。
辟御风寒也。
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是指用泥土使建筑物竖直方向的主要构件,起分隔、围护和承重等作用,还有隔热、保温、隔声等功能。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墙”有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存在,而是成了封建秩序和规范的象征。
孟子《孟子•藤文公下》里记载:“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父母国人皆贱之”。
这里的“墙”俨然已被视为具有礼制约束的物体,是秩序和规范的象征。
《莺莺传》
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
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
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
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
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
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
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
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
西厢记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
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
在“赖婚”一场,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他就要悬梁自尽。
正是他的这种执着和志诚,最终打动了莺莺,两人终于私下结合。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
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
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
《莺莺传》“反常细节”的心理情态分析——兼谈对“文学本位”的理解
可是张生沉浸在“飘飘然"、“犹疑梦寐”的欢乐中,还来不及(或者说本来 就没打算过)想到责任问题。莺莺临别之际,唯有“泪光荧荧然”,因为她付出 最大的努力、打出了最后的底牌,已经无技可施了,却仍没得到张生的承诺,换 言之,可以被“确认"的爱情。这荧荧的眼泪并非不忍离别的情人的泪,而是预 知到离弃的哀怨的泪。于是,第三处异常的解释也就顺利成章了。
那么,如何解释以上“两处疑惑、三点异常"?可以从传统社会中两性关系 规则赋予男、女双方在爱情交往中“态势"的不同来理解。中国传统观念的普遍 规则是,男性在爱情关系中处于主动同时也是支配性的地位,这种强势地位使得 大部分时候是由“他”而不是“她"来决定追求或者离弃。
从张生的角度来看,他初见莺莺就“以词导之’’,这样的孟浪行为恰恰能体 现出此人轻举妄动的性格。如果要作诛心之论,就性格气质而言,一见钟情这枚 硬币的另一面往往就是迅速厌弃。莺莺谨慎而通晓礼法人情,张生的举动恐怕只 会使她看到这份爱情的不可靠。所以,莺莺既要听从内心对爱情的要求,同时在 具体交往过程中还要保持理性,以确保获得成功的爱情。在交往过程中,莺莺时 刻在掂量这次爱情成功的可能性。她要有所确认,所以她从交往的一开始就暗示 张生应该交出一个庄重的承诺,而不只是甜蜜的情话。在张生有意无意地不作回 应之后,莺莺只好用十分反常的种种行为举止,独自努力地去敦促张生“制造" 这种确认。这样,我们所看到的《莺莺传》文本中崔莺莺的行事就超越了一般女 性在爱情中的惯常表现。于是,上述的“两处疑惑、三点异常"就产生了。
《莺莺传》
疑惑处不止于这些,捡重要的罢了。
那么,元稹与《莺莺传》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元稹的《莺莺传》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的爱情小说,也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唐人传奇。” 其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理解为是自己的生活实录,也可以理解为根据自己生活实录而有所艺术加工而成,但肯定有“生活体验”,不会全部是“艺术体验”。其实,笔者认为第二种理解最为妥当。基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论,可以说本质上没有完全虚构的艺术。不管什么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来源。再者,元稹与《莺莺传》中的“巧合”实在太多。诸如,元稹之母与张生之母同姓郑,元稹有一个表妹姓崔,元稹去过蒲州……当然,再多的巧合,也不能作为科学的理由。换个角度,文学作品还得从文学规律中找寻解释,更重要的是文中张生的内心刻画已经细腻逼真到了“直抒胸臆”的程度,文中多处欲说还休的无奈除非元稹就是张生否则就解释不通。所以,元稹应该是根据据自己的一段经历写成《莺莺传》,但这一段经历与《莺莺传》又不会是完全相符。
还有,张生在离开蒲州后,几月又回来与莺莺相续“累月”。后又至长安,文战不胜,留在了长安。却又写信给莺莺,“以广其意”。当莺莺回了封让“时人”都“皆为深叹”的信后,张生却无动于衷,莫名其妙地下了诀绝之心,这样的情节与情理不合。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有情愫。当考场失利身飘于外时,什么样的感情最容易触发?当然是思乡与思亲,此刻张生应是比崔莺莺思念自己还要思念崔莺莺,难道是没有明媒正取,所以就不会思念?所以,小说让张生无端地来了一个这样的了结,实属唐突。
元稹《莺莺传》赏析
元稹《莺莺传》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莺莺传》赏析《莺莺传》的作者是元稹,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
其先世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后以“元”为姓,从北魏至隋,地位均极显赫,不过到元稹父、祖一辈时已渐趋没落。
元稹八岁丧父,由母亲携往舅家抚养,少年时代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他的母亲郑夫人贤明有学识,亲自给元稹传授知识。
元稹九岁能写文章。
十五岁应明经科考试,一举及第。
一生起起伏伏,五十三岁卒于武昌任所。
元稹是白居易的挚友,诗名也与之相埒。
他们共同创造了以清浅流畅为特色的“元和体”诗,除了乐府诗和同白居易等友人的唱酬诗以外,元稹一生还写了不少好作品,《莺莺传》就是他优秀的代表作。
一、《莺莺传》的内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论《莺驾传》:“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莺莺传》是一段哀艳的爱情故事,既真实自然,又曲折动人,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
及其细致深入地写出了两人微妙的爱情关系,并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其情节大致可分为酬宴初会、因婢致情、赴约被斥、意外观会、事成待婚、别而复会、再别陈怀、复书诉哀、悲剧结局、尾声。
唐传奇取法于史传文学,但小说与史传文学性质不同,写法同中又有异。
小说以“莺莺”为传主,却不是先写莺莺,而是先从介绍张生入手,谋篇布局,精心结撰,首尾呼应。
二、《莺莺传》的诗意性审美特征我们所说的诗意性一般都是指以婉约诗所体现出来的婉转动人、清丽缠绵的审美特征。
《莺莺传》中的诗意性则主要体现在人物自作诗、人物塑造和语言上。
诗歌的繁荣对继之而崛起的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仅为小说提供了抒情写意的艺术手法,更主要的是影响了小说创作者的审美心理,使小说呈现出诗意化的特点。
鲁迅认为唐人“餍于诗赋,旁求新途,藻思横流,小说斯灿”。
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以张生的《春词》两首和莺莺的《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莺莺传赏析
莺莺传赏析莺莺传作者元稹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
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
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
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
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诘者识之。
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
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従母。
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
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
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
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
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
"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
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
"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
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
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
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
"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
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
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
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
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
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
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
《莺莺传》故事内容
《莺莺传》故事内容摘要:一、概述《莺莺传》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二、详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三、分析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爱情观四、阐述《莺莺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总结故事给现代人的启示正文:【一】概述《莺莺传》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莺莺传》是我国唐代著名作家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原名《会真记》。
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以长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才子张生与富家千金崔莺莺的爱情悲剧。
张生才华横溢,但家境贫寒,通过科举考试谋求出路。
崔莺莺貌美聪慧,深受家族宠爱。
两人相识于长安,彼此倾心,展开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
【二】详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颇具戏剧性,莺莺的侍女红娘主动为两人牵线。
他们在崔家花园中相会,彼此倾诉爱意。
然而,由于门第之见,崔家反对他们交往,逼迫莺莺另嫁他人。
莺莺不舍张生,写下诀别书信,张生则认为莺莺薄情,将这段感情抛诸脑后。
后来,张生考取功名,成为朝廷命官,欲与莺莺复合,却发现莺莺已逝。
张生懊悔不已,为她撰写墓志铭,以表达哀思。
【三】分析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爱情观《莺莺传》反映了唐代封建礼教对个体感情的束缚。
崔家嫌弃张生家境,崔莺莺无力抗争家族意志,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
同时,故事中的爱情观也值得探讨。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虽然真挚,但受到现实压迫,无法长久。
张生考取功名后,心态发生变化,对莺莺的追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自信和猜忌,这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四】阐述《莺莺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莺莺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它以真实的名字和地点为背景,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
同时,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后世许多文学作品都受到《莺莺传》的启发,如《西厢记》等,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五】总结故事给现代人的启示《莺莺传》告诉我们,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面对爱情,我们要勇敢追求,珍惜当下。
同时,要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个体感情的压迫,尊重彼此的意愿。
《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
《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人物分析崔莺莺是唐代传奇小说中人物画廊里具有独特命运和性格的人物。
她既不同于出身低贱而最后跨进了名门望族中的李娃;也不同于被弃后饮恨而终,仍然燃烧着复仇火焰的霍小玉。
她是一个出身上流社会的少女,在通过内心的重重矛盾,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桎梏以后,却被一个用情不专、负心薄幸的人所抛弃。
这个爱情故事就是如此简单,而且又是中外古今许多爱情小说中反复出现过的情节。
然而一经小说家元稹给以独辟蹊径的艺术处理,或者说他找到了描写莺莺命运和性格特异的角度和色调,却成为一曲凄恻的哀怨的恋诗。
《莺莺传》的独创性在于,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去描写莺莺的爱情生活,而是在感情的流程中,揭示她的内心美。
这当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爱情的特定性出发,表现得有特色;二是把爱情描写作为揭示人物美好灵魂的组成部分来对待。
莺莺出身名门望族。
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特别是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自幼就把风神灵秀的莺莺塑造得很美。
因此,莺莺给予我们的深刻印象是一个诗人气质的少女。
加之封建礼教的熏陶,赋予她举止端庄、沉默寡言的大家风范。
所以在她初见张生时,采取的态度是矜持、防卫、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秘密。
然而在她灵魂深处,却燃烧着青春的烈火,有向往,也有追求,经常以诗言情,属文吟咏,寄托自己潜藏着的思绪。
初见张生虽“双脸销红”,羞于应对,却由于“怨慕者久之”,在面对眼前这位“性温茂,美风容”的年轻书生时,自然产生美好的印象。
张生的《春词》二首,又使她看出了张生才情富赡,“才”与“貌”一经结合,“怨慕”久之的莺莺开始萌发了对张生的感情。
这时的莺莺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喜悦,感到灵魂进入了一个新奇的自由的境界,终于鼓起了回诗约会的勇气。
然而她毕竟是未经世面的纯真少女,一旦张生真的出现在她的眼前,她又感到十分惊惧。
难堪的局面应该怎样收拾呢?倾诉衷情,私订终身,她一时不敢;不关痛痒地虚以应对,又难以表述“怨慕”之情。
这时她采取了完全违反自己初衷的行动,“斥责”张生“非礼之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莺莺传》赏析艺术特色《莺莺传》成功地地塑造了崔莺莺的经典形象。
她是位出身于没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内心充满了情与礼的矛盾。
小说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养给莺莺带来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征,细致地描绘这位少女在反抗传统礼教时内心冲突的过程。
莺莺悲剧性格既单纯又丰富,她最后拒绝张生的求见,体现出性格由柔弱向刚强的转变。
莺莺的悲剧性格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个女性受封建礼教束缚、遭负心郎抛弃的共同命运。
在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追求自由爱情,勇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女性,她们都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的光辉妇女形象,而列在画廊榜首则是崔莺莺。
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
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赏析《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
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
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
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
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
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
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
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
作品中对这一形象的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尽管如此,读者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却仍然感到崔莺莺令人同情,而张生的负心,则令人憎恶。
应该说作品的客观艺术效果与作者的主观议论评价是截然相反的。
前语之,后前不一,文过非饰,余有异,敢叙一二。
本自非正,乃归正之,人道张生无情,始乱终弃。
姻缘之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者,夫妇之道,崇敬之,不敢以私心害法,媒妁之言,该无偏,以示明正。
故有八抬大轿,明媒正娶之意。
两者之缘,本自私心,何敢正堂。
且后以外兄见之,女以否。
何故?盖怨念之随。
后者当之,妻为正,独尊,势比阴阳。
妾,以美色私意财货称之。
两者焉能并取。
诸辈以情爱为夫妻之本,随今,男女之道不尊,私意比离,天下弥乱。
庭不正,与天下纯然,可乎!后世影响《莺莺传》在唐传奇的发展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它之前小说,如《离魂记》、《任氏传》、《柳毅传》等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都多少带有志怪的色彩。
《莺莺传》写的则是现实世界中婚恋人情。
自它开始,陆续出现了《李娃传》、《霍小玉传》,使唐人传奇中这类题材创作达到了顶峰。
《莺莺传》是唐人传奇中影《莺莺传》后来改编为《西厢记》《莺莺传》后来改编为《西厢记》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传奇作品之一,故事广泛流传,北宋以降,士大夫“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
当时,李绅就受其影响,写了《莺莺歌》,宋代有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莺莺传》话本、《莺莺六幺》杂剧,金代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有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明代有李日华《南调西厢记》、陆采《南西厢》,清代有查继祖《续西厢》杂剧、沈谦《翻西厢》传奇等。
直到今天,活跃在电影、电视以及各种剧目中的西厢故事,《莺莺传》仍是其源头。
人物形象张生关于张生的原型,旧有张籍(文昌)、张珙(君瑞)、张先(子野)三说﹐皆误。
宋代王铚在《〈传奇〉辩证》考证张生为元稹本人。
宋代赵令畤在《侯鲭集》第五卷,《辩传奇莺莺事》中论证最为详细。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今人吴伟斌著《元稹考论》,商榷鲁迅、陈寅恪、岑仲勉等名家的权威结论,否定“张生自寓”说。
莺莺关于崔莺莺的原型,王铚认为莺莺是元稹姨母郑氏与永年县尉崔鹏之女崔氏,即元稹的表妹。
近人陈寅恪从元稹诗集一首《曹十九舞绿钿》,假定“曹十九”是“曹九九”的讹误,又说“九九”二字古音与莺鸟鸣声相近,认为崔莺莺应是名叫“曹九九”的“酒家胡”,“此女姓曹名九九,殆亦出于中亚种族”,因“中亚胡人善于酿酒”,得出曹九九是“酒家胡”的结论。
还有一些其它说法,今人卞孝萱在《元稹年谱》中指出,“‘工于投机取巧之才人’元稹,怎么忽然蠢起来,把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酒家胡’,说成自己的姨妹?”。
吴伟斌在《元稹考论》和《元稹评传》中对《元稹年谱》、《元白诗笺证稿》等进行纠谬,重新考证了元稹的为人和其作品,“解决了学术界关于元稹一直无法自圆的诸多问题”。
人物考证至今仍无定论。
元稹《莺莺传》赏析传奇小说。
唐代元稹撰。
见于《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八,未注出处。
此篇小说在当时已单篇行世。
后人以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又名之曰《会真记》,元稹《元氏长庆集》不见收入。
《元氏长庆集》一百卷,今只存六十卷,此篇可能录在残缺部分之内,也可能元稹自己有意不收此类张扬艳迹的文字。
《莺莺传》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
贞元年间,张生游历蒲州,居普救寺。
有崔氏孀妇携子女路经蒲州,也居寺中。
兵士乘主帅之丧而扰乱,崔氏甚惧。
张生与守将之友有交,请派将保护,崔家得免于难。
崔氏感张生恩德,宴请张生,并命子女拜见。
见到“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崔莺莺,张生恋慕,不能自已。
遂作《春词》二首,托莺莺使女红娘通意。
莺莺端服严容,责其非礼。
张生绝望。
数天后,莺莺夜奔张生,与之结合。
张生惊为天仙。
数月内,二人相会于西厢。
张生西去长安应试,莺莺知是诀别之日,弹《霓裳羽衣曲》序曲未终而泣。
明年,张生考试不中,滞留长安。
莺莺给张生寄去信物及一封长信,追述二人相爱经过,倾诉自己忠贞之志“如环不解”。
时人感此,纷纷赋诗元稹续《会真诗》三十韵。
然而张生终与莺莺决绝。
《莺莺传》是一篇思想内容复杂的作品。
它既肯定莺莺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勇敢精神,又为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辩护。
作品的成功与失败之处都十分明显。
成功之处在于对莺莺性格的刻画。
莺莺是位具有诗人气质的贵族少女,封建礼教的熏陶赋予她矜庄沉稳、端严难犯的大家风范。
实则她内心对爱情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要求。
当面对“性温茂、美风容”的年轻秀才张生,并从《春词》中看出他又颇富才情时,爱情之芽自然地萌发了。
但她拘于礼教,不敢贸然接受张生的追求。
她寄柬张生,用“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句约他西厢幽会。
但当张生真来时,她却违心地“大数”其“非礼之动”,而一任爱情之火在胸中熊熊燃烧。
这些生动描写十分真实地表现了这位大家闺秀在爱情与礼教冲突中矛盾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痛苦。
莺莺终于冲破重重束缚,主动地投入张生的怀抱,“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这一大胆的叛逆行为,显出了莺莺内心巨大的感情潮汐,反映了当时妇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求。
张生这个负心薄情郎的形象也写得比较成功。
他对莺莺的爱只是好其色,并没有真切深厚的感情。
他开始是痴狂的追求,后来却是冷酷地遗弃,继而反诬莺莺“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的“妖孽”,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并大讲其“女祸亡国”之论为自己“始乱终弃”的行为开脱。
张生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玩弄妇女的丑恶行径及卑劣灵魂。
但是,作者对张生的负心薄幸不作谴责,反予肯定,甚至将张生虚伪残酷的“忍情”赞为“善补过者”,这只能是作品艺术上的败笔,并暴露了作者浓厚的封建意识。
这种意识使得作品前后分裂。
前半部分情节委婉,文笔细腻,对爱情的描写深切感人;后半部分则充满说教,枯燥乏味,“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鲁迅语)从维护礼教的立场出发,将莺莺写成一个妖己妖人的“尤物”,将张生写成一个“善补过”的正人君子,这本是作者的初衷。
可是作者据实写来,莺莺却成了勇敢追求爱情的美丽形象,她的悲剧深为读者同情,而德行凉薄的张生则为人们所不齿。
这一艺术效果恐为作者始料不及,它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巨大力量。
《莺莺传》是唐传奇中对后代影响最广的作品。
小说中,宋代话本《莺莺传》(见罗烨《醉翁谈录》话本目录传奇类),明代《玉娇鸾百年长恨》(《警世通言》卷三十四)之类的才子佳人小说,均以之为滥觞。
戏曲中,有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宋代赵德麟作《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十阕。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更促进了这个故事的传播和影响。
而元初王实甫在董解元创作基础上产生的杂剧《西厢记》,则成为不朽的杰作,从此崔莺莺故事“流为江河”,永传不衰了。
元稹《莺莺传》赏析《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
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
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
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
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
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
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
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
作品中对这一形象的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尽管如此,读者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却仍然感到崔莺莺令人同情,而张生的负心,则令人憎恶。
应该说作品的客观艺术效果与作者的主观议论评价是截然相反的。
前语之,后前不一,文过非饰,余有异,敢叙一二。
本自非正,乃归正之,人道张生无情,始乱终弃。
姻缘之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者,夫妇之道,崇敬之,不敢以私心害法,媒妁之言,该无偏,以示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