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大别山

合集下载

第三次国内战争之:挺进大别山

第三次国内战争之:挺进大别山

第三次国内战争之:挺进大别山第三次国内战争之:挺进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又称为挺进大别山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战役。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

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1.简介;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

国民党军队倚仗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

此时有人断言:蒋介石已经稳操胜券,共产党则像过早凋谢的黄花,开始枯萎了。

连莫斯科都认为撤离延安的决定是错误的。

然而,蒋介石低估了毛泽东。

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不动声色地下出了一招险棋: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般的“钳铰”处中央突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同时将主要进攻方向指向敌人战场上最敏感而最薄弱的地区大别山,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

千里跃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

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

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

尔后,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小组讨论
• “狭路相逢勇者胜”对这句话怎么理解?结 合课文,举例子说一说。
• “千里跃进大别山”中“跃进”的关键是什 么? • 关键并不是刘司令所说的“狭路相逢勇者 胜”这句话,而是刘邓首长对形式的冷静 分析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 一场战斗——强渡汝河,表现了刘邓首长 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勇猛顽强的精神。
李木
么逢 边 落读 老勇 读 字准 出者 边 。字 现胜 想 音 呢” , , ?这 不 “ 句 填 狭 话 字 路 为 , 相 什 不


• 遵照 汝河 漆黑 钢刀 • 猛虎出山 敌人冲天 战略 心脏 • 浮桥 一级一级 据点 挺近
背景资料
• 千里跃进大别山,又称为挺进大别山战役,是解 放战争中的一次战役。1947年8月7日,刘伯承、 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 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 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 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于 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 (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 (富治)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 作战,共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读文有感
• ‘峡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说得很好,为什 么日本不会胜利,因为他们不勇不猛。虚 假的胜利是羞的,但是,真正的胜利是靠 英勇奋战夺得的。血流下来了,汗流很多 了,但是红军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屈服的! 不管敌人有多么的厉害我们仍然是最强大 的,不管敌人怎么去逼也逼不出他们爱国 的心。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丰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通过课文学习,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漫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嘿,咱今天就来讲讲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这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啊!当年,刘邓大军那可是相当牛啊!就跟一群勇猛无畏的战士,直接朝着敌人腹地就冲去了。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儿,那真的需要超级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就好像是古代的侠客,单枪匹马闯进了龙潭虎穴,丝毫不畏惧敌人的重重包围。

大别山那地方,山高林密的,路也不好走,可刘邓大军可不管这些,就是要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在那个年代,说不定还吓得腿肚子发软呢,可他们呢,雄赳赳气昂昂的,毫不犹豫地就向前冲。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这一去,那可是让敌人慌了神。

敌人怎么也没想到,刘邓大军居然这么大胆,敢直接跑到他们的地盘上来。

就好比你在家里正舒服着呢,突然有人闯进来打乱了你的一切计划,那感觉,肯定特别憋屈。

而刘邓大军呢,在大别山可没少给敌人找麻烦。

他们就像一群机灵的猴子,敌人怎么抓也抓不住。

时不时地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而且啊,在大别山的日子可不好过,条件艰苦着呢。

可刘邓大军也没怨言,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这一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那真是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

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战士们的英勇和顽强。

咱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都是这些前辈们用血汗换来的。

所以我们得好好珍惜,努力奋斗,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付出。

每次想到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我就觉得热血沸腾。

仿佛自己也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啊,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摘要:1.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3.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4.现实意义及启示正文: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略行动。

它发生在1947年,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这次行动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首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战争不可避免。

中共中央认识到,要打败国民党,必须改变战争态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大别山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重要,跃进此地有利于我军作战和扩大解放区。

其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行动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封锁,使我军能够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

这不仅有利于我军在战争中取得主动,而且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大别山地区的战斗中,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0余万人,严重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再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革命事业贡献巨大。

这次行动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大别山地区的战斗,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别山地区的斗争也锻炼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

最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现实意义及启示在于,我们要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伟大革命精神。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我们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英勇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

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最初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以毛泽东的设想,在蒋介石敞开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尖刀,让蒋介石伸出的两个拳头缩回来,以减轻陕甘宁根据地的压力和山东根据地的败局。

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原,南向直指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西向威慑武汉。

这个解放战争史上闻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刘邓军队源于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九师出身红四方面军,兴起于山西南部,在山西曾经和阎锡山一九四七年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刘邓大军于六月三十日突破黄河天险,在一百五十公里的宽大正面渡过黄河,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个名为千里跃进大别的部队交手,上党战役,刘邓军队一战成名,山西地区也是八路军的兴起之地,贺龙在晋西北,刘邓在晋东南,聂荣臻在五台山,一九四七年八月刘邓军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休整,蒋介石调集十几万人人马围困刘邓。

一九四七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使共产党面临巨大困难,陕北仅有二万人的部队,但是又不能调其他军队进入陕甘宁,因为陕甘宁地区本就是个贫瘠的地方,连年战乱,人口稀少,根本供养不了大部队,所以只能从外线来减轻陕北的压力,刘邓军队被蒋介石围在鲁西南动弹不得,毛泽东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刘邓跳出包围圈,不要后方,直插大别山地区,在蒋介石的心脏地区活动,颇有围魏救赵意图。

刘邓并不是很乐于接受任务,因为这是一个豪赌之举,弄不好刘邓就会全军覆灭。

邓小平对刘邓大军的前途作了三个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但面临被围局面,蒋介石准备放黄河水淹没刘邓军队,这是一个不得已得决定,刘邓军队只能背水一战。

毛泽东总有一些惊人军事动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压力,曾派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直达中原根据地,但最后王震还是被赶出了中原根据地,返回陕甘宁,并没有达到目的,蒋介石一贯视中原地区为自己的卧榻之侧,岂能容共产党在此扎根,这次刘邓大军剑指中原,在蒋介石看来是一次溃逃,他要利用这个时机,千里追杀刘邓军队于中原广大平原地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千⾥跃进⼤别⼭》是⼀篇解放战争题材的⽂章,对于学⽣和我都⽐较遥远,⽐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中刘邓⼤军的英勇,从⽽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军向⼤别⼭挺进。

经过连续⼗⼏天的⾏军作战,8⽉23⽇晚上,先头部队⼗⼋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集中兵⼒在刘邓⼤军后⾯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条⼏⼗⾥长的防线。

当⼗⼋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早已把渡⼝两岸的船只统统拖⾛、砸毁了。

河⽔有⼀丈多深,⼈马趟不过去。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平政委来了!”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长陪同,⼤步⾛了过来。

邓⼩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地图,和其他⼏位⾸长⼀起分析了形势。

情况确实很严重,⼤家不约⽽同地望着刘邓⾸长。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段,从这⾥打开⼀条通路。

”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指在地图上⼀画,接着说,“不管敌⼈有多少飞机⼤炮,我们⼀定要迅速前进,⼀定要实现跃进⼤别⼭的战略计划!”他叮嘱肖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了。

任务⼀级⼀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的飞机⼤炮多么厉害,⼀定要杀出⼀条⾎路,跃进⼤别⼭。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每颗⼿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就打,绝不留下敌⼈的⼀个据点,绝不留下⼀个顽抗的敌⼈。

漆⿊的夜空被战⽕照亮了。

冒着敌⼈冲天的炮⽕,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如猛虎出⼭,杀向敌⼈。

他们攻占了⼀个村庄,⼜扑向另⼀个村庄;拿下⼀个据点,⼜进攻另⼀个据点。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

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2.指读4-6节课文,思考:①面对紧急情况,首长们是怎么办的?②刘司令员做了什么指示?接着组织讨论。

讨论思考①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4、5两节,使他们明白刘邓首长进行了实地察看,认真分析了形势,从而体会首长的英明果断。

讨论思考②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6节,使学生知道刘司令员下达指示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强调要靠进攻打开通路;第二是强调必须迅速前进,必须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第三是勉励战士们要勇、要猛。

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跃进大别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进行的反蒋斗争和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下是详细的列表说明:1.引领新的革命形势跃进大别山的发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战略转移,从分散的游击战争向集中的常规战争转变。

同时,大别山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带,跃进大别山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此后,中共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优势,来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更好地引领新的革命形势。

2.巩固解放区和打破蒋介石的封锁在跃进大别山之前,中国共产党所占领的解放区主要在江西和闽南地区,而大别山地区一直都是蒋介石的钳制区域。

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统治,而且使解放区更加集中,加强了解放区的经济和人才资源。

同时也打破了蒋介石的封锁,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跃进大别山后,中国共产党不仅掌握了更多的军事资源,同时加强了和其他解放区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更多元化和更强大的统一战线。

这使得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局得到了提高,为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和保障。

4.促进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也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

通过全面打击国民党的势力,中国共产党得以在全国一些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建立政权,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共的组织力量和权力基础。

总之,跃进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所引领的新的革命形势,不仅直接决定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解放和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5.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艰苦奋斗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白板等。

3. 分组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4. 情景模拟材料: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布置和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思考。

2. 讲解背景: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和困难。

3. 过程描述: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包括决策、实施和成果等。

4. 历史意义: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 精神内涵:深入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案例分析: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本以大别山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贾平凹。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大别山区的艰难生活和成长历程。

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揭示了大别山区的艰苦生存条件和人们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大别山区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描绘了大别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大别山区的山峦叠嶂、风景秀丽,以及山区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对大别山区的描写,展现了大别山区的美丽和壮丽,使读者对大别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艰苦生存条件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大别山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艰苦生存,但他们依然乐观向上,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作者通过对大别山区人们的描写,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使读者对大别山区人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揭示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使读者对大别山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对大别山区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使读者对大别山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小说以大别山为背景,描绘了大别山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艰苦生存条件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揭示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

通过对大别山区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大别山区的美丽和壮丽,使读者对大别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大别山区人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使读者对大别山区人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还向读者展现了大别山区的广阔生活空间和深厚文化底蕴,使读者对大别山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千里跃进大别山_小学语文_

千里跃进大别山_小学语文_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16个生字;掌握“布置”“叮嘱”等重要词语,学习一些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给自然段分层次,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给自然段分层次,概括段意,有感情朗读课文为重点;理解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比喻的手法,了解其好处为难点。

教学思路:以扶为主,扶放结合,总结教法,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讲读中,总结教法:“抓住重点,问题引路,读读议议”;在自学中,指导学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用具:录音机,录音磁带,放大挂图,生字卡片,词句卡片,幻灯(片),小黑板,一幅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读书会,导入课题。

1.讲故事。

教师把课文内容改编成口头故事,讲给学生听,注意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体现故事的趣味性。

2.导入课题,板书后揭题。

提问:①大别山在什么地方?②千里指从哪里到哪里?③跃进是什么意思?抽两三名学生回答,师生帮助。

3.辨析,讲解,结合地图,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二、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读准生字字音和二类字字音。

2.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要求学生轻声读生字,并做书空练习。

2.轻声读词语,理解意义。

3.对重要词语,除理解意义外,还要会运用,做口头造句练习。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抽学生读拼音,说结构,组词。

注意正音的字:“取”“据”韵母是ü而不是u;“嘱”“渡”韵母是u而不是ou。

注意:“跃”“置”“析”是整体认读音节。

辨形,容易错笔画的:遵,渡,嘱,揭,陪等。

2.出示形近字,辨析,组词。

抽两三名学生完成。

3.出示词卡,抽学生读,口头说说意思并造句。

语文A版语文三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

语文A版语文三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

拓展学习:
•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 2、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读一读。
战士们冲锋时的动词:
• 冒着、搭起、杀向、攻占、 扑向、拿下、进攻、攻下、 打开。
•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 山,杀向敌人。
②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 南方向奔流。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 山,像一把钢刀插 进了敌人的心脏。
测试
• 1、解释“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 2、填空 • 大军像( ),向西南方向( )。 • 刘邓大军像( )插进了( )。
•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 3.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 预习我尽力 •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3、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 遵照 刘邓大军 汝河 叮嘱 决堤 不约
而同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4、“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出现几次?
千里跃进大别山
•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
省交界之地,它北临淮河,南心
脏,会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所以说 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重大。1947年8月 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在炮火 轰鸣中激烈的汝河之战开始了。
• 学习目标
•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 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 扬斗志。
关的句子。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 5、作者用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画出相应的句子。
刘司令的话:
•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 手段,从这里打开一 条通路。
•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 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 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 划。
• 要记住,现在时狭路相逢 勇者胜,要勇,要猛!
• 每支步枪都插好刺刀,每 颗手榴弹都接好后盖,遇见 敌人就打,绝不留下敌人的 一个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 抗的敌人。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及课例)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及课例)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说全文教学)一、说教材《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战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匪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历经一年,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本文着重讲了1947年8月24日夜,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强渡黄河,胜利跃进大别山,以他们的“英勇顽强”证实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根据课文的实际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16个生字,辨析形近字“遵。

尊”,“拖、托”,“渡、度”,“揭、渴、喝”,掌握多音字“划”,理解“跃进、叮嘱”等词的意思,能用“布置”、“叮嘱”造句。

2.用“分层的方法”学习重点段落,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中,我“用分层的方法学习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教学的重点。

将“运用文中的事实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既要体现教师的“精讲”,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凭借教者的精讲,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因此,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图表演示法”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用“指导分层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签: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是“神来之笔”还是“一着臭棋”,这既是近年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能否正确评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意义的关键所在。

其实,学界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意义早已形成共识,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①然而,近年,有学者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及其意义产生了质疑。

②本文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战略决策提出的相关背景及其主要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梳理,并在驳斥相关错误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以此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

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伟大的战略决策1.进攻时机上把握准确且出其不意从南征时机的把握来看,无论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刚出台的时候,还是时隔70年后的今天,都有人對其心存质疑,并认为这个决策做得有点早。

其实,除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的严重危机需要当机立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从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看,当时已经基本具备战略反攻的条件。

据统计,自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七八十万人,加上“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合计112万人。

③敌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正规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200万人下降到150万人。

④而且“蒋介石在第一线集中了二百二十多个旅,后方兵力非常空虚”⑤,并“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⑥。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读后感《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部以描写农民在大别山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为主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斗争历程的文学作品。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别山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斗争和改造的艰辛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力量。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大别山区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到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转变。

其中,主人公刘峰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代表,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挫折后,最终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而作为刘峰的妻子方蓉,在丈夫的影响下,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成为了一名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妇女。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大别山区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和转变,以及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同时,小说中还展现了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支持,以及他们共同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场景。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大别山区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辛和困难。

大别山区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生产条件极为艰苦。

然而,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顽强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通过阅读《千里跃进大别山》,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事业的光辉历程。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农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支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有很多人都津津乐道当年召开的“不握手会 议”。那是9月27日在河南商城西北王大湾召开的。由 于挺进大别山的最初三仗未能打好,部队中有些人信 心不足。在这次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上,当有的干部 习惯地伸出双手,想和刘邓握手时,邓小平说:“仗 没打好,不握手了。”他在会上指出:增强斗志,反 对右倾情绪,克服纪律松弛的思想,是打好胜仗、创 建大别山根据地的重要保证。他又说:越是在困难的 时候,高级干部越要以身作则,鼓励战士们坚决勇敢 地歼灭敌人。这次“不握手会议”,对坚持大别山的 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刘邓大军
于是,战争的车轮在这里扭转,历史的 轨迹在这里转弯。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开始了!
大别山的斗争
中原地跨鄂、豫、皖、苏、陕五省,北至黄河,东起 运河,南临长江,西迄伏牛、汉水,地域辽阔,人口 众多,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要解 放军能在中原立足生根,就可东慑南京,西逼西安, 南扼长江、武汉,直接威胁敌人的长江防线和江南统 治区,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战场回援,从根 本上改变战局。因此,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曾说:“自 古谁得中原,谁得天下。”
在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站得住脚。这就要求,对兵
力的集结和分散要掌握得好。三个月后,形势发生了
改变。
在刘邓的指挥下,我军机动灵活地运动歼敌。到了 11月,刘邓大军在2个月中,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县 城24座,建立了33个县政权。刘邓大军,在大别山, 由此完成了战略部署。
在刘邓进军大别山的同时,陈赓、谢富治集团向
敢于胜利,在六安张家店和蕲春高山铺战役中,共歼 敌1.7万人。它表明,刘邓大军已经能够大兵团作战, 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至9月底,经过紧张战事,刘邓大军在鄂豫皖地区
解放了县城23座,歼敌6000余人,在17个县建立了民
主政权。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刘邓已经打开了局面,
依托山区安置了后方。大别山的斗争,胜东的指挥,刘邓、陈 谢、陈粟三个棋子,均部署到位,在北 黄河、中淮河、南长江、西汉水之间的 中原地区,结成了一幅“品”字形状、 互为犄角的有利的战略态势。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吹响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嘹 亮号角。
1947年9月27日在光山县白雀园召开的纵队领导干部会议。会 议对于进大别山一个月的总结和对于今后工作的布置是十分及时 和必要的。要站稳脚跟,就要严肃纪律,发动群众。刚一进大别 山,刘邓就严令:以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掠民财者枪毙,强奸 妇女者枪毙!一次,邓政委在黄冈县的一条街上碰到一个立过战 功的警卫副连长的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显然来路不 正,便立即叫人查实,果真应了邓政委的判断。邓经过权衡利弊, 最后决定必须严肃纪律,枪毙了这个违纪的副连长,于是军纪得 以严明。
千里跃进大别山
背景介绍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国民党军队倚仗
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
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此时有人断言:蒋介石
已经稳操胜券,共产党则像过早凋谢的黄花,开始枯
萎了。连莫斯科也认为撤离延安的决定是错误的。
然而,蒋介石低估了毛泽东。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 东不动声色地下出了一招险棋: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 般的“钳铰”处中央突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同时 将主要进攻方向指向敌人战场上最敏感而最薄弱的地 区大别山,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刘邓大军。
河南西部挺进,歼敌5万余人,解放了十余个县城,在
完成战略展开的同时,调动了敌军8个旅的兵力,在大
别山以西有力地配合了刘邓的作战。
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地区,三个月大踏
步寻战,歼敌2万余人,调动了敌军15个旅的兵力,其
中包括准备用于进攻大别山的八个旅,打乱了敌之军
事部署,在刘邓以北扩大了解放区。
陈赓 谢富治
刘伯承 邓小平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
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
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
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
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
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 ,
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
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
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共同
10月的大别山,秋犹未过,但早晚已是寒气袭人。刘邓大军
远离后方,供应不及,指战员们穿的还是夏天的单衫单裤。眼看
严冬将至,冬衣问题已变得十分突出,部队就自己动手缝制冬装。
刘邓大军刚刚适应了大别山区的情况,蒋介石便集结大别山北麓
的七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光山、新县我军进行合围。
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正确指挥下,各部队敢于斗争,
进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 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邓小平说: “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 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 贷地打出去,把陕北 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 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 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 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 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 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 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 的进军。
作为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对中原战场有一说,谓
之为“四水三山会中原”。四水:江、淮、河、汉;
三山:泰山、大别山、伏牛山。要在这三山、四水之
间创建中原解放区,就必须首先控制住大别山。邓小
平号召部队勇挑重担,不怕困难,义无反顾地创建巩
固的大别山根据地,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
刘邓大军迅速分兵,在鄂东和皖西 战略展开。其第三纵队在司令员陈锡联、 政委彭涛率领下,奉命挺进皖西,先后 解放了六安、霍山、金寨、岳西、舒城、 桐城、庐江、潜山、太湖等地。9月,刘 邓大军经过激烈的作战和紧张斗争,建 立了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初步完成 了战略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