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沙洲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合集下载

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一区域内浅水湖泊中的生源要素(如碳、氮、磷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s of biogenic elements in shallow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China, the shallow lake ecosystem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ill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 and analyz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process of biogenic elements (such as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etc.) inshallow lakes in this region.我们将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的基本特征,包括湖泊的水文条件、生态环境和生源要素的分布状况。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湖泊中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括生源要素的输入、转化、输出和积累等关键环节。

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太湖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形态测定

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太湖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形态测定
第3 2卷
第 3期




Vo L 3 2 No . 3
S e pk 201 3
2 0 1 3年 9月
GL OBAL GEOL OGY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5 5 8 9( 2 0 1 3 )0 3— 0 6 3 4— 0 6
化 学连 续提取 法对太湖沉 积物中磷 的各种形态测定
Ab s t r a c t :T h e S MT s e q u e n t i a l e x t r a c t i o n me t h o d w a s a p p l i e d i n mo r p h o me t r y o f p h o s p h o r u s c o n t a i n词:s M T法;磷 ; 赋存 形态 ; 太湖
中图分类号 :P 5 7 5 . 9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5 5 8 9 . 2 0 1 3 . 0 3 . 0 2 4
g 。
Mo r p h o me t r y o f p h o s p h o r u s i n t h e l a k e s e d i me n t s o f Ta i h u b y c h e mi c a l s e q u e n t i a l e x t r a c t i o n me t h o d
杨柳 ,唐振 ,郝 原芳
沈 阳地 质 矿 产 研 究 所 ,沈 阳 1 1 0 0 3 2
摘要:为确 定太湖 沉积物 中磷 的各种形态含量 ,本文应 用 S M T连 续提取 法对太湖梅 梁湾表层 沉积物样 品和 淡水沉积 物标 准物质 B C R- 6 8 4中磷 的各种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S M T法具 有一定的适 用性 和 准确性 。太湖 沉积物 中磷 形态测定结果表明无机磷是 太湖沉积物 中磷 的主要赋存形 态 ,占总有 效磷 的 5 9 . 2 2 % ,无机磷含 量 中非磷灰石 态磷含量 为 1 3 9 g / g ,大于磷灰石 态磷含量 1 1 3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气象学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气象学

征, 8 月为碳吸收的高峰期 , 2 月碳的通量值 最低; 虽然低潮 滩 CH4 年平均排放通量仅为 0. 04mg! m- 2! h- 1 , 在 碳通量中
所占比例很小, 但却是大气 CH4 的持续排放 源. 中潮 滩( CM
- 2) 为大气 CH4 的排放源, 在 7 月达到排放高峰; 对 CO2 而 言, 光照条件下( 明箱) 以吸收为主, 而无光照时( 暗箱) 中潮
环图 X- 9
选择长江河口崇明东滩 为典型 研究区 域, 使用原 位静
态箱- 气相色 谱法, 对长江河口 潮滩湿地 - 大气界 面碳通
量( CH4 和 CO2) 进 行了 为 期一 年的 现场 观测 实验. 结 果表
明, 观测期内, 崇明 东滩 低 潮滩 ( CM- 3) 表 现为 碳 的吸 收 汇, 平均碳通量 为- 13. 23mg! m- 2! h- 1 , 且 有明显的 变化特
全国土壤侵蚀量估算及其在吸附态氮磷流失量匡算中的应
# 6#
用环 境科 学 学 报/ 中 科 院 生 态环 境 研 究 中心. -
2006, 26( 3) . - 366~ 374
环图 X- 9
应用土壤流失方程( USLE) , 根据我 国土壤 水力侵 蚀分
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利用 1978 年以来不 同时段的遥 感影
像对北京城市用地、绿地、归 一化植被 指数、城市 热岛区 面
积进行了监测, 分析了北京市 20 余年来城市规模的变 化及
空间布局特征、城市 绿地 变化、城 市热 岛效 应及 其 相关 关
tifouling coatings[ 刊, 英] / B. T. Watermann
Chemosphere.
- 2005, 60( 11) . - 1530~ 1541

湖泊内源氮磷污染分析方法及特征研究进展

湖泊内源氮磷污染分析方法及特征研究进展

第30卷 第1期2011年 1月环 境 化 学E NV I RONMENTAL C H E M I STRY V o.l 30,N o .1Janua ry 20112010年6月30日收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 云南联合基金(U0833603)资助.**通讯联系人,Te:l 0871 *******;E ma i :l xjpan @kmu st .edu .cn湖泊内源氮磷污染分析方法及特征研究进展*李 辉1 潘学军1** 史丽琼1 米 娟1 宋 迪1赵 磊2 刘晓海2 贺 彬2(1.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50093; 2.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研究中心,昆明,650034)摘 要 湖泊的内源氮磷污染已成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一大难题.本文总结了沉积物中氮磷赋存形态、沉积物 水界面氮磷迁移释放行为和沉积物中氮磷的生物有效性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湖泊内源氮磷污染机理分析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控制技术提供参考.关键词 富营养化,内源氮磷,释放,生物有效性.大量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湖泊富营养化的特征性表现即藻类水华现象.藻类水华暴发会导致水体缺氧、鱼类死亡、产生异味及藻毒素释放等,给湖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据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有40%左右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而在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富营养化湖泊已占被调查湖泊数的77%[2].由此可见,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湖泊富营养化范围及程度最严重、面临问题最严峻的国家之一.Va llne tyne 及Stumm 等的分析研究表明,氮和磷是限制水生植物生产量最主要的营养元素[3],因此,氮磷在湖泊中水体及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及其迁移释放行为,对湖泊富营养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及截污工程等措施的实施,外源性污染物已经相对有所控制[4];因此对内源氮磷污染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内源氮磷的赋存形态、迁移释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生物有效性等内源氮磷污染机理方面的分析研究更是迫在眉睫.本文从氮磷赋存形态特征及其分布、沉积物 水界面氮磷迁移释放、氮磷生物有效性等方面,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内源氮磷污染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湖泊富营养化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1 沉积物中氮磷赋存形态氮磷在湖泊沉积物及水体中的形态分布,决定着沉积物是源还是汇.而水体中的氮磷形态分析相对简单,因此沉积物中的氮磷赋存形态分析尤为重要.1.1 沉积物中氮赋存形态湖泊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含量及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体和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其环境行为的前提[5].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一般将沉积物中的氮形态分为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且主要化学形态为有机态氮,可以占到70% 90%,主要以颗粒有机氮的形式进入沉积物中,无机氮所占比例相对较小[6].1.1.1 沉积物中的有机氮沉积物中有机氮主要是蛋白质、核酸、氨基酸和腐殖质四类,大部分是腐殖质[7].有机氮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细菌和高等植物.其化学形态主要分为NH 3 N 、氨基酸氮、己糖氮、酸解未知氮(HUN )和非酸解氮[6].研究表明,氨基酸氮是有机氮的主要化学形态,约占有机氮的30% 60%;从氨基酸的组合特征纪念专辑稿件来看,以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及赖氨酸为主,约占氨基酸总量的70%以上[8].尽管有机氮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并不活跃,但是由于有机氮的矿化作用,环 境 化 学30卷282使得有机氮依然在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即沉积物中的有机态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氨基化作用逐步分解为简单的有机态氨基化合物,氨化作用释出的氨大部分与有机或无机酸结合成铵盐,或被植物吸收,或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1.1.2 沉积物中的无机氮沉积物中的无机氮可分为可交换态氮(E N)、固定态铵(F NH4)等.沉积物中的可交换态氮(Exchangeab le N itrogen,EN)是沉积物 水界面发生氮的迁移释放最主要最活跃的氮形态,是参与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组分.可交换态氮主要包括硝态氮和铵态氮,即NO2 N、NO3 N以及NH+4 N;其中的铵盐被称为可交换态铵,沉积物中的可交换态铵是由于沉积物颗粒对水体中的NH+4进行可交换吸附,这类吸附是发生在颗粒物表面的离子交换反应.EN易于为藻类、水草等浮游植物这类初级生产者吸收,EN的减少会促进有机氮的矿化,从而提供湖泊再生产所需氮源[9].沉积物中的固定态铵则是指固定吸附于颗粒物质内部,进入晶格结构的NH+4 N,也称作非交换态铵.这是由于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层中的硅氧层之间发生同晶替代,产生负电荷,为使电性中和,这些负电荷吸引吸附在颗粒物质晶格之外的阳离子;而吸附在沉积物上的NH+4脱去水化膜进入晶格之中,就被固定下来[10].同时晶层收缩,这样NH+4因此固定态铵一般情况下很难通过离子交换等方式释放到水体中来,大量研究表明,固定态铵在沉积物总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De Lange等[11]研究指出在海洋和某些湖泊沉积物中固定态铵可达到总氮含量的10% 96%.所以说,固定态铵是湖泊沉积物中氮的重要储存库.1.1.3 沉积物中氮的连续分级浸取研究及其应用在上述氮的分类中,并没有具体体现出各类形态氮与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结合能力,因此仅仅通过分析沉积物中总氮、无机氮和有机氮,并不能准确解释有关氮在沉积物 水界面上发生的迁移释放行为.各形态氮与沉积物的结合能力强弱,对于评价各形态氮对沉积物 水界面氮循环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不少学者[12 19]对大量海洋以及湖泊的沉积物中氮进行连续分级浸取,采用不同的浸取剂,来划分不同形态氮与沉积物结合能力大小,将沉积物中的氮分类为不同结合态,测得不同结合态氮的丰度,由此解释分析并推测沉积物 水界面的氮循环过程.吴丰昌等[12]1996年对云贵高原4个湖泊(云南泸沽湖、洱海,贵州百花湖、阿哈湖)等湖泊沉积物进行研究,基于土壤学中的土壤理化分析将沉积物中氮形态进行简单的分级,是国内沉积物中氮连续分级浸取研究的开始.将沉积物氮的结合态分为可溶性NH+4 N,NO3 N、可交换态NH+4 N,NO3 N、有效态氮和残渣态氮,有效态氮指无机的矿物态氮和部分有机质中易分解的无机氮,残渣态氮主要是有机氮.这一方法开创了水体沉积物中氮分级浸取的先河,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根据浸取剂得出各形态氮的化学结合能力.马红波[13]等2002年根据Ruttenberg[20]1992年提出的沉积物中磷的连续分级浸取方法,加以改进,将沉积物中氮分为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可转化态氮根据浸取剂提取能力的强弱来决定浸取出来的氮与沉积物结合的牢固程度;依次分为离子交换态氮(I EF N)、碳酸盐结合态氮(CF N)、铁锰氧化态氮(I M OF N)、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 N).非转化态氮通过总氮与可转化态氮差减得到.这一方法在进行下一步提取之前,用蒸馏水洗涤沉积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一级提取氮重吸附于沉积物,但是实验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各级提取剂的提取效率.马红波等打开了沉积物中氮连续分级提取研究的新领域,表征了各形态氮的相应化学结合能力.之后的研究者对沉积物中氮进行连续分级提取时,多数都是沿用这一方法,或进行一些小的改进.如吕晓霞等[14]对北黄海、戴纪翠等[15]对胶州湾、王圣瑞等[16]对五里湖等湖泊沉积物及海洋沉积物中氮的研究,均是直接使用其方法或者稍微加以改进.王圣瑞等[16]2007年对五里湖、月湖、东太湖、贡湖等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氮进行连续分级提取.其采用的方法与马红波等基本一致,但只研究了沉积物中的可转化态氮,并将其依次分为离子交换态氮(I E F N)、弱酸浸取态氮(WAEF N)、强碱浸取态氮(SAEF N)、强氧化剂浸取态氮(SOEF N).I EF N是4种可转化态氮形态中与沉积物结合能力最弱的赋存形态,因此也是参与沉积物 水界面1期李辉等:湖泊内源氮磷污染分析方法及特征研究进展283氮迁移释放最活跃的形态;WAEF N与沉积物的结合能力略高,相当于碳酸盐的结合能力;SAEF N的结合能力相当于铁锰氧化物的结合能力,稍高于WAEF N;SOEF N主要是有机形态氮,也称可转化有机氮,是最难浸取的可转化形态[14 16].王圣瑞法[16]与马红波法[13]区别在于第一步提取,采用的是1m ol L-1KC l溶液,而马红波法中采用的是1m o l L-1M g C l2溶液进行浸取.由于沉积物吸附NH+4生成固定态铵所需静电力与K+进入沉积物粘土矿物层中的硅氧层晶格所需的静电力来源相同,因此KC l溶液可能会具有更好的提取效率.基于这一点,一些研究者认可了王圣瑞的方法,且KC l提取性质稳定,不含干扰测定的物质[21],后续对沉积物中氮进行连续分级提取时,多采用王圣瑞法.如何桐等[17]对大亚湾表层沉积物氮形态的研究、郑国侠等[18]对南海深海盆表层沉积物氮形态的研究等.钟立香等[19]2009年对吴丰昌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新的连续分级浸取方法,该法的特点是并不着重于各形态氮与沉积物结合力强弱,而是依据对释放影响的程度依次分为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残渣态氮(RN).该法中F N是将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m g L-1)换算成为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浓度(m g kg-1),这主要是基于沉积物 水界面氮循环主要通过间隙水与上覆水中营养盐交换来实现这一点考虑;EN则主要是针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矿化生成的NH+4,NH+4在FN和E N之间不断根据外界环境条件分配,故EN是沉积物中较活跃的氮形态;酸解态氮可鉴别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氨基酸态氮(AAN)、氨基糖态氮(ASN)、氨态氮(AN)以及一些未鉴别的含氮化合物(UN);RN主要是有机环态.表1列出了沉积物中氮连续分级浸取方法的发展历程.表1 沉积物中氮的连续分级提取研究Table1 R esearch on t he nitrogen sequential frac ti on ex tracti on i n sedi m ents研究者浸取方法氮分级形态应用对象参考文献沉积物高速离心,0.4 m滤膜过滤可溶性氨氮、硝氮吴丰昌等(1996)40mL20%NaO H溶液,经0.45 m过滤,测滤液中可交换性氨氮、硝氮可交换性氨氮、硝氮云南泸沽湖、洱海;[12]上一步沉淀物使用碱解蒸馏法测定有效态氮有效态氮贵州百花湖、元素分析仪测定沉积物中总氮,并与上述三形态氮进行差减残渣态氮阿哈湖1m ol L-1M gC l2溶液离子交换态氮HAC N a AC(p H=5)溶液碳酸盐结合态氮马红波等(2003)0.1m ol L-1Na OH溶液铁锰氧化态氮渤海湾[13]K2S2O8(碱性)溶液(0.24mo l L-1N a OH, K2S2O820g L-1)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总氮与上述四种可转化态差减非转化态氮1m ol L-1KC l溶液离子交换态氮五里湖HAC N a AC(p H=5)溶液弱酸浸取态氮月湖王圣瑞等(2007)0.1m ol L-1Na OH溶液强碱浸取态氮东太湖[16] K2S2O8(碱性)溶液(0.24mo l L-1N a OH,K2S2O820g L-1)强氧化剂浸取态氮贡湖沉积物高速离心,过0.45 m滤膜游离态氮钟立香等(2009)2mo l L-1KC l溶液,振荡2h可交换态氮巢湖[19] 6mo l L-1HC l溶液,120 ,酸解24h酸解态氮浓硫酸,加速剂催化残渣态氮1.1.4 沉积物中氮形态分布特征沉积物中氮主要以有机态存在.Ke m p等[22]对Ontar i o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研究表明,有机氮含量约占总氮的92%,何桐等[17]对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氮形态研究表明,有机氮约占沉积物中总氮的77 32%.沉积物中无机氮由可交换态氮和固定态铵构成,可交换态氮是湖泊初级生产力的直接氮源,固定态铵(F NH4)则是其潜在氮源[9].王圣瑞等[9]、王雨春等[5]研究表明,F NH4是无机氮中的主要形态,环 境 化 学30卷284EN也占有一定的比例;E N中的主要形态是NH+4 N(74.61% 85.85%),这是因为沉积物 水界面大量有机质的矿化分解;其次是NO3 N(13.93% 25.15%),NO2 N含量很低(0.17% 0.27%);而三者之间在不同环境和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相互转化,这主要与沉积物自身性质(例如含有机质的多少)、沉积物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微生物多少、温度等)有关[6].EN占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的比例大约在10% 40%[8,13,17],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的主要存在形态为SOEF N[13 14,17 18],这显然与沉积物中有机态氮占总氮比例有关.吕晓霞等[14]在北黄海的研究表明,SOEF N在沉积物垂直分布上,一般呈现出在表层0 3c m迅速降低的趋势;同样,I EF N在0 3c m 范围内自上而下逐渐降低,自次表层(0 6c m)以下,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矿化作用主要发生在表层含氧区.一般而言,SOEF N是沉积物中可转化态的绝对优势形态,I EF是可转化无机态氮的绝对优势形态[23].WAEF N、SAEF N占可转化态氮的比例极小[13],两者大小依据沉积物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沉积物氮形态分布与沉积物粒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吕晓霞等[8]对黄海沉积物氮粒度结构进行研究表明,不同形态氮在不同粒度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相同,不同形态氮绝对含量随沉积物粒度的增大而减小,这可能是因为粗粒度沉积物中有机氮的分解速率常数比细粒度沉积物中的高一个数量级,是中粒度沉积物中的2倍;这也是SOEF N的含量随粒度大小变化最为明显的原因,因为SOEF N的主要形态是有机氮.尽管三种可转化无机氮的绝对含量随着沉积物粒度减小而增大,但是由于SOEF N的增幅太大,这三种可转化态无机氮的相对含量都有所降低.吕晓霞等[23]指出,细粒级沉积物对氮循环的贡献可能最大.而这一点与王圣瑞等[16]对云贵高原四湖泊研究结果一致.1.2 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一般而言,沉积物中的磷可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无机磷又分为可溶性无机磷和难溶性无机磷.可溶性无机磷包括钙结合态磷(Ca P)、铁结合态磷(Fe P)、铝结合态磷(A l P)等,难溶性磷主要是闭蓄态磷酸盐,这部分磷被包裹在铁铝氧化物膜内.1.2.1 沉积物中磷的分级浸取研究与沉积物中氮不同,由于湖泊富营养化一般是磷控制,所以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分级提取研究较多[20,24 29].1957年,Chang和Jackson[24]根据土壤学中相应的化学方法,将土壤中磷分为不稳性磷(Labile P, LP)、Fe P、Ca P、可还原水溶性磷(RSP)、惰性磷(Refractory P).这一方法主要关注于沉积物中的无机态磷,对沉积物中磷化合物的化学形态进行分类,从而便于研究沉积物 水界面磷的迁移释放机制,也有助于解释环境因素(例如钙铝铁、DO、p H、Eh等)对沉积物 水界面磷迁移释放的影响.后续许多研究者只是针对C J法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而在磷形态分级的思想上与C J法一致.例如H ie ltjes等[26]将沉积物中磷分为LP、Fe/A l P、Ca P;Psenner[27]将沉积物中磷分为水溶性磷(H2O P)、可还原水溶性磷(RSP)、Fe/A l P、Ca P和惰性P;Go lter m an等[30]将沉积物中磷分为Fe P、Ca P、酸可溶性有机磷(ASOP)、残余有机磷(ROP).国内金相灿等[7]的方法与C J法一脉相承,欧盟推荐发展方法(S MT法)[29]在选取浸取剂时的思路也与C J法一致.这两类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方法[31 36].金相灿法是对C J法中连续提取法的改进,将磷的形态分为LP、A l P、Fe P、C a P、OP和Org P等6种形态.NH4C l提取LP,中性NH4F提取铝结合态磷,N a OH提取铁结合态磷,稀硫酸提取钙结合态磷,还原络合提取闭蓄磷.该法每级磷形态的释放活性有明显不同,LP很容易释放;铝结合态磷和铁结合磷在氧化还原环境改变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可溶解性磷,进入上覆水体,具有很强的释放活性,也称为活性磷,它们是内源负荷的重要来源;钙结合态磷和闭蓄态磷则很难被分解参与短时相的磷循环.因为各级释放活性的差异,使用该法可以得到湖泊沉积物中可释放磷的丰度,以便进行沉积物 水界面的释放模型的建立,预测湖泊富营养化状况.SMT法[29]是由欧盟推荐发展的方法,该方法将磷形态划分为总磷(TP)、无机磷(I P)、有机磷(OP)、非磷灰岩磷(N on apatite I norgan ic Phosphorus,NA I P)及磷灰岩磷(Apatite Phosphor us,AP).该法分为三步:(1)将冷干沉积物450 煅烧3h,残渣用3.5m ol L-1HC l浸取,测其SRP(溶解态活性磷),得到TP;(2)将冷干沉积物用1m ol L-1HC l浸取测其SRP,得到I P,其残渣煅烧后用1m o l L-1H C l浸取1期李辉等:湖泊内源氮磷污染分析方法及特征研究进展285测其SRP,得到OP;(3)将冷干沉积物用1m ol L-1Na OH浸取测其SRP,取其残渣加入1m ol L-1H C l测其SRP,得到AP,再取其上清液加入3.5m ol L-1HC l测其SRP,得到NA I P.其中每一步的冷干沉积物样品质量均为0.2g.SMT法提取的步骤并非连续的,因此该法可同时进行各个形态的测定,能大量节省时间;其次,该方法在提取各形态磷时具有统一性,都是通过HC l来提取上清液中的SRP,各测定结果之间具有可对比性;此方法实验所需的试剂均为常用试剂,提高了方法的适用性及普遍性.W illia m s等[25]提出的方法并没有遵循C J法分级思路,该法更多的是从沉积物中磷的矿物形态上来来进行区分,将沉积物磷分为磷灰岩磷(AP),非磷灰岩磷(NAP)以及有机磷.这样的分级方法更为简单,着重点在于磷的矿物性和来源.部分学者也沿用了这一思想,例如Ruttenber g[20]提出的SEDEX提取法,将沉积物分为可交换性磷、碳酸氟磷灰岩盐(CF AP)、氟磷灰岩磷(FAP)、有机磷等,这两种方法现多用于海洋和河口沉积物中磷的分级研究.Ruttenber g法[20]考虑到了每一级提取的磷可能重吸附于残余沉积物,因此,在每级提取之前都用M gC l2溶液和H2O分别洗涤沉积物;但是该方法提取剂效率不高[37].实际上,S MT[29]法尽管在选用提取剂时思路与C J法相同,但分类也是来源于W illia m s等[25]的方法.表2列出了几种重要的磷分级提取方法.表2 几种重要的沉积物中磷分级提取方法Tab l e2 I m portant m ethods o f phospho rus frac ti on ex tracti on i n sedi m ents研究者提取剂分级形态参考文献1m ol L-1NH4C l不稳性磷0.5m ol L-1NH4F,pH=8.2铝结合态磷Chang&J ackson(1957)0.1m ol L-1N a OH铁结合态磷[24]0.5m ol L-1HC l钙结合态磷CBD可还原性水溶性磷Na OH惰性磷CBD非磷灰岩磷W illia m s等(1976)0.1m ol L-1N a OH[25]0.5m ol L-1HC l磷灰岩磷1m ol L-1N H4C l水溶性磷0.5m ol L-1NH4F,中性铝结合态磷金相灿等(1990)0.1m ol L-1N a OH铁结合态磷[7]0.5m ol L-1H2SO4钙结合态磷CBD闭蓄态铁/铝磷1m ol L-1M g C l2,p H=8可交换性磷CBD碳酸氟磷灰岩Ru ttenberg(1992)Na AC/N a H CO3,p H=4氟磷灰岩,钙磷[20]1m ol L-1HC l氟磷灰岩磷550 灰化,1m ol L-1HC l有机磷1m ol L-1H C l C a P1m ol L-1Na OH Fe/A l PPardo等(2004) 3.5m ol L-1HC l有机磷[29]无机磷1.2.2 沉积物中磷分级浸取应用以及分布特征研究金相灿等[38 39]采用SMT法对长江中下游7个浅水湖泊、太湖东北部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的研究、M o turi等[40]采用Ruttenber g的SEDEX法对印度德里工业区的排水沟渠中的沉积物磷的研究、章婷曦等[41]采用S MT法对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中磷的研究都表明,沉积物中的磷主要形态是无机磷,而污染沉积物中的Fe/A l P明显升高,相对清洁沉积物中的Fe/A l P含量则相对较低,这说明沉286环 境 化 学30卷积物污染主要使Fe/A l P的含量增加,而Ca P或A cet P含量则变化不大,这可能是因为C a P是本地自生,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而Fe/A l P含量则与人类活动有较强相关性.这说明不同污染程度的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会有较大区别,而Ka iserli等[42]采用轻微修改的Psenner[27]的分级方法,在北希腊两个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湖泊(Lakes Vo l v i&K or onia)中的研究结果印证了这一点.磷在沉积物垂向上分布规律较为复杂[33,41],这主要与湖泊生态条件、污染物排放程度以及沉积条件有关.Ruttenberg[20]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磷在沉积物柱状上的分布呈现 沉降 降解 堆积 三阶段特征,这反映了早期成岩作用的结果.可交换性磷(Ex P)的垂直变化特征较为明显,随深度增加Ex P含量降低,Fe P在次表层以上(表层至10 15c m深)的垂直变化,主要是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随深度加深而降低,导致Fe P释放的缘故;在次表层以下的深层由于有机磷的释放,会导致Fe P含量上升.Cho i 等[43]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沉积物粒度是影响不同形态磷分布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不同沉积物粒度具有不同的比表面积以及有机质等,因此对沉积物吸附和释放磷酸盐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4].梁海清等[44]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的有机磷主要以中等活性有机磷存在,有机磷的分布与沉积物粒度密切相关,而有机磷主要分布在细粒度沉积物中.1.2.3 沉积物中磷分级浸取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尽管对于沉积物中磷分级浸取研究众多,但是由于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易变性和复杂性,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套通用的沉积物磷分级分离的方法;对于研究者而言,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不得不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分级浸取,工作量非常繁重.因此十分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寻找更有效的、选择性专一的浸取剂,同时对方法的研究不仅仅考虑化学形态上的分类准确度,还应兼顾操作上的便利程度以及分级形态之间的可比性2 沉积物 水界面氮磷迁移释放研究各种来源的营养盐进入湖泊,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逐渐沉积到湖底,当湖泊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又释放出来进入水中,并延续湖泊的富营养化[7].沉积物 水界面的氮磷迁移扩散不仅受沉积物对营养盐的吸附解吸的影响,还与各种理化参数有关.因此研究沉积物 水界面的氮磷迁移释放行为,对湖泊富营养化预测以及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2.1 沉积物 水界面氮释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沉积物 水界面的氮释放行为研究多集中在对NH+4 N、NO3 N、NO2 N等形态氮的扩散转移通量的研究[12,45 47],氮扩散通量即是指氮的(自湖水)输入通量与输出(至湖水)通量之间的差值.计算沉积物 水界面的氮扩散通量,需要研究其主要界面扩散过程.宋金明等[45]指出,水 沉积物界面上存在固体颗粒的沉积和水相间颗粒孔隙的侵入,这一平流过程与界面上下浓度梯度引起的扩散转移过程,是化学物质通过沉积物 水界面质量转移的两个主要过程.而这与B l a ckburn等认为水体中氮含量的急剧增加是由间隙水与上覆水之间的交换引起的这一结果相似[48].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沉积物 水界面氮迁移释放的主要机制.沉积物中的有机氮矿化生成NO-3、NH+4等无机态氮扩散进入上覆水体,增加水体中氮含量;同时,上覆水体中的NO-3也可扩散至沉积物厌氧层,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被还原为N2和N2O等气体形态,并逸散至大气层中,降低水体中的氮含量[49].因此,目前的有些研究针对沉积物 水界面的反硝化速率进行[49 50].Con ley等[51]对波罗的海F i n land湾沉积物 水界面的NO-3、NO-2、NH+4三种形态氮的扩散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H+4、NO-3为氮界面交换的主要组分,且NH+4变化范围最大,而NO-2扩散通量很小,仅为0.1 2.45 m o l N m-2 h-1;这与Bola lek等[52]利用F ick s第一定律计算的Puck湾沉积物 水界面氨氮扩散通量规律一致,后者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氨氮总是由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刘素美等[53]对渤海莱州湾的模拟实验也表明NH+4主要由沉积物向水体净扩散且变化范围较大.Nedw ell等[54]和Tri m m er等[55]利用培养箱对英国Great Ouse河口沉积物 水界面的NO-3、NO-2、NH+4的扩散通量逐月测定,结果表明沉积物是NO-3的汇、是NH+4的源,而NO-2扩散通量极小.综述可知,沉积物 水界面氮的主要扩散组分是NH+4、NO-3,而NO-2扩散量很小;NH+4变化范围较大,且沉积物。

沉积物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分布、解磷能力及功能基因

沉积物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分布、解磷能力及功能基因

Research progress of 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in sediments :Distribution,phosphate-solubilizingability,and functional genesMA Kai,WANG Xiaochang,XIE Jiahui,GAO Li *(School of Ocean,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 :Phosphorus (P )is an important inducer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and harmful algal blooms.Sediment internal loading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 in water when exogenous input is controlled effectively.As the primary drivers of P geochemical cycling,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PSB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sediment P release.However,research on PSB in sediments began later than studies on agricultural soils,especially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SB.Therefore,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ain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SB in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habitats,and the effects of algal blooms on PSB community compositionduring the outbreak and extinction phases.In addition,it outlines the main phosphate-solubilizing mechanisms (such as mineralization and solubilization )and functional genes of PSB,and provides a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 on PSB in aquatic ecosystems.This review provides new ideas for research on P cycling and eutrophication mechanisms in water affected by algal blooms.Keywords :sediments;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phosphate-solubilizing mechanism;functional genes;harmful algal blooms沉积物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分布、解磷能力及功能基因马凯,王效昌,谢嘉慧,高丽*(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磷是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暴发的重要诱因。

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

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

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孙霖娇;张季雨;邵玉;龚然;胡志新【摘要】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分析水体沉积物中磷的不同赋存形态,对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沉积物中无机磷和有机磷赋存形态的分类,总结了沉积物中磷的提取方法和测定方法,提取方法包括Willimas 法、Hieltjes-Lijklema法、Golterman法、Ruttenberg法和SMT法等,测定方法包括流动分析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技术等,并就其优、缺点进行简要分析.【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8(046)022【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分析方法【作者】孙霖娇;张季雨;邵玉;龚然;胡志新【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08;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211167;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当磷的含量过高,会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1]。

水体沉积物是磷的蓄积库,磷在沉积物中能够与铁、铝、钙等元素以及有机质以晶体或无定形的形式结合,其结合强度、释放机制、迁移转化能力、生物可利用性和对上覆水体释放的潜力不同,因而不同赋存形态的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2]。

1 沉积物中无机磷形态分类无机磷主要指吸附在沉积物上的溶解态磷酸盐、与水体中的铁、钙、铝等金属离子结合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磷。

天然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是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残骸,含磷矿物的侵蚀溶解以及人类活动的排放。

珠江口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性硅的赋存形态及释放研究

珠江口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性硅的赋存形态及释放研究
d o ss ap y. n t e r la e e p rme t vb a in h ls t la esl a w t i e t n p ro ; e if e c ai i n r p h r l I h ee x e i n , i rt ep r e i c i n a c r e i t l n e o s nt o s o oe s i h i a d h nu f l y
S u y o h p c e fS l a Bi a al b l y i e r v rEs u r e i e ta d Re e s p r m e t t d n t e S e i s o i c o v i i t P a lRi e t a y S d m n n la e Ex e i n s i a i n CHEN Xi n - u agha
sl a bov i bly i er Rie taysdmet ic ia al it n P al v rEs r e i a i u i n:I— xh n eb e 1— o n r  ̄, n ts m — o n o F — xd e c a g a l.I b u d t c ae. b u d t e Mno ie % s
维普资讯
第2 O卷
第 1 期
江 苏 环 境 科 技
Ja g u En io me t lS in e a d Te h oo y in s vr n n a ce c n c n lg
20 0 7年 2月
Vo .O No 1 1 2 . F b2 o e .0 7
Ab t a t A T s irs q e t lc e c x r cin meh d a e b e n r d c d t t a h i r u o fs e is o sr c : e se e u n i h mia e t t t o s h v e n i t u e o su y t e d s i t n o p ce f a l a o o tb i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69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董爱国1, 翟世奎1, 于增慧1, 韩东梅2(1. 中国海洋大学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03; 2. 沧州市海洋环境监测站, 河北 沧州 061000)摘要: 根据三峡水库一期蓄水3 a 后(2006年)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元素(Cd, Cr, Cu, Pb, Zn, Al, As, Ca 和Sr 等)质量比和黏土组分百分含量, 采用Hakanson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d, Cr, Cu, Pb, Zn 和As)的污染程度, 评价了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现状, 定量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 并结合2003年的资料, 讨论了三峡水库一期蓄水3 a 后长江口海域的环境变化。

结果表明,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6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排序为: As >Cr >Cd >Zn >Cu >Pb; 表层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度”, 6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排序为: Cd >As >Cu >Cr >Pb>Zn 。

从区域差异来看, 杭州湾口外泥质区和长江口外东北偏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As, Cr, Zn, Cu 和Pb)的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出现相对高值。

从元素差异来看, Cd 的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值区的分布明显异于其他重金属元素, 说明Cd 存在与其他重金属元素不同的富集机制, 很可能是因为Cd 更易受悬浮体浓度、有机质含量以及水体盐度的影响。

与2003年的资料相比, 三峡水库一期蓄水3 a 后(2006年)表层沉积物总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和重金属元素(除Cd 之外)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高值区均未发生显著变化。

关键词: 沉积物; 长江口; 重金属元素;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中图分类号: P73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96(2010)03-0069-07长江作为注入西太平洋的第一大河, 其年输沙量为2.74亿t, 年径流量为8 360亿m 3(1953~2006年大通站平均值)[1], 对其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水文、沉积、地貌和生态系统都有重要的影响。

表层沉积物中磷释放对水体水质影响

表层沉积物中磷释放对水体水质影响

表层沉积物中磷释放对水体水质影响郭晨辉1,刘利军1,孙晓杰2,李 磊1,刘剑东1,李颖异1(1. 山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7;2.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摘 要: 在外源磷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表层沉积物作为内源磷污染的主体,对水体水质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表层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增加了包括河流在内的各类型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机率。

黄河甘宁蒙段较为密集的闸坝数量、频繁的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以及水量在年内的不均匀分配,增大了区域内表层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风险。

掌握表层沉积物-水界面之间磷的交换行为对水环境的治理和磷负荷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磷;释放;水体水质;环境治理中图分类号: X52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6803/ki.issn.1004 − 6216.2021.03.028The influence of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surface sediments on water qualityGUO Chenhui 1,LIU Lijun 1,SUN Xiaojie 2,LI Lei 1,LIU Jiandong 1,LI Yingyi 1(1. Shanxi Research Academy of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Taiyuan 030027,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Jinzhong 030619, China )Abstract : With the controlling of the external phosphorus pollution, the surface sediments become the main source of the internal phosphorus pollution and have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mpact on the water quality. Because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for all kinds of water bodies, including the rivers. The risk of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s is increased due to the intensive dams,the frequent river dredging and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water flow during the year among the Gansu, Ningxia and Inner Mongolia sect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I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the exchange behavior of phosphorus between the surface sediment and the overlying water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phosphorus load.Keywords : surface sediment ;phosphorus ;release ;water quality ;environment treatment CLC number : X52磷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磷肥及磷化工产品的应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便利了人民的生活,而大量含磷化合物的生产应用,增加了其迁移进入水体的风险,提高了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概率。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第39卷第13期2019年7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39,No.13Jul.,2019基金项目:上海市海洋局科研项目(沪海科2016⁃05,沪海科2016⁃0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405002)收稿日期:2018⁃06⁃07;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19⁃04⁃17∗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jiangxs@eastsea.gov.cnDOI:10.5846/stxb201806071285范海梅,蒋晓山,纪焕红,刘鹏霞,胡茂桂,秦玉涛.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生态学报,2019,39(13):4660⁃4675.FanHM,JiangXS,JiHH,LiuPX,HuMG,QinYT.Integratedevaluationofthemarine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YangtzeRiverEstuaryanditsadjacentarea.ActaEcologicaSinica,2019,39(13):4660⁃4675.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范海梅1,蒋晓山1,∗,纪焕红1,刘鹏霞1,胡茂桂2,秦玉涛11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201206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基于1984 2015年监测数据,给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营养盐的基准年是1987年,基准值分别是0.0705mg/L和0.000751mg/L㊂结合频数分析方法,无机氮的分区阈值为0.339mg/L和1.15mg/L,活性磷酸盐的分区阈值为0.0289mg/L和0.0530mg/L,研究区域可划分为三大分区:口内区㊁过渡区和口外区;结合生态红线㊁污染源等具有开发管理属性的分布,最终将研究区域分为8个评价单元㊂提出了水质环境㊁沉积物环境㊁生物生态三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㊂水质环境的区域分布与生物生态相似:口内区域较差,口外区域向海逐渐趋好;沉积物环境特征:南支㊁北支和北港的沉积物质量略好于口外区域,口外区域好于南北槽分区和杭州湾北部㊂生态环境综合状况由差向好的区域变化为:Ⅳ区<Ⅴ区<Ⅲ区<Ⅰ区<Ⅱ区<Ⅵ区<Ⅷ区<Ⅶ区;随时间有向好趋势㊂关键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Integratedevaluationofthemarine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YangtzeRiverEstuaryanditsadjacentareaFANHaimei1,JIANGXiaoshan1,∗,JIHuanhong1,LIUPengxia1,HUMaogui2,QINYutao11EastChinaSea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StateOceanicAdministration,Shanghai201206,China2StateKeyLaboratoryofResources&EnvironmentalInformationSystem,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Nature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Abstract:Basedonmonitoringdatafrom1984to2015,wereportatrendanalysisofdissolvedinorganicnitrogen(DIN)andphosphate(PO4⁃P)intheYangtzeRiverEstuaryanditsadjacentarea;thereferenceyearofnutrientswasdeterminedtobe1987,andrecommendedreferencevalueswere0.0705and0.000751mg/LforDINandPO4⁃P,respectively.Then,frequencyanalyseswerecombinedtoproducethepartitionthresholdsof0.339and1.15mg/LforDIN,andthoseof0.0289and0.0530mg/LforPO4⁃P.Thus,thestudyareacouldbepartitionedintothreesubareas:theinnerareaofthemouth,transitionarea,andouterareaofthemouth.Consideringthedistributionsoftheecologicalredlineareaandpollutionsources,thestudyareawasdividedintoeightcomprehensivesubzones.Anintegratedevaluationofthemarineecologicalenvironmentwasdevelopedbasedontheindexsystemmethod,whichwascomposedofmarinewater,surfacesediment,andbiologicaldiversity.Thedistributionofthemarinewaterenvironmentwassimilartothatofthebiologicaland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environmentalindicesimprovedfromtheinsidetooutsidearea.SouthBranch/NorthBranch/NorthPortwasslightlybetterthantheoutsideareawherethesedimentindiceswerehigherthanthoseofHangzhouBay/NorthChannel/SouthChannel.Thedistributionofthemarineintegratedenvironmentwasasfollows:subzoneIV<subzoneV<subzoneIII<subzoneI<subzoneII<subzoneVI<subzoneVIII<subzoneVII,whichindicatedthattheintegratedenvironmentwasobviouslyimprovingwithtime.KeyWords:YangtzeRiverEstuaryanditsadjacentarea;comprehensivesubzones;indexsystemmethod;marineecologicalenvironment;integratedevaluation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位于长江径流与潮流,淡水与咸水相互作用的区域,存在各种不同的水系交汇的混合水域的特征,是典型的河口生态区㊂地貌形态上,长江口三级分叉㊁四口入海,包括南支㊁北支㊁南港㊁北港㊁南槽和北槽㊂长江口是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对流域的自然变化和人为作用响应最敏感,与近岸海域环境变化密切相连㊂河口地区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㊁环境变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地区,对于河口环境变化及其自适应的认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㊁人工控制和合理开发的科学依据[1⁃3]㊂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长江口地区在经历自然变化的同时,更为显著地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长江口区域正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㊂正是河口区域的自然属性和人文特征,使得长江口区域成为各方面研究的热门区域[4]㊂许多国家都曾对河口㊁海湾以及近岸海域环境进行过调查研究[5⁃10]㊂美国和西非沿岸㊁印度洋㊁北海㊁亚得里亚海㊁日本海㊁泰国湾等近岸海域的类似调查显示,氮㊁磷等的营养物质在近岸海域水体中逐渐增多,且比例正发生变化㊂富营养的环境引起了浮游植物密度的增长㊁水体透明度的降低㊁某些藻类的过度增殖㊁深海鱼类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大规模变化,这一情况遍布整个世界的近岸海域㊂受长江入海和陆源污染源的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物质输入和分布特征变化是主要特征[11⁃14]㊂陈吉余和陈沈良[4]给出了上海海域水质的趋势,指出河口拦门沙附近水质也呈显著的恶化趋势,硝酸盐氮含量近20年增加近4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年增长率约在5%[15]㊂据2000 201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自徐六泾以下均属劣四类水质,其中,水质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水水质标准“(GB3097 1997)㊂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世纪80年代基本无富营养化,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轻度富营养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中度富营养化,21世纪以来基本处于中度或重度富营养化[15⁃17]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1984 2010年间不断变化,甲藻和硅藻比例也在变化,这与长江排海营养盐比例的变化相一致,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比值呈下降趋势,硅酸盐排放量也不断下降[18⁃21]㊂海洋环境评价从单一指标评价(包括水质㊁沉积物等)发展到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㊂广泛应用的河口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包括:欧盟的 生态状况评价综合方法 ㊁美国 沿岸海域状况综合评价方法[1] ㊁美国的河口营养状况评价[2⁃3]㊁欧盟的综合评价法[5]等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均属多参数评价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估河口㊁沿岸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富营养化状况,反映了对河口和沿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现状㊂但是,评价背景值的选择以及评价指标的权重等难点问题需要不断探索㊂自20世纪80年代,国内对海洋环境评价方法进行了不断探索和研究,从单因子评价方法(沉积物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 2002))发展到综合评价方法,从水体的富营养化评价㊁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㊁生物多样性指数法评价,发展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22⁃24]㊂目前,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法㊁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综合风险指数等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进行了示范应用㊂本文基于前人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分区和评价,结合生态红线的划分(2017年上海市海洋局发布‘上海市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㊁排污密集区分布等,划分了综合评价单元,建立了三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给出长江河口区域生态环境分布特征和趋势分析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数据来源研究区域位于30ʎ30ᶄ 32ʎ00ᶄN,121ʎ00ᶄ 123ʎ20ᶄE范围之内,监测站位大约70个(图1)㊂收集了1664㊀13期㊀㊀㊀范海梅㊀等: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㊀1984 2015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活性磷酸盐(PO4⁃P)㊁无机氮(DIN,无机氮是氨氮㊁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之和)的表层和底层的数据㊂评价部分主要应用了2011 2015年的数据,包括水质环境㊁沉积物环境(本文引用表层沉积物数据)和生物生态3个方面,水质环境指标包括无机氮(DIN:Dissolvedinorganicnitrogen)㊁活性磷酸盐(PO4⁃P)㊁铜(Cu)㊁砷(As)㊁石油类;沉积物环境指标包括粒度㊁铜(Cu)㊁锌(Zn)㊁铅(Pb)㊁镉(Cd)㊁铬(Cr)㊁汞(Hg)㊁砷(As)㊁滴滴涕(DDT)㊁多氯联苯(PCBs)和石油类;生物生态指标包括浮游植物㊁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㊂图1㊀研究区域和主要监测站位分布Fig.1㊀Studyareaandlocationofmainsamplesites1.2㊀水质要素处理方法利用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指数法,对铜(Cu)㊁砷(As)两种元素的污染水平进行评价㊂计算公式如下:Mw=1nðni=1㊀㊀Zi=1nðni=1CiCiS式中,Mw为重金属污染指数,Zi=CiCiS为第i种重金属的相对污染系数,Ci为第i种重金属的实测浓度值,CiS为第i种重金属引用的评价标准值,本文采用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GB3097 1997)㊂1.3㊀沉积物要素处理方法1.3.1㊀重金属风险指数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的风险指数是瑞典学者Hankanson1980年提出的,从重金属的生物毒性角度对铜(Cu)㊁锌(Zn)㊁铅(Pb)㊁镉(Cd)㊁铬(Cr)㊁汞(Hg)㊁砷(As)7种元素进行评价,使得区域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更具有代表性㊂根据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某区域沉积物中第i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和沉积物中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s可分别表示为:Cif=CiCis;Eir=TirˑCifRIs=ðni=1Eir=ðni=1TirˑCiCis式中,Cif为第i种重金属的指数;Ci为各样品沉积物中第i种重金属的实测浓度;Cis为沉积物中第i种重金属的2664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背景参考值;Tir为沉积物中第i种重金属的毒性系数,反应各种重金属元素毒性水平和生物对其污染的敏感程度;Eir为沉积物中第i种重金属的生态危害污染程度;重金属风险指数RIs为某采样点或区域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的综合值,分值越高潜在生态风险越大㊂本文重金属背景参考值Cis和毒性系数Tir见表1[25]㊂表1㊀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背景值及其毒性系数Table1㊀Backgroundvalueandtoxicitycoefficientofecologicalriskassessmentforheavymetalsinsediments重金属Heavymetals铬Cr汞Hg砷As锌Zn镉Cd铅Pb铜CuCis/(mg/kg)600.215800.52530Tir2401013055㊀㊀Cis是重金属背景参考值,其中s是指沉积物;Tis是毒性系数,其中r是指生态风险评价;Cisisbackgroundvalueforheavymetalinsediment,wheresrepresentssediment;Tisistoxicitycoefficientofecologicalriskassessment,whererrepresentsecologicalriskassessment1.3.2㊀有机化学物指数利用沉积物中滴滴涕(DDT)和多氯联苯(PCBs)的持久性有机污染水平进行评价㊂计算公式如下:AIs=12ð2i=1㊀㊀Zi=12ð2i=1CiCiS式中,AIs为有机化学物指数,Zi=CiCiS为第i种有机化学物相对污染系数,Ci为第i种有机化学物的实测浓度值,CiS为第i种有机化学物引用的评价标准值,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GB18668 2002)㊂1.4㊀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Hᶄ=-ðSi=1(Piˑlog2Pi)式中,Hᶄ为Shannon⁃Weiver种类多样性指数,S为样品中的种类总数,Pi为第i种的个体数(ni)与总个体数(N)的比值㊂1.5㊀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典型指标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具体指标见表2㊂表2㊀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Table2㊀Indexsystemforintegratedevaluationofmarineecologicalenvironment分目标层Sub⁃targetlayer准则层Criterialayer指标层Indexlayer水质环境MwENV无机氮无机氮Marinewaterenvironment活性磷酸盐活性磷酸盐重金属污染指数铜㊁砷石油类石油类沉积物环境SdENV重金属风险指数铜㊁铅㊁镉㊁汞㊁砷㊁铬㊁锌Sedimentenvironment有机化学物指数滴滴涕㊁多氯联苯石油类石油类生物生态BeCHAMarinewaterenvironment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根据以下模型计算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确定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状况㊂评价模型如下:Ei=Wi+Si+Bi33664㊀13期㊀㊀㊀范海梅㊀等: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㊀4664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Ei为第i区综合指数;Wi为第i区水质环境指数,用无机氮浓度赋值(Nwi)㊁活性磷酸盐浓度赋值(Pwi)㊁重金属污染指数赋值(Mwi)㊁石油类浓度赋值(Owi)进行表征;即:Wi=Nwi+Pwi+Mwi+Owi()/4Si为第i区沉积物环境指数,用沉积物的重金属风险指数赋值(RIsi)㊁有机化学物指数赋值(AIsi)㊁石油类含量赋值(OIsi)进行表征,并根据沉积物类型进行矫正,各个评价单元的矫正系数k在综合分区中给出;即:Si=kˑ(RIsi+AIsi+OIsi)/3Bi为第i区生物生态指数,用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赋值(Hbi)㊁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赋值(Zbi)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赋值(Mbi)进行表征;即:Bi=(Hbi+Zbi+Mbi)/32㊀结果分析2.1㊀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单元划分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源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周期动态变化,另外一方面由于样点数据不足以支撑对生态环境的全面描述㊂为了更准确的刻画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质环境㊁沉积物环境㊁生物生态等的变异特性,借鉴了已有的分区研究结果,例如,基于自然地理特征对长江口水域进行了分区[9],基于关键要素和梯度法对关键要素的过渡区进行了划分[24],基于营养盐聚类分析确定了春㊁夏㊁秋3个季节长江口环境分区,基于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的分布特征的分区[26]㊂现有的分区研究基本是基于地理㊁水质㊁沉积物等分布特征进行的较大范围的分区,而没有考虑主要敏感功能区(湿地保护区等)㊁生态红线区㊁排污区以及工程密集区等的分布特点㊂另外,已有的分区是根据某次监测要素的指标数据进行的,对监测数据的偶然性和规律性考虑不足㊂本文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考虑海洋环境功能区㊁红线保护区和管理需求等,对研究海域进行更细致的评价单元的划分,并对各个评价单元进行综合分区评价㊂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区和重点排污口等,根据河口悬浮物环境特征㊁水团特征㊁水质环境特征㊁沉积物环境特征㊁生物生态等进行综合的评价单元划分㊂通过综合分区得到的每个子区域,都是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征或者特别功能特征(重点排污口㊁红线保护区等),因此,每个子区域的独一无二的属性,影响或决定了各个子区域的站位布局㊁综合评价和管理需求㊂重点排污区㊁红线区等都需要增加监测力度㊁管理措施,为达到控制污染㊁保护环境的目的而积累成果㊂2.1.1㊀营养盐基准值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富营养化严重㊂1988年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快速增长的转折年(图2和图3),之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可见,营养盐的发展变化是从快速增长,到缓慢波动增长的,这与总体水质变化趋势相一致,也说明了营养盐是该海域水质环境最重要的代表性污染物㊂该海域营养盐输入主要以水平输运为主,长江径流携带入海㊁沿岸的污水排放占绝大部分㊂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含量的快速增长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长江沿江流域的化肥施用量不断增长,其中氮肥从20世纪60年代的每年几十万吨,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的400ˑ104 500ˑ104t/a,氮肥用量的快速增长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水体中硝酸盐含量的增加,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逐年增加也是氮营养盐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㊂根据1984 2015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数据,对无机氮(DIN)㊁活性磷酸盐(PO4⁃P)的表㊁底层年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发现: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具有线性上升趋势,1988年是营养盐含量的快速增长的起始年,之后持续攀升,因此,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基准年确定为1987年,1984 1987年营养盐要素的平均值为基准值(表3)㊂2000年以来,无机氮主要处于高位震荡状态,而活性磷酸盐则直线上升㊂无机氮表㊁底含量相差较大,活性磷酸盐表㊁底含量差别相对较小㊂表3㊀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水营养盐的基准值Table3㊀ReferencevalueofnutrientelementsinYangtzeRiverEstuaryanditsadjacentarea年份Year活性磷酸盐PO4⁃P/(mg/L)PO4⁃Prepresentsactivephosphate无机氮DIN/(mg/L)DINrepresentsDissolvedinorganicnitrogen19840.0006870.027519850.0009160.069919860.0007020.070319870.0007010.114平均值Averagevalue0.0007510.0705图2㊀1984 2015年研究区域无机氮年均含量变化趋势Fig.2㊀TrendofannualmeanDINfrom1984to2015instudyarea图3㊀1984 2015年研究区域活性磷酸盐年均含量变化趋势Fig.3㊀TrendofannualmeanPO4⁃Pfrom1984to2015instudyarea2.1.2㊀营养盐分区阈值根据频数分析法,应用2000 2015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所有站位㊁所有月份㊁表底层监测数据(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样本量均为3397个)频数分布,绘制频数分布曲线图(图4 图6)㊂由频数分布曲线图也可以发现,活性磷酸盐在水体中的浓度变化(时间和空间)分布,是单一峰的正态曲线,并且标准差比较小(0.0178),说明活性磷酸盐的浓度分布曲线比较陡峭,其值集中的分布在均值(0.0410)两侧㊂无机氮在水体中的浓度值曲线为两个正态分布曲线,均值较小分布曲线体现了底层水体的分布状况,另一个正态分布曲线体现了表层水体的分布状况;比较两者的均值和标准差发现,底层水体分布曲线的均小于表层的,说明表层水体无机氮的分布变化范围比较大,同时受长江淡水和海水的影响显著㊂图4㊀2000 2015年研究区域活性磷酸盐频数分布曲线㊀Fig.4㊀FrequencydistributionofPO4⁃Pfrom2000to2015instudyarea图5㊀2000 2015年研究区域表层无机氮频数分布曲线㊀Fig.5㊀FrequencydistributionofsurfaceDINfrom2000to2015instudyarea5664㊀13期㊀㊀㊀范海梅㊀等: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㊀图6㊀2000—2015年研究区域底层无机氮频数分布曲线㊀Fig.6㊀FrequencydistributionofbottomDINfrom2000to2015instudyarea参照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方法[6],分别取第25百分点和75百分点作为目前营养盐分级的参照状态,得到2000年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分级阈值(表4)㊂活性磷酸盐表底数据频数分布曲线的第25百分点和75百分点的值分别为0.0289和0.0530,作为活性磷酸盐分区阈值;无机氮表层数据频数分布曲线的第25百分点和75百分点的值分别为1.15和1.82,底层数据频数分布曲线的第25百分点和75百分点的值分别为0.195和0.339,选择底层曲线的第75百分点和表层曲线的第25百分点的值分别为0.339和1.15,作为无机氮分区阈值㊂2.1.3㊀营养盐分区利用无机氮分区阈值,根据2015年8月份无机氮分布特征进行分区,总体上整个监测区域分为口内区㊁过渡区和口外区(图7)㊂表4㊀基于营养盐要素频数分布的分级阈值Table4㊀Gradingthresholdbasedonfrequencydistributionofnutrientelements营养盐要素Nutrientelements活性磷酸盐PO4⁃P无机氮DIN层次Level表/底层表层底层样本数Samplingnumber33972797600均值Averagevalue(50%)0.04101.490.267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0.01780.4980.10725%0.02891.150.19575%0.05301.820.339图7㊀2015年8月无机氮表底层分布特征(实线:表层;虚线:底层)Fig.7㊀DistributionofDINonAugust2015(solidlines:surface;dashlines:bottom)利用活性磷酸盐分区阈值,根据2015年8月份活性磷酸盐分布特征进行分区,总体上整个监测区域分为6664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口内区㊁过渡区和口外区(图8)㊂图8㊀2015年8月活性磷酸盐表底层分布特征(实线:表层;虚线:底层)Fig.8㊀DistributionofPO4⁃PonAugust2015(solidlines:surface;dashlines:bottom)水体环境的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相似,基本表现为从口内区域向口外区域逐渐减少,偶尔沿岸局部区域出现高值㊂水体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指数和石油类分布规律性较差,区域特征不明显,在航道㊁排污口㊁港口码头偶尔会出现高值㊂因此,根据水体物质的分布规律进行分区的决定要素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㊂2.1.4㊀综合分区沉积物重金属风险指数㊁有机化学物指数等主要分布特征为沿岸排污口区域㊁口门㊁港口工程区或近海区域偶尔间断会出现高值或者低值,整个区域没有明显规律;而沉积物类型分布从口内到口外的变化规律明显[26]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的组成和生态类型混杂,群落结构呈现多种结构复合的特征,其单一性群落特征不明显㊂浮游植物组成中以近岸低盐性类群㊁河口半咸水类群和淡水类群为主,还有外海高盐类群和海洋广布性类群,浮游植物分布受温㊁盐影响明显,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征㊂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大致可分为五大群落:淡水生态群落㊁半咸水河口生态群落㊁低盐近岸生态群落㊁温带外海高盐生态群落和热带高温高盐生态群落㊂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指为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与生态安全,将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㊁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划定为重点管控区域并实施严格分类管控的底线约束制度,旨在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海域实施分类指导㊁分区管理和分级保护㊂上海市海洋生态红线区包括自然保护区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㊁特别保护海岛㊁重要滨海湿地㊁重要渔业海域㊁整治修复岸线㊁自然岸线等㊂水团特征㊁水体营养盐分布㊁沉积物类型㊁生物生态组成等水体基本属性是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然后结合生态红线区㊁污染源分布㊁海洋工程区等具有开发管理属性的分区,具体划分8个评价单元(表5㊁表6㊁图9)㊂2.2㊀指标分级与赋值评价指标分级和赋值评价是指标体系模型的难点之一,海域生态环境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化既是分级评价的基础,又是评价的结果,因此,为了准确的确定研究海域环境指标体系的特征,本文参考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㊂郑丙辉基于多年营养盐数据在分区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江口区域基准值的研究[27],本文借鉴其研究方法并丰富了数据源,进一步研究了水体中无机氮㊁活性磷酸盐等水质要素的分级与赋值㊂基于长江口及毗邻海7664㊀13期㊀㊀㊀范海梅㊀等: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㊀域沉积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给出了沉积物质量指标的分级与赋值[28⁃29]㊂在长江口海域环境指标阈值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多年监测数据和环境特征,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范围及其对应的评价指数,具体见表7㊂表5㊀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各分区的环境特征Table5㊀EnvironmentfeaturesofsubzonesinYangtzeRiverEstuaryanditsadjacentarea环境特征EnvironmentfeaturesⅠ区Ⅱ区Ⅲ区Ⅳ区Ⅴ区Ⅵ区Ⅶ区Ⅷ区备注SzISzIISzIIISzⅣSzⅤSzⅥSzⅦSzⅧRemarks水团特征低盐低盐低⁃中低⁃中中盐中盐高盐高盐盐度Watermasses低低⁃中中高高中⁃高低低悬浮物浓度底质类型Sedimenttype砂质粉砂砂砂质粉砂㊁砂粉砂质砂㊁砂粘土质粉砂粘土质粉砂粘土质粉砂㊁砂粘土质粉砂粉砂在整个海域均有分布矫正系数Compensationfactor11.110.90.90.91.10.9用于沉积物环境指数矫正㊀㊀ SzI 代表subzoneI, SzⅡ 代表subzoneⅡ,¼, SzVIII 代表subzoneVIII表6㊀各分区重点污染源㊁生态红线分布以及管理目标∗Table6㊀Majorpollutantsources,ecologicalredlineareasandmanagementtargetsofsubzones分区Subzones污染源Pollutantsources生态红线区Ecologicalredlineareas管理目标Managementtargets具体位置Locations备注RemarksⅠ区SzI长江生态红线区污染源监控㊁禁止开发北支本文称这5个区域为Ⅱ区SzII长江㊁排污口生态红线区污染源监控㊁减排㊁禁止开发南支 口内区域Ⅲ区SzIII生态红线区禁止开发北港Ⅳ区SzⅣ黄浦江㊁排污口生态红线区污染源监控㊁减排;禁止开发南港㊁南槽㊁北槽Ⅴ区SzⅤ排污口生态红线区污染源减排;禁止开发杭州湾北部Ⅵ区SzⅥ 过渡区本文称这3个区域为Ⅶ区SzⅦ北支外区域 口外区域 Ⅷ区SzⅧ生态红线区限制开发近海区域㊀㊀∗本表中未出现具体排污口名称或生态红线区名称, 表示分区内不存在图9㊀综合分区Fig.9㊀Comprehensivesubzones8664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计算获得综合指数Ei在1 4之间,数值越大代表环境越好,具体水质环境指数㊁沉积物环境指数㊁生物生态指数㊁综合评价指数分级及其环境特征见表8㊂表7㊀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标准与赋值表8㊀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目标层的分级与评价Table8㊀Gradesandassessmentoftargetlayersforintegratedevaluationofmarineecologicalenvironment水质环境指数WiIndicesofMwENVWiɤ1.51.5<Wiɤ2.52.5<Wiɤ3.5Wi>3.5水质环境评价AssessmentofMwENV水质环境差水质环境一般水质环境较好水质环境好沉积物环境指数SiIndicesofSdENVSiɤ1.51.5<Siɤ2.52.5<Siɤ3.5Wi>3.5沉积物环境评价AssessmentofSdENV沉积物环境差沉积物环境一般沉积物环境较好沉积物环境好生物生态指数BiIndicesofBeCHABiɤ1.51.5<Biɤ2.52.5<Biɤ3.5Bi>3.5生物生态评价AssessmentofBeCHA生物生态差生物生态一般生物生态较好生物生态好综合指数EiIntegratedindicesEiɤ22<Eiɤ2.52.5<Eiɤ3Ei>3评价结果Integratedevaluation环境差环境一般环境较好环境好2.3㊀水质环境㊁沉积物环境㊁生物生态评价2.3.1㊀水质环境评价2012 2015年水质环境评价发现(表9),水质总体有改善向好的趋势,其中口外区域的趋势较明显㊂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口内区域向口外区域逐渐变好:口内区域除了Ⅴ区(杭州湾北部)在2012年出现水质环境评级为差和Ⅲ区(北港)在2014年水质环境评级为较好,其他区域和年份评级均为一般;口外区域除了Ⅵ区(过渡区)在2012年和2013年出现评级一般,其他区域和年份评级均为较好㊂综合多年的比较,各区域从差到好的排序为:Ⅴ区<Ⅰ区<Ⅳ区<Ⅱ区<Ⅲ区<Ⅵ区<Ⅶ区<Ⅷ区㊂研究区域9664㊀13期㊀㊀㊀范海梅㊀等: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㊀海水水质主要受长江陆源入海污染物的影响,使得该区域呈显著的富营养化状态㊂但是,上海市沿岸的排污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杭州湾北部㊁南槽㊁北槽是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区域,同时又是重要滨海湿地和自然岸线的保护区域㊂表9㊀2012—2015年水质环境指数及其评价结果Table9㊀Indicesandassessmentofmarinewaterenvironmentfrom2012to2015年份水质环境指数Ⅰ区Ⅱ区Ⅲ区Ⅳ区Ⅴ区Ⅵ区Ⅶ区Ⅷ区YearIndicesofMwENVSzISzIISzIIISzⅣSzⅤSzⅥSzⅦSzⅧ2012活性磷酸盐/(mg/L)0.0520.0520.0550.0740.0870.0510.0260.012赋值11111134无机氮/(mg/L)1.601.581.991.641.221.000.630.27赋值11111223石油类/(mg/L)0.0390.0180.0110.0300.2590.0930.0130.155赋值33331231重金属污染指数0.160.120.140.140.130.130.130.12赋值23333333水质环境指数1.752221.522.752.75水质评价结果一般一般一般一般差一般较好较好2013活性磷酸盐/(mg/L)0.0330.0470.0420.0560.0720.0360.0210.022赋值22211233无机氮/(mg/L)1.961.942.282.251.661.160.760.40赋值11111122石油类/(mg/L)0.0250.0150.0120.0260.0210.0180.0230.026赋值33333333重金属污染指数0.260.150.160.160.120.110.070.08赋值12223344水质环境指数1.75221.7522.2533水质评价结果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较好较好2014活性磷酸盐/(mg/L)0.0270.0450.0280.0480.0540.0230.0110.004赋值32321344无机氮/(mg/L)1.901.571.061.541.861.020.600.28赋值11211223石油类(mg/L)0.0700.0260.0320.0380.0340.0380.0420.038赋值23333333重金属污染指数0.150.160.120.130.10.080.070.05赋值22333444水质环境指数222.752.25233.253.5水质评价结果一般一般较好一般一般较好较好较好2015活性磷酸盐/(mg/L)0.0550.0520.0510.0630.0580.0310.0210.009赋值11111234无机氮/(mg/L)1.311.51.51.481.150.520.30.17赋值11111234石油类/(mg/L)0.0540.0740.0480.0500.0470.0200.0150.062赋值22323332重金属污染指数0.070.110.120.130.100.080.090.07赋值43333444水质环境指数21.7521.7522.753.253.5水质评价结果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较好较好较好。

荆州市地表水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

荆州市地表水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
K ey words: sedmi en;t phosphorus; morphological analysis; lab ile phosphoru s; relativ少的营养元素, 过剩的 磷会导致水域的富营 养化, 使 生态平衡遭到破 坏。 沉积物是湖泊流域中物质的主要宿体, 进入沉积物
第 33卷第 1 期 2008 年 1 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 IRONM ENTAL SC IENCE AND M ANAG EM ENT
文章编号: 1673- 1212( 2008) 01- 0046- 03
Vol1 33 N o1 1 Jan. 2008
荆州市地表水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
贾陈忠 1, 秦巧燕2, 李克华 1, 陈国际1
A ca- P
De- P
O r- P
总磷
太湖 江津湖 西干渠
西门
01 13 01 12 01 13 01 13
01 06 01 00 01 17 01 14
01 00 221 63 261 85 391 32
1601 23 4701 58 4241 92 5521 54
391 81 71 33 81 26 101 58
太湖沉积物中碎屑钙磷含量远远低于其它各泥
013 mg/L。水体中总磷、可溶性总磷酸盐采用硝酸 样的碎屑钙磷含量, 仅为 30159 mg/ kg, 而碎屑钙磷
- 硫酸消解法。
主要是包含在沉积物中的原生矿物颗粒中的一部分
1. 3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离方法 沉积物中磷的提取方法采用朱光伟等 [ 7] 提出的
E arthps SurfaceW ater and Sedim ents
Jia Chenzhong1, Q in Q iaoyan2, L i Kehua1, Chen Guoji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形态磷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形态磷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推荐指数 8 4 3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富营养化 多相界面 各形态磷 叶绿素a 可溶态磷 分级分离方法 分形态磷 内源磷释放 光合作用 上覆水位 上覆水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科研热词 磷形态 沉积物 磷 黄河口沉积物 黄河上游 风浪 长期轮作施肥 连续提取法 超声波 表层沉积物 萃取方法 荣成天鹅湖 苦草 絮凝沉降 管道沉积物 磷素 磷分级 碳源 碱性磷酸酶 生理响应 生物有效磷 理化性质 环境地球化学 狐尾藻 水源水库 水华束丝藻 模拟扰动 棕壤 景观水体 时空分布 改性 扰动 形态磷 形态分析 底泥疏浚 底泥 应用 大纵湖 固相形态 吸附 光合作用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 sedex方法 推荐指数 6 6 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沉积物 磷形态 磷 分布特征 赋存形态 苦草 柱状沉积物 黑风口 黄河上游 黄河 颗粒态磷 长春南湖 鄱阳湖 连续提取法 迁移 苔原土壤 粒径 粒度 磷释放 磷组分 磷素流失形态 磷淋失 磷循环 碱性磷酸酶 砂土 石兜-坂头水库 相关性 生物量 生态学 环境因子 环境化学 狐尾藻 海河干流 海河 洛阳江河口 泉州湾 水稻田 水环境 氧化铁 梯级水库 根系形态 有机碳 日变化 施磷 悬浮颗粒物 总氮 微生物 径流 形态磷 形态 底泥 巴丹吉林沙漠北部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特征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特征
S ag a L n h n h i a d&R sucs上海 国土 资源 eo re
长 江 口海域 表层沉 积物重 金 属元素赋 存形 态特 征
何 中发 ,方 正 ,温晓 华 ,张 琢 ,王 张 华。 ,赵 宝成 ,谢 建 磊 ,李 晓
(. 1上海市地质调查研 究院 ,上海 207 ; . 002 2 华东师范大 学河 1 3 : 海岸 学国家重 点y验室 ,上海 206 ) - . 002
_城 主 @师 基调 多 联4 从 电1域 事8要 作9海 修2, 收0岸 子6 金. 系质 者一 订查 稿9 邮 市) 项调 电男 简O 日, 话“ 箱 地查 介, 期n 目硕 质研 :上 0, h究 何海 2士 中工 与市 e l程 国 1近 海 . 2 o 5 f 发 — 地 6 岸 0 a 4 1 ( 质 — 带 地 7 C 局 I
后用木槌 敲碎过2 目筛 ,之后送 交实验室 进行分析 测 0
试 。测定的重金 属元素为 汞 、镉 、铅 、锌 、砷 、铬 、
铜 、镍8 ,测试指标按照 ( 种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 技术标准( 2 0 —3: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 品分析技 DD 0 50 ) 术要 求( 试行) 中确定 的水溶 态 、离子 交换态 、碳 酸 》
支后 ,北支 日益淤浅 ,潮流作用加强 ,使水 、沙 、盐 由
为 国家及 地方经济 社会可 持续发展 和区域规划提 供依 据 。长江 口地 区沉 积物元 素分 布特征 前人 已有 较多研 究 ,土壤 及沉积物 重金属元素 赋存形态 目前也是地 球 化学领 域研究热点之一 l ] 2 ,本次研 究工作主要从地球 化学 生态效应 的角度查证 重金属元 素的赋存 特征及其 潜在生态风险。
上 海 国土 资 源 S a g a L n e( P h n h i a d& )

北部湾南部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特征及环境意义

北部湾南部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特征及环境意义
度 () 影响 F— S是 eP的含 量 变 化 的重 要 因 子 ; a P D - 、 I - C - 、 eP S F P是 沉 积 物 中 的 “ 性 磷 ” A sP F - 、 P是 沉 积 物 中 的 惰 , d - 、 eP O “ 性磷 ” 活 .
关键词 : 北部湾南部 ; 沉积物 ; ; 形态 ; 磷 赋存 环境意义 中 图 分 类 号 : 3. P76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48 4920)3 480 03— 7(080— 3—7 0 0
( 1. 图 ) 用不锈 钢抓 斗 式采 样器 采 集表 层 沉积 物样 品 , 取 表层 0 1c 的 沉积 物 样 ; ~ m 取样 时 尽 量避 免 扰 动水
3 . 在沉 积物 中与 铁 、 、 等元 素 以 晶体 或无 定 5 磷 钙 铝 形 的形 式结合 , 淀或吸 附在 矿物 表 面 , 沉 依据 其结 合强
态 分 为 : 吸 附 态 ( d- ) 铁 结 合 态 ( eP 、 弱 A sP 、 F - ) 自生 磷 灰 石 及 钙 结 合 态 ( aP 、 屑 态 ( eP 、 机 态 ( ) 硅 酸 盐 态 C_ )碎 D- )有 OP 及 ( I_) 研 究 表 明 , 积 物 的 TP主 要 源 于 海 区 内部 生 物 地 球 化 学 过 程 , 源 输 入 影 响 较 弱 , 有 保 守 性 ; aP是 上 覆 水 sFP . 沉 陆 具 c_ 体 中活 性 磷 酸 盐 ( I ) D P 的汇 ;I- SFP是 上 覆 水 体 中颗 粒 磷 ( P 的 汇 ; 积 物 的粒 度 ( s ) 控 制 P形 态 含 量 重 要 因子 ; P) 沉 G L是 盐
浮游植 物 的种类 、 数量 和分 布. 近海 沉 积物是 海 洋水体

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

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

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磷是作物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

在磷未被作为肥料应用于农业之前,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基本上来源于地壳表层的风化释放以及土壤形成过程中磷在土壤表层的生物富集。

农业中磷肥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土壤磷素肥力,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但随着磷肥的长期大量广泛地施用,在改变土壤中磷的含量、迁移转化状况和土壤供磷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磷素向水环境释放的风险,许多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也随磷肥的施用进入土壤和水体。

因此为了管理好磷以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需要了解土壤中存在的不同形态的磷的性质,以及在土壤内或更大的环境中不同形态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中的磷按其赋存形态可分为无机磷和有机磷。

一、土壤有机磷土壤有机磷含量的变幅很大,可占表土全磷的20%~80%。

在我国有机质含量2%~3%的耕地土壤中,有机磷占全磷的25%~50%。

受严重侵蚀的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常不足1%,其有机磷占全磷的10%以下。

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3%~5%,其有机磷可占全磷的2/3。

黏质土的有机磷含量要比轻质土多。

对于土壤中有机磷化合物形态组成,目前大部分还是未知的,在已知的有机磷化合物中主要包括以下3种。

1.植素植素即植酸盐,是由植酸(又称环己六醇磷酸盐)与钙、镁、铁、铝等离子结合而成,普遍存在于植物中,植物种子中特别丰富。

中性或碱性钙质土中形成植酸钙、植酸镁居多,酸性土壤中以形成植酸铁、植酸铝为主。

它们在植素酶和磷酸酶作用下,分解脱去部分磷酸离子,为植物提供有效磷。

植酸钙、植酸镁的溶解度较大,可直接被植物吸收;而植酸铁、植酸铝的溶解度较小,脱磷困难,生物有效性较低。

土壤中的植素类有机磷含量由于分离方法不同,所得结果不一致,一般占有机磷总量的20%~50%。

2.核酸核酸是一类含磷、氮的复杂有机化合物。

土壤中的核酸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核酸组成和性质基本类似。

磷的研究

磷的研究

摘要:磷是水体浮游藻类生长和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控制因子之一,磷在表层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及其释放特性对于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以水体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和磷的形态赋存特征,以及pH、扰动等环境条件对表层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以此探究了表层沉积物中磷的潜在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在磷营养限制性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各形态无机磷包括Cl-P,生物可利用磷在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

pH对内源P释Ca-P、Res-P、Al-P+Fe-P、NH4放的影响实验发现沉积物磷释放量整体表现出:碱性条件>酸性条件>中性条件。

在中性条件下,沉积物中的磷相对比较稳定,不易释放到水体中。

与中性条件相比,在酸性条件下,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因钙磷溶解有所增加;而在碱性条件下,因铁磷交换作用,沉积物中的磷向水体释放量较大。

扰动对沉积物中的TP的释放具有较大的影响,TP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均存在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大而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扰动导致的沉积物的再悬浮并不会明显改变上覆水的酸碱环境,但是会促进易溶性阳离子的释放。

关键词:水体;表层沉积物;磷释放风险;富营养化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湖泊接纳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量降低,加速水体老化,使水体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受到阻碍、破坏。

有关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和水华爆发机制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湖泊上覆水–沉积物界面营养盐,特别是营养限制因子——磷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从外部输入湖泊中的磷以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混合物进入水体,被动植物吸收利用或通过吸附、沉积作用转移到沉积物中,沉积物成为湖泊中重要的磷蓄积库,进入沉积物的磷不只是简单堆积,当温度、溶解氧、风浪扰动和光照等环境条件适宜时,沉积物中的磷进入沉积物间隙水中,进而通过扩散作用到上覆水体重新参加循环,因此,磷成为水体浮游藻类生长和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最重要控制因子之一,在富营养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湖泊水-沉积物界面过程对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的影响

湖泊水-沉积物界面过程对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的影响

973计划课题2004年度总结报告项目名称: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课题名称:湖泊水-沉积物界面过程对营养物迁移转化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02CB412304课题负责人:金相灿刘建彤课题依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本课题自2003 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国家需求、课题任务书的任务要求和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检测、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工作。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整个第四课题在2004 年度的研究工作做一概括性总结。

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1.年度计划完成情况 1.1课题拟完成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根据课题任务书的要求,本课题第二年度应完成下列研究内容。

1.1.1 掌握水体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源要素在水-沉积物界面形态转化的影响;1.1.2 研究富营养化条件下,水-沉积物界面微生态结构的维持机理;1.1.3 确定污染湖区主要生源要素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1.1.4 掌握跨介质间营养物的动态赋存以及热力学平衡与营养状态的关系;1.1.5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4 篇,其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别发表 2 篇。

1.2 课题完成的研究内容和目标1.2.1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及其水动力影响机制现场调查采样,分析,完成冬、夏两季样品采集工作,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初步整理。

初步总结完成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机理研究。

1.2.2 湖泊营养物的微生态转化及生化动力学针对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浅水湖泊(滇池、洪泽湖、洞庭湖、巢湖和太湖)和两个城市湖泊(武汉月湖和南京玄武湖)进行现场调查采样、分析,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整理,总结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基本理化特征和营养状况;同时重点研究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分春夏秋冬四季对太湖流域的梅梁湖鼋头渚、梅梁湾小丁湾、梅梁湖蠡园、贡湖、东太湖等湖区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上覆水、沉积物样品中各种理化性质。

湖泊沉积物营养盐的赋存形态及其界面过程研究进展

湖泊沉积物营养盐的赋存形态及其界面过程研究进展

湖泊沉积物营养盐的赋存形态及其界面过程研究进展
向速林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湖泊沉积物是氮、磷等营养盐的重要储存库,是水域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的重要环节,同时亦是上覆水体营养盐的重要来源,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贡献.研究湖泊沉积物营养盐的赋存形态及其界面过程,对掌握氮、磷营养盐在沉积物与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揭示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湖泊沉积物氮、磷营养盐的赋存形态及其界面过程的研究现状及其主要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5页(P204-208)
【作者】向速林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教育部鄱阳湖湖泊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华东交通大学环境工程系,江西南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9
【相关文献】
1.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营养盐蓄积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分析 [J], 薛滨;姚书春;王苏民;夏威岚
2.春季长江口崇明东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研究 [J], 高磊;李道季;余立
华;孔定江;王延明
3.云贵高原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铁,锰,硫体系的研究进展 [J], 罗莎莎;万国江
4.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研究进展与展望 [J], 范成新
5.海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的研究 [J], 玉坤宇;刘素美;张经;叶曦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江河口红树林沉积物碳、氮、磷含量及储量特征

闽江河口红树林沉积物碳、氮、磷含量及储量特征

n hn .su rn , o s  ̄ n h l S in e 性, 变化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 , 3— 0r层面时 i C iaE taie C at a d S ef cec 。 在 04e a O 77 :75 . 最低 ; 0 1c 在 ~0 m为最大值。对于盐度 , 垂直变化 2 o . 1 4 - 9 较复杂 , 1 ~0 m和 4 0m为最 低值 ; I I 清玉. 东滩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 及环境 在 0 2c 0 5c 摄高 34 1 崇明

3 — 3Biblioteka 科 技论 坛 I ; J
胡智 强 贾瑞 霞 王 维奇 陈 淑桂

闽江河1 3 红树林沉积物碳、 磷含量及储量特征 氮、
( 福建师 范大学 , 福建 福 州 3 00 ) 5 0 7
摘 要: 以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对象, 秋 茄(adl ad1 选择 Kneac e) l n  ̄树林下沉积物剖面分层样品, 分析沉积物(-0m 中T CD C' 06c ) O 、O 、N I 和 r 等含量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物物理特征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 P 秋茄红树林沉积物 T C T 和 T O 、N P含量由表层 向下逐渐减小;O 、N 和 TC T r (- om 的平均储量分别为 1 3 、I. 5 . t m ; P0 6c ) 5 . 1 1 5 - 沉积物 T C T 和 T 的含量与沉积物粒径呈显著相关,N与 p 33 3、 8 k O 、I N P T H呈显著相关,O 、 O 、N T T C D C T 、P 与盐度、 含水量、 容重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 : 秋茄; 沉积物 ; 营养元素; 闽江口湿地
值出现在表层 (一0 r 。对于粒径组成 , O 1e ) a 各组分 意义硼. 海地 质 。0 524 7 上 2 0 , :- . 中粉砂粒含量最高, 砂粒含量最小 ; 粘粒含量随着 【 陈华. 4 】 长江口滨岸 湿地盐生植被对生源要素循 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呈递增趋势 ; 砂粒含量变化 环的影响【】 D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0. 26 0 范围则在 8 -. % . 9 6 之间; 4 8 粉砂粒含量最大值出现 [ 陈庆强, 5 ] 周菊珍 , 翊 , 长江口盐沼土壤有 孟 等. 在表层(-0 m , 0 1e ) - 最小值出 现在 3-0m 0 c。 4 机质更新特征的滩面趋势 叨. 地理科学, 0 ,2 2 76 0 2 . 2红树林沉积物的碳 、 磷的含量及储量 () 2 8. 氮、 1: -0 7 少, 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嗍 、 珠江口月华南 的垂 直分 布 、 【 蔡艳雅 , 6 ] 韩舞鹰. 江口有机碳的研究跚. 珠 海洋 沿海/ 其他河 口湿地也有一些报道 。本文以闽 7 1 , 红树林斑块沉积物 1 DC含量由表层 向下逐 环境科学,90 92:— 3 19 ,【) 1. 8 o 1c 2 . gk- , - 0m 7 9 '5- 】隋淑珍 , 张乔民. 华南沿海红树林海岸沉积物 江河 1鳝鱼滩湿地红树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典型 渐减小,_0m含量最高 (3 s ) 06 c 【 : 3 的红树林作为取样点 , 对红树林下的沉积物进行 含量下降至 l. gk- N和 1 含量也表现为 特征分析叨. 5 9 g ; r 7 I 1 P 热带海洋, 9 。8 ) 7 2. 1 9 1 4: — 3 9 ( 1 Ol e 分别为 【 分层采样 , 测定碳 、 氮和磷 的含量和储量 , 以期全 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小 ,-Om含量最高, 8 】李 金 , 董巧香 , 杜虹等. 柘林湾表层 沉积物 中 面揭示其 含量 和储量特征及与沉 积物 物理 特征 1 _和 n 8 g ;D C含量的垂直分 布表现为 氮和磷的时空分布L 热带海洋学报.042(: . 6 4 8gk- O t 玎 . 20,3 ) 4 ( 粒径、 容重、 盐度、H和含水量) p 的相关关系。 先增大后减小 , 3-0r达最大值( . m g 6 _ 1 在 0.e - a 4 4 4 gk- 3 7 . 45 )T C ;O 储量最 大值 (0 1 t m ) 2 0. 位于表层 0 [ Ik — 9 】高建华, 白风龙 。 杨挂 山等. 苏北潮滩湿地不 同 1材料与方法 1 . 1沉积物取样和测定 1e 。占06e 总储量 2. 01e N储量 生态带碳、 磷分布特征【. 0r a -0r a 1%;—0r T 8 a 氮、 J 笫四纪研究, 0 , ] 2 72 O 7 20 年 l 月在鳝鱼滩最大的红树林斑块下 (3. m ̄ 07 O 1 6 k- 占总储量的 2. O 1e P 7t ) 0 %; 0r T 储量 ( :5 - 6. 3 一 a 5 76 75 ) 7. 占总储量的2 . 。 8k 2 % O 设置样方 ( m lm , 1 x0 )在样方内随机设置 3 0 个取 (3 t m ) 【】 l 宋祖光 , 0 高效江 , 张弛. 州湾潮滩表层沉积 杭 样点 , 采用挖土壤剖面的方法取样 , 分别在 0 1、 —0 3讨论 物 中 的分布、 磷 赋存形态及生态意义【. J生态学杂 】 3 . 1粘粒含量、 容重、 含水量对沉积物碳 、 志。07 2( :5 -5 . 氮、 1 ~ o2 3 、O 4 、o 5 、0 6 c O 2 、0 O 3 ~ o4 0 5 - 0m用 体 积为 2 0 。66 83 88 ) 10 ̄ 环刀取样,回实验室测沉积物容重和含水 磷含量的影响 0c 【l 1 】郑彩红, 曾从盛 , 陈志强, 闽江河口区湿地 等. 量。 沉积物样 自 然风干, 挑去活体根系, 6 筛 过 0目 河口湿地在水流强烈作用下,冲淤变化非 常 景观格局 演变 研究们. 湿地科学, 0 , 1 2- 4 2 6 4 ) 9 3. 0 (: 子, 密闭自封袋中保存。 频繁, 沉积物粒径对于土壤 中碳、 磷积累有着 【 】羽剑秋 , 氮、 1 2 曾从盛 , 陈宁. 闽江河口温地研究【】 M. 全氮 (N 用 B C I 动凯氏定氮系统测 重要 的影响t沉积物的表面积与吸附营养盐的能 北京: T) UH 自 z ' l , 科学出版社 ,05 3 134 2 0 :3 — 3. 定 , (P 用钼蓝 比色法测定 , 全磷 T ) 沉积物有机碳 力有关 , 粒径越小, 表面积越大 , 吸附能力越强嗍。 【 】鲁如坤. l 3 土壤农业化 学分析方法【 . h 北京: q 中 ( O ) 重镉酸钾外加热法测定 , T c用 水溶性有机碳 本研究结果表明,O 、N T T C T 、P含量与粘粒含量呈 国农业科学出 版社,99 19 . ( O )经蒸馏水提取后用总有机碳分析仪( l 显著负相 关关 系 ( _ . , <. ;r -. , 【 】 DC Ee — r 0 6p 0 1 =0 8p = 7 0 -8 < l 蔡爱智. 4 粤东柘林湾的泥沙来源和沉积环境 O 1 =-.8 ,< .5 。 . :r- 42 p00 ) 0 0 met iu T C) 定 【。 na Lqi O 测 堋 r 【. J厦门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1 43 ( :1— ,9 , 4 55 9 3】 2. 1 . 2沉积物碳、 氮和磷储量计算方法 沉积物容重小 , 明沉积物比较疏松, 表 通透性 5 o 肥力较高 ; 反之, 沉积物容重大 , 表明沉积物 【 】A r n .hs a ad ce ia ca tr- 沉积物 c或 N或 P储量 ( e 计算公式 较好 , T) 1 5 di a J yil n hmcl hmc i a P c es i o h sdme t n h et ie ein f c a 为: 结构紧实 , 通透性较差 , 肥力也就较低嗍 。本研究 t s f te e i n i te snrn rgo o Ai= i M。 D x 结果是 T CD CT 、 O 、O 、N T P均与沉积物容重呈负相 C nni (P,r iHyr ioi,0 O4 15 aae S’Ba l do o g 2O ,3 :9— a z. bl a 关关系 (= - . 1 - - . 3r ) . 7r 6 . r o 2 ;r o1 ;=4 0 ;=一 7 0 5 3 河口 沉积物作为碳 、 磷的重要源 、 氮、 汇及转 化器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 海 岸潮汐湿地土壤中碳 的储量约占到全球土壤碳储 量的 1 t 河 口 0 n % 。 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 的生产和 埋藏等一系列过程储存和截获碳源t 目 T 前我国对 I 。 于河口湿地碳、氮、磷含量和储量的研究相对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3期2006年3月环 境 科 学 学 报 A cta Scientiae C ircu m stantiaeV o.l 26,N o .3M ar .,20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40131020,No .49801018);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No .04DZ12049);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No .2005037135);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项目(No .04R214122)Supported by the Nati onal NaturalS ci ence Foundati on ofC hi n a (No .40131020,No .49801018);theK ey Foundati on of S cience&Tec hnology C o mm i tt ee of Shanghai (No .04DZ12049);t h e Ch i na Post doctoral Foundati on (No .2005037135);t he Shanghai Postdoctoral Foundation (No .04R214122)作者简介:侯立军(1975)),男,博士,E-m ai:l L j unhou @yahoo .co m;*通讯作者(责任作者)Biography :HOU Lij un (1975)),m al e ,doctor ,E-m ai:l Ljunhou @yahoo .co m;*Corres pond i ng aut hor侯立军,陆健健,刘 敏,等.2006.长江口沙洲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J].环境科学学报,26(3):488-494H ou L J ,Lu J J ,L i u M,e t a l .2006.Sp eci es and b i oavailab ility of phosphor u s i n surf ace sed i m ents fro m the s hoal s i n t h e Yangtze E st uary[J].Acta Scienti ae C ircum stan tiae ,26(3):488-494长江口沙洲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侯立军1,*,陆健健1,刘 敏2,许世远21.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收稿日期:2005-07-14 修回日期:2006-01-16 录用日期:2006-01-23摘要:利用磷的连续分级提取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沙洲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沉积物中磷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沙洲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为43716~1103.7L g #g -1,其中79.5%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而无机磷中以碎屑态磷灰石磷为主;有机磷约占总磷的2015%.磷的生物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潜在的生物有效性磷主要包括弱吸附态磷、铁结合态磷和有机磷等3种赋存形态,而长江口沙洲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有效性磷含量较少,约为60.5~510.9L g #g -1,平均仅占沉积物总磷的28.86%.关键词:磷;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沉积物;长江口文章编号:0253-2468(2006)03-0488-07 中图分类号:X142 文献标识码:ASpecies and bi oava ilability of phosphorus i n surface sedi m ents fro m the shoals i nthe Yangtze EstuaryHOU Lijun1,*,LU Jian jian 1,LI U M i n 2,XU Shiyuan21.Skate Key Laboratory of Es t uari ne and C oastalResearch ,E ast Ch ina Nor ma lU n i versit y ,Shanghai 2000622.Depart m ent ofG eography ,K ey L aborat ory of Geo -Infor mati on Science of theM i n i s try of Educati on ,Shangha i200062R ecei ved 14J u ly 2005;recei ved i n revised for m 16J anu ary 2006; accepted 23January 2006A bs tract :Speci es and b i oava il ab ility of phos phorus i n t h e sed i m ents from t he s hoals i n the Yangt ze Es t uary w ere i nvesti gated us i ng t h e sequen ti al extraction m ethod .Itw as s ho w n that t otal phos phorus in sedi m en ts vari ed fro m 437.6~1103.7L g #g -1and w as m ai n l y in t h e for m of i norgan ic phos phorus dom i nated by detrit al phosphoru s .Inorgan i c phos phorus and organ i c ph osphoru s accounted for c .79.5%and 20.5%of total phos phorus ,respecti vely .Itw as als o f ound t hat b i oavail ab le phosphoru s i n sedi m en ts m ai n l y i n cluded loosel y adsorbed ph osphoru s ,Fe bound ph osphoru s and organ ic phos phorus .B i oavail ab le phosphoru s at t h e study area vari ed fro m 60.5~510.9L g #g -1and occup i ed c .28.9%of the sed i m en t ary phos phorus poo.l K eywords :phos phorus ;s p eci es ;b i oavail ab ili ty ;s ed i m en t ;t h eY angtze E st uary河口是各种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或汇,对上覆水体具有很强的环境净化功能(Fang ,2000;N i x on ,1996).同时,河口滨岸又处于典型的海陆交互带,各种理化因子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导致河口沉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当营养源的作用,不断地向上覆水体中释放不同结合态的磷营养盐(Prsktka ,et al .,1998;Y i n ,et al .,2000),进而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近20年来,长江口及滨岸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水华0现象时有发生(沈志良等,2001;周名江等,2003),并且有研究者已发现磷是决定长江口水体赤潮发生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乔方利等,2000;蒲新明等,2000),而沉积物中不同结合态的磷具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对上覆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具有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华兆哲等,2000).因此,研究长江口沉积物中磷的不同赋存形态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然而迄今为止,有关长江口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主要集中在岸带边滩(刘敏等,3期侯立军等:长江口沙洲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2001;高效江等,2003),而对长江口内沉积物中磷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着重对长江口内部分新生沙洲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1 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方法(Sa m ple co llecti o n andm ethods)2005年4月10日~18日期间,利用有机玻璃管分别采集了启新沙(S1)、新村沙(S2)、白茆沙(S3)、东风西沙(S4)、扁担沙(S5)、中央沙(S6)、青草沙(S7)、九段沙下沙(S8)和横沙浅滩(S9)等长江口内9个新生沙洲的表层(0~5c m )沉积物样品(图1).在野外采样期间发现,除横沙浅滩和启新沙外,其它沙洲均有高、中和低潮滩发育,其中高潮滩滩面均长有芦苇或米草,呈带状分布;中潮滩滩面上发育着藨草、海三棱藨草,呈片状分布;低潮滩为光滩,基本上没有植被发育.而横沙浅滩和启新沙只有在低潮期间才能出露水面,滩面上均无植被发育.高潮滩沉积物样品最细,以黑色-青灰色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为主;中潮滩沉积物样品由青灰色的粘土质粉砂和粉砂组成;低潮滩沉积物样品最粗,多为粉砂和细砂质粉砂,局部为细砂.在野外采样期间,所有采集的沉积物样品放入冰柜中冷冻保存;待样品运回实验室后,立即置于冷冻干燥机内冷冻干燥,然后研磨过100目筛后进行化学分析与测试.图1 野外采样站位位置示意图F i g .1 Sch e mati c m ap sho w i ng sa m p li ng s t ati ons沉积物中磷的形态一般分为无机磷(I P)和有机磷(OP),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及目的的不同,在无机磷形态的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翁焕新等,1997),本文为了能够更好地定量反映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和准确地分析早期成岩过程中磷的迁移转化过程,将无机磷划分为弱吸附态磷(ads-P)、铁结合态磷(Fe-P)、自生磷灰石磷及碳酸钙结合态磷(CFAP+Ca CO 3-P)和碎屑态磷灰石磷(FAP)等4种形态.沉积物中的总磷(TP)采用H 2SO 4-HC l O 4高温消化,磷钼蓝比色测定(鲍士旦,2000);各形态无机磷采用修正过的Ruttenberg 连续提取法进行分步提取(表1),提取液中的磷酸盐利用磷钼蓝法分析(Ru ttenberg ,1992);有机磷为总磷减去弱吸附态磷、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磷及碳酸钙结合态磷和碎屑态磷灰石磷等无机磷的差值.表1沉积物中无机磷形态及其提取方法Tab l e1S peciesofi norgan icphos phorusandsequen ti alextracti on m et hods无机磷形态提取方法弱吸附态磷(ads -P)1mol #L -1M gC l 2溶液(pH =8),振荡2h,离心分离,取上清液测定铁结合态磷(Fe -P)0.22m ol #L -1C 6H 5Na 3O 7- 1.0m ol #L -1Na HCO 3-0.14m ol #L -1N a 2S 2O 4的混合溶液(pH =7.6),振荡8h,离心分离,取上清液测定自生磷灰石磷及碳酸钙结合态磷(CFAP+CaCO 3-P)1mol #L -1CH 3COONa 溶液(pH =4),振荡6h ,离心分离,取上清液测定碎屑态磷灰石磷(F AP)1mol #L -1HC l 溶液,振荡16h ,离心分离,取上清液测定沉积物粒径利用LS13320激光粒度仪测定;沉积物中有机质(OM )测定:将干沉积物在550e 下灼烧6h ,通过燃烧失重来确定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沉积物中活性铁(Fe 2+和Fe 3+)的测定:将原始沉积物用1m ol #L -1的H C l 浸取,然后利用呤啡罗林比色法测定;沉积物中水溶性盐分(W SS)是用蒸馏水按固液比(质量比)1B 5的比例提取,所得提取液中的水溶性盐分用YSI 30型盐度电导计测定(鲍士旦,2000).文中给出的相关系数是利用SPSS 软件进行的Spear m an 相关分析.2 实验结果(Resu lts)长江口沙洲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及形态磷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见表2.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为437.6~1103.7L g #g -1,平均含量为678.7L g #g -1,其中弱吸附态磷的含量较少,约为0.5~4.8L g #g -1,平均含量为1.8L g #g -1,仅占总磷的0.07%~0.7%;铁结合态磷在研究区内的含量范围在20.0~101.2489环境科学学报26卷L g#g-1之间,占总磷的1.8%~15.8%,是磷的主要赋存形态之一;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的含量为6.0~42.5L g#g-1,平均含量为21.6 L g#g-1,约占总磷的0.07%~6.5%;碎屑态磷灰石磷的含量范围为278.8~1014.0L g#g-1,平均含量为458.0L g#g-1,约占总磷的33.5%~90.8%是沉积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研究区域内沙洲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磷的含量为18.5~452.3L g#g-1之间,平均值为143.1L g#g-1,占总磷的3.6%~ 54.4%.表2沉积物中总磷及形态磷含量分布T ab l e2C oncentrati on s of t otal phos phorou s and phos phorous species i n sed i m ents采样站点TP/(L g#g-1)ads-P/(L g#g-1)Fe-P/(L g#g-1)CFAP+CaCO3-P/(L g#g-1)F AP/(L g#g-1)OP/(L g#g-1)启新沙760.50.836.27.9640.874.8新村沙高潮滩832.22.656.042.5278.8452.3中潮滩867.34.867.128.3526.9240.2低潮滩875.82.777.5 6.2675.0114.4白茆沙高潮滩437.82.727.3 6.6360.440.8中潮滩536.40.620.09.7477.428.7低潮滩594.90.747.0 6.0493.647.6东风西沙高潮滩640.23.4101.228.8322.7184.1中潮滩665.72.574.425.4400.2163.2低潮滩686.34.680.037.5406.7157.5扁担沙高潮滩786.91.452.010.9389.8332.9中潮滩617.31.237.418.5480.379.9低潮滩639.00.953.87.4488.088.9中央沙高潮滩649.81.457.526.8367.5196.6中潮滩691.71.282.630.5411.8165.6低潮滩694.20.669.924.0430.4169.3青草沙高潮滩669.31.057.828.1392.9189.5中潮滩641.90.955.824.2410.3150.7低潮滩651.70.542.822.5436.2149.7九段沙下沙高潮滩515.72.345.723.4354.090.32中潮滩441.02.229.228.6362.518.5低潮滩611.71.755.324.8413.4116.5横沙浅滩1103.70.820.029.21014.039.83分析与讨论(Analysis and d iscussi o n)3.1影响沉积物中磷赋存与累积的控制性因素沉积物中的总磷呈现复杂多变的地区分布特征(表2),这一方面可能与河口系统内磷素来源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有关,同时也揭示了调查区域内水动力条件的复杂多变也是影响磷元素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总磷与形态磷含量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总磷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碎屑态磷灰石磷的影响与控制(表3).而与河口岸带潮滩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相比(刘敏等,2001;高效江等,2003),沙洲沉积物中磷的含量普遍较低,反映潮滩沉积物中磷的累积除受长江径流和外海潮流影响外,岸带污水排放和沿岸径流也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而沙洲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可能主要受长江径流和外海潮流输入的共同影响.弱吸附态磷的含量一般与沉积环境有关,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中弱吸附态磷的含量相对偏高.通常活性Fe2+的丰度作为指示沉积物氧化还原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沉积物中活性Fe2+与弱吸附态磷之4903期侯立军等:长江口沙洲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间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证实沉积环境对弱吸附态磷的影响(表3).沉积物中弱吸附态磷与细颗粒(<4L m)体积百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0和0.63 (p=0.01,n=23),由此反映了沉积物中弱吸附态磷的含量与分布受细颗粒(<4L m)物理吸附和有机质化学吸附的共同控制(刘敏等,2002).而沉积物中的水溶性盐分与弱吸附态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3)则揭示了,水溶性盐分可通过破坏磷酸盐的吸附过程而影响弱吸附态磷在沉积物中累积与赋存.表3显示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的含量与分布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受有机质的影响,这可能与在有机质降解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溶解态磷被铁的(氢)氧化物吸附有关,从铁结合态磷与活性Fe3+含量之间存在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9,p= 0.05,n=23)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而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与水溶性盐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7,p=0.01,n=23)说明高水溶性盐分的沉积环境不利于铁结合态磷在沉积物中累积,揭示了水溶性盐分可能通过影响活性Fe3+在沉积物中分布(图2),进而控制着铁结合态磷在沉积物内的赋存(Cha m bers et al.,1995).然而,从沙洲沉积物铁结合态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自陆向海铁结合态磷并未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表2),这可能与调查区域内水动力条件复杂以及水体盐度的频繁变化有关.表3沉积物理化参数及形态磷的相关系数rTab le3The correlati on coeffi cients of phos phorous species and phys i o-che m i cal p ara m eters of sed i m entsads-P Fe-P CFAP+CaCO3-P FAP OP TP O M0.63**0.48*0.66**-0.300.70**0.14 Fe2+0.62**0.390.27-0.260.290.01 Fe3+0.150.49*0.32-0.270.240.16 W SS-0.42*-0.57**-0.290.340.270.08 ads-P 1.000.49*0.38-0.220.280.07 Fe-P0.49*1.000.360.320.46*0.015 CFAP+C a CO3-P0.380.36 1.000.240.49*0.21 FAP-0.220.320.241.00-0.400.69** OP0.280.46*0.49*-0.401.000.37 TP0.070.150.210.69**0.371.00 <4L m粒径的体积分数0.60**0.090.76**-0.56**0.69**0.02 4~63L m粒径的体积分数0.240.090.79**-0.66**0.48*0.24 >63L m粒径的体积分数-0.33-0.1-0.85**0.69**-0.57**0.21注:*表示显著相关性水平在0.05水平;**表示显著相关性在0.01水平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主要来自于生物颗粒的沉积和早期成岩作用形成的氟磷灰石.研究区域内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与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3),反映了细颗粒物质含量越高越有利于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在沉积物中的累积,这可能要取决于氟磷灰石和碳酸钙自身的物理特征.研究还发现,沉积物中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的含量水平与有机质和有机磷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p=0.01,n=23)和0.49(p=0.05,n =23),由此揭示了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也与有机质的累积和降解有关,这与Franko w sk i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Franko w ski et al.,2002).调查区域内碎屑态磷灰石磷的含量与沉积物细颗粒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沉积物颗粒越细,碎屑态磷灰石磷的含量也就越少,说明碎屑态磷灰石磷含量与沉积物的比表面积无关,这可能与其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产物)))碎屑氟磷灰石有关,这一结果与文献(李敏等,2004)中的结论一致.表2显示自低潮滩向高潮滩碎屑态磷灰石磷的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可能取决于491环境科学学报26卷图2沉积物中水溶性盐分与活性F e3+之间的相关关系Fig.2Correl ati on b et w een w ater sol ub l e s alts and reacti ve Fe3+i n sed i m en ts沉积分异作用,即通常沉积物粒径自低潮滩向高潮滩逐渐变细.一般而言,河口系统内有机磷主要来自于陆源、海源和自生相有机磷的混合输入,且沉积物中的有机磷主要受有机质控制(Fang,2000).本研究也发现,沉积物中有机质与有机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0,p=0.01,n=23),反映了有机质可能是影响长江口沙洲沉积物中有机磷累积和赋存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有机磷含量与沉积物细颗粒含量也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主要由于粒径小的颗粒表面积大,表面上容易附着生物碎屑等有机物质,从而使有机磷的含量随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李敏等,2004).3.2形态磷之间的可能转化过程探讨沉积物中形态磷之间的可能转化过程,对深入认识河口系统内磷的生物地球循环与影响机制和揭示磷的生物有效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Fang,2000;N ixon,1996).然而,目前有关河口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磷之间的转化研究还鲜有报道,鉴于此,本文试图利用形态磷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形态磷之间的可能转化过程进行探索性地分析.表3给出了沉积物形态磷之间的相关系数.由表3可以看出弱吸附态磷与铁结合态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9,p=0.05,n= 23),说明两者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刘敏等, 2001),即在趋氧化的沉积环境中弱吸附态磷可能会向铁结合态磷转化,相反在趋还原的沉积环境中铁结合态磷可能会发生还原释放出磷酸盐,进而转化为弱吸附态磷.此外,有机磷的矿化也可能会增加弱吸附态磷的含量,但是本研究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28,p>0.05, n=23),这可能反映了有机磷的矿化释磷对弱吸附态磷的贡献率不大.有机磷与铁结合态磷和自生磷灰石磷(含碳酸钙结合态磷)之间的相关关系(表3)显示,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磷矿化分解所释放出来的磷酸盐,可能会被沉积物中的活性Fe3+和Ca2+结合,进而会转化为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而碎屑态磷灰石磷与其它形态磷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3),这可能说明碎屑态磷灰石磷与磷的其它赋存形态之间不存在相互转化关系,由此进一步证明了碎屑态磷灰石磷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产物.当然,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有关形态磷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影响机制这一科学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3.3沉积物中潜在生物有效性磷研究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目的之一旨在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过程及影响机制,因此引入生物有效性磷这一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有效性磷是指沉积物中能够以溶解态磷酸盐释放,并被藻类生长所吸收利用的那部分磷(Sonzogn i et al.,1982).目前,国内外通常利用快速的化学浸取法和生物监测方法来评价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效性磷(黄清辉等,2005;De Jonge et al., 1993),然而,通过对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分析可以确定沉积物中潜在生物有效性磷的上限(Andrieux et al.,1997).研究已表明,沉积物中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是河口及滨岸带水体中磷酸盐的重要蓄积库(Ru ttenberg et al.,1993).在河口及滨岸水环境中,与碎屑态磷灰石磷一样,它难以转化为磷酸盐,基本上对孔隙水或上覆水中磷酸盐的富集没有任何贡献.因此,对碎屑态磷灰石磷、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含量水平的确定将有助于评价河口及滨岸环境中生物有效性磷的富集量(Andrieux et al.,1997).本次研究表明,长江口沙洲沉积物中约占总磷39%~95%的沉积磷,即碎屑态磷灰石磷、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不能被生物利用,而将被埋藏在河口滨岸地区或运移至外海沉积.沉积物中弱结合态磷是最具生物有效性的磷,当上覆水体中磷酸盐含量较低时,通过离子交换会很容易释放到上覆水体,进而被浮游生物利用;铁结合态磷具有潜在的生物有效性,在河口滨岸水体4923期侯立军等:长江口沙洲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中沉积环境易趋还原,进而导致铁结合态磷发生还原释放磷酸盐;而有机磷也可通过矿化作用而逐渐被生物利用.因此,沉积物中的潜在生物有效性磷主要包括弱吸附态磷、铁结合态磷和有机磷等.通过对长江口沙洲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特征分析,发现长江口潜在生物有效性磷的含量为60.5~ 510.9L g#g-1,仅仅是沉积磷库中的一小部分,平均约占总磷的28.9%.在河口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沉积物-水界面过程这些生物有效性磷会发生再生活化,从而在不同程度上会促进藻类生长、影响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和初级生产力.4结论(Conclusion)1)长江口沙洲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为437.6~ 1103.7L g#g-1,平均含量约为678.7L g#g-1,并且总磷中要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为主,而无机磷中碎屑态磷灰石磷为主;总磷中有机磷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平均约占总磷的20.5%.受陆海交互作用的影响河口沙洲沉积物中磷的空间分布比较复杂,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2)沉积物中形态磷之间的转化过程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的弱吸附态磷与铁结合态磷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转化关系;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磷和碳酸钙结合态磷可能主要来自于在有机磷矿化过程中活性Fe3+和Ca2+与磷酸盐的结合;而碎屑态磷灰石磷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产物.但是,沉积物中形态磷之间的转化机制还有待于做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3)长江口沙洲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有效性磷含量约为60.5~510.9L g#g-1,仅仅是沉积磷库中的一小部分,平均仅占沉积磷库的28.9%.致谢:童春富、章飞军、张衡、黄明蔚、屈蕃和郑德刚等在野外采样和实验化学分析测试过程中给予了大量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谢意.R eferences:Andr i eux F.Am i on t A.1997.A t w o-year survey of phosphoru s speciati on i n the s edi m en ts of the Bay of Seine(France)[J].C onti nen t a lSh elfResearch,17(10):1229)1245Bao S D.2000.So il and agricultura l c h e m istry analys is[M].B eiji ng: Ch i n a Agri cu lt u re Press(in Ch i nese)C ha m bers R M,Fourqurean J W,H olli baugh J T,et a l.1995.I m portance of terrestriall y deri ved p articu l ate phosph oru s tophos phorus dyna m ics i n a w est coas t estuary[J].E stuaries,18(3):518)526De Jonge V N,Engel kesM M,B akker J F.1993.B io-ava il ab lility of phos phorus i n sed i m en t s of the w estern Dutch W adden S ea[J].H ydrob i ol ogi a,253:151)163Fang T H.2000.Parti ti on i ng and b ehavior of d ifferen t f or m s of phos phorus i n the Tan s hu i es t uary and one of its tri bu taries, Nort hern Ta i w an[J].E st uari ne,Coastal and Shelf Sci en ce,50: 689)701Frank o w s k i L,Bol a l ek J,Szostek A.2002.Phosphoru s i n botto m sed i m en ts of Po m eran ian Bay(Sou t h ern B altic-Poland)[J].Estuari ne,C oastal and Shelf Science,54:1027)1038Gao X J,C hen Z L,Xu S Y,e t a l.2003.Env i ron m en tal geoche m i cal ch 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 s i n i n tertidal sed i m ents of the Yangtze est u ari n e and coas t al z on e[J].Acta S ci en tiae C i rcu m s t an ti ae,23(6):711)715(i n Ch i nese)H ua Z Z,Zhu X Q,W ang X R.2000.S t udy on b i oavailab ilit y ofSelenastru m cap rlcornutum i nfl uen ced by rel eased phos phorus[J].A cta Scienti ae C ircum stan tiae,20(1):100)105(i n Ch i nese)H uang Q H,W ang D H,M a M,e t al.2005.N e w m et hod t o assessphos phorou s b i oava il ab ility i n t h e s edi m en ts and soils[J].Environm ental S ci ence,26(2):206)208(i n Ch i nes e)L iM,W eiH P,W ang G Q,et a l.2004.Study on the d i stri bu tion andd ifferent f or m s of phosphor u s i n s edi m en ts fro m t he Chang ji angEstuary and the H angzhou Bay[J].A cta Oceanologica S i n i ca,26(2):125)131(i n C h i nese)L i u M,Xu S Y,H ou L J,et al.2001.Phos phorou s species andd i s tri buti on i n s edi m en ts of the Y angtz e estuary and coastal areas[J].M ari n e S ci en ce Bu lleti n,20(5):10)17(i n Ch i n ese)L i u M,H ou L J,Xu S Y,et al.2002.Ph osphat e ads orp tion ch aracteristics of ti dal fl at s urface sed i m ents and its environm en t al effect fro m t he Yangt ze est u ary[J].A ct a Geograph ica S i n i ca,57(4):397)406(i n C h i nese)N i xon S W.1996.The f ate of n itrogen and phosphoru s at t h e land-sea m argi n of t h eNort h Atl an tic Ocean[J].B iogeoc h e m isty,35:141)180Prastka K,Sand ers R,J i ckell s T.1998.H as t h e role of est uaries as sou rces or s i nk s of dissol ved i norgan i c phos phorus changed overti m e?R es u lts of a K d study[J].M ari ne Polluti on Bu lleti n,36:718)728 Pu X M,W u Y L,Zhang Y S.2000.Nutrient li m it ati on of phyt op l ank t on i n the Changji ang E st uary,Ⅰ.Cond iti on of nutrient li m it ati on i n au t umn[J].Act a Oceanologica S i n ica,22(4):60)66(i n Ch i nese)Q i ao F L,Yuan Y L,Zhu M Y,et a l.2000.S t udy on HAB dyna m i cal m odel and HAB li m it ati on fact ors f or t h e sea area ad j acen t t o Changji ang R iver estuary[J].Oceanol ogi a et L i m no l og i a S i n i ca,31(1):93)100(i n C h i nese)Ruttenberg K C.1992.Devel opment of a sequenti al extraction m et hod ford ifferent for m s of phos phorus i n m ari ne s edi m en ts[J].L i m nolO ceanogr.,37:1460)1482Ruttenberg K C,Ber n er R A.1993.Au t h i gen ic apatite for m ation and burial i n s ed i m en ts fro m non-upw elling,con ti n enti al m arg i n493环境科学学报26卷environm en ts[J].Geoch i m Cos m ochi m A cta,57:991)1007 Shen Z L,L i u Q,Zhang S M,et a l.2001.Th e do m i nan t contro lli ng factors of h i gh con tent i norgan i c n itrogen i n the Changji angR iver andi ts m ou t h[J].O ceano l og i a etL i m no l og i a S i n i ca,32(5):465)473(i n Ch i nese)Son z ogn iW C,Chap ra S C,A r m strong D E,e t al.1982.B i oavail ab ili ty of phosphor u s i nputs t o l ak es[J].Journ alof Environm en t alQuali ty, 11(4):555)563W eng H X,L i u Y F.1997.Study on phosphoru s i n strand sed i m ent andi nterstiti al w ater[J].Acta S ci en tiae C ircum stan tiae,17(2):148)153(i n C h i nese)Y i n K,H arri nson P J.2000.Infl uence of flood and ebb ti des on nu tri en t fl uxes and ch l orophy ll on an i nterti dal fl at[J].M ari ne E col ogy Progres s Seri es,196:75)85Zhou M J,Yan T,Zou J Z.2003.Preli m i nary an al ysis of the characteri sti cs of red tide areas i n Chang ji ang R i ver est uary and its ad j acen t sea[J].Ch i nese Journ al of App li ed E col ogy,14(7): 1031)1038(i n Ch i nese)中文参考文献:鲍士旦.2000.土壤农化分析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高效江,陈振楼,许世远,等.2003.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磷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3(6):711)715华兆哲,朱晓青,王晓蓉.2000.太湖沉积物磷释放对羊角月芽藻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00)105黄清辉,王东红,马梅,等.2005.沉积物和土壤中磷的生物有效性评估新方法[J].环境科学,26(2):206)208李敏,韦鹤平,王光谦,等.2004.长江口、杭州湾水域沉积物中磷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J].海洋学报,26(2):125)131刘敏,侯立军,许世远,等.2002.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地理学报,57(4):397)406刘敏,许世远,侯立军,等.2001.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和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20(5):10)17蒲新明,吴玉霖,张永山.2000.长江口区浮游植物营养限制因子的研究Ⅰ.秋季的营养限制情况[J].海洋学报,22(4):60)66乔方利,袁业立,朱明远,等.2003.长江口海域赤潮生态动力学模型及赤潮控制因子研究[J].海洋与湖沼,31(1):93)100沈志良,刘群,张淑美,等.2001.长江和长江口高含量无机氮的主要控制因素[J].海洋与湖沼,32(5):465)473翁焕新,刘云峰.1997.滨海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磷研究-以美国墨西哥湾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17(2):148)153周名江,颜天,邹景忠.2003.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区基本特征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14(7):1031)10384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