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2019创新说课全国一等奖:生物学科名师研讨会-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的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节课。
Ⅰ、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从第4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而且可以领悟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方法,还可以为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打基础。
本章的重点知识有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另外,本节内容还十分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如分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可以分析人口增长情况;通过分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能明白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有效措施,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由此可见,本节内容不管是从知识体系的角度,还是从学生人生观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1、概述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常见类型和机制。
2、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和应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绘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两条增长曲线的对比,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对灭鼠、大熊猫的保护策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加强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和濒危物种的保护,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介绍了四种情况:“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种群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变化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变化》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末尾明确表示,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高中生该阶段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2、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类型和机制3、将种群数量增长的“J”和“S”型曲线应用到实践当中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着新课程标准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我将以下两点分别设为难点和重点:1、教学难点:建立种群增长的数量模型2、教学重点:将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与实践相结合四、教法基于教学的需要,我主要采用视频播放、借助幻灯片讲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讨论和板书进行本次教学。
五、教学过程最后我来具体谈一下本节的教学过程: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本着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的原则:1、导入新课(5min左右)让学生观看细菌分裂生殖的视频。
师生互动,画出细菌繁殖产生后代数量的树状图,归纳总结得出细菌种群在n代后的数量为Nn=2n,并对这个数学模型进行验证。
2、讲述新课(30min左右)根据细菌种群数量增长Nn=2n引出“J”型增长曲线,然后播放美国岛屿环颈雉泛滥的纪实片,并提出以下问题:(1)环颈雉增长的特殊原因是什么?(2)这种增长大约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停止?综合上述,建立“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将“J”型曲线与实际的自然条件结合,即自然界的资源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物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隶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
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对本节的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完成数学模型建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由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通过实例中提供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用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学生分析从能力的方面说,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
从知识方面说,学生已经具有与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
所以,这堂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建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数学模型。
2.学会用数学模型尤其是“J”型曲线和“S”型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四、过程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碰到这样的问题:一片池塘什么时候捕鱼,捕鱼量才能既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又能满足鱼持续增长,一片森林我们每年的砍伐量是多少等等。
利用这些生活现象进行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及其学生的求知欲望,建立种群增长的“J”型、“S”型曲线做好铺垫。
探究一:建构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模型。
J型曲线的知识有两个,1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建构2一般种群增长模型的构建,这两种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讲难度都不大,但是由于学生对细菌分裂方式不理解,难以推算出细菌繁殖过程中的数值变化。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精品教育.doc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案例一.教学策略本节内容较为抽象,理论较多,传统的教学课堂枯燥无味,效果较差,本节设计运用诱思探究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探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把新闻带进课堂,引入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关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计的独到之处还有:给学生信息让学生自己画图,把J型和S型曲线的绘制交给学生,层层深入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把教师的一言堂改革成众人堂,传统的授课方式改革为探究式的课堂。
以教师提供素材,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动脑等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种群的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3.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成因,特点及图像4.了解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识图及作图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指导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三.教学重点、难点1.种群的特征及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四、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五.教学内容六.板书设计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特征迁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反映直接决定(+)(—)(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J 型曲线(1) 条件 (2) 公式 (3) 图像 2. S 型曲线(1) 条件 (2) 图像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生物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 引入新闻,激发兴趣生物是一门发展型的学科,及时在课堂上引入有关的新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所以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
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其次,建构主义启示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
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
所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即建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是本节课的重心。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二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特征》之后,使学生有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做为铺垫。
其次,了解种群数量变化是学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基础。
内容上,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也是新课改新增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课改的理念注重对学生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在讲述J型和S 型增长曲线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对K值的理解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活动。
2.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数学模型的概念也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的其他内容的时候,学生已运用过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的问题,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曲线图等。
其次,通过必修1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实验的能力,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在认知上并不是非常困难。
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这一节内容的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高二生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旳原因 直接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原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主要原因:人类旳活动
二、种群旳数量波动
概念: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旳变动和环境条 件旳变化所引起旳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旳变 化。
*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旳平均值,实际旳 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旳上下波动。 * 波动幅度有大有小;能够是非周期性 也可是周期性,
苍鹭旳保护
救护被困旳鲸鱼
云何生物数量都不可能永远 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
绕着种群旳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什么原因使种群数量到达高峰时下降,又是 什么原因使种群数量落回低谷时回升呢?
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P79-P80找出影响种 群数量旳调整原因
四、种群数量旳调整原因
(1)非周期性波动
• 随气候变化
灰鹭因气候变化种群数量体现为非周期性波动
(2)周期性波动
• 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旳时 间相等就称之为周期波动
• 原因:食物周期性旳成熟:(捕食关系旳 生物)
北极旅鼠:每3-4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
波动原因:因为食料植物因为旅鼠旳取食而发生周期 性短缺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旳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根据
(1)外源原因:气候、食物、病原体、 寄生、捕食、降雨量、(极端旳湿度 和温度)等
(2)内源原因:领域行为,内分泌调 整
练习巩固
1、下列各备选项目中,哪项与种群数量
旳变化不直接有关?(C )
A、气候 C、分布型
B、出生率 D、食物
2、下面哪种原因对种群数量旳调整有
影响?(E )
A、捕食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2)能力目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只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且比较抽象,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本节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读书指导法、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用多媒体播放“细菌分裂生殖产生后代数量”的图片,引发学生的讨论:在一个培养皿里,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增长吗?进而引入今天的新课《种群数量的变化》。
以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然后分组讨论数学模型的建构方法,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及时的点评与补充,最后引导学生用公式和增长曲线两种数学模型表示细菌的增长,并比较两种数学模型的优缺点,使学生对建构数学模型的程序和方法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用多媒体出示某岛屿环颈雉的种群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一增长模型的条件,用数学公式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以及该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生物必修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第1课时)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
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用构建数学模型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以及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与濒危物种保护措施与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我采用了游戏法教学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几组濒危物种与有害生物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如何保护这些濒危物种与有害生物?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环节:(以游戏形式为主线展开教学)游戏一:模拟细菌繁殖。
4.2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等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
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本节的引入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二是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事先布置让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课外完成。
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或体验引入,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探讨” 和“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二、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解决方法]⑴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的轨迹教学。
⑵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解决方法] 同上。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法。
教具准备:课件、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问题。
2、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教学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学情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活动建议。
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体现了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而建构模型及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之一。
通过两轮的教学摸索,在今年对于本实验的教学有了比较成型的方案,今天与各位教师分享。
这个实验常用的方法是称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毫升马铃薯培养液或葡萄糖溶液中,28℃连续培养7天。
每天定时取样、计数,最后绘制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两点想法:第一,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获得数据、建构模型的过程中。
这样就要大量的取样,多次大量取样会影响培养液的体积,造成严重的实验误差。
第二,在一节课完成计数,避免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计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操作性更强。
在保证实验科学性的基础上,我的实验方案如下。
在此将必修3与选修1微生物实验进行整合,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解决选修1实验过于集中,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好安排。
所以将选修1和必修3的学段打通使用。
第二,实验中将选修1中微生物的内容融入进来,为了让学生体验模型建构的完整过程。
这也体现了北京市一直倡导的整体备课的思想。
实验的全过程在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安排得,前后共6课时。
重点是第五课时,收集数据、建构模型。
下面我简单的阐述这五课时的内容。
2.单元实验教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善修正实验方案。
并进行干酵母活化,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0毫升的培养液中,培养液是教师配置好的。
2019-2020年省级说课比赛一等奖:生物学科名师研讨会-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4
5
3 2
1
教材分析
1.地位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 4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 Text 特征》之后,学生已有相关知识作铺垫。 自然界中,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往 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群落乃至生物圈中其 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产生活实际联 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中承上 启下,对于本模块也举足轻重。 本节内容共需要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
( 1 )问题链的设计还有提升空间。问题的梯度、深度
以及逻辑关系还需要仔细推敲,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
深度讨论的问题还不多。
( 2 )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还有欠缺,分组的科学性不
够,评价和激励做得不够,还没有充分形成组内互助、 组间竞争的学习局面。
谢谢各位专家 敬请批评指正!
①层次性:服务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适用于 不同的学生; 问题引领 ②拓展性:让深度讨论成为课堂常态; ③问题结构化: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联性, 便于知识的自然生成。 ①情境创设: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 “支架”; ②目的性:在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带着真 任务驱动 实的任务进行探究; ③指导性: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强 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 能力。 返回
培养时间 (天)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虫数量 (只)
4
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认为种数量减少时,怎样做可能使种群开始增长?
果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120
数量(只)
100
以果蝇为实验材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让学生在本节课能完整体验建模、析模及用模的过程。起初 也考虑用酵母菌计数来学习,但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是一个难点,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种群数量的发展规律。
2、教学内容知识点:本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2)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3)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大纲要求: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增长模型;会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透过生命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同时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让学生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有助于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为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5、教学重难点:重点:(1)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根据构建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学情分析:从能力方面来说,此时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知识方面来说,学生已经具有与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及聚焦在生态学大背景下的稳态和平衡的观点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进而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三、教法分析:1、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数学模型,包括用两种数学方法对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表达:一种是归纳计算公式,另一种是用描点法绘制曲线,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即“自主——合作——探究”)和发展学生的思维。鼠害泛滥,如何才能治标又治本?
“三部曲” 学习主题1 学习主题2 学习主题3 模型建构 模型分析 模型应用
学习主题1 模型建构
以模式动物为例,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知识
能力
情感
教学策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 醒、鼓舞。” ——第斯多惠(德国) 参照新课程标准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对 享受成功乐趣,领悟科学方法,升华积极情感,从而使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本节课设计的价值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探究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活动为载体,通过“问题
80
60
40
2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时间(天)
活动4——探究“J”型和“S”型曲线的差异
假设图中A、B是果蝇种群的两种增长曲线,请讨论并回答问题: (1)曲线A、B所示的增长方式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2)请依据所学知识,尝试说出(N1-N1ˊ)的含义。 (N2-N2 ˊ)呢?
果蝇实验室培养
实验材料及用具
学习主题2 模型分析 小组分工安排: 组长(1人)------负责分工和协调;主发言人 副组长(1人)------负责收集整理数据、绘图;第二发言人 组员(2人)--------负责果蝇计数并记录
活动3——批判性思维训练
有兴趣小组的同学连续20天培养果蝇种群,数量统计如下表:
培养时间 (天)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虫数量 (只)
4
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认为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2)在种群数量减少时,怎样做可能使种群开始增长?
果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120
数量(只)
100
活动2——建构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实例】果蝇繁殖速度快、易 计数和保存,常作为生态学研 究的材料 。我校生物兴趣小组 的同学从11月7日开始,每天
将4只发育程度相同的果蝇
(雌雄各半)放入相同的培养 基中,塞住瓶口后,置于相同 条件下(25 ℃恒温培养箱)培 养(如图),每隔1天记录瓶 中的果蝇成虫数量。
教学效果。
几个亮点:
( 1 )通过选择生物科学界的劳模“果蝇”作为实验对 象,完整体验建模——析模——用模“三部曲”。 ( 2)开发了一种学具 ——“果蝇种群数量计数板”便于 准确计数、记录和有序开展实验。 ( 3 )授课班级的学生直观体验了果蝇的计数过程,让
学生在课堂上感悟方法,发展思维。
几点遗憾:
( 1 )问题链的设计还有提升空间。问题的梯度、深度
以及逻辑关系还需要仔细推敲,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
深度讨论的问题还不多。
( 2 )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还有欠缺,分组的科学性不
够,评价和激励做得不够,还没有充分形成组内互助、 组间竞争的学习局面。
谢谢各位专家 敬请批评指正!
①层次性:服务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适用于 不同的学生; 问题引领 ②拓展性:让深度讨论成为课堂常态; ③问题结构化: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联性, 便于知识的自然生成。 ①情境创设: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 “支架”; ②目的性:在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带着真 任务驱动 实的任务进行探究; ③指导性: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强 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 能力。 返回
(3)尝试说出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学习主题3 模型应用 从资料分析入手,运用模型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防治有害动物
拯救珍稀动物
指导渔业捕捞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
规 律 ,采用小组合作的活动探究教学法 ,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 与知识生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教师的“导”立 足于学生的“学”,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 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
【精品说课】
2019 创新说课全国一等奖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4
5
3 2
1
教材分析
1.地位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 4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 Text 特征》之后,学生已有相关知识作铺垫。 自然界中,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往 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群落乃至生物圈中其 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产生活实际联 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中承上 启下,对于本模块也举足轻重。 本节内容共需要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
大肠杆菌
果蝇
活动1——建构大肠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实例】大肠杆菌通常通过分裂来增殖。将大肠杆菌接种到液体培
养基中,每隔一段时间统计数量,绘制的曲线可以显示其数量随时 间增加的情况。 (1)如果营养和空间不受限制,每隔20 min大肠杆菌数目加倍,请 以1个大肠杆菌的分裂繁殖为例,完成相关表格。 (2)请在坐标纸上作图:为每个坐标轴选择合适的刻度,并在刻度 上做记号,在图上标出。 (3)请描述画出的曲线形状,并尝试说出该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 (4)若大肠杆菌的起始数量为N0,则分裂t 次之后,其数目____。
——
—— ——
维技能,形成简约、严密的逻辑思维品质。
Text
教学目标
↓ 教 学 目 标 ↙ ↓ ↘
通过析模和用 模,让学生领 悟“J”型及
核心素养
“S”型曲线的
特点。
通过课堂探究 活动,让学生 体验建模的过 程,掌握建模 的方法,发展 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善于反 思的科学精神;认 同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的意义,进一步 增强社会责任感。
Text 时,教学内容为数学模型的建构、分析以及 应用。 ——
——
—— ——
教材分析
2.重难点
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分
Text 析模型并运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的确立主要基于以下2点:
——
(1)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
建模思维及建模能力是高中学生必备的科学 素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也强化了模型建构的要求。 (2)数学模型建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