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学教案
![旅游资源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4dda1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6.png)
旅游资源学教案教案: 旅游资源学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主要的旅游资源分类和特点。
3. 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4.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观察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1. 旅游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3.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教学难点:1.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管理。
2. 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规划。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旅游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讨论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深入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3. 实践法: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评价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你们平时是否喜欢旅游?你们知道什么是旅游资源吗?2. 观看视频:播放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旅游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0分钟)1. 旅游资源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旅游资源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者。
三、讨论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旅游资源的分类,并列举各类资源的特点。
2.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地考察旅游资源并进行评价(30分钟)1.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某个旅游景区的资源情况。
2. 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对观察到的旅游资源进行记录,并写出自己的评价。
3. 分享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评价,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讲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20分钟)1. 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
2.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3. 旅游资源的规划和管理。
六、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旅游资源学的相关知识。
2. 拓展: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了解更多关于旅游资源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旅游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有了初步了解,并且掌握了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周:大纲旅游资源学
![周:大纲旅游资源学](https://img.taocdn.com/s3/m/461acd0dbb68a98271fefaeb.png)
《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基本情况:《旅游资源学》是研究旅游资源的类型、形成机制、开发功能、合理保护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生态学、文学、美学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1.课程名称:旅游资源学2.英文名称:Tourism resource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4.学分:3学时:515.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6.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7.考核形式:考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目标: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特性,各类旅游资源的成因、特点、吸引因素、开发功能等,并熟悉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发与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师生按照课堂讲授与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启发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掌握、研究旅游资源学理论。
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准确掌握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分类方法等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美学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鉴别各类旅游资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审美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参考教材与书目1.吴宜进主编:《旅游资源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鄢志武主编:《旅游资源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徐学书主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6.丁季华编著:《旅游资源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9。
7.肖星等:《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旅游资源学
![旅游资源学](https://img.taocdn.com/s3/m/2b34144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7.png)
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学本课程纲要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分类、分区等基本理论;掌握有关地文、水体、大气、太空、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主要类型;掌握有关文物古迹、古典园林、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城乡风貌、现代设施、民俗风情、饮食与购物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价值;掌握有关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一、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与物(因素)的总和。
简单地说,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实施旅游行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它不仅是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种能传达旅游地相关信息的事与物。
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实用价值和基础性的主要体现吸引力是判别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一)区域性(二)观赏性(三)独特性和垄断性(四)文化属性(五)不可再生性(六)整体性(七)时限性三、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一)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1、地球圈层及其相应的自然旅游资源2、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
3、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
4、气候的区域性差异。
5、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6、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与演化。
(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1、历史遗存2、社会文化的差异3、社会文化现象的影响4、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的新需要第二节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一、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二)研究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三)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功能(四)研究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对策二、旅游资源学的研究方法(一)野外考察(二)社会调查(三)历史分析(四)遥感技术的运用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一)按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划分、可分为:1.自然旅游资源(山水、气象气候、动植物等)2.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二)按利用方式和效果分类1.游览鉴赏型(优美自然风光、著名古建筑及园林等)2.知识型(文物古迹、博物展览、自然奇观等)3.体验型(民风民俗、节庆活动、宗教仪式等)4.康乐型(度假疗养、康复保健、人造乐园等)(三)按开发利用的变化特征、并结合资源的性质、成因分类1.原生性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在成因、分布上具有相对稳定和不变特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因素(山川风光、生物景观、气候资源、文物古迹、传统民族习俗和风情、传统风味特产)。
《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b9c077750e2524de4187e35.png)
《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代码:040236二、课程类别及性质:《旅游资源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学分:本课程学习为一学期,每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2学分。
其中讲授学时30学时,实践学时6学时(4学时课外实践,2学时课内实践)。
四、教学对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五、课程教材:《旅游资源与开发》(修订版)杨桂华、陶犁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
六、开设系部:旅游管理系。
七、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等。
【教学目的】《旅游资源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成因、特点、开发功能等,并熟悉各类旅游资源合理的规划、开发与保护的规律与对策,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定义:旅游资源的定义分析(了解);旅游资源定义的发展特点(掌握);旅游资源定义争论的焦点;旅游资源定义新释(重点)。
第二节旅游资源学的概念:旅游资源学概念的核心(了解);旅游资源概念辨析(重点);几种旅游资源概念体系(了解)。
第三节本书的结构:本书的研究对象(了解);本书的内容框架(了解);旅游资源与开发和相关学科课程的关系(了解)。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形成、特征与分类(2学时)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形成: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重点);旅游资源形成的前提条件(重点)。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特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独立特征(重点);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立特征(重点)。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分类:按照旅游资源本身的属性及其组成要素进行分类(掌握);根据旅游活动的性质进行分类(掌握);以旅游资源特性为主,结合旅游活动性质进行分类(掌握);按照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进行分类(掌握);根据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和管理级别分类(掌握);从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角度分类(了解);《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系统修订方案》中的分类系统(了解);其他分类方法(了解)。
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36d6bf15ba0d4a7303763a19.png)
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13M09Y学分数:3 总学时:51学时分配:讲课34,自主学习17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得以大规模开展的重要前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含义、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熟悉并掌握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为以后从事旅游实践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旅游资源的分类。
2、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4学时)概述,地质作用和地貌成因,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
3、水体类旅游资源(4学时)概述.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
4、 生物类旅游资源(2学时)5、 气象气候和天象类旅游资源(2学时)动物,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及田园风光。
概述、植物、概述,气象气候,天象。
6、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3学时)概述,古人类遗址、古都和古战场遗址,名人遗迹、近现代重要史迹。
7、古建筑类旅游资源(3学时)概述,长城、城墙.宫殿,坛庙,亭、台、楼、阁、厅、堂、榭.舫、廊,桥和水利工程,民居,坊、表、阙、经幢。
8、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2学时)陵墓旅游资源特点和历史演变,陵墓选址的风水说,陵墓的基9城镇类旅游资源(2学时)本类型。
概述,历史文化名城,小城镇,现代化都市一上海。
10、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3学时)概述,园林组成要素,园林主要类型。
11、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2学时)佛教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道教宫观建筑和道教文化,清真寺和伊斯兰教节日,教堂和基督教节日。
12、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2学时)民俗,丝、瓷和工艺品,饮食文化。
13、特色旅游资源与潜在旅游资源(4学时)特色旅游资源,潜在旅游资源。
14、中国旅游资源分区(4学时)旅游资源分区与方法,中国旅游资源分区。
15、 世界旅游资源分布(4学时) 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16>旅游资源的保护(2学时)四、教学方法: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488e0290c69ec3d5bb75f9.png)
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供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使用)课程编号:07100680课程名称:旅游资源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48 讲授学时:36学分:3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课程的目的:《旅游资源学》是专门研究旅游资源的类型、形成机制、开发功能、合理保护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认识各种类型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并能与具体的景区、景点相联系,为今后正确认识成熟旅游资源和挖掘新旅游资源打下基础,并且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美学感受。
课程的任务:通过《旅游资源学》中各类旅游资源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导游词的写作,景区(点)的规划和区域旅游规划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有关说明该课程与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生态学、文学、美学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旅游管理专业为文理兼收专业,教学过程种,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做到教学内容难度的兼顾。
该课程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期末闭卷考试中,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所有专业基础课的平均分要打到70分以上。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资源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3课时)本应掌握:旅游资源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其中,基本特征能够用具体的例证来佐证;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熟悉:旅游资源分类的国家标准;国内几大流派对旅游资源学定义的角度与分歧点。
了解:旅游资源学的三分法;不同角度,对旅游资源学的分类;当前学术界对旅游资源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学的基本特征与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二、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三、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四、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五、旅游资源学的重要研究方向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总论(3课时)本应掌握:大、中、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中国自然景观带分布规律。
熟悉:地域分异规律的原因;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了解:世界主要的景观带及其特征。
旅游资源学说课稿
![旅游资源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583f2c1e009581b6bd9ebf5.png)
《旅游资源学》说课稿一、课程定位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江苏考区的笔试科目,本课程地位重要。
旅游资源学是专门研究旅游资源的一门学科,它以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典型旅游资源概况,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等方面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本课程还加入旅游线路的设计及成本测算,旅游美学欣赏、江浙旅游资源调查等内容。
通过任务教学,使学生掌握国内旅游资源相关内容,顺利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
二、课程目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与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是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之一。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导游服务、导游人员的基本概念,掌握导游服务规范与程序,熟悉导游业务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掌握带团服务、讲解服务、旅行生活服务等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导游服务能力、语言讲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成为形象的设计者,文明的传播者。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以培养职业精神为灵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根本,以导游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充分合作,基于导游工作过程进行《导游实务》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以导游职业工作过程为基点,以导游员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围绕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以导游职业活动的基本技能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
从接团准备、导游服务到送团结束的完整工作过程为序,设计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地陪导游服务的职业能力。
旅游资源学1(共6大章).
![旅游资源学1(共6大章).](https://img.taocdn.com/s3/m/cc4411552e3f5727a5e9628e.png)
讨论:资源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关系?
二 学科特点: 1跨学科性质 2资源受自然和人温因素易变化难 三 学科研究指导思想: 1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 2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 3系统研究与要素分析结合 4历史研究与逻辑分析结合
四、旅游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考察。 2、社会调查。 3、历史分析。 4、遥感技术运用。
外国理解 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做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ations),与中国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旅游 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 概念解析 1.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是吸引力。 2.存在形式 无形的非物质资源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按性质和成因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 2、人文旅游资源。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剧种。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 又被称为“国剧” 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 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京剧原起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 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 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 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 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 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 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 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旅游资源学教案
![旅游资源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2047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c.png)
旅游资源学教案教案标题:旅游资源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类。
3. 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4.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类。
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4.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利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引发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介绍旅游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3. 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让学生了解各种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案例分析:4.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旅游资源进行案例分析,包括该资源的地理位置、特色、吸引力和开发利用情况等。
5. 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结果,讨论该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
讨论和总结:6. 学生分享各自的案例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撰写一份关于该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案,并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教学辅助工具:1. 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旅游景点。
2. PowerPoint或投影仪展示教学内容。
3. 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学生撰写的作业质量和可行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状况。
2. 邀请相关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经验和观点。
教学建议:1. 引导学生关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6766a7f7fd5360cba1adbe3.png)
《旅游资源学》教学大纲编写说明旅游资源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分类、分区等基本理论;掌握有关地文、水体、大气、太空、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主要类型;掌握有关文物古迹、古典园林、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城乡风貌、现代设施、民俗风情、饮食与购物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价值;掌握中国和世界旅游资源区的分布与特点;掌握旅游资源审美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有关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教学过程任课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创新原则,构建一套系统、完整而又科学、严谨的体系,并注意深入浅出,将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争取反映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和旅游资信息。
本课程教学总课时可安排36—54学时,可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对本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
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除平时参观外,可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到风景名胜区进行野外实习,使学生认识旅游资源的特征、分类、组合情况、旅游价值、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等,并写出野外实习报告。
课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二、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及分类4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二、水文旅游资源三、大气与太空旅游资源四、生物旅游资源8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一、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二、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资源三、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四、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五、城乡风貌旅游资源六、现代设施旅游资源七、民俗旅游资源八、饮食与购物旅游资源12第四章旅游资源分区一、旅游资源分区的意义和原则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区三、世界旅游资源分区2第五章旅游资源的审美一、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二、旅游资源的审美意义三、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4第六章旅游资源的调查一、旅游资源调查二、旅游资源评价6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评价、开发与保护四、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目录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形成、特点及分类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第一节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第二节水文旅游资源第三节大气与太空旅游资源第四节生物旅游资源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第一节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资源第三节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第四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第五节城乡风貌旅游资源第六节现代设施旅游资源第七节民俗旅游资源第八节饮食与购物旅游资源第四章旅游资源分区第一节旅游资源分区的意义和原则第二节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第三节世界旅游资源分区第五章旅游资源的审美第一节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审美意义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第六章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资源调查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了解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掌握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eb300805acfa1c7ab00ccf8.png)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八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集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讲授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介绍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基础理论、基本模式、主题定位、项目创意、可行性分析等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有关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把握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最新趋势,学会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涉及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市场分析、主题定位、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等具体的方式方法,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保障体系,并对统筹规划与部署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体系、基础理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旅游市场调查研究方法、旅游主题定位、功能分区、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旅游开发的保障体系规划、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历史、趋势及研究热点等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和设备条件尚不具备,需指导学生自学完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旅游规划图件及其制作两方面内容。
(四)教学时数1.时数:3课时/周,总计:54课时2.进度:(五)教学方式以“研究型学习”课程教学法为主,采用研究、讨论、讲座等互动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经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六)考核内容期末研究论文(20%)、闭卷考试(40%)与平时成绩(含讨论、作业等成绩,共占40%)结合。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二、本文导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和旅游规划的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旅游资源学》
![《旅游资源学》](https://img.taocdn.com/s3/m/ac61e49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a.png)
澳大利亚学者内尔•雷坡:旅游吸引物是由包括旅游者或 人的要素、核心或中心的要素、标识或信息的要素三个要素 构成的综合系统。
英国旅游协会及其他学者的定义......
一、 旅游资源的概念释义
2)国内学者的诠释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学者
带有地方特色。
2.观赏性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美
学观赏价值。
3.不可移动性Biblioteka 旅游资源与区域环境融为一体,与地域文化密不
可分,区域环境和特色文化 的空间固定性决定了旅 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
五、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4.综合性 旅游资源大多数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在开
发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
旅游资源学的学科研究
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旅游资源学
导入案例
神奇雄浑的西部旅游资源
一位诗人曾经这样描写过西部:“如果你真正去过西部,你的 耳旁一定会一直回荡着某种声音,那是你在青藏高原、群山之巅、众 河之源、大漠草原、黄河长城、高原雪山、虎跳峡谷、香格里拉、泸 沽湖畔、丝路古道、黑城遗址、长河落日时所听到的声音,回荡着西 部的豪迈、古朴、高远、神奇与豁达。新疆的辽阔,云南的瑰丽,陕 西的古雅,四川的秀达,重庆的豪放,宁夏的雄秀,贵州的旖旎,青 海的大美,西藏的苍冷,甘肃的淳朴、内蒙的坦荡、广西的清秀…… 愿意去感悟的人都能从其形貌中体味出她博大无边的精神和情怀。正 是这些构成了中国西部的风骨!”
与旅游资源的关系:产品与原料的关系。
• 旅游项目
旅游项目是指将已经存在的旅游资源经过人为改造和设计,使其独特 魅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的旅游吸引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020210)专业(独立本科段)旅游资源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183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十月《旅游资源学》考试大纲适用专业:旅游管理(独立本科段)学时:72学时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必修课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成因及特点,并能用它分析、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与保护对策。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理解地质地貌、水体、生物、气象气候和天象、古建筑、古代陵墓、城镇、古典园林、宗教文化、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的成因及特点。
掌握旅游资源分区原则、中国旅游资源分区,重点掌握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规划。
[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学科基础课三、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的概念(识记)旅游资源的特点(简单应用)第二节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领会)旅游资源学的研究方法(领会)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分类(领会)第二章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领会)第二节地质作用和地貌成因地质作用(简单应用)地貌成因(领会)第三节地质旅游资源岩石(简单应用)化石(简单应用)地层(领会)构造遗迹(领会)地震灾变遗迹(领会)第四节地貌旅游资源山岳峡谷(领会)火山(领会)岩溶(简单应用)海岸与岛礁(领会)干旱区景观(领会)冰川(领会)第三章水体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水体资源与旅游(领会)水体资源构景要素(识记)水体旅游资源类别(领会)第二节风景河段河流及其分段(领会)风景河段的特点与选择(简单应用)第三节漂流河段漂流河段的特点与选择(综合应用)漂流河段举例(领会)第四节湖泊湖泊类型(简单应用)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识记)第五节瀑布瀑布类型(领会)瀑布景观要素(简单应用)第六节泉地下水及其类型(领会)泉的类型例举(领会)第七节潮潮汐和潮汐变化(识记)钱塘涌潮与海宁观潮(识记)第四章生物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生物的旅游意义(领会)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简单应用)生物旅游资源的分类(领会)第二节植物观赏植物(识记)奇特植物(领会)珍稀植物(识记)风韵植物(识记)古树名木(领会)第三节动物观赏动物(识记)迁徙动物(领会)珍稀动物(识记)第四节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开发(领会)世界自然保护区(识记)中国自然保护区(识记)第五节动、植物园及田园风光动物园(领会)植物园(领会)田园风光(识记)第五章气象气候和天象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气象、气候与旅游活动(领会)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简单应用)第二节气象气候云海(简单应用)雾与雾淞(简单应用)冰、雪(领会)烟雨(简单应用)蜃景(识记)佛光(领会)康乐型气候(领会)“日、月并升”奇景(领会)第三节天象日出与晚霞(领会)月色(领会)极昼和极夜(领会)陨石(领会)日食、月食、慧星观测(领会)第六章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历史遗迹的概念(简单应用)历史遗迹的分类(简单应用)第二节古人类遗址、古都和古战场遗址.,古人类遗址(识记)古都(简单应用)古战场遗址(领会)第三节名人遗迹、近现代重要史迹名人遗迹(简单应用)近现代重要史迹(领会)第七章古建筑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概念、类型(领会)我国古建筑特征(综合应用)第二节长城、城墙、宫殿长城(简单应用)城墙(领会)宫殿(简单应用)第三节坛庙坛(简单应用)庙(识记)第四节亭、台、楼、阁、厅、堂、榭、舫、廊亭(识记)台(识记)楼阁(领会)厅、堂、轩、馆、斋(领会)榭、舫(领会)廊(领会)第五节桥和水利工程桥(识记)运河(简单应用)堰(识记)堤防(领会)第六节民居木构架庭院式住宅(简单应用)黄土窑洞(领会)干阑式住宅(识记)雕房(识记)毡帐(识记)“阿以旺” (识记)第七节坊、表、阙、经幢坊(领会)华表(领会)阙(领会)经幢(识记)第八章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第一节陵墓旅游资源特点和历史演变陵墓旅游资源特点(综合应用)陵墓的结构和历史演变(识记)第二节陵墓选址的风水说风水概念和内涵(识记)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综合应用)风水与旅游景观(领会)第三节陵墓的基本类型帝王陵墓(识记)纪念性陵墓(领会)崖墓与悬棺葬(简单应用)第九章城镇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城市概念(领会)城市分类(领会)城市与旅游(综合应用)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古都(领会)有特殊意义的名城(领会)纪念名人名城(领会)园林、文化城市(识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名城(识记)历史重要港口和手工业中心城市(领会) 第三节小城镇边塞小镇漠河(简单应用)人间仙境海滨古城蓬莱(识记)江南水乡同里(领会)湘西山城黄丝桥古城(领会)云贵高原丽江古城(领会)第四节现代化都市——上海(领会)第十章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概述园林概念(识记)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简单应用)第二节园林组成要素园林地貌的创作和叠石(领会)理水(领会)配置花木(综合应用)园林建筑(简单应用)第三节园林主要类型帝王苑囿(综合应用)士大夫私家园林(综合应用)寺观园林(领会)第十一章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第一节佛教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佛寺建筑的历史演化(领会)佛教寺庙类型(简单应用)寺庙中的佛像雕塑和壁画(简单应用)石窟艺术(简单应用)塔(识记)佛教寺庙中的花木和佛事活动(识记)第二节道教宫观建筑和道教文化道教宫观建筑(综合应用)道教文化(简单应用)第三节清真寺和伊斯兰教节日伊斯兰教圣地和中国清真寺(识记)伊斯兰教节日(领会)第四节教堂和基督教节日教堂(简单应用)基督教的主要节日(领会)第十二章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第一节民俗民俗的特点(识记)民俗与旅游(领会)各地民俗主要特征(识记)第二节丝、瓷和工艺品丝绸与刺绣(领会)陶瓷(领会)工艺品(领会)第三节饮食文化茶(简单应用)酒(简单应用)名菜佳肴(识记)第十三章特色旅游资源与潜在旅游资源第一节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的概念与性质(识记)认识特色旅游资源的意义(识记)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综合应用)第二节潜在旅游资源潜在旅游资源概念(识记)潜在旅游资源性质与开发(识记)第十四章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第一节旅游资源分区原则与方法旅游资源分区原则(简单应用)旅游资源分区方法(综合应用)第二节中国旅游资源分区中国旅游资源分区方案简述(领会)东北林海雪原旅游资源区(综合应用)中原古文化旅游资源区(简单应用)华东山水园林旅游资源区(领会)华中名山峡谷旅游资源区(领会)华南热带风光旅游资源区(领会)西南奇山异水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区(领会)西北“丝绸”文化旅游资源区(简单应用)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资源区(领会)青藏高源旅游资源区(领会)台港澳旅游资源区(领会)第十五章世界旅游资源分布第一节亚洲亚洲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领会)著名旅游资源概览(领会)第二节欧洲欧洲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领会)著名旅游资源概览(领会)第三节美洲美洲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领会)著名旅游资源概览(领会)第四节非洲非洲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领会)著名旅游资源概览(简单应用)第五节大洋洲大洋洲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领会)著名旅游资源概览(简单应用)第十六章旅游资源的保护第一节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综合应用)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二节旅游资源衰败及破坏的原因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领会)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综合应用)第三节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旅游资源保护法的法制化对策(领会)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对策(综合应用)旅游资源保护的管理对策(综合应用)旅游资源保护的建设对策(综合应用)第十七章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及其开发规划第一节旅游资源的调查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领会)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识记)旅游资源调查的步骤(领会)旅游资源调查的成果(领会)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及原则(领会)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领会)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领会)第三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历史(领会)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原则及特点(综合应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与规划内容(综合应用)四、学习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苏文才、孙文昌主编《旅游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教学参考书:旅游策划五、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1、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提法的说明本课程的考核目标分四个层次: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其具体含义是: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领会:要求能领悟和理解有关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
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应用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
2、自学指导1)考生自学时,应先仔细阅读本大纲。
明确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及所列各章中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以便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掌握课程内容。
2)在了解考试大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认真阅读教材,把握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必须深刻理解。
3)在自学各章节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同时在对一些知识内容进行把握时,联系实际思考,从而达到深层次的认识水平。
3、助学要求1)教学时,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
2)熟知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章节的知识点。
3)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的考核目标。
4)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
1)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与考试目标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试要求。
命题要覆盖各章,突出重点章节、重点内容。
2)难易程度要求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3)试卷中,综合应用内容占20%,简单应用内容占20%,识记内容占30%,领会内容占30%。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