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文化现象探析

合集下载

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研究

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研究

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考研热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考研热不仅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市场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考研热的社会现象以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考研热的社会现象1. 考研热的定义和解释考研热是指现阶段大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的现象。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少大学生认为通过攻读研究生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2. 考研热的原因分析考研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形势的紧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考研热的兴起也与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及对学历认可的影响有关。

3. 考研热的表现形式考研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年年增加的趋势。

每年,国内各大高校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都刷新纪录,考研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二、考研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 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考研热的兴起迫使高校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教育的追求。

高校改进教学方法、拓宽选修课程、提高教师素质等举措都是为了适应考研热带来的挑战。

2. 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考研热促使高等教育结构发生变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不仅本科生可以选择攻读研究生,同时,一些非学术性的专业也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以满足学生对继续深造的需求。

3. 高等教育的竞争加剧考研热导致了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不断加剧。

为了吸引更多考生,高校之间加大了招生力度,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使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

三、考研热对就业的影响1. 就业竞争的加剧考研热造成了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研究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同时,一些单位更加倾向于招聘有研究生学历的应聘者,大幅压缩了本科生的就业机会。

2. 就业岗位结构的变化考研热使得就业岗位结构发生变化,一些本科毕业生原本可以就业的岗位需求降低,而研究生毕业生的需求增加。

考研热的看法

考研热的看法

考研热的看法
“考研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考研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追求学术和提升个人能力的方式。

通过考研,他们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这种追求知识和个人成长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另一方面,过度追求考研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人把考研看作是逃避就业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正出于对学术的热爱。

这样,他们可能会在考研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浪费时间和精力,最终可能对个人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从社会层面来看,“考研热”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这可能表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机会不足;另一方面,这也可能反映了社会对学历的过度重视,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如果社会不能为人才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那么“考研热”现象可能还会持续存在。

为了解决“考研热”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其次,社会应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打破过度依赖学历的评价体系;最后,个人应该理性看待考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职业规划做出选择,避免盲目跟风。

综上所述,“考研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综合施策,我们可以引导人们理性看待考研,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对社会“考研热”的调查与心理解析

对社会“考研热”的调查与心理解析

对社会“考研热”的调查与心理解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中已引起了广泛的。

本文将对社会“考研热”现象进行调查,并从心理层面进行深入解析。

近年来,考研人数逐年攀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388万,较上一年增长了6%。

这一趋势不仅限于中国,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考研热潮日益显著。

对于社会“考研热”现象的成因,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

很多学生认为,考研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拥有硕士学位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酬。

一些学生选择考研是希望通过深入学习,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实现个人价值。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家人和老师的影响,认为考研是必经之路。

然而,考研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的同时,很多学生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自我期望的压力。

为了缓解压力,大部分学生会采取一些有效的心理调适措施,如与朋友交流、进行体育锻炼、寻求心理咨询等。

从心理角度来看,考研热的背后存在着多种心理动因。

许多学生受到社会攀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盲目跟风,认为只有考研才能彰显个人价值。

然而,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未来的清晰规划,导致考研成为一种盲目追求。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担心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有些考生会采取过度学习、过度疲劳的方式来应对,导致身心俱疲。

为了应对这些心理问题,考生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动机。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理性看待考研在自己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积累。

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社会“考研热”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为了应对这一现象,考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动机,合理规划备考时间,避免过度压力的产生。

“考研潮”引发的分析与思考

“考研潮”引发的分析与思考

“考研潮”引发的分析与思考“考研潮”是指大学毕业生纷纷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的现象。

近年来,“考研潮”越来越早,越来越热,引发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社会竞争的分析与思考。

考研热潮的背后反映出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随着我国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加剧,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

很多毕业生发现,仅凭本科学历难以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通过参加研究生考试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成为他们选择的一条出路。

考研潮也反映了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原因之一是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尽如人意。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一些大学因为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考研成为了一种修正和补偿,通过继续深造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考研热潮也表明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价值和吸引力。

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提供更加深入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很多优质的企事业单位更青睐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从而使得考研成为提升求职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考研潮引发的问题与挑战也不容忽视。

参加研究生考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备考的压力和复杂性,很多考研考生需要花费一年以上的时间全身心地备考,加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使得他们错过了一年的工作机会。

考研热潮可能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

高校为了迎合考研潮,可能会放松对于研究生招生的管理,导致研究生招生规模膨胀,而教育资源和质量无法跟上,从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进一步思考,我们需要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本科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减少毕业生对于考研的依赖。

应该加强对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与监督,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应该探索并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需要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

国内外考研热现状意义

国内外考研热现状意义

1、国内外关于“考研热”的现状分析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

其后,国务院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稿,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研究生教育制度。

但由于后来的文革,研究生教育完全陷于停滞状态,直到1978年才得以恢复。

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人数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日趋增多,考研已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考研热”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数逐年增加。

据统计,2001年全国硕士共招生12.7万人,报考人数为46.225万。

2002年,全国有62.4万人加入了考研队伍,比2001年增加16.4万人,增幅达35.7%;而在2003年,将比2001年增加27万人左右,比2002年又将增加35%。

《羊城晚报》有报道说,如果问10名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理想的学历是什么”,会有六个告诉你是“硕士”,3个会说是“博士”,只有1个对“本科”满意。

2001年底才完成的“北京青年发展报告”调查还显示,只有不足三成(28.5%)的大学生毕业生会直接就业,有43.8%的人希望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还有10.2%的学生希望出国留学。

二是名牌大学报考热,好专业报考热。

目前,很多考生都看重名牌大学的牌子,报考北京大学的考生在全国高校最多,有1.8万考生看重北大牌子。

其中8429人涌入北大本校考试,校内6个教学楼已全部用做考场,北达资源中学、101中学也“征”为考场。

在报考方向上主要选择热点专业。

法学专业的报考比例是6.21∶1;经济学为6.1∶1;医学为5.8∶1。

三是在职人员报考数量增加。

这是导致考研人数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

报考地区偏向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或环境相对优越的城市。

北京,上海和南方的一些城市都是考生的首选。

在校生的报考人数中,女生的报考比例要远大于男生.考研心理分析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是具有内在动机的、有目的的活动。

石家庄海天考研:大学生考研热现象调查及分析

石家庄海天考研:大学生考研热现象调查及分析

石家庄海天考研:大学生考研热现象调查及分析一.考研热的现状考研自1992年以来便不断地升温,持久不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考研大军,成为了高考之后的又一次人生转折,“据悉,2010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40.6万,报名人数较2009年相比,增长12.8%;2011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51.1万,报名人数较2010年相比,增长7.9%;2012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65.6,报名人数较2011年相比,增长9.6%,”三年数据的变化,不难发现考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大学已不在是终极目标,它已经成为通往研究生考试的跳板,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十分普遍,我校也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研究考研热的问题,以东北电力大学为例,我做了小范围地调查,希望能通过数据说话,深入地了解当前的考研状况。

东北电力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此次调查涉及各个院系以及大一到大三三个年级,其中在大一就对考研有明确目标的人寥寥无几,85%的同学都是在大二和大三开始对考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希望通过考研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95%的同学都会通过老师或者考研书籍乃至考研网站来了解考研信息,以确定理想的院校,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有趣地现象,在我校以电气工程学院为代表的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具有考研意向的同学很少,在他们的世界里大学毕业就应该是就业,而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75%以上的人都会考虑到考研,而且考研时都会选择“211”“985”等重点院校以及相对热门的专业,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能够为以后的人生打好基础;在调查中60%的同学是为了提高就业平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15%的学生不喜欢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希望考研时能够选择自己满意的专业,同时也不排除追求名校的心理;10%的学生因为想要继续深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层次;5%的学生为了完成家长的心愿;7%的学生则是因社会大背景所迫,躲避社会压力,继续校园生活;剩余3%的学生则是盲目从众,目标不明确,考完再说,跟着社会的形势走。

“考研热”现象探析及引导.doc

“考研热”现象探析及引导.doc

“考研热”现象探析及引导摘要面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岗位和毕业人数供求关系之间不平衡,带来考研的非理性繁荣。

本文通过探析考研动机,分析过分注重研究生考试所带来的问题,列举选择考研所需考虑的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而非单纯获取学历,以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更好实现个人价值。

关键词考研动机能力素质培养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0 概述大学是通过系统专业知识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应用于社会实践,①并使之具有适合自己的专长。

研究生则在扎实的基础上,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所研究方向有新认识并能取得创造性成果。

②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报考研究生人数达到176万人,相对2012年165.6万增长6.3%。

自2008年报名增长率达到低谷后,出现了稳步增长趋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下,部分企业调整薪酬福利,大学生就业困难,出现考研以及国考升温现象。

非理性繁荣背后所存在的动机引人深思,学校应当理性引导学生以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帮助个人提升自我能力以适应多变需求。

1 考研动机1.1 工作需求压力首先,大学扩招带来毕业人数激增,而现实社会需求却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二者矛盾下,造成就业困难,从而引发考研以及国考热潮;其次、行业需求作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分配;再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全球经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势必引起社会劳动力在行业内的分布,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就业。

就业目标与残酷的就业现实之间的背驰,所带来的生存压力,迫使部分学生希望得到高层次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

最后,由于先天性别和生理差异因素,女性在体力等方面逊于男性;由于社会和家庭角色的不同,女性具有更多的家庭、子女抚养责任,使得部分单位招聘中,偏向于男生。

从而造成就业门槛较高,女生为了顺利就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

“考研潮”引发的分析与思考

“考研潮”引发的分析与思考

“考研潮”引发的分析与思考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考研变得越来越火热。

每年都会迎来一股“考研潮”,众多大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前景和更高的学历,纷纷报考研究生院校。

考研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思考。

本文将对“考研潮”引发的现象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与思考。

从现象上来看,“考研潮”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而高校的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学历含金量不高,学位论文存在舞弊现象,企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资格认证几乎没有任何约束,一些企业甚至不重视“唯学历论”,所以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意识到:拥有一个高学历的敲门砖至关重要,于是选择报考研究生成为很多大学生的首选。

而且,在中国,由于高等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留学生会优先被录取,这使得国内研究生录取更加困难,于是增加了留学生考研的难度,而考研人数则有增无减。

考研潮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考研热的持续,考研人数逐年递增,导致研究生招生政策愈发严苛,在“保研”、自主招生、推荐免试等途径也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一些学生为了能够顺利考上研究生,不惜付出极大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这也使得考研备战成为一种极其紧张的状态。

由于研究生招生人数有限,导致许多学生为了考上研究生,而丧失了发展其他天赋和兴趣爱好的机会,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研培训机构也成为了庞大的市场,为了迎合这股“考研潮”,各种培训机构和复习班也应运而生。

然而这些培训机构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考研能力,而是以高额学费和精美宣传来吸引学生。

这既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在分析了“考研潮”引发的现象和问题之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现象对社会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考研热与社会整体的发展并不完全吻合。

研究生数量迅速膨胀,但高等教育质量并没有相应提高。

随着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却没有相应提高的教育质量,这势必导致一些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高等教育乱象频出。

曾凯琴考研热现象社会学分析

曾凯琴考研热现象社会学分析

曾凯琴考研热现象社会学分析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

《意见》中强调要过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2、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加过几十年的沉淀,我国基本已成为人才大国,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高增长。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

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3、研招规模扩大和补助提高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从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虽然从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费,可能会对考研学生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断提高的助学金待遇,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另外,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如果时间充裕,还可过兼职等方式创造更多收益,这对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相对在职人员来说,他们有有利的学习环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1. 引言1.1 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现象逐渐在各大学校园中蔓延开来。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希望通过深造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学术水平,以此来增加就业竞争力。

这种“考研热”现象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即认为通过考研可以改善自己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

许多大学生认为只有通过考研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因此把考研当成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些大学生也被身边同学或家人的影响,觉得考研是一种“潮流”,因此跟风报考,而非真正出于自己的兴趣和规划。

这种盲目跟风的现象也加剧了“考研热”的蔓延。

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主要源于就业压力和社会认知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善自己的未来。

仅仅跟风报考研究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更需要理性看待考研,量力而行。

1.2 为何普通高校大学生会存在“考研热”现象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已经越来越普遍,许多大学生都将考研作为自己未来的选择之一。

那么,为何普通高校大学生会存在“考研热”现象呢?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加。

许多大学生认为通过考研可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考研成为了他们提升自身素质、开辟职业道路的一种途径。

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不够明确,不确定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行业。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考研可以延长学业时间,同时也能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更多可能性。

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是导致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原因之一。

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考研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社会也存在一定的“升学热”氛围,这些因素都会促使大学生选择考研作为自己的出路。

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考研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现实生活中,考研确实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考研,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来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浅析“考研热”及其社会正、反功能

浅析“考研热”及其社会正、反功能

浅析“考研热”及其社会正、反功能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各类证书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某高校为例,仅2019年就有超过80%的学生报考了各类证书,而在2016年这一比例尚不足50%。

除了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外,诸如计算机等级证书、语言等级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等也成为了大学生争相报考的对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学历,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资质。

因此,拥有相关证书成为了很多岗位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热衷于考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求职过程中,拥有相关证书能够让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获得更多的面试机会和优势。

很多企业更加倾向于招聘持有相关证书的应聘者,因为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除了实际需求外,大学生考证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需求。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缺乏信心,而考证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一种心理安慰和安全感。

还有一些学生跟风考证,看到其他同学都在考证,担心自己落后于人,也纷纷加入考证大军。

大学生应该理性看待考证,不要盲目跟风。

在选择报考证书时,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需求和实际就业前景来做出决策。

同时,要充分了解各类证书的含金量和适用范围,避免盲目追求证书数量而忽略实际应用价值。

考证并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而是对某项专业技能或知识的考核。

因此,大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读书学习、参加实践等方式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考证只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种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

因此,大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领导力、创新能力等。

要通过考证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考证热”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虽然考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也存在着盲目跟风和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浅析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浅析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浅析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现象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高素质、高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大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来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同时大多数同学也选择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

面对“考研热”这一问题,本文将从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标签:考研热;原因分析;建议1 引言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高素质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层次的精英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发展至关重要的推动力。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考研大军中,以此作为自己的跳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约为177万人,比2015年增长约12万人,增长约7%。

2017年全国共有201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

与2016年相比,报名人数增加了24万,增幅13%以上。

考研大军如此庞大,考研如此火热,大学本科生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特别是在近两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考研无疑是大学生一个缓解就业压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选择。

本文将分析“考研热”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就该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2 造成“考研热”现象分析2.1 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

对于本科毕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部分学生认为必须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成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2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于广大应届毕业生而言,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而是可能做到的事。

同时国家和各高校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奖助金体系。

学生通过这些奖助金可以解决学费以及部分生活费问题。

2.3 通过考研来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许多大学生现在所学习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或者说不是自己以后想从事行业的相关专业。

对考研热的看法

对考研热的看法

对考研热的看法自1994年开始,考研热就已经席卷了全国的大学生群体。

如今,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那么,对于这个持续了近30年的考研热,我个人的看法如下:首先,考研热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因为考研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是来自于我国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缺陷。

我们的教育体制过于重视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于是许多人为了逃离这种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选择研究生阶段来补救自己的不足。

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排斥非985、211高校学历的大学生,而通过考研进入著名高校,成为了许多人进入获得更高薪酬的行业的必经之路。

其次,对于考研热,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它,而是应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从出题者、考生、到用人单位,三方面共同构成了考研热的生态系统。

最重要的是出题者,他们所设计的考题,往往反映了社会和教育体制的一些问题。

如果大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与他们未来需要掌握的技能不符,那么出题人就会不得不从记忆性、应试性的方面出题,从而导致考研押题、猎奇等现象的出现。

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如何改善出题人的工作方式,如何让考生在考试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

最后,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考研只是一种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去考研。

对于那些确实有兴趣和能力去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来说,考研是一种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成长机会和职业发展机会的途径。

但对于那些并不感兴趣或并没有选择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来说,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不应该把考研当成唯一的标准或救命稻草,而是应该给予他们进入职场的更多机会和平台,并且扩大一些非研究生的教育培训等资源,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和教育体制的压力。

综上所述,考研热的存在,反映了我们社会和教育体制的种种缺陷和呼声。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不应该轻率地把考研当成一种必须要选择的道路,而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不应该把考研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等混为一谈,在把自己的脚步独立缓慢地有意义地走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多元化竞争能力,为自己赢得更加自由、多样化的生命方式。

浅析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浅析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参考文献
[1] 赵晓辉.组合训练法在 高 校 足 球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探 讨 [J].文 体 用 品 与 科 技 ,2020,(4)
[2] 孙志军.组合训练法在 高 校 足 球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体 育 科 技 文 献 通 报 ,2020,28(1)
[3] 张晓健.组合训练法在 高 校 足 球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探 究 [J].文 体 用 品 与 科 技 ,2019,(22)
一 种 大 趋 势 ,劳 动 力 市 场 发 生 巨 大 转 折 ,人 工 智 能 ,大 数 据 ,共 享 单 车 等 等 这 些 科 技 的 衍 生 品 使 我 们 的 日 常 生 活 发 生 巨 大 变 化 ,面 对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科 技 的 迅 速 发 展 及 本 科 学 历 含 金 量 的 严 重 下 降 ,个 人 要 想 在 社 会 中 立 足 必 须 加 强 自 身 技 能 的 学 习 ,因 此 ,考 研 便 成 为 大 学 生 的提升自身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坛新论
该提高训练强度,进行对抗性 的 训 练,提 高 训 练 效 果。 想 要 更 快 的 提高足球效果,应 该 举 办 小 型 模 拟 比 赛。 小 型 模 拟 比 赛 和 实 战 基 本相同,能够满 足 运 动 员 实 战 的 体 验。 足 球 是 一 项 团 队 合 作 的 运 动,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完成运 球、冲 刺、射 门 等 动 作,所 以 个 人 训 练 对足球运动起着 重 要 作 用。 高 职 足 球 训 练 比 较 短 暂,身 体 素 质 和 技能决定着足球的结果,所以想 要 足 球 突 出,必 须 要 让 足 球 运 动 员 的个体融入到整个团队中,在比 赛 过 程 中,需 要 每 个 运 动 员 之 间 进 行合作完成任务,足 球 运 动 员 在 传 球 前 和 传 球 后 如 何 决 策 是 完 成 任务的关键。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研究生考试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 多年的历程,曾一度停滞不前,现如今大学生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考研已然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成为继高考之后的又一人生转折。

自2010 年起,考研规模连续三年以超过10 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个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教育现象。

与此同时,考研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考研热”出现的原因1.1社会就业压力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本科大学生已不再是企业碗里的“香饽饽”,它们通过对高学历的严格把关寻求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硬的人才。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供大于求,本科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尤其近几年,硕士博士已基本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本科毕业生的生存空间压缩,就业竞争力连年下降。

为寻求更高的就业起点,部分本科生也只能选择“一考定江山”。

同时由于二三类学校的竞争力远不及一类院校,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通过考研选择211、985 等重点院校或者热门专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2个人钻研深造追求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更高的追求,不只是仅仅满足于在本科阶段学到的皮毛,一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这类青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希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类考生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他们对学术抱有较高的热情,考研动机多是为了在某一领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希望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而产生考研以继续深造的打算,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

另外许多的大学生攻读的本科专业并非自己所喜欢的,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被迫调剂,为了理想的专业或院校,唯有通过考研这最后一个机会改变命运,1.3盲从心理在“考研热”的影响下,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选择考研,参加各个辅导班,许多在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的同学便一味的从众,抱着试试的态度也加入了考研的大军,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

“考研潮”引发的分析与思考

“考研潮”引发的分析与思考

“考研潮”引发的分析与思考1. 引言1.1 什么是“考研潮”“考研潮”是指大量本科毕业生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目光转向了研究生阶段。

他们希望通过攻读研究生学位来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进而实现更好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考研潮”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期存在且蓬勃发展的趋势。

每年研究生招生数量逐渐增加,而研究生学位在现代社会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这进一步刺激了学生们追求研究生学位的热情。

社会竞争激烈,许多行业对研究生学历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促使更多学生选择考研。

“考研潮”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和未来规划的重视程度。

考研既是一种学业追求,也是一种生活选择,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体系的进步,考研潮将继续存在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1.2 “考研潮”背后的原因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是“考研潮”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许多职业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究生继续深造。

研究生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认可和推崇,这也导致了“考研潮”的形成。

许多大学生及其家长普遍认为研究生学历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机会,因此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备战考研。

一些地区性政策和就业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考研潮”的出现。

有些地方实行考研加分政策,也有一些职位对研究生学历有明确要求,这些因素都促使着更多的学生去报考研究生。

社会竞争压力、研究生学历的社会认可以及地方政策的影响是“考研潮”兴起的主要原因。

考研热潮的背后反映出了当前教育和就业环境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呼吁社会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2. 正文2.1 “考研潮”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考研潮带动了社会教育产业的繁荣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参加考研,培训机构、图书出版、科研机构等相关领域都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与动因分析

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与动因分析

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与动因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考研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大学生选择考研的现状及其背后的动因。

通过对考研热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学术追求以及社会期待,从而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文章将首先概述考研热的现状,包括考研报名人数、录取比例、热门专业等,然后分析考研热的动因,包括个人职业规划、社会就业压力、家庭期望等。

文章将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考研,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二、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分析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持续升温,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反映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也体现了大学生对自我提升和未来发展的高度期待。

从报考人数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也逐年上升,一些热门专业和名校的录取率更是低至个位数,显示出考研热的持续高涨。

从考研动机来看,大学生的考研动因多种多样。

一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大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考研继续深入探索某一领域的知识。

还有一些学生出于家庭期望、个人规划等原因选择考研。

然而,考研热的现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考研竞争的激烈导致部分学生过度焦虑和压力过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考研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其视为唯一的出路,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

大学生考研热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考研为大学生提供了提升自我和拓展未来的机会,但也需要注意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考研热,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规划做出合理的选择。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就业市场的日益竞争激烈,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持续升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也体现了教育体制和社会就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背后原因,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文章将从考研热的现状、成因、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这一现象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并为相关决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考研热现象的背景与原因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持续升温,背后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考研成为许多大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寻求更好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

因此,考研成为了大学生获取更高学历、提升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

家庭教育观念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大学生的考研热产生了影响。

许多家长认为考研是子女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希望通过考研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

同时,社会对高学历的认可和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对考研的热情。

然而,考研热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考研过程中过于追求高分和名校,忽视了自身兴趣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考研竞争压力巨大,许多大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对考研热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考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推动考研热的我们也需要关注其背后的问题和挑战,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考研,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三、考研热现象的影响考研热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业选择上,也体现在他们的职业发展、社会观念以及学术环境等多个方面。

透视“考研热”现象的理性层面基于对在读研究生的访谈

透视“考研热”现象的理性层面基于对在读研究生的访谈

三、学校、社会和家庭因素
3、家庭因素: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送孩子读研是他们对教育的投资,希望孩 子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能够有更好的前景。
四、如何应对“考研热”带来的 挑战
四、如何应对“考研热”带来的挑战
1、个人层面:在选择是否考研时,个人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 业规划。盲目跟风或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是不可取的。在备考过程中, 应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注重学习方法,同时也要身心健康。
三、学校、社会和家庭因素
三、学校、社会和家庭因素
1、学校因素:高校越来越注重研究生教育,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了学生充分的 指导和支持,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这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 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和家庭因素
2、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 切。研究生学历成为很多职位的硬性要求,这也推动了考研热的持续升温。
四、如何应对“考研热”带来的挑战
2、社会层面:社会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正确看待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提高对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产生学历崇拜。
四、如何应对“考研热”带来的挑战
3、国家层面: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研究生奖学金的覆盖面和 金额,减轻优秀学子的经济压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学科设置、加强产学研 结合等途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研热”背后的原因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个人竞争力: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考研可以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专业素养和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
三、现象分析
2、学术研究兴趣:一部分研究生表示,他们对所学的专业非常感兴趣,希望 通过考研进一步深入学习,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研热”现象探析

“考研热”现象探析

“考研热”现象探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形成了备受瞩目的“考研热”现象。

本文将从考研现状、原因分析、个人体验、收获与探讨以及结论等方面,对大学生“考研热”进行深入探析。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考研已成为一种趋势。

据统计,近年来报考研究生考试的人数逐年攀升,竞争日益激烈。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期望通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多种多样。

许多学生追求学术上的突破,希望在专业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

一些学生则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希望通过考研减少未来就业的压力。

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考研是提升自己职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曾是一名参加过研究生考试的大学生,深知考研的不易。

在备考过程中,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仅在专业知识上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还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然而,研究生考试并不容易,竞争激烈,考试难度大,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在考试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对各题型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成绩。

通过考研,我收获颇丰。

在知识水平方面,我在备考过程中夯实了专业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在思维能力方面,我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心理素质方面,我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和挑战,增强了自信心和耐心。

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收获呢?我认为,首先要继续深入研究专业知识,努力成为领域的专家。

要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引起了广泛。

从个人角度来说,考研可以提升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但从社会角度来看,考研热也反映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学术追求的功利化、过分追求高学历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考研热”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高校应加强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观念。

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减少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度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热”文化现象探析摘要:“考研热”持续升温,甚至在各种媒体上“考研村”、“考研经济’’等一些全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名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成为一种独特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本文简单的对社会中存在大学生的“考研热”现象和“考研热”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考研热;原因;社会问题在当今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再考虑考研的事情了。

据了解,2012年全国共有165.6万名考生比2011年增加14.47万人,增幅9.6%,再创历史新高,然而2014年已经突破180万人。

这是自2010年以来,考研规模连续第4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

短短30多年时间,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时的50余倍。

自1992年以来,“考研热”持久不衰,影响面广,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现象。

无论是报名人数的连年攀升,还是“考研辅导市场”的火爆,都无不让人感受到这股热浪的强大。

如今“考研热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出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日益尊重.然而在“考研热”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如考研动机功利化,备考过程应试化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考研热”的原因探析(一)国家对研究教育的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中包括研究生教育。

在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也相应地扩大规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地必然结果。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立足于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专门人才,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考研热就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国家推行研究生免学费和奖助学金的政策,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虽然2014年国家取消研究生免学费政策,但是高额奖助学金依然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个人为了提高竞争力2003年8月20日。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展开了关于为何要参加考研的调查,截至9月26日,共有11062名用户参加了投票。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人考研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有56.28%的学生是为了获得高学位.便于就业,另有30.69%的人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两者相加,占到了总数的近九成。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那些高、精、尖的技术则需要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

此外,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猛递增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这样,由于大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所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所造成的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都将促使人们去追求高学历。

(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和教育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

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入“世贸”后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大量外语熟练、专业精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目前我们国家某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录比较好的岗位过程中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占很大比例,其次,许多科研单位、学校、国企对取得博士学位晋升教授职务、取得硕士学位晋升副教授、高级讲师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者,同等条件下应予优先考虑。

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在教育部门获得副高级技术职称,仅有本科学历是不够的,而且随着“行情”的变化,学历要求也会“水涨船高”。

(四)高校盲目扩招,家长学位高低跟就业收入正比增负相关的心理,因此造成高校和学生家长对考研风的推波助澜由于在一些评比和检查中,高校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再加上就业率对部分高校的困扰。

各高校对考研都表现出比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更大的兴趣。

对于研究生招生单位而言,由于加大研究生的招生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况且一部分高校通过加大研究生的比例来实现其“研究型大学”的构想.所以只要主管部门不反对,各单位都加大了研究生的招生力度。

这也在客观上对考研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学生家长的鼓励也是促成考研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调查发现,“82%的亲朋好友对大学生考研持赞成的态度”,加之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生活经历使他们知道社会上的人是有“等级”之分的,而这个“等级”往往又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所以当本科毕业不再一劳永逸而考研也不再高不可攀时,支持子女考研也是必然。

(五)大学生在面临本科毕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生活压力产生了逃避心理,在学校继续深造可以规避暂时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衣食无忧的校园生活由于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有的甚至面临待业,这样的信息反馈促使还未毕业或面临毕业的在校生对就业产生消极态度。

从主观上讲,有一部分同学希望继续过校园清新而悠然的生活,他们担心自己的知识和社会交往能力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害怕走人社会。

认为继续求学,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将来更适应社会,精神境界也越发高远,他们希望晚一些面对找工作的压力,毕竟社会人际交往等对他们来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学里缺乏明确的目标,在毕业到来之际没有做好应有的就业规划和准备,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考研,也盲目跟风形成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本人也不是很情愿报考,但看到周围的同学整天没日没夜地苦学,心里时常有害怕落伍的感觉。

受坚定的考研的同学感染、影响和带动,这些人便也加人其中,不抱太大希望,但求不虚度光阴。

另外,还有少数考生,则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无奈被“逼”考研,来满足家长殷切期望。

二、“考研热”带来的社会问题(一)导致许多高校本科生本末倒置,学业荒废,本科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勉强考上研究生,获得学硕士学历,也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由于考研竞争激烈,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大三甚至大二、大一就开始实施考研计划,有的学生在学校“考研热”风气的带动下,轻视课程学习,摈弃一切课外活动和人际交往,专门复习考研课程,有的在校外租房子埋头准备考研,甚至有的学生逃课准备考研。

此外,由于大量的学生忙于上考研辅导班,忙于打听、了解和联系准备报考的学校、专业和导师,严重影响高校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活动,更甚至大四的课堂上经常只有几个学生。

这样做的结果是四年本科念下来,很多学生由于把精力完全放在考研上,没有修完规定的学分或者根本就没有达到本科毕业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

(二)人才浪费现在人们对高学历人才越来越看重,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在手中流行一句话“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很多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要求研究生学历,社会对某些学科的要求过高,普遍盲目追求高学历,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材小用”。

在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由于人才密集,毕业后进条件好的单位很困难,但是在不发达的边远地区,人才却很匮乏,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这个问题。

毕业后到边远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工作,不但可以为当地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与施展,达到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和奉献社会的良好目的。

(三)助涨应试教育之风不少考生把考研辅导班看作通往成功的捷径,指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即便有幸考上研究生,也明显存在“基础薄,知识面窄,能力差”的弱点,只能在专业研究的边缘徘徊。

(四)研究生普遍功利化,助涨不良的学术研究风气考研动机过于功利,非为学问单为学位而求学者不少,有些人把考研仅仅当作个人命运的赌注,当作“敲门砖”。

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但学术却“冷”,未能水涨船高地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名额的增多而相应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层次。

加之“考”、“研”脱节,重“考”不重“研”,使得部分研究生入学后心态浮躁,不专注于学业,专业思想淡漠,学习目的功利化、短期化,知识结构不扎实,加上研究生扩招,导师任务加重,应付不过来,有时只好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从而引起研究生质量下滑,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五)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但人才质量不断下降,更有人戏称研究生为“烟酒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002年上半年,江苏省对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一次抽查.567位被抽查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按规定日期将毕业论文送来的只有402人。

经过专家评估,这402篇论文中,达到优秀的只有46篇,占11.4%;达到良好的有202篇,仅占50.2%,及格的143篇,占35.6%,不合格的11篇,占2.7%。

但是如果将不按时送交论文的165人也视作不及格.比例将会增到31%。

而另一次对博士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抽查中,按规定日期送审的毕业论文也只有76篇,不到应数的50%。

文科不少论文没有新鲜观点,理科一些论文缺乏试验数据,论文抄袭风也很严重。

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其结果必然是大学生素质的下滑,这并不奇怪。

但即使是发达国家,普及的也只是本科、专科阶段的教育。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目前还不能普及,所以必须保证质量,还不能太“热”。

正因为一方面是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导致在大部分高校一名导师指导二十甚至三十、四十名研究生的现象,有人戏说这是“一个茶壶三十个杯”。

三、“考研热”社会文化现象简评目前,不是说研究生的数量增多或是“考研热”出现了,就说明这是一种值得庆贺的事情,各大学的研究生院的纷纷建立就说明我国在研究生建设的领域正在取得前所未有成就。

有关这方面的量的增加的确是一个事实,但不能说这就是研究生教育的在“质”的方面已经发生了突破性的进展。

而中国的“考研热”对更多的本科生而言,不是为了进一步的向更高研究层次探进,而只是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或是为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面对“考研热”,我认为,社会各界对此应该抱有理性的态度。

首先,高校应该改进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注重研究生质量的提高。

目前,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与本科生大同小异,很多学生都在重复听自己本科时已了解的知识,甚至还有那些早已熟悉的调侃“这样的研究生教育,不如不读。

”所以,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亟待改进。

其次,用人单位应看重求职者的能力而不是学历。

遍览国内一些大城市争相出台的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和一些部门、单位招收人员的标准,最扎眼的就是“学历、职称”之类“死的”、静止的标准,换句话说,人才就等于“学历、职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