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考研热_的经济学解读
“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
现实 意义 。下 面我们 就 从教 育 经 济 学 的 “ 力 资本 人 理论 ” 筛 选 理论 ” 度 来 分 析 这 一 现 象 , 和“ 角 以期 探 求“ 考研 热 ” 背后 的因素 , 把握 其实 质所 在 。
二 、 考研 热 ” “ 的教 育 经 济 学 分 析
( ) 一 人力 资本理 论 本薄薄的笔记也多达百元每份。据一项对某高校师 西奥 多 ・ ・ 尔 茨在 2 纪 6 w 舒 O世 O年代 将 资本 范类本科生考研意向的调查统计 , 在有考研意向 创 的学生中, 准备投人 50元 以下 的学生 比例为 3 . 0 3 的概念 扩大 到物质 资 本 和 人 力 资本 , 立 了人 力 资 4 , % 准备 投人 50—10 0 00元 的为 3 . % , 备投 人 本 理论 。这一 理论认 为教 育 与收 人之 间 的连接关 系 34 准 10 00—10 50元 的为 1. % , 备 投人 10 O4 准 50元 以上 是教 育投 资一 较高 的生产 能力一 较 高 的收人 。即教 的为 9 2 。在 投人 方 向上 , 现 为 “ 买 课本 及 复 育具 有一定 的 生产 性 , 带 来 较 高 的 收人 。因 而为 .% 表 购 可 习资料 (7 6 ) 、参 加考研辅 导班 ( 12 ” 获得较高收人, 7.% ” “ 4 . %) 、 人们 自我投 资以增加生产能力 和消 “ 了解考 研 信 息 (0 6 ) 和 “ 高 营 养水 平 ( O 费能力 , 学 校 教 育 乃 是 人 力 资 本 的最 大 投 资 。3 3.% ” 提 2。 而 【 J 7 ” %) 等。可见 , 考研人还承担着不小 的经济压力。 也就是说, 受教育程度较高 的人 , 一般而言 , 生产能 由此 , 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便具有十分重要 的
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研究
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考研热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考研热不仅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市场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考研热的社会现象以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考研热的社会现象1. 考研热的定义和解释考研热是指现阶段大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的现象。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少大学生认为通过攻读研究生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2. 考研热的原因分析考研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形势的紧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考研热的兴起也与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及对学历认可的影响有关。
3. 考研热的表现形式考研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年年增加的趋势。
每年,国内各大高校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都刷新纪录,考研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二、考研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 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考研热的兴起迫使高校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教育的追求。
高校改进教学方法、拓宽选修课程、提高教师素质等举措都是为了适应考研热带来的挑战。
2. 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考研热促使高等教育结构发生变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不仅本科生可以选择攻读研究生,同时,一些非学术性的专业也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以满足学生对继续深造的需求。
3. 高等教育的竞争加剧考研热导致了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不断加剧。
为了吸引更多考生,高校之间加大了招生力度,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使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
三、考研热对就业的影响1. 就业竞争的加剧考研热造成了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研究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同时,一些单位更加倾向于招聘有研究生学历的应聘者,大幅压缩了本科生的就业机会。
2. 就业岗位结构的变化考研热使得就业岗位结构发生变化,一些本科毕业生原本可以就业的岗位需求降低,而研究生毕业生的需求增加。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考研热”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考研热”分析摘要:知识经济推动下的”考研热”持续升温,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私人收益、社会收益比较模型,读研的成本与收益模型,深层次探究人才就业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完善当前人才的应用、选拔、评价制度,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考研热人力资本视角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08-03在当代,知识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那些高端技术需要大批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一、直面“考研热”,“黑色一月”如何形成?——基本数据及情况大学生历来被称誉为“天之娇子”,走入“象牙塔”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
然而,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使得天之骄子们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这样,考研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砝码的新渠道,同时又能提供一个新的更高更宽的发展平台。
因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考研热”至今仍方兴未艾,并且伴随着近些年的扩招持续升温,几近高潮。
下面两组数据足以佐证。
但是,从以上两组数据我们同时可以看出,由于“考研热”导致的报考人数连年猛增,使得在国家连续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录取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呈现一种局部下降的趋势;加之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的大学生的“掉价”、严峻就业形势所产生的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挑战,都促使着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考研因此就成了继高考之后的又一个“黑色一月”。
人们不计成本代价对考研的盲目追求和错误理解,是隐藏在考研背后的对于人才评价、选拔、应用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缺陷,是人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收益的知识的缺乏。
经济学效应ppt(马太效应、口红效应、羊群效应)
一、马太效应
•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 1.在经济学,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 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 2.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一个人如果获得了 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2/22/2019
马太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2/22/2019
谢谢观看
2/22/2019
2/22/2019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 三、羊群效应
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 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 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 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 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2/22/2019
• 职场中的羊群效应: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 “羊群效应”无处不在 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 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 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 生活上的羊群效应: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 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对 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 ,由此而产生的盲 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 炒股上的羊群效应:当炒股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当大家都不看好时, 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 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 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这也是羊群效 应导致。
2/22/2019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
• 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 ; • 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不 管是加入一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 思考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 在抉择的时候,不能“随大流”,要懂得分析,根据自己 的情况而决定。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与热点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与热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现象,其研究方向与热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本文将探讨大学经济学专业当前的研究方向与热点。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方向与热点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国民经济整体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调控问题。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包括:1.经济增长与发展:探讨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2.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调控作用,解析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和挑战,探索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平衡。
3.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探索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机制,分析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方向与热点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等微观经济现象。
在当今充满创新和竞争的时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包括:1.市场竞争与产业组织:分析市场竞争的规律和机制,研究垄断与寡头垄断的经济效应,探讨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问题。
2.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和行为学原理,研究决策对个体福利和社会效益的影响,解析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机制设计等问题。
3.创新与技术经济学:研究创新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中的作用,探索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励的机制。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方向与热点发展经济学关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旨在提高贫穷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当今世界仍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包括:1.经济增长与减贫:研究经济增长与减贫之间的关系,探索有效的减贫政策和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探索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经济学类专业考研和就业方向的分析
经济学类专业考研和就业方向的分析经济学类的硕士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
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
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下面跨考教育咨询曹老师就简要对经济学的所有二级学科进行一下介绍。
理论经济学,顾名思义比较侧重于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中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值得推荐。
西方经济学热门分析:很多学科都是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之上生长、繁衍、裂变而来,学习西方经济学能整体把握经济学知识的框架结构。
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西方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独立承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教学科研工作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如果有志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这一专业能够提供很好的学术背景。
如果想到经济领域的部门从事工作,这个专业没有完全对口的部门,但是该学科的基础性可灵活就业,如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经济咨询单位和商业贸易部门。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热门分析: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掀起了一股重读马克思、研读《资本论》的热潮。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观的背景下,我国政治经济学颇具中国特色。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推动“中国模式”的发展都预示这个学科在中国的美好前景。
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旨在培养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人员、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高级管理人员。
有关“考研热”简析
关于“考研热”的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就业难”成为众多高校和大学生难以回避的难题。
通过考研继续象牙塔中的生活提高自己,从而实现成功就业成为一条途径。
因此,“考研热”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考研热”,是否要考研等诸多问题,也成为了大学生们困扰。
文章对“考研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原因,利弊,是否考研引言: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显激烈,考研族日益扩大,对“考研热”的研究非常必要。
就此,希望本文对“考研热”的研究分析,能够给予大学生一些参考和启示。
1.考研热的原因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
这种价值取向却是大学生对研究生物质和精神环境认知后的理性选择。
[1]深究考研热的原因,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大学生自身原因。
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
有理想型。
大学毕业生面对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将考研作为一种改变命运的途径。
尤其是一些普通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考研脱掉普通大学的帽子,上一所“985”或者“211工程”的大学,成为知名大学中的一员。
他们为了心中的“名校、名师、热专业”趋之若鹜,名校的优越地位无可替代。
对莘莘学子来说,名校就意味着拥有更雄厚的狮子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设施以及丰厚的科研经费。
就读“名校”就意味着为自己加固了一道“保险”,可以一劳永逸,在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的同时,也博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尤其是一些由于高考失利,且没有复读的学生,特别希望能够通过大学四年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梦想不足以使我们到底远方,但是到底远方的人一定有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考研路漫漫,走的也许并不潇洒,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选择了考研之路。
盲目跟随型。
很多大学生并不是一上大学就决定考研的。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别人都考,也就跟随大流了。
考研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知识点
考研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知识点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目标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经济学分支,关注宏观经济变量的总量性质和相互关系。
其基本概念包括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增长等。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通过调节经济政策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与产出1. 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总供给则是指该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供应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
2. GDP与GDP的构成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的指标。
GDP的构成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三、宏观经济学的货币与物价1. 货币的功能与货币供求关系货币在经济中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等功能。
货币供求关系是指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货币乘数等重要概念。
2. 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一般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水平。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其带来的问题包括货币贬值和消费能力下降等。
四、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活动持续增长的现象,其驱动因素包括劳动投入、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等。
2.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活动在时间上的起伏波动,包括扩张期、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等。
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多种,如内外部冲击和制度变革等。
五、宏观经济学的政策调控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总需求和资源配置。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总需求和物价水平。
3. 结构性政策结构性政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
考研十三个学科门类之经济学
考研十三个学科门类之经济学经济学考研常识一.什么是经济学著名经济学家曼昆讲过:经济学,首先帮助你理解你生活的世界;其次,它会让你更明智地参与经济,最后,它会让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
简单地说,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
简单来说,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让你的收入最大化。
当然经济学又分为宏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研究的是单个企业或家庭参与者的行为和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整个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简单来说,微观经济学通过看不见的手(市场)干预经济,宏观经济学通过有形的手(政府)干预经济。
二.哪些小伙伴适合报考经济学呢?1.本科学经济学的同学:本科学的相对比较浅,读研深造更有优势2.本科是管理类的学生:管理类的学生在一般的大学课程中也会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比较空,所以学生可以选择小跨度考经济学。
3.理工类学生:考研经济学比工科容易很多,专业课也相对多一些。
再加上工科就业环境一般,学习压力大,所以理工科的学生每年都要考经济学的交叉考试。
4.本科学人文社科类的同学:经济学的专业课相对考的比较基础,背的偏多运算较少,而且就业面广,唯一对同学压力大的就是数学,但经济类(396)联考的院校对数学低很多,所以也可以考虑。
三.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学硕专业下设两个一级学科:01理论经济学、02应用经济学。
1.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共6个;2.应用经济学专业包括: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共10个专业。
3.专硕一共包括6个专业可供大家选择报名:金融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税务硕士。
4.此外,一些高校会开设一些自主设计的专业:比如南开大学精算,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会开设投资学。
从考研院校科目上来看,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考的专业课是不同的,(简单点讲就是考理论经济学下面的专业都是一样的专业课,考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专业课都一样,专硕之间专业课都是不同的),也有一些个例,具体情况要看目标院校招生简章.学硕一般考的基础的都是宏观微观经济学。
根据经济学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
根据经济学原理,大部分劳动力市场都属于信息不完全市场。
所谓信息不完全,简单说就是人们不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知道任何事情。
随着中国国民教育的逐步深入发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早已从“分配派遣”变为“双向选择”。
随之而来的“高校扩招”、“高校合并、改名”、“教育产业化”,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鱼龙混杂,诸如京津沪等大城市的招聘会上经常覆盖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简历,东南西北,农林政法,文理工医,搞得招聘者往往晕头转向,很难辨别应聘者的真实素质和个人能力,而大学生们也面对五花八门的“.COM”公司感到无所适从,应聘者和招聘者双方都不可能对对方的所有情况做到完全掌握,所以说大学生就业市场属于明显的信息不完全市场。
一、发送“质量信号”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按照经济学中“柠檬市场”的“信号发送”原理,市场的交易双方(招聘者和应聘者)要想克服信息不完全,最大限度的了解对方的信息,就必须向对方发送某种“质量信号”,以此证明自己的资质。
首先,大学生(应聘者)总是首先寄希望于自己的学历文凭。
一般来说,博士的学历文凭自然优于硕士文凭,而硕士文凭又优于本科文凭,本科文凭优于大专(高职)文凭,而国外的“洋博士”、海归更是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所以近年来风起云涌的“专升本”、“考研热”、“出国热”均与此有关;而各类荣誉证书、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外语证书等,无疑也可以证明个人素质的某一方面优于别人,故而大学生较之上世纪80年代更加热衷于参加各类学生团体、社会活动和学习文体比赛,而“考证热”也大行其道。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招聘者)来说,他们也希望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于是各种大型招聘会涌进校园,无非就是要在大学生面前展现用人单位的风采;房子、车子、高薪、晋升等等,均成为用人单位经常发送的“质量信号”。
在这里,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考场舞弊案、“枪手”、“假证”等等,无非也就是为了此信号的争夺;而名牌大学和著名企业往往因为本身声名远播,早已形成一种优质信号,因此而成为就业市场上受青睐的热门。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研究生考试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 多年的历程,曾一度停滞不前,现如今大学生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考研已然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成为继高考之后的又一人生转折。
自2010 年起,考研规模连续三年以超过10 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个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教育现象。
与此同时,考研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考研热”出现的原因1.1社会就业压力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本科大学生已不再是企业碗里的“香饽饽”,它们通过对高学历的严格把关寻求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硬的人才。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供大于求,本科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尤其近几年,硕士博士已基本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本科毕业生的生存空间压缩,就业竞争力连年下降。
为寻求更高的就业起点,部分本科生也只能选择“一考定江山”。
同时由于二三类学校的竞争力远不及一类院校,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通过考研选择211、985 等重点院校或者热门专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2个人钻研深造追求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更高的追求,不只是仅仅满足于在本科阶段学到的皮毛,一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这类青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希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类考生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他们对学术抱有较高的热情,考研动机多是为了在某一领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希望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而产生考研以继续深造的打算,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
另外许多的大学生攻读的本科专业并非自己所喜欢的,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被迫调剂,为了理想的专业或院校,唯有通过考研这最后一个机会改变命运,1.3盲从心理在“考研热”的影响下,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选择考研,参加各个辅导班,许多在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的同学便一味的从众,抱着试试的态度也加入了考研的大军,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
“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
表 2 , 0 - 2 0 年我 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 1 07 1 0
从 数量 上来 看 :一 方 面 高校 扩 招 ,在 一 定程度 上促 成 了大 学生 供 给规模 的 增大 ;另一 方面 ,随着
社会 经 济 的迅速 发 展 ,招聘 单位 对应 聘者 的素质要
也在 扩 大 ,但 由于其 基数 较 小 ,因而供 给规 模相 对
一
2 0 我 国硕 士研 究 生报考 人 数逐年 增 多 , 管 07年 尽
表 1 2 0 -- 0 0 1 2 7年全 国硕士研 究生 的报考 与招生情况 3 0
此 外 ,伴 随着 研 究 生 入 学 考 试 而 产 生 的 巨大 “ 考研 市 场 ”也是 长盛 不衰 。据 一项 对某 高校 师范 类 本 科 生考 研意 向的 调查 统计 【,在有 考研 意 向的 2 J 学生 中, 备投 入 50元 以下 的学生 比例 为 3。%, 准 0 3 4
有 数十 万 的增量 。在 社会 有效 需 求没 有 明显增 加 的 情 况下 ,就 业形 势十 分严 峻 。
( 单位 :万 人)
43 1 万人 , 2 0 年增加了7 万人, 较 05 5 增幅达2 . %。 29 1 今 后若 干 年 内 ,毕 业生 总量 将会 持 续增加 ,每年 都
准 备 投入 5 0 1 0 0 — 0 0元 的为 3 . 34 %,准 备投 入 10 00
-
( )供 求 分析 一
2 0世 纪 9 0年代 以前 ,我 国在 很 大程度 上 仍实 行 原有 的计划 经济 体制 ,国家 对大 学生 的招收 和分 配 也实行 “ 招统 分 ”政策 。这 是 因为 当时 的大 学 统 生数 量少 ,素 质 高 ,整 体上 呈 现供 不应 求 的态势 , 作 为稀缺 的人才 资源 需要 国家 来统 一 调配 。但 由于 群 体 个 性 的张 扬 和 国家 百 废 待 兴 的客 观 要 求 以及 市场经 济发 展 的 内在 需求 ,国家 在就 业 分配 中 的政 策 逐渐 发 生 了变 化【。从 2 3 J O世纪 8 0年代 末 的 “ 双 向选择 ” ,到 9 0年 代初 的 “自主 择 业 ” ,使得 学 生
考研经济学微观经济模型解析
考研经济学微观经济模型解析在考研经济学的领域中,微观经济模型是理解和分析市场运行、企业决策以及消费者行为等重要经济现象的关键工具。
这些模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释现实经济中的各种现象,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解析几个常见且重要的微观经济模型。
一、需求与供给模型需求与供给模型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石。
需求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一般来说,价格越高,需求量越低,这就是需求定理。
其背后的原因包括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指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转向购买相对便宜的替代品;收入效应则是因为商品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
供给曲线则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通常,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商品数量越多,这是基于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影响供给的因素众多,如生产成本、技术进步、预期等。
当需求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确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价格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供不应求会推动价格上升。
需求与供给模型在分析市场波动、政策影响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政府对某种商品征收税收,会使供给曲线左移,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下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都会受到影响。
二、消费者行为模型消费者行为模型主要研究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预算约束下,通过选择不同的商品组合来实现效用最大化。
其中,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用具体的数值来衡量,而序数效用论则强调消费者能够对不同的商品组合进行排序。
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中的重要概念,它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点: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同一坐标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且互不相交。
预算线则反映了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价格下所能购买的商品组合。
消费者在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处实现最优选择,此时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山东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梳理
山东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梳理一、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着眼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它主要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总量和总体性质,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用于描述和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
常用的核算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储蓄和投资等。
其中,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宏观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运行包括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两个方面。
短期经济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需求方面的消费、投资、净出口、货币政策等;长期经济增长受到劳动力、资源、技术、投资等因素的制约。
四、货币与金融货币是经济交换媒介,金融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组织形式。
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和利率是宏观经济中重要的因素。
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运行密切相关,它对经济增长、消费和投资都有重要影响。
五、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研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贸易是国际经济往来的重要形式,国际贸易对国家的产业结构、就业、国际收支等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也是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规模的增加,发展则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经济发展不仅仅追求经济规模的增长,还追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环境、改善社会制度等综合发展。
七、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经济体中两个基本力量,它们通过市场机制相互作用来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供给方面包括生产者和企业,需求方面包括消费者和政府。
供需的平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
八、就业与失业就业是指劳动力得到合适工作并从中获得收入;失业是指劳动力寻找工作但无法找到合适工作。
就业和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政府通常采取相应的就业政策来促进就业。
九、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通货紧缩则是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物价下降。
对当前[考研热]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
1 9 1 9 1 9 1 9 1 9 1 9 1 9 1 9 1 9 2 0 2 0 1 2 9 3 4 5 9 6 7 8 9 00 O 1 9 9 9 9 9 9 9 8 . 7 l 0 l l 6 l . 2 . 2 2 3 . 3 . 4 1 05 l 5 5 04 42 74 19 92 60
报 名 鼓
录 取 教
报 录 比
25 28 35 3 5 1 .4
3 4 45 49 58 68 95 1 . .8 9 .3 2 9 3 28
35 .9
( )其它特 点。 六 两校硕士生 的性别状况 显示 :女性 考研 年龄普遍 比男性小 .应届考研 的比 何女性 大于男性 ,在职人 员中.工作 年
( 位 : 百人 单
计 算 机 运 通 信 与 信 控制 理 论 工 商 管 理 法 律 外 科 学 内 科 学 金 融学 企业 管理 会 计 学 合 计 用 技 术 息 系 统 控制 工 程 3 l8 18 10 .2 10 . 09 4 09 .2 0 8 9 0吕 -8 08 1 -5 3吕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071 .
浙 江 大 学
11 8
复 旦 大 学
10 .8
武 汉 大 学
10 .6
华 中科 技 大学
09 .4
清 华 大 学
0 7
人 民 大 学
0 4
吉 林 大 学
07 .7
甯 尿 大 学
06 .2
58: ,均属应用型复合型专业 2 0 l 01
年 ,硕士研究生报 考人数居 前 1 0位的
专业全 属应 用型复合型专业 .其报 考人
表 2 硕 士 研 究 生 报 考 人 数 居 前 1 位 的 高 校 及 其 数 据 0
考研热原因及建议与应对措施
考研热原因及建议与应对措施一、考研热原因1.1 就业压力推动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许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许多大学生选择通过考研来规避就业风险,进而推动考研热的形成。
1.2 学术追求驱动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是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希望通过考研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拓展学术视野,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社会认可度高社会对高学历的认可度较高,认为高学历代表着高能力。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更高的社会地位,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
二、建议2.1 提升个人素质考研热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足。
因此,建议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沟通能力等,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2.2 优化学科设置高校应优化学科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特点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3 改革招生制度招生制度对考研热现象也有一定的影响。
建议相关部门改革招生制度,逐步推广研究生招生多元化录取模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避免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
三、应对措施3.1 强化导师引导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应强化导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生活和学习。
3.2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高校应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对考研热的看法
对考研热的看法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
无论是高校内外,还是社会大众中,考研都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对于考研热,人们的看法不一,有人支持,有人质疑。
笔者认为,考研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考研热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知识成为了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考研是提升知识水平、开拓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此,考研热可视为人们对知识追求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考研热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通过考研,学生能够接受系统化、深入的学习训练,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为未来的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
从宏观角度来看,考研热对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考研热有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
目前的就业市场,岗位需求量大,竞争激烈。
考研所带来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无疑会使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而且,一些高薪、高端岗位常常对考研背景持有更高的青睐。
因此,考研热对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然而,要客观看待考研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考研热压力过大。
因为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许多考生为了追逐高分,不得不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备考。
这不仅增加了考生的压力,也容易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其次,考研热容易造成资源过度集中。
优质教育资源在考研热下会更加偏向于重点高校和热门专业,而其他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这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不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于考研热,我们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也要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学校和社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解决。
例如,学校可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并提供多样化的科研项目。
同时,考生也要理性对待考研,不要过分追求分数,而是重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避免盲目从众。
综上所述,考研热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具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201222作者简介:王丽(1980~ ),女,山东潍坊人,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讲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经济学理论。
2008年4月第27卷 第4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Ap r .,2008Vol .27 No .4“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王 丽(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新疆伊宁 835000) 摘 要: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形成“考研热”。
运用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考研热”;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中图分类号:F06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8)04-0020-03一、“考研热”的现状如今,“考研热”已不是一个生疏的名词。
从下面表(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考研的火热程度。
此表为2000-200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和招生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其中2004—2005年增幅最大。
尽管八年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在增长,但这个增长明显低于报考人数的增长,如八年间招生人数增长了35.9万人,报考人数却增长了89万人。
这种增长量上的差异,加剧了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给考研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
表1 2000-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与招生情况表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报考人数(万人)39.246.062.479.794.5117.2127.5128.2招生人数(万人)6.59.115.919.627.4932.49440.042.4录取率(%)16.619.825.524.629.127.731.433.1 此外,伴随着研究生入学考试而产生的巨大“考研市场”也是长盛不衰。
不仅办辅导班的,出辅导书的,赚足了腰包;就连考点附近的旅馆餐厅也会在考研期间临时提高价码,大赚一笔(可见其生意火爆),甚至名牌学校专业辅导班的内部资料如一本薄薄的笔记也多达百元每份。
据一项对某高校师范类本科生考研意向的调查统计,[2]在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中,准备投入500元以下的学生比例为33.4%,准备投入500-1000元的为33.4%,准备投入1000-1500元的为10.4%,准备投入1500元以上的为9.2%。
在投入方向上,表现为“购买课本及复习资料(77.6%)”、“参加考研辅导班(41.2%)”、“了解考研信息(30.6%)”和“提高营养水平(20.7%)”等。
可见,考研人还承担着不小的经济压力。
由此,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就从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背后的因素,把握其实质所在。
二、“考研热”的教育经济学分析(一)人力资本理论西奥多・W ・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将资本的概念扩大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与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教育投资→较高的生产能力→较高的收入。
即教育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可带来较高的收入。
因而为获得较高收入,人们自我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而学校教育乃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
[3]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一般而言,生产能・02・力较高,收入也较高。
同时真实现实生活和大量招聘广告的刺激,也使得大学毕业生预期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收入和工作待遇高于本科生,于是容易得出大学毕业后继续在研究生教育上投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结论,从而做出考研的理性选择。
众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做出这样的选择,就容易形成“考研热”。
(二)筛选理论20世纪70年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西方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不景气产生了矛盾。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基于四个基本假设(Gr oot和Hart og,1995, P41),[4]“筛选理论”得以提出。
这一理论认为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在于发射信号,反映求职者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认为教育与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教育投资→较高的文凭→较高的收入,即认为工资是由求职者的文凭决定的。
我们知道,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假设三),雇佣是带有不确定性的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因为在多数就业市场上,当雇主雇佣工人时,他并不了解也不容易观察到这个人的生产能力,而这个寻找工作的人对于他自己的能力总会比雇主具有更多的信息。
由假设二、四知,教育是一种很有效的、易被观察的信号,以它作为筛选工具,的确大大降低了雇佣时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低效率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就业市场中的就业反馈(Spence,1973)[5]过程如下图所示,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达成信号均衡,也使这种雇佣策略(以教育信号作为筛选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中得到不断地确认与强化,使雇主认识到:高学历者比低学历者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地概率较大。
图1 就业市场中的就业反馈对中国来说,其现实情况与西方当时的状况有点类似:中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教育(不管其质量如何)发展很快,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量教育”和“文凭膨胀”现象。
可见,筛选理论在中国有一定的适应性。
在这一理论作用下,雇主认为博士的学历文凭优于硕士文凭,硕士文凭优于本科文凭,而本科文凭优于大专(高职)文凭。
相应地,一个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人理性的选择就是攻读高学位。
可见,无论是雇主还是求职者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信息作用。
在这里,文凭学历是关键,文凭学历越高,表明其素质和生产能力越高。
于是为了增加“敲门砖”的厚度和含金量,一批又一批的人不断地加入考研队伍,形成“考研热”。
但是二者的状况并不完全相同: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力量都比较薄弱,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正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
而且筛选理论的四个假设也不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其中假设之一令人难以信服,因为它无法解释几个世纪以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巨大的投入。
由此可知,筛选理论不能充分解释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生产性还有相当的市场。
中国当前所处的阶段以及目前复杂的现实情况,决定了这两个理论都有其存在的条件和背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教育不仅具有筛选功能,能够反映人的内在能力;也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生产功能。
二者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考研热”。
三、“考研热”的解决对策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进行的分析表明,“考研热”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鉴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尊重知识,提高文凭的含金量。
考研人数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
但是高学历高文凭与较高的生产能力并不是对等的,二者之间是存在差距的。
正如某学者所说:“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研究生;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
”[6]这是因为当“个别指导”变成“批量生产”的时候,很难保证它的质量。
这一方面需要我们的国家确定一个合理的高等教育规模,使高等教育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都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特别是・12・硕士生导师的实际情况———数量、能力、工作繁重程度等)招收研究生。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形成必要的人力资本需求。
需求是调节市场,引导市场趋向的另一决定性力量。
目前,用人单位是否聘用择业者的首要标准是学历的高低,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适应这一趋势,考研大行其道。
“如果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识别,选择工人,而不在于提高工人的能力,那么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自然大大减小了。
”[7]也有学者指出若是教育只有筛选的作用,教育的社会收益将减少50%(Taub man和W ales)。
[8]因此,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评价体系都应摒弃单纯的学历人才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这就需要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
(三)完善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我国的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还不十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没有配套制定,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因此,我们要完善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保证就业机会、竞争条件等方面的社会公平,改善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四)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长期以来,思维观念的落后,思维模式的趋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拥挤,许多不满此状的人为了谋取一份好的工作,不断地加入考研队伍。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向和劳动者的就业选择。
但是对于考研,学生不应随波逐流,盲目投资,在进行必要的成本收益分析时,也要考虑自己的爱好和人生追求,同时应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1] 张玉新,张喜梅.浅析“考研热”[J].中国冶金教育,2004,(4).[2] 张永.师范类本科生考研意向调查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3] [美]西奥多・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M].曹延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4] 李锋亮.筛选理论的文献综述[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4,2(1).[5] [美]科恩著.教育经济学[M].王玉昆,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 W b3904(百年老树).“考研热”的泡沫空洞有多大[E B/OL].百花园,2004-01-12.[7] 曾满超,薛伯英,曲恒昌,等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8] 李锋亮.筛选理论的文献综述[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4,2(1).[9] 曾玲,李捷.试论教育成本的核算前提及原则[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2).Econom i cs ana lysis of Gradua tes’Be i n g Crazy for Gradua te SchoolWANG L i(Yili Nor mal University,Yi’ning,Xinjiang 835000)Abstract:For recent years,university graduates have been"being crazy f or graduate school",which has dra wn peop le’s attenti on.This paper exp lains this phenomenon fr om an econom ics vie wpoint of supp ly and de mand, and tries t o analysis graduates’income fr om invest m ent,and seeks for the deep causes and counter measures for graduates’"being crazy for graduate school".And the author hopes that it will be useful t o i m p r ove the adm issi on syste m of choosing graduates t o do postgraduate work in universities.Key words:graduates’“being crazy f or graduate school”;supp ly and demand analysis;income fr om invest2 ment・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