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讲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第2讲 城市化(共34张PPT)

第二章  第2讲  城市化(共34张PPT)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
深化探究
1.世界城市化进程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 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 所示: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
深化探究
城市人口比重/% 100 80 60 后期阶段 发达国家 中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 长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化推进很快, 市区出现了城市化 问题
根据题中城市首位度的概念,城市首位度数值越小,说明首位城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市的集聚效应越弱。与 2008年相比, 2011年珠三角城市群的城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市首位度下降最多,说明广州的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
试题调研
读图技巧
【示例 2】试题调研 4~5 题,该图表达的是波士华城市带五大 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变化, 按时间 序列分为五个阶段, 结合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对各阶段人口增长率 的变化作出分析解释,注意整体与局部相互印证:图示信息显示 了波士华城市带各城市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过程, 但各城市的 发展过程并不一致。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 化的主导因素。 (3)丙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 的发展变化。判读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 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 解决问题的措施。图丙 A~C 的过程反映了地域城市化过程。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
试题调研
4.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5.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 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 C.人口政策 B.产业结构 D.自然环境 ( )

第2讲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PPT课件

第2讲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PPT课件
5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讲座
1.2 地下空间开发的四大浪潮
第一次浪潮:人类发展初期 特点:利用洞穴居住、防风、防雨、防 野兽的有袭击。
6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讲座
日本绳文时代洞窟遗迹(第一期)
群馬県万場町青梨
堀谷洞窟(静岡県浜北市)
用途: 居住、避难、储藏
数量: 400余处
特点: 朝南、靠近水源、前庭宽敞
7
22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讲座
地下空间利用
提高城市功能措施 城市膨胀 城市功能降低
提高城市功能
人口过密
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空间利用
防灾措施
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
地震、台风、 洪水等
二次灾害
火灾、战争、放射 能、核辐射、化学 药品、环境公害( 振动、噪音等)
确保安全
利用地下空间的特点与优势 地下工程、地下设施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讲座
第二次浪潮: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 特点:以欧美为主的矿山工程、城市市 政和地铁、军事和水电工程发展迅速。
8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讲座 矿山工程
19世纪工业革 命开始
9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讲座
第三次浪潮:20世纪初中开始(1930年) 特点:以地下空间利用为特征,人类活动移 居地下如:商业街、停车场、商业街、文化 娱乐活动场所、体育艺术场馆
24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讲座 ◆地理位置优势—有效利用地下空间
25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讲座 ◆气候优势—热量、气候
10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讲座
第四次浪潮: 20世纪兴起,21世纪为高潮。降低高 层建筑,保持文化、艺术,给人们以 宽广、舒适感。
11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讲座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课件(共34张PPT)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课件(共34张PPT)
3、 世界大城市数量增长很快——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
4、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 现象更加明显……
思维扩展 1、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发达国家多, 但城市化水平又比发达国家低,为什么? 2、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发达国家 快,能说明经济发展速度更快、水平更高吗? 为什么?
2020/4/23
背景资料——深圳市城市面积与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
至1980年8月正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在长达570年 的历史过程中,面积才仅仅发展到3.8平方公里,城里5层楼 房为最高建筑,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前,城市人口仅1万人,农 村人口为30万人
截至1996年底止,城区面积为101平方公里(包括宝城、 西乡及深圳机场一带建成区,面积则达130多平方公里),特 区内人口已达160.3万人(加上宝城、西乡和深圳机场附近人 口已近200万);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
问问 自己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世 界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哪些特点呢?
2020/4/23
2020/4/23
图2-2-3世界城市化发 展趋势柱状图
看看你绘图的本 领
城 50 市

口 40

亿 )
30
•世 界
•发展中国家 •
20
10 •
• •
1960
• • •
1980

•发达国家

年份 2000 2020
思考
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加快
从上图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更多
2020/4/23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更快
世 100


市 80

《城市化(第2课时)》课件图文

《城市化(第2课时)》课件图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地理必修2
制作人:广东省梅州市蕉岭中学 陈庆中
第2章 城市和城市化
自由讨论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你自身感受出 发,你认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 根据P36页“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图来分析(对大 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影响)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007年广东)
3.图6反映了某市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该市
A.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B.1990年以
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C.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
D.1950-1980年期间城市发展非常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2007广东高 考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读图 24、25回答
⑶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其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①酸雨污染(大气污染);②水体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产生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 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2007广东高 考6.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读 图24、25回答
⑷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②兴建污水处理厂; ③农业污染防治; 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等。
感谢
2007广东高 考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读图 24、25回答

可持续发展ppt课件

可持续发展ppt课件
第2讲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内容提要
可持续发展一般性理解 几个相关概念的演变过程 可持续发展带来认识上的几大转变 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原则 现有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理解
2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性理解
可持续发展的字面意思是可以不断地发展, 更进一步的意思是能够实现数量增加(发展) 的目标,并且为前者提供质量的改善。
14
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经过数十亿年的自然演化,自然生态系统形 成其自身所独有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不依 人的意志而改变。
如果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则 势必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破坏地表植被而 导致的水土流失、滥伐原始森林而导致的生 物多样性减少等等。因此,尊重自然是人对 自然应有的态度。
现有的用法: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企业 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地 区的可持续发展;
4
几个相关概念的含义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
5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最初被理解为发展的全部内容。 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例如美国著名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曾将经济 增长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指 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经济产品的能力 的长期上升。 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 和劳务的总价值,它是以经济货币来衡量。
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的词汇是不可持续发展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负定义,即通过界定什么 是不可持续发展以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发 展。
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性:随着认识水平与能力 的变化,关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会发生变 化,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就不同。
3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PPT课件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PPT课件

世界人口(亿)
30
45
60
总人口(亿)
10
12
15
发达国家 城市人口(亿) 5
8
11
比例(%)
50
67
72
总人口(亿)
20
33
45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3
6
20
比例(%)
15
20
44
问题1:对比72和44,你的理解是?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低。
问题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快慢)是否一样?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放缓,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快。
设施的改善
19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
问题: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合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教材:P35第二段
20
结论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21
活动三:观察图、表,归纳结论。
22
读“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归纳特大城 市的发展特点: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 (个)
占城市总人口 (%)
第一单元第二部分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1
单元问题思维链:
1.城市功能区的种类。 2.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及特点。 3.影响城市空间地域结构的因素。
影响地租的因素。 4.城市规模、等级、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5.城市化的内涵、主要标志。 6.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7.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表现。 8.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影响的主要表现。 9.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的差异及其反映的文化差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课件(2)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课件(2)

印度到处充斥著都市贫民窟,无地的贫民飘移到孟买、加尔各答和 马德拉斯,过著最穷困的日子。
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城市产业活动高度密集 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迅猛增长
2、“城市病”
市中心人口过度密集
住房紧张、绿地减少
交通拥堵 地价昂贵
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 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就业困难、贫富分化、内城衰退、犯罪率高等
10.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e B.a-c-d-b C.d-b-e-a D.e-d-b-a
11.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12.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中期:市中心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迁移,郊区城 市化推进迅速。
早期: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 大,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化特点
原因

起步早
工业化早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城市化水平高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Hale Waihona Puke 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地域差异 中国城市化运动 城市对环境的改变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我国城市化趋势
运用材料,概 括城市化过程 和特点
解释城市 化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 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 过程。
城市化过程包括两个 方面:人口城市化和 地域城市化
7 .芝加哥(美国) 8 .莫斯科(前苏联) 9 .加尔各答(印度) 10.洛杉矶(美国)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案例分析PPT课件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案例分析PPT课件
以“低碳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以“低碳社会”为城 市发展样本和发展蓝图,以“低碳生活”为城市生活方式和导向的城市。 是对“低碳”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生态城市(Eco-city)
生态城市是一种不耗竭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和不破坏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为人类居住者提供可以接受的生活的标准城市。生态城市与低碳城 市有密切关联,但生态城市涵盖的范围更大,是更为综合、更高、更长 远的目标。
城镇化时代
• 城镇化人口空间结构第一次转变是农村人口转移到 城市,第二次是人口郊区化。 • 中国城镇化如果在2050年完成,需要将5亿农村人 口搬到城市,再把6亿人口转移到城市郊区。
信息化化时代
•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生活,对城市格局、生 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 互联网的出现将世界万物构成网络,直接影响城市 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1 低碳生态城市提出背景

人类当下的困境
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世界 面临的最大挑战。低碳生活已由口号变为行动。 中国的城市化 进程既是中国 经济发展的强 大动力,也为 碳减排带来巨 大压力。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
新增城市用水17亿m3 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 新增建材6亿吨
低碳生态城市是幸福生活的载体
• 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使人类迷失在了幸福的征 途中。
• 低碳生态城市的根本属性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载 体。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
经 济
•创造就业机会 •GDP增长 •经济投产比 •循环产业资源 •化率大于80% •节能减排节省
自然资源
•碳排放 •节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同步课件(共48张ppt)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同步课件(共48张ppt)

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沉降)
降水汇水时间加快,洪峰高且来得快,引发城市内涝
2020/6/4
20
水圈(影响水质、水量、地下水运动)
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D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强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C )
2020/6/4
29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
2020/6/4
30
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下穿隧道 铺地铁
2020/6/4
建立交桥
31
交通拥堵
潮汐车道
“潮汐车道”是指根据早晚交通流量不同情况,对有条件的 道路,试点开辟潮汐车道,通过车道灯的指示方向变化,控 制主干道车道行驶方向,来调整车道数,提高车道使用效率。 比如,早晨从城外往城里走的车多,就可以通过增加某一道 路进城方向车道、减少出城方向车道的方式,缓解交通压力, 疏导交通。晚高峰时分则可以采取与之相反的车道调配疏导 车辆出城。
一,已经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
弃物污染之后的第五大污染。据测定,城市墙体的白色
的粉刷面反射系数为69-80%,而镜面玻璃的反射系数达
82-90%,比绿色草地、森林、深色或毛面砖石反射系数
大10倍左右,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成为现
代20城20/6/4 市中新污染源之一。
28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城区
乡村
城市人口增多, 规模扩大
乡村 市中心区衰落
郊区化城市化
逆城市化
城市发展,市区劳 城市环境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以来的加速发展阶段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积极稳妥地推 进城市化”的指导思想,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 发行国债,大规模投资于基础设施启动内需,极大 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住房消费信贷的 启动,将消费者与城市化进程对接,房地产业成为 支撑经济的重要因素,城市化第一次在市、镇数量 不增加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并呈加速之势,同时每 一个城市的平均规模也日益扩大。
2012年为3.33:1,2013年为3.32:1.
按照世界银行通常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 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 过0.4就进入警戒状态,达到0.6则处于随时可能发 生社会动乱的危险状态。200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 为0.454,已经超过其警戒值;
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来看,1997~2003年6年 间,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617.2元增加到 1943.3元,人均增加326.1元;而城镇居民人均 消费性支出却由4183.6元增加到6510.9元,人 均增加2323.3元。这6年间,农村人均消费性支 出的增加量只及城镇13.0%。
解决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问题
为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中国城市化的问题
3.2.1 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 中心城市快速扩张,强化了现代化城镇与传统乡村
的二元格局,城乡发展不协调日趋严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城乡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没有得到明 显的缩小
1978~1984年的恢复发展阶段
1978年开始的农村体制改革,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 为本阶段的主要推动机制,主要表现形式是先返城 后城建,恢复性特征明显。
第一,农村承包制的实施使约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 青、干部和技术人员因失去农活而返城就业,这部 分人口在原有城市实现了恢复性的城市化。
第二,城乡集贸市场的开禁,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物 资和人员的交流,使大量有经营头脑的农村商业人 员成为城市暂住人口。
第三,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部分建制镇的发展。在 农业大发展、乡镇企业兴起以及城市建设的恢复等 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这一时期我国的阶段
第二个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是城市体制改革对城市化 发展拉动为主要动力机制的阶段,主要发展形式是 发展新建城市和小城镇,呈现外延式扩张的特征。
刚开启的城市化和经济过快增长对城镇发展产生了 一定的误导,一些地方盲目扩大城镇规模,擅自设 立开发区、招商城,导致了“房地产热”、“开发 区热”等经济泡沫,不仅破坏了原有城镇的规划布 局和环境,而且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形成巨额 不良资产,国家不得不对国民经济开始调控,进行 软着陆,加上城镇改革、国有企业改制造成大量工 人下岗,城镇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 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特
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成就 十分突出。
2006年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 展,经济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控。2006年我国地 级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第一、二、三产业 的增加值分别为4582亿元、67088亿元和60601 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46.5%、110%、110%。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将 达到51.5%,实际上,到2013年,我国的城市化率 已经达到53.5%。
中国需要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 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 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
城市化的作用
第2讲 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化及其规律
我们所说的城市化,是指在国土空间上由农村聚落 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的一个过程.
1.城市化的概念 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从农村的居住方式转 变为城市的居住方式;
第二,进入城市的人口主要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 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城市化阶段
3.中国的城市化过程
我国的城市发端,可以远溯到夏商时期,有两千多 年的历史。而现代的城市,是随着我国近代工业的 发轫逐步兴起和壮大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千疮百孔的国土上开始的经济建 设,城市化也随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 化进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个较 快发展的时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1997年为2.47∶1, 1998年、1999年分别进一步扩 大到2.51∶1和2.65∶1,到2003年已经扩大到 3.23∶1,2004年稍有回落3.21:1。2005年城乡居 民收入比为3.22:1,2006年扩大到3.28:1,而绝 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的历史新高。
一方面,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极大地强化了自 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小城镇的数量迅速增加,经 济实力稳步增长,建制镇持续增长,城市化的动力 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 1
1992~1998年全面推进阶段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形式是原有城市的建设和功 能的完善,具体表现在,开发区的建设、旧城区的 改造和建立国际大都市的热潮。
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245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 56212万人,年均增加2292 万人,城市化率从17.9 %提高到43.0%,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到2006 年,全国城镇人口已达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 重上升到43.9%。应该说,这样的城市化率提升速 度,在世界的城市化历史上,也是很少有的。2010 年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3600多万,城市化率达到 47.5%。
第三,农村社会接受城市文明,行为方式发生根本 性转变。
2.城市化发展规律
第一,城市的近域推进规律 指在地域上的推进,空间上的连续性. 第二,城市的广域拓展 指在地域上跳跃式发展.如开发区. 第三,城市文明加速普及 指空间上的城市文明的普及.
城市化率 80%
城市化的诺瑟姆曲线
30% 0 初期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