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脑和传导通路,脑血管

合集下载

端脑

端脑

语言中枢
(1)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 -Broca 区(44、45区)失语症
(2)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8区) 失写症
(3)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失听症
(4)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角回(39区)失读症
Wernicke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1、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2、对侧偏瘫(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3、两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
穹窿 穹窿连合 穹窿柱
(2)连合纤维 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胼胝体:嘴、膝、干、
压部 前连合 — 连接两侧颞叶
(3)联络纤维 弓状纤维
①钩束 ②上纵束 ③下纵束 ④扣带
薄束结节
尾状核
背侧丘脑 松果体 上丘 下丘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前庭区 小脑下脚 髓纹
楔束结节
4.大脑半球的髓质
(1)投射纤维 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它
内囊
们大部分经过内囊。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
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 面呈向外开放“V”字形
内囊前肢
内囊膝
内囊后肢
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端脑(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anping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五、端脑(大脑)
(一)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三沟五叶 额叶
大脑纵裂
中央沟
胼胝体
大脑横裂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临床基础系统解剖学15-端脑

临床基础系统解剖学15-端脑

第PrIim躯a体ry 运som动at区ic motor area (Brodmann Area 4,6)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躯体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区发出的投射纤维
皮质脊髓束
双侧投射
皮质核束
对侧投射
第PriIm躯ar体y s感om觉at区ic sensory area (Brodmann area 3,1,2)
顶叶 额
枕叶

颞叶
二 2. s、ul大cu脑s a半nd球g的yr重us要沟回
lateral view
中央沟 (中央前、后回) 额上、下沟 (额上、中、下回) 颞上、下沟 (颞上、中、下回) 外侧沟 (缘上回) 颞上沟 (角回) 颞横回
Telencephalon
Medial view
中央沟 (中央旁小叶) 胼胝体沟、扣带回沟 (扣带回) 海马沟 (海马旁回、钩、 海马) 顶枕沟、距状沟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
浅感觉
Vi视sua区l area (Brodmann 17)
----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A(B听uroddi区tmoarnyna4re1,a42)
----颞横回
视觉、听觉的传导通路
A
C
D
B
A:同侧视野全盲 B:双颞侧偏盲 C: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D:双鼻侧偏盲
脑积液的循环途径
基底核 (basal nuclei)
纹状体 屏状核 杏仁体
尾状核 豆状核
壳 苍白球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大脑半球的髓质
• 联络纤维 • 联合纤维 • 投射纤维
内囊
• 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通过的纤维以及 损伤后的症状

神经系统端脑(完整)

神经系统端脑(完整)
端脑可塑性研究
通过学习和训练,端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能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变化。 相关研究揭示了端脑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为认知训练和康复治疗 提供了理论依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跨模态感知与认知研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研究将 更加关注跨模态感知与认知的神经机制,探索不同感官信息在端脑中的整合和 处理过程。
• 端脑与全身健康的关联研究:端脑作为神经系统的核心,与全身各个器官和系 统存在广泛的联系。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端脑与全身健康的关联,揭示端脑在 维持机体稳态和应对环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 端脑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基于端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果,未来有 望实现端脑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充满脑脊液, 为大脑提供营养和保护。
解剖特点
01
02
03
04
端脑的表面覆盖着大脑皮质, 具有高度的沟回和皱褶,增加 了皮质的表面积和神经元数量

端脑的内部结构复杂,包括多 个神经核团和纤维束,形成了
复杂的神经网络。
端脑的血供丰富,由多条动脉 供血,保证了其正常的生理功
能。
端脑与周围神经系统通过多条 神经通路相连,实现了信息的
社交行为控制原理
镜像神经元系统
位于端脑内,能够模拟他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促进社交互动和共 情能力的发展。
社会认知网络
包括前额叶皮层、颞顶联合区等多个脑区,负责处理社会信息、理 解他人意图和预测行为。
催产素和加压素
这两种神经肽类物质在社交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亲子关系、 配偶关系等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护。
02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或实践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端脑通过不断调整和优 化神经元网络连接来适应新的学习任务。

25端脑、脑膜、脑脊液、血管

25端脑、脑膜、脑脊液、血管

内囊位置
内囊分部
内囊分为:前肢、膝、后肢
内囊前肢:豆状核与尾状 核之间。
内 囊 膝:前、后肢之间 的结合部。
内囊后肢:豆状核与背侧 丘脑之间的部分。
通过各部的纤维束
内囊前肢: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内囊膝:皮质核束 内囊后肢:
外侧:皮质脊髓束 顶枕桥束
内侧:丘脑中央辐射 后部:视辐射和听辐射
内 囊损 伤 表 现 “三偏”综合征: 偏瘫、偏麻、偏盲。 对侧半身感觉消失、 对侧半身运动障碍、 双眼同侧视野偏盲。
脑脊液外漏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硬脑膜窦的连通关系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硬脑膜窦特点:
(1)窦壁不含平 滑肌,无收缩 能力。
(2)借导血管与 头面部静脉相 交通。
海绵窦 眼静脉
岩上窦 岩下窦 面静脉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3) 视区:枕极、距状沟 两侧的皮质。一侧视区接 受双眼对侧视野的物像。
4)听区: 颞横回。一 侧听区接受双侧的听觉冲 动传入,但以对侧为主。
5)嗅觉区: 海马旁回 的钩附近
6)味觉区:中央后回 下方邻接舌、咽的一般感 觉区。
7) 语言区
①说话中枢(运动性 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损伤:运动性失语症
4、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区
1) 第Ⅰ 躯体运动区 位置:中央前回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 特点:
①倒置投影(但头颈部是正置) ②左右交叉支配 ③投影区域大小与运动的 灵巧、精细程度有关
2) 第Ⅰ躯体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
旁小叶后部 特点: ①倒置投影(但头颈部是正置) ②左右交叉支配 ③投影区域大小与感觉敏 锐度有关

脑神经系统-端脑(下)

脑神经系统-端脑(下)

(一)外侧面:
中央前沟及中央前回;额上、下沟及额上、中、下回; 顶内沟及顶上、下小叶,后者又含缘上回及角回;颞上、 下沟及颞上、中、下回,前者中部有颞横回。
(二)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距状沟及顶枕沟,其上、下有楔叶及舌回; 胼胝体沟、海马沟、扣带沟及缘支、扣带回。
(三)底面:
嗅球、嗅束、嗅三角及内外侧嗅纹,嗅三角后为前穿 质;枕颞沟、侧副沟,后者内侧为海马旁回及钩,再内 侧为海马沟。
5. 扣带回: 位置: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胼胝体上方。 功能: ①与情绪活动有关:
海马→乳头体→丘脑前核→ 扣带回 Papez回路,情感行为的形态基础。 ②与内脏活动有关:刺激扣带回→内脏活动↑
下次内容: 传导径路

型锥体细胞,占1/3;

(4) 内粒层:含大量星状

细胞,占10%;
(5) 内锥体层(节细胞层),

中、大型锥体细胞,超巨

锥体细胞(中央前回),占

20%;
(6) 多形层:含梭形细胞,Martinotti细胞,星状细胞,占20

2. 皮质神经元间的相互联系
粒上层(Ⅱ-Ⅲ层) === 联络纤维、皮质内联系
功能:可能与内脏活动、情 绪行为及性行为有关
3. 海马结构 组成:海马、齿状回、灰被(胼胝体上回)、下托 海马分层:由海马沟→脑室面:分子层、锥体层、多形层 纤维联系: (1)传入纤维:内嗅区→海马;前梨状区、杏仁体→海马结构; 扣带回→海马
(2) 传出纤维:
海马 穹隆
乳头体
下托
扣带回、隔核、视前区、丘脑前核、对侧海马
①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致失 语症;
②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致失 写症;

人体解剖学-端脑、被膜和血管

人体解剖学-端脑、被膜和血管
听觉性语言中枢
Auditory speech area
位于颞上回的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 Visual speech area
位于角回
边 缘 系 统Limbic system
海马旁回 海马 边缘叶 扣带回 齿状回
下丘脑 皮质下 结构 杏仁体
丘脑前核群 海马旁回
杏仁体
扣带回
胼 胝 体 下 回 终板旁回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产生于各脑
室的脉络丛,经蛛网 膜粒流出。
脑脊液:不断产生,
不断流出,动态平衡。
左、右侧脑室
室 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 水管
第四脑室
正中孔 外侧孔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粒 硬脑膜窦
脑脊液循环示意图
发生阻塞可引起脑 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
第四节 脑屏障
脑屏障的概念:
血液与脑和脊髓之间有一种屏障,选 择性地允许某些物质通过,从而保障中枢 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特点: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窗孔。
一、脊髓的被膜
1、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 2、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
3、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
1、硬脊膜
于枕骨大孔与硬脑膜相续,末端附于尾骨。
硬膜外隙:硬脊 膜与椎骨内面的 骨膜及黄韧带之 间的腔隙。
硬膜外麻醉
2、蛛网膜
于枕骨大孔与脑蛛网膜相续,下端附于第2骶骨。
commissure
• 穹隆和穹隆连合
大脑半球的髓质
(2)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 大脑弓状纤维 • 上纵束 • 下纵束 • 钩束 • 扣带
可分为三部 • 内囊前肢 • 内囊膝 • 内囊后肢

第九章神经系统 (2)

第九章神经系统 (2)
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 蛛网膜粒突入窦内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软膜
分为软脑膜和软脊膜,薄而透明,富含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在脑室附近,软脑 膜、毛细血管和室 管膜上皮共同突入 脑室内构成脉络丛, 是产生脑脊液的主 要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脊神经 后根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颈髓(8节)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 胸髓(12节)
段,共31个节段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 第4、5腰椎之间进行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
3.第四脑室
为延髓、脑桥与 小脑之间的腔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第四脑室的底即菱形 窝,顶朝向小脑,下 通中央管,向上借中 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借一个中央孔和两个 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三)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 丘脑组成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1.背侧丘脑(丘脑)
2)非脑神经核
主要是薄束核和楔束核、红核和黑质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3)网状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延髓内有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中脑内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3)网状结构的功能

神经系统端脑

神经系统端脑

端脑的皮பைடு நூலகம்和核团
端脑皮质是构成大脑表层的神经元网 络,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层次结构。
皮质和核团之间的连接形成了复杂的 神经网络,支持各种认知和行为功能 。
端脑内部包含许多核团,这些核团是 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集群 ,参与不同的神经信号传递和调节。
端脑的纤维束和投射
端脑的纤维束是指连接大脑不同区域 或核团的神经纤维束,它们在大脑中 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情感功能
端脑也参与情感的产生和调节,它与边缘系统等区域相互作 用,影响人们的情绪反应、情感体验和社会行为。
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
内分泌功能
端脑通过与下丘脑等区域的联系,参 与调节内分泌系统,影响激素的分泌 和释放,从而影响身体的代谢、生长 和生殖等生理活动。
自主神经功能
端脑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控制着内脏器官、血管和汗腺等的自 主运动,维持身体的内环境稳定和正 常生理功能。
投射是指大脑不同区域或核团之间的 连接关系,这些投射在神经网络的构 建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纤维束承担着信息传递的任务, 将不同区域或核团连接起来,实现大 脑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
通过研究纤维束和投射的连接模式, 可以深入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以及各 种认知和行为功能的神经基础。
03 端脑的功能
感觉和运动功能
04 端脑的疾病和障 碍
神经系统疾病对端脑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 疾病,会导致端脑的神经元死亡 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影响记忆、
思维和行为。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 ,与端脑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 死亡有关,导致肌肉僵硬、震颤
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亨廷顿氏病

中枢神经传导通路

中枢神经传导通路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小脑延髓 交叉池 桥池 脚间池 四叠体上池
蛛网膜粒 (arachnoid granulations)
三、软脑膜
薄而富有血管和神经, 覆于脑表面并伸入沟 裂和脑室内。在脑室 旳一定部位,与室管 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 组织。并形脉络丛。
脑和脊髓旳血管
一、脑血管
躯体、四肢本 周围突 体觉和精细触
中枢突 后根
觉感受器
脊神经节
脊髓 T5 下列:薄束 后索 T4以上:楔束
第一级神经元
薄束核 楔束核
左右交叉
发出二级纤维
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交叉
第二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发出三级纤维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第一躯体感觉区)
第三级神经元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演示
1、脑旳动脉起源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供给端脑前2/3 与间脑旳前部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供给端脑后1/3、脑干、 小脑和间脑后部
脑动脉分类
(1) 皮质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营养脑皮质及其深面 旳髓质
(2) 中央支: 从大脑前、中、后 动脉旳起始处发出
营养深部脑髓质、基 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颈内动 脉分支
大脑前A 前交通A 大脑中A 脉络丛前A 后交通A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基底动脉
脊髓前、后A 小脑下后A
大脑后A 小脑上A 脑桥A 迷路A 小脑下前A
中央动脉
由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处向上呈直角发 出主要分布于基底核、内囊和间脑。

端脑

端脑

(posterior limb)
端脑水平断面及分部图
内囊各部纤维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锥体束)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皮质核束 皮质红核束
尾状核
豆状核 丘 脑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顶枕颞桥束
听辐射 视辐射
内囊各部纤维束
临床意义
(“三偏综合征”)
对侧偏瘫
(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损伤)
屏状核
大脑髓质
连合纤维 联络纤维 投射纤维----内囊
连合纤维:胼胝体、前连合、穹窿和穹窿联合
联络纤维
联络同侧半球 各叶和各回
投射纤维
内 internal 囊 capsule
内囊位置 内囊分部
内囊各部的纤维束
临床意义
内囊位置
它是一宽厚的 白质纤维板。位 于尾状核、丘脑 和豆状核之间。


冷水龙
神经管前部
前脑
中脑
菱脑
端脑、间脑
末脑、后脑
延髓
脑桥 小脑
前脑
端脑、间脑
一、位置:
笼罩在间脑、中脑、小脑的上面。
二、外形:
两个半球: 左、右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胼胝体) 横裂
三面: 上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三条恒定的沟: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外 侧 沟
中央沟
顶 枕 沟
五叶: 额叶、颞叶、枕叶 顶叶、岛叶
灰质
基底核 : 尾状核 、豆状核、 杏仁体
白质
大脑髓质 :
联络系 连合系 投射系---内囊
腔隙
侧脑室
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腔隙
间脑的内部结构
灰质 腹后内侧、外侧核 内侧、外侧膝状体

《神经系统端脑》课件

《神经系统端脑》课件

VS
创新药物
基于端脑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发具有创新 性的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信号转导 等途径,改善端脑功能和疾病症状。
THANKS
感谢观看
ERA
感觉和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
端脑通过接收来自身体各部位的 感觉信号,处理并解释这些信号 ,控制身体的运动,通过发出 神经信号来指导肌肉和器官的行 动,使我们能够做出各种动作和 反应。
认知和情感功能
认知功能
端脑负责我们的思考、推理、解决问 题和学习能力。它帮助我们理解和处 理信息,使我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 活动。
端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研究
神经网络模拟
端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复杂且高度有序,通过研究端脑神经网络,可以启发人工智能算法 的设计和优化。
智能感知与决策
结合端脑的神经机制,开发具有智能感知和决策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提升人机交互的 效率和体验。
端脑疾病的新药研发
靶点筛选
深入研究端脑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发现 新的药物靶点,为开发针对端脑疾病的 有效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端脑的外形
端脑的外形呈左右对称,由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主 要部分组成。
端脑的表面有许多沟回,这些沟回使得大脑皮层面积得以扩 大,从而增加了大脑的处理能力。
端脑的内部结构
端脑的内部结构包括大脑皮质、髓质、白质和基底核等部 分。
04
端脑的疾病与治疗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端脑疾病的症状和分类
症状
端脑疾病的症状因疾病类型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

端脑、被膜、血管和脑脊液

端脑、被膜、血管和脑脊液

脑脊液循环障碍
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引 发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状。
脑脊液成分异常
如蛋白质含量增加,可能 与脑膜炎、脑炎等感染性 疾病有关。
05 端脑、被膜、血管和脑脊 液关系探讨
结构上的相互联系
端脑
被膜
位于颅腔内,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 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
覆盖在端脑表面的三层薄膜,由外向内分 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具有保护 和支持作用。
出血性病变
高血压、动脉瘤等原因可导致端脑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脑出 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类病变可引起颅内压升高、脑组织 水肿和神经元损伤,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等症状。
04 脑脊液循环与功能
脑脊液生成及循环途径
生成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其中 侧脑室脉络丛生成量最大。
循环途径
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流动,通过第四 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 隙,再经蛛网膜颗粒进入静脉系统。
脑脊液生理功能
缓冲作用
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大脑免受外力冲击。
营养支持
脑脊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对神经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 作用。
运输作用
脑脊液可以运输代谢产物和激素等物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脑脊液异常及相关疾病
脑脊液生成过多
可能导致脑积水,表现为 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 症状。
脑脊液对端脑的保护作用
脑脊液可以缓冲外力对端脑的冲击,同时带走代谢产物,维持端脑 内环境的稳定。
病变时的相互影响
1 2 3
被膜病变对血管和脑脊液的影响
如脑膜炎等疾病会导致被膜炎症,进而影响血管 的通透性和脑脊液的成分。
血管病变对端脑和被膜的影响

《端脑解剖结构》课件

《端脑解剖结构》课件

锥体束
锥体束是大脑中控制运动的主要 传导束,它连接大脑皮层与脊髓 ,负责协调和执行身体的自主运
动。
锥体束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 这些纤维从大脑皮层的运动性区 域出发,经过脑干,最后到达脊
髓。
锥体束损伤会导致对侧身体的偏 瘫或肌肉无力,常见于脑卒中等
疾病。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大脑中除锥体束外 ,控制运动的另一重要部分。
03
端脑的内部结构
端脑的皮质
端脑的皮质是大脑表面的一层灰质,由多个脑回和脑沟组成,是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集中区 域。
端脑的皮质分为多个区域,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 。
额叶与运动控制、决策和抽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相关;顶叶与空间感知和身体感觉等认知功能 相关;枕叶与视觉信息处理相关;颞叶与听觉信息处理相关;岛叶与感觉和运动控制相关。
《端脑解剖结构》 ppt课件
目录
• 端脑解剖概述 • 端脑的外部结构 • 端脑的内部结构 • 端脑的功能分区 • 端脑的连接与传导通路
01
端脑解剖概述
端脑的定义与位置
总结词
端脑是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脑半球的前部,负 责处理感觉和运动信息。
详细描述
端脑,也称为大脑皮质,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区域,占据 了大脑半球的大部分空间。它位于大脑半球的前部,从 前向后的方向上,端脑被分为左右两个对称的部分,分 别称为左脑和右脑。
端脑的髓质
端脑的髓质是大脑内部的灰质,主要由神经纤维 01 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髓质负责传递信息,将不同区域的大脑皮质连接 02 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
髓质的损伤可能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 03 障碍。
端脑的核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 神 经 核
面神经核上瘫、核下瘫
舌 下 神 经 核
舌下神经核上瘫、核下瘫
(二)锥体外系
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途径。 1、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 2、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3、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4、皮质—脑桥—小脑—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和脑脊液循环
一、脑的被膜
(一)硬 脑 膜
(二)蛛 网 膜 (三)软 脑 膜
硬脑膜
软脑膜
蛛网膜
(一)硬脑膜:
有两层构成
1.特点
在颅盖部与颅骨疏松 结合
在颅底部与颅骨紧 密结合
2. 硬脑膜形 成的结构
1)大脑镰
2)小脑幕
3)硬脑膜窦
3)由硬脑膜形成的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海 马 旁钩 回
嗅脑沟
枕颞沟
楔 叶
顶 枕 沟

舌 回
状 沟
侧副沟
海马沟
端脑的下面观
• 嗅球 • 嗅束
二、内部结构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大脑皮质
(一) 侧脑室
位置:是大脑半 球内深面的腔隙 分部: 中央部:位于顶

中央部
后角
前角:伸入额叶 后角:伸入枕叶
前角 下角
下角:伸入颞叶
侧面观 下面观
中央后回下部
(II) 三叉神经脑桥核
(I) 三叉神经节
细胞
(II) 三叉神经脊束核
(Ⅲ)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3.视觉传导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视野和视交叉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患侧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患侧眼视野鼻侧偏盲
(二)大脑皮质
1.结构:原皮质:海马,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
2.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和分区
第Ⅰ躯体运动区: 4、6区
第Ⅰ躯体感觉区: 3、1、2 区
听区:41、42 区 视区:17区
Brodmann 分为52区
1)第I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 叶前部包括4、6区
特点:①倒置的人形,但 头部是正的
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 细胞——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锥体 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前束——前 角运动细胞
2、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1/3——内囊膝——大脑脚 底——脑神经运动核(支配眼裂以下面 肌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 皮质核束的支配) 核上瘫、核下瘫
传入: ① 额、顶叶皮质, 锥体束旁支 ② 黑质
传出: ① 苍白球 ② 黑质
2)旧纹状体(苍白球)
传入: ①尾、壳核 ② 底丘脑
传出: ① 经内囊 底丘脑 丘脑 (VA\VL) 大脑皮质运动区
② 底丘脑
3.纹状体功能
参与运动调控,损伤可导致运动不正常和 肌紧张的改变。
①肌张力亢进、运动减少: 震颤性麻痹 ( DA 减少 )
2.椎-基底动脉:大脑半
球后1/3 、间脑后部、 脑干和小脑
椎动脉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1.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前 交 通 动 脉 脉 络 丛 前 动 脉
后 交 通 动 脉
2.椎动脉——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脑 桥 动 脉
脊髓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1. 脊髓的动脉 ①脊髓前、后动脉:均发自椎动脉 ②来自肋间后动脉、腰动脉、骶外侧动脉的脊髓支
2. 脊髓的静脉 脊髓前、后静脉 前、后根静脉 椎内静脉丛
六、脑脊液产生及其循环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 室间孔
第三脑室 脉络丛产生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脉络丛产生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 静脉
硬膜外腔 硬膜和 蛛网膜
交通支
脊神经节
后根
2.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 充满脑脊液
终池:脊髓下端以下,内有 马尾
椎体
蛛网膜下腔 脊髓 脊神经
3.软脊膜:
齿状韧带:
后支
背深肌 棘突
在前、后根之间, 软脊膜呈齿状附于 硬膜上
三、脑的动脉
两个来源: 1.颈内动脉:大脑半球
的前2/3和间脑的前部
沟和顶枕沟
两条假想连线
5个叶: 额叶, 顶叶,颞叶 , 枕叶, 岛叶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沟
上外侧面的沟和回
中央前回
中央前沟 中央后回
额上沟
中央后沟 顶上小叶
额下沟 额上、中 及下回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颞横回
内侧面和下面的 沟和回
扣带回 扣带沟
中央旁小叶 胼胝体沟
胼胝体
学习要求
• 掌握端脑的外形、分叶和主要的沟、回。 • 掌握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 掌握侧脑室的位置、形态、分部与交通。 • 掌握纹状体的组成。 • 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内通过的主要纤
维束。
思考题: 病人一侧内囊出血,其临床症状是 什麽?为什麽?
传导通路
一、感觉性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躯干四肢的本体感受器等
①组成:
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 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
②位置: 在脑底面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③ 不与动脉伴行 2. 分深、浅两组
四、脑的静脉
浅静脉直接注入硬脑膜窦 深静脉汇合成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
大脑大静脉
五、脊髓的血管
1.组成
尾状核 caudate nucleus
豆状核 lentiform nucleus
屏状核claustrum
杏仁体amygdaloid body,钩的深面

尾状核 体
尾 新纹状体
纹状体
neostriatum

豆状核
paleostriatum
苍白球--旧纹状体
2.纹状体的纤维联系
1)新纹状体:
脊髓丘脑束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 叶后部
(II) 脊髓后角
(I) 脊神经节
细胞
(Ⅲ) 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白质前连 合交叉
头面部浅感受器
三叉神经节细胞(I) 三叉神经脊束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II ) 交叉
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 内囊后肢
④视束、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视中枢损伤: 双眼视野对侧半同 向性偏盲
4.瞳孔对光反射:
视网膜
瞳孔括约肌
视神经
节后纤维
视交叉
睫状神经节
视束
动眼神经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 神经副核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②动眼神经损伤:

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端脑外形、内部结构 传导通路
脑脊髓被膜和血管 脑脊液循环
北京大学医学部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秦丽华
端脑外形和内部结构
一、分叶、外形
大脑纵裂
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
大脑横裂
cerebral transverse fissure
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 下面
3条沟:中央沟;外侧
3. 投射纤维 projection fiber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位置: 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分部: 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后肢(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膝部(前、后肢之间)
内囊在横断面上呈“><”形
前肢 膝
后肢
通过内囊的投射纤维束
前肢: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膝:皮质核束
脊神经节(I) 薄束和楔束
薄束核和楔束核(II )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II)
薄束核 楔束核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 央旁小叶后部
(I) 脊神经节
(Ⅲ)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 交叉
2、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皮肤感受器
脊神经节(I)
脊髓后角ⅠⅣⅤ层(II ) 交叉
②交叉管理 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
与体形大小无关, 而取决于功能的重 要性和复杂程度。 损伤表现:对侧身体痉挛性瘫痪。
2)第I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中央旁 小叶的后部
包括3、1、2区 特点同第I躯体运 动区
损伤表现:
对侧身体感觉障碍
3)视区
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一侧视区接受 同侧视网膜颞 侧半和对侧视 网膜鼻侧半的 信息。
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 位置:居大脑纵裂底 构成:连合纤维,呈厚板状 分部:正中矢状切面 嘴、膝、干、 压部
前连合
anterior commissure
连接左、右嗅球和颞叶
穹窿 fornix
2. 固有连合系
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 短纤维——弓状纤维 arcuate fibers:相邻脑回 长纤维——钩束 uncinate fasciculus:额、颞叶 上纵束 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额、顶、颞和枕叶 下纵束 inf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颞叶和枕叶 扣带 cingulum:边缘叶各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