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分析
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与对策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可以解释。
以下将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浅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之一是缺乏自信。
较高年级的学生可能存在自卑情绪,觉得自己的观点不够成熟或者怕被同学嘲笑,因此不敢举手发言。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展示对学生观点的认可和尊重。
此外,也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更加放松的环境中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学生不爱举手发言还与课堂氛围有关。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讲解,没有提出引导性问题,不鼓励学生的发言,那么学生就难以主动参与讨论。
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思考。
同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方式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也可以利用情境,让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推导出结论。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更有动力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另外,学生不爱举手发言还与班级氛围相关。
如果班级中存在课堂上互相嘲笑、批评、指责的现象,学生很难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教师需要在班级建设中注重培养和谐的班级氛围,强调尊重和包容。
可以通过开展班队活动、班会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互信。
同时,也应该对班级中的不当言语和行为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对自己的发言充满信心。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学生是否举手发言的重要因素。
有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很少与父母、兄弟姐妹进行讨论和交流,导致在学校课堂上也不擅长与他人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家庭教育的引导。
学生为什么不举手回答课堂问题探讨
学生为什么不举手回答课堂问题探讨学生为什么不举手回答课堂问题第一,教师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超越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实答案的思考。
问题的设计应当稍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动脑思考对问题有所思,让学生跳跳高,能摘到桃子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心中有了问题的答案,才有勇气举手发言,所话说“艺高人胆子大”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教师要学会期待。
学生思考需要时间,所以,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一般来说,思考需要10秒左右。
教师要从学生的表情之中发现有疑惑,有了疑惑,教师需要加以引导,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
学生之间的思维品质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性,语言表达的流畅;有的学生虽然思维的深度很好,但是,语言的流畅性并不一定强。
所以,学生知道问题答案才是第一步,如何用语言表达问题答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三,养成良好的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这种习惯的养成和老师的教学行为习惯有关系。
有些老师不注意培养,时间长了,形成一定的班风,很难改变。
所以,刚接过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就应当鼓励积极回答问题,对敢于举手的学生进行表扬,即使问题答案不正确,学生这种敢于回答问题精神应当肯定,这是对学生关注,这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
最忌讳的做法是: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老师不给以反馈,再找下一个学生回答,等下一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给予很高的赞赏。
这样把两个孩子放到一起形成无形的对对照,严重伤害第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时间长了,第一个学生也就失去了积极回答问题勇气。
第四,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并告诉学生,说错了不要紧。
允许用推测的方法,用猜想的方法。
既然是猜测,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说错话的后顾之忧,说话的胆子也就大了。
再说了,成人对问题的分析就存在着推测和猜想的成分,学生也是如此。
教师的课堂问题都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思维场,学生的猜测,也一定是这个思维场景内进行,绝不是乱猜测,胡猜测,除非学生没有认真听课。
对于“为什么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一点思考
“为什么学生不爱举手”
一直发现班级里一些学生(包括成绩好的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
家长也会经常为此犯难,不管家长在家怎么鼓励,仍是无动于衷。
我想这也不是家长鼓励就能做到的,还是需要老师想办法、想策略、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才行。
于是,我简单分析和总结了学生不爱举手的几点原因:
1、腼腆内向型:因为胆小,害怕老师,害怕答错,害怕被同学嘲笑;
对策: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要争取在课下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多鼓励,多表扬。
对于课堂上,回答正确的部分,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2、注意力不能集中型:经常溜号,不能认真专心的听课,没听清老师的问题,没动脑筋思考;
对策:在课上,经常要投其关注的目光,使其意识到老师时刻在注意着他。
只要他一主动回答问题,就立即鼓励表扬。
3、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不管会与不会,都一律不回答;
对策: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练习形式多样化,评价语言丰富及时到位。
4、接受慢,想也想不明白型
对策:课上,教师及时进行个别辅导,课下,针对弱项让其多加练习。
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慢慢的引导。
5、懒惰型:懒得举手,懒得说话,懒得动。
对策:尽量多关注,不管回答是否正确都要表扬他的进步,鼓励他以后还要继续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与对策自从进入学校以来,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需要勇于发言,开阔视野。
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在小学教育中,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并不喜欢举手发言。
事实上,这是存在着某些成因的,同时也需要有对策来引导学生发言,以获得更好的教育。
一、不愿发言的成因1.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积极参与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学们就会变得沉闷且不愿意参与。
2.害怕犯错误部分学生可能害怕犯错误,被老师或同学嘲笑。
在他们进入学习中的某个阶段时,这种心态会变得更常见。
他们担心他们的答案被认为错了或不太正确,因此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
3.自信心不足有些孩子可能缺乏自信心,怀疑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他们可能会因感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或者认为没有人会对他们的意见感兴趣而不参与发言。
二、增强小学课堂发言的措施1. 改善课堂氛围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改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的上课。
同时,老师可以评选道德模范、乐于助人、学习进步 etc. 等,激励学生们向他们看齐,增强自己的信心。
2. 鼓励犯错误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理解犯错误并不是坏事,如果一个学生答案是错误的,固然,要纠正。
但教师同样需要表扬学生的勇气,鼓励他们发言,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提高自信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发现和表扬学生的特长,让孩子们了解到自己擅长的部分是有价值的。
同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观点,发现他们特长的这一方面,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并展示自己。
4. 积极参与角色课堂参与角色的问题也非常重要。
学生害怕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认为弥补错误的成本太高。
但是,这并不一定是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分组、配合、激励等方法,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愿意发言的重要性为何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发言能力呢?1.能够提高学生的嗓音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概念。
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2070)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在中学的课堂上,我们会发现一个很不正常的正常问题,那就是:不管老师多么的启发,多么的期待,却鲜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不会的不举,会的也不举,不像小学的课堂上,不论会与不会都争先恐后举手的喜人景象。
很多时候,老师为了掩饰学生不配合的这种尴尬现象,不得不直接提问某一位同学起来发言,或者干脆自问自答,把自己设计的问题的答案自己再说出来。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课堂互动的主要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带着思考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
老师们都期望的情景是,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试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可以说,课堂提问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然而,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越往上走,沉闷的课堂越多。
越往上走,学生越心甘情愿地当一名观众,看着老师站在讲台上头头是道地唱着独角戏。
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不愿意配合老师回答问题呢?学生层面的原因。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也日趋强烈,再加上课程难度的增加,使学生减弱了课堂表现的欲望和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自信,由于没有十成的把握,握所以犹豫、观望,不敢主动举手,害怕答错了丢面子。
二是确实不会,或者说没有完全考虑成熟,所以不举手。
三是自己会,不想去表现或者说不必要去表现,所以不举手。
四是和老师关系不融洽,不愿意配合老师而不举手。
教师层面的原因。
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相比,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从而使学生不适应,也减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学老师没有小学老师那样善于与学生亲近互动,从而降低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二是由于教学任务的加重,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从而导致了学生与老师的教学预设脱节。
三是中学课堂上教师中心的加强,使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慢慢也就忽略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与想法。
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与对策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课堂教学是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
然而,在小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会对孩子的学习动力和思维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浅谈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
一、成因分析:1. 社交压力:在小学阶段,孩子正面临着群体互动的挑战。
比如,有的孩子害怕被同伴嘲笑或评价自己的发言,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2. 教育方式:有些学校或老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听课能力,忽视了发言能力的培养。
这些学生没有得到鼓励和指导,缺乏信心。
3. 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对发言也没有积极的动力和需求。
没有主动参与的动力,就容易产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情况。
二、对策建议:1.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安全、宽松、平等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特点。
2. 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发言能力。
同时,也要及时赞扬和激励学生的积极表现。
3. 促进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问题,提高他们主动发言的意愿。
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的动力。
例如,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小游戏等。
5. 多元评价方式: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听课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发言质量和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总之,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缺乏表达能力或思维能力。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让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于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现象的一点思考
关于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现象的一点思考作为高年级的老师会经常看到一个现象:无论常态课还是精品课,课堂上,学生不主动举手发言,教师怎么启发都不肯举手,即便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也不肯举手发言,出现“冷场”现象,课堂气氛相当低沉。
然而我们却能在低年级的课堂中看到这样一幕: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一只只举得高高的小手,生怕老师看不见、不叫自己!为什么以前喜欢举手的孩子们变化这么大?作为一名高级教师,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下面结合我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学生喜欢宽松的课堂氛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不愿意举手,但他们经常低声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让这样的讨论“合法化”,让他们在下面自由地交谈。
他们在这段时间的参与度非常高,因为自由讨论的气氛比举手更轻松,所以更多的人参与,更多的观点,这样才能满足孩子表达和思考的需求。
二、适当调整课堂结构,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时间班上总有一些孩子积极思考,但拒绝回答问题。
因为他们往往具有积极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缺乏积极表达的热情。
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增加课堂写作时间,让学生在安静充足的时间里仔细思考,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思考结果,进而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让他们更加自信,不会语无伦次,这不仅提高了说话的质量,也让更多的孩子消除了“丢脸”的恐惧。
三、积极鼓励举手此外,当发现一些学生有回答的愿望,但不敢举手时,此时作为一名教师,他们应该主动要求他回答,鼓励他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对是错,并给予一些鼓励。
渐渐地,课堂气氛会变得轻松,气氛会越来越好。
或者你可以奖励那些经常举手的学生。
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学中一点体会,一点做法,一点拙见。
因为更喜欢热闹一点的课堂,喜欢孩子们用积极举手的方式表达。
年高级学生课堂不愿举手及原因对策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年高级学生课堂不愿举手及原因对策分析三界小学游华均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小学生心灵的深处是非常渴望获得成功的。
针对我班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表现出学生不愿举手,连最简单的问题都无人回答的现象,这使我陷入了深思,经过认真分析,我总结了一下,原因来自几个方面:一:课堂上不举手发言的原因1. 成人感增强: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时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
学生喜欢把自己看作成人,认为举手发言方式很幼稚,不屑举手。
2. 不会或思路不清晰:学生对问题不会的一般不会举手;思路不清晰的是指对老师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又不知如何下手回答问题,所以不举手。
3. 语言组织能力差:对老师所提问题有正确的理解,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怕站起来回答不清楚被别人笑话。
4. 不愿做“出头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举手回答问题对了没多少好处反正是自己会了;答错了可能受老师批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 心理素质差:平时交往谈笑自如,但被老师叫起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感到心里紧张,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说什么,怕丢了自己的面子,也就不举手。
6.求知欲不强:高年级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再那么迫切地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了,或者说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已经渐渐淡去了。
二、学生对提的问题不敢兴趣教师方面的提问不够巧妙1、提的问题太深,学生难以理解。
对策:(1)提问时注意层次,复习巩固时提问,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时提问,将求同存异;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来。
(2)提问要有适度性,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要防止所提问题难度太大,忽视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
要防止所提问题浅,让学生感到无味。
要防止所提问题空,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2、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敢兴趣,不注意听讲,没有思考,无法回答。
对策: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的设计是否过于草率。
在课堂上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
在课堂上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学生为什么就不举手发言呢?我跟其他老师交流时,也或多或少有着这方面的困扰,一般情况下,导致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这些:1、长期的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与行为定。
在课堂中,教师的精彩话语过多,充分展示了自己,从而忽略了学生,学生只顾听老师说,自然就失却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与想法。
在平常的课堂中,教师可能都扮演了传道者和授惑者的角色,使学生习惯了教师的解答,从而虽然认真听讲,却不习惯表现自我的思想。
2、忘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学预设与实际脱节。
由于只顾教学环节去完成教学,所以在问题提出后,教师急于学生给出答案,常常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大多学生还没能思考成熟,而正由于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导致了学生与老师的教学预设脱节。
3、教师自身修炼还不够,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
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或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表现不予以评价和表扬,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学生心理发生的微妙变化。
如果说以上都是从教师自身寻找的问题,那下面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寻找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也日趋强烈,这些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怕出现什么情况而招同学嘲笑,这类学生多属不自信。
②没十成的把握所以犹豫、观望,这类多是完美型性格的学生。
③怕回答错误会挨老师批评,害怕心理。
④少数学生觉得没必要,多为较有个性的学生。
⑤少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未听清提问的问题。
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大班化教学,教师不可能请每一位举手的同学都回答问题,有时提问时留的时间又太少,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等原因使许多同学不敢举手发言。
看来,造成学生课上害怕举手的原因有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
针对以上几点,我有几种不成熟的想法,想和大家讨论讨论,希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家多指点指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钟桂莲课堂作为学生的天地,应是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无论在讲课或听课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去解答,而有的学生却在那里默不作声。
这让很多教师感到困惑,课后我也不断地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部分孩子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呢?我大致概括了以下几种原因:一、从众的心理有些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能够积极的思考并且能够想出问题的答案,但是一看到其他学生都在那里默不作声,自己也失去信心,怕出丑,从众心理让他们加入到大多数人行列之中。
二、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可能会根据所学内容对问题进行拓展与延伸,如果老师的问题相对较难,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够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加之时间紧,部分反应慢的学生就有可能还没有思考成熟,而教师有可能会因时间关系,只关注那些头脑灵活思考积极的孩子了,无形中损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这同时也给我们教育者提了一个醒,课堂上一定要给孩子们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三、胆怯的心理有些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后不敢举手回答,问其原因大部分学生会说,不知道自己想得对不对,不敢回答,害怕回答错了,同学们会笑话他。
其实这不仅是孩子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更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细心的教师就应该积极地抓住这点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正确的鼓励与引导,让他们找回自信。
四、环境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环境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课位置的变动。
学生有可能对刚刚变动的新环境不太熟悉,比如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课,去了以后就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新鲜感,或者是周围有什么吸引眼球的东西,导致孩子们上课的精力不集中,结果对老师的问题就有可能有所忽视。
这也是孩子上课不举手的一个原因。
再者是教师的改变,尤其是换老师上课,由以前比较熟悉的老师换做成一个比较陌生的老师上课,新老师的脾气、性格等学生不是很熟悉,回答的正确与否,不知道教师会作出如何反应。
这也会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很想回答问题,但由于教师的改变又会有一些胆怯的心理。
小学生上课不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现象的思考
小学生上课不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现象的思考现在小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是现实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从前,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会举行一些小游戏、设置一些小奖励或者一些小惩罚来促进学生回答问题。
这一学期,看到孩子们对于那些措施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又回到不愿意举手的状态中来,心里十分着急。
现在上课提问,举手的同学寥寥,不禁悲从中来。
我慷慨、激昂陈辞了十几分钟,提出的问题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通过我长期以来的观察、分析、研究,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或者我们平时考试时候遇到的问题,一定不会超出同学们的能力范围,也就是说,同学们完全有可能思考出问题的答案。
那么大家之所以不举手,大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不自信。
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同学总是左顾右盼,看看其他同学举手了没有。
当看到别人都没有举,就心想“连优秀的同学都不会,看来这个答案大概不会是我想得这么简单吧”。
或者,有些同学刚刚看到问题就心想“这个问题,我怎么可能回答得对?”二、太自尊。
有些同学的自尊心又强又脆弱,总担心自己回答不好之后被同学们笑话“你看看,假积极,原来并不会”,更担心在老师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师一定觉得我没有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好。
”三、不必要。
很多同学都心想“反正我的答案一定不会标准,反正老师是要给我们讲标准答案的,我何必费那个劲,绕那个湾子呢?直接等着老师的标准答案岂不是更好?”其实这也不能怪同学们,前两种心理形成的原因,典型是受了中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爱面子”、“虚荣”的潜移默化影响。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对“标准答案”的过分依赖和自主思考的懒惰。
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状况,最终的结果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我们再怎么抱怨大环境的罪孽,但是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最终受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上课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问题,其意义远远不在于问题答案本正的对错与否,它更是集中学习精力、活跃的学习思维、锻炼自主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小学生上课不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现象的思考
小学生上课不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现象的思考现在小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是现实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从前,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会举行一些小游戏、设置一些小奖励或者一些小惩罚来促进学生回答问题。
这一学期,看到孩子们对于那些措施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又回到不愿意举手的状态中来,心里十分着急。
现在上课提问,举手的同学寥寥,不禁悲从中来。
我慷慨、激昂陈辞了十几分钟,提出的问题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通过我长期以来的观察、分析、研究,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或者我们平时考试时候遇到的问题,一定不会超出同学们的能力范围,也就是说,同学们完全有可能思考出问题的答案。
那么大家之所以不举手,大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不自信。
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同学总是左顾右盼,看看其他同学举手了没有。
当看到别人都没有举,就心想“连优秀的同学都不会,看来这个答案大概不会是我想得这么简单吧”。
或者,有些同学刚刚看到问题就心想“这个问题,我怎么可能回答得对,”二、太自尊。
有些同学的自尊心又强又脆弱,总担心自己回答不好之后被同学们笑话“你看看,假积极,原来并不会”,更担心在老师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师一定觉得我没有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好。
”三、不必要。
很多同学都心想“反正我的答案一定不会标准,反正老师是要给我们讲标准答案的,我何必费那个劲,绕那个湾子呢,直接等着老师的标准答案岂不是更好,”其实这也不能怪同学们,前两种心理形成的原因,典型是受了中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爱面子”、“虚荣”的潜移默化影响。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对“标准答案”的过分依赖和自主思考的懒惰。
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状况,最终的结果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我们再怎么抱怨大环境的罪孽,但是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最终受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上课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问题,其意义远远不在于问题答案本正的对错与否,它更是集中学习精力、活跃的学习思维、锻炼自主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中不举手现象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中不举手现象的原因和应对方法随着年级的增高和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的举手欲望越来越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形成呢?通过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与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1.有些同学为了避免出错而不愿举手答问。
(这类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怕出现什么情况而招同学嘲笑,怕同学们说他爱出风头。
);2.有的同学不爱举手,总觉得老师有个标准答案在衡量他,在保持自己完美形象的心理驱使下,他们选择了沉默;3.是真的不懂无法回答;4.怕回答错误会挨老师批评;5.少数学生觉得没必要;6.少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把提问当作一种惩罚手段,这同时也打击了那些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的同学的积极性;7.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大班数额,教师不可能请每一位举手的同学都回答问题,有时提问时留的时间又太少,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等原因使许多同学不敢举手发言。
针对此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一、教师方面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学生课堂上是否举手有重要影响。
如果要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表达,教师要注重个人修养,在业务上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创新自己的教学。
(1)创设氛围,尊重学生是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明确自己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
其次,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
教师只有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为基点,学生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同时,努力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觉得上课踊跃发言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让学生理解回答得对错都是正常的,因为教室本就是“出错的地方”。
(2)优化提问,引领学生勤思考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
然而仔细研究我们教师的课堂提问就会发现,很多提问设计过于草率,要么难度过大,指向性不强,让学生不敢作答;要么设计得过于简单,没有什么思维价值,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不屑于回答。
课堂上孩子不爱举手发言怎么办
课堂上孩子不爱举手发言怎么办?课堂上的孩子分为三类:一类是什么问题都爱回答,属于有问必答类型,特别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正确率也很高。
一类是他们自己举手回答的正确率高,如果是被动起来发言的则错误就多一些。
还有一类是基本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只能从作业本上才知道。
性格是一小部分原因,可家长想想哪个孩子不想得到老师同学们肯定的眼光,哪怕是内秀一点的孩子。
不主动举手发言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肯定正确的答案或者不会!当我们知道孩子的问题所在,就和孩子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可以了。
在课堂上,能够跟住老师,及时掌握知识,就会踊跃回答。
回答了,无论对错,他都进步了。
下一堂课,就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正循环。
知识积累的越来越多,自信也越来越强。
所以,孩子不爱发言,只是表面现象,很大的可能性是之前学习的东西没有完全的掌握,当天学的新知识就跟的很吃力,也就不确定回答的正确性了,自然也就不敢举手发言了。
我们根据自己家孩子的具体情况,通过孩子自述和作业的情况了解他的缺口是哪块。
是计算有问题就多做口算练习。
是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弱就多阅读,多分析,搞懂前因后果。
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
再一个要做好课下复习和课前预习。
复习是对上一节课的总结,找出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当天消化掉,不要拖到第二天,这样才能正循环。
预习能够让孩子做到对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会陌生,不陌生就不害怕。
当然预习这个事情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本身就好动,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就不能预习,过多的预习会让他们对课堂失去兴趣,容易走神,说不定还打扰别的同学。
还有一些同学,其实他的思维是跟着老师走的,他能够做好作业,考试也考出漂亮的分数,但是他就是不爱发言。
其实,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今后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所以还是要提倡孩子不仅是会,而且要学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主意。
发言是跟着老师走的表现,是大脑飞速转动的体现,是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是学习兴趣加持的密码,可见,一个勇于发言的孩子是多么重要。
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与对策
小学课堂上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与对策引言在小学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高年级学生不太愿意举手发言。
这种现象的存在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对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部分:成因分析1. 缺乏自信心很多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心。
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时,就会害怕犯错或被同学嘲笑,从而不敢举手发言。
2. 害怕出风头有些高年级学生害怕成为“焦点”,不喜欢被其他同学注意到。
这种心理使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以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
3. 学习环境不友好学习环境的不友好也是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一个原因。
如果课堂气氛紧张或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可能会产生顾虑,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4. 缺乏鼓励与认可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鼓励与认可也会导致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
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才能更有动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第二部分:对策建议1.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和自在。
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 提供鼓励与认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的发言以鼓励和认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
可以通过赞扬、鼓励或给予额外的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3. 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例如问答环节、小组合作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可以组织一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结论以上是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发言的成因与对策的分析。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应该从不同方面进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并通过鼓励、认可和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为什么不爱举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心理障碍剖析及对策
探索篇•课改论坛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问题不是太难,一二年级的学生大都小手林立,“举不胜举”;三四年级学生举手开始稀稀落落,不再“轻而易举”;到了五六年级,举手如举重,即使是“请学生来读一读课文”这样简单的活动,也是举者寥若晨星,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守口如瓶,持“保留意见”,难怪有老师笑言,有必要在高年级的课堂中设立“有奖问答”。
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就越困难了呢?一、学生举手的心理剖析学生不爱举手,除了问题不好回答,教师讲得是否生动,课堂氛围是否融洽等客观因素之外,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当时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课外,我和一些学生聊了聊发现,对于举不举手这个问题,学生的心里各有各的体会和想法,如:生1:我怕回答错,丢面子,老师对我印象不好。
生2:我有时举手,可是老师好像都不叫我,久而久之,我就不举手了,反正举了也轮不到我。
生3:看这个老师不顺眼,我就是不配合他。
生4:我怕别人认为自己喜欢表现,所以很少举手。
生5:我当时没专心听,不知道要回答问题。
生6:反正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不会叫我,除非这个问题很难,才可能叫到我。
生7:有时我知道答案的,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说。
等我想好了,老师已经叫了别人了。
生8:总有人会回答,不关我的事。
生9:虽然我没举手,但我挺想起来回答的。
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回答问题有比较复杂的形成原因,梳理一下以上情况,大约有以下几种原因:1.自我意识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了所谓的“面子”。
有的学生自尊心强,本来能回答的问题又怕回答错误;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而羞于举手;还有的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表现为追求完美、害怕出错,怕批评和嘲笑。
2.有过挫折体验有些学生曾经因为回答问题错误而遭到教师的批评或学生的嘲笑,或自己也曾嘲笑过回答错误的同学,所以心理压力比较大,类似的体验往往让他们不愿举手,甚至再也不举手了。
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浅谈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原因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1、学生甚至教师对举手回答错误情况的认识不正确,导致举手回答问题成了学生的一种思想负担;2、教师所提的问题质量不高,学生没有兴趣,不爱参与。
这两个原因可以说主要都不是学生造成的,而大部分恰恰是教师引起的。
学生不是不想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害怕举手回答问题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
所以,要解决学生不爱举手(实际是不敢举手)的问题,要从教师身上找突破口。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举手。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平等、融洽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举手回答问题,就与朋友讨论问题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相互交流的渠道畅通。
同时教师要诚恳地对待每位学生所阐述的观点、看法,不论对与错,在情感上都要予以保护。
“肯定,鼓励”性课堂教学用语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特别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明白只有观点的不同,没有嘲笑,没有情感歧视,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的是举手回答者的内容,而不是去关注回答者本人其它的情况,这样使学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大胆举手。
课下,与不爱回答问题和成绩差的孩子多谈心,鼓励他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明确举手意义,让学生肯举手。
教师要对敢于举手发言的学生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同时向学生阐明坐在座位上想好答案,与站起来说出答案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就要学会交流,要交流就要能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光会想不会说或不敢说,将不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
要想今后发展好,现在就要抓住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让学生从自身的发展上,认识到举手回答问题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认可举手,进而积极主动地举手。
三、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爱举手。
问题质量不高是学生不爱举手的一个重要因素。
问题质量不高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问题太易或太难,学生不爱解决或无法解决;二是问题无趣味性、生活性、挑战性,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爱参与。
上课不举手写作文
上课不举手写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导致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这些:有家庭的原因、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由于农村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管或亲戚代管,成了“留守儿童”,因此,家庭教育十分缺乏。
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从而造成了孩子内向、孤僻、的性格。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进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也日趋强烈,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同学总是左顾右盼,看看其他同学举手了没有,当看到别人都没有举手,就心想连优秀的同学都不会,看来这个答案大概不会是我想得这样简单吧,本来能回答的问题不敢举手回答。
2、存在害怕心理。
有的学生怕批评和嘲笑,忧郁自尊心强,面子观点重,本来能回答的问题又怕回答错误了,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
3、少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未听清提问的问题。
有的就没听老师的讲,根本更没有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问题没有十成的把握,所以犹豫、观望,就无法举手。
4、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请每一位举手的同学都回答问题,有时提问时留的时间又太少,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等,故使许多同学没有机会举手发言,久而久之就慢慢的形成了不举手的习惯。
每次上课的时候,每当老师提问的时候,有些问题其实我是知道它的答案的,可是我却不举手发言。
我常常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在我上一年级时,我跟奶奶在四川的一个实验小学读书。
那天上午,正在上数学课,我认认真真的听老师讲课,虽然我的手在桌子里,但是我绝对没有做小动作。
老师发现了我放在桌子里的手,以为我在做小动作,我也看见老师盯着我的目光。
但我问心无愧,所以我也没有做出什么反应。
于是,老师便挑起我来,让我回答一道没有讲的问题,那是一道很难的题,我自信的站了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解法。
但那个解法错了,于是老师便怒气冲冲的破口大骂起我来,我站在那里伤心极了。
课堂上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现象分析
教育教学专题讨论1课堂上学生不爱举手答复下列问题的现象分析中宁一小海霞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容的理解程度的途径,也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其作用在于引发更大围的思考,给其他同学以启发。
然而每次教到六年级总会发现课堂变得压抑、沉闷,学生变得不爱发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容和学习难度的增加,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心理变化等因素。
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举手答复下列问题的人数呈递减趋势。
我针对课堂上不举手答复这一现象的原因、危害及改善这一局面的解决方法等问题进展了深入分析。
一:课堂上不举手发言的原因学生的因素: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解答不出来;有的学生是因为缺乏自信心、害怕解答错误而不愿举手答复;有的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手就是举不起来。
〞还有的学生对于答复下列问题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认为教师不喜欢自己,自己也没有必要去理会教师,所以不屑于举手答复下列问题。
教师的因素:教师通常喜欢请爱举手的学生和自己喜欢的学生答复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因此有许多学生不服气,于是便讨厌答复这个教师的问题。
久而久之,想举手的学生不举手了,而不爱举手的学生就更不爱举手答复了。
有些教师的提问方式不正确,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下手答复下列问题。
还有的教师喜欢过多的纠正、批评学生,不给学生课堂上应有的权利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学生不举手发言的最根本原因。
二:课堂上不举手答复下列问题的危害学生上课不积极举手答复,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渐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的紧,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完成不了,达不到原先课堂教学的目的,反而还使不爱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不发言,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恶性循环。
三、针对“课堂上不举手发言〞这一现象的解决方法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给学生课堂上应有的权利,使发言成为学生学习的自然组成局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意识,如果教师一开场便把学生的自我意识忽略了,不给学生在课堂上应有的权利。
不主动积极地举手发言个案分析
日常表现:倪嘉宝贝是一个特别听话的男孩子,他平时话语比较少。
一般只要老师主动地和他聊天时,他才会回应老师。
平时,宝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聊天。
上课认真的他也从来不会积极举手答复老师的问题。
培养目标:1、培养倪嘉积极交友、善于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2、培养幼儿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好习惯。
观察内容:下课时间到了,我请宝贝之间可以相互小声地聊聊天。
这是,我发现倪嘉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着,我对宝贝说:“你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聊聊天哦。
”我还请倪嘉旁边的小朋友主动地与他沟通。
倪嘉这才和旁边的小朋友聊了几句。
上课时间到了,宝贝总是非常认真的在听老师讲课。
可是宝贝从来不主动积极地举手发言。
我特地请倪嘉宝贝站起来答复老师的问题,宝贝虽然声音有点小,但是答复的还不错。
分析与措施:经过与家长交流和沟通,得知宝贝在家里的性格更开朗,也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大人带他去外面玩时,宝贝显得也会比较内向和害羞。
我们针对宝贝的情况,在幼儿园时会多与宝贝交流沟通,告述他要多交朋友,老师和小朋友也很喜欢他。
同时告诉他积极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要求家长在家多教育幼儿要大胆积极地表现自己,多交朋友。
多鼓励幼儿与别人交流。
取得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配合,倪嘉宝贝更会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沟通了,上课也更积极地举手答复老师的问题了。
日常表现:争抢玩具现象有所改善,但是还是时有发生。
培养目标:培养源驿正确与他人相处的良好习惯,不争抢玩具。
观察内容:吃过午点后,源驿在走廊上玩玩具,他先拿了个沙包在玩,后来看到郑凯文在玩拉力器,又冲过去二话不说抢过来玩,郑凯文便马上告诉了我。
分析与措施:因为源驿总是抢他人的玩具,我们上周没有发红花给他,同时跟家长交流了这个问题,请家长和我们一起引导他怎样与人沟通、分享。
这周家长反映源驿在家也是不讲道理,大冷天要洗冷水澡,还总是对妈妈的话进行反驳:“就不,我就不。
”根据源驿这样的表现,我们跟家长商量到这周继续不发红花给源驿,并要求他改正坏习惯,同时请家长为源驿准备在下周带一两件他喜欢的玩具来幼儿园,老师引导他用自己的玩具来与他人分享先获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玩具的快乐体验,再如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种玩具不争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专题讨论1课堂上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分析中宁一小孙海霞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途径,也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其作用在于引发更大范围的思考,给其他同学以启发。
然而每次教到六年级总会发现课堂变得压抑、沉闷,学生变得不爱发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的增加,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心理变化等因素。
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呈递减趋势。
我针对课堂上不举手回答这一现象的原因、危害及改善这一局面的解决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课堂上不举手发言的原因学生的因素: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解答不出来;有的学生是因为缺乏自信心、害怕解答错误而不愿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手就是举不起来。
”还有的学生对于回答问题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自己也没有必要去理会老师,所以不屑于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的因素:教师通常喜欢请爱举手的学生和自己喜欢的学生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因此有许多学生不服气,于是便讨厌回答这个老师的问题。
久而久之,想举手的学生不举手了,而不爱举手的学生就更不爱举手回答了。
有些教师的提问方式不正确,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下手回答问题。
还有的老师喜欢过多的纠正、批评学生,不给学生课堂上应有的权利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学生不举手发言的最基本原因。
二:课堂上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危害学生上课不积极举手回答,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渐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的紧张,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完成不了,达不到原先课堂教学的目的,反而还使不爱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不发言,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恶性循环。
三、针对“课堂上不举手发言”这一现象的解决方法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给学生课堂上应有的权利,使发言成为学生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意识,如果教师一开始便把学生的自我意识忽略了,不给学生在课堂上应有的权利。
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总会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学习态度,很难参与到自主、创新的学习中去。
即使教师后来有意识的以关心式的提问方式提问学生,学生们也没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了。
在学生心里逐渐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学生总以一种害羞和害怕的心里回答,甚至就一句“不知道”了结。
因此,课堂会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课堂”的现象,变也不足为奇了。
发言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自然组成部分,不带有任何的表演性质,或者是为了发言而发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应该使学习任务的本身涵盖举手发言在内。
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被要求回答。
举手发言的情况也许会改观。
2、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有的学生还会提出:这是为什么?那为什么?等问题。
而年级越高的学生在教师课堂提问时,就越接近鸦雀无声的境界,学生在接触新的同学和新的集体时,有一种拘束感,他们不敢在公开场合表现自我。
另外,有些教师也不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学生如果对教师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便会以“我不会”来替自己回答。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
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和解决的问题,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去思考、去研究。
在课堂中,不仅要请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而且还要出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问题,请没有举手回答的同学回答。
增强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准备许多小纸条,把班级全部学生的姓名写在小纸条上,在课堂提问的时候随机抽取。
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是学生能够乐于发言,从而改善课堂上学生不举手发言的这一现象。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善于运用赞扬、鼓励和批评等方法。
赞扬对于学生来说,可与强化他们的行为能力,也是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十分有效方法。
人们的情感需要之最基本的便是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尊重。
教师要更具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特定行为来进行表扬。
在课堂教学进行的时候,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教师应给与赞扬。
如:“你今天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了,真的很棒。
”,而不是笼统地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
3、教师应养成赞扬学生的良好习惯。
赞扬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真诚而又有分寸的赞扬学生’。
学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真实的赞扬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鼓励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学生上进的有效方法。
不要小看一句鼓励的话,往往就是因为一句鼓励的话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在处于情绪的低潮期时,人们是需要鼓励与支持的,情绪可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情绪处于低谷中,注意力也会不集中,使原本可以做好的事情变糟糕。
更进一步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无力感,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当中。
在课堂上也是如此,鼓励那些想发言但是又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让他们鼓起勇气,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回答一些自己会的问题,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作重新的评估,认真看待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并更好的完成任务。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的情绪状态,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课堂。
因此在教育中多用鼓励的方式往往会取得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批评和赞扬与鼓励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
给与学生足够的尊重,在善于运用赞扬、鼓励和批评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
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起来,并非易事。
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应相互合作,从小抓起,从现在抓起,逐步的让孩子成为最棒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表现、多思考,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让他们踊跃发言,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
教育教学专题讨论2小学生应养成哪些好习惯好习惯抉择你的前途,好习惯会让你一生受益。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
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不良习惯也将贻害无穷。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小学生来说,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科学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精力做事情的习惯、养成有条理的习惯等等,都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
从教多年以来我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学生都应该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
有关调查表明,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自觉地产生了学习的情绪和愿望。
这种时间定向能有效的减少学生投入的准备时间,使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这样在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的同时,也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总是强迫孩子不停的学习,在椅子上一座就是几个小时,这样反而导致他们迟迟不能进到学习状态中,学习时总会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写着写着就停了下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
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
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习成绩落后,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这样才能让他们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使孩子能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轻松迈开第一步。
心理学家说:“培养的习惯就等于在塑造。
”好的习惯可以克服惰性、化解、培养自信。
差的习惯让人玩物丧志、不思进取。
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功的,培养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二、培养孩子精力做事情的习惯。
做任何事情,都要要求孩子专注,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件事情上然后再去做一件事情。
如果小孩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功课,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养成不好的习惯。
鉴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让孩子用耳朵听的习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如:在安静之处,将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不管话题长短都没关系,每天一次。
只要视线相连接,孩子就会注意力听,只要每天持续,就能培养出很会听“话”的孩子。
三、培养孩子养成有条理的习惯。
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书包或书桌上的学习用具要有次序的摆放,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等等。
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破坏学生的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会就低。
四、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孩子学习上有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试一试”。
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前提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孩子尝到胜利的甘甜,有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
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用无穷;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每个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真正做到教为学所用,育为生所导,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教学专题讨论3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孩子不只是有缺点,在他缺点的背后,也有他闪光的一面。
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调皮捣蛋,有的固执任性,他们在班内占一定的比例,并有一定的号召力。
如果不转化好这些学困生,将影响整个班级的教育效果及教育质量。
因此,转化学困生应引起每个教师的关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苗头,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上进心,培养责任心,树立自信心等方面着手,让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学困生的形成的原因。
人之初,性本善。
”学困生不是一出生就形成的,他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不同的学困生的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教师只有掌握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手段转化学困生。
所以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教师转变学困生的前提。
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总的说来有两类:一类是外在因素,一类是个人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人际关系淡漠的困扰、学业的压力、考试的负担、同学之间的竞争、教师的评价、家庭的影响等;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生理差异(如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引起的学习障碍、自我评价低、不求上进等。
特别是部分教师和家长的不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