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区别(1)

1.buhewoshipinle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也是一种区域现象,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2.城市化: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逆城市化:主要为一些发达国家,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现象部分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包括人口、工业、商业,其间有发达的交通网联系。
4.郊区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恶劣的生活环境,追求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甚至农村。
5城市郊区化,即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5.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而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的现象。
城市景观与功能的不协调。
6.过渡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指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不协调,人口增长大于经济增长。
7.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品位也发生了变化。
8.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也称直接城市化。
9.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的这种扩展方式10 飞地型城市化:城市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11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发的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① 参见孙群郎《: 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 世界历史》2000 年第 2 期。 ② 王旭《: 大都市区化 :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美国研究》1998 年第 4 期。 ③ 关于两次城市危机的详细情况 ,参见王旭《: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 世界历史》2001 年第 3
一种新趋向 ,从此 ,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 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其主要代 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 . L. Berry , ed. , 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 ,伦 敦 1976 年版 ;肯尼思·福克斯《: 大都市区化的美国 ———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 Kenneth Fox , Metropolitan America : Urban 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1940 - 1980) ,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所谓 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 ,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 ,城市的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比如 A. G. 钱皮恩主 编《: 逆城市化 ———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A. G. Champion , ed. , Counterurbanization : 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f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 ,纽约 1989 年版 ;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向非都市地区迁移 ———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 价》(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Bureau of the Census , Migration to Nonmetropolitan Areas : 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ons for Moving)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80 年版。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 ,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 它似乎和 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周一星在《城市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一书中认为 ,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 简新华、刘传江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世界经济》1998 年第 4 期) 指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 ,而是 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李其荣在《对立与统一 ———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 社 2000 年版) 中也持相同观点。王旭在《“逆城市化”论质疑》《( 史学理论研究》2002 年第 2 期) 一文中也对“逆城市化” 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 基本不变 减少 增加(非农业人口)
①大城市居民对环境要求 高;②发达国家乡村设施 好;③私家车多、高速公 路发达;④弹性工作时间、 家庭办公的兴起
乡村人 口数量
原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郊区化的差异: 对应国家 外迁阶层 烂 心 发达国家 树 烂 皮 树 高收入 阶层 原因分析 1.中心城区环境恶化、治安差; 2.郊区环境优雅、舒适; 3.私家车的普及。 1.中心城区居住成本上升; 2.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3.中心城区改造,原有居住 用地被商业用地或公共设施 用地置换。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发生地 城市地域 结 果 城市人 口数量 中心城区 郊区
逆城市化 大城市 乡村
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扩大(郊区农-城) 增加(中心城区-郊区; 郊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 减少
①中心城区人口多,环境恶化 ②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③市中心区改造,原居住用地 被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置 换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三、郊区化
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1、郊区化:
19世纪,郊区化在欧洲的大城市出现, 20世纪20年代席卷美国,进 2、郊区化产生的原因: 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1)城市中心地价上涨 2013北京每平方公里 1289常住人口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降低 2)新建住宅多建于城郊地区 3)轨道交通发展和私家车普及 3、郊区化带来的变化: 1)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2)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 ,城市总人口增加。
四、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 乡村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20 世纪60年代的英国,70年代开始向美国
最新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
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
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答案(1)B(2)A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解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8/ 1.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1)( 40%30%~~30% B.A.20% 70%60%~50% D.C.4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2000(2)上图中~B.人口增长率增大A.工业化程度提高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逆城市化现象明显C1965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第(1)题,解析该国城镇化比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题,本题考查(2),故选B。
第~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重为6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2010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线所代表的中国。
比较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
物,由于人口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
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为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中
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如图 1) 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
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 现。据统计,几乎有 4000 万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 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 市郊或外围地带。
二、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 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下转第 110 页)
108 新课程学习
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
结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
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 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
经验交流
2013 年 5 月 28 日
比较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文/祁玉芳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这两个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区分
2.逆城市化
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弄混,从而影响学生对城市发展阶段、发展水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一
平和发展问题的判断。为了区分这两个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 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
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 就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小学阅读教材中,有些
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对比
发生时间 郊区化 城市化后 期 迁移方向 城市→郊区 迁移结果 城市中心人口减少, 郊区人口增加
逆城市 化
郊区化后 期
城市→乡村、 城市人口减少,乡村 小城镇 人口增加
城市化的生命周期
•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都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并非是城市变为郊区或城市变为乡村。 •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对大城市中心城区进行积 极的改造和产业调整,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 业,吸引年轻人回城居住,城市人口有所增长, 这种现象称为再城市化。 •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这 四个连续的过程构成了大城市的生命周期。
1.城市中心人口减少,城市郊区人口增加 2.城市地域向郊区扩展,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上海市行政区划 中心城 核心区 中心城 边缘区 近郊区 远郊区
黄浦、静安、 卢湾、虹口 徐汇、长宁、 普陀、闸北、 杨浦 闵行、嘉定、 宝山、浦东 青浦、松江、 金山、奉贤、 南汇、崇明
郊区化
• 原因:
– 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环境恶化; – 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被商业和公用设施置换
地价攀升 空气污浊
地价低廉 空气清新
中心城区
交通拥挤 设施老化
城市郊区
交通便利 设施优良
逆城市化
• 逆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者 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 逆城市化的条件:
– 城市居民向往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 –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差距缩小。 – 私家车高度普及和交通通讯网络的日益发达。 – 新型家庭办公模式的出现。
城市化(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O/G/O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化
• 郊区的定义:属于城市行政范围、位于中 心城区(建成区)之外并且毗连中心城区 的环状区域,景观上以田园风光为主,功 能上主要是为中心城区提供农副产品为主。 依照郊区与中心城区的位置关系和距离远 近可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一、专题讲解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二、同步训练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大城市化阶段②郊区城市化阶段③逆城市化阶段④再城市化阶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1.A 2.D 第1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阶段Ⅰ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大城市化阶段,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正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2题,阶段Ⅱ中,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则有所下降。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了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3年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总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4.从1990年到2013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郊区城市化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与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很大关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3.B 4. D 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4题,工业部门外迁必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地理疑难问题06│如何区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

地理疑难问题06│如何区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辨·明察秋毫】1.城市郊区化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区域恶化,地价房租昂贵,价值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者卫星城迁移。
这一迁移过程称为城市郊区化。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在地域空间上的延伸,也是城市发展高级阶段的一种动力机制。
它是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以及某些城市职能由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
2.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揭示的是城市化的一个层面,是城市化在尚未实现阶段所经历的一个主要过程。
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本质上讲,郊区城市化是郊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郊区的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也是逐步缩小城郊之间生产、生活条件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拓·触类旁通】1.虚假城市化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拉丁美洲众多城市为虚假城市化的典型代表。
1950年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为42.6%,在1970年这个数字就增长到66.3%。
欧洲城市人口比重从40%提高到60%经过了50年,而墨西哥用了20年。
在2008年墨西哥城市化率进一步增长到77.2%,超过德国等发达国家。
虚假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内贫富分化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负荷达极限,出现就业、住房、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
2.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就属于这种状况。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2、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3、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5、中心商务区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1、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2、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3、简述中心地理论。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3、中心商务区4、城镇体系5、生长极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1、简述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及前景。
2、简述中心地理论。
3、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3、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5、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BD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二、问答题(每题25分,共75分)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
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
西方国家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已经达到成熟的城市化水平。城市规划的发展、服务业的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的完善、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尤其受到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而导致的出行成本大幅增加,使得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从城市郊区重新回到中心城区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于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人口重返较大城市及中心城区的现象,这一时期被称为“再城市化阶段”。随着中心城区的复兴,中心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紧张。因此,发达国家加强了对交通需求管理的深入研究,用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霍华德等人的田园城市理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此外,城市规划的许多理念在此阶段被大量采用,西方国家对城市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市场化的产业分工使得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城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也就更愿意回到中心城区来。
第二阶段: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60%。因此,西方国家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到 90年代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逆转,郊区开始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195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有64%住在市区,而到了1990年,这一数字却还不到 39%,人口与产业分布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特征非常明显。同时,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百分比从85%降至52%,制造业则从 67%降至45%。同样的人口与产业分布情况,也出现在欧洲的各个发达国家。
西方国家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文一章 第一阶段:18来自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 拿 大 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逆城市化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逆城市化
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
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总结:“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
城市化、郊区化讲义

超级绅士化
Super gentrification or financification
已被绅士化的社区中再次发生绅士化 只发生在伦敦、纽约等全球城市 新迁入的住户主要是金融业的业界精英:在社会 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具有全球性的联系 比前一轮的绅士化牵涉到更高一层次的经济投资 (具有质的差异)
首位度上升
二、城市人口演化过程 • 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非都市区
首位城市体系
一般城市体系
5.绝对分散
4.相对分散
第四时期
首位度下降
二、城市人口演化过程 • 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非都市区
首位城市体系
一般城市体系
6.流失中的分散
5.绝对分散
第五时期
(5)绝对分散:都市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即在都 市区人口继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量超过了 向心集聚力量,人口从中心市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 区人口低速增长。 典型的郊区化阶段 14 2018/5/19
(6)流失中的分散:大都市区的中心市人口大量外迁,除 部分被周围郊区吸收,另一部分则向非都市区扩散。大都市 区人口总量下降,标志着城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前三阶段,中心市人口高增长,城市以向心集聚为主;第四 阶段中心市人口增幅低于郊区,离心扩散开始,出现郊区化 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为典 型郊区化阶段;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阶段相联系。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近域推进在空间上表现最激烈的就是郊区。这里的城市 化是市区内部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外移完成的。 当一个部门外移时,也牵动着其他有关部门渐次外移。
“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专题复习

“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专题复习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一、选择题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1~3题。
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A.a―d―b―e__B.a―c―d―bC.d―b―e―aD.e―d―b―a2.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3.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回答??4~??6题。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①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②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④国家政策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③5.2000年,城市化和城市人口的正确叙述是A.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发达国家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比1980年略有下降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超过其总人口的一半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总和6.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并不是由于A.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8.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一、典题导入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
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
1. Ⅱ阶段都市边缘区( )A. 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B. 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C. 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D. 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2.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可能是( )A. 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B. 核心区房价的回落C. 农村土地升值空司大D. 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答案】1. D 2. C【解析】1.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用地明显扩大,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故A、B、C错。
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Ⅱ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
选D。
2.Ⅲ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选C。
二、归纳总结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三、跟踪训练读我国中部某城市过程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D 2.C【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逆城市化什么意思

逆城市化什么意思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化倾向的追求、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 1 —。